养生健康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关元穴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中极穴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极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3.中极穴功效:

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间使穴宁心安神

位置:在前臂掌侧,在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宁心安神,和胃止呕,截疟。

主治病症:心痛心悸,癫痫,热病,疟疾,胃痛,呕吐,肘臂痛。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列缺穴宣肺理气

位置: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绕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宣肺理气,通经活络。

主治病症: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口眼喎斜。

妊娠呕吐拔罐位置示意图

大椎穴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大椎穴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肝俞穴

1.肝俞穴位置:

肝俞穴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肝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九胸椎棘突下,筋缩(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肝俞穴功效:

散发肝脏之热。肝俞穴有清利肝胆、宁神明目、补血消瘀、疏肝利胆、理气明目的作用。

脾俞穴

1.脾俞穴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脾俞穴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脾俞穴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身柱穴

1.身柱穴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身柱穴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身柱穴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胃俞穴

1.胃俞穴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2.胃俞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3.胃俞穴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中脘穴

1.中脘穴位置:

中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脘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脘穴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3.中脘穴功效:

聚集及传导地部水液。中脘穴有理气和胃、化湿降逆、和胃健脾、降逆利水等作用。

足三里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腹部拔罐位置示意图 关元穴培补元气

定位:下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仰卧取穴。

功效:补益肝肾,培补元气,调理肠道。

主治:遗尿,小便淋漓不尽或失禁,尿闭,肾炎,蛋白尿,水肿,遗精,阳萎,早泄,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功能性子宫出血,闭经,盆腔炎,带下,子宫脱垂,不孕症,肠炎,小儿消化不良,高血压,神经衰弱,中风,瘫痪,体虚衰弱等。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位置: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

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

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位置: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功效: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位置:

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效: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位置: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功效:

生风化火。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

手臂拔罐位置示意图 内关穴宽胸理气

位置: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拔罐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和胃降逆。

主治病症:胸痛,胸闷,各种心脏病(如心肌炎,风心病,冠心病,心绞痛,心慌,心律失常,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失眠,癔症,癫痫,胃炎,膈肌痉挛,急性胆囊炎,甲状腺功能亢进,血管性头痛,血栓鼻塞性脉管炎等。

肝经拔罐位置示意图 拔罐养肝要注意什么

拔罐的时间不宜过长,以防感染;拔罐前最好进行消毒;拔罐时应避免吹风,且拔罐后不宜马上洗澡,因为拔罐后,人体的毛孔是张开的,如果接触到冷水或是冷风等,身体会再次吸入湿气,对健康不利。

相关推荐

拔罐后背的位置示意图 风门穴益气固表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 定位: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大椎向下2个椎体即为第2胸椎,沿肩胛骨内侧端与后正中线的重点做垂线与第2胸椎水平的交点处即是。 拔罐功效:益气固表,祛风解表,泄胸中热。主治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感冒拔火罐位置示意图 感冒拔罐治疗法则

祛邪扶正,宣肺解表,风寒证祛风散寒,宣肺解表;风热证疏散风热,清利肺气;暑湿证消暑化湿,疏表和里,拔罐取穴以手太阴肺经腧穴和肺的俞,募穴为主。

胃下垂拔罐怎么治疗 胃下垂拔罐位置示意图

1.百会穴位置: 百会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属人体督脉。 2.百会穴取穴方法: 百会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于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定穴。正坐取之。 3.百会穴功效: 升阳举陷,益气固脱,百会穴有熄风醒脑、升阳固脱、醒神志、苏厥逆、平肝熄风、升阳固脱等作用。 1.大椎穴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大椎穴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

消化性溃疡拔罐位置示意图 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轻重不一,轻者可无症状,重者以长期性、周期性和节律性中上腹痛为主,同时可伴有唾液分泌增多、反胃、吐酸水、嗳气、恶心、呕吐及失眠、缓脉、多汗等症状。 消化性溃疡引起的腹痛具有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1.上腹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是该病的又一-特征,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上腹痛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然后有一一个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以春秋季节发作较多。 2.疼痛的节律性也是该病特征之一,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发生在两餐之间,持续不减直至下

拔罐后背的位置示意图 天宗穴理气消肿

归经:手太阳小肠经。 定位: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取穴:自然垂臂,肩胛下角平第7胸椎,向上数3个椎体即第4胸椎,由此做水平线与冈下窝中央交点处即是。 拔罐功效:通经活络,理气消肿。主治肩胛疼痛,乳痈等症。

高血脂拔罐位置示意图 高脂血症生活护理

1.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加强体育锻炼,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轻中度体育活动,劳逸结合,解除各种思想顾虑,心情舒畅,以静养生。 2.适度的运动锻炼可增加消耗、改善脂质代谢,防止体脂和血脂增多。运动可使高甘油三酯血症患者的血脂含量完全降至正常水平。健康状况良好无冠心病的高脂血症患者,应该进行经常性运动,如长跑、骑自行车、游泳、打球、爬山等。 注意:但对已合并有冠心病以及有严重的高血压和糖尿病等疾病者则不宜进行剧烈的运动。这类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根据病情进行适当的医疗体操、太极拳等锻炼。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 须掌握的8种拔罐方法

针对不同疾病以及不同症状,可采用不同的拔罐方法,一般来说有以下8种。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的疾病或压痛点。可按病中耽穴变或压痛的范围大小,选用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穴拔罐;冈上肌肌腱炎在肩髑穴拔罐等。 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的疾病。可按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等情况,酌量吸拔数个乃至数十个部位。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的位置成排列吸拔多个火罐,称为“排罐法”。治疗某些内脏或器官的瘀血时,可按脏器的解剖部位的范围在相应的体表部位纵横并列吸附几个罐子进行拔罐治疗。 罐子吸上后,立即取下,反复吸拔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水突的位置示意图

水突穴的位置,位于颈部,胸锁乳突肌的前缘,当人迎穴与气舍穴连线的中点。

腰俞的位置示意图

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阴谷的位置示意图

科学定位:在腘窝内侧,腘横纹上,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腱之间。 快速取穴法:俯卧位,微屈膝,从膝内高骨向后缘推,在腘横纹内侧端可触及两条筋(半腱肌肌腱与半膜肌腱),两筋之间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