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白的针刺方法
阳白的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双眼平视,肩弓上缘中点上2横指。
简易取法:前额,当瞳孔直上,眉上1横指。
进针方向:沿额平面刺向下方,与额平面成10°。
进针深度:若平刺,以上向下沿皮可透鱼腰穴,向左,右可分别透丝竹空,攒竹穴,深0.5-1寸,针的深面为额骨和其骨外膜。留针20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时额区有胀感,有时扩散至头顶部。
颧髎位置在哪里 颧髎常用配伍疗法
1、配翳风,下关,太阳,攒竹,颊车,地仓,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口眼㖞斜,面痛等。
2、配风池,太阳,阳白,四白,大迎,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止痉,治疗风邪入络之眼睑瞤动。
3、配风池,颊车,下关,曲池,合谷,针刺泻法,清热泻火,消肿止痛,治疗风热齿痛。
4、配下关,颊车,四白,内庭,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颊肿,面赤,面赤等。
四白针刺方向
四白穴的常规进针深度为0.2-0.3寸,一般针刺0.5寸即可刺到眶下孔,如需继续深入眶下管时,则应按45°角朝上,75°朝外的角度向眶腔进针。以感觉胀向深面为度。留针20分钟。
可灸,艾炷灸5-7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大都的意思和作用 大都常用配伍
1.配中脘,胃俞,足三里,上巨虚,内庭,合谷,针刺泻法,清泄胃热,和胃通腑,治疗脾胃蕴热之胃痛,便秘等症。
2.配脾俞,天枢,中脘,上巨虚,针刺补泻兼施,健脾利湿,治疗脾虚泄泻,体重肢肿等症。
3.配中脘,丰隆,神门,隐白,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胃安神,治疗胃腑不和之心烦不得卧。
4.配中脘,丰隆,内关,公孙,针刺泻法,化痰降浊,降逆止呕,治疗痰饮呕吐。
5.配膻中,巨阙,心俞,丰隆,太白,针刺泻法,化痰降浊,通痹止痛,治疗痰浊厥心痛。
6.配经渠,针刺泻法,疏风解表清热,治疗热病汗不出。
7.配肾俞,横骨,环跳,昆仑,针刺泻法,理气通络,治疗气滞腰腿疼痛。
气海俞的准确位置图片 气海俞对症配穴
1.配气海,血海,关元,三阴交,针刺泻法,活血止痛,治疗瘀阻胞宫之月经不调,痛经等。
2.配次髎,血海,承山,二白,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活血化瘀,治疗大肠瘀滞之痔漏。
3.配肾俞,大肠俞,委中,阳陵泉,阿是穴,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活血止痛,治疗瘀血腰痛,腿膝不利等症。
攒竹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攒竹穴常用配伍疗法
1.配睛明,太阳,合谷,少商,风池,足临泣,针刺泻法或太阳,攒竹点刺出血,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肿痛,上胞下垂,迎风流泪,目翳,睑弦赤烂等。
2.配太阳,四白,行间,风池,针刺泻法,祛风清肝,宣散郁热,治疗肝经郁热之热泪,面痛等。
3.配阳白,承泣,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翳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疏散风邪,通经活络,治疗风邪侵袭之面瘫,眼睑瞤动等。
4.配阳白,头维,太阳,针刺泻法,散风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5.配丝竹空,四白,太溪,肝俞,肾俞,大骨空,小骨空,针刺补法,滋补肝肾,明目止泪,治疗肝肾亏损之夜盲,视物昏渺,冷泪等。
6.配阳白,太阳,丝竹空,三阴交,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不足之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目视不明等。
阳白针刺错误副作用 阳白常用配伍疗法
1.配风池,头维,太阳,合谷,针刺泻法,疏风清热, 治疗风热头痛。
2.配太阳,合谷,少商,睛明,上星,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痛。
3.配太阳,睛明,太冲,侠溪,行间,针刺泻法,清泻肝胆,治疗肝胆火盛目赤痛。
4.配太阳,丝竹空,瞳子髎,风池,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少阳风热之目外眦痛。
5.配肝俞,肾俞,风池,睛明,针刺补法,滋阴养肝,治疗肝阴不足之目干涩痛。
6.配鱼腰,睛明,太阳,丝竹空,承泣,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眼睑瞤动。
7.配头维,丝竹空,攒竹,地仓,颊车,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侵袭之口喎,上胞下垂,额肌麻痹等。
阳白针刺错误副作用 阳白穴局部层次解剖
1.皮肤:由眶上神经外侧支分布,眶上神经是三叉神经第1支(眼神经)的分支,经眶上孔或眶上切迹至额部皮下,分布于额顶部的皮肤。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分支和眶上动,静脉。眶上动脉是眼动脉的分支,与眶上神经伴行至额部,眶上静脉自额骨表面斜向内下,注入内眦静脉。
3.枕额肌额腹:位于额部皮下,宽阔而菲薄,起自帽状膜腱,止于额部皮肤,受面神经颞支支配。
地仓怎么针灸 地仓常用配伍疗法
1.配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口眼歪斜。
2.配合谷,承浆,颊车,针刺泻法,理气通滞利窍,治疗风邪入络之口噤不开,唇缓不收,流涎等。
3.配太阳,鱼腰,阳白,四白,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邪外袭之眼睑瞤动。
4.配颊车,下关,合谷,内庭,针刺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治疗风火颊肿,面痛,胃火痛等。
针刺人迎注意事项 人迎穴常用配伍
1.配膻中,天突,丰隆,中府,针刺泻法,宽胸理气,宣肺化痰,止咳平喘,治疗痰浊壅肺,肺气不宣之胸满喘息。
2.配章门,天井,足临泣,天突,中封,内庭,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理气化痰散结,治疗痰气互结之瘰疬,瘿瘤。
3.配少商,商阳,内庭,天突,合谷,少商,商阳点刺出血,余穴针刺泻法,清宣肺气,利咽消肿,治疗肺胃热盛之咽喉肿痛。
4.配太冲,曲池,足三里,风池,太阳,阳白,针刺平补平泻法,平肝潜阳,治疗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
5.配内关,针刺平补平泻法,通脉安神定悸,治疗心气不足之心悸。
针灸攒竹的功效 攒竹常用配伍疗法
1.配睛明,太阳,合谷,少商,风池,足临泣,针刺泻法或 太阳,攒竹点刺出血,疏风清热,治疗风热目赤肿痛,上胞下垂,迎风流泪,目翳,睑弦赤烂等。
2.配太阳,四白,行间,风池,针刺泻法,祛风清肝,宣散郁热,治疗肝经郁热之热泪,面痛等。
3.配阳白,承泣,地仓,颊车,下关,风池,翳风,针刺平补平泻法,疏散风邪,通经活络,治疗风邪侵袭之面痛,眼睑瞤动等。
4.配阳白,头维,太阳,风池,针刺泻法,散风止痛,治疗风寒头痛。
5.配丝竹空,四白,太溪,肝俞,肾俞,大骨空,小骨空,针刺泻法,滋补肝肾,明目止泪,治疗肝肾亏损之夜盲,视物昏渺,冷泪等。
6.配阳白,太阳,丝竹空,三阴交 足三里,针刺补法,益气养血,治疗气血不足之上胞下垂,胞轮振跳,目视不明等。
7.配尺泽,间使,阳溪,百会,针刺泻法,泄热开窍,熄风镇痉,治疗邪热扰心之癫狂。
8.配承山,委中,会阴,针刺泻法,清热利湿,活血散瘀,治疗湿热下注之痔疾。
阳白的针刺方法 阳白针刺错误副作用
1.阳白若是针刺过重,会有触电样针感传至头部,继续行针容易导致牵引性窜痛,误伤神经,因此应立即退针,不可再行刺激手法。
2.在施灸的时候,如果灸量过大,时间过长,容易伤及眼部血管和皮肤,因此要注意采用艾条温和灸阳白穴,且灸量不可过大,以灸至面部皮肤微见红润即可。
自闭症的中医辨证治疗
一、主穴及部位
基本腧穴取“自闭十项”:
1、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共4针),针向前后左右各平刺;
2、智三针:神庭为第1针,左右本神为第2、第3针,针向后平刺;
3、脑三针:脑户为第1针,左右脑空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4、颞三针:耳尖直上2寸为第1针,在第1针水平前后各旁开1寸为第2、第3针,针均向下平刺;
二、左颞上三针
左侧颞三针上1寸,针均向下平刺;
6、定神针:印堂、阳白各上5分;
7、醒神针:人中针斜刺、少商、隐白针直刺;
8、手智针:劳宫、神门、内关,针直刺;
9、足智针:涌泉斜刺、足趾关节与足跟连线中点之泉中、泉中向内旁开8分之泉中内,隐白针直刺;
10、舌三针:拇指间横纹平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1针,其左右各旁开1寸处为第2、第3针,针直刺。
三、随症配穴
肝郁气滞型加合谷、太冲;心肝火旺型加少府、行间;痰迷心窍型加丰隆、大陵;肾精亏虚型加太溪。
得气后采用捻转手法进行平补平泻。合谷、太冲、少府、行间、丰隆、大陵穴针用泻法;太溪穴针用补法。留针45min,每5~10min捻针1次,统一在每天上午针刺1次,每周6次,星期天休息,120次为1个疗程。主穴每次均使用,并按不同证型取相应配穴,1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
阳白的针刺方法 针刺阳白的作用主治
阳白为手足少阳,阳明,少阳,阳维五脉之会,《经穴解》云:“穴在眉上一寸,直瞳子。”该穴具有清头明目,祛风泄热的作用。现代常用于治疗前额痛,眉棱骨痛,目痛,目眩,眼睑瞤动,口眼歪斜,颈项强急,眼睑下垂,迎风流泪,眶上神经痛,眼睑下垂,近视,夜盲症,面神经麻痹等。
地仓的功效与作用 地仓穴常用配伍
1.配翳风,太阳,下关,颊车,合谷,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通络,治疗风邪入中之口眼歪斜。
2.配合谷,承浆,颊车,针刺泻法,理气通滞利窍,治疗风邪入络之口噤不开,唇缓不收,流涎等。
3.配太阳,鱼腰,阳白,四白,针刺平补平泻法,疏风通络,治疗风邪外袭之眼睑瞤动。
4.配颊车,下关,合谷,内庭,针刺泻法,祛风清热,通络止痛,治疗风火颊肿,面瘫,胃火齿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