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性贫血吃什么好呢
营养性贫血吃什么好呢
1.多吃一些含铁较多的食物。那么,含铁元素比较多的食物有哪些呢?比如动物的肝脏、肾脏,而蔬菜里面就有黑木耳、海带、紫菜、发菜、香菇等这些蔬菜,要知道黑色食物含铁是非常丰富的。
2.多吃一些含叶酸较多的食物。也许大家不太清楚叶酸是什么,不过没有关系,我们最需要知道的就是叶酸往往存于在绿色的新鲜蔬菜还有水果和酵母也就是发酵的一些食品里面。
3.我们吃这些食物的时候 就应该注意食物加热时间过长,这些营养物质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的,尤其是叶酸,所以不能烹饪的时间太长了。
孕期贫血的分类
1.缺铁性贫血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上常见的孕妇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孕妇发生缺铁性贫血比较缓慢,而发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则较急,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2.生理性贫血与病理性贫血因为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增加比红细胞增加得多,血液被稀释,使正常孕妇的血色素下降至10克,则为生理性贫血,一般分娩后,血色素可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如果血色素下降到10克以下,红细胞在330万/立方米以下者,则为病理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的特性
贫血在生活中可谓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由于很多人吸收营养有障碍,体内缺乏造血物质引起的贫血,医学傻瓜称之为营养性贫血,营养性贫血是老年朋友们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一起来研究营养性贫血的相关疾病知识。
正常人的红细胞数,男性为400~500万/立方毫米,女性为350~450万/立方毫米;血红蛋白男性为13.52~15.74克%,女性为11.3~13.78克%,低于此数者即为贫血。本病包括缺铁性贫血和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发病原因
1.缺铁性贫血。(1)铁的吸收不良:胃肠手术后(如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由于食物迅速通过胃而进入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肠粘膜病变、脂肪泄或肠道功能紊乱均可使铁吸收不良,而上述疾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2)损失过多: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反复多次的各种出血可显著消耗铁储存,如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痔疮、反复的鼻出血等均可使铁丢失,终致储存铁消耗尽而引起缺铁性贫血。(3)游离铁丢失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内含有游离铁。衰老的肠上皮细胞不断脱落,游离铁随之丢失,胃肠道的疾病不仅使铁的吸收不良,且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加,加重了铁的负平衡。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虽然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是它必须由胃粘膜腺(主要存在于胃底和贲门部)所产生的一种粘蛋白(或称内因子)的作用,才能顺利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回肠部。所以一旦胃肠功能紊乱(胃切除手术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必然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2)阔节裂头绦虫病所致:此虫长期寄生在较高的小肠部位,可与人争夺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时间过久,即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3)偏食或烹调方法不当所致:据有关调有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患此病者较多,原因主要和当地的饮食结构有关,其次是叶酸不耐热,食物过度烹调特别是长时间煮炖即被破坏,从而影响吸收。
(4)药物影响所致:常见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导眠能等)以及某些抗肿瘤的化疗制剂。
营养性贫血的检查
缺铁性贫血
1、血象:
早期或轻度缺铁可以没有贫血或仅极轻度贫血。晚期或严重缺铁有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红细胞压积和血红蛋白浓度降低的程度通过红细胞计数减少的程度。
2、骨髓象:
骨髓增生活跃,粒红比例降低,红细胞系统增生明显活跃。中幼红细胞比例增多,体积比一般的中幼红细胞略小,边缘不整齐,胞浆少,染色偏兰,核固缩似晚幼红细胞,表明胞浆`发育落后于核,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数量和形态均正常。
3、骨髓铁染色。
4、血清铁蛋白。
5、血清铁。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一、血像
呈大细胞正色素性贫血,MCV>94μm3,MCN>32pg,MCNC为32-36%。红细胞较少,中央淡染区不明显、染色较深、轻度大小不均,偶见幼红细胞,可见嗜多色性及嗜硷性点彩红细胞,也可见豪一周氏小体及卡波氏环。
白细胞数稍低,粒细胞胞径增大,核分叶过多(核右移),分叶可超过5个以上,常出现在红细胞改变前,故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血小板计数一般均减低,其形态较大。
二、骨髓像
骨髓增生活跃,以红细胞增生为主,粒、红比例正常或倒置。红细胞系体积均大,核染色质疏松,胞核发育落后于胞浆,早幼红细胞可早期出现血红蛋白,显示浆老核幼。这种细胞增大、胞核大、染色质疏松的现象,称之为巨幼变。依其成熟程度分为巨原、巨早幼、巨中幼和巨晚幼四期,各期幼红细胞巨幼变总数可达30~50%。粒细胞系统中,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亦可见巨幼变。
巨核细胞中出现核分叶过多,血小板大,颗粒松散。
三、血生化检查
1、血清维生素B12含量测定,正常值为200-800pg/ml。如〈100pg/ml提示维生素B12缺乏。
2、血清叶酸含量测定,正常值为5-6ng/ml。<3ng/ml提示叶酸缺乏。
如何预防营养性贫血
1、贫血者最好不要喝茶,多喝茶只会使贫血症状加重。因为食物中的铁,是以3价胶状氢氧化铁形式进入消化道的。经胃液的作用,高价铁转变为低价铁,才能被吸收。可是茶中含有鞣酸,饮后易形成不溶性鞣酸铁,从而阻碍了铁的吸收。其次,牛奶及一些中和胃酸的药物会阻碍铁质的吸收,所以尽量不要和含铁的食物一起食用。
2、首先应强调对引起贫血的病因的防治,因慢性失血引起的贫血,应纠正出血的原因。
3、积极防治寄生虫病尤其是钩虫病,对月经过多或经产妇以及妊娠期妇女应当使用铁强化食品或补充铁剂。
4、对婴儿和早产儿应及时添加强化食品,合理喂养。
5、在接触有害物质的生产工人中,应加强劳动保护在日常生活中不滥用药物,严格掌握适应症。
营养性贫血四防范
1、预防关键是科学喂养
婴幼儿时期是小儿生长发育速度最快的时期,由于生长速度快,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就要增多,因此要及时添加含铁、维生素和蛋白质丰富的辅食。
2、添加辅食一定要循序渐进
可以先给吃一些糊状食品,比如烂米粥、烂面条等。蛋黄是含铁较多的食品,而且也容易被婴儿接受,应该首先选用。大豆含有丰富的铁、维生素和蛋白质,可以做成豆浆每天给宝宝喝一些。动物性食物,如肉类、肝、蛋、鱼、虾等维生素
12的含量较丰富,宝宝在母乳喂养期间妈妈应该多吃一些这类食品,宝宝大了可以给宝宝做成肉馅、肝泥、鱼汤等食物。还要给宝宝逐渐添加蔬菜和水果,如菠菜、胡萝卜、南瓜、西红柿、苹果、橘子等。
3、从小注意培养良好饮食习惯
在给宝宝添加辅食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培养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偏食,少吃零食,全面摄取营养对宝宝一生的健康都十分重要。
4、饮食多样化并常翻新花样
婴幼儿时期是生长发育最重要的阶段,妈咪千万不要嫌麻烦,一定要经常给宝宝不断变换花样,添加各种色、香、味、形都好的食物,多样化的食物可以满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要,也可引起宝宝对食物的兴趣。宝宝需要的营养是多方面的,重要的营养一定不要忽视。营养学专家把小儿每天所需要的营养概括为这样一句话,叫做“一个鸡蛋一点肉,一把青菜一把豆”,这是最基本的营养,妈咪一定要记住。
益气补血的中药有哪些 龙眼肉益气补血
龙眼肉温而不燥,补益心脾,益气养血,安神,适宜于气虚体质,血虚体质者及心脾虚弱者均可食用。
龙眼补气血吃法
取龙眼肉,枸杞子各15克,大米50克,白糖适量,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中,加清水熬煮,至米烂粥稠,加白糖调味,温服,每日1剂。
此粥可益气养血,养肝固肾,适宜于气血亏虚,肝肾不足所致的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唇甲淡白,腰膝酸软,心悸失眠,气短胸闷等,还可以改善营养性贫血,产后缺乳,高血压等症。
营养性贫血的特性
一、发病原因
1.缺铁性贫血。(1)铁的吸收不良:胃肠手术后(如胃部分切除及胃空肠吻合)由于食物迅速通过胃而进入空肠,影响了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酸缺乏、肠粘膜病变、脂肪泄或肠道功能紊乱均可使铁吸收不良,而上述疾病又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2)损失过多:慢性失血占缺铁原因的首位。反复多次的各种出血可显著消耗铁储存,如消化道出血、钩虫病、痔疮、反复的鼻出血等均可使铁丢失,终致储存铁消耗尽而引起缺铁性贫血。(3)游离铁丢失增加:肠道上皮细胞内含有游离铁。衰老的肠上皮细胞不断脱落,游离铁随之丢失,胃肠道的疾病不仅使铁的吸收不良,且因上皮细胞更新加快,游离铁丢失增加,加重了铁的负平衡。
2.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胃肠道功能紊乱所致:人体所需的维生素B12,虽然主要从食物中摄取,但是它必须由胃粘膜腺(主要存在于胃底和贲门部)所产生的一种粘蛋白(或称内因子)的作用,才能顺利吸收,吸收的主要部位在回肠部。所以一旦胃肠功能紊乱(胃切除手术后、慢性胃炎、慢性肠炎等),必然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2)阔节裂头绦虫病所致:此虫长期寄生在较高的小肠部位,可与人争夺食物中的维生素B12,时间过久,即可引起维生素B12缺乏。(3)偏食或烹调方法不当所致:据有关调有表明,我国西北地区患此病者较多,原因主要和当地的饮食结构有关,其次是叶酸不耐热,食物过度烹调特别是长时间煮炖即被破坏,从而影响吸收。
(4)药物影响所致:常见的抗结核药(如异烟肼等)、抗惊厥药(如苯妥英钠、导眠能等)以及某些抗肿瘤的化疗制剂。
贫血,祖国医学统称为“血虚”、“萎黄”。中医认为血资生于脾,根源于肾。这是因为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以生血液;肾主藏精,主骨生髓,精髓充足则可化而为血。所以贫血一证多与脾肾两虚密切相关。脾虚则不能运化吸收,肾虚则精髓不足,均可致血液化源亏乏而形成贫血。
二、临床表现
1.一般表现。面色无华,皮肤、粘膜、指甲苍白,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或思想不易集中,稍活动或情绪激动后,气急心悸,以及食欲不振、恶心欲吐等症状最为常见,体重减轻则不显著。
2.特殊表现。缺铁性贫血严重时,若伴有胱氨酸缺乏,则可出现指甲扁平不完整、脆薄而裂、反甲,皮肤干燥、发皱和萎缩,毛发干燥和脱落等症;若伴有维生素B缺乏时,可以出现舌炎、口角龟裂,食管粘膜萎缩等症。巨幼红细胞性贫血,若仅见维生素B12缺乏者,可出现神经功能失调,如感觉异常,其中手足麻木、刺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以后逐渐出现振荡和体位感觉障碍,大脑活动迟钝,甚至精神状态的改变。
三、预防措施
1.积极防治各种慢性或隐性病证出血。如痔疮出血、钩虫病(一条钩虫每天摄血约0.5毫升)、阔节裂头绦虫病。
2.积极预防和治疗胃肠道疾病。这对防止贫血的发生有积极意义,特别是全胃切除手术的病人,应定期给与维生素B12,一般每月肌肉注射1次,每次50~100微克,作为维持剂量。
3.改变偏食习惯。由于老年人因牙齿脱落,或长期的生活习惯等原因而偏食,这样就容易造成维生素B12、叶酸和铁的摄入不足,预防的办法应是定期补充一些动物的肝、肾,这些食物中维生素B12和叶酸的含量较高,多食一些牛肉、豆类,含叶绿素的蔬菜、海带及水果,这些食物均含有丰富的铁(其中李、桃、杏、葡萄含铁量最多)。
4.由于药物影响所致的贫血,要及时调整用药,但这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孕期贫血的分类
(1)缺铁性贫血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上常见的孕妇贫血为缺铁性贫血和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孕妇发生缺铁性贫血比较缓慢,而发生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则较急,且以消化道症状为主。
(2)生理性贫血与病理性贫血因为妊娠期血容量增加,其中血浆增加比红细胞增加得多,血液被稀释,使正常孕妇的血色素下降至10克,则为生理性贫血,一般分娩后,血色素可逐渐上升至正常水平。如果血色素下降到10克以下,红细胞在330万/立方米以下者,则为病理性贫血。
什么是营养性贫血?
贫血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也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诱发感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造成小儿贫血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贫血是因缺乏造血所必须的铁、维生素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营养性贫血危害很大,但完全可以预防。关键是建立科学的喂养观,合理搭配宝宝饮食,按时添加辅食等等。这一期我们就来介绍如何通过饮食来预防宝宝贫血症!
营养性贫血的病因
缺铁性贫血(30%):
1、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在生长快速的婴幼儿、儿童、月经过多、妊娠期或哺乳期的妇女,铁的需要量增多,如果饮食中缺少则易致铁性贫血。
2、铁的吸收不良:因铁的吸收障碍而发生缺铁性贫血者比较少见。
3、失血:失血,尤其是慢性失血,是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癌、钩虫病、食道静脉曲张出血、痔出血、服用水杨酸盐后发生胃窦炎以及其他可引起慢性出血的疾病,妇女月经过多和溶血性贫血伴含铁血黄素尿或血红蛋白尿等均可引起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发生是一个较长时间内逐渐形成的。铁耗竭期,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减低,此时并无贫血,若缺铁进一步加重。贮存铁耗尽,血清铁蛋白和血清铁下降,总铁结合力增高,出现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30%):
1、摄入不足:维生素B12主要存在于动物食品中,肝、肾、肉类较多,奶类含量甚少。叶酸以新鲜绿叶蔬菜、肝、肾含量较多。维生素B12主要需要量成人为每日~3g、婴儿为每日~1g。叶酸的生理需要量成人为每日~75g。婴儿为每日~20g。如不及时添加辅食、或年长儿长期偏食,易发生维生素B12或叶酸的缺乏。
2、吸收和利用障碍:在慢性腹泻小肠切除,局限性回肠炎、肠结核等皆可影响维生素B12与叶酸的吸收,肝脏病、急性感染,胃酸减少或维生素C缺乏,皆可影响维生素B12与叶酸的代谢或利用。
3、需要量增加:未成熟儿,新生儿及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造血物质需要量相对增加,如摄入不足,则易缺乏。反复感染时,维生素B12吸叶酸消耗增加,从而需要量增多而易导致缺乏。
4、先天贮存不足:胎儿可通过胎盘,获得维生素B12叶酸贮存在肝脏中,如孕妇患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时则新生儿贮存少,易发生缺乏。
营养性贫血的症状
缺铁性贫血
一、上皮组织损害引起的症状:细胞内含铁酶减少,是上皮变化的主要原因。
1、口角炎与舌炎:约10-70%患者有口角炎、舌面光滑与舌乳头萎缩,尤其老年人明显。
2、食道蹼。
3、萎缩性胃炎与胃酸缺乏。
4、皮肤与指甲变化:皮肤干燥、角化和萎缩、毛发易折与脱落;指甲不光整、扁平甲,反甲和灰甲。
二、神经系统方面症状:
约15-30%患者表现神经痛(以头痛为主),感觉异常,严重者可有颅内压增高和视乳头水肿。5-50%患者有精神、行为方面的异常,例如注意力不集中,易激动、精神迟滞和异食癖。原因是缺铁不仅影响脑组织的氧化代谢与神经传导,也能导致与行为有关的线粒体单胺酸氧化酶的活性降低。
三、脾肿大:其原因与红细胞寿命缩短有关。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1、贫血表现
轻度或中度贫血占大多数,面色腊黄、疲乏无力。因贫血而引起骨髓外造血反应,且呈三系减少现象,故常伴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2、精神神经症状
表情呆滞、嗜睡、对外界反应迟钝、少哭或不哭、智力发育和动作发育落后、甚至倒退,如原来已会认人、会爬等,病后又都不会,此外尚有不协调和不自主的动作,肢体、头、舌甚至全身震颤、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阵挛阳性,浅反射消失,甚至抽搐。
3、消化系统症状
有食欲不振、舌炎、舌下溃疡、腹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