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呕吐穴位 肿瘤化疗后呕吐敷贴方法
治疗呕吐穴位 肿瘤化疗后呕吐敷贴方法
穴位:神阙穴(肚脐中)
敷贴方法:将吴茱萸100克,肉桂、干姜各30克,一起研磨成细末,在每次化疗前30分钟其6克研磨好的药粉用醋调和成糊状,涂抹于6厘米×10厘米的麝香止痛膏上,敷贴于神阙穴位上,1-2天更换一次,至一个化疗疗程结束为止。
刮痧能治疗呕吐吗
一、饮食停滞
(二)治法
(1)选穴
下脘至气海、足三里、腹结、内关、内庭。
(2)定位
下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腹结:位于人体的下腹部,大横穴下1.3寸,距前正中线4寸,建里(任脉)旁开4寸处。
内关:位于前臂,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内庭:足背第二、第三趾间缝纹端。
小儿推拿治疗呕吐
、常用手法
(1)、患儿仰卧位,家长以拇指直推膻中穴1~3分钟。
(2)、家长用两拇指,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30~50次。
(3)、顺、逆时针摩腹各1分钟。
(4)、以拇指端按揉足三里、内关穴各约1分钟。
2、随证加减
(1)、伤食吐型:呕吐频繁,口气臭秽,呕吐物常伴未消化的乳块或食物残渣,大便量多,气味酸臭,或溏或秘,腹部胀满,吐后则舒,嗳腐厌食,矢气恶臭,舌质淡,苔厚腻。
常用手法加:
a、清脾经100次,揉板门300次。
b、清大肠20O次,退六腑100次。
c、以指点揉中脘穴1~3分钟。
(2)、寒吐型:起病较缓,呕吐乳食不化,呈清稀粘液,无臭味,精神不振,面色苍白,四肢欠温,腹痛喜暖,肠鸣,大便溏薄,或为不消化食物,小便清长,舌质淡,苔薄白。
常用手法加:
a、补脾经300次,揉板板门00次。
b、揉外劳宫50次,推三关300次。
c、点揉关元穴1分钟。
d、以掌横擦肩背、腰骶部,以透热为度。
(3)、热吐型:食入即吐,呕吐物酸臭或为黄水,身热口干口渴,口唇色红,烦躁不安,胃脘胀痛,大便稀薄臭秽或秘结不通,小便色黄量少,舌质红,苔黄。
常用手法加:
a、清脾经200次,清小肠200次。
b、清大肠200次,退六腑200次。
c、以拇指侧推小横纹100次。
d、按揉双侧天枢穴各1分钟。
e、推下七节骨100次。
(4)、虚火吐型:时作于呕,咽干舌燥唇红,不欲进食,两颧发红,手足心热,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尖红,苔少而干。
常角手法加:
a、清天河水200次,清肝经200次。
b、补肾经300次。
c、推涌泉300次。
治疗呕吐穴位 痰饮内阻呕吐敷贴方法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或胃部表现为如囊裹水,腕痞满闷,食欲不佳,头眩、心悸、或者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而腻。
敷贴穴位:中脘穴(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公孙穴(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赤白肉际处),丰隆穴(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足三里穴(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
敷贴方法:用公丁香5克,柿蒂、半夏各10克,姜竹茹、旋复花各12克,陈皮、桔梗各6克。将上述材料一起研磨成细末,用姜汁、醋各半调匀后分别敷贴于上述穴位上,每日1次,每次敷贴6-8小时,对于偏寒湿体质的人群,可在敷贴前先用艾灸温和灸中脘穴和足三里穴处各20分钟,再行敷贴。
肠梗阻呕吐怎样治疗 呕吐时注意体位
肠梗阻患者呕吐是,要让患者的头偏向一侧,身体向前倾,这样有利于呕吐物流出来,以免呕吐物流入气管,而加重病情。呕吐完后要用温水簌口,及时清理口腔分泌物,保持口腔的清洁,这样有利于保持呼吸畅通,毕淼口腔感染,从而减少呕吐。
治疗呕吐的快速方法
1、十滴水肚脐敷贴
把十滴水涌在肚脐里,外面用纱布及胶布封盖,12小时以后取下。十滴水是一味常见纳中成药,它的主要成分是樟脑、干美、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核油和酒精,既能祛寒,又能去火,一摘入脐,可治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易出现的胃肠问题。
2、急性呕吐按摩法
掐内关穴:用拇指指尖掐住对侧内关穴(在手腕上两横指之中)1分钟,以有麻胀感为度。
擦任脉:用一手的手掌自鹏中穴(在两乳中间)擦至肚脐向下反复5—7。
推膀跳经:让别人用其一手手掌自肺俞穴(在第3脑稚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推至胃俞穴(在第12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自上向下左、右各5—7遍。
3、慢性呕吐按摩法
按揉中脘、天枢穴:自己用手掌或他人用拇指按揉中院穴(脐上4寸处)、天枢穴(肚脐横开2寸处),每穴各2分钟。
擦腹直肌:双手分别放在腹直肌上,自上而下反复擦动,约1分钟。
点揉脾俞、胃俞穴:他人用拇指指尖或肘尖点揉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胃俞穴,每穴约半分钟,不可用蛮力。
4、胡椒末敷脐法
胡椒9克。将胡椒研为细末,填满肚脐,外用胶布固定,隔日更换1次。本方可辅助治疗脾胃寒湿性呕吐。
5、萝卜蜂蜜
萝]卜1个,蜂蜜50毫升。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蜂蜜。分2次吃完。常吃萝卜有健脾和中、养胃的功效。本方可软化血管、稳定血压,适用于动脉硬化、胆石症引起的呕吐。
6、葱白饼热敷肚脐法
葱白、盐适量。葱白拌盐捣烂,蒸熟捏成饼,敷于肚脐上,固定。本方可温中散寒降逆,用于久呕不止。
曲泽怎么取 曲泽的配伍功效
曲泽穴配神门穴、鱼际穴:缓解治疗呕血;
曲泽穴配内关穴、中脘穴、足三里穴:缓解治疗呕吐,胃痛;
曲泽穴配委中穴、曲池穴:缓解治疗高热中暑;
曲泽穴配内关穴、大陵穴:缓解治疗心胸痛。
中医治疗呕吐方法大全
偏方治疗
1、饮羊奶治反胃干呕
方剂:鲜羊奶适量。
制用法:将羊奶煮沸。每次饮1杯,每日2次。
功效:滋阴养胃。治阴虚所引起的反胃、干呕等症。
2、醋矾糊外敷止呕
方剂:陈醋、明矾、面粉各适量。
制用法:上三味共调成糊状。用时敷于两足心涌泉穴,用纱布包扎固定,一般半小时后可发生止呕作用。
功效:消积解毒、清热散癖。用治呕吐不止、泄泻。
3、萝卜蜂蜜止恶心呕吐
方剂:萝卜1个,蜂蜜50克。
制用法:将萝卜洗净切丝捣烂成泥,拌上蜂蜜。分2次吃完。
功效:健脾,和中,养胃。用治恶心呕吐。
4、白胡椒半夏治呕吐
方剂:白胡椒、制半夏、鲜姜等份。
制用法:前两味共研细末。鲜姜煎汤。以姜汤和面同白胡椒末、半夏末调匀并捏成大丸粒。每服30-40丸,用姜汤送下,每日2次。
功效:暖肠胃。用治呕吐(包括胃炎,幽门肥厚、狭窄,胃癌初期等的呕吐)。
5、甘蔗姜汁治吐食干呕
方剂:甘蔗汁半杯,鲜姜汁1汤匙。
制用法:甘蔗汁是将甘蔗剥去皮,捣烂取的汁液。姜汁制法与此同。将两汁和匀稍温服饮,每日2次。
功效:清热解毒、和胃止呕。
推拿疗法
推揉脾经100~300次(约3分钟),健脾和胃。推板门穴10 0~300次(约3分钟),降逆止吐。按揉外劳宫穴100~300次(约3分钟),温阳散寒止吐。直推天柱穴 100~500次(约5分钟),降逆止呕。摩腹100~300次(约3分钟),消食和胃,降逆止呕。
针灸治疗
外邪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合谷、公孙,用泻法,祛邪解表,和胃降逆。
饮食停滞型:常用内关、公孙、足三里、天枢、下脘,用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阳陵泉、太冲,用泻法,疏肝和胃降逆。
脾胃虚寒型:常用脾俞、胃俞、中脘、内关、足三里,补法加灸,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脾胃阴虚型:常用中脘、内关、阴陵泉、胃俞,用补法,滋阴养胃,降逆止呕。
脾胃实热型:常用内关、中脘、公孙、天枢、支沟、下脘,用泻法,清热导滞,和胃止呕。
惊恐气逆型:常用中脘、足三里、内关、太冲、神门、阳陵泉,用泻法,清肝安神,降逆止呕。
步廊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平躺,从乳头向下摸1个肋间隙,该肋间隙中,由前正中线旁开3横指处即是步廊穴。步廊穴位于胸部第5肋间隙,位近心肺,为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降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其行气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呕吐。
8大偏方治疗呕吐
治疗呕吐8大偏方:
呕吐小偏方1
【组成】干姜、人参。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常嚼服。
【主治】虚寒呕吐。
呕吐小偏方2
【组成】葱白连须、生姜1 片、苏叶1.5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呕吐小偏方3
【组成】干姜6 克、炙甘草3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呕吐小偏方4
【组成】干姜30 克、附子15 克、炙甘草9 克。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呕吐。
呕吐小偏方5
【组成】干姜、肉桂、白术。
【用法】水煎服。
【主治】虚寒呕吐。
呕吐小偏方6
【组成】姜汁1 份、蜂蜜2 份。
【用法】姜汁煎沸,入蜂蜜炼熟。
【主治】呕吐。
呕吐小偏方7
【组成】姜汁适量、砂仁3 克、半夏6 克。
【用法】后二药浸姜汁内,炒干,水煎服。
【主治】呕吐。
呕吐小偏方8
【组成】生姜31 克、半夏6 克、灶心土适量。
【用法】水煎服。
【主治】呕吐。
小编提醒:偏方对于治疗痛经有很好的疗效,但是是药三分毒,并且每个人的体质与病因不一样,所以在选择偏方的同时要多加小心
治疗呕吐的偏方 十滴水肚脐敷贴
把十滴水涌在肚脐里,外面用纱布及胶布封盖,12小时以后取下。十滴水是一味常见纳中成药,它的主要成分是樟脑、干美、大黄、小茴香、肉桂、辣椒、核油和酒精,既能祛寒,又能去火,一摘入脐,可治暑天之火和食物之寒,寒热两邪通吃,治疗夏天易出现的胃肠问题。
步廊的准确位置图片 步廊穴的功效作用
功效: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作用:步廊穴位于胸部第5肋间隙,位近心肺,为足少阴肾经脉气所发,刺激该穴位具有宽胸降气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心胸疾病;其行气通络的作用,可用于治疗乳痈;和胃降逆,用于治疗呕吐。
主治:胸胁胀痛,咳嗽气喘,胸闷心悸,乳痈,呕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