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蜗的组成部分
耳蜗的组成部分
耳蜗是位于听器官内耳骨迷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绕蜗轴卷曲约两周半。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叫骨质螺板。耳蜗外壁有螺旋韧带。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对侧壁与螺旋韧带相接。把耳蜗骨管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两管中充满外淋巴液。前庭阶的一端为前庭窗,鼓阶一端为蜗窗。两部分在蜗顶处的蜗孔相通。在骨质螺旋板近底处有一薄膜,称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膜质蜗管,管中充满内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基底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基底膜,基底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到听觉中枢。
耳蜗的概述
耳蜗(英文:Cochlea)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耳蜗的病变和多种听觉障碍密切相关。
耳蜗的解剖结构
人类的耳蜗形似蜗牛壳,由底端(Basal end)至顶端(Apical end)螺旋环绕5/2~13/4周,展开长度约为35 mm。耳蜗是一个骨质结构。耳蜗由三个内部充满淋巴液的空腔组成。这三个空腔由上到下依次为:
前庭阶(Scala vestibul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
蜗管(Scala media),内含内淋巴(Endolymph)的盲管。
鼓阶(Scala tympani),内含外淋巴(Perilymph)液体,骨阶中的外淋巴在耳蜗顶部通过蜗孔与前庭阶中的外淋巴交通。
前庭阶在底部与卵圆窗(Oval window)相接,是镫骨施力的部位。鼓阶在底端中止于圆窗(Round window),毗邻中耳腔,是声压释放的窗口。
赖斯纳氏膜(Reissner's membrane)分隔前庭阶和蜗管,基底膜(Basilar membrane)分隔蜗管和鼓阶。听觉转导器官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坐落于基底膜之上、蜗管内部。前庭阶和鼓阶在蜗孔(Helicotrema)相通。
听神经的纤维通过基底膜与内毛细胞和外毛细胞形成突触连接。其细胞体位于在耳蜗中心部的螺旋神经节(Spiral ganglion)。
老年神经性耳聋怎么办
一、药物治疗措施
1、一般病例均可进行高压氧舱治疗。
2、静脉用药选择;654-2、前列腺素E1、丹参、纳洛酮、东菱克栓酶等。
3、维生素B1、B6等神经营养药物。
4、高价能量合剂。
对短期内失聪、眩晕明显、耳鸣病人采用大剂量冲击治疗,并用激素治疗。
二、替代疗法
1、助听器:是帮助聋人听取声音的扩音装置。它的主要由微型传音器、放大器和耳机、耳模、电源等组成。助听器种类很多,单供个体用者就有气导和骨导、盒式和耳级式(包括眼镜式、耳背式、耳内式),单耳与双耳等助听器,需经耳科医生或听力学家详细检查后才能正确选用。一般讲,语频平均听力损失35~85分贝者可使用,若两耳损失程度大体相同者可用双耳助听器或将单耳助听器轮换戴在双耳。若双耳听力损失程度差别较大,但都不超过50分贝者,宜给听力较差耳配用;若一耳听力损失超过50分贝,则应给听力较好耳配戴助听器。
2、耳蜗埋植:又称电子耳蜗或人工耳蜗。适用于中青年双侧极度耳聋,使用高功率助听器无效,耳内无活动性病变。X线断层拍片或CT检查证明内耳结构正常,耳蜗电图无反应,鼓岬或圆窗电刺激可诱出脑干反应者。
3、听觉语言训练:仍是最大限度利用残余听力和其他感觉器官来训练发声或讲话能力的措施。两者互相补充,不能偏废。训练应从学龄前开始。宜早应用各种方法(有声玩具、乐器)唤醒幼儿的听觉。发展粗略的辨声能力。用吹风车、吹乐器等方法增加肺活量,延长呼吸,使舌运动灵活,然后用高大清晰的声音,面对聋儿长期耐心地在耳旁逐字逐声的教其发音讲话,借助镜子矫正口形,触摸家长或老师的面颊、喉部腹部等体会发声强弱,高低的关系。
4、局部光波治疗的方法:可调节血管功能,使血流加速,改善内耳血液淋巴循环;加强组织代谢,纠正内耳缺氧状况并能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促进耳蜗功能及听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5、电针治疗耳聋、耳鸣:是脉冲电磁场直接介入患者中耳及内耳,电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通透性,改善耳蜗供血,有利于恢复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
胃由哪些部分组成
胃由朝前上方的前壁和向后下方的后壁组成,前壁和后壁相接的上绿铰短,叫胃小弯;下缘较长叫胃大弯。全胃分四部分,近贸门的部分叫资门部;从贲门向左上方膨出并与脆弯窿相接触部分叫胃底;灾门以下目的中部叫胃体,胃体的下部,即接近幽门部分称幽门部(或称胃幽门窦。
临床诊断的目安炎即是此部分的胃炎)。在胃小弯侧胃体与幽门之间呈现不同程度的折弯,称为胃角切迹,俗此作为胃体与幽门部的分界。环绕幽门增厚的环形肌形成幽门括约肌,括约现在神经支配下有一定规律的开放和关闭,使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和防止十二指扬内容物返回胃内。如果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就要发生胃内食物胎留或十二指肠液反流。
防毒面具的使用方法 防毒面具的组成部分
主要是由过滤元件、罩体、眼窗、呼气通话装置、头带导气管以及滤毒盒(滤毒罐)等部件组成,它们各有各的职责,同时又能默契配合。
耳的听觉形成
听觉是由耳、听神经和听觉中枢的共同活动来完成的。耳是听觉和位觉(平衡觉)的外周感觉器官。耳由外耳、中耳构成的传音器和内耳感音、平衡器所组成。外耳露于体表,中耳和内耳埋藏在颞骨岩部内,外耳和中耳是声波的传导器官,内耳有感受声音和位觉的感受器,是听、位觉器官的主要部分。声波通过外耳道、鼓膜和听小骨传到内耳,使内耳的感音器官(柯蒂氏器官)发生兴奋,将声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听神经传入中枢,产生听觉。
鼓膜的振动再引起三块听小骨的同样频率的振动。振动传导到听小骨以后,由于听骨
链的作用,大大加强了振动力量,起到了扩音的作用。听骨链的振动引起耳蜗内淋巴的振动,刺激内耳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兴奋后所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位听神经中的耳蜗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产生听觉。位听神经由内耳中的前庭神经和耳蜗神经组成。
听觉和位觉(平衡觉)器官。通过耳,动物可感知外界声音信息和本身躯体位置,借以交往、寻偶、避敌、捕猎和保持身体平衡。耳的形成和逐步完善是动物进化的一种表现。不同动物耳的结构有很大差异。脊椎动物中原始类群只有内耳,主要起平衡身体的作用。软骨鱼内耳中有椭圆囊、球状囊和半规管,兼有一定听觉功能;大多数硬骨鱼内耳中有听壶,由于没有鼓膜,经借助侧线器官可感受水中1000赫以下的声波。两栖类中的蛙和蟾蜍已产生中耳,具有鼓膜和耳柱骨。声波对鼓膜的振动通过耳柱骨传入内耳,引起椭圆囊及听壶中感受器的兴奋。还有耳咽管通过咽腔平衡鼓膜内外的压力。爬行类的耳有了进一步发展,听壶内有独立的声感受器,内耳瓶状囊显著加长,鳄类有卷曲,蜥蜴听觉发达,鼓膜内陷,出现了外耳道的雏形;蛇类鼓膜、中耳和耳咽管均退化,声波沿地面通过头骨的方骨传到耳柱骨,从而使内耳感觉。鸟类的耳基本上与爬行类相似,有单一的听骨(耳柱骨)和雏形外耳道。鸮形目耳较发达,并有特殊耳羽帮助收集声波及确定声波的方向。哺乳类耳达到高度完善,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外耳由可转动的耳廓和外耳道组成,起收集声波的作用。中耳又称鼓室,为外耳与内耳间的腔隙,其外侧为鼓膜,借鼓室中的三块听骨(锤骨、砧骨、镫骨)组成的杠杆系统将声波引起的鼓膜振动传至内耳。鼓室前壁有咽鼓管(耳咽管)通向咽部,平时关闭,吞咽及某些口部运动时开放,可调节鼓室内空气的压力。内耳由耳蜗和前庭器官组成,耳蜗为瓶状囊卷曲形成,状似蜗牛,故名,为感受声音刺激的器官;前庭器官司平衡,属位觉感受器。穴居哺乳类和水栖哺乳类耳廓常退化,但有些哺乳类耳廓非常发达,可捕捉非常细小的声波。有些水栖哺乳类可通过下颌骨将水中声波传至中耳和内耳。
耳蜗概述
耳蜗(英文:Cochlea)是内耳的一个解剖结构,它和前庭迷路一起组成内耳骨迷路,是传导并感受声波的结构。耳蜗的名称来源于其形状与蜗牛壳的相似性,耳蜗的英文名Cochlea,即是拉丁语中“蜗牛壳”的意思。耳蜗是外周听觉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核心部分为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是听觉转导器官,负责将来自中耳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相应的神经电信号,交送大脑的中枢听觉系统接受进一步处理,最终实现听觉知觉。耳蜗的病变和多种听觉障碍密切相关。
耳蜗的组成部分
耳蜗是位于听器官内耳骨迷路的一个组成部分。耳蜗是一螺旋形骨管,绕蜗轴卷曲约两周半。由蜗轴向管的中央伸出一片簿骨,叫骨质螺板。耳蜗外壁有螺旋韧带。骨质螺旋板的游离缘连着一富有弹性的纤维膜,称为基底膜,延伸到骨管对侧壁与螺旋韧带相接。把耳蜗骨管分成上下两部,上部称前庭阶,下部称鼓阶,两管中充满外淋巴液。前庭阶的一端为前庭窗,鼓阶一端为蜗窗。两部分在蜗顶处的蜗孔相通。在骨质螺旋板近底处有一薄膜,称前庭膜,由前庭膜、基底膜和一部分螺旋韧带围成膜质蜗管,管中充满内淋巴液。螺旋器(Corti氏器)是感受声波刺激的听觉感受器,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等组成,毛细胞为声波感受细胞,每个毛细胞均与神经纤维形成突触联系。毛细胞的上方有基底膜,与毛细胞的纤毛相接触。外界声波通过淋巴液而震动基底膜,基底膜又触动了毛细胞,最后由毛细胞转换成神经冲动经听位神经而传到听觉中枢。
神经性耳鸣有那些治疗方法
耳显微镜下的修补手术
耳显微镜下的修补手术主要治疗的是因过度疲劳引发的神经性耳鸣,其治疗原理是在耳显微镜下帮助下,清除病变组织,修补耳膜,并重建听小骨链,具有伤口小、时间短、极少出血、不影响外观、恢复快等优点,同时手术安全可靠,能够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听神经再生还原疗法
1.具有开窍、通络、益肾、通窍、解毒、活血、聪耳等功效,有针对性地运用中药方剂,以通络解毒、养血化瘀、滋阴补气、淳香开窍,辨证治疗耳聋,耳鸣。
2.具有行气开窍,改善内耳供血、增强耳内代谢,提高毛细胞兴奋性等,打通血液循环障碍,营养修复再生耳细胞,激活耳蜗神经,使耳部细胞得以修复再生。
3.具有活血化瘀、清除自由基、修复病变细胞、解除耳沉痛,短期即可促进变性、萎缩、坏死的听觉神经细胞修复再生,经全面规范治疗,短期内可消除耳鸣,恢复正常听力。
4.局部光波治疗的方法,可调节血管功能,使血流加速,改善内耳血液淋巴循环;加强组织代谢,纠正内耳缺氧状况并能及时排出有害物质,促进耳蜗功能及听功能的改善与恢复。
5.电针治疗耳聋、耳鸣是脉冲电磁场直接介入患者中耳及内耳,电波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组织通透性,改善耳蜗供血,有利于恢复耳蜗的正常生理功能。
肱二头肌组成部分都有哪些呢
一:肱二头肌的位置及组成
肱(gōng)二头肌(Musculus biceps brachii)属于骨骼肌三大肌群中的四肢肌。长头起于肩胛骨盂上粗隆,短头起于肩胛骨喙突.长,短二头于肱骨中部汇合为肌腹,下行至肱骨下端,集成肌腱止于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腱膜。
二:肱二头肌的作用
近固定时.肱二头肌使前臂在肘关节处屈和旋外.使上臂在肩关节处屈.远固定时,肱二头肌使上臂向前臂靠拢。肌电观察表明,当前臂旋外使掌心向前并屈肘时,肱二头肌才有明显的肌电活动。而当前臂旋内即使掌心侧向身体或身后屈肘时,肱二头肌的电位活动很小或不出现电位活动。这也是肱二头肌练习基本上皆使掌心向前握持器械的主要原理之一,位于上臂前群肌浅层。作用:屈肩、屈肘及使前臂旋后。当肱二头肌收缩时,使肘关节屈曲;当肱二头肌舒张时,使肘关节伸展或前臂下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