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搐当心是患了大病
抽搐当心是患了大病
内分秘、代谢疾病
(1)血糖变化:成人胰岛细胞瘤、糖尿病患者口服过量降糖药而进餐很少时即可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二便失禁,此时测血糖显示2.75~3.3 mmol/L以下,或高血糖,如非酮症性高渗性高血糖、半乳糖血症也会出现类似癫痫样发作,经及时纠正血糖后即能控制发作。
(2)心源性发性:心脏节律紊乱:病窦综合征、窦房传导阻滞、心室预激综合征、发作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或过缓、室性心动过速;主动脉狭窄;先天性心脏病。可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口唇青紫、二便失禁,做心电图显示异常,经对症治疗后发作停止。
(3)肝性脑病:肝昏迷前期可出现扑翼样震颤,除此之外,还可有意识错乱、睡眠障碍、行为失常、肝功能损害、黄疸、出血倾向、肝臭、肝肾综合征、脑水肿、血氨明显增高>117.4 μmol/L(200μg/dl),此时纠正肝功能后扑翼样震颤可能消失。
(4)严重水、电解质紊乱:晚期尿毒症引起的电解质紊乱、水中毒、频繁呕吐、坏死性小肠炎、胃肠道手术、灼伤后脑病等引起的低血钠、低血钾、低血钙、低血镁、水中毒、高碳酸血症、高血钠均可引起四肢抽搐,此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后,抽搐停止。
(5)维生素D缺乏、甲状旁腺功能减退、佝偻病:三者都可出现血钙降低,当血钙降低至2 mmol/L以下即可产生手足抽搐,也可有痫样发作,此时快速给予l0%CaCl210 ml溶于25%葡萄糖液20 ml静脉推注,提高血钙浓度即可制止抽搐。
(6)甲状腺功能亢进:本病多见于女性,男女之比1:(4~6),各组年龄均可发病,以20~40岁为多见。患者舌和二手平举时可出现轻微震颤,典型病例除此之外,还有高代谢症群、甲状腺肿、突眼症与T3、T4增高,经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震颤可改善。
(7)卡马西平引起的抽动:卡马西平可治疗癫痫、三叉神经痛、尿崩症。一般其可出现胃肠道反应、皮疹、白细胞降低、肝功能损害、共济失调等,但偶也可引起抽动。曾有报道患者因复杂部分性发作接受卡马西平治疗3~6周后出现面部抽动,频繁眨眼,张闭口、舌运动,且持续数月。抽动出现的时间与卡马西平治疗之间存在联系,其血浓度均在治疗范围内,没有卡马西平的其他中毒症状和体征,提示可能系特异质反应。在未停用卡马西平的情况下,抽动消失,提示卡马西平治疗导致儿童抽动是可逆的,故对该现象的出现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但不一定要停药。
(8)破伤风、狂犬病:全身肌肉疼痛、强直性持续性痉挛,偶见阵挛性抽搐,间歇期肌肉也不松弛,且以咀嚼肌明显,牙关紧闭。狂犬病有咽部痉挛,引起恐水症,意识清醒,受外界轻微刺激即可诱发抽搐,每次仅数秒钟。
(9)癔病性抽搐:往往有精神因素,受刺激后加剧,伴有焦虑、烦躁,抽搐无规律,持续时间长,往往有哭吵,受暗示后好转,无自伤及二便失禁。
(10)马钱子、士的宁中毒:意识不丧失,开始即有阵挛性抽搐,逐渐发展成强直性发作。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1)单纯部分性发作:是癫痫的一种发作类型,不伴意识障碍。可表现为一系列的局部重复抽搐动作,大多见于一侧口角、眼睑、手指或足趾,也可涉发整个一侧面部或一个肢体的远端,发作也可自一处开始,按人脑皮质运动区的分布顺序缓慢地移动,如自一侧拇指沿于指、腕、肘、肩部扩展。较严重的发作后,发作部位可留下暂时性的瘫痪,若该处原已有瘫痪,可暂时性加重。局部抽搐偶可持续数小时、数目、数周,病灶在运动区或其邻近颉叶,多为症状性癫痫。
(2)面肌抽搐;又称半侧颜面痉挛或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搐。通常抽搐仅限于一侧面部,无神经系统其他阳性体征,可能与面神经受小脑前下动脉分支受压有关。多数在中年以后起病,女性较多。起病时多为眼轮匝肌间隙性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肌肉,口角抽搐最易引起往意。抽搐可因疲劳、精神紧张而加重,入睡后停止。神经系统检查除面肌抽搐外,无其他阳性体征。可应用镇静药、地西泮、抗癫痫类药物或理疗等来减轻症状,也可进行手术治疗。
(3)抽动-秽语综合征:又称慢性多发性抽动,是一种运动障碍病,多在2~13岁起病,男孩多见。面肌、眼肌、颈肌或上肢肌迅速的反复规则的抽动,以后又出现肢体或躯干短暂的、暴发性不自主运动。常于肌肉抽搐开始后2~4年内发出各种怪声,如喉鸣声,咳嗽声,发哼声,猪、狗怒吼声或吹口哨声等,症状呈波动性,抽搐形式亦有波动。无意识障碍,精神紧张时加重,注意力分散时减轻,入睡后消失,町用镇静剂、酚噻嗪类药治疗或进行心理治疗。
(4)习惯性抽搐:多见于儿童、青年,常表现为瞬眼、摇头、转颈、耸肩、怪柑或肢体怪异动作等,动作较为刻板。无目的性,或发病前因衣领过紧,转伸颈部,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此后松解衣领无效,心理治疗和镇静药物可缓解。
(5)脑干功能失常:脑于可因肿瘤、出血、血栓、炎症而间歇性出现去大脑强直发作,角弓反张、神志丧失、青紫、瞳孔散大,持续时间长短不一,有明显脑十定位体征。
(6)脊髓病变:可出现下肢抽搐,但其抽搐往往由于脊髓病变出现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引起,可伴有传导束型感觉障碍,病理征阳性,排便困难,排尿不畅,一旦接触下肢即可引出抽搐。
看到上文的介绍,我们对于抽搐的原因是有了大致的了解,另外我们还需要多加的学习关于抽搐的急救方法,那么,当我们身边有突然抽搐的人,除了拨打120之外,你还可以尽点自己的力量来帮助他人。
反复拉肚或便秘当心是大病
白领一族更容易患上IBS
据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医师佘世锋介绍,肠易激综合征实质上是一种肠道(结肠)的紊乱失调。在正常情况下,肠道将垃圾通过规律的收缩推向直肠。但是如果患上了IBS,这些收缩将变得很不规则,这将导致腹痛、便秘、腹泻交替发作。
调查显示,成人IBS的发病率较高,在英国发病率为10%-15%,在美国发病率为3%-20%。即使在亚非等相对欠发达地区,该病的发病率也在10%左右。根据临床研究的报告,IBS发病人群日趋年轻化,患者以青年女性略多,都市人群尤其是脑力工作者和白领人群更容易患上IBS。它不仅会在食物、药物等刺激后出现,饮食不规律、工作压力大、久坐电脑前、经常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很容易诱发或加重IBS。
在儿童中,IBS的发病率也非常高,意大利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该国12岁的儿童中,IBS的发病率为13.9%。我国对黑龙江和上海地区的中小学生进行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儿童IBS的患病率为13.25%。
中医调养脾胃可“标本兼治”
无奈的是,直到现在,医生们还不了解到底是什么导致了IBS。西医普遍认为是胃肠动力异常、内脏感知异常、感染、饮食、精神心理及遗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中医则更倾向于精神压力因素特别是情志抑郁为主要原因。
中医认为,IBS本身就是一个病,没有“肠易激综合征”这个名词。便秘可诊断为便秘为主,泄泻也是一种病,可能是脾胃虚弱类病症。治疗方面,考虑主要原因跟情志抑郁有关系。
比如中医经典的“痛泄要方”,就可以拿来治疗肝郁脾虚的病,有时情绪压力一改变,病症就可以改善,甚至痊愈了;对于慢性泄泻,或出现腹泻、便秘交替的患者,有点脾胃虚弱,人比较瘦弱,乏力、饮食不好,可服用归脾丸、参苓白术散等;对于寒热错杂的病人,胃功能很好,脾功能不行,很容易拉肚子但又胃口很好,可服用乌梅丸,温肠泄热,效果不错。“比如泄泻病人,一般三剂药(有时一剂药)就可以见效。便秘型病人,3剂药一般也会有明显效果。”佘世锋表示。小儿患者可酌情调整用药,减轻药量。
同时,还可以兼用外用疗法,如将热盐包、吴茱萸热敷在肚脐眼;在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位进行穴位敷贴;脾胃虚寒、热性泄泻的患者,还可用针灸治疗。通过上脘、中脘的穴位刺激,对人体有调节作用。“由于该病发病原因复杂,延续性治疗更重要,可以改善体质。”
西药可改善但停药就复发
佘世锋表示,对于IBS,西医的指南是对症治疗。IBS临床上可分为三型——便秘型、腹泻型和交替型。对于便秘型的患者,一般采用通泄、促胃肠动力的药物,以改善便秘症状;对于腹泻型患者,一般给予止泻药物;如果患者伴有精神心理因素,还会同时用些调节抑郁的精神类药物。“但是,这些治疗只能改善症状,没有治疗根本原因,也没有更好的治疗手段。患者需要长期吃药,一停就复发。”佘世锋说。
几大常规检查可确诊IBS
佘世锋建议,市民一旦发现自己大便次数、性状改变,就应警惕IBS。可前往医院专科做相应检查,假如大便、血常规、生化常规都正常,肝胆脾B超也没问题,而且做肠镜下也看不到有炎症表现,排除了器质性疾病、肠癌。那么,基本就可以断定为功能性肠病,IBS的可能性很大。
“诊断非常重要,有些市民害怕肠镜疼痛,宁愿选择B超和钡餐检查。“肠道水肿炎症,B超是看不见的。钡餐对于粘膜病变的诊断也很有限,很不灵敏。”
典型案例
36岁的赵林(化名)是某知名媒体主编,几乎每天都加班到很晚才回家。几年前开始,他每天都会腹泻,早上起来就拉肚子,吃完早餐又开始拉,一天最多能拉五六次。赵林警觉地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做了肠镜,没有发现什么东西。医生告诉他,他的病主要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给他开了一些肠炎安,并对症开了一些疏肝解郁的中药,吃了两三个星期药,就没再拉肚子。
赵林似乎有所“觉悟”:“工作是干不完的,干得再好也差距不大”,从那时起,赵林刻意放松了自己的生活,经常游泳、打羽毛球,酒也少喝了。并继续吃了两个星期左右的肠炎安。现在,除非到了星期五的编版奋战日,可能会发作一下,其他时间都没有异常症状。自助饮食调理:
便秘为主的IBS患者——建议增加富含可溶性纤维素食物的摄入,如燕麦、大麦、黑麦、蔬菜以及水果中的杏、香蕉、樱桃、小柑桔、无花果、李子和蜜橘等。高纤维素饮食可促进消化道蠕动,减少食物在肠道内的转运时间并增加排便量,从而使患者腹胀、腹部紧张和痉挛症状的发作频率明显减少,以改善便秘。
腹泻为主的IBS患者——建议限制纤维素多的食物,多进食少渣、易消化、高营养的食物。
腹胀为主的患者——建议避免摄入难吸收的碳水化合物如小麦、土豆等以及乳制品和含脂肪较多的产气食物,从而减轻气体通过结肠而发生胀气、腹痛的症状。
此外,IBS患者的食物不耐受,如乳糖不耐受和食物过敏如鱼虾等,也占很大比例。因为肠道不能将它过敏的食物分解掉,导致腹胀、疼痛和过多的胃肠胀气。如果你觉得某种食物是问题的话,那就将这些食物戒掉两个礼拜,再检查你身体的情况,然后再慢慢地将这些食物恢复到你的饮食当中。
一旦明确病因,可以咨询一个营养学家或者是医生,他们可以帮助你做相应的改变。
心脏抽搐疼是什么病
心脏抽搐是一种口语化的表达方式。如果是年轻人(40岁以下)心脏抽搐,就不要紧张,可能是心脏神经官能症。所谓心脏神经官能症,是指可以有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但是其实心脏本身没有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也就是说,心脏本身和健康人的心脏没有任何区别。
心脏抽搐多见于青年女性,男性发病率稍低,简单说就是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可以伴随失眠多梦,总之不需要特别治疗,更不要过分紧张,不需要看医生的,放松心态即可。
老年人心脏抽搐则可能是因为冠心病等,需要尽快检查治疗。
眼皮经常跳要小心面肌痉挛
眼皮跳代表什么呢?有人相信“左眼跳财,右眼跳灾”,这很明显是迷信的说法。偶尔的眼皮跳,可能是由于睡眠不足、疲劳过度、或者是用眼不当、眼睑痉挛导致的。但是若经常眼跳且眼跳局限在一侧的面部,就要当心是否患上了面肌痉挛。
何为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又称面肌抽搐,表现为一侧面部的阵发性抽搐,抽搐程度不等且不规则。疲倦、精神紧张时可加重,病因目前尚不明确。当天气转凉时,往往还会被患者误认为是受风的生理反应。起病多从眼轮匝肌开始,然后涉及整个面部。本病多在中年后发生,常见于女性。
面肌痉挛的症状
发病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加长至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致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入眠后多数抽搐停止。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
面肌痉挛的危害
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或学习,严重影响着病人的身心健康。
因此不要小看了眼皮跳,若经常发生眼皮跳的症状,甚至已经出现嘴角抽搐,就要尽快到医院检查。
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
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通常小儿发烧抽筋多发生在高热后6小时以内,表现为小儿突然全身抽动,手脚和面部的肌肉抽动特别明显,并常同时有两眼凝视、斜视或上翻,头转向一侧或后仰。由于喉部肌肉痉挛,气道不畅,还可有屏气甚至口唇青紫。抽筋一般在几秒钟或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然后进入昏睡状态,严重者可持续抽筋几分钟或反复发作。急诊科专家提醒大家,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
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一般小儿高热抽搐可由多种原因引起高热抽搐,又称为“高热抽风”,“急惊风”,可由各种不同的原因引起,6岁以下发生率为5%,第一次发作多数在3岁以内,但6个月内小儿很少发生高热惊厥。任何引起发热的原因,例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变态反应、内分泌代谢障碍、体温调节功能失调等等引起突发高热都有可能使小儿发生抽搐,但高热以感染为多,内分泌紊乱致高热则较罕见。
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由于小儿发育尚不完善,发热时就容易引起大脑功能紊乱而出现意识不清、全身抽搐等症状,反复的抽搐发作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影响小儿智力的发育,所以不管是何种原因引起的发热,都应予以合理的降温,避免体温过高而引起抽搐。一般小儿发烧到39摄氏度以上才容易发生抽搐,但也有个别小儿38摄氏度也可发生抽搐,甚至不发热也发生抽搐,这与小儿的全身情况,特别是缺钙或患有癫痫等因素有关。
上述就是小儿发烧抽搐当心是癫痫前兆的相关介绍,癫痫病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有病乱投医,只要到正规专科医院进行治疗,就一定有所帮助。祝身体健康!
心脏抽搐是什么病
1、早搏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跳非常规律,象钟摆一样,但是有些情况下心跳会提前出现,频率不高,这就是早搏。
心脏早搏多数见于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亦不会引起循环障碍,早搏的症状表现在有的病人可感觉心悸、心脏“停跳”感,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等。也有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早搏症状。可能因期前收缩持续时间较久,患者已适应。
此外,期前收缩的症状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少患者的很多症状是由于对期前收缩不正确的理解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所致。
2、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形式上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
小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等。
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着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150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原发性面部抽搐的常见症状有哪些
原发性面肌痉挛又称为面肌抽搐,了解其相关症状,便于及时发现、尽早治疗。
病变初期症状较轻,多表现为一侧眼轮匝肌出现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即眼睑跳动),但不易引起患者注意。随病情发展,病变可逐渐扩展至同侧面部的其他面肌,严重时可累及颈阔肌,从而波及半侧面部。其中,口角肌抽搐最为引人注意;起初抽搐较轻,一般仅持续几秒钟,间歇时间较长。病变后期抽搐逐渐频繁加重,常表现为阵发性、快速及无规律性的抽搐,持续时间可延长至数分钟甚至更长,而间歇时间则逐渐缩短。病变严重时患侧面部呈强直性挛缩,导致同侧眼睛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倾斜,致使患者无法说话。疲倦、自主运动及精神紧张会使抽搐加剧,而睡觉后多数抽搐自动停止。
抽搐时间长短不定,短则数秒、长则数分钟,且间歇期时间长短不定,这些均会使患者感到心烦意乱,而出现紧张、恐惧的表情,并影响身心健康。
当病变累及颈阔肌时,会使口角肌抽搐加重,并引起其他症状如面部疼痛、头痛、耳鸣等。
面肌痉挛患者抽搐有什么特点
知道面肌痉挛疾病的朋友们,应该知道该疾病的一大特征,就是病人们的面部会不由自主的自己抽搐。但是根据患者们的病情不同,他们的抽搐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越是严重的患者抽搐越是严重的。下面就一起了解下面肌痉挛的症状特点。
面肌痉挛的发病人群以中年人为主,而这其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首先从其抽搐情况我们进行一下了解。
1、抽搐程度轻重不等,可表现为不规律、阵发性、快速的抽搐。
2、在病情初期的时候,抽搐比较轻,之后会延长到数分钟或是更长,间歇时间逐渐的缩短,抽搐会逐渐的频繁。
3、在面肌痉挛病情初期的时候,大多数患者表现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且会逐渐缓慢的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会更加的引人注意,病情严重面肌痉挛的患者甚至会累及底呕埃同侧的颈阔肌。
4、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病人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工作活学习,严重影响着面肌痉挛病人的身心健康。大多数病人在入眠后抽搐停止。
另外,从其抽搐程度的轻重角度,再来看一下面肌痉挛的临床症状。
5、少数面肌痉挛病人在出现有抽搐的时候常常会伴有面部的轻度的疼痛,极少数患者可以伴有同侧的疼痛或是耳鸣。
6、如果面肌痉挛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的时候,表现为强直性,可以引起口角向同侧歪斜,同侧不能睁眼、没有办法说话。会经常因为疲倦、精神紧张、自主运动加剧,不能自己控制发作。
7、双侧面肌痉挛患者很少见,如果发生,常常是两侧先后起病,大部分为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在发作,并且抽搐一侧轻,一侧重。目前尚未见到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的面肌痉挛患。
以上就是面肌痉挛的症状特点的介绍了,相信大家一定了解清楚了。想要进行面肌痉挛的治疗就要尽早了,因为专家们说疾病越是早治疗,效果才会越好的。希望上文的介绍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生儿睡觉抽搐怎么回事
1.全身抽动。新生儿在睡觉的过程中,当宝宝的肢体处于抽搐状态,肌肉也是比较强直的,这种睡觉抽搐的症状会比较明显,此时宝宝也可能会出现神志不清的问题。
2.局限性抽搐。当宝宝在睡觉的时候,孩子的四肢肌肉可能会出现抽搐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可以观察下孩子的脚部或者是手部,可能会有抽动的问题。
3.高热抽搐。当孩子处于发烧状态,也可能会出现抽搐的问题。对于小儿发烧的情况,爸爸妈妈们千万不能够忽视,要及时带宝宝接受检查。
缺钙也可引发抽搐
新生儿在睡觉过程中,出现了轻微的抽搐情况。爸爸妈妈们也需要考虑到孩子的补钙问题。当孩子的身体处于缺钙状态时,也容易出现抽搐情况。想要通过补钙缓解新生儿抽搐情况,我们也要注意下方法。补钙的方法包括饮食疗法以及日光浴方法。
抽搐并非全是癫痫
抽搐并非全是癫痫
对于抽搐人们想到最多的当时是比较常见的癫痫病。但并不是所有的抽搐都是癫痫病, 也可能是先天性心脏病发作了。
这天夜里,江阿姨忽然被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给吵醒了,她一听,是28岁的儿子小元房间里传出的声音,再仔细一听,声音又没了。没睡多久,又是一阵乒乒乓乓的声音,比刚才大,且时间长,江阿姨忙起床看看,发现儿子躺在床上口吐白沫、不停抽搐。几分钟后抽搐停止,小元才回过神来。
江阿姨连夜和儿子到医院看急诊。正看着病,小元第三次抽搐,医生发现其几乎没有脉搏,心跳骤停。随后,通过心脏造影发现,小元原来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抽搐都是因此引起的。
第一次抽搐排除“先心病”
很多人以为抽搐就是癫痫发作,其实,除了癫痫,先天性心脏病也可出现抽搐。
小元的先天性心脏病之所以会引起抽搐,是因为其心脏动脉血管穿过心脏肌肉,当心脏肌肉收缩时,阻断了心脏的血流,导致其心跳骤停,因此发生抽搐。临床上常见到一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由于心跳停止而发生抽搐。
癫痫抽搐发作不如先天性心脏病发作那般凶险,由于后者发生抽搐往往伴随着心跳停止,时间长一点就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第一次突然发生抽搐后,千万别大意,应及时到医院做检查,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抽搐并非全是癫痫
癫痫发作、高烧惊厥是最常见也为大众最熟知的抽搐原因。但急性心源性脑缺血发作引起的抽搐也不鲜见,平时容易误认为是癫痫发作而耽误了检查,失去了治疗和预防准备的时机。这些患者往往有心脏病史,如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等,发作时突感恶心,而后发生意识丧失,颜面及口唇青紫,四肢抽搐,发作一般持续数秒钟自行缓解或因发生心搏骤停,如不及时心肺复苏,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死亡。
其次,脑炎、脑膜炎、低血糖、中毒等也会引起抽搐,低血糖可诱发糖尿病患者的抽搐,还有的患者发生抽搐甚至可无任何诱因。
癫痫的抽搐发作频繁,时间稍长,且抽搐之后要过一段时间才会恢复意识,而先天性心脏病的抽搐时间短,抽搐停止后可马上恢复意识。
面部抽搐当心这些疾病
关于儿童抽动症、癫痫和面肌痉挛的区别:抽动症、癫痫不仅仅是脸部的抽搐。抽动症多发生于儿童,是大脑基底节的功能发生了紊乱,导致脸上对称或不对称的、变化多样的抽动,一般还伴有挤眉弄眼、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癫痫就更复杂了,因此结合一些其他的症状,就可以区分开来。
面肌痉挛与面瘫、三叉神经痛有哪些区别:虽然这都是脑神经系统功能性疾病,但这是三种不同的疾病,通过症状就可以进行区分。面肌痉挛和面瘫虽说都是面神经的功能出现问题,但发病机制完全不一样,因此面肌痉挛一般不会直接导致面瘫。
面神经主要是支配面部肌肉运动的神经,如果出现炎症、水肿、供血不足,面神经传导障碍,没法继续支配相应的面肌正常工作,面肌运动不起来,就会出现眼歪嘴斜等症状,这就是面瘫;
如果面神经受到周围血管的侵犯,血管搏动,神经也跟着发放异常冲动,面神经功能亢进或者短路,支配面肌异常运动,这就是面肌痉挛了。
面神经和三叉神经虽然都掌管的面部肌肉,但前者管面肌的运动,后者管面部的感觉,比如冷热、触觉、痛觉等,都是由三叉神经来传导的。如果三叉神经受到损伤或者压迫,脸部会出现麻木感;如果受到刺激,就会产生刺痛感,这就是三叉神经痛。
面肌痉挛和梅杰综合征的区别
梅杰综合征以中老年女性多见,多以双眼睑痉挛为首发症状,睑下垂和睑无力也很多见。面肌痉挛多表现为半侧面部痉挛,另外半侧面部及眼部皆表现正常。梅杰综合征一般痉挛在睡眠、讲话、唱歌、打呵欠、张口时改善,可在强光下、疲劳、紧张、行走、注视、阅读和看电视时诱发或加重。
眼皮异常跳动或面部肌肉抽搐应及时去医院检查治疗,切忌自行诊断用药,造成病情耽
抽搐是什么病
儿童抽动症身体任何部位出现不自主、无目的、重复的、迅速的肌肉收缩。发病年龄以5-7岁为多见,男孩多于女孩其表现为眨眼、挤眉、皱额、吸鼻、咂嘴、伸脖、摇头、咬唇和模仿怪相等。有的患儿始终局限于身体的某一部位抽动,有的患儿抽动部位不固定,还有的患儿则是各个部位同时发生抽动。当抽动开始时,患儿本身能意识到,但无法克制这类儿童多数具有敏感、羞层、不合群、容易兴奋和激动等特点,有些儿童同时还伴有遗尿、夜惊、口吃等症状。习惯性抽动的病因较多。有的起始时,由于某些部位的不适感,产生保护性或习惯性的动作而固定下来,如眨眼动作,可因眼结膜炎或异物进眼引起;皱眉、皱额可因戴帽过小或眼镜架不适合引起;摇头或扭颈,可因衣领过紧等引起。以上原因去除后,动作本身虽已失去合理性,可是由于在大脑皮层已形成了惰性兴奋灶,因而可反复出现抽动动作。此外模仿别人的类似动作、心理刺激和躯体性疾病,也可以诱发本病。
常见的心理刺激因素有 (1)受惊吓,如突然受到狗的袭击,过马路时几乎被车压伤等;(2)慢性焦虑不快,如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生病,母亲又生了孩子,分散了对患儿的宠爱等。常见的躯体因素有 急性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及其他急性病症。家长和老师怎样正确对待儿童抽动症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或老师碰到这种情形,切莫责怪孩子,因为越责怪越强制他就越感到紧张,不自主动作亦就越频繁,孩子会渐渐变得胆小、自卑。2.帮助孩子排除紧张感和恐惧感。家长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让孩子生活在平静和自信的气氛中。无论他的动作如何使人生气,既不要注意他的样子,亦不要模仿他、取笑他。3.家长要鼓励和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有兴趣的游戏和活动,转移其注意力。另外,要启发孩子建立住处从事适当的体育活动,体育活动会帮助孩子摆脱自己的封闭状态,振作精神,完全放松。4.对极少数顽固性抽动症的孩子,家长要帮助他们用意念去克制自己的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
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行为,可以采用正强化法,只要孩子的抽动行为有一点减轻,就及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以强化孩子逐渐消除抽动行为。家长们不必为这种抽动担心,更不要担忧孩子长大会落下什么毛病,绝大多数孩子发生的习惯性抽动,对孩子的精神活动和身体健康并无影响,只要家长懂得怎样去正确地对待孩子,孩子的抽动行为就一定会自行消失。目前认为,儿童抽动症,症状较轻者,可自行缓解,一般不需服药治疗。如症状严重,可在医师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以氟哌啶醇为首选药物,约85%患儿可达明显的疗效,开始剂量为0.5-1毫克,每天2次,以后根据服药效果调节剂量,同时并用安坦,可减少锥体外系反应的发生。
心脏抽搐疼是什么病
人体感觉到心脏抽搐时可能是心脏发生了早搏、心动过速或者室颤。如果是心脏偶尔、单发的抽搐一般是心脏早搏。但觉着疼到不能动的现象,很有可能是发生了室性心动过速。
1、早搏
正常情况下,我们的心跳非常规律,象钟摆一样,但是有些情况下心跳会提前出现,频率不高,这就是早搏。
心脏早搏多数见于正常人,通常不引起自觉症状,亦不会引起循环障碍,早搏的症状表现在有的病人可感觉心悸、心脏“停跳”感,期前收缩次数过多时自觉“心跳很乱”,可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头昏、乏力、摸脉有间歇等。也有的患者没有明显的早搏症状。可能因期前收缩持续时间较久,患者已适应。
此外,期前收缩的症状与患者的精神状态有密切关系,不少患者的很多症状是由于对期前收缩不正确的理解和恐惧、焦虑等情绪所致。
2、室性心动过速
室性心动过速是指起源于希氏束分叉处以下的3—5个以上宽大畸形QRS波组成的心动过速。与阵发性室上形式上心动过速相似,但症状比较严重。
小儿烦躁不安、苍白、呼吸急促。年长儿可诉心悸、心前区疼痛、严重病例可有昏厥、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等。
发作短暂者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较轻,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者则可发生显着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体检发现心率增快,常在150次/min以上,节律整齐,心音可有强弱不等现象。
3、室颤
心室颤动,简称室颤,为心室肌快而微弱的收缩或不协调的快速乱颤,其结果是心脏无排血,心音和脉搏消失,心、脑等器官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停止,阿-斯综合征发作和猝死。
室颤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严重心律失常,也是临终前循环衰竭的心律改变。临终前室颤一般难以逆转,突然意外地发生于无循环衰竭基础的原发性室颤,可呈短阵或持久发作,给药及时且治疗恰当的,有长期存活的可能。
面部痉挛的表现症状
1、抽搐,面肌痉挛病人抽搐的程度不等,可以表现为不规律、阵发性、快速的抽搐,在病情初期的时候,抽搐比较轻,之后会延长到数分钟或是更长时间,间歇期时间会逐渐的缩短,抽搐会逐渐的频繁。
2、一次抽搐短则数秒,长至十余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患者常常会感到心烦意乱,无法学习或是工作,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大多数患者在入眠后抽搐停止。
3、病情严重者,表现为强直性,可导致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同侧眼不能睁开。经常因为精神紧张、自主运动而加剧、疲倦,不能作自行控制其发作。
4、在病情初期的时候,多表现为一侧的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并且逐渐缓慢的扩展到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会更加的引人注意,病情严重的患者甚至会累及到同侧的颈阔肌。
5、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可表现为快速、不规律、阵发性的抽搐。在病情初期的时候,抽搐比较轻,之后会延长到数分钟或是更长,间歇时间逐渐的缩短,抽搐会逐渐的频繁。
6、双侧面肌痉挛者甚少见,如果发生的话常常是两侧先后起病,多数为在一侧抽搐停止后,另一侧再发作,而且抽搐一侧轻另一侧较重,双侧同时发病、同时抽搐者未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