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腹泻的中成药有哪些 四神丸固肠止泻
治腹泻的中成药有哪些 四神丸固肠止泻
该药是由肉豆蔻,补骨脂,吴茱萸,五味子,红枣所组成。
四神丸中重用补骨脂,补肾阳固下焦;辅以肉豆蔻暖脾阳,行气涩肠;佐吴茱萸温中散寒,五味子敛阴止泻,再配以姜,枣,调补脾胃,所以该药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泻的功效。
治腹泻 教你挑选中成药
五更泻。此症表现为腹泻发生在黎明之前,腹面部作痛,腹胀肠鸣,泻后轻快,伴四肢冷,腰膝酸软等,患者可服四神丸等。
久泻。此症是指腹泻长久不愈。患者有面黄肌瘦、疲倦无力、消化不良、大便溏泻等症状。患者宜服固肠止泻丸、参苓白术丸。若有脱肛,可选用补中益气丸治疗。
伤食泻。此症是饮食不节制,贪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引起。其症状为腹部胀满、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大便较臭,苔厚腻等。此症可服保和丸、健胃消食片等。
寒泻。此病多因受过食生冷食品引起。患者有怕冷、腹痛、肠鸣,若揉按或热敷患部,疼痛会减轻,但大便仍然清稀。患者可服附子理中丸、参桂理中丸或贴暖脐膏等。
热泻。此症是过食辛辣食物或饮酒而致胃肠功能失调引起的。其症状是腹痛肠鸣,泻后腹痛减轻,并伴发烧、口干渴等。治疗可服双黄消炎片、加味香连丸等。
脾虚泻。此症常因脾胃虚弱、消化功能减弱所致。患者表现为面色萎黄、身倦无力、饮食无味、食后腹胀、时溏时泻,稍进油腻即泻等。患者可服肠炎宁、参苓白术丸、人参健脾丸或开胃健脾丸等。
寒湿泻。此症常因起居不慎感受寒湿或风寒,过食生冷等引起。表现为腹泻便清稀,腹痛肠鸣,多伴有发热、怕冷、鼻塞头痛等。可服藿香正气水或丸、克痢痧等。
腹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西医治疗:
腹泻是症状,根本治疗要针对病因。
1.病因治疗:
肠道感染引起的腹泻,必须抗感染治疗;对乳糖不耐受者和麦胶性乳糜泻要在饮食中分别剔除乳糖或麦胶类成分;对高渗性腹泻要停食或停用能引起高渗的食物或药物;对分泌性腹泻除消除病因外,要积极补充盐类和葡萄糖液;由于胆盐重吸收障碍引起的结肠腹泻,可用消胆胺吸附胆汁酸而止泻。对胆汁酸缺乏引起的脂肪泻,可用中链脂肪代替日常食用的长链脂肪。
2.对症治疗:
常用止泻药有活性炭、鞣酸蛋白、氢氧化铝凝胶、次碳酸铋,日服3~4次。复方樟脑酊(2~5ml),或可待因(0.03g),每日2~3次。久用有成瘾性,只可短期应用。易蒙停(盐酸洛哌丁胺LoparamHCI)为丁酰胺衍生物,为肠壁阿片受体激动剂,可阻止乙酰胆碱和前列腺素的释放,从而抑制肠蠕动,延长肠内容物滞留时间,增强肛门括约肌张力,初服4mg,以后每腹泻一次再服2mg,至腹泻停止,每日大便1~2次,但日量不宜超过8mg。
中医治疗:
一、辨证论治:
1.急性泄泻
(1)寒湿伤脾:
治宜温化寒湿,参以淡渗。代表方藿香正气散合胃苓汤加减,(藿香、苏叶、白芷、苍术、白术、厚朴、陈皮、桂枝、茯苓、猪苓、泽泻等)。有发热恶寒等表证加荆芥、防风疏散风寒;便如水泻,小便不利,加车前子、薏仁以分利小便。(2)湿热:
治宜清热利湿。代表方以葛根芩连汤合白头翁汤加减(葛根、黄芩、黄连、茯苓、滑石、炙甘草、白头翁、银花等)。恶心呕吐加枳壳、竹茹;腹胀腹痛加木香、白芍;夏月伤于暑湿,加香薷、佩兰、扁豆、荷叶。
(3)食滞胃肠:
治宜消食导滞,调和脾胃。代表方保和丸加减(神曲、山楂、麦芽、内金、炒莱菔子、枳实、半夏曲、连翘、陈皮等)。脘腹胀加木香、厚朴;大便不爽加槟榔;食积化热加黄连。
2.慢性泄泻:
(1)脾虚湿盛:
治宜健脾运中,化湿止泻。代表方参等白术散加减(党参、苍术、白术、茯苓、山药、扁豆、莲子、炮姜、藿香、炙甘草等)。
(2)肝脾失调:
治宜抑肝扶脾。代表方为痛泻要方加味,(陈皮、白芍、白术、防风、枳壳、乌药、薏米、扁豆、炙甘草)。脾虚较甚加党参、茯苓、山药。苔黄,口干加黄连;胸胁胀满加柴胡、青皮、香附。
(3)脾肾阳虚:
治宜温补脾肾。代表方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补骨脂、吴萸、五味子、肉豆蔻、茯苓、白术、干姜、制附片等)。久泻不止、滑脱不禁加乌梅等酸收之品,或加赤石脂、诃子肉、禹余粮等固涩药涩肠止泻。若虽有五更泻,但用温脾肾法效不明显,而有心烦嘈杂、寒热错杂症状者,宜温清并用,用乌梅丸加减(乌梅、川椒、干姜、附子、黄芩、黄连等)。
二、单方验方:
(1)罂粟壳(蜜炙)、厚朴(姜制)各120克,研粉,3~5克/次,米汤送服,可治久泻不止。
(2)车前子炒研未,6克/次,开水泡服,可治暴泻。
(3)大蒜,捣烂服汁,可治虚寒泄泻。
中药治疗:
1.藿香正气丸(《实用中成药手册》) 散寒止痛止泻。
2.保和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消食导滞止泻。
3.附子理中丸(《中国基本中成药》) 温中散寒止泻。
4.参苓白术丸(《实用中成药手册》)调补脾胃、健脾止泻。
5. 加味香连丸(《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理气清热止泻。
6. 四神丸(《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南》)温肾暖脾涩肠止泻。
针灸疗法:
(1)体针疗法:刺足三里、三阴交、上脘、中脘、下脘、关元、气海等穴。
(2)艾灸疗法:隔姜、隔盐等温灸神阙、中极、关元等穴。
(3)耳针疗法:取大肠、小肠、脾、胃、交感、肝、肾,1次/日,3~4穴/次,也可配合贴敷王不留行籽。
(4)拔罐疗法:取神阙、气海、天枢、大肠俞等穴,适用于虚寒证。
其他疗法:
按摩疗法:取中脘、气海、大枢、脾俞、肾俞、长强、足三里等穴,用推、揉、按、拿手法。
腹泻吃什么中成药好 调脾止泻丸利湿止泻
该药由苍术,白术,干姜,官桂,赤茯苓,车前子,泽泻,滑石,砂仁,木香,藿香,枳实,槟榔,黄连,甘草所组成。
方中苍术,白术能健脾燥湿;干姜温中散寒鼓舞脾阳,官桂通阳化气,二药还可协助水湿运化;赤茯苓,车前子,泽泻,化湿通利小便,引水湿下行;配砂仁,木香,藿香和中醒脾降逆止呕;枳实,槟榔宽中散漫,消除下坠窘迫之气;黄连清肠中湿热;甘草扶脾益气,兼可协调诸药,所以调脾止泻丸具有健脾和胃,利湿止泻的功效。
珠芽蓼止泻颗粒用多久有作用呢
珠芽蓼止泻颗粒由纯天然植物药材制成,安全无任何毒副作用,药物不被消化道吸收,是国家目前批准的.纯中药制剂的儿童专用止泻药。但有些家长不清楚珠芽蓼止泻颗粒需要服用多久才能起治疗作用,下面,笔者为各位家长讲解这个问题。
研究证明,小儿秋冬季腹泻,大多数是由轮状病毒所致。由于病毒损害小肠上皮细胞,影响钠和水的吸收,停留肠内引起引起渗透性腹泻。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或天气变寒,感受外邪,脾胃失调。湿浊表里同病、寒热错综、虚实夹杂,但其关键总在脾胃功能失调。
珠芽蓼止泻颗粒主治清热燥湿。用于肠炎,细菌性痢疾,婴幼儿腹泻属大肠湿热者。也具有和胃止吐、固肠止泻、止痛、止血的功效。因此治疗小儿秋冬季腹泻,疗效显著,起效快,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在服用珠芽蓼止泻颗粒时,要注意首剂得加倍,并且一日三次。针对成人和小孩的身体情况,设定不同的服用分量,成人一次10g;幼儿一次5g;婴儿一次3g。各位患者只需在饭后用
脾肾阳虚型溃疡性结肠炎如何辨治
证候表现:黎明泄泻,肠鸣脐痛,泻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分析:病久渐虚,脾病损肾,则见脾肾阳虚。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蒸化致病。黎明之前,阴气盛,阳气未复,脾肾阳虚者,胃关不固,隐痛而作,肠鸣即泻,又称“五更泄 ”、“鸡鸣泄”;泻后腑气通则安;肾亏则腰膝酸冷,脘腹畏寒,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肾阳虚衰,命门火衰,温煦无力,小便清长,夜间尿频;舌质淡,舌体胖有齿印,脉沉细无力,均为脾肾阳虚之征。
治法:健脾温肾止泻。
方药: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或真人养脏汤。四神丸温肾散寒;附子理中汤温肾健脾,方中附子、补骨脂温补肾阳;理中汤合吴茱萸、肉豆蔻温脾暖中,五味子涩肠;合凑温肾暖脾涩肠止泻。真人养脏汤,温补脾肾,收涩固肠。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温脾益气;肉桂、肉豆蔻温肾暖脾,散寒止痛止泻;广木香调气;白芍缓急止痛;当归和血;诃子、米壳收涩固肠;全方温脾肾、涩固脱、调气血。常用于下利日久、肠中积滞已去,虚泻滑脱,气血不足者尤宜。
如脾阳虚为主:重用人参、白术、炮姜、石莲子;肾阳虚者,重用附子、肉桂、补骨脂;泻脱不禁,舌苔无滞腻者,加米壳10g,诃子10g,赤石脂 15g等;如少腹痛加香附15g,吴萸15g,乌药15g;腹痛加元胡10g,砂仁10g;如久泻不止脱肛,加黄芪30g,升麻10g,以升阳益气固脱;若久泻不愈,脾肾阴虚者,加天冬15g,黄精15g,寸冬15g,填阴之剂。
早晨起床时经常拉肚子可能是什么病
有些人总是在早餐刚起床或者凌晨3~5点的时候出现肚子绞痛,非得蹲一会厕所才会舒服了,这种发生在天刚亮时的慢性腹泻,中医称之为“五更泻”,多因肾阳不足所致。
五更泻的症状
五更泻又称鸡鸣泻、晨泻,中医认为,晨泻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不少患者因为体内火力不足,在阴气盛、阳气未恢复的黎明时分,胃肠把关不严,腹痛、肠鸣后就会发生腹泻。很多人泻后感觉会舒服一点,但时间久了还会出现腰膝酸软、腹部畏寒、四肢冰凉等症状,这都是肾阳亏虚的表现。患者若有这些症状,不妨对着镜子看看自己的舌头,如果舌体偏胖,舌头边缘有齿印,则不但肾阳虚且脾阳也虚。
治疗五更泻需温肾运脾
中医治疗多采取温肾运脾、涩肠止泻的方法,方剂常用四神丸合附子理中汤加减,处方:补骨脂9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煨)9克,吴茱萸5克,熟附子9克,党参15克,炒白术12克,木香6克,赤石脂15克,石榴皮12克,干姜 9克,炙甘草6克。
验方及中成药
五味子60克,吴茱萸15克,二味同炒后研末,每次服6克,早晨米汤送下; 肉豆蔻(煨)30克、木香8克、研末,用枣肉捣烂调和做成如梧桐子大丸子每次服40~50丸,用米汤送下; 四神丸(成药):每次10克,日服2次;附桂理中丸(成药):每次1丸,每日3次。
艾灸可有助治疗五更泻
选用肾腧(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关元(脐下3寸)、气海(脐下1.5寸)等穴位,使用艾条灸和温针灸的方法疏通经脉、驱散寒气,疗效也较好。
日常生活注意事项
患者平常应加锻炼,如打打太极拳,以强腰壮肾,增强体质。一定要避免受凉,尤其要注意腰腹部及下肢的保暖。勿食生、冷、硬食物,晚饭尽量少吃如芹菜、韭菜等含维生素较多及难以消化的食物。
治拉肚子常用的中成药
治虚寒泻的中成药
附子理中丸[非]、暖脐膏。虚寒泻的表现为,大便腥稀,肚子隐隐作痛,还可听到咕噜、咕噜的响声,有的人还有呕吐、头晕,不想吃饭,胸闷,喜食热饮。舌苔白腻。可内服附子理中丸或用暖脐膏[处]外敷肚脐。
治湿热泻的中成药
加味香莲丸,胃肠宁冲剂。湿热泻的表现为,大便腥臭,肛门灼热有里急后重感,身热口渴伴腹痛,舌红苔黄腻。
治伤食泻的中成药
木香槟榔丸[处]、加味保和丸[非]。伤食泻多因暴饮暴食引起,表现为粘便恶臭,腹痛呕吐,泻后疼痛减轻,嗳气不食,舌苔垢浊。
治脾虚腹泻的中成药
参苓白术丸[非]、补中益气丸[非]。脾虚腹泻的症状为,大便清稀,腹泻时好时坏,浑身没劲,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淡苔滑。
治脾肾虚寒泻的中成药
四神丸[非]。脾肾虚寒泻的表现为:早晨天刚亮就感到腹痛难忍,急想大便,泻后则安,故叫鸡鸣或五更泻,并感到肚子发凉,发胀,食欲不好,面色发黄,腰酸,舌淡苔白。服四神丸可以温补脾肾,固肠止泻。
腹泻吃什么中成药好 参苓白术丸和中止泻
参苓白术丸是由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山药,白扁豆,莲子肉,薏米,砂仁,桔梗所组成,方中的人参,山药,莲子肉益气健脾,和胃止泻为方中主药;白术,茯苓,薏米,白扁豆渗湿健脾为辅;灸甘草益气和中;砂仁醒脾和胃,理气宽胸未佐;桔梗载药上行,宣肺而利一身之气,输布精气为使,因此,参苓白术丸具有健胃补脾,和中止泻的功效。
中医怎么治疗胃肠功能紊乱
1.肝气乘脾型
【表现】腹胀腹痛,痛则腹泻,泻出不多,泻后痛减,胸闷嗳气,肠鸣不止,食少纳呆,偶见便秘,常因情绪郁怒而发作,苔薄白,脉弦。
【治疗】治宜疏肝理气,醒脾固肠。适宜的食疗方有佛手煮鸡蛋、扁豆梅花粥等。
2.湿浊困脾型
【表现】腹胀腹痛,肠鸣腹泻,饮食不当则腹痛,泻下加重,完谷不化,恶心呕吐,身体困重,神疲倦怠,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疗】治宜健脾利水,祛湿止泻。适宜的食疗方有车前子红茶、薏苡仁粥等。
3.脾肾阳虚型
【表现】腹痛肠鸣,黎明泄泻,泻后痛减,小腹发冷喜温,形寒肢冷,面色萎黄,食少纳呆,神疲倦怠,腰膝酸软,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疗】治宜健脾补肾,固肠止泻。适宜的食疗方有荔枝粥、四神腰花等。
胃肠功能紊乱的中医治疗方法是有很多的,上述中所说治疗方法是比较常见的,效果也是比较好,胃肠功能紊乱除了中医治疗以外,还要注意饮食,多吃一些消化的食物,还要注意作息规律,要养成不熬夜不抽烟的习惯。
慢性腹泻可能根治
脾胃虚弱主要症状是腹泻伴有腹部胀闷、食欲不振、神疲乏力、面色萎黄、粪便中有不消化食物,脉象虚细、舌苔白厚等。
治疗与方药健脾助胃,和中利湿,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莲肉、山药、扁豆、神曲、山楂、茯苓、苡仁、砂仁等。如果滑泄不禁,加诃子肉、肉豆蔻、伏龙肝;久泻脱肛,加葛根、升麻、黄芪;脾虚湿困,加半夏、厚朴、藿香、佩兰等。
家庭常用中成药参苓白术丸、资生丸、人参健脾丸、纯阳正气丸、藿香正气丸等。
脾肾阳虚主要症状,五更泻。早晨黎明时腹痛肠鸣腹泻,怕冷喜热,腰膝酸软,舌苔淡白,脉象沉细无力等。
治疗与方药温肾健脾,四神丸和四君子汤配合使用,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肉桂、木香、甘草等。如年老气虚下陷,中气不足加黄芪、升麻、当归身;四肢厥冷,加附子、炮姜。
家庭常用中成药四神丸、脾肾双补丸、附桂八味丸、右归丸、附子理中丸等。
肝气犯脾(肝脾不和)主要症状,便前腹痛肠鸣,常伴有胸胁胀闷、嗳气、恶心、情绪易波动,腹泻易受情绪影响,粪便中黏液较多等,苔白脉细弦。
晨泻多因肾阳不足所致
晨泻又称鸡鸣泻、五更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可选用四神丸(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六味中药组成,可制丸服用,也可做汤剂服)加减进行治疗,方中补骨脂善补命门之火,可温养脾阳;肉豆蔻能暖脾涩肠;吴茱萸、生姜可温中散寒;五味子能敛酸固涩;大枣可健脾养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功效。
晨泻又称鸡鸣泻、五更泻,是老年人的常见病。中医认为,晨泻多因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阴寒内盛所致。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可选用四神丸(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六味中药组成,可制丸服用,也可做汤剂服)加减进行治疗,方中补骨脂善补命门之火,可温养脾阳;肉豆蔻能暖脾涩肠;吴茱萸、生姜可温中散寒;五味子能敛酸固涩;大枣可健脾养胃,诸药合用共奏温肾暖脾、固肠止泻之功效。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避免受凉,注意腹部及下肢保暖;饮食要有规律,以清淡、易消化、少油腻为基本原则;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过饥过饱、暴饮暴食;讲究饮食卫生,除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外,还应禁酒、咖啡、果汁、汽水、辣椒、洋葱、生冷瓜果及纤维素含量高的食物;保持良好心态,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性格开朗、遇事豁达;平常要注意加强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家有老人常备五类药
感冒类药物:中医将感冒分为风寒、风热和暑湿三种类型。由于疾病类型不同,选用的药物也就大不一样。
针对风寒型感冒的治疗,应以辛温解表及宣肺散寒为主。一般常备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颗粒、正柴胡饮颗粒、感冒软胶囊等。对于风热型感冒,应以辛凉清解及肃肺泻热为主,常备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颗粒、夏桑菊感冒冲剂、羚翘解毒丸、银柴合剂、清热解毒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对于暑湿感冒,则应当解表祛暑、化湿和中,如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
止咳化痰药:感冒后咳嗽、痰多,蜜炼川贝枇杷膏、祛痰灵等中成药在这些方面的疗效比较好。
消食类药物:人吃五谷杂粮,难免会引起胃肠道疾病。所以家中要常备山楂丸、健胃消食片等消食药。虽然消食药比较安全,但对于伴有呕吐、腹痛症状者,应及时向医师咨询。
通便类药物:治疗便秘的非处方中成药很多,如复方芦荟胶囊、麻仁润肠丸等。选用中成药治疗便秘必须辨证施治,所以长期便秘患者最好使用医生推荐药物。
清热解毒类药物:常见的有六神丸、牛黄解毒片等药物。但六神丸含有蟾酥等有毒成分,因此切勿滥用。牛黄解毒片常用于咽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齿龈炎、疖肿等。
此外,家有老人要常备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家有女性常备坤宝丸、乌鸡白凤丸、妇科千金片等妇科常用药;家有小孩要常备小儿止咳糖浆、健胃消食口服液;家有慢性病患者,要注意及时补充常用药。还应该准备一些治疗跌打损伤的外用药物,如红花油、正骨水等。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季节的变化常会导致不同的疾病,应该根据季节、疾病的变化及时调整小药箱里的药物。比如夏天是腹泻、中暑等疾病的高发季节,应该多备些藿香正气水、仁丹,以及防治蚊虫叮咬的外用药物,比如无极膏、清凉油之类。冬季气候寒冷容易诱发感冒、心血管疾病及冻疮等,所以要准备些感冒药、心脑血管方面的急救药物及治疗冻伤的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