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杂音需要哪些检查
心脏杂音需要哪些检查
一、病 史
在婴幼儿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2、3、4肋间)有一柔和的、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强度为1级或2级),开始于收缩早期,但不覆盖或代替第一心音,也不伴有震颤,且在第二心音前己消失,绝大多数为非器质性杂音。如杂音性质比较粗糙,时限占全收缩期、伴有收缩期震颤,则为室间隔缺损的可能性大。婴幼儿时期早发性发组是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重要线索。有风湿热病史的儿童及年青成人应怀疑风湿性心脏病;有性病冶游史者应警惕梅毒性心血管疾病。
二、一般检查
婴儿时期即出现发组、作状指(趾)、气喘者先考虑先天性心血管畸形。胸骨左缘隆起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或慢性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亦可由儿童时期的大量心包渗液所致。胸骨右缘第2肋间隙或其附近有隆起或收缩期冲动,多是主动脉弓动脉瘤的体征。肺气肿、心包大量积液或左侧胸腔大量积液、气胸体征,常可掩盖原有心脏杂音或使之减弱。有明显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可使原有的心脏音减弱或消失,待心力衰竭改善后杂音又复出。
三、心脏听诊
患者应取坐位或仰卧位,必要时可嘱患者变换体位。如二尖瓣杂音常在左侧卧位时听得清楚;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杂音于坐位或站立位时更为清晰。听诊时还应注意杂音在心动周期中的时间(收缩期或舒张期)、最响的部位、音调高低、响度、音质(吹风样、隆隆样
辅助措施包括:
①呼吸,吸气时来自右心的多数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均增强,呼气时则相反。故呼吸可区别主动脉瓣与肺动脉瓣、二尖瓣及三尖瓣关闭不全的杂音。
②体位,平卧使三尖瓣反流,半月瓣狭窄的杂音增强,主动脉瓣下肥厚狭窄的杂音减弱。左侧卧位时尤其在最初6~10次心动周期,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增强。迅速下蹲可增加静脉回流、升高血压,可使主动脉瓣下肥厚狭窄及二尖瓣脱垂的杂音减弱或消失而使法洛氏四联症右到左分流减少,经漏斗部狭窄的血流增多,杂音增响延长。
③心动周期长度,在心房纤颤长周期或期前收缩代偿间歇后,左右流出道阻塞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增强,而来自二尖瓣及室间隔的全收缩期反流性杂音则无变化。
④持续瓦尔萨尔瓦氏动作(声门紧闭强行呼气以增加胸内压,影??、心室容量减少,使主动脉瓣下肥厚狭窄的杂音增强,二尖瓣脱垂的收缩晚期杂音变为全收缩期杂音,其他杂音多减弱。
⑤运动,常使器质性心脏杂音明显增强,功能性杂音的响度改变不大。等长握力升高平均动脉压及心率、使主动脉瓣狭窄及瓣下肥厚性狭窄的杂音减弱,使二尖瓣反流或室间隔缺损的杂音增强。
⑥药物,常用扩血管药亚硝酸异戊酯及升压药新福林、甲氧胺等。硝酸甘油使体循环血管扩张、降压、随后反射性心动过速并增加右心静脉回流。因此,使室间隔缺损、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及奥斯汀·弗林特氏杂音(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心尖部听到的舒张中期隆隆样杂音,是逆流的血液将二尖瓣前侧叶推起造成二尖瓣相对狭窄所致)减弱。相反,使左右流出道阻塞、三尖瓣狭窄及关闭不全、以及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增强。新福林或甲氧胺的作用与等长握力相似,与亚硝酸异戊酯的作用效应相反。
儿童心脏杂音要紧吗
心脏杂音是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
1.小儿生理性心脏杂音:小儿胸壁薄、心跳快,发热、紧张和运动后,有可能出现心脏杂音。这些杂音往往是生理性的,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健康儿童可有生理性杂音。杂音在运动、啼哭或卧位时增强,安静或坐位时减弱,孩子无任何自觉症状。生理性杂音多见于2~3岁以上的孩子,3~7岁最多,随着年龄增长,器官功能渐趋成熟,心脏瓣膜功能完备,生理性杂音会自然消失。也有少数杂音是由疾病引起的,如发热、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小儿,因为缺氧、血液黏稠度减低等原因,血液流速加快,虽然心脏本身没有异常,也会产生心脏杂音,这种杂音称为功能性杂音,当原来的疾病治愈后,杂音也会随之消失。
2.小儿病理性心脏杂音: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这类小儿往往伴有呼吸急促、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出汗多、心跳快、水肿等症状,体力不如同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有些小儿还有嘴唇青紫,轻微活动、走路便想蹲下休息,或有关节酸痛等症状。但也有部分小儿平时无任何症状,生长发育正常,仅在体检时才被发现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一旦发现孩子心脏有杂音应尽早作进一步检查,明确杂音原因。生理性杂音不需任何处理,病理性杂音要及早治疗。通过做心电图、胸部X线透视或摄片、彩色超声心动图、心导管检查等能协助明确诊断,了解心内畸形的性质、程度,选择适宜的手术时间,可获得良好的效果。延迟诊治,会耽误病情,失去手术机会。对于症状不明显或暂时不需手术者,也应定期复查,一旦症状出现,就应在出现心肺功能不全之前进行手术,可以减少手术危险性,提高手术效果。目前,国内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常见心脏畸形的手术成功率在95%以上,存活儿童术后远期效果良好,大多数有正常的生活质量。
大家知道什么是心脏杂音吗
对于心脏杂音有几种可能:第一是有些正常人有轻微的收缩期杂音;第二是先天性心脏病的表现;第三是有风湿性心脏病或其它心脏瓣膜病;第四是有其它心脏病如肥厚性心肌病等。
远大医院专家表示,对这些可能出现的现象,如果医生听诊确有明确的心脏杂音,最好去医院作彩超检查。
院专家提示,对于心脏杂音的检查一定要选择正规医院,以免由于治疗不规范以及服务不周等原因,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警惕小儿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血管病是先天性畸形中最常见的一类。轻者无症状,查体时发现,重者可有活动后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年长儿可有生长发育迟缓。症状有无与表现还与疾病类型和有无并发症有关。 根据血液动力学结合病理生理变化,可发为三类: 一、无分流类。二、左至右分流类。三、右至左分流类。
佳佳在出生后3个月里一切情况都很正常,能吃能睡,长得白白嫩嫩,很乖,也很爱笑,逗得一家人整天围着她转,甭提有多高兴了。可前不久,可能是因为天气变化的缘故,佳佳出现流鼻涕、打喷嚏、咳嗽、发热等表现,吃奶也不香了,经常哭闹不安,一哭口唇就发紫。这可把一家人给急坏了,连夜抱去医院看急诊。医生经详细的体格检查后诊断佳佳患了肺炎,同时医生在佳佳的心前区听到了心脏杂音,进一步做心脏彩色超声检查确诊为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
“什么?佳佳患了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医生做过全面检查,那时怎么就没听到杂音呢?”佳佳的父母又着急又不理解。
“是的,先天性心脏病出生时就存在,但心脏杂音不一定在出生时就出现,这需要从心脏杂音产生的机理说起。”接着,医生给佳佳的父母做了详细的解释。
先天性心脏病,不一定有杂音
“血液就像水流,水在平直的河道里缓缓流淌,不会产生旋涡和浪花,但水流速度加快或碰到暗礁就会激起浪花,产生旋涡。同样的道理,血液在平滑的心脏或血管腔内流动时也不会产生杂音,但如在血流途中遇到障碍物等多种因素的作用,就可产生“旋涡”,引起心脏和血管等组织结构振动,产生杂音。能引起血流产生“旋涡”的因素,最常见的是各种心脏病。如最多见的室间隔或房间隔缺损时,血液从一侧心房或心室通过缺口向另一侧分流,形成旋涡,就会产生杂音。”
“既然室间隔缺损可以产生心脏杂音,那我女儿出生时为什么没有心脏杂音呢?”
“不一定,室间隔缺损的患儿在刚出生时,心脏可能还没有杂音。这是因为室间隔缺损时杂音的产生是由于左右心室之间的分流引起的。通常左心室的压力较右心室大,血液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但新生儿常存在生理性肺动脉高压,引起右心室的压力较高,左右心室之间的压力阶差较小,分流较少,故暂时不出现杂音。以后随年龄增长,肺动脉压力下降,才出现杂音。据统计,婴儿期先天性心脏病听到心脏杂音者,1个月占30%,3个月60%,6个月80%。一般说来,先天性的狭窄病变,如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在出生时就可听到杂音;室间隔缺损等分流性病变可能需数日、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听到杂音;没有分流或狭窄的先天性心脏病如大动脉转位、三尖瓣闭锁等则始终不会出现杂音。另外,先天性心脏病在病程中其杂音也会发生变化。如先天性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脏收缩力减弱,血流减慢,原有杂音可减弱,甚至消失,待心力衰竭好转后杂音重新复原;心率过快时杂音往往被掩盖,也不易听到。”
宝宝出现心脏杂音不一定是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体征是心脏杂音,如果得知小儿的心脏出现杂音,相信会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不仅仅听心脏杂音,还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能确定诊断,必要时还需进一步做心血管造影以确诊。
在新生儿时期有半数以上孩子的心脏都有柔和的杂音,但以后确诊有心脏病的(3个月以后)只占1/7,因此,家长不必听见小儿出现心脏杂音就过度惊慌。
心脏杂音一定是患有疾病吗
一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中老年人,在体检时发现有心脏杂音,这让他们很担心,怀疑还能不能参加体育锻炼?心脏杂音是不是由体育锻炼引起的?社会上有很多人都把心脏杂音和心脏病等同起来了。其实,心脏有杂音并不一定代表有心脏病,绝大多数心脏有杂音者是健康的,只有极少数人心脏有问题。心脏杂音的产生可能和心脏的正常变异有关,有的人成年之后心脏杂音会自动消失,但很多人的心脏杂音伴随终生,没有任何危害,这叫无害杂音,又叫生理性杂音或功能性杂音。
和生理性杂音不同的是病理性杂音。病理性杂音是心脏病的一种征象,如一些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肿瘤等,一般都有明显的心脏杂音。区分二者可依据听诊来确定。
适量的运动不会引起心脏杂音,更不会引起心脏损害,相反,运动锻炼是使心脏更强壮的最好措施。对心脏最有益的就是有氧代谢运动,即以增强人体输送和利用氧气能力为目的的耐久性、规律性、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慢跑、游泳、爬山等。长期的有氧运动可以使心脏的工作能力和耐力提高。跑步爬山等使骨骼肌有节律的收缩和放松的运动,还可以促进经脉回流,对心脏起到辅助泵的作用,间接保护心脏。资料表明,较之爱运动者,平时不爱运动者的心脏要早衰10~15年,冠心病的发病率要高出1~3.5倍。
同时提醒大家,运动一定要科学,过于剧烈和过高强度的运动是有害的,有心脏疾患或其他严重疾病的人,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运动。同时,中老年人在剧烈运动后会容易心脑缺血,发生意外,所以应尽量避免剧烈运动。
合适的运动量一般以运动时的每分钟心跳次数为标准,常用的公式是220减年龄再乘以0.6;也可用简单的方法,以运动时心跳次数比平时快50%即可。在这种强度下持续20分钟以上,每周坚持5次,就可以起到锻炼心脏的目的了。
心脏杂音的病因
1、血流加速
血流速度越快,越容易产生漩涡,杂音也越响。即使没有瓣膜病变或狭窄的情况下,如正常人剧烈运动后、发热、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血流速度加快也可出现杂音或者原有的杂音增强。
2、瓣膜开放口径或大血管通道狭窄
瓣膜口狭窄(如二尖瓣狭窄)或大血管狭窄处(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等),或由于心脏扩大或大血管(肺动脉或主动脉)扩张所产生的瓣膜口相对狭窄,血流通过时可产生漩涡而出现杂音。这是形成杂音的原因之一。
3、瓣膜关闭不全
瓣膜关闭不全(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由于大血管或心脏扩大使瓣膜口扩大形成相对性关闭不全,血液反流形成漩涡,产生杂音。这也是杂音形成的常见原因。
4、异常血流通道
在心脏内或大血管间有不正常的通路,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血流可经异常通道而分流,形成漩涡,产生杂音。
婴儿心脏二级杂音怎么回事
所谓心脏杂音,是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以外,心脏在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湍流,以致心室壁、瓣膜或血管壁振动而在相应部位产生的声音。
根据心动周期中的时期,杂音可分收缩期杂音、舒张期杂音和连续期杂音。根据响度,心脏杂音可分为 级, 级声音最轻, 级声音最响一般来说宝宝如果心脏杂音明显,要谨防先天性心脏问题,如果亲不放心的话,可以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再检查一下,毕竟卫生院条件有限。
心脏杂音分级不同,严重程度也不一样:
1级,是最轻的,杂音很弱,且所占时间很短,须在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才能听到。
2级,是轻度杂音,杂音弱,但较易听到。
3级,是中度,杂音较响亮,容易听到。
4级,杂音响亮。
5级,杂音更响亮,且向四周甚至背部传导,但听诊器离开胸壁则听不到。
6级,杂音最响,极响震耳,甚至听诊器距胸壁一定距离也可听到。
婴儿心脏二级杂音怎么回事儿?希望上述资料对你有所帮助,可见孩子有心脏杂音属于常见的现象,但是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症状表现,还是要学会区分,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心脏有杂音的话,应该带孩子到医院接受科学的治疗,以免产生不必要的后果。
宝宝有心脏杂音不一定是先心病
一般来说,按病情轻重不同,先心病会不同程度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降低抵抗力,而且,一部分先心病患儿的病情是随年龄发展的,如不及时治疗,随着肺动脉压力增高或心脏增大,到了晚期便会失去治疗机会。资料表明,先心病患儿若未得到及时治疗,到1岁时有一半死亡,到2岁时有2/3死亡。
出现心脏杂音不等于确诊先心病
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体征是心脏杂音,如果得知小儿的心脏出现杂音,相信会让很多家长心生恐惧。对于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不仅仅听心脏杂音,还必须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方能确定诊断,必要时还需进一步做心血管造影以确诊。
在新生儿时期有半数以上孩子的心脏都有柔和的杂音,但以后确诊有心脏病的(3个月以后)只占1/7,因此,家长不必听见小儿出现心脏杂音就过度惊慌。
心脏杂音的两种类型
心脏杂音是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心脏杂音不一定都是病!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
注意小孩子的心脏杂音
心脏杂音的两种类型
心脏杂音是指正常心音之外持续时间较长的声音。小儿心脏杂音不一定都是病!小儿的心脏杂音有两种情况,一是生理性杂音,二是病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
小儿胸壁薄、心跳快,发热、紧张和运动后,用听诊器检查心脏时,有时可听到比较柔和如同吹风一样的声音,这些杂音往往是生理性的,对人体健康没有影响。据统计,一半以上的健康儿童可有生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有以下特点:杂音部位较局限,均为收缩期杂音(心脏收缩时产生),持续时间短,音调低,随体位、呼吸及运动而改变,如在运动、啼哭或卧位时增强,安静或坐位时减弱。生理性杂音多见于2~3岁以上的孩子,3~7岁最多,随年龄增长,器官功能渐趋成熟,心脏瓣膜功能完备,生理性杂音会自然消失。
也有少数杂音是由疾病引起的,如发热、贫血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小儿,因为缺氧、血液粘稠度减低等原因,血液流速加快,虽然心脏本身没有异常,也会产生心脏杂音,这种杂音称为功能性杂音。当原来的疾病治愈后,杂音也会随之消失。
病理性杂音
多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杂音持续时间长,且音调响而粗糙,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乐氏四联症等,心脏本身的病变及瓣膜开闭异常,血液在流动时产生异常湍流漩涡引起杂音。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种小儿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国外有关文献报道,其发病率约占存活婴儿的0.4%~0.8%。我国每年的新生儿中,约有10万以上患先天性心脏病。
总之,小编还要提醒这类小儿往往伴有呼吸急促、反复呼吸道感染或肺炎、出汗多、心跳快、水肿等症状,体力不如同龄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有些小儿还有嘴唇青紫,轻微活动、走路便想蹲下休息,或有关节酸痛等症状。有的小儿平时无任何症状,生长发育正常,活动量也很大,与正常小儿一样,仅在偶尔伤风、呼吸道感染就诊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才被发现患先天性心脏病。
心脏杂音怎么办
心脏杂音,可分为病理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如果心电图检查正常,没有明显症状,暂不做处理,定期复查。如果是舒张期及连续性杂音,最好做进一步检查。
心脏杂音指在心音与额外心音之外,在心脏收缩或舒张时血液在心脏或血管内产生端流所致的室壁,瓣膜或血管振动所产生的异常声音。
临床一般分为6级,3级以上一般有临床意义,3级就为器质性杂音。3级以上就需要进行专科治疗,根据其病因予对症处理。
1 最轻 很弱,须安静环境下仔细听诊,易被忽略 无震颤。
2 轻度 较易听到,不太响亮 无震颤。
3 中度 明显的杂音,易于听到 可能有震颤。
4 响亮 杂音响亮有震颤。
5 很响 杂音强,向四周甚至背部传导,听诊器离开胸壁即听不到 明显震颤。
6 最响 杂音震耳,听诊器离胸壁一段距离也能听到 强烈震颤。
幼儿心脏有杂音是怎么回事
医学上把小儿时期的心脏杂音分为生理性杂音(又称无害性杂音或良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
生理性杂音在小儿时期较常见,医学资料表明健康小儿有23%-60%在胸骨左缘或心尖部可听到这种杂音,从新生儿、婴幼儿直至学龄儿心脏可有Ⅰ-Ⅱ级收缩期轻微的杂音,其性质较柔和如吹风样“夫一夫”音,有的呈乐音样。这种杂音的产生与小儿代谢旺盛,心肌收缩有力及血液循环较快有关,一般到12-13岁时就会消失,孩子无任何不适,活动也不受影响。经医生及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都缺乏心脏病的证据。这种生理性杂音多在偶然情况下,如进行体格检查时或有其他疾病时发现,因此有生理性杂音并不是得了心脏病,不需要治疗。
病理性杂音是由于心脏备管发生病理改变(包括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而出现的杂音,这种心脏杂音一般较粗糙、响度达Ⅲ级或Ⅲ级以上,病儿活动时可出现气促、无力等不适,常见的心脏病有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及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心脏病。但是有时生理性杂音偶尔可达Ⅲ级,不易和先天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杂音区别,必须进一步作有关检查。近年来随着超声心动图的发展,尤其是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的应用,一般可以鉴别出小儿心脏杂音的性质是属于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的,并能了解生理性杂音发生的原因。
小孩心脏有杂音是怎么回事
1、心脏杂音是出现在心动周期间不正常的心音信号,杂音分两种,一种杂音我们称为“生理性杂音“,杂音特点是柔和,一般不超过Ⅱ级,不传导,常常在左胸的心尖部或胸骨左缘第二肋间听到,一般在儿童发热、哭闹、剧烈运动时较明显,这种心脏杂音不是心脏病的征象,对生长发育不会有影响,随着年龄增长,心脏功能渐趋成熟,会自然消失。另一种是”病理性杂音“,杂音特点是响亮、II级以上,非心尖部位、传导,心音增强。这种杂音是心脏疾病的征象,对儿童生长发育造成影响。总之而言,部分儿童可以听到心脏杂音,但并没有心脏疾病,但是听到杂音的儿童,如不能明确判断为生理性,建议继续行心脏超声等检查,明确是否存在病理性疾病。
2、病理性杂音的产生原因主要是血流加速、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产生涡流,异常血流通道或心脏内漂浮物等。大规模临床研究表明,儿童病理性杂音最常见的原因是先天性心脏病,常见的主要有房、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络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等,部分儿童因轻度瓣膜反流听到杂音,尤其是三尖瓣少量反流,这类少量反流可以归为生理性的,对心功能一般不会产生影响,但需要定期超声心动图随访观察。
3、重要的一点是,家长们如怀疑孩子有心脏问题,不要过分紧张,否则会造成孩子一些不必要的精神上、心理上的负担,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一些先天性心脏病,如很小的房、室间隔缺损、小的动脉导管未闭有些可以自然痊愈,只需按时复查,注意加强营养,避免感冒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