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男性预防运动猝死要切记健身四点

男性预防运动猝死要切记健身四点

男性普遍喜欢运动,运动不仅可以让男性保持健康的身体,而且还可塑造男性完美的体形。然而一项法国的研究结果表示,男性更容易在运动过程中猝死,导致运动猝死很大的因素是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运动方式,过大的运动强度就易导致运动猝死。下面男性健身运动的四大要领,是运动中要特别注意到的地方,可避免运动中猝死。

1、锻炼时间最好固定。

每次锻炼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这样可以使你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助于身体内脏器官形成条件反射。饭后一小时和睡前一小时不能锻炼,否则会影响消化和睡眠。体力最佳时间一般在15:00-20:00之间,可以考虑作为主要锻炼时间。

2、负荷量要根据自己的体力而定。

一般说来,发达的肌肉量有效的次数是8次-12次,最少不低于8次,这一数量应该是竭尽全力。因而负荷量应掌握在个人最大力量的70%-80%,即用这一负荷量最有效的次数是用大负荷做,不超过5次。发展耐力和减少脂肪的最有效次数是小负荷量做20次,腰、腹部脂肪减少甚至要做到做不动为止。

3、锻炼时间要适宜。

初学者和平时劳动量较大者以每周三次为宜,每次1-1.5小时,但每次锻炼应包括肌肉各个部分肌肉群。每天坚持锻炼者,可将肌肉群分为两个部分,隔天练习,保证肌肉能有效恢复。如:今天练习肩、腹、胸,明天就练习背、臂、腿等部分。

4、掌握正确的呼吸方法。

正确的呼吸方法能帮助你集中意念,使动作协调而有节奏,在锻炼中能举起更多的重量。一般动作和小重量试举,都是用力、肌肉收缩时吸气,放松还原时呼气。举大重量或最后几次试举时,则先深呼气,再憋住气的情况下做举放动作,然后再深呼吸。锻炼时要用嘴呼吸,锻炼前做伸展运动,以预防肌肉韧带拉伤,训练后要做放松运动,帮助消除肌肉紧张,恢复疲劳。

运动猝死心率失常是主因

近年来,学生在上体育课或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锻炼活动时突然死亡的不幸事件时有发生。那么,此类校园人身伤亡事故有什么特征?造成死亡的原因是什么?可否采取措施加以预防?有无现场救护的办法挽救患者生命的可能?学校在这类事故中承不承担责任?

两个典型案例

某日上午12点30分左右,某高中一身名身材高挑的17岁女生在参加班级拔河比赛中突然倒地失去知觉。学校立即拔打110和120,医务人员及时赶到现场,做人工呼吸后随即送往医院。在急救室继续做人工呼吸并上呼吸机,不过据医院救护医生诊断,该生送进医院时已经停止了呼吸(身亡)。目前死因尚未查清。据家长说,死亡学生生前身体健康,没有特殊疾病,平时喜欢体育运动。之前,有次跑步后出现心跳加快,到医院做了心电图,显示心跳有点快,后经检查,心脏没有问题。

某日下午5点10分左右,某校一男生在田径场跑步锻炼时突然卧倒在场地边的草坪上,当时从附近经过的同学过来问该男生是否需要帮助,但是该男生只是微微摇了摇头,路过的同学以为他只是跑步累了正在休息,因此没有特别注意。谁知过了五六分钟以后,另有经过的同学发现情况不妙,迅速通知了有关人员和校医。该校师生和医务人员迅速通知120急救人员,赶赴现场进行抢救。在抢救过程中,学校老师和120医务人员都尽了最大的努力,不仅老师给学生做人工呼吸,急救人员更是在该男生心脏停止跳动之后仍不放弃,继续救治,经过一个小时的努力抢救之后不治身亡。有同学反映该男生锻炼时候曾急速跑过。

何谓运动猝死

所谓猝死,顾名思义,即突然死亡,又称急死、非创伤性急死。国际卫生组织将猝死定义为:急性症状发生后即刻或在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即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猝死之所以在瞬间发生,是由于心脏骤停致死。在正常情况下0~8分钟内如果迅速妥善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抢救,患者成活率在43%。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心肺复苏知识,对紧急情况下心脏病患者的成活大有好处。不当的体育锻炼可引起心绞痛和心律不齐等有害心脏症状,是引起心肌梗塞的可能原因。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到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科学锻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现场监督与急救,还是可以避免的。运动猝死一般都有先兆,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很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发现有人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活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学校责任如何认定

谈学校在此类事件中是否承担责任,首先要明确学校在校园伤害事故中承担责任的原则。此类人身体伤害事故属于民法中的民事侵权行为责任范畴。我国现行民法确定民事侵权行为人身伤害责任的归责原则有三种:过错责任归责原则,无过错责任归责原则和公平责任原则。根据法律规定,学校对在校学习和生活的学生发生人身伤害承担责任与否适用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具体到学校管理活动中,就要看学校是否履行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学校设定的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保护的义务,也即,如果因过错没有尽到相应的义务,致发生学生伤害事故的,学校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民事责任。本文的两个案例,就是看学校在学生发生运动猝死之前,是否通过日常教育教学对学生进行有关运动安全与保护方面的教育,在实施体育活动时是否考虑到活动内容的适切性与活动强度的承受性,是否掌握和了解了有无不适应本次活动的特异体质和特殊疾病的学生情况,活动的组织安排是否合理、周到,事发后学校是否在第一时间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护措施。

猝死这些防治方法你知道吗

猝死的原因

1、冠心病

冠心病是心性猝死中最常见的病因。有多支冠状动脉严重受累,小冠状动脉有弥漫性的增生性病变,冠状动脉内有新鲜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塞的最早1小时内,或有精神诱发因素;如过度紧张,悲伤、恐惧等情况时均有较高的猝死发病率。男性多于女性,30-39岁、40-49岁年龄组发病率也较高。

2、原发性心肌病

有心肌肥大、心肌纤维增生、疤痕形成,病变以侵犯心室为主,也可累及心脏传导系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本病易发生心衰,洋地黄应用较多,由于心肌变性、疤痕等改变,对洋地黄耐受性减低,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性心律失常,至多源性室性早搏、室速、室颤致猝死。

肥厚性心肌病半数以上猝死发生于20岁以前,但亦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室间隔肥厚≥25mm者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3、风湿性心脏病

主动脉瓣狭窄病人约25%可致猝死,可能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致室颤,心脏传导阻滞、心脑缺血综合征有关。

4、心肌炎

病变除有心肌细胞水肿、坏死外,侵犯传导系统可引起严重心律失常,侵犯冠状动脉引起管腔狭窄和缺血,重症心肌炎时可有心肌弥漫性病变,导致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5、二尖瓣脱垂综合征

是由于二尖瓣本身或/和腱索、乳头肌病变造成二尖瓣的一叶或两叶脱垂,形成二尖瓣关闭不全,并产生相应的收缩期杂音-喀喇音所构成的临床综合征,因心肌应激性增加,常引起快速心律失常,如短阵房颤或室速,约1%发生猝死,猝死前常有以下预兆,出现室性早搏、T波异常、收缩晚期或全收缩期杂音、晕厥发作,多数情况死于室速或室颤。

6、QT间期延长综合征

包括先天性耳聋、QT间期延长、晕厥发作,易发生猝死。继发性者常见原因为低血钾、奎尼盯胺碘酮药物影响、QT间期延长,致易损期延长,室性早搏落在易损期易折返形成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7、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

当旁道不应期越短,发生房颤时就越有可能转变为恶性心律失常-室颤而猝死。

8、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多因冠状并心肌炎、心肌并引起窦房结动脉缺血、退行性变、致窦房结缺血、坏死、纤维化。严重缓慢心律失常可导致心室颤动。

9、先天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畸形

如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侧冠状窦或与右冠状动脉相连。法乐氏四联症状术前严重肺动脉瓣狭窄时可猝死。

预防老人猝死

1、由于猝死多数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故应积极防治已患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因冠心病导致猝死的约有50%。

2、因病服药,应按医生规定,避免引起毒性反应。夜晚失眠时,服镇静安眠药物,切勿过量。

3、参加各项活动,应量力而行,切不要勉强。在跑步等运动中突然出现胸痛、心慌、头晕、呼吸困难时,宜立即停止运动。

4、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诱发猝死的因素。应注意身心修养,很好地安排生活,善于自我排除烦恼和制怒。

5、老人日常活动场所,客房、卧室等家具物品应有适当安排和布置,注意防止有绊倒或滑倒的情况。

6、学点卫生急救知识,及时发现和抢救得法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LOVELADY网上文的介绍,你知道猝死的原因到底有哪些了吗?你知道防止老人猝死应该怎么做了吗?猝死虽然有很大的危害,但是只要我们及时发现,尽快地采取治疗措施,平时做一些预防的工作,一定会远离疾病困扰。

性保健须知:享受快感莫忽视猝死

享受性生活快感,切莫忽视猝死危险

所谓性猝死,是指由性生活所致的突然死亡。其发病时间有些是在性爱过程中突然死亡,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发生在性爱后的熟睡中。

引起性猝死的原因很多,其中以突发心肌梗死者居多,其次是脑出血;性生活前的饮酒、饱食、过度劳累,性生活前的环境改变致使精神紧张,常是重要的诱因。另外,引起性猝死的机与性高潮期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及血压快速升高有密关系。

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获取快感是每个人都想的,但谁也不愿意在快感中死亡。因此,预防性猝死十分关键。

1、、过度疲劳、饱食、饮酒后不要进行性生活;亦不要在过冷、过热的环境中进行性爱,以免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导致性猝死。

2、在性生活中,应避免过度的性爱及性爱中的过度兴奋。剧烈的运动能让健康的人突然失去生命,这种情况在运动场上已经不少见了。性生活也是非常消耗体力的运动,控制它的频率和激烈程度,是确保健康、安全的首要准则。

3、患过心肌梗死者,要在康复3个月后才可逐渐恢复性生活。在性生活开始前,可采用拥抱、接吻等方法渐渐进入性兴奋待无任何不适反应后,再行性生活。切记不能急躁、猛烈、无度,就算生理上仍需要释放,也要克制,毕竟生命比快感更重要。

4、配偶要掌握有关急救方面的知识,如果知道伴侣患有某种病症,在性爱前需配备适当的急救药品。

呼吸困难的预防措施

我们常常认为呼吸困难患者不适合做运动,但是只要是按照呼吸困难患者的运动原则来运动,还是可以进行适当的活动的,心脏病患者怎样预防运动完胸闷呼吸困难的情况发生。

虽然运动猝死看似防不胜防,但还是有方法可减少意外发生。心脏病患者在最适宜的脉搏内锻炼能够减少意外发生,预防运动完出现胸闷不适。

心脏病人运动,可请专家开一个“运动处方”。原则有四点:有规律性、小量起步、慢始慢终和有氧运动。如心绞痛患者可以散步、慢走、甩手、太极拳、老年体操等,每次20-30分钟为宜。搭桥或支架的患者也能根据兴趣爱好进行慢跑、爬楼梯或健身操等。但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本人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三高”或冠心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要特别小心。

无论何种冠心病人,若在运动前后或运动中出现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应及时中止运动,进行详细检查。

呼吸体操的作用包括两方面:其一是呼吸肌力和耐力锻炼;其二为提高呼吸效率,改善气体交换。健康人长做有益,改善日常活动能力,尽可能恢复受损的心肺功能。

方法一、缩唇呼吸

缩唇呼吸可以帮助你控制呼吸频率。它使更多的气体进入你的肺,减少呼吸功耗。

1、通过你的鼻子缓慢深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

2、缩唇,如吹口哨那样。

3、保持缩唇姿势缓慢呼气。

4、作两次呼吸呼出吸入的气体。

5、不需用力将肺排空。

方法二、屏住呼吸

屏住呼吸可延长肺内氧气和二氧化碳交换时间,使更多氧气进入血液中。

1、吸气。

2、屏住呼吸3秒钟。

3、呼气。

方法三、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主要是靠腹肌和膈肌收缩而进行的一种呼吸方式。肺气肿患者胸式呼吸效率差。通过腹式呼吸锻炼,加强膈肌活动,可以增加肺通气量。膈肌位于胸腔底部,呈穹隆状向上隆起。当膈肌收缩时,穹隆部下降,从而使胸腔上、下径增大,肺随之扩张,产生吸气。在吸气时腹肌放松,腹部隆起;呼气时腹肌收缩,膈肌复原,腹部凹陷。

1、放松双肩。

2、左手置胸部,右手置腹部。

3、通过鼻子吸气时腹部膨出。

4、收紧腹部肌肉。

5、缩唇呼气。感觉腹部下沉。

6、每次休息两分钟,重复三次为一组。

7.每天重复此练习多次。

锻炼时取仰卧位,也可取坐位或站位,身体稍向前倾。

运动不等于健康

运动猝死惹祸多

虽然目前还没有确定这位足球名星的死亡原因,但根据症状来看,他很可能死于比赛中心血管破裂,是典型的运动猝死。

此外,非运动员运动猝死的发生率更高,因为专业运动员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和运动能力,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都较强,而且平时有严格的体检和医生指导。广州本地高校在去年也有两名大学生在体育测验中猝死;香港警察在体能测试中也发生过运动猝死的案例。 运动不当危害大

对一般人来说,如果单纯为了追求健康,不必一味追求高强度和新鲜时尚的运动。快走、慢跑、太极拳、各种操等柔缓的有氧运动有益身心,而又不会造成运动损伤。冯炜权教授举例说,有轻度抑郁的女大学生进行跑、跳和跳舞等活动10周后,抑郁情绪明显好转。原因是有规则运动后的松弛状态能减轻心理紧张。一般来说,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水平可以参照以下标准:心率不超过170-年龄次/分。

人体是个精密的系统,运动猝死虽然来得很突然,但并非没有任何预警信号。不少人在运动时可能出现胸闷、气促、心慌、头痛、恶心等情况,可大家往往以为这是运动过程中的正常反应,不予理睬继续运动,甚至认为这正表明自己的运动量不够导致身体变差,更加坚定了继续运动、加大运动量的信念。保持恒定的运动量甚至逐渐增加运动量、风雨无阻坚持不懈锻炼等都被认为是有毅力的表现,对健康有益。这实际都是不正确的。有的人很久不运动,某天心血来潮突然“暴动”,最容易出事。

普通人片面地认为运动就对健康有益,殊不知,不顾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一意孤行地运动,正是导致运动猝死的最重要原因。

科学运动才有益

叶展红副研究员说,科学运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因人而异,根据身体实际状况适当调整运动项目、运动量。

随着年龄的增加,身体各个器官的功能也有变化,此时应该注意减少运动量或者换轻松一点的运动项目。有时身体太累,仍然要坚持平时的运动量,使机体负担过重,对身体一样有害无益。科学运动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体检,尤其是心血管系统的体检

运动猝死者中多数都有心脏疾病,如心肌炎、心室壁薄、心脏肥大等,这些在普通的体检中很难发现,有条件的话最好进行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

2、掌握好运动强度

低强度运动的脉搏为100次以内,中等强度为130-150次,高强度则为150次以上。一般推荐中低强度的运动。有学者认为,老年运动时每分钟心跳超过“170-年龄”就要注意,如果这一数字再上升10%就有危险。

3、加强监测

运动前后测脉搏是简单易行的监测手段。一般来说,低强度运动后的脉搏应该在运动后5-10分钟恢复正常,中等强度为20-30分钟,高强度则为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其他严重疾病的人群,应该在医生或运动专家的指导下从事体育锻炼。

心脏性猝死虽突然但有迹可循

今天是著名作家王小波逝世十周年。十年前,他正当壮年,才华横溢,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心脏性猝死夺去年仅45岁的生命,而他,只是全球每年数以百万计的心脏性猝死患者之一。他身后的十年里,古月、高秀敏、马季……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也先后因为这个冷酷的字眼而离世,心脏性猝死(SCD),一次又一次进入我们的视野。

心脏性猝死,医学上的定义为:由于各种心脏原因,没有人为或外伤的因素,不可预料的,在一小时内突然死亡。以往,人们每每提到猝死总以为会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发生,但记者日前从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会议上却了解到,最新研究表明,80%的心脏性猝死者在事发前会有先兆。能否捕捉到这些“蛛丝马迹”,往往是救命的关键。

心脏性猝死“盯上”中青年

据广东省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长吴书林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是西方工业国家人口的第一死亡原因,而心脏性猝死又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在西欧,心脏性猝死每年发病人数大概有30万,而平均生还率却只有2%~3%。在我国一个关于心脏性猝死的研究项目中,参与研究的专家在北京市、广州市和新疆分别选取20.6万、14.9万、16万的城市居民、在山西选取16.2万农村居民进行心脏性猝死发病情况的监测。监测时间从2005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监测总人群共67.8万,最后总死亡人数为2983人,其中心脏性猝死人数284人,心脏性猝死发生率为41.84/10万。第一次得出我国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若以13亿人口推算,我国心脏性猝死的总人数约为54万/年。该监测还显示,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男性高于女性,发生率分别为44.6/10万和39.0/10万。

然而,由于我国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健全,多数心脏性猝死者来不及抢救,心脏性猝死的平均生还率会比欧美更低。

吴书林告诉记者,传统上认为,心脏性猝死有两个多发人群,一个是从出生至六个月的新生儿,另一个是45岁~75岁的中老年,其中,男性居多。而据吴书林介绍,现在心脏性猝死已经愈发“年轻化”,运动员猝死,青少年运动后猝死,中青年白领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

据研究,心脏性猝死和吸烟、肥胖、体力活动少等生活方式有关,抑郁、精神负担重的人发病率也相对较高。现在中青年白领大都生活节奏快,脑力劳动居多,缺少锻炼,压力较大,容易疲劳,可能有一定的心脏疾患也浑然不知。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再不注意休息和定时检查,总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好,能扛得住,最容易被心脏性猝死“盯牢”,发生“过劳死”。而对于青少年来说,许多青少年喜欢运动,感冒或者身体不适的时候也带病进行剧烈锻炼,容易引发病毒性心肌炎或其他心脏病变,导致猝死。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吗

心脏病复发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导致猝死,心律失常患者可引发运动猝死,所以这些人群要慎重对待运动,把握好运动的时间和强度,还要掌握急救知识。

心律失常可引发运动猝死。运动猝死之所以在瞬间发生,是由于心脏骤停致死。在正常情况下0~8分钟内如果迅速妥善进行心肺复苏紧急抢救,患者成活率在43%。

不当的体育锻炼可引起心绞痛和心律不齐等有害心脏症状,是引起心肌梗塞的可能原因。因运动引起的心肌梗死,某些严重的心律失常,都可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从而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只要做到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科学锻炼,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现场监督与急救,还是可以避免的。

运动猝死一般都有先兆,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晕厥、心动过速、异常的呼吸困难和疲劳等情况,很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这些征兆可能是运动性猝死唯一明显的表现。

因此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应的心肺复苏知识,对紧急情况下心脏病患者的成活大有好处。

发现有人在体育课或体育锻炼活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救治。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当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以上的介绍供您参考,不明之处参考我们的其它文章。

运动方式过于激烈易引发心脑血管病

专家介绍说,导致运动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是心脏性猝死,包括心肌梗塞、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其它如脑溢血、呼吸系统疾病、肝脏、肾脏等疾病也有导致运动猝死的病例。一些外部诱因也会引发猝死,如体内存在感染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

专家强调,冬天人们喜欢晨炼,在寒冷的气候环境里,如果运动方式过于激烈,很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导致猝死,可选择中午到下午2点之间进行锻炼,这个时间段,在一天之中气温最高,人的情绪也比较稳定,比较安全。猝死发生后,如果在4-6分钟内没有获得有效救治,大脑就会出现不可逆的损害,超过8分钟人就死亡了。当发现有人在运动中突然意识丧失而倒地时,应立即将其平卧,拍击其面颊并呼叫,同时用手触摸其颈动脉部位以确定有无搏动,若无反应且没有动脉搏动,就应立刻进行心肺复苏救治。在抢救时首先应使患者头部后仰以畅通气道,然后进行有效的胸外按压,同时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这些基本的救治措施应持续进行到专业急救人员到场。

运动猝死虽然可怕,但并不意味着冬天不能进行锻炼。高教授指出,只要做到定期检查身体,注意科学锻炼,运动猝死是可以避免的。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有其它严重疾病的人群,在医生或运动专家指导下,也可从事适宜的体育锻炼,这对增强身体抗病能力也有益处。

运动性猝死只因为心律失常

“猝死”只在一瞬间 把人类所有的疾病都算在一起,最危险、最紧急的疾病就是猝死。运动猝死是与运动有关的猝死的简称,一般定义为:有或无症状的运动员和进行体育锻炼者,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患者从发病到死亡在几十秒、几分钟之内,这是运动猝死最重要的特征。尽管运动猝死与其他运动性疾病相比,发生率并不高,但因直接危及生命,故给人们的印象和震动较深。

为什么会“猝死”人体在进行紧张激烈的运动时,体内代谢速率加快,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增高,心肌需氧量增加,此时易出现心肌缺血缺氧,心肌超微结构发生应激性改变。研究发现:心肌缺血若超过30分钟,有可能发生坏死。运动中诱发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使其灌注不良,一般认为若冠状动脉痉挛持续20分钟以上,即可引起心肌的缺血坏死。运动时体内电解质、激素内分泌的改变,血液的高凝状态和代谢产物的堆积,均可诱发心律失常,直接导致心脏骤停,使运动者发生猝死。

“猝死”前的征兆有些病人以前有过心绞痛发作史, “猝死”发作前心绞痛会突然加剧,表现为面色灰白,大汗淋漓,血压下降,出现频繁的早搏。有的是出现原来没有的症状,如显著疲乏感、心悸、呼吸困难、精神状态改变等。大多数年轻人都认为自己体力好,即使身体过度透支也并不在意,偶尔身体不适只当是累的,歇歇就没事了;殊不知这也许就是发病的前兆。随后,由于心跳骤停,表现神志不清,高度紫绀、痉挛,或出现几次喘息样呼吸而进入临床死亡。如果不及时发现,及时进行心脏复苏抢救,或抢救无效,病人可很快(约4-6分钟)进入不可逆的生物学死亡。

运动前要注意年龄过大者、糖尿病人、过于肥胖者、严重心律不齐的人,家族中有心脏病史、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猝死病史,既往有心脏疾病史、晕厥病史,以及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或冠心病家族史的人,不要长时间剧烈运动。如果运动中出现胸痛、胸闷、头痛、头晕、心动过速、异常疲劳等情况,可能就是运动性猝死先兆症状,必须马上停止训练。

“猝死”的预防 调查显示,患心脏病者以40岁以上的男士居多,这与他们不良的饮食习惯、工作压力、过度操劳和缺少运动都有关。 “猝死”的预防,关键是积极防治冠心病,控制其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如认真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多留意自己身体状况,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适当参加体育活动,戒烟酒。避免长时期紧张的脑力劳动和情绪激动,培养乐观主义精神。出现心绞痛或心律失常时认真医治。

运动猝死的原因 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

运动猝死绝大多数是心源性猝死和脑源性猝死,而又以前者居多。国内外研究普遍认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等心源性疾病是造成运动猝死的第一位死因。此外,脑血管畸形、动脉瘤及高血压等疾病也是诱发运动猝死的危险因素。其中,青年人发病多与先天性心血管异常有关,而老年人多为冠心病和脑血管意外。

怎样才能预防猝死

前段时间发生很多年轻人猝死的悲剧,有些人是因为熬夜或者其他原因,但是有的人平时热爱运动,经常去健身房健身,但还是猝死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其实最根本的还是生活和运动安排得不合理。那怎样才能预防猝死?现在有几个办法应该能给帮助大家。

1如果你是嗜酒嗜烟者,以后一定要戒掉!长期抽烟喝酒的人比一般的人猝死几率高很多。另外要善于躲避二手烟,看到有人吸烟,尽量躲开。

2运动要适量,不要以为运动有利于健康就疯狂运动,过量的运动也是引起猝死的一大原因。一般运动时间安排在早上和傍晚最好,半小时左右就够了,饭后过一会儿才去运动。

3还有就是饮食要注意,不要吃太多肥肉、内脏等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这些对心脑血管不好。在蔬菜和水果上可以多吃,水果要选择苹果等含糖量低的,荔枝等含糖量高的少吃。

4心情要好,凡事看开点,不要一天到晚都生气。

注意事项:保持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

猝死的偏方

偏方1

用三棱针点刺舌尖,使其血

偏方2

针灸:取督脉、十二井为主,辅以手足厥阴、足阳明经穴。用毫针泻法及三棱针点刺出血,处方:人中、十二井、太冲、丰隆、劳宫。

偏方3

七成熟的青柿子1000克,蜂蜜2000克。将柿子洗净去柿蒂,切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再将汁放入砂锅内,先用大火,后改小火,煎至浓稠时加蜂蜜,再熬至黏糊,停火,冷却,装瓶。开水冲饮,每次1汤匙,1日3次。

猝死一般很突然,因此要提前了解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疾病史。为了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建议对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病人切勿做切割磁力线的快速运动,以减少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对于静息状态的猝死的预防,首先应防止心肌缺血性疾病的发生,增加心脏冠状动脉血流量,以增加抗心电干扰能力,同时也要尽力减少或避免电磁波的干扰。

什么是运动性猝死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

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hellip。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运动员健康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车琳告诉记者。

近年来,体育活动中猝死的案例时有报道:54岁的爱立信(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杨迈刚刚从上海出差回来,就在去健身房健身时猝死;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上,在离半程马拉松(21公里)终点不到两公里的地方,直坚持跑步的一名19岁的学生突然倒在地上,虽经及时抢救仍未挽回生命;美国著名女子排球运动员弗·海曼在日本的一场比赛中猝死……

2008北京奥运会召开之际,运动员健康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同济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车琳告诉记者,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几,一是运动员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了超负荷的运动导致机体内环境发生严重变化,可能是诱发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力衰竭的重要诱因她建议,全民健身参加体育活动是很好的,但也需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老年人尤其不适宜激烈运动。

是什么导致运动性猝死

对于频频见诸报端的运动性猝死事件,不少市民也有疑问:什么运动时会突然猝死,日常健身会不会有同样的危险?

车琳告诉记者,运动员或进行体育锻炼的人在运动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称之为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发作突然、病程急、病情重,很难救治。根据欧洲的统计,运动性猝死90%以上都是心源性猝死。

其中心血管病(冠心病、冠状动脉先天异常、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主动脉破裂、先天马凡氏综合征等)占首位,而绝大35岁以上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冠心病,但遗憾的是当事者均无明显症状;其次是脑血管意外。

临床上说,运动性哮喘、肺动脉血栓形成和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因运动诱发或加重病情,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治疗,也是致命的。

一些外部诱因也可能引发心脏出现意外,如体内存在感染病灶(扁桃体炎、胆囊炎等)、运动时心脏部位的外伤性出血和疤痕、饱食后运动、高原缺氧、暴晒、运动后立即热水浴等,严重者均可能会导致猝死。

值得一提的是,马凡氏综合征是不少运动员的隐形"杀手"。猝死的美国女排明星海曼、中国男排国手朱刚,均是马凡氏综合征患者。马凡氏综合征是一先天性结缔组织病变,主要危害心血管系统,特别是合并有主动脉瘤,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患者身体特征是:身体细长、臂长、指长、腿长,胸骨凹陷,脊椎异常弯曲,扁平足,高上腭等。诊断此病的最简单手段是超声心动图,有怀疑者均可行此检查,进一步确诊则需要通过MRI(磁共振显像)。一旦确诊为合并有主动脉瘤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则应视情况考虑手术治疗。

车琳总结说,运动中可能发生猝死的高危人群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猝死家族史者、多次晕厥发生者等。

从健康角度出发,想要从事体育运动职业的人,应该首先进行健康体检,合格的人才能做运动员,从事剧烈的对抗运动。普通人也应该定期体检,及时发现身体有无器质性病变,从而好规划自己的健身计划。

一般来说,市民进行的健身活动对抗性不强,运动量也不大,导致猝死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一些不科学的健身方式、忽视原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运动不当等,均可能导致意外,严重者也可能猝死。

相关推荐

跑步太快容易猝死

跑步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可以动员全身各个器官的参与,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慢跑可以让心脏得到充分的锻炼,增加肺活量,改善身体的素质,但是跑步过快,也未必是好事情,研究发现跑步过快很容易导致猝死。 这是哥本哈根的科学家研究调查的结果,丹麦的研究人员对5048名健康的参与者进行调查,其中1098人是健康的跑者,413人身体健康但平常不跑步,追踪时间长达12年。结果发现,跑步速度最快的参与者比起那些每周慢跑2到3次,也就是将跑步的速度维持在每小时5英里的人,猝死的几率高达9倍。而更重的是还发现,这些跑步快的人和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哪些 感冒运动引发猝死

在感冒发烧时如果还进行大量的练习也易发生意外。感冒有一个病理周期,患了感冒最好是多喝水、多休息,让人体产生自然免疫力。人在感冒发烧时,心脏供血供氧频率加快,导致心率加快,此时如果再运动,势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严重时还会引发心肌炎。一旦患了心肌炎,较难恢复,还会使心脏功能受损。

春寒预防猝死

严冬刚过,春寒料峭,寒流接踵侵南粤,我市接连数天最低气温低于10℃。寒风中夹杂着细雨,使人们感到极其寒冷,老人更须防猝死。 由于寒冷的刺激,导致冠状动脉痉挛、收缩和闭塞,血液流通受阻,血流中断,血氧供应产生困难,使部分心肌因急剧的、持久性缺血与缺氧而发生局部坏死,对已经患有高血压或冠心病的老人,容易突发心肌梗塞、心脏骤停而酿成猝死。 急救猝死重在黄金4分钟。每耽误一分钟,病人的生存充满就会有很大降低,死亡率就会直线上升。所以,急救最重的方法,就是急救生存链。即早期通路、早 期徒手心肺复苏、早期心电除颤、

老人怎样预防猝死

1、 由于猝死多数是在原有疾病的基础上发生的,故应积极防治已患有的慢性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据有关资料表明,因冠心病导致猝死的约有50%。 2、避免精神紧张、情绪波动等诱发猝死的因素。应注意身心修养,很好地安排生活,善于自我排除烦恼和制怒。 3、因病服药,应按医生规定,避免引起毒性反应。夜晚失眠时,服镇静安眠药物,切勿过量。 4、参加各项活动,应量力而行,切不勉强。在跑步等运动中突然出现胸痛、心慌、头晕、呼吸困难时,宜立即停止运动。 5、学点卫生急救知识,及时发现和抢救得法是至关重的。 6、老人日

警惕运动过量引发猝死

超负荷运动会使心脏循环系统不堪重负 前天,一名大学生和一名老年人在北京马拉松赛中发生猝死,还有11名参赛者因身体不适被送往医院急救。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心内科温绍君教授说,发生运动猝死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运动者患有潜在心血管疾病,二是参加超负荷运动导致心脏缺血。他建议,普通群众在参加体育活动时应量力而行,最好在进行大运动量活动或比赛前做一次身体检查。另一方面,马拉松的组织方也应该对报名者进行医学监督,比如询问运动史、对心肺功能进行基本检查等,以保证运动的安全性。 运动前心血管监测可防止运动猝死 据了解,

男人怎样预防猝死

1.定期体检:老年人本身是心脏病及各种疾病的高发人群,应定期到医院进行体检。青、中年人工作紧张、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大也容易患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定期体检及早检查便于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减少猝死风险。在做心脏方面相关检查时,建议除了做心电图检查,还做心脏超声检查,以及冠状动脉CT检查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心脏超声检查可检测到心脏结构异常的疾病,而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可检测出心脏血管病变的情况。有些单位体检或体检部门未做这些检查,会遗漏相应心脏病情况。 2.避免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过度疲

心脏性猝死八成由冠心病引起

记者从昨天举行的心血管疾病药物治疗高端论坛上了解到,我国每10万人中就有40余人遭遇心脏性猝死,目前,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已经占到总死亡人数的9.5%。 在医学的定义上,猝死是指发病后1小时内的死亡。导致猝死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脏性猝死。国内外的研究资料表明,大约有八成猝死与心脏病有关。北京医院心内科主任杨杰孚说,在心脏性猝死中,有80%都是由冠心病引起的。猝死尽管来得很突然,其实也可以预防。冠心病等高危人群,最好到医院定期检查,包括做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此外,还坚持用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跑步预防猝死的小妙招

男子跑步时心脏骤停 你知道吗?最近一名跑者差点跑到“阎王殿”了,还在急救的及时把他从鬼门关拉了回来。这是发生在浙江的一个体育中心。据了解,一名男子在跑步的时候忽然间倒地了,心脏开始停止了跳动。这个时候正好有医务人员在旁边锻炼,而且足足有5名。这些医务人员见到男子倒地之后就对病情进行诊断,初步断定了男子心脏骤停。于是这5名医务人员开始轮流对晕倒的男子进行心肺复苏急救,经过9分钟的之后,终于将男子就回来了,男子恢复了心脏的跳动,随着被120送去医院进行检查。 事件中我们清楚了,如果没有医务人员的及时施救,那么

运动性猝死的原因

1.HCM的为主的诊断依据就是无其他引起左心室肥大的心脏病或全身性疾病的左心室肥厚且无扩张。 这种病理性肥厚可导致心室顺应性减低和舒张充盈功能受损。左室流出道梗阻和可能存在的心肌壁内小血管可导致心肌缺血。心肌细胞的破坏、替代性纤维变性或心肌缺血可造成心肌电节律的不稳定,从而引发心律失常。 2.HCM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其主病因。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方式传递,表现形式多样,很多病例到青春期或成人早期才发病。如果已经证实有HCM家族史的存在,则所有一级亲属皆应接受超声心动图检查。但是,

猝死的预防措施

注意适当休息,勿过劳掌握动静结合,休息好,有利于身体的恢复;运动可以增强体力,增强抗病能力,两者相结合,可更好的恢复。为了降低猝死的发生率,建议对处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病人切勿做切割磁力线的快速运动,以减少心律失常及猝死的发生。 1、孕期保健:孕母需注意孕期保健和营养,千万不抽烟或服用不合规定的药物。孕妇应均衡营养,防止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而影响胎儿发育,导致早产或低体重儿出生。 2、母乳喂养:尽管还没有确切证据表明母乳喂养本身能降低宝宝发生猝死的风险。但母乳喂养确实有助于降低呼吸和肠胃感染的概率,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