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肥胖的人易得糖尿病
为何肥胖的人易得糖尿病
肥胖与糖尿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目前已公认,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的诱发因素。在ii型糖尿病患者中,70%-80%的人在患糖尿病之前就已经明显超重了,而且糖尿病的发生率会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增加。
胰岛是人体内唯一的降血糖激素,胰岛素绝对或相不足是导致糖尿病的主要原因。在肥胖病病人血浆胰岛素的检测中发现,有糖尿病的肥胖病人,其血浆胰岛素水平显著高于体重正常的肥胖病病人,其血浆胰岛素水平则要高,约正常人的4倍。
那么,为会么肥胖病人在血浆胰岛素水平升高的情况下佞生糖尿病呢?胰岛素的作用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完成,首先是胰岛素结合到位于细胞表面的特殊受体-----胰岛素受体上,然后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激发了细胞内部一系列的结合后效应,从而发挥其降血糖作用。经病理检查证实,肥胖者的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细胞)肥大增生,提示肥胖病人体内胰岛素的作用减低,存在胰岛素抵抗。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胰岛素作用减低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肥胖病病人脂肪细胞增大,使细胞表面接受胰岛素的受体数目明显减少或与胰岛素的结合能力减退,产生对胰岛素的不敏感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也随之发生。这是目前举世公认的解释。
现在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生活方式逐渐西方化,加上体育活动减少,肥胖者越来越多,ii型糖尿病患病率也在逐步升高,所以目前有一个新概念----生活越富裕,体格越丰满,糖尿病越增多。
瘦妈妈易得妊娠糖尿病
都以为胖人容易得糖尿病,可近日一项新研究发现,身材瘦的孕妈妈得妊娠糖尿病的风险会更大。这是全球首次确认体瘦与妊娠糖尿病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糖尿病学会期刊电子版上。
研究团队跟踪调查了624名无糖尿病的妊娠初期女性。结果发现,到了妊娠中期,其中有28人得了妊娠糖尿病。研究人员发现,在20岁时BMI指数不到18的“瘦削”女性同BMI指数超过18但不算肥胖的女性相比,妊娠期间得妊娠糖尿病的风险要大4.85倍。
研究人员表示,这可能是因为身材瘦的女性在青年期时必需营养摄取不足以及肌肉量少导致血糖值增加,从而增加得妊娠糖尿病的风险。研究人员之一,筑波大学内科学教授曾根博仁表示,女性有必要重新看待身材瘦削就是美的流行观点。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可分两大类,一类原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另一类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因,如胰腺疾病造成胰岛素合成不了,分泌不出来,或是由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这就属于继发性糖尿病的范畴了。
虽然原发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如有人认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基因;
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也就是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
是不是只有肥胖的孩子才会患糖尿病
有的家长认为“肥胖的孩子才会得糖尿病,我们家的孩子这么瘦,是不会得糖尿病的”。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肥胖的孩子会得糖尿病,但是瘦小的 孩子也会得糖尿病的。儿童糖尿病分1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 是与肥胖相关的,而1型糖尿病与肥胖无明显相关。所以,瘦小的孩子也会 得糖尿病,只是类型不同。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可分两大类,一类原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另一类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因,如胰腺疾病造成胰岛素合成不了,分泌不出来,或是由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这就属于继发性糖尿病的范畴了。
虽然原发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
如有人认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基因;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也就是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
8个常识让你了解糖尿病
1、很多糖尿病与遗传基因有关
胰岛素抵抗、肥胖症和高血糖往往具有家族性,与2型糖尿病有关的基因约有45个。纽约医院皇后医疗中心内科主任丹尼尔·洛伯博士表示,胰岛素抵抗来自体内的“节俭基因”,目的是帮助身体储存能量,以备不时之需。但是,如今食物量充足,这种基因就会导致糖尿病。近亲患有糖尿病的人易得糖尿病,男性的风险比女性高。
2、心脏病病因增加糖尿病风险
心血管疾病三大风险因素高血压、高甘油三酯和高胆固醇都与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它们都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关。洛伯博士表示,体重超标和久坐会增加2型糖尿病和多种心脏病的风险。存在心脏病风险的人群,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也会更大。
3、滥用抗生素易得糖尿病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胃肠病学和肿瘤学的研究者发现,反复使用某些类型的抗生素会增加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者考察了英国20多万名糖尿病患者在确诊至少一年前的抗生素用药情况,并把这一数量与80万名同年龄段、同性别的非糖尿病患者的抗生素处方量进行比较,结果发现,服用至少两个疗程的青霉素、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病人患上2型糖尿病的风险会增高。抗生素使用得越多,风险越大。
研究者认为,动物和人体研究都发现,肠道细菌会影响肥胖症、胰岛素抵抗和糖尿病的发生,而使用抗生素会改变肠道的菌群分布。肠道细菌的数量和多样性发生改变可以解释抗生素使用与糖尿病风险之间的关系。
4、并非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是胖人
专门从事糖尿病研究的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儿科内分泌专家罗伯特·勒斯蒂格博士说,既不超重也不肥胖的人也会得糖尿病。体内脂肪过多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速2型糖尿病发病进程。但是,大约20%的肥胖者没有糖尿病,15%的2型糖尿病患者体重正常。因此,瘦人也不能忽视糖尿病筛查。
5、糖尿病风险随年龄增大,但健康改变永远有益
中年之后,糖尿病风险会逐年增大。2型糖尿病新病例大多年龄在45~64岁。然而,糖尿病发病年龄正趋于年轻化,美国2012年确诊的37万名糖尿病患者年龄在20~44岁。勒斯蒂格博士表示,除了年龄,不良饮食及不爱运动也是2型糖尿病增加的重要原因。但是,任何年龄的人群,只要积极改善生活习惯,都可以显着降低糖尿病风险。
6、身体活动越多,糖尿病风险越小
匹兹堡大学副教授约翰·杜贝表示,葡萄糖是人体的主要燃料,身体活动少,血糖水平就会升高。骑自行车或快走等有氧运动可促进葡萄糖的利用,有氧运动和举重训练还可以改善肌肉对胰岛素的反应。研究发现,久坐者坚持4个月的有氧运动,就可以显着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即使每天骑车或散步10分钟,也有效果。
7、护心饮食同样有益于预防糖尿病
美国糖尿病协会专家马里乔·赛普雷斯博士说,低热量饮食有助于减少体内脂肪,降低2型糖尿病和心脏病风险。对体重超标或肥胖人群而言,应该避开含盐含糖较多的加工食品,多吃糙米、全麦食品、坚果、水果和蔬菜等。
8、治疗糖尿病关键靠患者自己
洛伯博士表示,医生给病人检查、指导、开药和鼓励,但是糖尿病治疗最关键要靠患者自己。普通人群应关注糖尿病的蛛丝马迹,发现问题及时看医生。一旦确诊糖尿病,则应该听取医生建议,按时服药,改善生活方式,缓解压力。
哪些人易得糖尿病
1腹部肥胖
肚子越大,脂肪沉积在内脏器官,产生很多抗胰岛素作用的因子,形成胰岛素抵抗
2暴饮暴食
暴饮暴食引起胰岛素分泌增加,加重胰腺负担,久之胰腺损伤,发生糖尿病
3精神压力
精神压力大导致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人体升糖的多种激素分泌增加,胰岛为了降糖不得不加速分泌胰岛素,不堪重负
4久坐少动
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肌肉会懈于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增加胰岛素抵抗,血糖升高。
另外,如果父母双方均有糖尿病,子女得糖尿病的概率为30%~50%。这些人尤其需要注意预防糖尿病。
这九类人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高危人群主要包括以下9类人群: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5.6~7mmol/L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mmol/L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年龄≥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对已经查出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在生活中应做好预防,多了解糖尿病知识,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老年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高血压
肥胖人易患高血压,患病率为正常人的3倍。随着肥胖程度的增加,患病率进一步增加,同时伴有高脂血症。
2、冠心病
老年肥胖所带来的高脂血症,使动脉硬化进一步加重,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冠心病。老年人的冠心病以中医所说的痰湿体质类型之人,尤易罹患。
3、糖尿病
长期持续性肥胖,糖尿病的发生机率明显增加。有人统计,糖尿病在正常人群中,发生率为0.7%。体重超过正常20%者,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超过50%者,则糖尿病的发生率为10%。
4、胆囊炎、胆石症 肥胖人易发生胆固醇胆结石,并常合并胆囊炎。
感染 肥胖人的免疫力低下,常易发生细菌性合并病毒性感染,一旦发生,则恢复较慢。
请停止这12种水果吃法,危害不忍直视! 肥胖者别大量吃水果
只吃水果,当心患上胖人易得的血糖或血脂过高等疾病。因为水果本身富含糖类,如果你吃太多糖类食物,又少运动,会发生血糖或血脂过高的问题。这一点,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和脂肪肝患者,还有只吃水果餐减肥的MM们,以及孕妇们要特别注意。
心血管病高风险人群
第一,年龄是糖尿病发病的高危因素,因此不管是否有遗传背景,也不管是否存在其他因素,高龄的人一定比低龄的人容易得糖尿病。由于发病年龄的提前,以往强调45岁,现在40岁以上的人都要警惕自己有患糖尿病的可能,每年体检的时候应注意自己空腹血糖。
第二,遗传背景。凡是有糖尿病家族背景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最新的调查发现,父母为糖尿病患者,子女更容易患糖尿病,而兄弟姐妹中已经有糖尿病患者的患病风险更高。因此对糖尿病家族史的了解非常重要。除此以外,本次调查统计还发现有高血压家族史、肥胖家族史或心肌梗死家族史者患糖尿病的几率也比无家族史高,但没有糖尿病家族风险大,所以凡是有这几种疾病家族史者的后代,较易得糖尿病。
第三,肥胖者患糖尿病的风险大,如果仅为四肢发达,腹部并不胖还好,因为皮下脂肪、臀部、腿部容易存脂肪酸,不易发生胰岛素抵抗。而四肢不胖,只肚子胖的,为腹型肥胖,诊断标准为男性腰围大于90cm,女性腰围大于85cm。除上述因素,已有高血压,血压高于140/90mmHg,或者空腹甘油三酯水平高,或者在妊娠期间有高血糖,或者有生8斤以上孩子的妇女均是糖尿病患病的危险因素。
第四,心血管病人伴随糖尿病风险高。在前几年欧洲做了一个非常好的心脏病的高血糖的调查,在已经确诊的冠心病患者中测定血糖,发现2/3有高血糖,其中一半已经是糖尿病,另一半是糖尿病前期,提示糖尿病与冠心病的关系是冠心病患者中伴随1/3糖尿病,1/3糖尿病前期。基于这个结果,中国也进行了调查,结果完全相同。在此基础上,神经疾病科、脑血管疾病科也作过调查,发现了相似结果,也就是说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中有2/3到达了高血糖状态,高血糖程度不同,约有一半达到糖尿病。因此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伴随率非常高。
打呼噜容易得糖尿病
打鼾的人10年内得糖尿病的几率远远高于一般人群,如果打鼾合并肥胖,发病几率将更高。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认可这一观点,并指出,我国10%~20%的鼾症患者伴有糖尿病。
专家介绍说,打鼾又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其中70%~80%都是由肥胖引起的,由肥胖引起的打鼾和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邹教授在临床中注意到,打呼噜的人大多肚子比较大,脂肪堆积在腹部,把膈肌往上顶,影响了肺的扩张,造成呼吸不畅,容易引起鼾症;同时,肥胖并伴有打鼾的人体内缺氧比较明显,特别是夜间容易憋气,影响胰岛氧的供给以及胰岛素合成,久而久之就会得糖尿病;另外,打鼾的人一般好饮酒,体内需要胰岛素的量也比较大,这样也容易得糖尿病。
专家提醒,如果睡觉打呼噜,首先要去医院检查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排除了疾病引起的鼾症,再加上腰围比较粗(男性大于90厘米,女性大于80厘米),就需进行胰岛素抵抗的评估。另外,如果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也较高,将来发生糖尿病的几率就更大。
所以,鼾症患者一定要积极预防糖尿病,邹教授给鼾症患者支了几招:减轻体重,改善通气;睡前最好运动半小时,以散步为宜;睡觉时可以戴上一个小型的呼吸机,睡眠中呼吸一旦暂停,它就会启动,把空气压进气道,这时人就不会打呼噜,也不会感到缺氧;尽量少吃高糖高油的食物,三餐以素食为主,可以吃一些优质蛋白,如鱼、虾、蟹等;少吃高能量食物,特别是晚上,以免影响睡眠;不要大量喝酒;戒烟,吸烟的人气道不是很通畅,黏膜增厚,容易打呼噜。另外,有鼾症或糖尿病等家族史的肥胖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用一些减肥药物来控制体重。
腹部肥胖是糖尿病重要病因
肥胖曾经是国人生活富足的象征。然而,随着国民医疗知识与理念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肥胖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心脑血管疾病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以糖尿病为例,大约80%以上的患者在发病初期都有不同程度的肥胖问题,尤其是腹部型肥胖者更容易得糖尿病。
第一,如果一个人年轻时很瘦,而等年纪大的时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运动量的减少,就会逐渐变胖,这类的人得糖尿病的几率比较大。而从小就均匀型肥胖,年老后虽胖单体重无没有明显加重的这类人,得糖尿病的几率反而不大。
第二,目前国际上常用BMI值来评价一个人有无肥胖症。但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是不准确的,比如说运动员,由于他们肌肉多,经计算BMI值比较大,但这并不说明他们患有肥胖症,容易得糖尿病;而一些年轻时较瘦的人,年老后因为生活好,活动少,腹部脂肪明显增多,虽体重增加不多, BMI值也不高,但不能说他就不容易糖尿病。这些人常常是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后备队。所以目前很多医院门诊都增加了测量腹围或通过做核磁共振、CT观察患者腹部脂肪含量,以便及早预测代谢综合症的发生(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的代名词)。
所以,有专家建议,腹部型肥胖患者一定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保持适量的体育运动,避免因肥胖引起诸多疾病。
糖尿病是怎么得的
糖尿病可分两大类,一类原因不太清楚,我们称之为原发性糖尿病;另一类糖尿病有其特殊的病因,如胰腺疾病造成胰岛素合成不了,分泌不出来,或是由其它内分泌的原因引起对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太多等;这就属于继发性糖尿病的范畴了。
虽然原发糖尿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至今尚未完全搞清楚,但是目前至少可以说,引起糖尿病的基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遗传因素,也就是说糖尿病是有遗传性的,遗传是容易得糖尿病的基因。如有人认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遗传的是胰岛容易发生自身免疫性破坏基因;对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一般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的遗传,遗传的是容易发生肥胖、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基因。
但是,如果只有遗传倾向这种先天的因素,还不至于得糖尿病,还需要有后天的因素,也就是环境因素,这就是得糖尿病的第二个因素,对防治糖尿病来说也是更值得注意的因素,包括热量摄取太多,活动量下降,肥胖、吸烟以及心理压力过大等等。这两条因素长期、共同作用,就使人得了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