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有潜伏期吗
登革热有潜伏期吗
1登革热这个疾病的潜伏期是5到8天左右的,该疾病的前驱症状有鼻炎和结膜炎,同时伴有突然高热和恶寒、以及头痛、还有眼眶后痛和厌食等等的全身性的症状,患者第一次发热可达三十九度左右。
2患有登革热疾病以后,建议在日常的生活饮食中,患者尽量不要吃热性的食物和食品调料的,比如花椒和大料等等。这些对机体都是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的。特别是在疾病的急性期,会降低患者的抗病能力的。
3患有登革热疾病以后,建议在日常的生活中,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是治疗该疾病的比较关键的治疗方法之一的。特别是养成来良好睡眠习惯,每天的睡眠时间保证在8个小时左右为好的。
登革热有哪些表现
临床表现:
潜伏期3~14d,但通常为4~8d。按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标准,将登革热分为典型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3型。我国近年来所见的典型登革热,临床上又可分为典型、轻型与重型登革热。至于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实际上是登革出血热的两个临床类型。
典型登革热
1.发热成人病例通常起病急骤,头痛、发热和眼球后痛,24h内体温可达40℃。同时伴有背痛,周身骨、肌肉及关节痛,胃纳减退、恶心、呕吐,偶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伴面部、颈部、胸部潮红,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在早期已可见。儿童病例起病较慢。症状较轻,体温也较低。
发热持续2~7d。部分病例于起病第3~5d体温降至正常,1d后又再上升,称为双峰或马鞍热型。发热期可有相对缓脉,虚弱感觉常需数周后才能完全康复。
2.皮疹于病程3~6d出现。可为斑丘疹、麻疹样皮疹、猩红热样疹、红斑疹或皮下出血点等。同一患者可见不同形态皮疹,分布于全身、四肢、躯干或头面部。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皮疹持续约为3~4d。
3.出血 约25%~50%病例有不同程度不同部位的出血,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消化道出血、咯血、血尿、阴道出血,腹腔或胸腔出血等。出血多发生在病程的5~8d。
4.其他约1,4病例有肝肿大,黄疸不多见。 少数患者可表现为脑炎样脑病症状和体征,伴有休克。
轻型登革热
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一般不出血,但浅表淋巴结常肿大,病程短(1~4d)。临床上类似流感。此型病例在流行时期多见,通常不就诊或不住院治疗而被忽视。
重型登革热
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在病程3~5天时突然加重,剧烈头痛、呕吐、烦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等脑膜脑炎表现。
出现登革热症状怎么办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疾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这些症状警惕登革热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报道,登革热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美洲、地中海东部和非洲等),其中以南美洲、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如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不丹、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孟加拉等较为严重。
目前,输入性病例是我国登革热发生的主要原因。我国大陆近些年来不少地区都发现了来自国外流行区的输入性病例,个别地方还引发了当地病例的发生,甚至造成局部暴发。登革热在我国多发生于6-11月份。
登革热的潜伏期是3~14天,即病人一般在蚊虫叮咬后3~14天内发病。
主要症状和体征:
突发高热:一般持续3~7天,体温可达39℃以上
三痛:主要为剧烈头痛、眼眶痛、关节肌肉疼痛
皮肤可有麻疹样、猩红热样、白斑样、荨麻疹样等皮疹
束臂试验阳性或淤点,皮肤、齿龈、鼻腔少量出血
乏力以及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无论在登革热流行地区长期居住还是短期逗留,都有可能被携带登革病毒的蚊虫叮咬而患登革热。目前全世界还没有有效的疫苗预防登革热。
如果您具备以下3个条件:
发病前14天内到过有登革热流行的国家或地区
发病前14天内有可疑蚊虫叮咬史
出现上述登革热样症状
请立即考虑采取以下3项措施:
立即与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取得联系
进行有关登革热的实验室检查以便尽快确诊
避免病人和密切接触者被蚊虫叮咬以防止进一步传播
登革热是什么
1.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由登革热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通过蚊虫叮咬在人群中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伊蚊(俗称花斑蚊)。人与人之间不会直接经过呼吸道、消化道或接触等传播。夏秋季节由于高温多雨,蚊虫容易孳生,因此是登革热的高发季节。
2.登革热主要症状和体征?
起病急,高热(39摄氏度以上),发热时伴有较剧烈的头痛、眼眶痛、骨关节肌肉痛,早期脸、颈、胸皮肤潮红,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病程5至7天出现皮疹,可有皮肤黏膜出血等。少数患者会进展为登革出血热或登革休克综合征。
3.登革热有没有疫苗可以预防?或者有特效药治疗吗?
目前,无有效疫苗可以预防,只能对症治疗。因此,最根本措施是防蚊灭蚊,避免被蚊子叮咬,发病时及时就医。
4.传播登革热的蚊子有什么习性?哪些地方容易受到这种蚊子叮咬?
伊蚊主要孳生在各种人工和植物容器积水中,如:室内外积水缸罐、竹林中的竹筒、树洞、椰子壳、废旧轮胎、腌菜陶瓷器皿等。多在户外侵袭人体,吸血高峰在下午4至5点,次高峰在上午9至10点。
登革热吃什么好呢
登革热病毒可以使亚洲的孩子出现出血热的现象,这种病毒的潜伏期在一个星期左右,在发病前期会出现突然头痛,恶寒,高热的现象,有的患者还会伴有厌食,乏力和恶心呕吐。发烧可以达到四十度左右而且可以持续四五天才会下降。
在登革热的急性发作期要进行卧床休息,可以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比如米汤,面片等。还可以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的鱼虾,豆制品,动物肝肾,牛奶等,并且还要注意饮食要清淡,不能吃一些辛辣的食物。
出现登革热之后要吃一些可以健脾和胃,凉血解毒,清热泻火的食物,多吃一些高维生素,高蛋白质,高糖的容易消化的食物,平时还要注意多喝水,如果出现频繁的呕吐和腹泻的话要及时进行补液。
注意事项:
登革热的传播非常地迅猛,并且发病率也是非常高的,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极度的疲倦,还有可能会出现抑郁的现象。严重的虱还会恶化及登革出血热。
登革热这种疾病传播的速度非常的猛烈,而且在发病率非常的高,平时登革热患者可能会出现极度疲倦或者是昏昏欲睡的现象,对于登革热吃什么好,以上有了了解,不过此病现在已经非常的少见,所以大家并不用担心。
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
登革热一般起病比较急,登革热的临床表现有多种,对症治疗才能达到更好地效果,对于常见的登革热症状和特点的了解很重要,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登革热能够带来哪些危害呢?下面就跟着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引起剧烈关节疼痛因而又称“断骨热”的登革热,1995年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国家流行:14万人得病,38人死亡。据“疾病控制中心”报道,登革热多年来不断恶化,失去控制,主要由于过去25年间忽略了关于灭蚊(携带登革热病毒的伊蚊)的治本方案;而人口剧增的拉丁美洲,给水设施和环境卫生又往往跟不上,已沦为这些伊蚊的理想滋生地。
据世界卫生组织1995年估计,全球将有25亿人可能受到登革热侵袭。6~10月为高发季节,潜伏期为5~8天。
病毒一潜入人体血液,就开始在白细胞内进行复制,乃至消灭白细胞。人体反应为突发呕吐、发热、厌食、极度疲乏与剧痛(头痛、眼球痛、四肢痛、关节痛尤以腰骶关节为重)。但在多数病例中,这种急性症状于1周以内便消退了,真正的险情却随后出现。1~2天后再发热,呈双峰或马鞍热型。病程的3~5天出皮疹,先在胸腹部,后蔓延到四肢,为斑丘疹、猩红热样疹、麻疹样疹,压之退色,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另一不同临床型的登革出血热伴有明显的出血及休克等危重症象,起病较慢,发病2~4天后突然加重,病死率较高。
通过以上内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登革热带来的危害,对于登革热首先是做好防护,如若发现相关症状就要及时做好检查并采取适当的措施进行治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登革热的传播媒介是什么 登革热是怎么传染人的
易感者被感染了登革热病毒的伊蚊叮咬后,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感染,均可产生一定病毒血症(显性感染者的病毒血症期为发病前24小时至病后2-6天),此时如果被再被雌性伊蚊叮咬,吸血后,病毒穿过蚊虫中肠屏障经血淋巴到达唾液腺内增殖,经8-10天的外潜伏期再将病毒传播给新的易感者。
猩红热有什么后遗症吗 猩红热有潜伏期吗
猩红热有潜伏期,若是因为空气飞沫传播而传染上的,潜伏期一般为2~4天,最短1天,最长7天;若是因为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的猩红热,潜伏期较短,一般为1-2天。
登革热会传染吗
登革热也许我们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疾病,也没有听说过,登革热其实是一种急性发热的疾病,患有这一疾病后患者的生活会受到一些影响,在早期治疗最好,下面我们来看看登革热会传染吗。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未发现健康带病毒者。患者在发病前6~8小时至病程第6天,具有明显的病毒血症,可使叮咬伊蚊受染。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患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可能是重要传染源,搜集整理丛林山区的猴子和城市中某些家畜虽然有感染登革病毒的血清学证据,但作为传染源,尚未能确定。
症状体征
潜伏期5~8天,前驱症有鼻炎、结膜炎,突然高热、恶寒、头痛、眼眶后痛、肌炎、剧烈性头痛、肌痛、关节痛、恶心、呕吐、乏力、厌食,第1次发热可达39~40℃。持续4~5天下降,症状减轻约1~3天后再次出现高热 (双峰热),在发病3~5天,多数病人首先在躯干两侧出现麻疹样红斑,逐渐向四肢发展,以前臂屈侧为多,呈猩红热样皮疹,向颜面、四肢扩展。有的病例在手足、掌跖、踝及小腿可见紫癜样斑丘疹,伴瘙痒,消退后有脱屑。病人多伴浅表淋巴结肿大。
登革热病毒可引起亚洲儿童出血热。表现皮肤黏膜小的出血点及瘀斑,严重者有鼻出血,消化道、呼吸道及颅内出血。白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退热后可恢复,凝血酶原延长。个别有蛋白尿,血清转氨酶升高。可用乳鼠脑、猴肾、白蚊、伊蚊细胞株作病毒分离培养。
登革热症状是怎么样的
登革热潜伏期3~15天,一般5~8天,一般临床表现有发热、畏寒、头痛、全身疼痛、疲乏不适、胃纳差等,主要临床特征为突然起病、迅速高热、三红征(颜面潮红、颈红、胸背红)、多样性皮疹、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等,根据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可分为三型:
(1)典型登革热:突然起病、畏寒、迅速高热(一般24~36小时达39~40℃),少数呈双峰热。头痛、眼球或眶后痛,全身肌肉、骨关节疼痛、腰痛,少数患者出现腹痛。 极度疲乏,纳差。颜面潮红、结合膜充血、胸、背皮肤潮红、表浅淋巴结肿大,束臂试验阳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或正常。热程通常为3~7日退热,部分病人在四肢、胸背可出现多形性皮疹,少数有出血倾向。 一般发热持续时间短,有轻度头痛及全身痛、皮疹少、无合并症者,可诊为轻型典型登革热。
(2)登革出血热:具有典型登革热的临床表现,2~3日后于四肢、面部、腋窝、粘膜可见散在性出血点,迅即融合成瘀斑。病情进展后有鼻觑、牙龈出血、消化道、子宫、阴道、泌尿道等1个以上器官出血。常见肝肿大而极少黄疽,红血球容积增高20%以上(由于血浆外溢,脱水而造成血液浓缩,浓缩程度越甚者病情越重),血小板低于10万/UL者。
(3)登革休克综合征:登革出血热病人少数在持续发热或退热后病情突然恶化,出现皮肤变冷、湿润、烦躁不安、嘴唇紫钳、脉搏快而弱、脉压低(脉压差在20毫米汞柱或以下),血压下降甚至不能测出,休克期一般很短,如不及时抢救可于12~24小时内死亡,病程中还可出现脑水肿,预后严重。但如能及时正确处理,渡过危险期后可迅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