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

我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

我儿子今年13岁,他小时侯就不是很听话,近来不知为什么性情变得非常暴躁、叛逆,动不动就发脾气,让我们家长很头痛,请问,我儿子是不是得了什么病?桃源张语

对于这种现象,作为家长不必过于担心,有研究机构指出,叛逆的孩子在青春期早期,大脑内负责情绪的区域发育较正常孩子要快,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现象会消失。

研究表明,经常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孩子,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比其他孩子发育更早。但是他们大脑内控制情绪的区域发育状况却不佳。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叛逆的孩子更容易产生焦躁、反常情绪,也更不善于控制局面。通常人长到20多岁时,大脑两个区域的发展才会达到平衡。

专家指出,诸多因素会助长孩子叛逆的个性。比如家庭成员间不顺畅的交流,或是孩子本身懒惰,或是孩子需要更多关于自身责任和尊重他人的教育。研究人员同时指出,家庭环境对孩子大脑发育也可能产生影响。

从我们查询的相关资料中发现,大脑的发育是分阶段进行的。青春期早期,孩子解读愤怒语调与面部表情的能力大大减弱,因此12—14岁的孩子在社会智力方面变得迟钝。所以并不是青少年故意作对或难以相处,而是他们的大脑在特殊时期无法正确感知父母的感情,尤其是悲伤和生气两种感情。到16—17岁时,青少年在感情感知上达到成人水平,会逐渐变得懂事。作为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不听说而责怪孩子,或者冷淡孩子,应多理解他,关心他,多多与孩子沟通,帮助孩子平稳过度叛逆期。

​现在中学生90%的有叛逆心理

不少家长都有这样的感觉,自打孩子上了初中后就变了,爱顶嘴,不听话、很叛逆……对此,青海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霍静说,约有9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这一切都是孩子青春叛逆期的表现。

张女士的儿子小新自从升入初二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说话,脾气古怪。一天张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小新正在看电视,张女士习惯性地说了句:“学习这么紧张还有时间看电视。”说完,随手把电源拔掉了。没想,这一举动惹恼了小新,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大吼道:“插上电源!”“不许看!”张女士也很强硬。“我就不写!”小新冲上去抢张女士手中的电源线,情急之下,张女士打了小新一耳光,结果小新摔门而去。张女士说:“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越来越难管,说什么他都不听。”

霍静说,约有9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这些叛逆主要表现在:对老师的教育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无端否定;在乎个人的自尊心或面子,有时故意在课堂上与老师抬杠;我行我素,如学校不准校内骑车,有的同学偏要骑。“14岁是整个中学阶段最危险的时期,初二学生最难管,所以被称之为爆发期。”霍静说,由于升学、人际关系等压力的增大,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家长应正确看待孩子的青春叛逆期。”霍静说,在现实教育中,一些家长很容易陷入教育两极分化的误区。第一,全面打击。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叛逆言行,如顶嘴、不听话等,大为恼火,觉得不把孩子的这股“邪劲”压下去,孩子就有可能变坏。于是采取强硬措施,非打即骂。渐渐地,孩子关上了心灵深处那扇与父母交流的大门。第二,放任自流。一些家长几度管教而无起色后便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行为发生偏差,等到家长懊悔时,才发现已耽误了孩子的一生。

孩子叛逆家长怎么办 充分了解孩子

孩子出现叛逆期时也并不是完全的无理取闹,在很多时候都是孩子自主观点和家长观点有所差异,出现冲突,因此,在孩子叛逆期家长需耐心了解孩子,学会从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若是孩子错了,就认真耐心教育,解决掉问题也就不会出现叛逆了。

孩子叛逆家长怎么办 怎么预防孩子叛逆

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出现叛逆,也就说这个叛逆是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预防的,在孩子还小时候不过分的宠溺,对孩子从下立下了一些规定和规矩,避免孩子出现自我中心的现象,慢慢形成自然的生活习惯,这样的孩子往往成熟比较早,也不会出现严重的叛逆现象。

孩子为什么会有叛逆期 什么是叛逆期

说到叛逆期,我们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叛逆期!

父母区分叛逆期的方法很简单,三个要素:不听话、反对家长意见、态度恶劣。

实际上,叛逆期是孩子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的时期,觉得自己已经是成年人,希望拜托父母的安排,表达自己的想法,证明自己,对于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想法,对于与自己相驳的态度,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对。

孩子叛逆期的“不听话”该如何应对

孩子在成长中一般都会经历叛逆期的三个阶段,大致时间如下:

第一阶段:宝宝叛逆期2-3岁

第二阶段:儿童叛逆期6-8岁

第三阶段:青春叛逆期 14-16岁

也有个别孩子会提前和推后。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叛逆期的具体表现为:父母

1.破坏性强:摔东西、拆玩具、乱写乱画、撕书、故意把玩具丢的满地都是;

2.偏执:坚持要特定的某一件东西,即使是外表相同的也不要;坚持要穿某件衣服某双鞋,即使不符合季节;想要做的事坚决要做到,否则就大哭大闹;

3.和父母对立:父母的话首先否定,父母要求的事偏不做,越是禁止做的事情越要做;不理睬父母,宁愿自己玩,不要父母一起玩

4.自私:以自我为中心,和别的小朋友玩耍时,争抢同一件玩具,争抢先后顺序,不愿意和别人分享玩具,但又爱抢别人玩具,严重时甚至打人父母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叛逆期的行为呢?其实你的孩子并不是不听话,只是也许你的方法不对,你所谓的“不听话”是不听你的话,因为可能你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最起码没有得到孩子的认可。很多父母发现,孩子在家不说话,淘气,但是在外人眼里却是给好孩子,懂礼貌。当父母听到别人这样说时,真是既欣慰又困惑。这是什么原因呢?

曾有一所小学做了一项“对爸爸妈妈哪些地方不够满意”的调查,统计显示,孩子对爸妈不够满意的地方有58项之多,比如:动不动就发脾气;不了解我的心;要求太严,标准太高;不接受我的意见;说话不算数;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他们总不让;总在骂我的时候夸奖别人等等。静下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都不是完人,上述孩子的不满意,在很多父母身上都有体现。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其实,孩子虽这些不满意已经在他的心理了,并且已反应在行为上。所以才会出现孩子对父母什么都反对,在外却是好孩子的情况。所以父母在这个时期跟孩子的沟通很重要,具体这样做。

第一:父母在对待叛逆期孩子时的态度不应该是“孩子到叛逆期了,没办法,只能慢慢熬”——这个观点大错特错。“叛逆”是成人看到的表现,对孩子来说,这是她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同其他阶段相比没有任何不同,反而因为其重要性而应当特别重视。“叛逆期”是孩子在成长、学习的表现,绝对不能用“熬”的心态,消极被动的等待时间自然过去,反而应当积极参与,帮助和引导孩子,使孩子在这一阶段能够学到更多,成长更快。

第二:孩子还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对是错,都会去尝试,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立正确认识“我”的概念,“我的”东西“我”有决定权,“我的”事情“我”自己做;“我”有权利提要求,但可能无法实现。明确生活中的行为规范,规范必须遵从,不讲条件。无条件接受孩子的负面情绪,帮助孩子认识伤心、快乐、嫉妒、害怕等各种情绪,用正确的方式表达宣泄。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不会因为孩子的吵闹、叛逆和错误恐吓威胁孩子,给孩子创造稳定的生活环境;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鼓励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交流。

第三:了解孩子逆反行为的原因与动机,孩子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长,和父母最为亲近,要想了解孩子的需求,父母无法假手他人,只有平时注意观察,多学习儿童教育的知识,多和孩子交流。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要自己尝试、独立表现的要求,尽量多创造一些条件,使孩子的要求得到适当的或充分的满足。

第四:原则问题不迁就,叛逆期的孩子一方面不断挑战规则,另一方面又不断追求规则。倘若规则混乱,孩子也缺少安全感。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慎重科学,规则一旦制定,就必须遵守.抓大放小,要有重点。除危及生命、健康的坚决不能做之外,其余鼓励孩子尝试,多数时候宽松,该严格的地方说不就不。

第五: 孩子的负面情绪平静耐心对待,孩子情绪激动时,千万不要和孩子讲道理。抱着孩子或者到安静的地方,静静的听孩子哭一会,让孩子平静。帮助孩子搞清楚为什么哭,是哪一种情绪,伤心还是愤怒。对孩子表示同情和理解,等孩子情绪平静了,提出新的办法转移注意力。

第六:无论何种情况下,父母都不应该对孩子打骂,以暴制暴,只会适得其反。也不能语言威胁孩子, “你再这样,妈妈不喜欢你了/妈妈不要你了”的语言惩罚,孩子心里会记仇的,只会更加叛逆。不要老拿孩子跟其他人作比较,“你看看,隔壁的妹妹都会XX了,你怎么还不会”的比较行为,孩子回想他那么好,你要他好了,管我干嘛。

以上种种都是提醒父母要重视孩子叛逆期的教育和方法,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偶尔淘气,不听大人的话,不以为然但长期如此放任不管的话,孩子会越来越难管,甚至会走上犯罪的道路。愿所有的父母都能以开放、包容、平和、耐心的态度,和孩子一起度过“叛逆期”!

小孩逆反心理怎么对待

1.尊重孩子

孩子也需要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当孩子叛逆时,父母不能一味的责罚孩子,甚至是执行家庭暴力,第一要务是了解孩子叛逆的原因。并且向孩子表示,愿意倾听他们的想法,尊重他们的选择,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父母就占了上风。但倘若父母直接否决孩子的观点,打击他们的自信心;又或者,父母一副不以为意、了如指掌的样子,并且轻视孩子的意见,这些都会使孩子觉得愤怒,继而更加叛逆。父母应该鼓励并引导孩子勇敢说出自己的意见,让他知道到爸爸妈妈也重视并尊重他们的想法。

2.注意语言

和孩子交流时,应尽量采用征求同意的语气。处于叛逆期的孩子都不愿意被命令、被强迫的做事。父母在对孩子做出要求时,应尽量避免使用强硬的字眼,比如“必须、一定”等等,这些会引起孩子的反抗情绪。相对的,最好采用商量的口气,与孩子意见不统一时,应该告诉他们:为什么应该这样而不是那样,告诉他们你的见解,减少与孩子摩擦,才能控制住孩子的逆反心理。

3.委婉的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要直接批评孩子所犯的错误,而是间接的、委婉的提出问题,摆出他们犯错的原因,如此才不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情绪。在生活中,父母都会下意识的直接纠正孩子的错误,挑剔孩子所做的任何一件事,过分的苛责孩子,以此来树立自身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但是,这样的做法只会产生反作用,增强孩子的逆反心理。

家教决定命运 了解相关知识

许多家长就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导致对孩子的不当教育。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孩子的独立性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有些家长并不了解,一味的帮孩子做决定,影响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反而导致孩子叛逆。

父母该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

叛逆是为了成长

叛逆是伴随人成长的正常现象。人生会经历两个叛逆期,第一个出现在1~2岁的时候,我们称之为第一叛逆期,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们还分不清自己需要什么,但却会一味地说“不”。而这种说“不”的表达,其实只是为了辨别他与外界的不同,这时孩子说“不”并不一定就是拒绝或否定,这只是他们在学着区分自己和他人的一个过程。

第二个叛逆期出现在12~18岁之间,这一阶段的孩子,会将心内的不满转为直接地对抗,多表现为叛逆和不顺从。而这种反抗其实是自我认知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一种磨合,目的是想要做自己的主人。在磨合的过程中,孩子会渐渐明白自己需要顺从什么,逆反什么,等到度过了这一阶段,他们就会变得“圆滑”一点儿,变得能够顺势而为了。也就是说,逆反的最终的目标是为了成长,为了建立独立的人格和“我”的内心世界。

警惕“迟到的叛逆期”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我的孩子在青春期没有出现逆反呀,这是不正常的吗?对于没有在12~18岁出现逆反的情况,我们称之为迟到的叛逆期。青春期没有出现叛逆的孩子,会在长大后的某个时候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叛逆早晚会来。

你会发现,有些在初、高中很乖的孩子,到了大学开始逆反了。如,突然退学不念了,随便交朋友,或者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等。而有的人是大学时期还好,可到了工作时期却逆反了……18岁以后出现的叛逆期,可能会持续很久才能结束,有的甚至会伴随一生。

可以说,并不是度过了12~18岁后就一定万事大吉了,对于在应该叛逆时没有叛逆的孩子,18岁以后,家长更要注意他们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交流方式,不要随便就给孩子扣上“越来越不懂事”的帽子。

既然叛逆期是必然存在的,那么,家长在发现孩子进入叛逆期后,该怎么办呢?

和孩子交流注意6点

任何一种关系的改变都需要双方来互动,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处,就像是跳双人舞,总有一个人是占主导的。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只要有一个改变了,那么另一个也会在双方的互动中,随之改变。叛逆期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谨记以下的交流原则:

不做道德判断。对于孩子的逆反行为,家长不要上来就给孩子打上不听话、不懂事、情绪化、意志力薄弱的标签,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到青春期逆反是所有人都有的正常现象。这时,在和孩子的交流中,要注意减少对孩子的道德判断,不要孩子犯了错或有了一些不合适的举动就“上纲上线”。如果你的孩子在12~18岁有青春期逆反,你应该高兴,因为他们正在步入大人的行列,正在成长和自我意识的整理中,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但总会过去的。

理解和包容。孩子越是逆反的时候,越需要家长有平和稳定的情绪。这个时候,不能用正确与错误去评论孩子的行为,而是要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不要自然而然地认为是孩子不够用心导致的,更不能一看到成绩有所下降就多加指责,而是要说,“我知道你的压力非常大,你以自己的方式努力了。”家长的包容,会给孩子的心理成长创造空间,让他们能最大程度地沉淀自己的情绪感受,进而更好地转化自己的行为和处事方式。

陪伴原则。在这个原则之下,最重要的是建立爱的亲子关系。有个案例是,一个孩子一直和自己的父亲逆反,即使长大后,与父亲的关系仍然不好。他后来回想说,是因为他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每两个月才回家一次,而一回来,就总是教育他,让他觉得父亲是特意回来管自己的。但他的父亲却说,这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因为自己在家里的时间少,所以每次回去,就想抓紧时间管管孩子的学习,反而忽视了和孩子的交流、玩耍。只关注学习,让本来心理压力就不小的孩子,又增添了一些心理负担,孩子自然对这个总想管自己的父亲产生了排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花时间陪伴是缓解叛逆期孩子心理的重要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对他的爱。

家长的付出要以有效的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对孩子的关心不一定只是在学习上,也可以是对孩子的生活、思想等方面的了解和认识,多花点心思和时间陪伴孩子、了解孩子,也许比一味的“管”要好得多。

父母要学会倾听。有些家长对孩子讲的话,是敷衍地听和有选择地听。渐渐地,孩子就不愿意再与之交流了。最好的倾听方式是全神贯注地听,而心理咨询师甚至会做到动情地听和以同理心地听。倾听还应该有一个平等的态度,要向对待朋友一样,不要居高临下。

一般在做心理辅导时,听是很重要的,也是很累人的,这需要你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在与孩子交流时,更应该这样,学会倾听、多倾听,除了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让他感受到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尊重。

给孩子提供平台。青春期的孩子还有一个特点是,认知和生活经验不均衡。如果父母不放手,给孩子实践的机会,他们就会更加没有自信。关于青少年的事,一定要让孩子做主。好多青春期的孩子都在表达,为什么你要为我做主,你为什么不尊重我的想法?作为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去碰南墙,自己去发现自身的不成熟,当吃过几次亏后,孩子自然会对自己有了新的认识。替孩子做主不是明智的办法,做一个可以适当放手的父母反而会加速孩子的成长。

关于规则。很多父母喜欢给孩子做种种限制,比如规定他们几点必须睡觉,几点必须吃饭。而这种规定,往往会让父母们充满挫败感,因为孩子们基本不会去执行。法国人常说,家长只有给孩子说“不”的权利,他们才能真正地自己做主。也就是说,孩子首先要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才能逐渐建立他自己的规则标准。如果父母在这个过程中,冒犯了孩子说“不”的权益,那么一定要道歉。要尊重孩子的自尊,积极关注孩子好的表现。

总之,青春期是变化的,也是充满机会和危险的。青春期的逆反,就像家里来了不速之客,它会最终离开。当孩子抛来这个棘手的问题时,我们不要针锋相对,可以像接篮球一样,退一步接住。如果以这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逆反,就会发现,青春期的问题真的会容易了很多。

孩子青春期叛逆是好事

一般人都承认孩子的叛逆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就好像毛毛虫不经过破茧而出,就无法变成美丽的蝴蝶。然而,对待自己孩子的叛逆,家长们大多不能像对待毛毛虫那样宽容:能够同情他的挣扎,期待他的成长。反而觉得万分苦恼,深怕这种叛逆,不只是打破成人惯有的权威,更能打破成人世界既有的秩序,于是就有了“面对叛逆的孩子怎么办”的问题。

其实,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孩子所面对的,除了他本身就有的生理与心理的束缚外,还有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在从前,他无法意识这种束缚与限制,就是意识到了也无力反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渐渐能够清晰地看待这个世界,一个新的自我在迷蒙中跃跃欲试。然而,成人的限制是那么的严密和牢不可摧,而成长的力量又还不足以挣脱自身生理、心理和知识的束缚,这时候的孩子正承受着蜕变之苦,体会着前所未有的迷茫,所以就会产生种种叛逆的举动,目的只是想以此来显示自我的存在。

在我们指控孩子叛逆的同时,我们也正好暴露了这叛逆的根源——过度呵护所演变的压制。正是这种看似善意的温柔的束缚,让正在成长中的孩子无所适从。所以在指责孩子不听话的同时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束缚了孩子的身心,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理解。

要知道,叛逆并不是什么不可原谅的错误,也不是什么无法解决的难题。我们要做的是帮助孩子,而不是让他们远离父母,远离家庭。所以,在这特殊的时期家长要做的就是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帮助他们。

相关推荐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有哪些表现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不喜欢被人从头管到脚。对于家人和老师的教导,他们根本就听不进去,有时候忍不住了,他们还会和别人顶嘴,别人说他们一句,他们就回别人十句,他们总是会有一大堆的理由来掩饰自己犯下的错。总之,他们会把所有反对他们的人看成是敌人,并且会一直和他们对抗下去,给人一种不见棺材不掉泪,不跳黄河不死心的感觉。 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喜欢和家人、老师唱反调。要做的事情他们不做,不能做的事情反而做得很全面,他们会一次次地挑战家人和老师的权威,一次次地超越家人和老师的底线。他们视家庭规矩为粪土,视学校规章为浮云。然而家

孩子叛逆期发展特征

发展特征一:感受并学习处理更多的情绪 研究发现,1.5-2岁的学步儿会开始试着去控制令他们苦恼的人或物。他们也会透过和同伴说话或玩玩具等策略,因应需要等待点心或礼物的挫折。 发展特征二:是个追求自主的探险家 心理学家艾瑞克森认为,1-3岁是人格发展成“活泼自动”或“愧怀疑”的关键。这个阶段儿童必须学习自主──吃饭、穿衣、大小便等。若无法独立自主,孩子可能会转而感觉羞愧、怀疑自能力。 发展特征三:变得更为倚赖 这个时期也会发展出另一个极端:更倚赖。在婴儿时期胆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变得黏人、胆小、怕陌生人

孩子的三段叛逆期

第一逆反期:两岁半到三岁左右,自意识萌发 孩子的第一个逆反期出现在自意识萌发的时期,一般是在两岁半到3岁左右。不过现在的孩子大约1岁前后就开始表现“叛逆”了。就这一点,的分析是:一方面现在孩子的确越来越聪明了;另一方面是父母们养孩子更加小心,也因此对孩子更早、更多说“不”。孩子们说出的第一个“不”,就是从父母这里学来的。 第二逆反期:7-9岁,准大人期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同于婴幼儿时期的宝贝,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成人,一个小大人了,不再是孩子”了,如不愿意让家长拉手,不让父母叫自己“宝贝”或小名了

孩子为什么会有叛逆期

叛逆期是青少年心理层面的过渡期。 很多人会把青春期和叛逆期结合在一起,统称为青春叛逆期,这确实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情况。 导致叛逆心理的最重要一个原因,就是在于对自己的认知陷入“左倾”的错误之中,也就是认知超前。 在叛逆期时,意识心理层面正处于未成熟阶段,而身体却已经向成熟发育或已经完成发育,因此,叛逆期的孩子便认为自己已经是一个“大人”,却忽略了意识形态上的幼稚。

孩子为什么会有叛逆期 每个孩子都有叛逆期吗

每个孩子都有,只是有的比较叛逆强烈,有的比较轻微。 叛逆期是每个孩子都必经的一个成长过程,是一个孩子思维方式、性格养成、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如果给叛逆期一个学术的定义,应该是由孩子转向成人的心理过渡期。是一个人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这是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会经历的过程!

叛逆期能持续多长时间

大多数的叛逆期持续时间为2-3年,有1年内结束的个例,也有出现5年以上的个例。 其中表现为:早期跃跃欲试,中期表现最为明显,末期逐渐成熟。 叛逆期的持续时常除当事人个性因素之外,与家庭教育、关注度、生活环境、重大事件都息息相关。 1、了解叛逆期特征,避其锋芒; 2、学会沟通,给予孩子信任的倾诉途径; 3、尊重孩子,让孩子的得到良好的认同感; 4、培养性格,学会控制自己的心态。

现在大多数中学生有叛逆心理

张女士的儿子小新自从升入初二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爱说话,脾气古怪。一天张女士下班回家,发现小新正在看电视,张女士习惯性地说了句:“学习这么紧张还有时间看电视。”说完,随手把电源拔掉了。没想,这一举动惹恼了小新,他腾地一下从沙发上跳起来,大吼道:“插上电源!”“不许看!”张女士也很强硬。“就不写!”小新冲上去抢张女士手中的电源线,情急之下,张女士打了小新一耳光,结果小新摔门而去。张女士说:“孩子突然像变了个人,越来越难管,说什么他都不听。” 霍静说,约有90%以上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叛逆心理,这些叛逆

天哪,孩子竟然有3次叛逆期

1.孩子第一次叛逆期——2-3岁 二至三岁这个时间段是孩子从婴儿期过渡到幼儿期的这个阶段,这个时候的孩子有了自主意识,不再愿意对父母言听计从,反而父母越是让他干什么他就偏偏不干什么,而且自己有很多的鬼灵精的小主意,并且还会想方设法地去实现自己的愿望。 很多家长不知道这一叛逆期,以为是孩子的“撒野”,所以动不动就进行一番严肃的说教甚至是打骂孩子。其实,两岁是孩子的一个转折点,所有的叛逆都说明孩子在成长,有了自己的小算盘,而面对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一定要有耐心地去对待孩子。 2.第二次叛逆期——7-9岁 七到九

孕期心情抑郁小孩长大易叛逆

儿童抑郁和青少年、成人的一样真实存在。虽然儿童中抑郁的比例比较小,但学龄前儿童仍然可能变得抑郁,们也经常能在6到12岁孩子身上发现抑郁的症状。9到12岁的儿童有高达12%的人可能正经受抑郁的折磨。知道如何防止儿童的抑郁,可让他们不再受精神上的折磨,给他们一个更健康的成长环境。虽然谁也不能保证一个孩子不得抑郁症,但孩子们的父母或监护人是防止抑郁症出现的最佳人选。 在此,怀孕的准妈妈们请注意了!最近新的研究指出,母亲怀孕期间的抑郁情绪,会反应未来孩子的叛逆行为上,尤其是从小在城市中长大的小孩反应更为明显。不

如何教育叛逆期孩子

1、亲子沟通 对于叛逆较明显的孩子,家长会感觉到与之不好沟通。们需要多参加孩子的活动。 2、尊重孩子 家长不要老是盯着孩子的弱点,不要拿孩子的短处同别的孩子的优点比较。在与孩子接触时,家长应尽可能多找孩子的优点,并多鼓励,减少孩子对家长的抗拒心理。 3、换位思考 家长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只是没有自己的孩子表现得明显,所以面对孩子令人不解的行为,不妨换位思考,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有了共鸣后就会理解孩子,能找出问题的症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