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地震急救要避开这10个误区
头部外伤(颅脑损伤)出现的耳漏鼻漏忌堵塞
地震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有建筑物坍塌引起人体机械性外力伤害、掩埋窒息性损伤、震后水电火气等引起的次生伤害三个方面。震中由于打、砸、弹击、撞、撕拉、震动、挤压、碰跌等方式很容易引起颅脑损伤,颅骨骨折经耳朵和鼻子流出脑脊液,此时不少人习惯性的做法是仰起头或堵住。殊不知,这样做很容易导致颅内压升高,加重颅内损伤,并且回流液体也容易导致严重的颅内感染。
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10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老年人运动要避开4个误区
负重练习
老年人肌肉有所萎缩,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的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都很合适,尽量避免负重练习。
急于求成
活动量过大或增加快往往是老年人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降低,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在运动时应有较长的适应阶段。30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长10岁,对负荷的适应时间约延长40%。因此锻炼时要循序渐进,对一定的运动负荷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活动量,切忌操之过急而使活动量负荷过大。
屏气使劲
平时人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称胸腔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液流回心脏,而屏气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使血液回心不畅,心输出量减少,因而脑的血液供应也减少,故易发生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发生昏厥;而屏气完毕时,血液骤然大量回心,会使心输出量骤增,血压上升,脑子血供也猛然增加,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呼吸顺畅自然,切戒屏气使劲。
翻滚倒立
如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倒立等,都是属于头部移动的动作。这些动作会使血液向头部流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力又差,一旦经受不住发生血管破裂,就会造成脑溢血,重者危及生命。
女性体检要避开四个误区
误区一:“只有已婚女人才做妇科体检。”
妇科专家提示各位女性:不是只有已婚女人才做妇科体检
妇科专家说,一个未婚女性去做妇科体检就会被认为做了难以启齿的事情,这是一种传统的观念误区。如果你已年满20岁,就最好能够每年为自己安排一次妇检。
女性在10-24岁的青春期,由于中枢神经和下丘脑、性腺及性激素靶器官处于逐渐发育成熟的过程,可能出现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痛经、闭经等月经病,又因卵巢分泌功能旺盛,容易出现如卵巢囊肿、卵巢囊腺瘤等,乳腺也容易发生乳腺增生及乳腺纤维瘤等疾病,所以必须提高警惕。另外,过早的性行为会引起多种妇科疾病和性病的发生,为今后的健康和生育埋下隐患。目前的研究表明,妇科感染性疾病、妇科恶性肿瘤等疾病的患者呈年轻化趋势。因此,未婚女性更应该关爱自己的身体。
误区二:“体检的时候得暴露隐私部位,多尴尬啊,还是能免则免吧。”
妇科专家提示各位女性:正常体检莫要尴尬
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到妇产科做检查无疑是充满了惊惧和迷惑的。究其原因,除了妇科检查要暴露隐私部位,以及回答一些令人尴尬的问题外,更担心这种检查会伤害自己。其实,妇科常规检查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妇科检查的作用是对一些妇科疾病做早期预防和早期治疗。许多妇科病是没有早期症状的,而很多女性去医院看病时,往往都是已经感觉很不舒服了,结果常常因此失去了很好的治疗机会。
误区三:“妇科体检太过繁琐。”
妇科专家提示各位女性:妇科体检并不繁琐
基于年龄、遗传、病史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每位女性需要检查的项目都不一样。其实,妇科检查的内容包括常规检查项目和选查的项目。很多医院都已经实现了一人一诊室,既保护了隐私,也大大节省了就诊时间。全程陪护的导医会将你的各项检测时间安排好,省去你晕头转向询问、奔跑于各科室、检查室的时间与麻烦。这样的一个常规检查你只需给自己一个上午的时间。
误区四:“我刚做了体检,就放心了,体检结果单,忘放哪儿了。”
妇科专家提示各位女性:检查结果最好留存
妇科专家说,千万不要将检查结果一扔了之,它应该跟你的病历一起,专门存放在家中固定的地方。若检查结果出现任何异常,都应立即当场咨询医生,请他给自己最基本的就诊意见。保存体检结果的重要目的还有,在下一次体检的时候将结果进行对照,看是否发生了有意义的变化。
老年人运动要避开4个误区
步入老年之后,很多人更喜欢运动了,要提醒的是,因为身体素质原因,老人在选择运动方式、时间以及强度上有很多要求。下面就是老年人运动要规避的误区:
负重练习
老年人肌肉有所萎缩,协调能力差,对刺激的反应时间延长。因此老年的运动宜选择动作缓慢柔和、肌肉协调放松、全身得到活动的练习,如太极拳、步行、慢跑等都很合适,尽量避免负重练习。
急于求成
活动量过大或增加快往往是老年人发生意外损伤的原因之一。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降低,对体力负荷的适应能力较差,因而在运动时应有较长的适应阶段。30岁以上的人,年龄每增长10岁,对负荷的适应时间约延长40%。因此锻炼时要循序渐进,对一定的运动负荷适应后再慢慢增加活动量,切忌操之过急而使活动量负荷过大。
屏气使劲
平时人胸膜腔内压力低于大气压,称胸腔负压,这有利于静脉血液流回心脏,而屏气时胸腔内压力骤然升高,使血液回心不畅,心输出量减少,因而脑的血液供应也减少,故易发生头晕、目眩,严重者可发生昏厥;而屏气完毕时,血液骤然大量回心,会使心输出量骤增,血压上升,脑子血供也猛然增加,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运动时一定要注意呼吸顺畅自然,切戒屏气使劲。
翻滚倒立
如前俯后仰、侧倒旁弯、各种翻滚、头低脚高、倒立等,都是属于头部移动的动作。这些动作会使血液向头部流动,老年人血管壁变硬,弹力又差,一旦经受不住发生血管破裂,就会造成脑溢血,重者危及生命。
产后丰胸4个误区一定要避开
1.胸越大越美丽
很多年轻的产后妈妈以及不少觉得自己乳房小的女性会觉得大胸是最美的。所以,为了拼大胸,她们会不合理地采取各种能够丰胸的手段,最后导致劳民伤财。其实,胸美不美不是靠大小来比的,如果自己的乳房充满润泽,坚挺,色泽与肤色和谐,程半球状,最关键的是与自己的身材、体形相匹配。所以不是越大越美的。
2.广告提到的就是好的
有不少爱美女性,往往为了追求美,会盲目听信各类丰胸广告。其实,许多关于丰胸的广告真实性还有待考证。所以,不可盲目听信这些虚假广告,以免浪费金钱,损害健康。理性的做法是:对这些广告进行鉴别,对相关机构的丰胸历史、发展实力、技术支持等进行去伪存真。
3.丰胸只要效果不要健康
如果为了丰胸而滥用药物,摄入过多雌性激素会对自身的健康造成恶劣影响,包括:皮肤过敏、乳腺肿瘤、内分泌失调等等。另外,如今火爆的隆胸术,如假体隆胸,请大家也要慎重考虑,因为其可能会引发一些机体排斥和后遗症。
4.为了瘦身过度节食
有的妈妈产后过于急着瘦身,因此减少正常食量俗话说:瘦人先瘦胸。过度节食最先影响到的就是柔嫩的乳房"营养丰富并含有足量动物脂肪和蛋白质的食品,可使身体各部分储存的脂肪丰满"乳房内脂肪的含量增加了,乳房才能得到正常发育。过度节食,打破身体内脂肪平衡,导致身体体系混乱,对乳房和哺乳都不利。
地震如何处理并救治伤员呢
1 伤员分类是救治的重要步骤
地震灾害是一类特殊的致伤因素,伤员数量大,受伤的种类复杂,救治力量有限,救治时间紧迫,因而产生了救治需要与可能之间的矛盾,重伤员和轻伤员救治之间的矛盾,部分伤员与全体伤员之间的矛盾。按照平时就诊模式解决面临的问题肯定是行不通的,事实上对于没有经验的医院,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更好的救治伤员是有很大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医院首先必须对伤员进行迅速的分类,区分轻重缓急,把需要紧急抢救的伤员分出来,特别是休克和出血的伤员;把需要立刻手术的伤员分出来;确定伤员救治的措施,分类工作做好了,可以保证在伤员众多条件下,合理使用医院的人力物力,有条不紊地进行救治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我们的医疗队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将野战情况下伤员分类的方法应用到地震伤员的救治上,将富有经验的野战外科专家级的医务人员投入伤员的分类,对伤员进行了迅速合理的救治,并把战时伤员分类的伤标用于地震伤员的分类。
2 实施分级救治伤员后送是必需的
伤员的后送是完成分级救治的重要手段。将没有生命危险但仍需继续治疗的伤员后送,一是为了减轻前方的压力,让等待治疗的伤员得到更好的治疗,二是为前方医院腾出更多的床位,使其能处理更多的病人。地震后对伤员的转运是立体的,使用了各种可能使用的转运工具,如汽车、火车、飞机等,然而,后送伤员对于具体的医院来说,将自己亲手治疗的伤员转出去,一开始并不那么容易理解,是需要从思想上进行观念性的转变,树立大局观念才可能实现。在汶川地震中,伤员的救治体现了分级救治的原则。现场抢救,在搜索伤员和挖掘的现场有等待施救的医务人员,很多伤员一经救出就得到了紧急医疗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输液、止血、包扎、固定,甚至在受压待救出前,已给病人氧气和输液,给予生命最及时的支持。
一线救治:在地震灾区的已有部队野战条件下的帐篷医院,使病人得到比较规范的紧急处理,对生命体征支持,对伤口的清创,骨折固定,包括手术固定,胸腔闭式引流,条件好的甚至开展了颈椎和腰椎的减压和内固定手术。
二线救治:以受灾较轻城市的地方和部队医院为依托,进行确定性专科治疗,并有国内知名专家治疗组进行救治指导和检查,保证了病人的治疗的质量。后方治疗和康复:大量的伤员通过飞机、火车、公交转送到祖国各地得到更完善的治疗和康复,特别是有些处理难度大的伤员,及时进行了空中的救援,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基本形成了一个立体的救治网络。但是如何能在震后72小时内这个救治的黄金时间内,在现场能够展开救治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汶川地震环境的特殊情况,这个时间内很多地区只能自救互救。唐山大地震的最大教训是缺少急救知识和救援设备,情急之下有很多幸存者被生拉硬拽出来,很多伤员造成截瘫。此次救援,救援者不使用颈托、脊椎板等科学救援工具的现象仍然可见。医学的救援是科学的救援、安全的救援,既要保护伤员,也要保护自己,要树立立体化、社会化的大救援理念是很重要的。建立三级阶梯救治体系是提高救治成功率和救治质量的重要保证,建立由县市医疗机构及人员参与的一、二级救治体系,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救治大批的伤员,有效降低早期的死亡率。
第三级救治体系应由省级医院承担,重点保障危重、复杂及并发严重感染伤员的抢救任务,整体提高地震伤员的治愈率。
3 坚持生命第一,肢体第二的救治原则
地震的现场救治要严格做到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抢后救,为后期救治赢得时间。地震时发生的挤压伤最多,挤压综合征的出现率相当高,经常危及到伤员的生命,一味追求零截肢率,就可能丧失更多伤员的生命。要科学救治,当肢体的挤压伤引起挤压综合征威胁到生命时要果断地截肢。肢体长时间的挤压,肢体成活希望甚微的伤员,极易发生肾功能的衰竭,解除重压后,要避免抬高患肢,要在伤肢的近侧上止血带,尽快截肢。挤压综合征发生肾衰的死亡率可达90%,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可以有效治疗挤压综合征引起的肾衰竭,明显降低死亡率,在汶川地震伤员的救治中得到了证实,但要警惕后期的并发症。到达我院伤员有2例挤压伤迟发性肾衰竭,1例截肢5天后发生、1例再次清创截肢后发生,经持续性肾脏代替治疗后治愈,对这种比较少见的情况要有足够的重视。还应该特别注意胸腹腔的挤压性损伤,这些损伤如果漏诊或处理不及时,后果是致命的。
4 外固定架——四肢开放骨折处理的最佳方式
汶川地震的伤员以四肢闭合和开放性的骨折最多,约占伤员总数的80%。因而骨科、创伤科的治疗任务最重。用什么方法能够尽快、有效的处置伤员?在各种方法的应用中,大家体会到用外固定架治疗四肢开放骨折有其特殊的优势;(1)外固定架能为骨折提供良好的固定而不需要切开复位;
(2)经皮穿针外固定,创伤小,失血少,初期可不依赖X线检查,后期可以调整骨折;
(3)手术条件和无菌要求不高,可以迅速容易的将骨折进行固定,手术时间短,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完成1例小腿胫腓骨骨折的固定;
(4)在多发伤的治疗应用更为重要,还便于处理伤口,而不干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并可以对骨折加压,或延长治疗骨折造成的缺损。事实上在地震灾区各医院和医疗队外固定架的配置是很有限的,并没有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最早在波黑战争中四肢火器伤的治疗中广泛使用了外固定架,已经显示了这种技术良好的效果,在创伤救治的医疗队中应大量配置。
5 早期预防感染,警惕特殊感染的发生
要想有效性的预防地震引起的伤口感染,就必须消除可能造成感染各种因素。在伤员救治的全过程中,所有参加救治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具有严格的无菌观念,并体现在每项具体的救治操作中。绝不能以灾区条件困难为借口,忽视无菌技术操作,而是要与平时同样重视无菌要求,在一切救治环节上防止感染的形成。在急救的现场做好无菌包扎是减少伤口污染的首要措施,减少创面出血可以降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的条件,伤后早期使用抗菌素,能够推迟感染发生的时间,使清创手术在抗菌素的控制下进行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因为认识和条件的限制,灾区伤员早期使用抗菌素并不广泛。预防感染的最大一个步骤就是伤员进行早期清创,是药物不能代替的根本治疗。在灾区医院处理的伤员发生感染的比较少,在帐篷内处理的伤员感染率很高,特别是缝合伤口和闭合性截肢的伤员大多数发生感染,有的还行了第二次截肢。在一线帐篷手术室设备条件和无菌条件比较差,紧急处理的病人多,经验告诉我们应该按战时野战外科处理伤口的原则办,伤情复杂、污染严重的伤口清创后要严禁一期缝合伤口,需要紧急手术截肢的伤员要行开放性截肢,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感染的发生率。要特别警惕特殊感染的发生,根据目前报道气性坏疽的发生40多例,一旦发生要立刻隔离治疗。
6 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医疗应急分队
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救援科学性很强,仅凭热情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跳出 “激情救援”,汶川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医院建立一支常备不懈的医疗应急分队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分队要有各种灾难发生时的救治预案,要不间断的进行严格的训练,遇到灾难救治时不但能够迅速独立展开,熟练救治伤员,生活上还要能够自给自足,不增加灾区人民的负担。应急分队要在各种艰苦模拟环境下进行严格的训练,这样就不会出现没有X线机、B超、CT就不能诊断,没有进口设备、进口器械就不能手术的尴尬现象。一切要从灾区救治的实际出发,一切要从战时救治出发,高标准,严要求,才能应对各种灾难造成的复杂艰苦的救治局面。
地震自救时应该避免的错误
1、胸部有锐利物刺入忌拔
震中建筑物坍塌很容易导致锐利的器物刺入人体胸部,此时,很多伤者习惯性的动作是顺手将锐器拔出。要注意,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两点:首先,在没有救护措施时突然拔出器物很容易造成血管破裂,大量出血,危急生命。其次,大气在拔出锐器的瞬间很容易进入负压胸膜腔,造成气胸,引发纵隔摆动,挤压心脏而停跳。正确的做法先用手稳固住插入物,也可简单用布条(紧急情况时可用衣服等代替)轻轻束缚住锐器刺入部位,避免剧烈活动,等待或寻求救援。
2、肠子外露不能往回塞
肚皮是人体上很薄很脆弱的部位,一旦在震中受伤,很容易造成肚皮被刺破使肠子脱出。遇到这种情况,大家的下意识动作是用手托住脱出的肠子往肚腔里塞,这也是十分错误的做法。原因有三点:1、脱出肠子很容易被感染,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自己往回塞很容易导致严重的腹腔感染;2、盲目地回塞肠子时,容易使肠子扭塞,导致机械性肠梗阻;3、脱落出的肠子很可能已经被刺破,回塞容易导致一些粪便等脏物透过肠壁溢出,导致严重腹膜炎。
3、近肢端动脉出血绑扎点忌就近
震中如果造成手臂部或小腿部近肢端(也就是靠近手、脚的踝部)动脉出血,在绑扎时,要注意不能在出血点就近部位缚扎,应选择过膝、过肘的绑扎点。因为相应大血管穿行于尺桡骨和胫腓骨之间,不利于止血且易伤及相关神经(桡神经)。
4、皮肤破损出血切忌用泥土糊
民间有种说法,对于皮肤破损出血的情况拿泥土糊上去可消炎止血。这其实是一个误区。泥土中含有一种厌氧菌——破伤风杆菌,用这种方法不仅起不到消毒止血的功效,还很容易导致破伤风,重者致命。
5、骨折后(被砸后)肢体切忌“轻举妄动”
震中倘若遇到被砸的情况,首先要考虑骨折的可能性。那么在自救的过程中,要避免被砸部位的活动,防止骨折断端受到二次伤害,加重血管和神经的严重损伤。可因地制宜,找两个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越过关节夹住骨折部位,再用绳或布条缠绕,以远端指趾不麻木为宜,就会起到良好的固定作用。
6、遇有害气体泄漏切忌顺风躲避
地震中各项设施损坏,有害气体泄漏的情况时有发生。很多灾民遇到这种情况时都十分慌乱,只顾逃跑躲避忽略风向。很多人甚至是盲目地跟着人群顺风而跑。要注意,此时逆风而上是最正确的躲避方法,可有效避免有害气体顺风而下,致人体受到的伤害。
7、自救时呼救忌盲目大喊大叫
地震时如果被困无法逃脱,大家都知道通过呼救引起救援人员注意。但通常有很多人出于惊慌,在被困时声嘶力竭地哭泣,拼尽全身力气呼喊自己的亲人,要注意这样盲目的持续大喊大叫,会过多地消耗体力,导致肌体耗氧量增加,容易引起昏厥或休克。此时应抓住时机有效呼叫,尚可充分利用一些手边的金属物进行敲击,或采用发光的亮片(如玻璃、镜子等),通过反射光引起救援人员注意,如有收音机可开大音响等多种呼救方式,从而达到自救呼叫的目的。
8、颈椎损伤忌抬颌后仰
地震中被长时间掩埋的伤员获救时,常有一个习惯性的动作,喜欢后仰一下头、深呼一口气,好像这样才能把胸中的废气排除干净,但往往此时意外就发生了。由于地震坍塌、高处坠落等因素,颈椎最易受到损伤,在长时间不动的情况下突然后仰过深(这种后仰动作在急救医学上称为“鼻颌位”),容易导致颈髓横断,造成脊髓休克,危及生命。正确的做法是用双手扶住颈部,两侧相对制动,最大限度避免颈髓横断致命性二次损伤。
9、被困时呼吸忌快而浅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呼吸频率为每分钟12—20次,在遇到地震等险情灾难降临时,人们处于惊慌失措或过度恐惧的状态时,呼吸容易急速,换气频率加快。但快而浅的呼吸容易使二氧化碳的呼出过多,而人体呼吸机氧供不充分,引起呼吸碱中毒,使氧解离曲线左移,组织释放氧受阻,致机体缺氧更进一步恶化;由此而导致昏迷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故自救时应控制情绪、保持镇静,宜采用慢而缓的呼吸方式,避免上述情况。
应该避开10个黑色受孕时间
黑色受孕时间1:
在人体生理节律低潮时间里受孕科学研究表明,每个人从出生起一直到生命终止,身体内一直存在着体力、情绪及智力三方面的周期性变化,这种周期性的变化为人体生理节律。人体处于生理节律低潮期或低潮与高潮期临界日时,身体易疲倦,并情绪不稳、做事效率低、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健忘、判断力下降。同时,身体抵抗力下降,易被病菌侵扰,感染疾病的几率增大。受孕时,如果夫妻一方处于高潮,另一方处于低潮,易生出健康和智力情况一般的孩子;如果夫妻双方都处于低潮期或低潮与高潮期临界时,易生出体弱、智力有问题的孩子。
避开黑色受孕时间Tips:
1.找出夫妻双方生理节律高潮时间。一般来讲,体力生理节律周期为23天,情绪生理节律周期为28天,智力生理节律周期为33天。每一种生理节律都有高潮期、临界日及低潮期,临界日是指每个周期最中间的那一天,也就是低潮与高潮临界时间。三个生理周期的临界日分别为11.5天、14天及16.5天,临界日的前半期为高潮期,后半期为低潮期。如果夫妻能在3个节律的高潮期时间里受孕,孕育出的孩子往往身体健康,智力较好。
2.可通过万年历计算人体节律周期。人体生理节律周期的计算,是从出生那天起一直计算到受孕那天为止的总天数,还需加上闰年所增加的天数。然后,分别除以23、28、33这三个数字,通过所得余数大小便可得知身体分别处于三个节律周期的哪一阶段。余数等于临界日的天数为临界日,余数小于临界日为高潮期,余数大于临界日为低潮期。
黑色受孕时间2:在身心不佳或同房次数不恰当时受孕
研究证实,夫妻双方在身体不疲劳并情绪愉快时无忧无虑地同房受孕,这种身心俱佳的状态,会使内分泌系统分泌出大量有益于健康的酶、激素及乙酸胆碱等,使夫妻双方的体力、智能处于最良好的状态中。这时,性功能最和谐,非常容易进入性高潮,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反之,夫妻双方或一方身体疲惫或心情欠佳,都会影响精子或卵子的活力,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并影响受精卵的着床和生长,导致胎萎、流产或影响胎儿脑神经的发育。
避开黑色时间Tips:
1.准备受孕前几天,夫妻双方一定都要充分注意身体休息,放松心情。同时,最好停止性生活5-7天,以保证精子的活力。
2.准备受孕前,既不要性生活过频,也不要性生活过疏,这样都不利于受孕。过频会使精液稀薄,精子数量少;过疏会使精子老化,活力欠佳。
黑色受孕时间3:受孕时不注意让妻子达到性高潮
优生学家指出,女性在性生活时达不到性高潮,不利于形成优良的受精卵。因为,性高潮会使精子在阴道中的运动能力增强,同时便于精液贮存于阴道内,还会促使闭锁的子宫颈口松弛张开,易于精子进入。由此,使更多强壮而优秀的精子与卵子有结合的机会,形成优良的受精卵。
避开黑色时间Tips:
1.受孕同房时,可据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生理特点给予一定刺激。促进男性达到性高潮的最佳刺激是视觉,可有意为丈夫营造这种视觉刺激,如在居室内点上一盏柔和的粉红色小灯;促进女性达到性高潮的最佳刺激是触觉,丈夫尽多地对妻子的身体进行触、摸、吻等刺激,促发妻子达到性高潮。
2.同房受孕前,有意在居室里放置一些鲜花,同时播放一些温柔悱恻的音乐。这样,都会有助于夫妻共同进入性兴奋状态。 黑色受孕时间4:在不良的自然环境下受孕
人体是一个充满电磁场的导体,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太阳暴磁、雷电交加、山崩地震、日食月食等,都会影响人体的生殖细胞,如引起畸变,所以在这些时间都不宜受孕。否则,容易生育出不健康的孩子。
院外急救的特点与原则
一、院外急救的特点
(一)突发性院外急救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突然发生的灾害性事件中出现伤员或病员,有时是少数的,有时是成批的,有时是分散的,有时是集中的。常见伤病员多为垂危者,不仅只需在场人员参加急救,往往需要呼救场外更多的人参加急救。
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多,唐山大地震,瞬间造成了当场24万多人震亡,有70佘万人受伤,其中重伤员16.4 万人,平均每5个幸存的唐山人中就有一个重伤员。要使这么多的重伤员得到及时急救,所需要的人力、物力相当惊人,而且当时灾害造成的建筑物已经成了废墟,灾区所有机构瘫痪,卫生人员缺乏等等,因此急救、转运伤员的任务之艰巨就可想而知了。类似这种情况必须有外援。
(二)紧迫性突发性灾害事故后,伤员的情况复杂的多,一人有两个以上器管同时受损的人多,病情垂危的人多,不论是伤员还是家属呼救心情都十分紧迫。心跳呼吸骤停6分钟,出现大小便失禁,昏迷,脑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损害。4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可能有50%被救活。10分钟开始复苏者100%不能存活。因此,时间就是生命,必须分秒必争,将心跳、呼吸骤停者,采用复苏技术,从临危的边缘抢救回来,对大出血、骨折等病危者,用止血、固定抢救回来,否则,即会出现“失这毫厘,谬以千里”的严重错误。
(三)艰难性艰难性是指灾害发生的伤病员种类多,伤情重,一个人身上可能有多个系统,多个器管同时受累,需要具有丰富的医学知识、过硬的技术才能完成急救任务。实际上常常是伤病员多,要求急,要求高与知识少的不适应局面。有的灾害虽然伤病员比较少,但常是突然紧急的情况下,甚至伤病员身边无人,更无专业卫生人员,只能依靠那些具有基础生命支持技术的过路人来提供帮助与急救。这种情况对学过医学的和受过训练或未受过训练有人们,都是一个难题。
(四)灵活性院外急救常是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进行的,常无齐备的抢救器材、药品和转动工具。因此,要机动灵活地在伤病员周围寻找代用品,修旧利废,就地取材获得冲洗消毒液、绷带、夹板、担架等;否则,就会丢掉抢收救时机,给伤病员造成更大灾难和不可挽救的恶果。
(五)关键性医学急救包括院外急救,客观要求医疗技术培训,急救医药器材装备,特别是有关急救专业设备全面:医院急救应专业化,群众急救普及化,社区急救组织网络化,急救指挥系统应科学化。这些都是完成急救达标的关键性问题。
二.院外急救的原则
院外急救总的任务是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和技术,最大限度地减少伤病员的疾苦,降低致残率,减少死亡率,为医院抢救打好基础。经过院外急救能存活的伤病员优先抢救。这是总的原则。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还必须遵守以下6条原则。。
(一)先复后固的原则是指遇有心跳呼吸骤停又有骨折者,应首先用口对口呼吸和胸外按压等技术使心肺脑复苏,直到心跳呼吸恢复后,再进行固定骨折的原则。
(二)先止后包的原则是指遇到大出血又有创口者,首先立即用指压,止血带或药物等方法止血,接着再消毒创口进行包扎的原则。
(三)先重后轻的原则是指遇的垂危的和较轻的伤病员时,就优先抢救危重者,后抢救较轻的伤病员。
(四)先救后者的原则过去遇到伤病员,多数是先送后救,这样常担误了抢救时机,致使不应死亡者丧失了性命。现在应把它颠倒过来,先救后送。在送伤病员到医院途中,不要停顿抢救措施,继续观察病伤变化,少颠簸,注意保暖,平安到达目的地。
(五)急救与呼救并重的原则在遇到成批伤病员时,又有多人在现的情况下,以较快地争取到急救外援。
(六)搬运与医护的一致原则过去在搬运危重伤病员时,搬运与医护、监护工作从思想和行动上的分家现象。搬运是由交通部门负责,途中医护是卫生部门来协助,好似只有协助之责。
地震时在室外如何自救
地震发生时正在室外的人员,应双手交叉放在头上,最好用合适的物件罩在头上、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注意避开高大的建筑物,特别是有玻璃墙的高建筑物、烟囱、水塔、广告牌、路灯、大吊车、砖瓦堆、水泥预制板墙、油库、危险品仓库、立交桥、过街天桥等。还要注意避开危旧房屋、狭窄的街道等危险之地。此时人员可以进入路旁大楼里,以免砸伤。地震时正在郊外的人员,应迅速离开山边、水边等危险地,以防滑坡、地裂、涨水等突发事件。骑车的下车,开车的停下,人员靠边行走。收听关于震情和行动指南的广播。
平时的防震应急准备工作 当政府有短期预报或临震预报后,人们应立即行动起来开始应急防震准备。主要工作有:
①在家里或学校教室内采取安全加固措施。例如加固立柜防止倾倒,固定柜门,防止物品掉下伤人,用透明膜或胶带贴玻璃,防止碎片伤人,将重物低位存放。加固梁柱、屋顶和水泥板墙。保管好危险物品。准备消防灭火器具。这些工作的目的是增加室内安全程度。
②和人民防空应急一样,要备好个人应急包和帐篷材料。
③按照家庭、学校或单位的应急分工预案,确认工作职责、搞清学校或家庭的安全部位,以 便应急躲藏、避难。
④学习自救、互救、灭火、抢修、找、抬伤 员的技能相知识。确定邻里、单位人员震后集中的位置、制定应 急抢救的计划。
⑤学习地震之前的预兆知识:如井中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大气中出现异味,飞鸟、家畜惊慌、电线之间有火花、室内有蓝光、荧光灯被点燃等。人人都要知道立即报告的途径。但绝不能预报“地震了!”,也不要相信“有地震”的传言。
坐月子要避开这几个误区
坐月子误区1:不能洗头洗澡
范伟荣:这是大错特错,水煮沸完全没有必要。产妇的生产代谢很旺盛,出汗也多,个人卫生尤其要注重。顺产后3天、剖腹产后7天,都是住在医院里的,由于条件局限,可以采取局部擦洗的方式。一旦出院,夏天1-2天,冬天2-3天左右就可以洗一次澡,采取淋浴(不可盆浴)的方式,只要是流动的、干净的水就行。最好用温水,这样对皮肤柔和一些。沐浴用品尽量避免药用或者刺激性大的,可以选宝宝专用的。
另外,洗澡的时候可以用保鲜膜包着伤口,这样能避免水渗入。
坐月子误区2:不能出门,不能吹风
范伟荣:产妇要避免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商场、超市等,这样能避免传染感冒等疾病。但可以到公园里适度走走,呼吸新鲜空气,空调电风扇都可以吹,但不要对着身体吹,另外要保持房间内通风。
坐月子误区3:不能上网、看书、看电视
范伟荣:上网看书看电视都是可以的,只要把握好度就行了,具体的时间因人而异,如果眼睛觉得疲劳,就要休息一会儿。
坐月子误区四4:不能吃咸、腥、辣、海鲜
范伟荣:这些说法不全对。产妇的饮食要丰富、多样化、均衡,一般都有专门针对月子期间的餐单,产妇可以向医生或专业人士请教。不过,辛辣等刺激性较大的食物要少吃,要不然会引起肠胃不适应,或者拉肚子,母体身体一旦不适,母乳就会减少。
家庭防震减灾的七大措施
家庭防震的重点,主要是保证震时和震后如何有条不紊地进行家庭的防震救灾。
根据各家不同情况,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学习地震知识,掌握科学的自防自救方法。
2) 分配每人震时的应急任务,以防手忙脚乱, 耽误宝贵时间。
3) 确定疏散路线和避震地点,要作到畅通无阻。
4) 加固室内家俱杂物,特别是睡觉的地方, 更要采取必要的防御措施。
5) 落实防火措施,防止炉子、煤气炉等震时翻倒; 家中易燃物品要妥善保管;浴室、水桶要储水,准备防火用沙;学习必要的防火、灭火知识。
6) 学会并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 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 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 以发现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之处和正确识别地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