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最意想不到的7大诱因
心脏病最意想不到的7大诱因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研究者近期对313例心脏病患者进行调查后发现:他们在强烈的愤怒感爆发后两个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高出8.5倍。
研究者建议吸烟者、血压或胆固醇升高者采取合理的策略来控制住自己的情绪。
在同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还发现急性焦虑发作与两小时后心脏病发作风险增加9.5倍之间存在着相关性。
强烈的愤怒感和急性焦虑之所以会导致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可能是由于心率和血压上升、血管紧缩和血栓增加,它们都是心脏病的引发因素。
每年冬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在铲雪过程中受伤,其中最严重的损伤就是心脏。对于心脏功能虚弱的人来说,寒冷的空气、血管收缩和剧烈的体力活动形成了致命的组合杀手。
相似的,强度较大的性生活也会引发高危人群患上心脏病。一项宏分析对四项相关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后发现:五六十岁的中年男性进行性生活会让他们心脏病发作的相对风险升高。
幸运的是,由于性生活引发的心脏病其绝对数量微不足道,发病率小于1%。
滥用药物或酒精也会引起心脏病。尽管红葡萄酒对心脏的保护作用经常被吹捧,但美国心脏病协会承认饮酒过度会使得甘油三酯和血压水平上升,还会导致人们吃得太多。
这些风险因素会导致心脏病和心脏性猝死。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的研究者在2000年发现:存在心脏病风险因素的人在大吃一顿后的两个小时里,心脏病发作的可能性会高出四倍。油腻的饮食会从多个方面引发心脏病。
进食太多这一简单的行为会增加心率和血压,来自于食物的脂肪酸会进入血液,胰岛素升高会导致冠状动脉收缩。
目前我国每年因冠心病死亡的人数约有260万,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而且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不断上升,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沉重的负担。实际上,冠心病完全可以通过一、二级预防来进行预防治疗。
一级预防是控制高危人群发病,二级预防避免心梗发生和再发,专家们一致认为,防治冠心病关键就在于做好一、二级预防。实现一、二级预防,就要长期服用降脂的他汀类药物和抗凝的阿司匹林等,同时服用通心络胶囊,这三药合用,构成冠心病防治的“金三角”方案。
心脏病最意想不到的6大诱因
有先兆的偏头痛。美国布莱根女子医院和法国国家卫生研究所的学者,在2013年对2.8万名女性的资料进行分析后发现,有先兆偏头痛的中老年女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较高。实际上,有先兆的偏头痛仅次于高血压,是心脏病发作和中风风险的第二大影响因素。虽然这并不意味着每一名偏头痛患者都会出现心脏病或中风,但这类人应当设法降低其他心脑相关风险,如戒烟、控制血压和锻炼身体等。
不注射流感疫苗。流感疫苗不仅能预防流感,近期的研究显示,与未接受注射的人相比,注射流感疫苗的的人在随后一年里,心脏病发作的几率还会降低50%。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大学细胞核研究所的学者最近发表在《疫苗杂志》上的研究解释了这一现象的原因,接种疫苗后,生成的抗体会激活对心血管系统形成保护和增强作用的分子进程。
发怒。2014年发表在《欧洲心脏病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将自己的情绪描述为“狂怒”或“暴怒”的病人,在接下来的两个小时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上升近5倍。研究者认为,即使无法完全防止愤怒发作,也要减少发怒的频率或降低其强度。
创伤性事件。美国心脏病学会2015年科学会议上宣读的一项研究显示,创伤性生活事件(如亲人死亡或危及生命的疾病)会让中老年女性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上升近7成。该研究作者之一,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教授米歇尔 艾伯特认为,负面的生活体验会扰乱身体对压力的反应,增加炎症和应激激素的分泌量,易导致心脏病发作。
哮喘。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院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持续性哮喘(需要每天用药控制)可能让心脏病发作、发生中风或死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60%。此外,由于哮喘和心脏病都有胸部紧迫感等症状,哮喘患者易忽视这些迹象,延误治疗。
长期服某些胃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者对近300万名患者的数据分析后发现,长期服奥美拉唑等 “拉唑”类胃药,可能让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上升16%~21%。而其他治疗烧心的胃药未发现有此风险。这可能与“拉唑”类胃药降低体内一氧化氮的量,不利于血管健康有关。建议心脏病患者服这类药前咨询医生。
此外,长期用布洛芬和萘普生等止痛药,可能增大心脏病、中风的风险。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建议心脏病患者服这类药前咨询医生,服用时间不宜过长,并尽量用最低剂量。
揪出意想不到的隐身糖
世界卫生组织所说这些糖,并不包括新鲜完整水果中天然存在的糖,不包括奶类中的乳糖,也不包括粮食薯类和薯类中的淀粉。它们包括人类制造食品时所加入的蔗糖(白砂糖、绵白糖、冰糖、红糖)、葡萄糖和果糖等,也包括食品工业中常用的淀粉糖浆、麦芽糖浆、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甜味的淀粉水解产品。纯水果汁和浓缩水果汁也需要限制,蜂蜜也在限制之列,尽管它们都给人们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
在现有证据的基础上,WHO强烈推荐人们终生限制游离糖的摄入量。无论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建议把游离糖的摄入量限制在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最好能进一步限制在5%以下。
那么,“每天总能量摄入的10%”到底是多少糖呢?
对于轻体力活动的成年女性来说,每天的总能量(热量)摄入推荐值是1800千卡,10%的总能量就是180千卡,相当于45克糖。如果要把这些糖的量再限制到一半呢?就是22.5克。
听起来似乎45克糖数量挺大,可惜,一旦变成食品,就会显得太少。
比如说,喝一瓶500毫升的可乐,就能轻松喝进去52.5克糖,这当然已经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所提的45克糖的限量。大部分市售甜饮料的糖含量都在8%-12%之间,真的是一瓶就会超量。
可能很多人会说:我注重健康,从来不给孩子喝可乐,我家只喝纯果汁。但是,前面说到,纯果汁也不在可以随意饮用之列。比如说,市售纯葡萄汁的含糖量在16%~20%之间,即便按16%来算,一次性纸杯1杯(200克)就含有32克糖,已经超过了22.5克,而市售的一大瓶500毫升装,含量就达到80克之多!所谓“喝水果”听起来很时尚,其实水果的健康好处没有全部得到,喝进大量糖而增肥的效果却很容易得到。
另外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高糖产品,就是乳酸菌饮料。目前市面上的乳酸菌饮料都是以健康饮品的形象出现,而且经常会号称“零脂肪”,但它们也同时存在高糖分的问题,含糖量通常在15%以上。仅按15%来计算,喝340毫升这种市场上中等规格的乳酸菌饮料,就会摄入51克糖,远远超过了22.5克。
女生们喜欢的红枣浆也好,蜂蜜柚子茶也好,它们都加入了大量糖,而且还是以美容养颜的名义喝的。其实,养颜的效果不一定能看出来,几大罐的糖倒是实实在在吃进去了。
蜂蜜当中含糖量通常在75%以上,它当然也需要严格限量。很多人早上用1大勺蜂蜜冲杯蜂蜜水,也会摄入20克以上的糖。还有红糖,它含糖在90%以上。虽然红糖比白糖含的矿物质多一点,但毕竟糖含量非常高,并不提倡每天大量吃。
焙烤食品和面点一向都是糖的大户。不要说市售甜面包甜饼干中要加糖15%~20%,即便是自己动手焙烤,通常配方中的糖也足够多。用8%的糖来做点心,只不过是刚能尝出来的一点淡淡甜味。江南一带喜欢的松软小馒头、小包子、奶黄包之类,面团里都要加上5%-8%的糖,吃起来才觉得可口。
日常家庭调味也要注意,稍不小心,吃进来糖的数量十分可观。比如说,很多人喝八宝粥一定要放糖,喝咖啡要加糖,做红豆沙绿豆沙要加糖,银耳汤要用冰糖煮,梨汤要用冰糖炖。吃粽子要加糖,汤圆里面也有糖。做个鱼香味的菜都要放糖;拌凉菜为了中和醋的酸味常常放点糖;红烧菜为了增鲜提色要放点糖;好多家庭炒番茄鸡蛋和醋溜白菜都要放糖;糖醋类的菜放糖的数量相当可观,如果是荔枝肉之类浓甜菜肴,没准其中的含糖量能高达15%。
说到这里就会发现,要把每天吃糖的量控制在一日热量的5%以内,真的是件相当难的事情啊…
有些人又会说了:干嘛这么斤斤计较?多吃点糖会死么?没错,糖当然不会马上要人命。就像呼吸浓重雾霾的空气,也不会马上要人命。但是,长年累月多吃糖,就像长年累月呼吸污染空气一样,有很大可能会让人提前患病,提前离开这个可爱的世界。从损牙齿,增肥胖,促糖尿病,促肾结石,促痛风,到增加心脏病和多种癌症的风险,难道理由还不够吗?
当然,嘴长在自己身上。是否真的要控制每天吃进来的糖,还是我们自己做主。这里只是提供简单的健康忠告供大家参考:
1、日常尽量不喝各种甜饮料。偶尔一次聚会也就罢了,自己不要主动去喝。
2、直接吃水果,市售果汁和榨的“原汁”应当控制在1杯以内。榨果蔬汁时尽量多放蔬菜,少放水果,避免自制果蔬汁含糖过多。
3、乳酸菌饮料限量饮用,认真阅读食品标签上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一项。
4、如果每天要喝一杯红糖水或蜂蜜水,就最好远离其他甜食、甜饮料,饼干曲奇巧克力之类最好免掉。
5、喝咖啡尽量少加或不加糖,喝牛奶、豆浆也不要加糖。
6、如果某种产品号称“低糖”或“无糖”,那么要看看它是否达到营养标签上说明的标准(100毫升液体或固体当中的糖含量是否低于5g为低糖,低于0.5g才能标注为无糖)。
7、焙烤食品尽量控制数量,自己制作面包饼干点心可能很有情调,但除非不加糖,否则也不是可以每天放开吃的理由。
8、日常家庭调味,尽量不要养成喝粥加糖的习惯。甜汤要少喝,做菜放糖最好限制在不明显感觉到甜味的程度。
9、小心“营养麦片”和各种“糊粉”类产品中加的糖,数量真的非常可观。
最后再唠叨一句话:一辈子不吃甜味的糖,绝对无害健康。因为淀粉就可以在身体当中转化为葡萄糖,足够身体代谢使用。即便有低血糖,只要餐间加一点淀粉类食品也能解决,糖水不是必需品。
茶水洗脸意想不到好处
茶叶中有一种神奇的成分:茶多酚。它可以增加皮肤抗氧化水平,防止自由基对细胞的损伤,促进皮肤细胞的生长。日本一项实验证实,茶多酚的抗衰老效果比维生素E强18倍,可有效预防皱纹,延缓衰老。茶多酚中还含大量亲水性基团,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保持皮肤的水分。此外,茶叶中的鞣酸也可以缓解皮肤干燥,预防皱纹效果显著。
茶水洗脸方法很简单,清洁脸部后,将茶水涂到脸上,用手轻轻拍,或将蘸了茶水的脱脂棉敷在脸上2~3分钟,然后用清水洗净。还可以先用茶水洗一遍脸,再用洗面奶洗。茶水洗脸或敷脸后一定要用清水彻底冲洗干净,以免茶色素渗入毛孔。
茶水无需太浓,日常饮茶浓度即可。茶水最好是当天泡好的,隔夜茶也能用来洗脸,但效果稍差,其中的茶多酚还会氧化生成有色物质,不利于冲洗。
茶叶以绿茶为最佳。因为绿茶未经发酵,保持了茶叶的天然特性,其防止老化、清洁效果最好。从茶多酚的含量比较,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因此绿茶洗脸更为理想。
除了茶水洗脸,还可以自制茶叶面膜,将绿茶粉、面粉、蛋黄拌匀,均匀地抹在洗净的脸上,20分钟后洗净。能够消除粉刺,去除油脂。
先天性心脏病4大诱因
1、老板太苛刻
英国一项对政府工作人员进行的追踪调查结果显示:那些认为上司不认可自己工作成绩或感到自己没有决策权的员工,比那些拥有更好沟通的上司的员工更有可能患上心脏病。工作压力会导致人们患上心脏病的风险增加23%。
建议:学会减压,运动和大声歌唱、朗读有助缓解紧张情绪。
2、肾功能差
荷兰 研 究 人 员通过对居住在阿姆斯特丹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肾脏功能较弱(即使没有发展为肾脏疾病)会让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显着增加。
建议:成人后每年验一次小便,服用药物前要关注是否会影响肾脏功能。
3、婚姻关系出问题
英国伦敦大学流行病学家做的一项研究显示:婚姻关系出现问题会让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增加34%。
建议:多花时间关心你的伴侣,这对你们的心脏都有好处。
4、好胆固醇含量低
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 研 究 人 员 选取了近7000名志愿者,通过分析他们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含量与冠心病发作之间的关系后发现:高密度脂蛋白含量较低是预测冠心病发作的一个强预测因素,仅次于心脏病病史和年龄。
高温瑜伽怎么练 高温瑜伽不适合哪些人
长期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不宜进行高温瑜伽练习,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癫痫病、肾脏疾病等,这些患者在进行任何健身运动之前都必须先向医生咨询。一些急性病患者也不要做高温瑜伽,如感冒、发烧等。这是因为,在身体虚弱的情况下进行高温瑜伽练习不利于恢复,而且,急性病人练习高温瑜伽容易导致脱水,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
意想不到的口臭食物
1、酒:酒精是一种利尿剂,饮酒过多容易导致嘴巴、大脑和身体缺水,同时也会阻碍唾液正常分泌。而唾液中有很多可以分解并冲走“有味细菌”的物质,所以,一旦过量饮酒,必然会加重口臭。建议在饮酒过程中尽量喝点白开水。
2、薄荷糖:埃默里博士表示,很多薄荷糖宣称可清新口气消除口臭,其实弊多利少。一旦薄荷醇从口中消失,口中怪味会迅速反弹并加重。大多数薄荷糖含有蔗糖即“细菌的美食”,细菌在分解糖的过程中会释放硫化物,因而会加重口臭。
3、肉:埃默里博士表示,吃肉过多,会导致蛋白质摄入量超过身体需求,身体就会将其分解为碳水化物用作能量。分解过程中会产生氨(尿味),它们会通过口腔排出体外。
4、干果:干果不仅含有大量促进细菌滋生的糖,而且含有大量的不溶性膳食纤维,更容易导致口腔及牙缝间糖的聚集。吃完干果,一定要及时清理牙缝。
果皮意想不到的功效
苹果皮抗氧化
苹果皮含丰富的膳食纤维,能帮助消化。
梨皮清心润肺
梨皮是一种药用价值较高的中药,能清心润肺、降火生津。将梨皮洗净切碎,加冰糖炖水服能治疗咳嗽。自制泡菜时放点梨皮,能使泡菜更脆,还更美味。
葡萄皮降血脂
葡萄皮含有比葡萄肉和籽中更丰富的白藜芦醇,具有降血脂、抗血栓、预防动脉硬化、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特别是紫葡萄皮中的黄酮类物质,还有降低血压的功效。葡萄皮还含有丰富的纤维素、果胶质和铁等。
橘子皮开胃化痰
橘皮富含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素、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素,能做出许多美味。橘皮粥芳香可口,还能治疗胸腹胀满或咳嗽痰多。做肉汤时放几块橘皮,能使汤味更鲜,并减轻油腻。橘皮泡水或泡茶,味道清香,还能开胃、通气、提神。
橘皮泡酒则有清肺化痰的功效。柠檬皮与此类似。
西瓜皮清热解暑
西瓜皮含丰富的糖类、矿物质、维生素,具有清热解暑、泻火除烦、降血压等作用。可以凉拌、炒肉或做汤。
冬瓜皮利水消肿
冬瓜皮不光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还含多种挥发性成分。它能利水消肿,对糖尿病人更有好处。因此做冬瓜汤时最好带皮煮。
让你意想不到的几种肥胖诱因
1、你的朋友
一个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发表的研究,调查了12067人,跟踪了32年,发现只要其中一个人长胖了10磅,跟他差不多高的最要好的朋友平均都长胖了1-2磅。
与其计划跟朋友一起出去吃晚饭或者找一个酒吧喝酒,不如邀请他们一起去健身房健身,跟他们一起玩壁球,或者是跟他们一起骑单车。
2、经常感冒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科学研究显示感冒了忘了治,也是让你长胖的一个原因。在2007年《食品与营养研究的发展》的一期杂志中,做了一个实验,那些被注射了感染腺病毒-36(能够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老鼠,剂量是使人感染的一半,比那些没有注射病毒的老鼠重了4倍。科学家推测,这种病毒使得人体内的脂肪细胞增加,最坏的情况,有可能会让你长胖40磅。
据刊登在《儿科》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感染上一种特殊的感冒病毒——“腺病毒-36”的儿童比没感染的儿童更容易肥胖。在参与实验的124名儿童当中,80%的腺病毒-36感染儿童身体出现了肥胖,比非病毒感染儿童体重高出23公斤。
3、使用空调
2006年《国际肥胖》杂志上一篇文章介绍,长期生活在舒适的恒温环境中的人感受不到热与冷,体温没有升降变化,也会导致肥胖。例如,美国肥胖患者比例最高的南方家庭空调拥有率近些年不断攀升,从1978年的37%提高到1997年的70%,就能证明这一观点。
4、割扁桃体手术
美国的研究人员发现,做过割扁桃体手术的儿童体重会明显增加。而且在术后的7年内,患者的体重和体质指数都很难降低。体质指数会从手术前的5.5%上升到术后的8.2%。研究人员认为这大概是因为患儿的扁桃体被割掉之后食欲大增的缘故。
5、夜晚开灯睡觉
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一项实验显示,在饮食和运动状况相同的情况下,8周时间内,相比摸黑睡觉的同类,开灯睡觉的老鼠的体重比先前增加了50%。研究人员表示,这项实验和人在深夜进食会发胖是一样的道理。
6、生活在受污染的环境中
环境污染会影响人体新陈代谢。例如存在于塑料中的双酚A等干扰物质和耐火材料多溴联苯等污染人体之后,就会引发肥胖。此外,残存于食物上的影响人体激素合成及新陈代谢的杀虫剂也会引发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