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识别疑似青光眼
早期识别疑似青光眼
①头痛、眼胀、视物模糊及灯光周围出现五颜六色虹视光环的中老年人。
②家庭成员中有青光眼病史者,尤其是母亲或母系的亲属。
③40岁以前出现老花眼,或因眼调节功能减退,花镜度数变化很快需频繁更换者。
④高度近视配戴眼镜后,仍常有头痛、眼胀感者。
⑤夜盲、暗处适应功能差和视野狭小者。
⑥喝水较多,因一次性饮水过多而出现眼胀、头痛者。
⑦就医检查发现前房较浅者和视神经乳头凹陷较大者。
⑧多次测量眼压过高,都在22毫米汞柱以上者。
⑨滴用散瞳眼药后,眼胀、头痛者。
⑩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
凡符合上述疑似青光眼情况的,应仔细观察,并定期检查眼压、眼底及视野,以便早期发现,及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青光眼致盲的因素
35岁应进行全面检查
专家建议大多数人在35岁左右就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时再进行一次检查,40岁以后定期检查。由于青光眼的分类复杂,诊断需进行的检查种类也比较多。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包括眼压检查、眼底检查、前房角检查、视野检查等。
多数不能被彻底治愈
王宁利教授表示,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大多数青光眼是不能够被彻底治愈的。但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通过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可以控制。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
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者(度数大于600度),夜间低血压,硬化性及缺血性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者。对有类似青光眼症状者:包括眼胀、眼痛、虹视(视物有彩晕),在暗环境中容易发生眼胀痛、自觉视物范围变小、不明原因的视疲劳等,也要进行青光眼筛查。
怎么做才能避免青光眼被误诊
青光眼症状早期不明显,及时出现了明显的症状也会以为是其他眼部的疾病。青光眼治疗需要患者的准确诊断。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眼病,也是最容易造成失明的眼部疾病之一。对于青光眼的“声东击西”之“计”,第一要有预料,有防备,特别对老年人,有头痛脑涨时,要考虑有无眼病。第二,要及时识别,在观察躯体症状时,不可忽视眼科症状,经过检查识破假象,查明“真凶”,解除险象。除了医生要注意外,患者自己也应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同时,要注意保护眼睛,特别是晚上不要用眼过度,看电视不要连续时间太长,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急躁、暴怒,以防止青光眼的发生。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躯体症状有头痛、眼睛剧痛或胀痛、虹视、恶心、呕吐,有的还有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虽然有眼部症状,但往往被忽视。有时,只根据其躯体症状,误诊为感冒或肠炎等,错过了青光眼的最佳治疗时机,甚至会造成失明。
青光眼是一种常见的致盲眼病,分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三大类。原发性青光眼中又分为闭角型青光眼与开角型青光眼。在我国老年人中常见的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其发病特点是发病急,但眼科症状却不太明显,特别是它惯用“声东击西”的“诡计”,病在眼上,症状却表现在躯体的其他部位。容易造成误诊、误治。
发现眼睛胀痛、虹视、视力下降等症状,就应当到眼科检查,排除眼科疾病。眼科诊断青光眼并不难,有三大表现:一是眼压明显增高,正常人眼压20毫米汞柱,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达到50~80毫米汞柱,用手指抚摸眼球坚硬如石。二是有虹视现象,即看灯光时出现五彩缤纷的彩虹。三是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角膜水肿,呈雾状或毛玻璃状。发现上述情况后应立即治疗,降低眼压。但饕物只能暂时缓解症状,不能阻止复发。
正确诊断青光眼的方法具体是什么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C/D大于0.6或双眼C/D差大于0.2为异常。视盘沿变薄,常伴有视盘沿的宽窄不均和切迹,表示视盘沿视神经纤维数量减少。视盘血管改变,表现为视盘边缘出血,血管架空,视盘血管鼻侧移位和视网膜中央动脉搏动。此外,眼底检查可观察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由于它可出现在视野缺损前,被认为是青光眼早期诊断指征之一。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眼底镜检查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时,伴有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等,有时忽略了眼部症状,而误诊为急性胃肠炎或神经系统疾病,急性青光眼发作期又易与急性虹膜睫状体炎或急性结膜炎相混淆,需要鉴别。
视力减退当心是白内障
白内障的鉴别
一、要注意晶体生理性老化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区别正常的晶体位于眼内的前段,是透明的,如果它变得混浊而不透明,则表明有了白内障。
最常见的是发生在50岁以后,多为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生和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还有一种情形是,晶体随年龄增长所含水分渐渐减少,其中央核心部渐趋硬化,加上晶体蛋白的代谢产物增加,致使晶状体看上去呈淡黄色,似乎不透明,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视力。注意这两者鉴别是很有必要的。每位患者都应检查视力,若视力正常(包括矫正视力能达到正常的标准),首先要考虑是晶体生理性老化。检查晶体是否混浊应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必要时还要放大瞳孔(检查前最好测量眼压)。
二、要注意与白内障相伴影响视力的其他眼病在老年人中,影响视力的眼病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发病缓慢,症状又不明显的眼病,若与白内障同时存在,则容易被忽视和漏诊。因此对于发现有老年性白内障的病人,要注意眼压是否正常,最好要测量眼压,同时检查眼底的视神经有无疑似青光眼性的改变。这些检查应该定期追踪观察。
如果是有青光眼,则应积极治疗青光眼。再则老年人也会有如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和糖尿病等对视网膜产生影响的疾病,还有眼本身的疾病如老年性黄斑变性,这些都影响视力,对这些疾病应当积极治疗。
教你快速鉴别白内障的方法
美国健康学会眼科分会将白内障分成以下几类: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大多数白内障同年龄老化有关。
先天性白内障:一些婴儿在出生时就有白内障或在儿童时期发生白内障,常双眼患病。一些先天性白内障不影响视力,而一些先天性白内障则影响视力并需手术摘除。
继发性白内障:繼发性白内障,由体内其他疾病如糖尿病所引起,有些继发性白内障由激素引起。
外伤性白内障:眼球受外伤后可以迅即发生,也可在数年之后发生外伤性白内障。
怎样鉴别白内障?
一般来讲,白内障患者主要是老年人,因为伴随着年龄的增大,人体的晶体功能也出现了衰退。但也有些疾病和白内障的症状比较相似。
一、要注意晶体生理性老化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区别 正常的晶体位于眼内的前段,是透明的,如果它变得混浊而不透明,则表明有了白内障。最常见的是发生在50岁以后,多为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生和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还有一种情形是,晶体随年龄增长所含水分渐渐减少,其中央核心部渐趋硬化,加上晶体蛋白的代谢产物增加,致使晶状体看上去呈淡黄色,似乎不透明,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视力。注意这两者鉴别是很有必要的。
每位患者都应检查视力,若视力正常(包括矫正视力能达到正常的标准),首先要考虑是晶体生理性老化。检查晶体是否混浊应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必要时还要放大瞳孔(检查前最好测量眼压)。
二、要注意与白内障相伴影响视力的其他眼病在老年人中,影响视力的眼病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发病缓慢,症状又不明显的眼病,若与白内障同时存在,则容易被忽视和漏诊。
因此对于发现有老年性白内障的病人,要注意眼压是否正常,最好要测量眼压,同时检查眼底的视神经有无疑似青光眼性的改变。这些检查应该定期追踪观察。如果是有青光眼,则应积极治疗青光眼。
青光眼该怎么治疗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
青光眼的药物,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一方面,是因为青光眼的药物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病情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青光眼的药物,在费用方面,是属于经济型的,并不需要像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一样,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要支付一大笔手术费。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要他的好处,自然也就有它的短处。
青光眼的药物治疗,短处也是非常明显的。一方面,就是青光眼的药物治疗,在短时间之内,是根本不可能将青光眼治好的,只有数月,数年坚持用药,才可能将青光眼病情治愈;另一方面,就是青光眼药物治疗,有可能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其中的一些治疗药物,对于某些特殊人群来说,负面效果会更加突出,甚至把正面的作用更大。
所以,在进行青光眼的药物治疗时,一定要慎重。
青光眼的手术治疗
青光眼的治疗方法,除了上面所说的药物治疗之外,另一种比较有效的,就是手术治疗了。青光眼的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两种治疗方法。如果将药物治疗说成是一个慢性子,那么,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就是一个急性子。
所以,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之内,将青光眼的病情基本控制住,而且在用眼的过程之中,不会再出现类似青光眼的症状。但是,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并不是一手术刀下去,就可以将青光眼完全治好的。在手术治疗之后,也要坚持一段时间的药物。
当然,无论如何,青光眼的手术治疗,在治疗周期上,比药物治疗,是要短上许多的。青光眼的药物治疗,甚至会出现终生服药的局面。
青光眼早期有什么表现
青光眼是眼压超越了眼球内部的组织,特别是视神经所能承受的限度,引起特征性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在青光眼的早期会出现以下的情况:
第一有眼疼痛感,可能还会伴有头痛;
第二一过性的虹视、雾视现象,像发光体如灯泡周围出现彩虹似的光环;
第三有青光眼家族史,同时出现可疑症状者;
第四眼球变硬,可能会出现坚硬如石的现象。
第五不明原因的视力下降,视野缺损。
有的青光眼在早期症状不典型,但出现以上症状时一定要重视,去医院进行检查,查明病因。对于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眼部体检,预防青光眼。
快速鉴别白内障的方法
一、要注意晶体生理性老化与老年性白内障的区别 正常的晶体位于眼内的前段,是透明的,如果它变得混浊而不透明,则表明有了白内障。最常见的是发生在50岁以后,多为老年性白内障,其发生和发展随年龄增长而增加。
还有一种情形是,晶体随年龄增长所含水分渐渐减少,其中央核心部渐趋硬化,加上晶体蛋白的代谢产物增加,致使晶状体看上去呈淡黄色,似乎不透明,这是老年人的生理现象,并不影响视力。注意这两者鉴别是很有必要的。
每位患者都应检查视力,若视力正常(包括矫正视力能达到正常的标准),首先要考虑是晶体生理性老化。检查晶体是否混浊应通过裂隙灯显微镜,必要时还要放大瞳孔(检查前最好测量眼压)。
二、要注意与白内障相伴影响视力的其他眼病在老年人中,影响视力的眼病多种多样,特别是一些发病缓慢,症状又不明显的眼病,若与白内障同时存在,则容易被忽视和漏诊。
因此对于发现有老年性白内障的病人,要注意眼压是否正常,最好要测量眼压,同时检查眼底的视神经有无疑似青光眼性的改变。这些检查应该定期追踪观察。如果是有青光眼,则应积极治疗青光眼。
35岁后须定期排查青光眼
专家建议大多数人在35岁左右就应该进行一次全面的青光眼检查,40岁时再进行一次检查,40岁以后定期检查。由于青光眼的分类复杂,诊断需进行的检查种类也比较多。最基本的检查项目包括眼压检查、眼底检查、前房角检查、视野检查等。
专家表示,仅就目前的医疗水平而言,大多数青光眼是不能够被彻底治愈的。但如果能够早发现、早诊断,通过采取药物治疗、激光治疗和手术治疗,绝大多数青光眼患者的病情可以控制。
青光眼的高危人群包括50岁以上,有青光眼家族史,高度近视者,夜间低血压,硬化性及缺血性血管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者。对有类似青光眼症状者:包括眼胀、眼痛、虹视,在暗环境中容易发生眼胀痛、自觉视物范围变小、不明原因的视疲劳等,也要进行青光眼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