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爬山被冻伤要如何急救
户外爬山被冻伤要如何急救
一、冻伤根据程度的分型:简单的说,冻伤的程度与烧伤一样分为四种,即:红、肿、热、疱。
1.度冻伤,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及轻度水肿。解冻复温后:局部皮肤立刻变红或紫红、肿、充血。病人感到局部热,痒或烧灼痛。预后恢复:症状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不受影响。
2.度冻伤,临床表现:皮肤有水泡或大疱形成,泡内有黄色粘稠液体或粘稠血浆。解冻复温后:局部较为剧烈的疼痛,并对冷热刺痛不敏感。预后恢复:症状于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同样不受影响。
3.度冻伤,临床表现:全皮坏死。解冻复温后:皮肤呈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恢复后留有斑痕和功能障碍。属较为严重的冻伤表现。
4、度冻伤,临床表现:身体某部位坏死脱落,如肢端,肢体。解冻复温后:皮肤逐渐变成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留有斑痕和功能性障碍,留有残疾。
二、根据环境与部位,冻伤的分型:
1.依冻伤环境分为:“战壕足”,“水浸手、水浸足”等
2.依冻伤部位分为:可分为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
三、引起冻伤的原因及处理办法
局部冻伤原因:
1.一般低温环境下(0度左右)局部热量丢失增多,体温降低;
2.衣袖、裤管绑扎过紧,血脉流通不畅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冻伤;
3.饮食热量摄入不够;
4.损伤所致的出血、休克造成局部热源减少
局部冻伤症状:冰凉、苍白、坚硬、麻木;红肿、刺痛、灼痛、水疱;皮肤由青紫色、灰白色转为黑色,咖啡色
局部冻伤侵害的位置:面部、鼻子、耳廓、肘部、前臂、腕部、手指、脚趾、踝。
暴露处陷于积雪可伤及臂,腹壁、外生殖器。
冻伤紧急处理办法:迅速脱离寒冷环境尽快复温。那么如何复温呢?把人浸泡在40—42度的水中,浸泡期间要不断加水,以使水温保持。待身体复温后停止浸泡。局部用水或者肥皂水清洁后用冻伤膏。2度以上冻伤,需敷料包扎好。皮肤较大面积冻伤或坏死时,注射破伤风抗毒素或类毒素。
在野外无温水的条件下,也可把伤者放在未冻伤人的腋下或腹股沟等地方复温。注意,严禁火烤,雪搓,冷水浸泡或猛力捶打伤者患部。
全身性冻伤原因:常发生于高山探险或其他意外:在寒冷环境下逗留时间过久,保暖防寒措施不够,陷于积雪或浸在冰水中醉酒、饥饿。
全身冻伤临床表现:开始时皮肤苍白冰凉。复温后面部有水肿、寒战。随体温逐渐降低,患者感觉麻木、四肢无力、极度疲倦、神志恍惚出现幻觉。检查发现,呼吸慢而浅,心跳过缓,最终昏迷。严重时心跳、呼吸停止。
野外旅行如何自救互救
被毒蛇、昆虫咬伤
在野外如果被毒蛇、昆虫咬伤,患者会立即出现出血、局部红肿和疼痛等症状,严重者几小时内就会出现休克等危险,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死亡。因此,一旦遇到毒蛇咬伤,必须马上用布条、手帕或领带等将伤口上部扎紧,以防止蛇毒扩散,然后用消过毒的刀(来不及消毒,将刀放在火上烧一下即可)在伤口处划开一个长1 厘米、深0.5 厘米左右的刀口,用嘴将毒液吸出。如口腔粘膜没有损伤,其消化液可起到中和作用,所以不必担心中毒。被昆虫咬伤或者蜇伤时,可用冷水或冰水冷敷患处后,再在伤口上抹些氨水。如果被蜂蜇伤后,其毒针会留在皮肤内,必须用消毒针将叮在肉内的断刺剔出,然后用力掐住被蜇伤的部分,用嘴反复吸吮,以吸出毒素。如果身边暂时没有药物,可用肥皂水充分洗患处,然后再涂些食醋或柠檬。万一发生休克,在通知急救中心或去医院的途中,要注意保持呼吸畅通,并进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等急救处理。
注意事项
1、被毒蜂蜇伤后,往患处涂氨水基本无效,因为蜂毒的组织胺用氨水是中和不了的。
2、黄蜂有毒,但蜜蜂没有毒。被蜜蜂蜇伤后,也要先剔出断刺。在处置上与黄蜂不同的是,可在伤口涂些氨水、小苏打水或肥皂水。
3、被蜂蜇伤二十分钟后无症状者,可以放心。
骨折
骨折或脱臼时,应及时正确地固定断肢,可减少伤员的疼痛及周围组织继续损伤,同时也便于伤员的搬运和转送。但急救时的固定是暂时的。因此,应力求简单而有效,不要求对骨折准确复位;开放性骨折有骨端外露者更不宜复位,而应原位固定。急救现场可就地取材,如木棍、板条、树枝、手杖或硬纸板等都可作为固定器材,其长短以固定住骨折处上下两个关节为准。如找不到固定的硬物,也可用布带直接将伤肢绑在身上,骨折的上肢可固定在胸壁上,使前臂悬于胸前;骨折的下肢可同健肢固定在一起。从大树或岩石上摔下来损伤脊椎时,应立即将患放在平坦而坚硬的担架上固定,不让身体晃动,然后立即送往医院救治。
外伤出血
在野外旅游时,若被利器割伤,可以用随身带的矿泉水、饮用水冲浇伤口,然后用毛巾包扎。轻微出血可采用压迫止血法,一小时过后每隔10分钟左右松开一下,以保障血液循环,还要争取时间,尽快送到医治治疗。
食物中毒
野外旅游途中,吃了腐败变质的食物时,除了会腹泻、腹痛之外,严重的还伴有发热或衰弱等症状,因出外旅行,临时找不到医师,唯一的办法是,使胃中的食物全部吐出来,并尽可能地多喝冷开水,或盐茶水(冲泡浓茶加盐),甚至可以将手指伸入喉咙,以诱导呕吐,来清除胃中食物。
晕倒昏厥
千万不可随意搬动患者,应首先观察其心跳和呼吸是否正常。若心跳、呼吸正常,可轻拍患者并大声呼唤使其清醒。如患者无反应则说明情况比较严重,应使其头部偏向一侧并稍放低,取后仰头姿势,然后采取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的方法进行急救。
心源性哮喘
奔波劳累,可能会诱发或加重旅游者的心源性哮喘。病人首先应采取半卧位,并用布带轮流扎紧患者四肢中的三肢,每隔5分钟1次,这样可减少进入心脏的血流量,减轻心脏的负担。
胆绞痛
旅游途中若摄入过多的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容易诱发急性胆绞痛。患者发病后应静卧于床,并用热水袋在其右上腹热敷,也可用拇指压迫刺激足三里穴位,以缓解疼痛。
胰腺炎
有些人在旅游时由于暴饮暴食而诱发胰腺炎。发病后患者应严格禁止饮水和饮食。可用拇指或食指压迫足三里、合谷等穴位,以缓解疼痛,减轻病情并及时送医院救治。
遭遇雪崩
遭遇雪崩时,平躺,用爬行姿势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动,丢掉包裹、雪橇、手杖或者其他累赘,覆盖住口、鼻部分以避免把雪吞下。休息时尽可能在身边造一个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试着到达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弃的工具箱--它将在你被挖出时妨碍你抽身。节省力气,当听到有人来时大声呼叫。被雪掩埋时,冷静下来,让口水流出从而判断上下方,然后奋力向上挖掘--如果你还能动的话。
失温
造成失温的原因为:海拔愈高,气候的变化愈大,当缺乏适当的保暖设备,或长期暴露在气候恶劣的低温环境下,特别是精疲力竭、衣物潮湿的情况下时,会产生体温下降的生理反应。当体温降到摄氏35度以下时,人体即已进入失温状态。失温的症状有:感觉含糊不清、肌肉不受意志控制、反映迟钝、性情改变或失去理性、脉搏减缓、失去意识等。
应立即施以急救处理。失温最重要的急救原则是防止患者继续丧失体温,并逐步协助患者获得正常体温,将患者带离恶劣的低温环境,移至温暖的帐篷或山屋内。脱掉潮湿冰冷的衣物,以温暖的衣物、睡袋等裹住患者全身。若患者意识清醒,则可让他喝一些热而甜的饮料,若已不省人事,则让他以复原姿躺着。可给与患者呼吸及心跳停止,应展开心肺复更术,并尽快送医。切记不可给患者喝酒,亦不可擦拭或按摩患者四肢,也不可鼓励患者作运动。
冻伤
冻伤的原因是因为身体循环系统的末端如手指、脚趾、耳朵、鼻子等,因长时间暴露在冰冷或恶劣的气候环境中,或者接触冰雪,因而产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冻结伤害。冻伤的症状有:患处刺痛并逐渐或发麻、皮肤感觉僵硬,呈现苍白或有蓝色斑点、患处移动困难或迟钝。初期,是皮肤或深部冻伤,很难分辨出来,其症状相差不大。此外,冻伤可能伴随失温现象,急救时应先处理后者。若只有冻伤现象,应慢慢地温暖患处,以防止深层组织继续遭到破坏。尽快将患者移往温暖的帐篷或山屋中,轻轻脱下伤处的衣物及任何束缚物,如戒指、手表等,可用皮肤对皮肤的传热方式,温暖患处,或以温水将患处浸入其中,冻伤的耳鼻或脸,可用温毛巾覆盖,水温以伤者能接受为宜,再慢慢升高。如果在1小时内患处已恢复血色及感觉,即可停止[加温]的急救动作。其次,抬高患处以减轻肿痛。以纱布三角巾或软质衣物包裹或轻盖患部。除非必要,尽可能注意不可磨擦或按摩患处,亦不可以辐射热使患处温暖。
温暖后的患处不宜再暴露於寒冷中,也不要以[解冻]的脚走路。
因此在野外遇到突发性的病人或伤者,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愈快处理效果愈好),然后想办法尽快送医救治。
首先,应确定救援者及伤患均无进一步的危险,并尽可能在不移动伤患的情形下施以急救。镇定自己,迅速检查伤患,评估并决定急救的优先顺序。
如有大量出血,应立刻止血。
若呼吸停止时,应快吹四口气,施行人工呼吸。
若发生心跳停止的情形,应立即展开心肺复更术。
处理休克,垫高下肢与保暖。
处理其它伤害(如创伤、骨折、中毒、烧烫伤等)。
其次,尽快将患者移到避风处,如帐篷或天然的避风处,以防止伤害加重。在安置病患时,应采取正确的姿势。
头及胸部受伤,若为横伤,可采取仰卧曲膝的姿势,若为直伤,则应采取仰卧平躺的姿势。
对於意识不清,但呼吸正常者,可采取复更姿势。
休克患者,应令其平躺,并垫高下肢20~30公分。
对於意识不清、疑有内伤、头部严重受损、腹部贯穿等可能需要全身麻醉的伤者,不可给予食物或饮料,并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安全的方法送医处理。由於山区送医较困难,因此在途中应严密观察伤者的变化,随时安慰、鼓励伤者,以减轻其恐惧及焦虑。若下山的路途较远或不方便移动伤者,可派两人先行下山求援,或以无线对讲机向外求救。求援时应详细说明求援的地点(最好有明显的目标),伤患的状况,及已做的急救处理,使救援工作能发挥积极的效果。
注意野外急救基本原则:
遇到事故时,应沉着大胆,细心负责,分清轻重缓急,果断实施急救方法;先处理危重病人,再处理病情较轻的病人,在同一患者中,先救治生命,再处理局部;观察现场环境,确保自己及伤者的安全;充分运用现场可供支配的人力、物力来协助急救。
冬天脸被冻伤如何急救
患了冻疮,首先要加强保暖。若冻疮仅为硬结,未破溃时,可用辣椒酊、热酒精擦洗。若已破溃,则可用红霉素软膏、猪油蜂蜜软膏涂擦且包扎,促进其早日愈合。还可以将棉制的手套烘得干热,把手放进手套中,也可以使手部的血液循环加快。保持局部温暖和进行户外体格锻炼,即可预防发病或限制冻疮发展。
局部冻伤用温水袋逐渐加暖,或用葱根煮汤洗泡,并进行按摩。对早期五水疱者可采用凡士林油膏及七分蜂蜜与三分猪油配合涂抹患处,包上纱布,每日换一次。如已红肿有水疱,水疱未破可用冻疮膏,如10%樟脑醑外涂,待水疱自行干瘪。水疱发生溃疡后可涂防腐软膏,如o.5%新霉素软膏、紫草膏等。
平时要多吃营养丰富的饮食,如鸡蛋、牛奶等。加强体质及抵抗寒冷的能力。
预防治疗方式:
1. 鲜芝麻叶适量,放在生过冻疮的部位,用手来回揉搓20分钟左右,让汁液留在皮肤上,1小时后再洗去,每日1次,连续1周。
2. 吃西瓜时,将西瓜皮适当留得厚一些,形成白中稍带红的样子,用它轻轻揉搓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次3分钟,每日1次,连续1周。
3. 红辣椒10克,去子切碎,放入白酒60毫升中浸泡7天,再加樟脑3克摇匀,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4. 生姜60克,捣烂,加入白酒100毫升,浸泡3天即成。使用时用消毒棉签沾药液外搽生过冻疮的部位,每日2次,连续1周。
5. 白茄根60克,花椒10克,水煎熏洗易患冻疮处,每日1次,每次10-30分钟,1日1剂,连续1周。
上述几法,任选1种,连续5-7天,即可有效地预防冻疮发生。
辣椒
将辣椒放入白酒中密封浸泡一星期后,涂冻疮患处能消炎、镇痛、去痒。
生姜
用新鲜的生姜片涂搽常发冻疮的皮肤,连搽数天,可防止冻疮再生;若冻疮已生,可用鲜姜汁加热熬成糊状,待凉后涂冻疮患处,每日两次,连涂三天,就会见效。
萝卜
将萝卜切片,用电炉或炭火等热源烘软,贴在冻疮患处,继续烘烤,距离与热度感觉舒适为度,过不了几分钟冻疮处有发痒的感觉直至肿消失。
白菜
白菜、茄子根等量洗净后煎浓汤,趁热洗患处,每日早晚各一次。
山楂
将山楂1枚置于火炉上烧熟变软,稍冷后搓成泥状涂患处,同时将患肢置于火炉上方烘烤,边涂边轻揉患处皮肤,直到楂泥变干,洗去楂泥即可,每日治疗3-5次。
绑腿的作用有哪些
1、打了绑腿后开始有不习惯的腿肚子涨,几天后感到很舒服,特别是在登山时感到小腿不酸累,有防止血脉下积而引起的涨疼;
2、山地行军,防止山虫蚂蝗随时顺着裤管爬进去咬吸,且有效防止荆棘树枝刺扎与牵挂;
3、如果负伤骨折三角巾急救包不管用时解下绑腿布起到固定骨头的作用;
4、在遇到山岩陡坡需要攀爬降落时将几根绑腿布连接绞成绳索作牵引用;
5、如果有战士负伤无担架后送时,砍两长两短的树枝将几副绑腿布制作成简易担架;
6、有幸抓到对方的倒霉蛋将绑腿捆个结结实实,保管他解脱不了;
7、有遇到需要捆扎的东西那绑腿布是有效的替代。
全身性冻伤者如何急救
首先,给伤者全身保暖,迅速将其移至温暖环境,脱掉衣服,盖被子。第二,用布或衣物裹热水袋,水壶等,放在腋下,腹股沟处迅速升温。或浸泡在34—35度水中5—10分钟,然后将浸泡水温提高到40—42度,待伤者出现有规律的呼吸后停止加温。第三,伤者意识存在后可饮用热饮料或少量酒。猝死时立即心肺复苏。
很多人认为冻伤后可以通过烤火来复温,影视剧中常出现救治者用雪在冻伤患者的身体上摩擦的镜头,这些做法都是错误的。冻伤严重时,既不能用雪摩擦,也不能用毛巾用力按摩,更不能用火烤,否则会使伤口糜烂,部分组织损伤,且不易愈合。
心脏病的运动保健
心脏病的运动方式
对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就是有氧运动,如慢步行走(两脚交替支撑,不伤关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
适当的锻炼会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运动量过大则会增加很多副作用,有些中老年人爬山存在攀比心理,看见别人走在自己前面,心里就开始着急,想要超过他,结果超速前进。这种突然超速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乃至缺血,引起心脏突然停跳,对心脏不好的人很危险,特别是冠心病人。
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旦停止运动,不能向其它部位供油,这部车就跑不起来了。如果心脏停跳4~6分钟,不能向身体各个器官输送血液,尤其是大脑细胞缺氧超过4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变。要是抢救不及时,造成植物人状态,很难恢复。所以,有心脏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特别喜欢爬山,应选择坡度较为平缓,高度别太高的山,最好爬山地点附近有医院或急救中心。这样,一旦出现意外,可以得到及时的抢救。
爬山时,当身体开始出冷汗、面色苍白、心跳减慢、呼吸困难时,这种旁人难以察觉的体征,只有自己感觉得到,应立即停下休息。需要注意的是,爬山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心脏的急救药物。同时要随时根据身体状况调整爬山的速度,不要把登顶作为唯一的目的。
除了登山这种运动是中老年人比较喜欢的意外,很多人都把游泳当成健身运动,心脏病人在选择运动时,一定要谨慎,最好不要游泳。心脏病人在游泳的过程中,往往还感觉不到累时,其实已经是过度劳累。如果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够,水中温度与地面温度温差过大,突然进入凉水里,容易引起肢体血管和心脏血管痉挛,导致心动过速、喘不过气来,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如果一定要游泳,心脏不好的人在游泳时热身运动不要少,同时选择的水温最好和室温接近。游时速度不能太快,应慢慢地凫水,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就要上岸休息。
对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就是有氧运动,如慢步行走(两脚交替支撑,不伤关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但每次不要超过40分钟,这样能够避免时间过长,身体产生有害的物质---自由基。想运动时间长点儿的人,可以采用分段运动,如上午9点钟散步30分钟,下午4点钟散步30分钟,晚上7点钟散步30分钟,同样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
心脏病人运动环境
据报道,来自瑞典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20名60岁男性实施了一项调查。这些人至少6个月前有过心脏病发作的经历,刚被疏通过血栓,并正在接受治疗以防再次发病。研究人员发现,测试者在含有汽车尾气的房间内运动时,其心跳强度比在有新鲜空气的房间内弱,这是心肌得不到足够血液造成的。
冻伤及低温伤害的急救法
冻伤程度分类
简单的说,冻伤的程度与烧伤一样分为四种,即:红、肿、热、疱。
1度冻伤
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红斑及轻度水肿。解冻复温后:局部皮肤立刻变红或紫红、肿、充血。病人感到局部热,痒或烧灼痛。预后恢复:症状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不受影响。
2度冻伤
临床表现:皮肤有水泡或大疱形成,泡内有黄色粘稠液体或粘稠血浆。解冻复温后:局部较为剧烈的疼痛,并对冷热刺痛不敏感。预后恢复:症状于数日后消失恢复,皮肤不留痕迹,功能同样不受影响。
3度冻伤
临床表现:全皮坏死。解冻复温后:皮肤呈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恢复后留有斑痕和功能障碍。属较为严重的冻伤表现。
4度冻伤
临床表现:身体某部位坏死脱落,如肢端,肢体。解冻复温后:皮肤逐渐变成褐色、黑色,出现明显坏死。有时皮肤也会变白然后坏死。预后恢复:皮肤留有斑痕和功能性障碍,留有残疾。
急救指南
为冻伤患者提供急救时,只有在无冰冻危险时才能对冰冻身体部分进行复温。
对严重冻伤者,应该在24小时内进行复温。
最好将伤患部浸入37℃(即体温)至40℃(98.6—104℉)的水中20—30min以达到复温的目的。
化学加温器不能直接放于冻伤的组织上,因为它的温度可能造成烫伤和超过目标温度。
复温后应加以保护防止冻伤组织再冻伤,并快速转运伤病员给予进一步的治疗。
冻伤的身体部分可覆盖灭菌纱布,指缝间也置纱布,直至伤病员进行医疗处理。
由于非类固醇消炎药会产生不良副作用(例如过敏反应,消化道溃疡出血),故不推荐使用此类药物作为急救方法。
抗休克治疗全身性冻伤的伤员在复温前后都容易发生休克,所以当伤员出现呼吸加速、脉搏微弱,应使伤员仰卧位,下肢抬高,加盖棉衣棉被保温,有条件者可喂少许碱性盐水(即一杯水中加一小勺盐及苏打粉)。
心肺复苏如果伤员心跳呼吸减弱至停止,应立即施行心肺复苏术。有条件者可给予吸氧。(推荐**)
早上爬山前要不要吃早餐 爬山必备装备
短时间内爬一些景点的小山不需要配备太多东西,带点水和食物就行了。但是爬野山,有一定高度,且有攀爬难度的山时,则最好配有如下的装备:
(1)地图,(2)指北针,(3)头灯(含备用灯泡与电池),(4)备用食物和水,(5)备用衣物,(6)太阳眼镜,(7)瑞士军刀,(8)火种,(9)打火机,(10)急救箱。
冬季发生冻伤后要如何急救
需要的材料:
桂枝 干姜(干生姜) 附子 熬煮材料的砂锅 洗脚盆 毛巾
操作方法:
1、将干姜、桂枝、附子按1:1:0.5的比列放入砂锅中;
2、砂锅中倒入冷水;
3、用大火煮开改用小火煮到水变色,药材完全发泡为止;
4、把药水倒入脚盆后直接用毛巾沾上药水擦拭双脚冻伤处,要反复擦拭5次以上。也可以用瓶装水冲洗冻伤处;
5、这样每天要洗2遍以上,所以熬煮的药水不用一次性都用了,一次用以部分够洗就可以。下次再洗的时候加热一下药水就可以了。这样既省时间又省了料。
药疗原理:桂枝干姜都属于温性药材。有通经脉、助化气、消肿的功效。附子的药性原理也一样。但需要特别提醒一下的是,孕妇不能用有附子的一切药材配方。
心脏病的运动保健
心脏病的运动方式
对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就是有氧运动,如慢步行走两脚交替支撑,不伤关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
适当的锻炼会对身体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运动量过大则会增加很多副作用,有些中老年人爬山存在攀比心理,看见别人走在自己前面,心里就开始着急,想要超过他,结果超速前进。这种突然超速会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乃至缺血,引起心脏突然停跳,对心脏不好的人很危险,特别是冠心病人。
心脏就像汽车的发动机,一旦停止运动,不能向其它部位供油,这部车就跑不起来了。如果心脏停跳4~6分钟,不能向身体各个器官输送血液,尤其是大脑细胞缺氧超过4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病变。要是抢救不及时,造成植物人状态,很难恢复。所以,有心脏疾病的中老年人,如果特别喜欢爬山,应选择坡度较为平缓,高度别太高的山,最好爬山地点附近有医院或急救中心。这样,一旦出现意外,可以得到及时的抢救。
爬山时,当身体开始出冷汗、面色苍白、心跳减慢、呼吸困难时,这种旁人难以察觉的体征,只有自己感觉得到,应立即停下休息。需要注意的是,爬山时一定要随身携带心脏的急救药物。同时要随时根据身体状况调整爬山的速度,不要把登顶作为唯一的目的。
除了登山这种运动是中老年人比较喜欢的意外,很多人都把游泳当成健身运动,心脏病人在选择运动时,一定要谨慎,最好不要游泳。心脏病人在游泳的过程中,往往还感觉不到累时,其实已经是过度劳累。如果下水前准备活动不够,水中温度与地面温度温差过大,突然进入凉水里,容易引起肢体血管和心脏血管痉挛,导致心动过速、喘不过气来,容易出现生命危险。如果一定要游泳,心脏不好的人在游泳时热身运动不要少,同时选择的水温最好和室温接近。游时速度不能太快,应慢慢地凫水,时间大概在10分钟左右,就要上岸休息。
对中老年人最安全、最有效的就是有氧运动,如慢步行走两脚交替支撑,不伤关节、打太极拳,骑自行车等。但每次不要超过40分钟,这样能够避免时间过长,身体产生有害的物质---自由基。想运动时间长点儿的人,可以采用分段运动,如上午9点钟散步 30分钟,下午4点钟散步30分钟,晚上7点钟散步30分钟,同样能够达到健身的效果。
心脏病人运动环境
据报道,来自瑞典和英国的研究人员对20名60岁男性实施了一项调查。这些人至少6个月前有过心脏病发作的经历,刚被疏通过血栓,并正在接受治疗以防再次发病。研究人员发现,测试者在含有汽车尾气的房间内运动时,其心跳强度比在有新鲜空气的房间内弱,这是心肌得不到足够血液造成的。
冻伤的急救方法
一、认识冻伤
当软组织受冻并且局部血供减少时所形成的损伤称为冻伤 。当皮肤温度降到-2℃时冻伤就可能发生,气温在-25℃~-30℃时冻伤发生率最高。冻伤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之前的冷损伤,其他的危险因素包括饮酒、精神疾病、药物滥用、车祸伤、车辆机械故障、无家可归者、疲乏、循环损伤、吸烟、不适当的衣着、高海拔。
浅表冻伤最常见,占病例总数的74%,面部(鼻、耳)为最常见的受累部位,在初冬和天气骤变时发病率较高。冻伤的病理生理机制是冷冻、血管功能不全(收缩和闭塞)和炎症介质所致损伤的综合作用。
二、冻伤的症状
冻疮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生,部位多在耳廓、手、足等处。局部发红或发紫、肿胀、发痒或刺痛;一部分可起水泡过后发生糜烂和结痂。
全身冻伤开始有寒战、苍白、发绀、疲乏、无力打呵欠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僵硬、苍白、发绀、疲劳、无力打呵欠等表现,继而出现肢体僵硬,幻觉和意识模糊甚至昏迷、心律失常。呼吸抑制,最终发生呼吸心跳骤停。
局部冻伤和全身冻伤多发生于意外事故,例如在野外遇到大风雪,或工作中不慎受到冷剂(液氮、固体CO2等)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