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酸万古霉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盐酸万古霉素的使用注意事项
1.盐酸万古霉素的结构特殊,与其他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2.通常不作为一线药物应用。作为一种二线药物,在常用抗菌药物无效或不能应用时(如伪膜性肠炎时)应用。
3.输入速度过快,可产生红斑样或荨麻疹样反应,皮肤发红(称为红人综合征),尤以躯干上部为甚。输入药液过浓,可致血栓性静脉炎,应适当控制药液浓度和滴注速度。
4.不可肌注,因可致剧烈疼痛。
5.可引起口麻、刺痛感、皮肤瘙痒、嗜酸细胞增多、药物热、感冒样反应以及血压剧降、过敏性休克反应等。
6.可致严重的耳中毒和肾中毒,大剂量和长时间应用时尤易发生。
7.与许多药物,如氯霉素、甾体激素、甲氧苯青霉素等,可产生沉淀反应。含盐酸万古霉素的输液中不得添加其他药物。
盐酸万古霉素的临床作用
1.本药用于严重革兰阳性菌感染,特别是对其它抗菌药耐药或疗效差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所致严重感染(如心内膜炎、脑膜炎、骨髓炎、肺炎、败血症或软组织感染等);亦用于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者的上述严重感染。
2.本药可用于治疗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葡萄球菌属所致动、静脉分流感染。
3.口服适用于治疗假膜性结肠炎经甲硝唑治疗无效者,或多重耐药葡萄球菌小肠结肠炎。
盐酸万古霉素的不良反应
临床是使用盐酸万古霉素的主要不良反应如下:
耳毒性:可出现耳鸣或耳部饱胀感、听力减退甚至缺失、听神经损害等。在大剂量、长时间、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尤易发生。
肾毒性:主要损害肾小管。早期可有蛋白尿、管型尿,继之出现血尿、少尿等;严重者可致肾衰竭。在大剂量(血药浓度超过 60~100mg/L)、长时间、老年人或肾功能不全者应用时尤易发生。
变态反应:快速大剂量静脉给药时,少数患者可出现"红颈综合征"。表现为寒战或发热、晕厥、瘙痒、恶心、呕吐、心动过速、皮疹或面部潮红;颈根、上身、背、臂等处发红或麻刺感(组胺释放所致),偶有低血压和休克样症状。其发生率高于去甲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局部反应:肌注或静脉给药时可出现注射部位剧烈疼痛,严重者可致血栓性静脉炎。
胃肠道:口服给药可有恶心、呕吐、口腔异味感等症状。
盐酸万古霉素的药理
药效学
盐酸万古霉素作用机制万古霉素是一种糖肽类抗生素,盐酸万古霉素为其盐酸盐。其作用机制是以高亲和力结合到敏感细菌细胞壁前体肽聚末端的丙氨酰丙氨酸,阻断构成细菌细胞壁的高分子肽聚糖合成,导致细胞壁缺损而杀灭细菌。此外,它也可能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并选择性地抑制RNA的合成。本药作用特点是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杀菌作用;口服给药对治疗难辨梭状芽孢杆菌假膜性结肠炎有较好疗效。
抗菌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等有较强的抗菌活性;对厌氧链球菌、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炭疽杆菌、放线菌、白喉杆菌、淋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粪链球菌等也有一定抗菌作用。对多数革兰阴性菌、分枝杆菌属、立克次体属、衣原体属或真菌均无效。
药动学
盐酸万古霉素胃肠道吸收不良,静脉给药可广泛分布于全身大多数组织和体液中。静脉滴注0.5g和1.0g,血药峰浓度分别为10-30mg/L和25-50mg/L。本药分布容积为0.43-1.25L/kg。在血清、胸膜、心包、腹膜、腹水和滑膜液中可达有效抗菌浓度,在尿中浓度较高,但在胆汁中不能达有效抗菌浓度。药物可透过胎盘,也可进入乳汁,但不能迅速透过正常血-脑脊液屏障进入脑脊液中,在脑膜发炎时可渗入脑脊液并达有效抗菌浓度。本药蛋白结合率约为55%。成人消除半衰期平均为6小时(4-11小时),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半衰期可延长至7.5日;小儿消除半衰期约为2-3小时。药物可经肝脏代谢。给药量中约 80%-90%在24小时内由肾小球滤过经尿以原形排泄,少量经胆汁排出。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不能有效清除本药;但有报道表明,血液灌注或血液过滤可提高清除率。
伤肾的药物有哪些 抗菌药物
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比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万古霉素、伊曲康唑静脉注射剂、特比萘芬、两性霉素B等。
如何治疗新生儿脑膜炎
治疗方法:B组链球菌脑膜炎的治疗,建议用青霉素G每日50万u/kg或氨卡青霉素每日300-400mg/kg,加上庆大霉素每日0.75mg/kg。
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治疗较为困难,典型的用药氨卡青霉素加一种氨基糖甙类药物死亡率达20%-30%。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氨噻)是治疗已证实的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炎(或败血症)或那些肯定的败血症的首选药物。
脑膜炎的特殊临床情况也影响抗生素的选择,例如生后一周内怀疑有败血症而给予氨苄青霉素和庆大霉素治疗的新生儿,以及出生几周后发生败血症和脑膜炎者应合并使用万古霉素及与以前不同类型的氨基糖甙类(如丁胺卡那霉素)或第三代头孢菌素(例如头孢氨噻)。
5种常用药物很“伤肾”
解热镇痛药
解热镇痛药是伤害肾脏的重要药物。各种感冒药,如安乃近、酚氨咖敏片、对乙酰氨基酚、复方盐酸伪麻黄碱缓释胶囊;止痛药,如布洛芬、吲哚美辛、萘普生、双氯芬酸钠制剂、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塞来昔布等,都可能造成肾损害。
降压药
常用的降压药物中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可能引起肾损害。三类药物都可能引起急性过敏性间质性肾炎,后两者还有可能通过减少肾脏灌注造成急性肾功能衰竭。后两者对于肾功能中、重度损害的患者,有时候会造成短期内肾功能恶化,这种情况在双侧肾动脉狭窄,同时使用利尿剂、非甾体类抗炎药,心功能不全、脱水的患者中更容易发生。
造影剂
造影剂不仅可引起肾内血管收缩致肾损伤,还可刺激活性氧产生,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故在使用造影剂前,应全面评估风险,对于既往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和高龄等危险因素的患者,推荐使用等渗、低黏度、非离子型造影剂,并尽量减小剂量,避免短期内重复使用。
中草药
中草药是在我国引起急性肾损害的很重要的一类药物。常见的可损伤肾的单味中药包括:①植物类中药有木防己、汉防己、马兜铃、厚朴、天仙藤、苦丁茶等;②动物类中药有斑蝥、鱼胆、海马、蜈蚣和蛇毒等;③矿物类中药有含砷类(砒石、砒霜和雄黄等)、含汞类(朱砂和升汞等)、含铅类(铅丹)及明矾等;④复方中成药包括冠心苏合丸、甘露消毒丹、妇科分清丸、当归四逆汤等。
抗菌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新霉素或庆大霉素等)抗菌药物中此类药物肾毒性很大,是诱发药源性肾损害的最常见原因。发生肾损伤的临床表现为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时出现少尿、无尿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青霉素或头孢菌素这两种药物可导致过敏性间质性肾炎,表现为皮疹、关节痛、发热等全身症状。其他如喹诺酮类药物(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等)、红霉素、林可霉素、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和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拉米夫定和干扰素等)等亦可引起肾脏损伤。
青霉素过敏治疗方法
青霉素类抗生素包括天然青霉素、口服青霉素、耐酶青霉素、广谱青霉素、抗绿脓杆菌青霉素等六大类。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杀菌力强、毒性小,但可能发生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皮疹、接触性皮炎等,反应程度从轻度皮疹到过敏性休克死亡有很大差别,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从 0.7%~10% ,大多为皮疹反应,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为0.004%~0.04%。
社区医生喜欢使用青霉素,因其物美价廉,但有时会碰到青霉素皮试阳性或有青霉素过敏史的患者。对于这些病人,如何选用抗菌药物呢?
能用先锋霉素吗
社区医生小张在一次接诊过程中,因为患者是急性扁桃腺炎,故给予青霉素皮试,发现皮试阳性,后来他为患者选择了先锋霉素Ⅴ号针静脉滴注。
虽然患者在注射时没有发生过敏反应,但带教老师告诉小张,这种选择是错误的,值得引起警惕。因为头孢类抗生素与青霉素类抗生素有相似的β-内酰胺环,二者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凡有青霉素过敏史的病人均忌用头孢菌素,但如果过去仅有过敏皮疹反应而病情又确有需要时,可用头孢菌素作皮试,皮试阴性者可在临床监护下慎用。
医生应尽量详尽地询问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凡青霉素或其他药皮试阳性或高敏体质者,在拟用头孢前均须皮试;青霉素过敏症状明显者,不可做头孢皮试。头孢皮试液需新鲜配制,不可用青霉素皮试液替代。
哪些药物能入选
对绿脓杆菌感染者,可选多肽类药物包括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 E)、杆菌肽类(杆菌肽、短杆菌肽)和万古霉素,或氨基苷类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小诺霉素,或氟喹诺酮类,包括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氧氟沙星、 司帕沙星、氟罗沙星、克林沙星等,或碳青霉烯类,包括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爱他培南等。
对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者,可选用克林霉素、万古霉素、奎奴普汀或吗啉0恶酮;万古霉素耐药粪肠球菌感染者也可用吗啉0恶酮。
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甲氧西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也可用米诺环素或吗啉0恶酮治疗。
对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者,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或氟喹诺酮(如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是不错的选择。
对泌尿系统或上呼吸道感染者,可用甲氧苄啶。
伪膜性肠炎是什么以及治疗方法
是什么:
伪膜性肠炎是主要发生于结肠的急性粘膜坏死性炎症,并覆有伪膜。此病常见于应用抗生素治疗之后,故为医源性并发症,现已证实是由难辨梭状芽孢杆菌的毒素引起。病情严重者可以致死。
治疗方法:
1.立即中止所有抗菌药物。
2.支持疗法及抗休克 可输入血浆、白蛋白或全血,及时静脉补充足量液体和钾盐等。补液量根据失水程度决定,或口服葡萄糖盐水补偿氯化钠的丢失,纠正电解质失平衡及代谢性酸中毒。如有低血压可在补充血容量基础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3.灭滴灵是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一般用法是250mg,每天3~4次,口服7~10天,95%病人治疗反应良好,用药后2天发热和腹泻可获缓解,腹泻一般在一周内消失,治疗后72小时内粪中测不到毒素B。重症病例频繁呕吐时可用静脉滴注法给药,但疗效明显低于口服给药法。用药期间应禁酒。
4.万古霉素曾是本病的主要药物,但万古霉素的有效率和复发率与灭滴灵相似。万古霉素价格昂贵,已不作为本病的一线药物。万古霉素口服不吸收,对肾脏无损害,在肠内可达高浓度,静脉用药肠内浓度低,不宜采用。在灭滴灵用后有副作用或复发的病人,可用万古霉素治疗,一般用法为125~250mg每日4次口服,共7~10天。
5.杆菌肽对革兰阳性菌有抗菌作用,可用于本病,剂量为25,000单位,每日4次口服7~10天,症状缓解与万古霉素相同,在消灭粪中病原菌方面不如万古霉素。杆菌肽的肾毒和耳毒性发生率高不宜注射用药,但口服法目前尚未发现副作用。
感染性心内膜炎应该如何治疗和用药
及早治疗可以提高治愈率,但在应用抗生素治疗前应抽取足够的血培养,根据病情的轻重推迟抗生素治疗几小时乃至1~2天,并不影响本病的治愈率和预后。而明确病原体,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是治愈本病的最根本的因素。
(一)药物治疗一般认为应选择较大剂量的青霉素类、链霉素、头孢菌素类等杀菌剂,它们能穿透血小板-纤维素的赘生物基质,杀灭细菌,达到根治瓣膜的感染、减少复发的危险。抑菌剂和杀菌剂的联合应用,有时亦获得良好的疗效。疗效取决于致病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若血培养阳性,可根据药敏选择药物。由于细菌深埋在赘生物中为纤维蛋白和血栓等掩盖,需用大剂量的抗生素,并维持血中有效杀菌浓度。有条件时可在试管内测定患者血清中抗生素的最小杀菌浓度,一般在给药后1小时抽取,然后按照杀菌剂的血清稀释水平至少1∶8时测定的最小杀菌浓度给予抗生素。疗程亦要足够长,力求治愈,一般为4~6周。
对疑患本病的患者,在连续送血培养后,立即用静脉给予青霉素G每日600万~1200万u,并与链霉素合用,每日1~2g肌注。若治疗3天发热不退,应加大青霉素G剂量至2000万u静脉滴注,如疗效良好,可维持6周。当应用较大剂量青霉素G时,应注意脑脊液中的浓度,过高时可发生神经毒性表现,如肌阵挛、反射亢进、惊厥和昏迷。此时需注意与本病的神经系统表现相鉴别,以免误诊为本病的进一步发展而增加抗生素剂量,造成死亡。如疗效欠佳宜改用其他抗生素,如半合成青霉素。苯唑青霉素(oxacillin),阿莫西林(Aspoxicillin),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piperacillin)等,每日6~12g,静脉给予;头孢噻吩(cephalothin)6~12g/d或万古霉素(vacomycin),2~3g/d等。以后若血培养获得阳性,可根据细菌的药敏适当调整抗生素的种类和剂量。为了提高治愈的百分率,一般主张静脉或肌肉内间歇注射,后者引起局部疼痛,常使患者不能接受。因此亦可将青霉素G钾盐日间作缓慢静脉滴注(青霉素G钾盐每100万u含钾1.5mEq/L,当予以极大剂量时应警惕高钾的发生),同时辅以夜间肌注。
草绿色链球菌引起者仍以青霉素G为首选,多数患者单独应用青霉素已足够。对青霉素敏感性差者宜加用氨基醣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gentamycin)12万~24万u/d;妥布霉素(tobramycin)3~5mg(kg·d)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霉素),1g/d。青霉素是属细胞壁抑制剂类,和氨基醣甙类药物合用,可增进后者进入细胞内起作用。对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用红霉素、万古霉素或第一代的头孢菌素。但要注意的是有青霉素严重过敏者,如过敏性休克,忌用头孢菌素类,因其与青霉素可出现交叉过敏反应(约1)。
肠球菌性心内膜炎对青霉素G的敏感性较差,需用200万~4000万u/d。因而宜首选氨苄青霉素(ampicillin)6~12g/d或万古霉素和氨基醣甙类抗生素联合应用,疗程6周。头孢菌素对肠球菌作用差,不能替代其中的青霉素。近来一些产β-内酰胺酶对氨基醣苷类药物耐药的菌株也有所报道,也出现了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可选用奎诺酮类的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舒巴克坦-氨苄西林(优立新,Sulbactam-Ampicillin)和泰宁(Imipenem)等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性心内膜炎,若非耐青霉素的菌株,仍选用青霉素G治疗,1000万~2000万u/d和庆大霉素联合应用。耐药菌株可选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万古霉素,利福平(Riforpin)和各种耐青霉素酶的青霉素,如苯唑西林(oxacillin)等。治疗过程中应仔细地检查是否有必须处理的转移病灶或脓肿,避免细菌从这些病灶再度引起心脏病变处的种植。表皮葡萄球菌侵袭力低,但对青霉素G效果欠佳,宜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利福平联合应用。
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病死率较高,但作为本病的病原菌较少见。一般以β-内酰胺类和氨基醣苷类药物联合应用。可根据药敏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哌酮(cefoperazone先锋必)4~8g/d;头孢噻肟(cefotaxime)6~12g/d;头孢曲松(ceftriaxone,菌必治)2~4g/d。也可用氨苄青霉素和氨基醣甙类联合应用。
绿脓杆菌引起者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其中以头孢他啶(ceftazidine)最优,6g/d。也可选用哌拉西林(piperacillin)和氨基糖类合用或多糖菌素B(polymyxin B)100mg/d,多糖菌素E150mg/d。
沙雷菌属可用氧哌嗪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加上氨基醣甙类药物。厌氧菌感染可用0.5%甲硝唑(metronidazole,灭滴灵)1.5~2g/d,分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西丁(cefoxitin)4~8g/d。也可选用先锋必(对厌氧菌属中的弱拟杆菌无效)。
真菌性心内膜炎死亡率高达80%~100%,药物治愈极为罕见,应在抗真菌治疗期间早期手术切除受累的瓣膜组织,尤其是真菌性的PVE,且术后继续抗真菌治疗才有可能提供治愈的机会。药物治疗仍以二性霉素B(amphotericin B)为优,0.1mg/kg/d开始,逐步增加至1mg/(kg·d),总剂量1.5~3g。二性霉素B的毒性较大,可引起发热、头痛、显著胃肠道反应、局部的血栓性静脉炎和肾功能损害,并可引起神经系统和精神方面的改变。5-氟胞嘧啶(5-FC,flurocytosine)是一种毒性较低的抗真菌药物,单独使用仅有抑菌作用,且易产生耐药性。和二性霉素B合并应用,可增强杀真菌作用,减少二性霉素B的用量及减轻5-FC的耐药性。后者用量为150mg/(kg·d)静脉滴注。
立克次体心内膜炎可选用四环素2g/d静脉给药治疗6周。
对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而血培养反复阴性者,可凭经验按肠球菌及金葡菌感染,选用大剂量青霉素和氨基醣甙类药物治疗2周,同时作血培养和血清学检查,除外真菌、支原体、立克次体引起的感染。若无效,改用其它杀菌剂药物,如万古霉素和头孢菌素。
感染心内膜炎复发时,应再治疗,且疗程宜适当延长。
(二)手术治疗近年来手术治疗的开展,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死率有所降低,尤其在伴有明显心衰者,死亡率降低得更为明显。
自然瓣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难治性心力衰竭;其它有药物不能控制的感染,尤其是真菌性和抗生素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心内膜炎;多发性栓塞;化脓性并发症如化脓性心包炎、瓦氏窦菌性动脉瘤(或破裂)、心室间膈穿孔、心肌脓肿等。当出现完全性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给予临时人工心脏起搏,必需时作永久性心脏起搏治疗。
人造瓣膜心内膜炎病死率较自然瓣心内膜炎为高。单用抗生素治疗的PVE死亡率为60%,采用抗生素和人造瓣再手术方法可使死亡率降至40%左右。因此一旦怀疑PVE宜数小时内至少抽取3次血培养后即使用至少两种抗生素治疗。早期PVE致病菌大多侵袭力强,一般主张早期手术。后期PVE大多为链球菌引起,宜内科治疗为主。真菌性PVE内科药物治疗仅作为外科紧急再换瓣术的辅助手术,应早期作再换瓣术。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PVE亦宜早期手术治疗。其他如瓣膜功能失调所致中、重度心衰,瓣膜破坏严重的瓣周漏或生物瓣膜的撕裂及瓣膜狭窄,和新的传导阻滞出现。顽固性感染,反复周围栓塞,都应考虑更换感染的人造瓣。
绝大多数右侧心脏心内膜炎的药物治疗可收到良效,同时由于右心室对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的功能不全有较好的耐受性,一般不考虑手术治疗。对内科治疗无效,进行性心力衰竭和伴有绿脓杆菌和真菌感染者常须外科手术,将三尖瓣切除或置换。
为了降低感染活动期间手术后的残余感染率,术后应持续使用维生素4~6周。
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什么
感染性心内膜炎应用抗生素的原则是:①选用杀菌剂,如青霉素、链霉 素、先锋霉素、万古霉素等。②剂量要大。按体外杀菌浓度的4 -8倍给药。若做杀菌效价测定,以患者血清二乘积稀释加人血 培养出来细菌,如1:8或更高效价无菌生长,表示抗生素有效和 剂量已足。③疗程要够。一般需4-6周,对抗生素敏感性差的 细菌或有并发症的顽固病例可延长至8周。④尽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