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怎么回事
疟疾是怎么回事
病因与分类
疟疾的病原体为疟原虫。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共有4种,即间日疟原虫(Plasmodium vivax)、卵形疟原虫(P.ovale)、三日疟原虫(P.malariae)和恶性疟原虫(P. falciparum)。
间日疟和卵圆疟
发作开始为突然寒战发抖,随即反复发热,出汗。为期一周形成间歇性发作的典型模式。头痛或短期不适后,随即寒战发抖,发热持续1~8小时。热退后,病人感到舒适,直到下次寒战前。间日疟新发作趋向于每48小时发一次。
恶性疟
发作开始为寒战,体温逐渐上升,然后突然下降。发作可持续20~36小时。病人感到比间日疟重和严重头痛。发作间期为36~72小时,此期常感难受和低热。
三日疟
常为突然发作。发作类似间日疟,但为每72小时发一次。
疟疾为单细胞病原体,疟原虫感染红细胞所致。
疟疾的传播为受染雌性按蚊叮咬,输入含疟原虫血,或用注射过疟疾病人的针注射所致。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卵圆疟原虫,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能感染人而致疟疾。
在美国和大多数发达国家,由于使用抗疟药和杀虫剂已使疟疾罕见,而在热带,疟疾仍常见。有时,从热带来的访问者或从那里回来的旅游者带来疟疾,可致小暴发。
疟原虫的生活史。当雌性蚊叮咬疟疾病人,摄取含疟原虫血,原虫移至蚊唾液腺,该蚊叮咬他人,原虫沿唾液注入。在人体内,原虫移至肝脏并繁殖,平均2~4周才成熟,然后离肝侵入红细胞,最后致受染的红细胞破裂。
间日疟原虫和卵圆疟原虫可存于肝细胞内,而周期性释放成熟的原虫入血流,致疟疾症状发作。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不存留于肝内。若其感染不治或治疗不当,成熟的恶性疟原虫可在血中存数月,成熟的三日疟原虫可存留血中数年,而致疟疾症状反复发作。
发病机制:
疟疾的临床症状完全由疟原虫的无性生殖所引起,患者血中疟原虫必须达到相当浓度才能引起临床发作。临床发冷期是因疟原虫成熟裂殖体引起红细胞破裂,大量裂殖子进入血浆,与疟原虫的代谢产物所产生的异性蛋白反应有关。因疟原虫裂殖体成熟时间各不相同,所以各型疟疾的发作时间也随之而异。
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并大量破坏红细胞,引起选行性贫血疾可引起全身网状内皮细胞增生,故有肝脾肿大;恶性疟疾的脑型患者还可出现脑组织充血、水肿、白质内有弥漫性小出血点。
疟原虫的生活史包括在人体内和在按蚊体内两个阶段。
1.人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人体内的裂体增殖阶段为无性繁殖期(asexual stage)。寄生于雌性按蚊体内的感染性子孢子(sporozoite)于按蚊叮人吸血时随其唾液腺分泌物进入人体,经血液循环而迅速进入肝脏,在肝细胞内从裂殖子(mer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schizont)。被寄生的肝细胞破裂时,释放出大量裂殖子。它们很快进入血液循环,侵犯红细胞,开始红细胞内的无性繁殖周期。裂殖子侵入红细胞后发育为早期滋养体,即环状体(ring form),经滋养体(trophozoite)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裂殖体内含数个至数10个裂殖子,当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时,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引起临床上典型的疟疾发作。释放的裂殖子再侵犯未被感染的红细胞,重新开始新一轮的无性繁殖,形成临床的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及卵形疟于红细胞内的发育周期约为48小时。三日疟约为72小时。恶性疟的发育周期为36~48小时,且发育先后不一,故临床发作亦不规则。
间日疟和卵形疟既有速发型子孢子(tachysporozoite),又有迟发型子孢子(bradysporozoite)。速发型子孢子在肝细胞内的发育较快,只需经12~20天就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则发育较缓慢,需经6~11个月才能发育为成熟的裂殖体。迟发型子孢子亦叫休眠子(hypnozoite).是间日疟与卵形疟复发的根源。三日疟和恶性疟无迟发型子孢子,故无复发。
部分疟原虫裂殖子在红细胞内经3~6代增殖后发育为雌性配子体(female gametocyte)与雄性配子体(male gametocyte)。配子体在人体内的存活时间为30~60天。
2.按蚊体内阶段
疟原虫在按蚊体内的交合繁殖阶段为有性繁殖期(sexual stage)。当雌性按蚊吸血时,配子体被吸入其体内,开始其有性繁殖期。雌、雄配子体在蚊体内分别发育为雌、雄配子(gamete),两者结合后形成合子(zygote),发育后成为动合子(ookinete),侵入按蚊的肠壁发育为囊合子(oocyst)。每个囊合子中含有数千个子孢子母细胞(sporoblast),发育后形成具感染能力的子孢子。这些子孢子可主动地移行于按蚊的唾液腺中,当按蚊再次叮人吸血时,子孢子就进入人体,并继续其无性繁殖周期。
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时一般无症状。当成批被寄生的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裂殖子及代谢产物时,则引起临床上的寒战、高热、继之大汗的典型症状。释放出来的裂殖子部分为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而消灭,部分则侵入新的红细胞,并继续发育、繁殖,不断循环,因而导致周期性临床发作。
疟疾病人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与感染疟原虫的种类密切相关。恶性疟原虫能侵犯任何年龄的红细胞,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严重。间日疟和卵形疟原虫常仅侵犯较年幼的红细胞。三日疟仅感染衰老的红细胞,故贫血和其他临床表现都较轻。
恶性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时,可使受感染的红细胞体积增大成为球形,胞膜出现微孔,彼此较易粘附成团,并较易粘附于微血管内皮细胞上,引起徽血管局部菅腔变窄或堵塞,使相应部位的组织细胞发生缺血性缺氧而引起变性、坏死的病理改变。若此种病理改变发生于脑、肺、肾等重要器官,则可引起相应的严重临床表现,如脑型疟疾。
大量被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在血管内裂解,可引起高血红蛋白血症,出现腰痛、酱油色尿,严重者可出现中度以上贫血、黄疸,甚至发生急性肾功衰竭,称为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inemicsynd rome).亦称黑尿热(black water fevcr)。此种情况亦可由抗疟药物,如伯氨喹.所诱发。
流行病学:
疟疾是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全球每年新发的疟疾患者为3亿~5亿例,病死(100~200)百万例,其中主要是5岁以下的幼儿。在某些疟疾流行区中,约10%死亡的儿童是死于疟疾。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其次为温带。流行区以间日疟最广,恶性疟主要流行于热带。三日疟和卵形疟相对较少见。我国除云南和海南两省为间日疟及恶性疟混合流行外,主要以间日疟流行为主。发病以夏秋季较多,在热带地区则较少受季节的影响。由于疟疾流行受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及生物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目前我国疟疾疫情仍有波动,每年仍有约10万患者,其中恶性疟占10%左右。肺疟疾是非常罕见的。但是,在严重的和有并发症的恶性疟原虫病患者中,发生非心源性肺水肿的病例可达到10%~30%的范围。
易感性:人群对疟疾普遍易感,感染后可产生一定免疫力。
疟疾是什么 疟疾即为民间所说打摆子
感染疟疾,在被蚊子叮咬10~15天后,人会出现发烧、头痛和呕吐等症状,民间称作「打摆子」,就是一会儿发热,一会觉得寒冷而打冷战。如果疟原虫侵入脑部血管,则会导致最为严重的脑部疟疾,通常会造成病人昏迷。严重的疟疾患者甚至会因此丢掉生命。
疟疾是什么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寄生虫病,于夏秋季发病较多。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病,并且容易流行。
典型的疟疾多呈周期性发作,表现为间歇性寒热发作。一般在发作时先有明显的寒战,全身发抖,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寒战持续约10分钟至2小时,接着体温迅速上升,常达40℃或更高,面色潮红,皮肤干热,烦躁不安,高热持续约2~6小时后,全身大汗淋漓,大汗后体温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段间歇期后,又开始重复上述间歇性定时寒战、高热发作。
婴幼儿疟疾发热多不规则,可表现为持续高热或体温忽高忽低,在发热前可以没有寒战表现,或仅有四肢发凉、面色苍白等症状。婴幼儿疟疾高热时往往容易发生惊厥。
治疗疟疾应采用抗疟原虫药物,如氯喹、奎宁、青蒿素等。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疟疾是由一种叫作疟原虫的寄生虫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通过受感染的蚊子叮咬进行传播。这种寄生虫在人体的肝脏中繁殖,然后感染破坏血红细胞,不断繁殖,不断破坏。在所有热带病中,以受疟疾威胁的人数与发病数字为最多,居世界卫生组织重点研究的六大热带病的首位。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
疟疾会影响小儿智力发育吗?
疟疾是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传染病,以周期性发热、贫血、脾脏肿大为特征,可发生轻重不同的并发症。
疟疾的表现,早期有低热、乏力、畏寒、全身酸痛、消化不良和失眠等表现。大约2周左右病儿出现典型症状,先为感觉寒冷,然后出现全身发抖,关节及肌肉酸痛,脸色发白,皮肤发绀,常有抽搐,脉搏细数,伴有恶心呕吐等,寒战过后病儿出现发热,体温迅速升高到39℃~41℃,面红耳热,双眼充血,头痛,烦躁不安,呼吸急促,患儿常出现言语杂乱,意识模糊,定向力丧失,甚至昏迷、抽搐,经过1~8小时进入退热期,小儿全身大汗淋漓,皮肤变冷,1~2小时体温退到正常,全身感觉好转,但仍乏力、嗜睡,清醒后与正常小儿相同。上述症状周期性发作,间日疟和卵形疟每隔一天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2天发作一次,恶性疟疾持续高热,无明显的寒战和出汗期,最严重者可出现脑型疟疾,有高热、言语杂乱、昏迷抽搐,神经系统检查有异常,还可出现黄疸、呕吐胆汁、肝脾肿大,还可出现溶血、小便象葡萄酒样,还可出现休克虚脱、体温降低、突然昏倒、手足冰凉、血压下降等。
由于疟疾常出现抽搐、昏迷,特别是恶性疟疾持续高热,引起脑型疟疾时病人还有脑病的改变,如病情控制不好对小儿智力发育有一定的影响,故要积极预防。治疗疟疾,要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消灭蚊虫,防止传播。必要时采用蚊帐、蚊香,尽可能装纱窗、纱门、纱罩等防蚊设备。迁往流行区应服抗疟疾药物,对儿童更为重要。
本病的治疗,病人应卧床休息,供给营养丰富、富含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使用有效的抗疟疾治疗药物,特别要注意对脑型疟疾的抢救,同时要设法控制高热和抽搐,减轻对脑部的损害。
恶性疟原虫的相关新闻
新华网巴黎5月1日电(记者李学梅)法国和美国科学家日前表示,他们发现了恶性疟原虫对于青蒿素类药物的抗药机制,这一发现将有助于科学家研究疟疾的新疗法。
据法国国家科研中心介绍,每年全世界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但医学界至今仍未研制出针对这种传染病的有效疫苗。作为疟原虫的一种,恶性疟原虫致病性极强,它主要存在于非洲、南美和亚洲的热带地区,并与80%的人类疟疾相关。十几年来,医学界一直使用青蒿素及其衍生产品对病人进行治疗,它不但治愈率高,而且见效很快。但在去年7月,科学家们发现少数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表现出抗药性,这为疟疾的防治工作敲响了警钟。
为此,该机构与法国健康与医疗研究所、美国国家健康研究所合作,对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机制进行了研究∑学家发现,在青蒿素发挥药效的时候,恶性疟原虫就会进入“休眠状态”,等到药效一过,它又会重新“苏醒”过来,不过只有处于红细胞寄生周期第一阶段的恶性疟原虫才具有这种能力。
研究人员认为,这一发现将帮助科学家更好的了解疟原虫的抗药机制,从而改善疟疾的疗法。相关研究成果已公布在最新一期的美国《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疗法》月刊上。
疟疾是由疟原虫引起的疾病,多由蚊子传播,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发病较多。疟疾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呕吐等,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的常见症状
得上疟疾病就一阵冷、一阵热,上来冷了,浑身冷的打寒战,甚至压上几床被子也暖和不过来;若是上来热了,就是只穿煎薄衬衫也觉得热的不得了。直到出一身大汗后才算是暂时了事。一但患有疟疾,短则十天半月,多则几个月也不得好,患者多被折磨得面黄肌瘦,精疲力尽,若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严重者还可能因此而丧命。
疟疾是一种什么疾病
疟疾是疟原虫引起的疾病,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和脾 肿大、贫血为特征,恶性疟有侵犯内脏的倾向。我国地处亚热带 和温带,除寒冷的西南高原、西北及北部的干燥沙漠区、东北的 山区和西北的黄土高原外,均有疟疾的流行。其中,间日疟最 多,恶性疟次之。
如何防治和护理疟疾
疟疾在非洲流行甚广,有的地区感染程度相当严重,尤其恶性疟对人的威胁更大。由于当地流行区的人群大多已有了一定的免疫力,所以除感染较重外,一般并不出现明显的症状。但从非流行区去的人则往往因缺乏免疫力而极易感染上这种病,病情也往往比较重,如不及时治疗,有可能危及生命。重症疟疾的患者即使抢救成功,也往往会留下明显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从热带非洲或其他热带地区回来的人员,如有发热,应首先考虑疟疾的可能性。
疟疾是由疟原虫所引起的一种古老的疾病,古代称之为瘴气。疟原虫主要寄生在人类或动物体内的红细胞中,其发育和繁殖时,会造成大量红细胞的破坏及疟疾的发作。能引起人类疟疾的疟原虫有4种,即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及卵圆疟原虫。疟疾的症状有寒战、发热、出汗、疲乏等。由于这4种疟原虫在红细胞内发育所需的时间不同,所以引起发作的时间也不同。间日疟及卵圆疟均为隔日发作一次。三日疟每隔两天发作一次。恶性疟则不太规则,可以每天发作。疟疾患者的肝脏和脾脏都可以肿大,反复发作的慢性患者的脾脏可以很大,甚至形成巨脾症。慢性疟疾患者有时也可以轻度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为其主要表现。
来自非流行区的人群感染疟疾后极易发展成重症疟疾。表现为脑型疟,患者有抽风及昏迷,重度黄疸,肾功能不全,以及肺水肿、休克、酸中毒、重度贫血、自发性出血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低血糖症、黑尿热等。发生以上情况时,患者的死亡率较高。
诊断疟疾最好同时检查薄血片及厚血片,这样疟原虫的检出率会高一些。确诊后应立即开始抗疟治疗。在一般情况下可口服抗疟药,但重症疟疾则必须肌肉或静脉注射抗疟药。目前常用的抗疟药为氯喹。但要注意,目前世界上有不少地区,如东南亚、东非等地耐氯喹的恶性疟已非常普遍(我国南方也存在),故治疗应改用其他抗疟药,如奎宁、甲氟喹、青蒿素等。现已发现对奎宁或甲氟喹耐药的恶性疟原虫株。不过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耐青蒿素的虫株。为了防止耐药虫株的产生,现在一般都主张联合用药,即同时应用2-3种抗疟药,如奎宁合并周效磺胺、磺胺增效剂或四环紊等药。治疗疟疾的关键仍是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高度疑似疟疾的患者,即使血涂片未找到疟原虫,也可试行抗疟治疗。
前往流行区出差、探亲或工作的出国人员,应服用预防疟疾的药物,常用的药物是乙胺嘧啶。不过现在也已经出现了耐乙胺嘧啶的疟原虫株,所以预防用药方面也主张联合用药,如乙胺嘧啶或其它抗疟药加周效磺胺及磺胺增大效剂等。疟疾是由按蚊传播的,所以在流行区生活工作时,睡觉要用蚊帐,特别是使用浸泡过杀虫剂如除虫菊酯等的蚊帐效果较好。野外工作人员可在身体暴露部分涂用驱蚊剂,但驱蚊剂有一定的毒性,绝不能涂在口腔周围,以免中毒。
蚊子对健康有什么危害
据研究,蚊子传播的疾病达80多种之多。对于孕妇来说,被蚊子叮咬后蚊子携带的病毒容易进入体内,导致孕妇生病,甚至对胎儿造成不可磨灭的伤害。据研究,由蚊子传播的疾病主要有以下两种:
1、疟疾。疟疾又称瘴气,全世界疟疾属的成员有400种,其中85种能传播疟疾。疟原虫造成的疟疾是全球人类主要的死因之一,尤其是五岁以下的孩童,更容易受到疟 疾的感染而死亡。疟疾每年约造成3百万人死亡,会传染疟疾的疟蚊分布在中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和中亚,尤以非洲最为严重。在非洲,平均每30秒就有一个儿童死于疟疾。
2、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也是由蚊子传带的,这种病又叫日本乙型脑炎,普通都把它叫做大脑炎。蚊子咬吸了含有本病毒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后,经过一个相当时期就具有了感染性,再叮咬没有免疫力的人时可以使被咬者发病。传染这种病的蚊子叫库蚊和伊蚊。防治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除注射疫苗、防治传染外,必须大力进行灭蚊,消灭传播者。
疟疾是什么病 疟疾能治好吗
随着医疗技术及水平的提高,疟疾患者在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好是可以被治愈的。患了疟疾,应及时治疗,以前常用药物有氯喹和伯喹。其中氯喹能杀灭血液中的疟原虫,伯喹能杀灭肝脏中的疟原虫和血中配子体。服用方法是二药合用,为了防止复发,第二年春天,还须进行休止期治疗,以达到根治。现在已普遍开始采用青蒿素复方药来治疗疟疾,其抗药性低,治愈率高,效果更明显。
疟疾是什么病能治好吗 现今疟疾疫情怎么样
根据2014年12月发布的情况估计,2013年约有1.98亿疟疾病例,有58.4万人死亡。大多数死亡发生在非洲儿童中,那里每分钟便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在我国,经过医学工作者和疾控部门的多年努力,全国疟疾病人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2400多万减少到目前的数十万,部分省份现只见散发病例,我们甚至有望在2050年全面消灭疟疾。所以,疟疾已经逐渐离我们远去,这其中离不开青蒿素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