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湿的穴位有哪些
去湿的穴位有哪些
当感觉舌苔发白、身体沉重、大便不成形时,那肯定是身体湿气重。我们的身体上有7个穴位是用来去湿的,腋下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肘窝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咳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
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膝窝膝窝又称腘窝,在窝的中心点上,有一个重要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再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足三里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
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承山穴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其效果跟红豆薏米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丰隆穴配合足三里按摩丰隆穴可以祛湿化痰,丰隆,象声,轰隆打雷。长期坚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
中医讲究持之以恒,慢慢调理身体,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可以准备一个刮痧板每天瓜祛湿的穴道,够不到的地方还可以到中医诊所进行拔罐治疗,但是去湿呢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如果身体有异常的不适一定要到医院进行彻底的检查治疗,不要因为侥幸耽误治疗的最佳时间,按摩穴位和食补一起进行养生效果会更好的。
湿热重有哪些症状 身体湿热严重怎么调理
身体湿热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
对于湿热重的人群来说,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平时保持饮食清淡,不吃辛辣刺激以及肥腻的食物,其次就是要规律自己的作息,养成早睡早起,定期锻炼的习惯。
对于湿热重的人群来说,还可以结合中医治疗疾病,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黄芩、黄连、厚朴、半夏、白术等中药材,其次也可以适当进行针灸去湿热,针灸常见的部位有中脘、足三里、阴陵泉等穴位。
如何治疗手指关节疼痛
1、凡外伤所致的手指关节痛,应先局部消毒,然后迅速包扎、固定外伤。对关节扭、挫、跌、打、碰伤,凡未破皮仅有红、紫、肿、痛者,可立即上冷敷(用冰袋、冰块或冷水浸湿毛巾等)。
2、针刺疗法根据关节痛的部位,选用体针、耳针、梅花针等常用穴位,有止痛、消炎作用。
3、拔罐治疗根据手指关节病变部位、疼痛程度、伤情与病因,按照常用穴位或痛点,施以拔罐治疗,有时确有止痛、消肿、消炎、去湿之卓效。
4、凡因全身发热、感染等疾病所致的肌肉关节疼痛,在未明病因和治本之前,可以使用退热、止痛或消炎药物。
5、热敷治疗凡外伤24小时后以及手指关节有红肿胀痛者,可用诸如热水袋、烧热砖、炒细砂或盐等,在严防烫伤皮肤的规程下做关节热敷治疗,每日1~2次,有止痛、消肿、去湿作用。
去湿气艾灸哪个穴位 艾灸关元穴祛湿
关元穴位于脐下3寸的位置,属于养生保健的穴位。长期对关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调理气血、补肾固精。每日可以艾灸10-15分钟,能够帮助祛湿。
按摩哪些穴位可以去湿
1、极泉穴
腋窝的极泉穴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郁火毒素,应常常去按揉,以疏通这口井。腋窝的极泉穴位于腋窝顶点,腋动脉搏动处,是心经的重要穴位,可以去心脏的火毒。
应常常去按揉,或者拨动,一般不少于36下,最少一天两次,以疏通经络,还可起到调理睡眠和解决心脏不舒服的问题,包括白领经常不明原因出现的心悸、胸闷状况。
2、阴陵泉
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这儿在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着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
每天要用手指按揉这里,时间不拘,空闲的时候就可以,但要保证一天总共10分钟以上。如果你体内有脾湿,按这里会疼,但是坚持按揉,你会发现疼痛再逐渐减轻,说明你的脾湿在好转。
3、丰隆穴
从腿的外侧找到膝眼和外踝这两个点,连成一条线,然后取这条线的中点,接下来找到腿上的胫骨,胫骨前缘外侧1.5寸,大约是你两指的宽度,和刚才那个中点平齐,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每天按压3分钟左右。
4、曲池穴
当你出现咽喉肿痛、痰黄气喘、咳嗽咯血、心烦心热、口腔溃疡、失眠多梦等问题,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10分钟,会出现青、红、紫、黑等不同颜色的毒素反应物。每一到两周一次,可保这口排污井的通畅,排出心肺毒素。
肘窝的曲池穴位于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大肠经的湿浊之气聚集于此。现代常用于治疗肩肘关节疼痛(或者肩周炎)、上肢瘫痪、高血压、荨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体炎、甲状腺肿大、急性胃肠炎、感冒发热、咽喉炎等。可以在肘窝的位置连续拍打5分钟左右,以感觉到酸胀为宜。
5、委中穴
膝窝的委中穴位于腿窝的中心点上,这里有个穴位叫委中穴,走的是膀胱经。膀胱经是人体最大的排毒去湿通道,而委中穴便是这个通道上的排污口,如果这里不通畅,湿气排不出去,可能会导致关节炎、腰痛等疾病的发生。所以平时在可以按揉此穴位,每次拨动或者敲打不少于36下。
6、足三里
是治脾健胃的第一穴,除湿当然也少不了它。刺激的最好方法是艾灸。每天睡觉前用艾条灸,可以协助阴陵泉祛湿。该穴是一个祛湿的要穴,而人体湿气大就容易滋生细菌,引起水肿,以及各种炎症,包括皮炎、皮疹等。
另外,脾是生痰之源,是管湿气的,如果湿气多了运化不出去,就会变成痰饮。所以,要从根本上解决生痰的问题就要健脾,而每天坚持多揉阴陵泉穴就好。
操作方法:空闲的时候按揉阴陵泉,一天要保证10分钟。晚上睡觉前,用艾条灸两侧足三里3-5分钟,最好灸之前先按阴陵泉1-2分钟。
7、承山穴
是最有效的祛除人体湿气的穴位,因为承山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上,膀胱经主人体一身之阳气,所以,刺激它能通过振奋膀胱经的阳气,排出人体湿气。
大多数人,只要轻轻一按他的承山穴,都会有明显的酸胀痛感,这都是因为体内有湿的缘故。
而按揉承山一段时间后,会感觉身上微微发热,这就是膀胱经的阳气在起作用了,身上的湿邪,正随着上升的阳气向外发散。
艾灸怎么除湿气
艾灸祛湿穴位。
艾灸是一种通过烟熏火灼把艾草的药力通过穴位经络带到人体的病痛之处的方式,其温热的作用可以起到祛湿的作用,所以想要祛湿则艾灸祛湿的穴位是最为合适的。
建议是艾灸关元穴、中脘穴、丰隆穴、解溪穴、足三里穴、合谷穴等穴位,可以起到很好的祛湿作用。
去湿气的穴位
1、百会穴
头顶正中线与两耳间联线的交点处,大致在头顶正中央处。手握成拳状敲打或来回揉搓百会穴3-5分钟,最好有发热之感。此外还可以点燃艾柱,灸熏此穴位。该穴若受湿气入侵,则容易导致头痛头胀,出现头晕,脑袋也有如戴帽一般的沉重感。刺激该穴位能帮助理顺行气,消除积滞,还可健脑宁神。
2、大椎穴
颈后正中,位于颈部和背部交接处突出的骨头即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取穴时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上方即是。低头,双手十指交叉放到大椎穴的部位,用双手大拇指同时用力来回揉擦大椎穴,直至大椎穴发热。大椎穴受湿气入侵,易造成肩颈病症如肩膀颈椎酸痛不适等。刺激该穴位可避免风寒湿邪的侵袭,提高免疫力。
3、神阙穴
脐中部,即肚脐眼处。顺时针揉动腹部,也可点燃艾炷来灸熏穴位;或者涂抹艾草精油于腹部后用热水袋温敷;或使用艾盒,将其点燃后固定在腹部20分钟,注意温度不要太烫。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脾胃不适、腹胀、大便粘腻,女性还容易引发妇科炎症如白带增多、经血不畅等。腹部本身就要以保暖为主,刺激神阙穴有助于健脾祛湿、强健身体。
4、涌泉穴
足底,足前凹陷处第二、三趾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三分之一处,于足底掌心前面正中之凹陷处来找到穴位。点按早晚各一次,每次点揉3-5分钟,以有酸痛感为佳,两侧交替进行。也可用温热水泡脚后艾灸,双足穴位各灸15-20分钟。涌泉穴受湿气入侵,会导致膝关节痛、风湿及全身疲劳、浮肿。常按此穴有助促进睡眠,对肾亏引起的眩晕、失眠、耳鸣、头痛、腰痛等有一定的疗效。
5、阴陵泉穴
阴陵泉穴为祛湿要穴,位于小腿内侧,在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采用正坐或仰卧姿势,由膝盖下方往膝盖方向摸索,在膝盖内侧碰到大骨的部分。点按为主,每次按摩100~160下,每日早晚各1次,也可用艾柱熏灸此处3-5分钟。若该穴位受湿气入侵,则会出现膝盖疼痛、两脚笨重、行走不畅之感。刺激该穴位可达到清利湿热,通经活络的效果,帮助缓解腹胀、膝痛等不适之感。
去湿气艾灸哪个穴位 艾灸隐白穴祛湿
脾经的重要穴位。和消化密切相关的两条经脉,足阳明胃经和足太阴脾经分别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
取穴: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手法:艾条灸5-20分钟。
三伏贴祛湿贴哪里
因人而异。
采用三伏贴祛湿的话,其实并没有明确的祛湿穴位,其可以根据自身的体质情况,来选择合适的穴位来进行祛湿。
三伏贴本身是通过中药穴位敷贴,由中药对穴位产生热性和药性的刺激,从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所以只要是贴在穴位上,其就可以起到一定的药效作用。
但是每个三伏贴的药效作用是不一样的,贴的穴位位置不一样,并且穴位组合的位置不一样,其祛湿的效果也不一样,个人其实并不好判断穴位,建议是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三伏贴祛湿。
痰湿体质的按摩祛湿穴位
1、丰隆穴
丰隆原意是指古代神话中的雷神。丰隆穴,顾名思义,就是假借丰隆这个象声词,把脾胃上的浊湿像打雷下雨一样排出去。所以说,梅雨季节里多揉此穴,健脾祛湿的作用非常不错。
它在外踝上8寸,胫骨前缘外侧1.5寸,胫腓骨之间。一般每天2次,每次3分钟。
2、中脘穴
中脘穴可以和胃健脾,促进脾胃的运化。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即为此穴。我们可以用指端或掌根在穴上揉2~5分钟,也可用掌心或四指按摩中脘5~10分钟。
3、阴陵泉
阴陵泉是脾经的合穴,从脚趾出发的脾经经气在这儿往里深入,可以健脾除湿。它在膝盖下方,沿小腿内侧骨往上捋,向内转弯时的凹陷,就是阴陵泉所在。每天用手指按揉这里10分钟以上即可。
艾灸什么穴位去湿气 艾灸曲池穴祛湿
曲池穴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意为脉气自四肢末端至此,最为盛大,犹如水流合入大海。曲池穴具有祛除风湿,调理气血的功效、可改善手麻、胸中烦满,改善周边血液循环。
取穴:屈肘时肘横纹外侧端。手法:用艾条灸每天1次,每次10分钟。
艾灸祛湿效果好不好 湿气重艾灸肚脐好吗
可以。
湿气重的话是可以选择艾灸肚脐的,肚脐也就是神阙穴,艾灸这个穴位的话,其可以起到温脾暖脾,利尿消肿的作用,对于一些腹部寒湿过重的人群有着明显的祛湿效果。
但是只是单独艾灸肚脐的话,其祛湿的效果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一些湿热的症状是没有什么祛湿效果的,建议湿气重最好是结合其他的祛湿穴位一起来艾灸为宜。
艾灸什么穴位去湿气 艾灸解溪穴祛湿
解溪穴位于脚背、踝关节活动的凹点。这个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湿的穴位,对于解除下肢的水肿有较好的效果。每日对解溪穴艾灸15分钟,坚持一段时间,能够很好祛湿。
去痰湿的穴位是什么
一到了季节交替的时候,身体就特别的敏感,容易发生这样或者那样的状况,湿气特别重,尤其是作为女生来说,会影响了自己每个月的月经,从而引起其他的疾病,穴位治疗方法,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下面就将去痰湿的穴位治疗法,介绍给大家。
嗜食肥甘是痰湿内蕴,导致肥胖的直接原因。这在古代医书中早有说明。《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类人,则膏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中也说:“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简单解释,就是肥胖是爱吃肥腻甘甜的人的疾病。比如说有的人喜欢吃油大味重的食物;有人偏爱用甜食。都有积聚脂肪,导致肥胖的可能。据说,乌里韦十几岁的时候就已经有115公斤了,由于不太在意,继续延续着不科学的饮食和生活习惯,最终造成身体像“吹气球”一样,才变成了超级大胖子。对于嗜食肥甘的人来说,常喝大麦茶非常有好处,因为大麦茶能去油腻,促消化。《本草纲目》记载:“大麦味甘、性平、有去食疗胀、消积进食、化谷食之功。”大麦茶制作起来也很简单,把大麦炒制成焦黄,用热水冲泡2~3分钟即可饮用。
可见,对于痰湿内蕴造成的肥胖,如果做到利湿化痰,就能将标本兼治,减肥瘦身。除了食补,艾灸丰隆穴、水道穴和水分穴也是对付这类肥胖的好办法。
丰隆穴
因为丰隆穴是古今医学家所公认的治痰要穴。元朝王国瑞《玉龙歌》云:“痰多宜向丰隆寻”。李时珍也指出,凡与痰有关的病症,如痰湿犯胃之恶心呕吐,溢于肌肤之肿等,都是丰隆穴的治疗范围。为什么呢?因为痰的产生以脾的责任最为重大,有“脾为生痰之源”、“脾无留湿不生痰”之说。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上的络穴,别走于足太阴脾经,对于脾胃经脉上的疾病,丰隆穴可以帮助治疗。艾灸丰隆,可以调理脾胃,恢复脾胃的运化功能,消除脾胃里面的水湿浊气,使气血畅行,痰湿自化,消脂减肥。水分穴能把聚集在皮肤中的水分散开,促进水分代谢,是治疗水肿性肥胖的常用穴位。
以上就是去痰湿的穴位治疗法,主要分为几个简单的穴位,尤其是对于那些,新陈代谢不正常,身体严重缺水,或者是发生水肿肥胖的状况的患者,穴位治疗法是很有效的,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帮助,祝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