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在于预防疾病
养生之道在于预防疾病
在这20年里,病患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中医院的体检结果中发现,现在有很多20多岁的年轻人就得了颈椎病、腰椎病、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从发病率来说,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发病率倒没有明显上升,而中青年的发病率在上升,最小的心梗患者居然只有19岁。
胃炎、胃溃疡的患者显著增多。以前,司机得这种病的比较多,因为总是坐着开车、饮食不规律,所以比较容易患胃下垂等胃病。今后,私家车越来越多,空气污染也越来越重,再加上工作紧张,很多人不能按时吃饭,又总是坐着不活动,结果因消化不良导致的疾病就多了起来。
另外,没有具体病,就是觉得不舒服的人越来越多,这就是我们所谓的亚健康人群,这部分人处于疾病与健康之间。亚健康状态去医院没法看,因为不知道挂哪个科,挂哪一科都不对,它需要调理。而中医调理亚健康,又特别在中医院开设了亚健康门诊。
以上所说的种种病症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健康水平并不乐观,另一方面反映出疾病预防工作做得远远不够。我们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还不如古人的认识深刻。古人知道防未病,而现代人更强调“治已病”。一旦遇到某些特殊情况,就会产生健康危机。
比如“非典”时,所有人都在吃药,好像是“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但其实“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疾病不是突然就来的,想增强抵抗力只能靠平时,而非一时;“病去如抽丝”,病了之后要痊愈、重获健康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一般人认为年纪大了、老了,就要生病,病多了、病久了就走向死亡。很少人会去想:人有没有可能不生病呢?当然可能,长生不老是一种实现不了的奢望,但健康到老、无疾而终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只是大多数人不知道方法。远古时候的人不知病为何物,《黄帝内经》中说“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反观今时之人却“年半百而动作皆衰”。
为什么中医中长寿者多?
综合中医长寿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重视预防
古代人要和自然灾害、猛兽做斗争,加上科学不发达,传染病无法控制,一般疾病医疗效果也差,因而人的死亡率极高,平均寿命短。若不注重预防,长寿是不可能的,《内经》所谓“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强调预防的重要性。
有病早治
被尊为医圣的张仲景主张早识病、早治病。《甲乙经·序》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不懂医学又不听忠告,终于四十而夭折”。
讲究养生之道
许多中医享有长寿的关键在于养生。《冷庐医话》称名医长寿为“医范”,强调“医人每享高龄……既精医学必有探性命之旨,审颐养生之宜,而克葆天年也”。其养生之道有四:
养生之道与养生之术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其内容不外以下四点:
顺其自然: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强调在养生的过程中,既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同时也要重视人与社会的统一协调性。正如《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形神兼养:
在养生过程中既要注重形体养护,更要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摄,正所谓“形神兼养”、“守神全形”和“保形全神”。
动静结合:
现代医学主张“生命在于运动”,中医也主张“动则生阳”,但也主张“动中取静”、“不妄作劳”。
审因施养:
养生不拘一法、一式,应形、神、动、静、食、药……多种途径、多种方式进行养生活动。此外,也要因人、因地、因时之不同用不同的养生方法,正所谓“审因施养”和“辨证施养”。
而“养生之术”则是要求在养生之道的指导下,方能实施。其内容囊括了以下七方面:
神养:
包括精神心理调养、情趣爱好调养和道德品质调养等方面。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内容。
行为养:
包括衣、食、住、行和性生活等生活起居行为调养。
气养:
主要为医用健身气功的“内养功”。多涉及了中医文化、宗教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形养:
主要包括形体锻炼及体育健身活动。多融合了医学文化和武术文化内容。
食养:
为中医养生之术的主要内容之一,其应用范围较广,适应人群也较多。主要内容为养生食品的选配调制与应用,以及饮食方法与节制等。内容包括了医、药、食、茶、酒以及民俗等文化。
药养:
主要内容为养生药剂的选配调制。其制剂多为纯天然食性植物药;其制法也多为粗加工调剂;其剂型也多与食品相融合。因此,中医常有“药膳”之说。
术养:
是以上养生之术以外的一种非食非药的养生方法,即利用按摩、推拿、针灸、沐浴、熨烫、磁吸、器物刺激等疗法进行养生。主要涉及医药文化。
养生与养身的区别是什么
平时的生活当中,有很多人都认为养身之道就是等于养生之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中医中的养生虽然被理论的称之为“养生之道”,可是却是将养生的方法称之为“养生之术”,顾名思义就是养生的方法,它们并不是等同的。
养身就是保养身体、调理身体,偏重在具体的身体机能上,而且不会太具备长远性。比如说“孕妇刚生产完,要注重养身”;“某运动员受伤后做了手术,要请假养身”等等。
养生之道,基本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养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养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养生是我们的先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
养生是保护生命、延年益寿。我国中医及佛学十分重视预防保健,称为养生,通过精神调养、食疗药膳、养生功法等等整体综合措施。达到体质增强、防治疾病、防止衰老,延长生命的目的。
现在我们了解了养生与养身的区别,原来养生和养身的区别在这里,其实生和身就不一样,虽然同样都是养,但是还是有区别的,不管是养什么,都应该对自己的身体好,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的健康和强壮,这才是我们养生和养身的共同的目的。
立春养生
立春节气是二十节气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节气到来,预示春季也要来了,春季养生要顺应生发之气,养身养心、护肝保肝才是养生的重点。
中医认为,春气与肝脏升发、条达之气相应,肝为风木之脏,如果春季违逆了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变证,不仅影响人体的情绪,而且会损伤“肝藏血”的功能,从而损伤人体的正气,可谓“伤身又伤心”。所以,春季养生之道,在于养身与养心并重。
养身者在于“四适”:适居处、适饮食、适动静、适时令。
养心者在于“四心”:用心、放心、清心、开心。
养生经典语录 冯友兰的三个字:“不着急”
著名哲学家冯友兰,80岁时开始动手写《中国哲学史新编》,于95岁高龄时完成这部7卷本的皇皇巨著,令人啧啧称奇。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在国内外都有重大影响,这里仅举一例。
韩国总统朴槿惠,自称是“没有父母,没有丈夫,没有子女”的“三无”女士,人称“冰公主”。她深受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影响,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使我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灯塔,是中国著名学者冯友兰的著作《中国哲学史》。”
冯友兰晚年时,曾有人向他请教养生之道。老人沉吟半响,缓缓地说了三个字:“不着急。”
冯老将“不着急”的养生之道,贯穿于自己的修身养性和学术研究之中,向往进入一种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精神境界。人们形容冯友兰“视其色如春阳之温,听其言如时雨之滴”。在耄耋之年,他目近失明,耳近失聪,而学术活动却一刻未停。可见,冯老的“不着急”,不是生命钟摆的停歇和迟缓,而是对生命长度和宽度的拓展。
老年人的中医养生
养生之道概括了几千年来医药、饮食、宗教、民俗、武术等文化方面的养生理论。
养生家曹慈山在论述时说:“养生之道,惟贵自然。”这是最适合运用的养生准则。人体十二经脉以不同时辰循行全身,假如我们能从认识经脉循行路径及流注时辰,并了解其功能以时辰配合脏腑养生,便可以得到人生中之最好的养生之道。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道林养性》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疲及强所不能堪尔。”古人主张劳逸“中和”,有常有节。长期以来的实践证明,劳逸适度对人体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也是比较重要的养生之道。
对现代人来说,养生之道贵在情感沟通,养生不仅仅是让身体健康无疾,还要让心理舒坦无忧,要做到这点,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主要包含男人女人养生之道的详细内容,以及养生之道视频等,还包括各种养生技巧,常见的食疗配方等内容。
骨质增生正确的养生之道
骨质增生正确的养生之道!希望通过我们下面的介绍,让您正确了解骨质增生的养生之道,让您更好的远离骨科病症的困扰。
由于骨质增生是慢性病,所以从年轻时就应该开始预防,一方面,加强运动锻炼。另一方面,合理的饮食也有一定的作用,那么骨质增生吃什么好呢?
首先,骨质增生要加强钙的摄取,所以应该多吃一些含钙高的食物,如牛奶、豆制品、虾皮等。若有必要,可以补充钙。
其次骨质增生吃什么好,维生素A与维生素D的摄取也十分注意,要多吃鸡蛋、动物的肝脏、深色蔬菜、水果等。
最后骨质增生吃什么好,应多吃一些富维生素A与维生素D如芒果、木瓜、甜瓜、葡萄、橘子、凤梨、香蕉、草莓、番茄、包心菜、马铃薯等含有丰富的维他命,而生物类黄酮可以预防自由基的破坏,减缓发炎反应,加速运动伤害的复原及强化胶质的形成。
骨质增生患者朋友还应该加强体育锻炼,肥胖的还应该减肥,以减轻关节负担。有了养生之道之后,得了骨质增生还是要及早进行治疗,微创介入技术不需要开刀、不流血、手术时间短、副作用小、疗效可靠、较开刀手术安全和易于被患者接受,因此是治疗骨科疾病的理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