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会的位置和功效 听会主治病症
听会的位置和功效 听会主治病症
1、五官科系统疾病:耳鸣,聤耳,齿痛,口眼歪斜,突发性耳聋,中耳炎,外耳道疖,颞关节功能紊乱,腮腺炎,牙痛,咀嚼肌痉挛;
2、其它:面神经麻痹,脑血管后遗症。
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显著
突发性耳聋,因其突然的发病及危险性,严重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和工作。虽然目前没有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百分之百治愈每一位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但是根据临床研究,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效果显著。
(一) 体针
1.取穴
主穴:翳风、风池、听宫、听会。
配穴:肾俞、外关、百会。
2.治法
主穴每次取2穴,可轮用。配穴据症酌加1~2穴。先以右手拇指尖由轻而重按压患侧之主穴,至患者有酸胀感。再用1.5寸~2寸毫针,风池穴向目外眦方向直刺进针约1.5寸,翳风向耳门方向斜刺深约1.5寸,听宫或听会,垂直刺入1.0寸~1.2寸,以耳内有强烈针感为度。配穴,百会刺入2针,成“十”字形,余穴两侧均取,常规针法。均施泻法或平补平泻法1分钟,留针120分钟,每隔30分钟运针1次,或通以电针,断续波,强度以患者可忍受为宜,通电30 分钟,每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听力恢复正常,检查无异常;显效:听力基本恢复,经听力计测听连续3频率平均提高20分贝,耳鸣减轻;有效:听力部分恢复,经测听连续3频率平均提高10分贝,仍伴耳鸣;无效:未见改善或恶化。
共治疗81例,按上述标准其总有效率在80.8%~93.3%之间[2~4]。
(二) 综合法
1.取穴
主穴:太冲、涌泉。
配穴:听宫、百会,肾(耳穴)。
2.治法急性期仅取主穴,以28号2.5寸毫针,自太冲进针,直透至涌泉穴,双侧均刺,待得气后,将针徐徐上提,同时以400次/分的频率,360度幅度逆转捻转3分钟,气至病所后,留针30分钟,每隔5分钟行针1次。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待听力恢复后,改取配穴之听宫和肾,均为患侧,分别埋置掀钉或皮内针,留针24小时。伴耳鸣眩晕者,宜用艾卷薰灸百会穴15分钟~20分钟。宜每日1~2次。
3.疗效
以上法治疗21例突发性耳聋患者,结果痊愈18例,显效3例,愈显率达到100%[5]。
(三) 针灸
1.取穴
主穴:听宫、听会、风池、完骨。
配穴:百会、合谷。
2.治法
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听宫、听会 ,以1.5寸28号毫针快速剌入,至穴区出现明显酸胀感,用小幅度提插捻转泻法,运针1分钟~2分钟。法用艾条点燃后对准二穴雀啄法灸之,每次每穴灸5分钟~8分钟,以出现潮红为度。风池、完骨用1.5寸毫针斜剌,针尖指向患耳,使针感向患耳内传导。百会,以1寸针平剌;合谷以1.5寸针直剌,使酸麻感向上臂传导。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5次为一疗程。
3.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痊愈:听力完全恢复,语音试验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显效:语音试验由0/6m恢复至4/6m~5.9/6m;有效:语音试验由0/6m恢复至2/6m~3.9/6m;无效:经三个月治疗未见明显好转。
共治30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痊愈20例,显效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7%[6]。
三叉神经中医治疗方法有哪些
一、普通针刺疗法。
主穴:风池、翳风、下关、手三里、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阳,阳白,捞竹,头维。第2、3支疼痛者加太阳、四白、下关、听 会、地仓、承浆、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针。
二、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
针刺眶上孔,眶下孔、后上齿槽孔及颏孔,直接针刺三叉神经周围支,待出现同侧分支的分布区疼痛及麻胀反应,而获迅速的镇痛效果。所持针刺手法,系提插捻转强刺激,不论阴阳补泻,对初针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轻,以免引起晕针,或产生惧怕情绪。
三、利用蜜蜂针刺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方法。
蜜蜂蜇针中含有的蜂针液,对神经系统有明显作用。结合针灸原理取穴治疗,往往会收到良好效果。
听会的准确位置图片
精确定位:位于面部,当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简易取穴:位于耳屏下缘前方,张口时凹陷处即是。
听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会的作用
听会穴属胆经,位于耳前,是胆经之气入耳中,出耳前之处,疏通耳部经气,调节耳部气血运行之力颇强,是治疗各种耳疾之要穴,本穴邻近面部,具有疏面,齿风邪,清热消肿止痛的作用,可治疗头面,风热肿痛之疾。
如何通过听会穴按摩法治疗老年人耳鸣
我来教教你如何通过听会穴按摩法治疗老年人耳鸣。位置:耳垂前的凹陷处,左右各一。方法:用拇指指尖对穴位进行垂直按压,每次5秒钟。直到症状缓和为止。 只可刺激耳鸣一侧的听会穴。
听会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听会养生按摩方法
用中指指腹轻轻按摩听会穴,每次3-5分钟,每天坚持按摩,可改善听力,缓解耳部不适。
面部刮痧多久一次
方法:
1、均匀上面部精油。
2、用刮痧板轻按面部穴位,由下往上:承浆、两地仓、两迎香、巨髎、颧髎、两鼻通、睛明、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髎、球后、承泣、四白、太阳。
3、用刮痧板点按面部穴位:印堂、发际、攒竹、发际、鱼腰、发际、丝竹空、发际、太阳、医肉、听会、听宫、耳门。
4、开始刮痧,刮痧路线起止点及顺序如下:
1) 承浆——听会 2) 地仓——听会 3) 人中——听会 4) 迎香——听会 5) 鼻通——耳门 6) 晴明——耳门 7) 攒竹以下——太阳穴 8) 额头分三段——太阳穴
5、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6、按4所述刮痧路线,再由额头刮至下颌,即由8线至1线。提拉左边脸颊,提拉右边脸颊。
7、用刮痧板轻轻按抚全脸。
8、颈部路线:由神经沿着淋巴走向,从耳后至锁骨轻刮,向下排颈部淋巴液
刮痧在中式医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大到医生治病,小到民间个人刮痧保健,在中华文化中也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己在家可以熟练地运用这种方法,使身体达到健康状态,也许掌握面部刮痧技巧就显得十分重要,几天刮一次?怎样刮?除了上面说的方法,还可以自己去探究。
耳鸣按摩方法 按揉听会穴
听会穴:耳屏间切迹的前方,下颌骨髁突的后缘,张口有凹陷处。
方法:用食指或者大拇指轻柔按揉听会穴,5分钟左右即可。
功效:治耳鸣、耳聋等耳疾。
针刺听会穴怎么操作
听会针刺方法
取穴法:坐位,耳屏切迹前方0.2-0.5寸,在听宫下0.5寸。
简易取法:先取听宫穴,由听宫直下,耳屏前下凹陷处,与耳屏间切迹相平,用手掐按,该处张口时有一凹陷,闭口时则关闭,该处即是本穴。
进针方向:从前外斜向后内与矢状面成45°。
进针深度:直刺微向后斜,进针1-1.5寸,留针20分钟;艾炷灸1-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针刺点周围有微痛。
作用主治
听会属胆经,穴在耳前凹陷处,针之能使听觉得以聚会,故本穴具有疏通气机闭塞,清泄肝胆湿热,祛风邪开耳窍之功,用于治疗耳鸣,耳聋,耳内疼痛,下颌关节脱位,牙痛,腮肿,口眼歪斜。
注意事项
1.听会若刺之过深,有时会出现一时性头晕,提针后即可消失。
2.若进针过快,或用捣针术,易伤血管引起出血或内出血,若血随针孔而出,急闭之,易于形成皮下瘀血或血肿,几天后可自行小时。
3.该穴因位于耳前,深部有颈内动,静脉,故直刺不宜过深,以防刺伤颈内动,静脉。又因其深部为耳腔,组织较多,不可用粗针强刺激,以免伤及耳部组织,引起内耳深部疼痛。
4.若张口取针刺,留针不宜过久,且留针期间不可让患者张口过大或说话,以免弯针,折针。如留针过久,患者常因长时间张口疲劳而闭口,也容易发生弯针,折针。若张口针刺,留针时应让患者口中含棉垫,使之不能闭口。一般情况下,闭口时耳前也会出现凹陷,闭口针刺会相对安全。
5. 听会位于面部,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强烈的灸法,如瘢痕灸或直接灸,引起瘢痕,影响面部美观;况且针刺本穴主治耳病,齿病,其症大多由于肝胆火旺,痰或上扰,风热上扰,肝经湿热,温邪所伤,阴虚火旺,胃火上炎等因所致,所以不宜艾灸,更不宜针上灸和艾炷直接灸,以及隔姜,隔附子饼和化脓灸,以免灼伤耳窍,助火伤络,加重病情。
翳风是哪条经络上的 翳风的配伍功效
1.配地仓、承浆、水沟、合谷治口噤不开。
2.配听宫、听会,有通窍复聪的作用,主治耳鸣,耳聋。
3.配地仓、颊车、阳白、承泣,有活血祛风通络的作用,主治面神经麻痹。
4.配下关、颊车、合谷,有活络消肿的作用,主治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