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母乳性黄疸有什么危害 注意事项

母乳性黄疸有什么危害 注意事项

一般来说,母乳性黄疸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新生儿黄疸会反复吗

一、新生儿黄疸会出现反复现象吗?

一般来讲生理性黄疸不会反复,但是病理性黄疸如没有根治可能出现反复。如果新生儿的黄疸出现的时间早,在生理性黄疸减退后又重新出现而且颜色加深,同时伴有其它症状,就可能是病理性黄疸。它的症状为皮肤发黄,白眼球、泪水和尿液有时也呈黄色,如果新生儿精神倦怠、哭声无力、不吃奶时,应尽快去医院检查接受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

二、病理性黄疸病因复杂,多数由溶血性疾病(如新生儿溶血症)、先天性疾病或严重感染性疾病引起,新生儿黄疸的危害在于未结合胆红素水平与其大脑神经的损害是相一致的,即未结合胆红素越高,脑损害可能性越大。病理性黄疸出现反复对宝宝可能存在的威胁是很大的,家长不可以掉以轻心。

三、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因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出现的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通常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长到3~4周;病理性黄疸出现时间早,通常在24小时内出现。

四、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左右的时候黄疸非但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日趋严重,往往在生后2~3周达到高峰。但此时婴儿一般情况好,吃奶很好,体重也在上升,排黄色大便,也没有其他不适的表现。这时候就应该考虑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有早期出现和晚期出现两种情况,早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第3~4天;晚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常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通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浓度一般不会太高,最高浓度约为15~25毫克,其高峰时间是生后2~3周,如继续喂母乳,高峰时间将持续4~10天后逐渐下降,约于生后3~12周降到正常,平均下降2.5毫克/天。

母乳性黄疸一般会持续多久 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智力吗

目前研究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国内没有明确的一个病例报道的案例,但是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排除所有病理性黄疸引起的一些因素,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黄疸在生长范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是停母乳一到三天,宝宝的黄疸下降会比较明显,这时候胆红素偏高对于宝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国外有一些报道,胆红素偏高,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有一过性的听力损伤,但是黄疸降到正常以后,他的听力水平恢复到正常,对于早产儿黄疸升高,可能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定期监测黄疸,然后黄疸水平明显升高,还是要积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全身都有黄吗

母乳性黄疸有可能会出现全身皮肤的黄染,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正常,无肝病及溶血的表现,如果是黄疸它的监测大于十二毫克每分升以上,可以看到全身的黄染,如果是大于十五就是手心、脚心,基本上都是黄的,母乳性黄疸一般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以轻到中度为主,一般胆红素在十二到二十毫克每分升,重者可以达到二十五毫克每分升,所以黄疸如果是值明显的升高,超过了十五毫克每分升,是肯定可以看到全身皮肤的黄染的,所以母乳性黄疸会出现全身皮肤的黄染,要定期监测黄疸情况,如果是黄疸明显升高,必要时要积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它的一般预后是良好的,在国内尚未发现母乳性黄疸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一些病例的报道,但是在国外是有报道,部分的胆红素脑病是跟母乳喂养是相关的,特别是国外有专家报道,在早期出院的新生儿,是应尽早访视,对于出生后两到三天以内发现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就是指一周以内的宝宝的黄疸,更应该积极的干预,预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情况。有报道称就是在黄疸十五到二十五毫克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中,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是异常的,当胆红素正常的时候,此改变很快的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胆红素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期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候是要给予积极处理。

如何判断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应消退时未见减轻,或减轻后又加重,并持续数周或数月,而其它方面均为正常,此为母乳性黄疸。

怎么判断母乳性黄疸,有如下的方法:

1、母乳所致黄疸一般在生后4~5天出现皮肤、粘膜黄染,无其他异常,黄疸逐渐加重,生后10~15天中未结合胆红素可达171~513umol/l(10~30mg/dl)。如继续哺乳,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4~10天,然后缓慢下降,3~12周恢复正常水平,黄疸完全消退。若停止哺乳,于48小时内血清胆红素可明显下降。

2、新生儿在生理性黄疸后持续不退或减退后又加重,停止母乳喂养后48小时,胆红素下降50%,则可确定诊断。

3、如再恢复母乳喂养,胆红素又升高17~51umol/l(1~3mg/dl),但不会达到原来的高水平。

4、在肝功能正常条件下需要与溶血、感染引起的黄疸相鉴别。

目前尚缺乏特殊实验室检测手段来确诊母乳性黄疸,只能先将各种引起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如母婴ABO血型不合、败血症、窒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半乳糖血症及遗传性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症等少见病进行逐一排除后,才能作出母乳性黄疸的临床诊断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病理与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极丰富,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10倍。

3、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需要干预吗?

对足月健康儿,增加喂养次数,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可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当胆红素升至250-270 u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配方奶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当胆红素升至256-342umol/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或不停母乳加光疗。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

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umol/L(15-25mg /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

新生儿黄疸退而复现的原因是什么

新生儿这个日龄的胆红素的测定正常值应该小于2~3毫克/dl,这位婴儿胆红素值又较前升高,有2种可能性:1.母乳性黄疸,2.有病理情况。如何来判断要结合婴儿的综合情况(吃喝拉撒、体检等)及有关医疗上的进一步检查。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见如下:

少数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一周左右的时候黄疸非但没有消退的迹象,反而日趋严重,往往在生后2~3周达到高峰。但此时婴儿一般情况好,吃奶很好,体重也在上升,排黄色大便,也没有其他不适的表现。这时候就应该考虑为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有早期出现和晚期出现两种情况,早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一般发生在生后第3~4天;晚期出现的母乳性黄疸常常紧接着生理性黄疸而发生,也可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通常在出生后7~14天出现。母乳性黄疸胆红素浓度一般不会太高,最高浓度约为15~25 毫克,其高峰时间是生后2~3周,如继续喂母乳,高峰时间将持续4~10天后逐渐下降,约于生后3~12周降到正常,平均下降2.5 毫克/天。

母乳性黄疸除黄疸外,若无其它不适,宝宝可正常生长发育,预后较好,可以不停母乳,加服微生态制剂(如益生菌类),如果黄疸消褪不明显,可暂时停止母乳喂养3天左右,用配方奶代替。如果确实是母乳引起的,黄疸会明显消退。3天后再给婴儿喂哺母乳,可能黄疸会再次出现,但程度要比以前轻一些。如果停母乳后黄疸仍无消褪,反而加重,或者宝宝有大便发白、肝脾肿大等不良症状,那么就可能不是母乳性黄疸了,此时就需要到医院就诊,明确黄疸的原因。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家长们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我们建议广大的家长朋友们要学习一些护理新生儿的知识,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新生儿黄疸退而复现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原因引起 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智力吗

目前研究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国内没有明确的一个病例报道的案例,但是母乳性黄疸,它是需要排除所有病理性黄疸引起的一些因素,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黄疸在生长范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是停母乳一到三天,宝宝的黄疸下降会比较明显,这时候胆红素偏高对于宝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国外有一些报道,胆红素偏高,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有一过性的听力损伤,但是黄疸降到正常以后,他的听力水平恢复到正常,对于早产儿黄疸升高,可能对他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定期监测黄疸,然后黄疸水平明显升高,还是要积极干预治疗。

新生儿特有现象大揭秘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出现。这时候新生儿的皮肤呈现金黄色,之后逐渐减轻,2周后就会消失。患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不适,吃睡也都正常,可以不药而愈,对新生儿健康没有危害,所以不需担心。你只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黄疸的出现、消退时间即可。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就出现黄疸,而且出现后程度迅速加重,颜色很深,不是金黄色,而是暗铜色,则是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治疗。

生理性黄疸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母乳性黄疸,这跟母乳喂养有关。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吃母乳会延缓黄疸的消退过程或者在黄疸消退过程中再次加重。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儿也没有危害,只需要停喂几天母乳就可以减轻或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不需要完全断母乳,只要停喂几天,等黄疸消退了就可以再次喂母乳了,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有黄疸而放弃母乳喂养。在停母乳期间,可以将母乳挤出来,以免回奶。

2.总是攥着小拳头

很多新妈妈可能会感到奇怪,宝宝的拳头为什么总是紧握着的?这是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屈肌的力量要强于伸肌。大约在宝宝三四个月左右,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屈肌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伸肌的力量逐渐增强,二者会逐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到那时,宝宝的小手也会呈现松弛自如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刚出生后不久,当你用手扒宝宝的手指时也能扒开,而且宝宝各个手指头的关节活动自如,如果你用力扒也扒不开,或者宝宝手指关节不能活动就要引起注意。另外,如果4个月以后宝宝的小手依然时时刻刻都紧攥着,就需要去医院看医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重有可能不增反降。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排出胎便,损失水分,而此时妈妈奶水较少,新生儿吃得不多,摄入相对较少造成的差距而导致的,这是正常现象。在宝宝出生后大约第7天,新生儿吃奶量增加,体重就会开始增加,约到第10天的时候,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接着就会迅猛增加。

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所以母乳性黄疸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新爸爸新妈妈也不用太担心。

壹药网温馨提示

通过对这则资讯的阅读与理解,我们都会知道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有哪些了。同时,也会发现其实如果处理地好的话,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根本就没有什么以及它的预后也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太惊慌了,调整好心态。

相关推荐

母乳性黄疸可母乳喂养吗

的宝宝刚出生时,皮肤的颜色红润,但喂母乳后不久,就发现皮肤变黄,而且久久不退。但宝宝能吃能睡,精神很好。经化验,胆红素多在每100毫升血20毫克以下。宝宝的肝脏和脾脏也不大,无贫血,白细胞数不高,肝功能正常。这就是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甚至更高。为什么些宝宝用母乳喂养后会出现黄疸呢?医生研究发现,其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关。专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由于母亲乳汁中含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特别高,使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于是,宝宝便出现了黄疸并持续不退

母乳性黄疸多久能退完

最长可以持续到生后十二周左右。 目前母乳性黄疸明确的发病机制和病因,根据宝宝的一般情况,还跟母乳喂养的关系来明确是不是母乳性黄疸,一般母乳性黄疸,像晚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在宝宝出生一周以后出现,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如果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四到十二周方能够消退,所以母乳性黄疸最长可以持续到生后十二周左右,才能够完全消退。

母乳性黄疸可以吃香蕉吗

母乳性黄疸跟妈妈的饮食是没多大的关系的,母乳性黄疸分为两类,一类是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一类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主要是见于生后一周以内的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主要是因为母乳摄入量不足,导致粪便的排除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这时候需要加强母乳喂养,妈妈的营养适当地跟上来,使母乳的分泌增多,奶量够了,宝宝吃饱了,大便排的好,黄疸会减轻。还一种是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是纯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黄疸出现在生后一周以后,两周左右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最长黄疸可以持续四到

母乳性黄疸是病理性黄疸吗

黄疸又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症状之一,它主要的表现皮肤的黄染,生理性黄疸是一个正常范围的,不同日龄、不同胎龄,它的范围是一定的标准值的,如果是超过正常的生理范围,这时候就是考虑病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一般大多是足月儿多见,出现可在生理性黄疸发生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理性黄疸。 一般母乳性黄疸的峰值超过正常范围,持续时间也会超过正常的范围,所以是属于病理性黄疸的一种,但母乳性黄疸一般预后良好,需要排除所其他病理性因素引起黄疸升高的可能,停母乳三天左右,黄

母乳性黄疸危害母乳性黄疸会影响宝宝大脑吗

不会。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不会影响宝宝大脑发育。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啥症状

母乳性黄疸临床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宝宝的一般情况是良好的,吃奶好,粪便颜色是黄色的,然后尿色不黄,尿量是正常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肝功能是正常的,没肝病及溶血的表现,然后宝宝没其他的一些病理因素的存在,像如果是发热或者是低体温,或者是明显的呕吐,或者腹胀,或者他嗜睡、拒乳这种现象,基本上就是属于其他的病理性黄疸,不属于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除了皮肤黄以外,其他一般情况都是好的。

母乳性黄疸症状表现哪些 母乳性黄疸什么危害

母乳性黄疸分为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和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早发性母乳性黄疸一般是发生在生后一周以内的新生儿,主要是由于喂养不足引起的,喂养不足导致胎粪排出延迟,使得肠肝循环增加,导致胆红素水平高于正常的人工喂养的新生儿,另外晚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他一般是在出生一周以后的黄疸升高,还峰值的延长和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的延长,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但是如果是早发性的母乳性黄疸,他的胆红素水平明显地升高,可能会导致轻微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可能会导致听力的一过性损害,严重的可能会导致胆红素脑病。但是对晚发性母乳性黄疸

宝宝两个月黄疸不退怎么办

黄疸时候退的是很慢的,的孩子要到满月,尤其吃母乳的孩子可能到一两个月才会退,只要经过治疗孩子的黄疸是逐渐消退不是越来越重,孩子吃奶精神也都挺好,小便也不染尿布,大便也不发白,先继续吃母乳继续观察。 如果让黄疸退的快一点,建议停三天母乳,但是这三天要注意按时定时把母乳挤出来避免回奶。 如果三天以后孩子的黄疸明显的下降,那就进一步证明现在的黄疸可能是一种母乳性黄疸,不用担心了,可以继续喂母乳,一般到一个月左右就会下降比较快一点。 注意观察孩子的手心脚心,如果黄疸不过肘不过膝不用特别担心,如果超过了上述标

母乳性黄疸危害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

由于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多数都能自行恢复。因此,综合性来看,其实母乳性黄疸并没太大的危害,各位爸妈也不用太过担心。

母乳性黄疸要不要断奶 母乳性黄疸吃茵栀黄效果吗

母乳性黄疸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一般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生在生理性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脏不大,然后肝功能的转氨酶都是正常的,没肝病及溶血的表现,宝宝一般情况都是良好的,如果是母乳性黄疸要排除其他所的病理因素,如果是确诊母乳性黄疸,可以试停母乳三天左右,一般可以消退50%左右,黄疸就是明显的减轻,这时候可以基本上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如果是母乳性黄疸可以继续喂母乳,如果是在黄疸不是特别高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