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抑郁症发病率
中国抑郁症发病率
抑郁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情感低落、思维迟缓、以及言语动作减少。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的一项联合研究表明,抑郁症已经成为中国疾病负担的第二大病。引起抑郁症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体质因素、精神因素等。近些年利用中医药在临床上取的进展性突破,中医激活平衡调控三联疗法通过补精益气、调节神经细胞扰乱、丘脑、大脑分泌异常、三效合一,从内及外整体调理治疗。
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减低,悲观,思维迟缓,缺乏主动性,自责自罪,饮食、睡眠差,担心自己患有各种疾病,感到全身多处不适,严重者可出现自杀念头和行为。
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7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对抑郁症缺乏正确的认识,偏见使患者不愿到精神科就诊。在中国,仅有2%的抑郁症患者接受过治疗,大量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诊治,病情恶化,甚至出现自杀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由于民众缺乏有关抑郁症的知识,对出现抑郁症状者误认为是闹情绪,不能给予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对患者造成更大的心理压力,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抑郁症发病率提升的因素是什么
一、压力过重是抑郁症形成的原因:工作压力、生活压力过重会导致沮丧、压抑、无助、自责等多种负面情绪出现,是导致抑郁症的一个常见病因。学会将一件大事按照一定的思路划分为多个小事件,然后有侧重点的逐步开展,这种生活和工作的态度和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缓解自身的压力,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大精神刺激是抑郁症形成的原因:重大精神刺激是导致重度抑郁症的一个主要病因,常见如失去至亲;夫妻分居或离婚,无法面对丢掉的工作,突然退休等,一旦感到自身失去了一些很重要的事物,而内心无法正视,且失落的情绪不能及时排解,就可能引发抑郁症。
二、应激反应是抑郁症形成的原因: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被称为应激。各种重大生活事件突然发生,或长期持续存在会引起强烈或者持久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导致抑郁症的产生。遗传易感性是抑郁症形成的原因: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与患病者血缘关系愈近,患抑郁症的概率越高。一级亲属患病的概率远高于其他亲属,这与遗传疾病的一般规律相符,因此至少可以断定遗传因素为抑郁症的危险因素。
三、遗传基因:普通假使一个人的家族中有抑郁症史,那么他们患有抑郁症的可能性就远高于正常的人。研讨显现,父母其中1人得忧伤症,子女得病几率为25%;若双亲都是忧伤症病人,子女患病率进步至50%~75%。环境诱因:如在生活中一些令人感到有压力的生活事情及失落感都有可能会招致一个人患有抑郁症,比方说丧偶(特别老年丧偶,简直八、九成的人会得此病)、离婚、丢掉工作、财务危机、失去安康等。药物要素:假使一个人长期的在生活中服用一些高血压药、治疗关节炎或帕金森症的药,那么就大大增加了患抑郁症的风险性。
四、疾病:如生活中的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与阿兹海默症的这些慢性疾病,一旦患病,患者就更容易患抑郁症。甲状腺机能亢进,即便是细微的状况,也会患上忧伤症。忧伤症也可能是严重疾病的先兆,如胰脏癌、脑瘤、帕金森症、阿兹海默症等。个性:假使在生活中长期有自卑、自责、悲观等消极心情,那么患有抑郁症的风险性就更大。抽烟、酗酒与滥用药物:之前不少的人觉得能够借助酒精、尼古丁来舒缓忧伤症心情。但是其实运用这些东西实践上会引发忧伤症及焦虑症。饮食:假使一个人的典礼中缺乏叶酸与维生素b12,也有可能会惹起忧伤病症。
什么样的人易患抑郁症 老年人群
随着年龄增长,抑郁症的发病率会越来越高,老年人群是重度抑郁症的常见人群,导致老年抑郁症的原因很多,退休前后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单调,孤独,身体病痛增多,都容易给老年人的身心带来严重打击,导致抑郁症发生的概率增加。
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
1.大多数报道将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5%的区间,但有报道称达到了6.1%。2.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3.30年间,报告的抑郁症发病率暴增10~20倍,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不排除有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的字眼作了错误(虚假)报道,故本数据可能不准确。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2]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抑郁症为何较青睐女性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抑郁症较为青睐的一类人群即女性。据统计,在抑郁症群体中,女性患者至少要比男性患者多2倍。
首先,女性在社会中生存打拼比男性要艰难,遇到的应激事件也较多,如不能及时处理而导致机体常处于负性体验中,并长期缺乏有效的应付对策,就会诱发女性抑郁症发病的一个主要原因。
其次,女性会经历分娩,由于性激素水平升高,会引发内分泌功能等整个机体受到不良影响,精神状态也会受到一定刺激,导致围产期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尤其是产后抑郁症,包括女性对未来生活的焦虑、对照顾宝宝的紧张等都是疾病诱发的因素。
再次,处理应激事件的情绪与方法也是男女抑郁症发病率有差异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男性而言,女性心思细腻,天生较为敏感多疑,处理应激事件的情绪会较为高涨,紧张、焦虑的情绪也会较常出现,过分看重人际关系,对细节、规则、条目、秩序等也会较为关注、追求完美等,都是诱发女性抑郁症发病的常见因素。
抑郁症能不能治好
问题1、什么造成抑郁症?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王刚指出,抑郁症的发生,遗传占近50%,属于内因;剩下的是外界因素,包括压力等。抑郁症患者患病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王刚说,判断压力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无法承受,其实很简单:“你感觉不到快乐,你感觉到痛苦,这种压力就是你不能承受的。”
问题2、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我国,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已达近9000万。王刚说,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认知功能受损已成为职业人群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得了抑郁症后,人缺勤时间由一周大概是0.4个小时变成了1.2小时;此外抑郁症患者还有无效工作时间,一周可达7.2小时。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的话,相当于抑郁症患者每天去上班,但在5天的工作日里大概有一天什么都没有干。”
问题3、抑郁症能治好吗?
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尚不足10%,抑郁症患者还存在高复发的现象,有75%至85%的抑郁症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1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身亡。
对此,《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强调,要对抑郁症早期治疗、足量治疗和全程治疗。一旦抑郁症患者没有按照疗程治疗,很容易出现复发,每一次复发使患者更容易陷入病程慢性化,导致更多的功能受损。
抑郁症的发展
注:1.大多数报道将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5%的区间,但有报道称达到了6.1%。
2.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
3.30年间,报告的抑郁症发病率暴增10~20倍,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不排除有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的字眼作了错误(虚假)报道,故本数据可能不准确。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2]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抑郁症是压力太大造成吗
很多人都认为,抑郁症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造成的,真的是这样吗?
问题1、什么造成抑郁症?
抑郁症的发生,遗传占近50%,属于内因;剩下的是外界因素,包括压力等。抑郁症患者患病是内因和外因交互作用。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对压力的承受能力。王刚说,判断压力是不是太大了、是不是无法承受,其实很简单:“你感觉不到快乐,你感觉到痛苦,这种压力就是你不能承受的。”
问题2、主要特征是什么?
在我国,以抑郁症为主的情感障碍患者已达近9000万。王刚说,在抑郁症患者中,认知功能受损是常见的并发症状,而且在整个病程中都长期存在,认知功能受损已成为职业人群抑郁症的主要特征:“得了抑郁症后,人缺勤时间由一周大概是0.4个小时变成了1.2小时;此外抑郁症患者还有无效工作时间,一周可达7.2小时。如果按照每天8小时工作计算的话,相当于抑郁症患者每天去上班,但在5天的工作日里大概有一天什么都没有干。”
问题3、抑郁症能治好吗?
目前,我国抑郁症患者的治疗率尚不足10%,抑郁症患者还存在高复发的现象,有75%至85%的抑郁症患者会在5年内复发;10%的抑郁症患者最终会自杀身亡。
对此,《中国抑郁障碍防治指南》强调,要对抑郁症早期治疗、足量治疗和全程治疗。一旦抑郁症患者没有按照疗程治疗,很容易出现复发,每一次复发使患者更容易陷入病程慢性化,导致更多的功能受损。
问题4、出现抑郁症怎么办?
抑郁症出现之后可以放慢生活节奏:抑郁症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有意识的放慢生活节奏,并且要明白适度的悠闲并不是无聊、没意义的行为,将无所事事休息的时间穿插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中,可以将绷紧的神经适当的放松,并有效释放精神压力。
室外散心旅游:走出家门,选择远离城市喧嚣的自然环境去散心旅游,也不失为一种治疗抑郁症的好方法,因为人与自然的亲近和谐远比人与城市的关系要好很多。
抑郁症出现之后一定要学会化解尴尬:当身处尴尬氛围或难堪局面时,学会用不自主的发笑或故意开玩笑、说俏皮话的幽默形式来自我解嘲,可以大大减轻精神紧张的情绪,对抑郁症的治疗和康复均有一定帮助。
造成产后抑郁的遗传因素
产后抑郁症也叫产后忧郁症,是妇女在生产孩子之后由于生理和心理因素造成的抑郁症,症状有紧张、疑虑、内疚、恐惧等,极少数严重的会有绝望、离家出走、伤害孩子或自杀的想法和行动。产后抑郁的病因有很多,绝大多数原因已经知道,但仍有少数产后抑郁的原因尚未阐明,造成产后抑郁症的原因包括了遗传因素。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研究均证实,产后抑郁症患者家族中,单、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均较高。
产后忧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不明确,患有产后忧郁症者不一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但患有产后忧郁症者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一部分产后抑郁症是产后忧郁症的较重类型,或是产后忧郁症发展的结果。
抑郁症的介绍
1.大多数报道将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确定在3%~5%的区间,但有报道称达到了6.1%。
2.我国抑郁症发病率地区差异较大。
3.30年间,报告的抑郁症发病率暴增10~20倍,现在仍然呈上升趋势;不排除有的以“世界卫生组织数据表明”的字眼作了错误(虚假)报道,故本数据可能不准确。
抑郁症是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将成为第二大;但我国对抑郁症的医疗防治还处在识别率低的局面,地级市以上的医院对其识别率不足20%,只有不到10%的患者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而且,同时,抑郁症的发病(和自杀事件)已开始出现低龄(大学,乃至中小学生群体)化趋势。 [2] 综上所述,对抑郁症的科普、防范、治疗工作亟待重视,抑郁症防治已被列入全国精神卫生工作重点。
产后抑郁症是怎么回事
1.心理因素(30%):
1)由于完美主义的女性对产后当母亲的期望过高以至不现实,而且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愿意寻求帮助,所以她们可能会无法适应当一个新妈妈。而且如果丈夫很少一起照顾孩子或者女性缺少丈夫在精神上的支持的话,她们就会觉得有巨大的压力。
2)怀孕期间有过严重的情绪波动,如搬家,有亲朋离逝,或者战争等等都会使孕妇更容易产生产后抑郁症。许多病例都显示,大部分的女性是在怀孕时期已经显示出产后抑郁症的征兆,其中有许多在产后的抑郁情绪会继续加深。
2.内分泌(25%):
在妊娠分娩的过程中,体内内分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的急剧变化是产后抑郁症发生的生物学基础。研究发现,临产前胎盘类固醇的释放达到最高值,患者表现情绪愉快;分泌后胎盘类固醇分泌突然减少时患者表现抑郁。
3.遗传(20%):
有精神病家族史,特别是有家族抑郁症病史的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高,说明家族遗传可能影响到某一妇女对抑郁症的易感性和她的个性。文献还报道,双生自己家习研究均证实,产后抑郁症患者家族中,单、双向情感障碍的发病率均较高。
产后忧郁症与产后抑郁症的关系还不明确,患有产后忧郁症者不一定发展成产后抑郁症,但患有产后忧郁症者发生产后抑郁症的可能性增加,也有可能一部分产后抑郁症是产后忧郁症的较重类型,或是产后忧郁症发展的结果。
冬季抑郁不等于精神疾病
据权威数据显示,中国抑郁症的发病率约为3%-5%,终生患病率高达17%。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阴郁”,由于其发病率很高,又被称为“精神疾病中的感冒”,也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而冬季正是抑郁症的高发季节。
“其实,在精神疾病范畴里并没有冬季抑郁的说法”,专家解释,“只是在冬季最容易出现抑郁症状,而判断它是否属于精神疾病范畴,还要根据抑郁的程度分析。”
专家介绍,抑郁症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种状态,轻者每天心境不佳,对生活和工作丧失积极性,一般通过适当的调节能缓解;而重者逐渐丧失社交和工作能力,甚至有自杀倾向,则需要强制性的心理干预来实现。
“冬季常出现的精神不振、情绪低落等现象,一般只是轻度抑郁,只能说是抑郁状态,并不属于精神范畴。”专家提醒大家要理性对待冬季抑郁,合理调试,不要讳疾忌医。
我国抑郁症发病率
随着整个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人们精神事件压力的增加,时而发生的因抑郁症所引发的社会事件,使得公众对自身的心理健康日益关注,尤其是对于自身的不良情绪和行为体验的关注日益增强。但是,一些不实或不准确的知识宣传,也容易误导人们对抑郁症的认知。一些概念和问题的混淆,通常会给公众对心理卫生健康产生过度敏感或泛化的恐惧感。
抑郁,是心中之霾。为了让公众科学认知抑郁症,中国科协最近举办“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邀请我国心理健康、精神卫生、公卫宣传、医学心理学等领域的专家,与媒体进行了交流。
抑郁属于负性情绪
“像恐惧、愤怒一样,抑郁也是一种负性情绪。”北京大学医学心理学教研室主任洪炜说,人们对每件事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件事是好还是不好都会有相应的情绪表达。他把情绪分为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两类,前者如喜悦、幸福和成功感等,后者如焦虑、抑郁等。
告诉大家,我们所掌握的知识是经验,情绪也是一种经验,或者说是更早的经验,伴随着我们出生就已经开始有了。那个时候知识还没有完全建构起来,但是情绪的经验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就像依恋、信赖等。
医生认为,负性情绪对人生来讲也是有意义的。比如惊恐、恐惧是一种经验,可以使我们避免一些负性事情的发生。正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之说,有了这种经验,以后就可以避免一些危险性的事情,比如疼痛这种不良经验。恰恰是因为有了疼痛,小孩子才可能避免一些伤害性的刺激。
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显示,全球抑郁症的年患病率约为11%。从疾病负担看,目前抑郁症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疾病,预计到2020年可能将成为仅次于冠心病的人类第二大疾患。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5%-6%。另据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估算,中国抑郁焦虑患者已达9000万人。在抑郁症患者中, 75%-80%的患者会多次复发。
自杀者中半数患抑郁 我国接受药物治疗者不足一成
抑郁症广泛发病于各类人群中。工作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的职业人士、老年人、特殊生理期(产后、更年期)的女性等,都是抑郁症的主要“目标”。
中南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李凌江教授指出,“抑郁症给人们正常的生活、工作以及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困扰,严重者会出现自杀想法和行为。数据显示,有10%-15%的抑郁症患者最终可能死于自杀。而在我国自杀和自杀未遂的人群中,抑郁症患者占50%-70%。然而,面对抑郁症的严重危害以及高发病率的特点,患者接受相关药物治疗的积极性并不高,只占现有抑郁症患者不到10%。 面对庞大的抑郁症患者人群和治疗现状,量化评估和规范治疗就变得尤为重要。”
“在抑郁症的临床治疗中,药物治疗为根本,心理治疗为辅助。面对抑郁症发病群体的广泛性,依据疾病特点分别针对抑郁症状、或抑郁合并焦虑症状等来进行药物选择,能有效改善躯体症状更佳。”北京大学教学医院北京回龙观医院院长杨甫德教授介绍。
足量足疗程规范治疗是关键
抑郁症一般获得一次性治疗有效并不难,但大部分患者在首次发病之后会终身多次复发。据统计,单次发作的抑郁症,50%-85%会有第二次发作。75%-80%的患者会多次复发。主要是由于这些抑郁症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过程中,存在用药剂量不足、疗程不足、频繁换药、擅自停药等不规范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医疗卫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患者的病情恢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精神科主任、抑郁症治疗中心副主任王刚教授对此指出:“目前我国临床诊治抑郁症使用量化评估工具严重不足,临床医生对抑郁患者的治疗缺乏规范化指导等因素也是造成抑郁症临床管理问题重重的原因。因此,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全程量化评估及综合干预体系的建立也是规范抑郁症治疗的重要环节。”
此外,每一次抑郁症的反复,都可能使患者的病情加重。有研究表明,如果抑郁症发作三次以上,就需要进行长期的抗抑郁治疗。杨甫德教授强调:“抗抑郁药物一般在治疗后两周左右才开始起作用,应服用足够疗程抗抑郁剂。急性期一般治疗时间为6-8周,病人不能刚服药觉得没作用就擅自停药。如果急性期的治疗维持不下来,病情就更容易反复,想要控制病情和再次服药就更困难。”
抑郁症的发病率
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抑郁症在西方被称为“蓝色隐忧”,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我国抑郁症发病率约为3%-5%,目前已经有超过2600万人患有抑郁症。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在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大城市的白领们在高压力高竞争的环境下迅速成为此病的高发人群。令人遗憾的是与高发病率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在现有的抑郁症患者中,只有不到10%的人接受了相关的药物治疗。
全球抑郁症的发生率约为3.1%,而在发达国家接近6%左右,2002年全球重症抑郁病患者已有8900多万人,而全球的抑郁症患者已达3.4亿。在年满20岁的成年人口中,抑郁症患者正以每年11.3%的速率增加。预计到2005年,抑郁症发病率在发达国家将上升到8~10%;到2020年重性易于所致功能残基将升至疾病总类的第2位,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抑郁症在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目前抑郁症在我国的发病率大约为4%。
据应用新的疾病分类和诊断系统所进行的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我国抑郁症患病率约为10‰~15‰左右,已与发达国家统计结果相近。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推算,中国神经精神疾病负担到2020年将上升至疾病总负担的1/4。有资料显示,我国70%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与心理应激相关的疾病患者约占人群的5%~10%,身心疾病、心理障碍已成为多发病、常见病。2002年我国重点城市典型医院神经系统用药金额已达14.20亿元左右,京沪穗三大城市的比重占63.28%,抗抑郁药约占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