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坚持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坚持
蒙蒙妈在挨了我批评她”手太勤快”后,开始痛定思痛寻求改变。
她想在扎小辫上蒙蒙毛病特别多,很让她头疼,她想起自己象蒙蒙这么大时早就学会自己扎小辫了,但蒙蒙至今却习惯一起床就坐在小凳子上等着她”服务”,于是蒙蒙妈第一堂给自己定下的”懒妈妈课”,就是放手让蒙蒙自己学习扎小辫,选了蒙蒙不上课的周日做第一天培训。(选了不赶上课的周日为培训开始日这点,可瞧出蒙蒙妈”用心不用力”的智慧育子開窍了)
“蒙蒙,从今天开始你自己学着扎小辫吧。”
“不嘛,我不会扎二个,不会分GANG”
“那你就扎一个吧”
“不嘛,扎一个不舒服,前边那么多碎头发。”
“蒙蒙,你已经九岁了,应该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正好今天没什么事,你慢慢学学吧。”
蒙蒙不依开始撒娇的哭起来:
“妈妈,你帮我扎好吧,我不想浪费时间,我想利用这个时间弹琴!”
瞧,孩子很会抓住妈妈怕耽误孩子学习的心态哟!但蒙蒙妈这次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并不因为蒙蒙的哭闹而生气发脾气或屈服。
“蒙蒙,没关系,今天有的是时间,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这比弹琴还重要。以后妈妈也要放慢脚步,不催你做这做那,还是先把小辫扎好吧”
蒙蒙妈狠心不去理会蒙蒙哭着、一遍遍地扎了拆、拆了扎.....。
慢慢地蒙蒙情绪稳定下来,小辫也已经扎好了,虽然这个过程用了快一个小时,但蒙妈觉得这时间花得值,一点儿没觉得浪费!
许多妈妈都能做到如蒙蒙妈星期日所表现的”一时或一日的坚持”,但要一直贯彻这坚持教育,可就是充满了挑战了,因为聪明的孩子会使各种招数来向妈妈的”懒决心”挑战。
不傻的蒙蒙当然也会如此,在扎小辫教育实施到第四天早上,蒙盟友开始软磨硬泡要妈妈帮她,但蒙蒙妈继续坚持不肯,因为她已意识到-
再好的教育法如果不能坚持下去,一切都将归于零。
虽然蒙蒙现在小辫扎得很不好看,但那也是她自己的成绩,谁也不可能一开始就能扎漂亮了,总有这个过程,不练习永远也扎不好。
蒙妈也在这个自我培训做懒妈的过程中,琢磨出一些懒妈语录-
手放懒些!给女儿更多自己的空间,更多自己实践的机会,更多自己做决定的时刻。
手放懒些!虽然急在心里,也得慢在嘴上、慢在手上,孩子总要自己慢慢成长,该受的苦该遇的坎都得自己去经历。
手放懒些!女儿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人生,做妈妈的我代替不了。
手放懒些!这句话我会铭记在心,时时提醒自己。
想做个懒妈容易也不容易,容易的是只要管住手和嘴不快快提供服务、指导就成;不容易的是脑子可懒不得,得忙着去思考如何有智慧的运用方法,让你的懒不是成为孩子的坏榜样,而是还给他自我成长的机会。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玉玉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责任在玉玉,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再加上玉玉学习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周末玉玉回家后就对其实施暴打教育,不想酿成惨剧,被亲妈打死。
其实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发起的每年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就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目的就是号召家长不要打孩子。
但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好的时候是天使,气人的时候是恶魔,闹起来时根本听不进道理,还顶嘴,或者直接不理你,看着就想揍!不过揍完就后悔,而且孩子下次还犯,好像越打越不听话了,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生气时想打孩子时怎么办?
其实经常打孩子,孩子最常见的结果有两种:一种是你打他,他就打别人,你打出了一个小霸王。在孩子当中是这样的,有些孩子在家中受了气,他就去攻击别人。第二种结果你打他,打出一个胆小鬼。因为你孩子太小了,你太大了。他发现你发火的样子很可怕,孩子害怕。结果孩子就是条件反射,大人声音一高就开始哆嗦。结果这样的孩子一出去什么都怕,见到谁都怕。
我知道,许许多多打孩子的家长,大概都是为了孩子好,但是后果往往并没有有利于孩子,反而给孩子的身心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给孩子一拳一脚,实际上孩子感到最大的伤害不是皮肉之苦,他感到人格上的侮辱,他感到精神的伤害,他会产生一种怨恨。所以说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做父母要记住这样一句话:打孩子是愚蠢的,打孩子是没有好结果的。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5、当孩子不吃饭的时候,要好好商量,再哄他不吃饭没有力气走路,大风一吹就跑了,你那东西都拿不动了,你会越来越受,没有抵抗了好有病,没精神了。
6、父母在暴怒之下不能打孩子,这时父母往往是发泄自己的愤怒,惩罚时会失去分寸,会忽视孩子犯错误的原因。也很难给孩子讲清楚为是么打他。
7、进入学校后独立自主意识有了发展,自尊心越来越强,渴望凭借自己的能力不断带来各种成就这时体罚以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丧失成长所需的成功体验影响人格的健康发展,只有不懂教的家长没有教不会的孩子。
如何用教育孩子来代替打骂?
1、尊重孩子的权利
父母要学会用文明的方法对待孩子,用爱呼唤爱,用真情呼唤真情。因为孩子作为独立的个体,具有被尊重的权利。拳脚相加是一种不道德不文明的行为。要知道,父母可以惩罚、批评孩子,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尊重孩子。我们可以找到足够的办法让孩子更好地接受道理,改正错误。所以我们要放弃、要改变打孩子的陋习。
打孩子既是违法的,也是不明智的,而且有可能使问题恶化。这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孩子是被打好的。因为当孩子被打得多了,他的思维就会僵化,学习也只是应付了。何况打孩子还可能把亲子关系打糟了,关系不好教育就糟了。所以一定要善待孩子,将心比心是做好教育的最简易方法。
2、打孩子之前先数数
往往多数父母打孩子的时候是一时冲动。我认为,当您打孩子的时候,千万要注意,当你发怒了的时候可以给自己立一个规定,打孩子之前先数数,从1数到100,实际上你数数的过程就是一个让你冷静的过程,教育孩子才会理智。
3、让孩子自己找错误
有父母问,如果不打孩子,那么怎样找到合理的批评、惩罚孩子的方式呢?其实可以让孩子自己找错误。父母要冷静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身上的错误,还可以共同做出规定,如何改正或保证再不重犯的一些规定,让孩子养成自己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的习惯。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1、 教育孩子,不可以溺爱孩子,更不可以太过于严厉,应该收放自如,让孩子知道劳逸结合。
2、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带有命令的口气,更不可以嘲笑和讽刺孩子,这样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厌恶心理。
3、 教育孩子,家长也不可以一手包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加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情况,家长可以正确地给孩子引导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或者答案告诉孩子。
4、 教育孩子,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总拿其他人来作对比。
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1、 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强心针,所以,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家长的陪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孩子,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而且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玩,更不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如果可以做到寓学于乐,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怎样在孩子的成长路上扮演一个良师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事情之一。现在的社会讲求的是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单单只是文化教育。一个孩子良好品质的养成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关于孩子教育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不一样的看法,有的人就单纯的认为只要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都可以,其实对于孩子的教育最重要的还是来自于家庭的教育。有的人认为幼儿园才是孩子们的启蒙教育,其实并不是这样,从孩子们开始学会模仿的时候对于他的教育就已经开始。
对于孩子教育最直接的就是孩子们的父母,在大街上你会看到有些孩子刚刚学会说话可能就已经是脏话连篇,这就很清楚的能认识到这完全是来自家庭的教育。可能父母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的老师而父母在家里面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们所模仿的对象。要想在孩子的成长之路上扮演一个合格的良师的形象首先就需要父母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孩子幼儿时期,在幼儿园里面所学到的都是一些简单的只是,但是在家里面学习到的就是一些做人的基本的道理和礼貌问题。家长们首先要树立起一个正确的态度,才能在不知不觉中影响自己的孩子。就一件很小的事情来说,一个关于孝道地公益广告大家应该都有印象,这就是最直接的反映出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到底有多深。
家长们对于孩子教育都是维持在一个简单的认知当中,其实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在生活的各个小的细节上做好,那么孩子自然而然的就会去学习模仿,这样的教育是最直接的也是对孩子影响最深刻的。
几岁开展性教育最合适
1、合适的年龄
从理论上讲,男女的性别差异,特别是第一性征,在孩子青春发育之前解答没有问题,就目前社会文化的现状看,对于男女第一性征的差异,最好在5岁之前就给孩子解答。虽说性教育要相对超前一些,但也不能脱离孩子的理解能力。爸妈尽量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解答孩子的疑问。
2、合适的方法
在孩子5岁之前,可以用父母的身体说话,给孩子讲解。但是5岁以后,采用图书、音像资料及其他方法比较合适。
3、合适的内容
孩子的性教育,每个年龄段的内容应该有所侧重。5岁前应该解决性别知识等简单的问题。青春发育前,要进行性生理的教育;青春发育时,要进行性心理和性道德的教育。
总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要坚持自然、合适的原则,不能刻意为之,也不能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教育孩子人多势众未必好
因为工作的原因,每个周日我都要上班,所以这一天照顾溪溪的任务就交给外公外婆。溪溪平时上幼儿园,到了周末,和外公外婆欢聚一堂,其乐融融,好不亲密!但时间久了,我发觉,“家里人多”,而且是长时间地“人多”对育儿未必是件好事,尤其是家里人对带孩子如果没有一致的观点,那么“人多”就势必影响主要教育者的教育效果。
昨晚,一向按时睡眠的溪溪因为外公外婆在看电视,也争吵着要看,这时,爸妈也发觉他们看电视对溪溪的按时睡眠造成了影响,正要去关,结果溪溪更是哭闹不止。最后,在妈妈、外婆、外公和溪溪好好商量之后,溪溪答应只看10分钟就上床睡觉。这件事只是“在人多势众的环境下”发生教育矛盾的一个端倪,事实上,生活中许多“教育矛盾”都是因为家里人太多,而教育观点又相互不统一,造成孩子无所适从。长此以往,“教育规则”就变得模糊不清。
有时,教育者为了培养孩子一项良好的生活习惯,苦心设计生活场景和行为,可这种苦心只有教育者自己知道,一旦家里的其他人因不了解而随意宠惯孩子时,教育者的计划就被干扰、打断。待和家人沟通交流之后,重新做起时,效果已打了折扣。万一因教育理念不同,和家人沟通不畅的话,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就更加难以贯彻。在育儿的路上,我们绝对相信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是爱孩子的,但在爱的方式方法上,却是因人而异。这种教育思想的异议带来的育儿干扰足以导致我们“前功尽弃”。以前,认识一位公务员。他聊起孩子的教育时,一筹莫展。他的家庭是大家庭,爷爷奶奶和他们住一起。孩子小的时候,别人家的孩子缺少人带,当时他感觉自己很幸运,不用找保姆,不用早送幼儿园。可随着孩子的长大,爷爷奶奶对孩子的教育似乎更有权威。当爸爸的看到孩子身上的一些不良习惯,想要纠正,但孩子根本不听他的。爷爷奶奶不在家的时候,孩子还听他的。一旦爷爷奶奶在家,爸爸的话就没有威力了。时间久了,孩子身上被宠惯出的毛病不仅没得到纠正,而且已经成了坏习惯。
当然,最好的状况就是家里人对教育有着一致的观点,而且在行动中能够坚决贯彻,那孩子在这样的“大家庭”中受到的则是“规则清晰、执行果断、贯彻如一”的教育。反之,家里人对教育各执一词,这时孩子遇到问题,第一个找的必定是合他口味的家长。孩子又不懂规则,他只知道谁对他“好”,他就找谁。可这“好”和“不好”孩子哪里懂啊。因此,如果做不到全家人都能保持一致的教育思想,那就最好让孩子更多地待在人际相对单一的环境中,尤其是待在主要教育者的身边。所以,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的父母,养育孩子虽然更辛苦,但干扰相对少,教育思想相对也更容易贯彻。这其中的得失真是难说啊!
当然,“亲情”本身也是一种习育。当孩子与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在一起相处时,感受到的浓浓亲情也是一种必须的情感学习,这种学习不亚于其他方面的学习。只是当这种情感与教育者的教育思想偶有矛盾时,作为孩子的主要教育者——父母必须承担起处理好矛盾的责任。必要的坚持、必要的推辞、必要的沟通,一定不能省啊!
优生和胎教之间有什么关系
遗传是优生的基础,也是胎教的先决条件。
在自然界,只有索质良好的种子才有可能结出优良的果实。同样道理,只有继承了父母双方良好遗传基因的健康胎儿才有可能达到优生,也才谈得上胎教。我们知道,胎教就是对母腹中胎儿的感觉器官进行刺激,前提是胎儿必须具备健全的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及全身各器官。
显然,一个先天性痴呆的智残胎儿是不可能接受胎教的。
研究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范围相当广阔的智力潜力,这个范围的上限和下限是由遗传决定的。一个儿童,虽然父母的遗传因素很好,如果这个儿童生活环境差,无良好教育,个人努力也不够,他的智力发育就会受到限制,智商就较低;相反,虽然某儿童的父母遗传因素一般,但这个儿童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又勃奋努力。他的智力就会得到充分发育,智商较高。当然,如果父母的遗传因素很好,儿童生后又得到良好的教育,个人又勤奋上进,那么他的良好的遗传的智力潜力与外界环境、教育及个人努力对智商的高低起决定性作用。因此,专家将先天的遗传因素,后天的环境、教育条件(包括胎教),个人的主观努力程度称之为决定人们智力差异的三要素。
什么方法可以激发孩子劳动兴趣
让孩子自我管理
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东西自己管,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自然就会有“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的玩具自己摆放”等等。一旦给孩子自我管理的权利,孩子就会因为成就感而尽量去“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即便他不想,因为父母已经不管了,孩子也只能自己想办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保证两点:第一是坚持到底,绝不妥协,哪怕因此出现一些小麻烦也要坚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第二是一定要全程协助、给予指点。因为孩子小,而且很多事情第一次做,所以会显得“笨”,这就要求父母要有耐心。指点不是包办,父母的角色是引导、协助,而不是指挥、命令。
用赏识教育方法
许多父母把赏识教育理解错了,认为赏识教育就是夸孩子。其实赏识教育不只是语言上的一味夸奖,而是肯定孩子、给孩子力量,让他有勇气去战胜一切困难和挑战,父母可以在肯定孩子取得成绩的同时,指出其不足。例如孩子自己洗衣服,衣服洗得不是很干净,而且还溅了一地水。这时的家长既不要对孩子发火,嫌他做得不好,也不要只夸奖孩子做得好,更恰当的做法可以说:“这件衣服你洗得不错,我相信你下次可以洗得更干净,而且可以更小心,不让水溅出这么多。你也这样认为吗?”
和孩子共同完成
要让孩子明白,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有义务做家务劳动。给全家人分配好各自的任务,例如:爸爸妈妈负责做饭、孩子负责打下手;吃完饭爸爸洗碗、妈妈洗第二遍、孩子负责把碗放到橱柜里。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孩子体会到自己的“责任”。
教育孩子就是自省
对于一个家庭来讲,你是树根,孩子是花朵。如果花朵有问题,多半是树根也有问题。家长们常常“看到”的孩子的问题,其实是他自己问题在孩子上身的“开花”。孩子是你的投射影幕,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了问题,那是你自己问题的内在投射。
从本质上讲,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家长意味着“头脑”,孩子代表着“心”,当生命的存在看似出现问题时,那是“头脑”出了问题,“心”一直健康,心怎么可能有问题呢?
你在孩子身上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
你在孩子看到的问题,那是你问题的投射……这几乎百分之百,没有你的角度、判定、认为,你眼中会有有问题的小孩吗?如果你眼中有有问题的小孩,那是谁的问题?谁制造出了一个有问题的小孩?
你,你创造了一些问题概念,然后你投射在孩子身上。是你眼花把一块完美无瑕的玉看成了一块丑陋的石头。 如果你看到你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要寻找他的问题,先反过来,在你身上寻找问题。如果你看到影幕上有一些瑕疵,先看到投影仪的镜头上有没有问题。
你自己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
如果你是有一个恐惧的家长,你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小孩的问题就越多。 恐惧导致掌控。如果你越恐惧,你越倾向于去把握住某种东西,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掌控者是头脑,通常小孩都是自由的心,他们像水一样流动,他们很难被掌控,这使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的你,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
每个小孩都像一条活生生的龙,不是一个完全无恐惧的家长无法骑得住他自由翱翔生命的天空。当你的恐惧越多,你要求孩子就越多,因而你眼中小孩的问题也就越多。小孩是一个有问题的小孩,真是这样吗?没有你的恐惧,没有你的压制或判断,他是一个很难教育的小孩,这是真的吗?问一问你自己。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父母时,你的孩子才能天然成长 人们都期待自己的小孩长大以后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如何才能使一个小孩长大以后能呈现出“最大”的智慧和能力?那就是天性成长。如果一个小孩按照他天性本然的样子成长,他长大以后的智慧和能力将会最大化。但是如果不是那样,而是你特别有意识的去培训或训练他,成年以后,或许他在某方面的技能或能力不错,但是他的智慧心将发挥不足。
如何才能让一个小孩天性成长?
当你是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时。放一小匹小马在辽阔的草原上自由奔放成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小马的主人可需要多大的无惧的心啊?他会担心小马在他的道路上会不会遇到这危险,会不会出现那问题;他会担心,这样的任着小马,它以后怎样,它长大会如何,等等问题。你怎么敢于撒手你的小孩?你没有那么大的勇气。在一个小孩的自由形态上,可以看出一个家长无惧的心到底有多大。不是像老天一样大敢的人,他的小孩无法享受那纯然无边的天空大地。
你知道什么对他的人生道路最好? 在孩子面前,我们似乎都是上帝。在一个幼小的小孩面前,我们在无意识中扮演上帝: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最后,我们知道什么样的道路对他最好……,从其一生的长远角度来看,你真的知道什么对你的小孩最好吗?
以你的“知道”来控制你的小孩按照你的道路行走,把你认为是好的或对的东西强加给你的小孩,那简直是挟持和强奸。你在挟持他的生命自由你在强奸他的心。
在那无明中,以爱或对他好的名义,你对你的小孩做过多少蠢事儿你知道吗?当一个人在不明中时,你怎样对待自己你就怎样对待他人。你用惩罚你的方式来惩罚你的小孩,你责备自己的方式责备他,当你还是一个有多多问题的家长时,你怎能教育出一个和你不一样的小孩?
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你管得越多,他越成为你不希望他成为的那部分——他就越成为你内心中你所讨厌的自己的那个形象。只有你管得他越少,他才会越来越不像你,他才会越来越发展出你的生命中你所没有的新的部分。
你确定什么样的道路才是你小孩该走的最好的人生道路?你真正知道他到底需要什么?你是上帝吗?如果你真的是上帝,它彻底撒手让它的“孩子”自己成长。看,那天底下的众生——老虎、狮子、蚂蚁、蜜蜂,哪个不是它们自己在自我成长,上帝可没有操控它们的人生道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