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毒性心肌炎治疗
中毒性心肌炎治疗
1.卧床休息早期、合理的休息极为重要,可使发生炎性病变的心肌尽快修复,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一般的心肌炎患者需卧床休息至体温下降后3~4周,有心力衰竭或心脏扩大者应休息0.5~1年,或至心脏大小恢复正常,血沉正常之后。
2.防治诱因心肌炎最常见的诱因为上呼吸道感染,因而要预防感冒,防止病毒侵犯机体。因病毒感染往往与细菌感染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且细菌感染常可使病毒活跃,机体抵抗力降低,心脏损害加重,故而适当应用抗生素及时控制细菌感染十分必要。对于一些易感染的患者如扁桃体反复发炎者,必要时可进行扁桃体摘除术以去除诱因/或注射转移因子、丙种球蛋白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防止复发。
3.促进心肌修复心肌炎患者可吸人氧气及应用一些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以促进心肌的修复,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临床上常用的此类药物有:
①大剂量维生素C。心肌炎患者可口服维生素C200~500毫克,每日3次,此外还可以静点每日5~10克,分次应用,连续10~14天为一疗程。维生素C具有抗病毒作用,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促进心肌代谢,增加心肌对葡萄糖的利用,有利于心肌修复。
②能量极化液。能量极化液的成分包括三磷酸腺昔(ATP(、辅酶A、氯化钾、胰岛素及葡萄糖,可为心肌提供能量,并促进心肌代谢,从而加速修复过程。一般10~14天为一疗程,可反复静脉点滴。
③辅酶Q10、肌苷等。这些药物的作用均为改善心肌代谢,对心肌的修复十分有利,临床上常给心肌炎患者口服,以配合治疗。
心肌炎是怎么引起的
一、病毒性心肌炎
心肌炎是心肌发生的局限或弥漫性炎症,可原发于心肌,也可是全身性疾病的一部分。病因有感染、理化因素、药物等,最常见的是病毒性心肌炎,其中又以肠道病毒,尤其是柯萨奇B病毒感染最多见。
二、小儿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宝宝感冒后的又一大险情。近20余年来医学界越来越重视。由于感冒没有得到及时治疗,使一些宝宝在不经意中患了较为严重的心脏疾病,感冒大多源于病毒侵袭,比如流感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等。这些病毒,特别是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对于心肌有特殊的亲和力,在引起呼吸道炎症的同时可向心肌发难,病毒性心肌炎就是这样形成的。
三、肥大性心肌炎
心肌细胞有了缺陷,心壁会变粗。在严重的情况下,肿大的心壁可能会阻碍血液流进及流出心脏。这种疾病就叫肥大性心肌病。
四、中毒性心肌炎
该病主要是由于毒素或毒物经皮肤粘膜、胃肠道、呼吸道等进入体内,引起了心肌损害。除白喉、伤寒、菌痢等传染病的内外毒素对心肌损害外,蛇毒、毒蕈、有机磷等中毒常见于农村;锑、汞、砷、铅剂等中毒易发生于工业污染区;河豚、一氧化碳等中毒在城镇时有发生;还有某些药物如奎宁、依米丁、阿酶素等引起的心肌损害。因此提高公众对毒物的认识和防止毒物进入体内甚为重要。一旦发生中毒,应立即终止毒物或毒素继续进入体内,脱离接触毒物或毒素,采用清洗皮肤和粘膜、催吐、导泻等办法促进其排泄,迅速送往医院抢救,及时有效的救治往往能够挽救病人生命,否则后果严重。对于中毒性心肌炎,改善心肌代谢和营养,防治心功能不全和心律失常,是治疗的主要内容。
五、扩张性心肌炎
扩张性心肌炎心脏常增大,心脏扩张以双侧心室最明显,因而称扩张性心肌炎,心腔扩张较轻者,心室壁稍增厚,病变发展,扩张加重,心室壁相对变薄,心室壁厚度正常或稍增厚。由于心肌纤维化,心肌收缩无力,射血分值下降,半月瓣口可能出现功能狭窄,左右心室扩张,可致房室瓣口相对性关闭不全,血流反复冲击致房室瓣膜轻度增厚,心肌病变可扩及心内膜,以及心内局部压力的升高局部供血不足,可致心内膜斑状纤维性增厚,约60%的病例有附壁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正常,或有与患者年龄相适应的动脉硬化性病变,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程度不等的心肌细胞肥大,排列不等,胞核增大,半数病例有灶性纤维化,电镜下可见肥大的心肌细胞核增大,线粒体数目增多,核糖蛋白、糖元颗粒和肌原纤维增多,提示心肌细胞合成代谢旺盛。扩张性心肌炎心腔明显扩张,而心室壁增厚不明显,心室壁软弱,收缩无力,射血分值下降,搏出量减少,心腔内残余血量增多,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肺血回流受阻,则肺淤血,左心衰竭。本病大约1/3先有左心衰竭,有的起始即为全心衰竭。扩大的心腔中,有附壁血栓形成,因而动脉栓塞常见,由于心肌纤维化可累及起搏及传导系统,易引起心律失常。
心肌炎的治疗方法
一、免疫治疗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临床实验证明如出现心脑综合征、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等严重病情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缓解病情;出现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者,是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亦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利用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常规用药。
二、药物治疗
1、发生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差,易发生中毒,宜选用收效迅速及排泄快的制剂如西地兰或地高辛。在急性心衰控制后数日即可停药。
2、对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多主张长期应用偏小量的洋地黄维持量,直到心功能恢复正常为止。
3、抗生素虽对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无直接作用,但是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故在开始治疗时适当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清除链球菌和其它敏感细菌。
上面介绍了心肌炎的治疗方法,希望能够帮助到患有心肌炎的朋友,生活中如果患病,就要到正规的大医院采取治疗措施,这些地方的设施和医生都要比小医院强得多,我们的治疗效果可以得到保障。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方案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至少应卧床休息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至少应卧床休息至热退3-4周,有心功能不全或心脏扩大者,更应强调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及减少心肌耗氧量。
抗生素的应用
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之一,为防止细菌感染,急性期可加用抗生素,青霉素1-2周。
维生素C治疗
大剂量高浓度维生素C缓慢静脉推注,能促进心肌病变恢复。用10%-12.5%溶液,每次100-200mg/kg, 静脉注射,在急性期用于重症病例,每日1次,疗程1/2-1个月;抢救心源性休克时,第一日可用3-4次。
心肌代谢酶活性剂
多年来常用的如极化液、能量合剂及ATP等均因难进入心肌细胞内,故疗效差,近年来多推荐下列药物。
(一)辅酶Q10 :存在于人细胞线粒体内,参与能量转换的多个酶系统,但需特殊的脱辅基酶的存在才能发挥作用,而其生物合成需2-3个月时间。剂量:1mg/kg/d,口服。
(二)1,6一二磷酸果糖(FDP):是一种有效的心肌代谢酶活性剂,有明显的保护心肌的作用,减轻心肌所致的组织损伤。剂量为0.7-1.6ml/kg静脉注射,最大量不超过 2.5ml/kg(75mg/ml), 静注速度10ml/min. 每日1次,每10-15日为一疗程。
肾上腺皮质激素
应用激素可抑制体内干扰素的合成,促使病毒增殖及病变加剧,故对早期一般病例不主张应用。仅限于抢救危重病例及其他治疗无效的病例可试用,一般起病10天内尽可能不用。口服泼尼松每日1-1.5mg/kg,用3-4周,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停药。对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者,依据近年来对本病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可考虑较长期的激素治疗,疗程不少于半年,对于急重抢救病例可采用大剂量,如地塞米松每日0.3-0.6mg/kg, 或氢化可的松每日15-20mg/kg, 静脉滴注。 环孢霉素A,环磷酰胺目前尚无肯定疗效。
抗病毒治疗
动物试验中联合应用三氮唑核苷和干扰素可提高生存率,目前欧洲正在进行干扰素治疗心肌炎的临床试验,其疗效尚待确定。
控制心力衰竭
心肌炎患者对洋地黄耐受性差,易出现中毒而发生心律失常,故应选用快速作用的洋地黄制剂。病重者用地高辛静脉滴注,一般病例用地高辛口服,饱和量用常规的2/3量,心衰不重,发展不快者,可用每日口服维持量法。
病毒性心肌炎如何诊断鉴别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和风湿性心肌炎发生混淆,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的异常,患者会出现免疫球蛋白异常,而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患者不过有过链球菌感染史,甚至有扁桃体炎的,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的情况比较少,而病毒性心肌炎能够造成患者猝死。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与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也有不同,也容易发生混淆,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主要表现为患者的心内膜弹力纤维变厚,严重的会发生变性或坏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表现为正常,表现的是心肌收缩无力,少数会有出现心包液的情况。
另外病毒性心肌炎和原发性心肌炎也是不同的,原发性心肌炎主要出现因遗传的原因造成,她多是以扩张型的心肌病为主,而部分的病毒性心肌炎,也可能造成临床的扩张型心肌病,这容易,比较相似的,另外有些原发性心肌病在晚期也有一定的病毒性的心肌炎的表现,这也造成两者难以鉴别。
另外还有川崎病,非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造成一定的混淆,从而给治疗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病毒性心肌炎和其他的一些类似的心肌炎有一定的区别,在治疗上也有所不同,一旦发生误诊的话,对于患者来说会带来很大的危险,所以患者一定要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明天病因以后才能进行良好的治疗,避免与其他的类似疾病造成混淆,给治疗带来麻烦。
心肌炎有什么治疗方法
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免疫治疗
1、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临床实验证明如出现心脑综合征、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力衰竭等严重病情的患者,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利于缓解病情;出现反复发作或病情迁延者,是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紊乱有关,亦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2、利用丙种球蛋白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是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常规用药。
二、药物治疗
1、发生病毒性心肌炎时,心肌对洋地黄敏感性增高,耐受性差,易发生中毒,宜选用收效迅速及排泄快的制剂如西地兰或地高辛。在急性心衰控制后数日即可停药。
2、对慢性心功能不全者,多主张长期应用偏小量的洋地黄维持量,直到心功能恢复正常为止。
3、抗生素虽对引起心肌炎的病毒无直接作用,但是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条件因子,故在开始治疗时适当使用抗生素有助于清除链球菌和其它敏感细菌。
4、大大剂量高浓度维生素C缓慢静脉推注,能促进心肌病变恢复。因为维生素C具有增加冠状血管血流量、心肌糖原、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清除自由基,修复心肌损伤的作用。
5、维生素E是机体重要的脂溶性抗氧化剂,主要分布于线粒体膜、内质网及浆膜上,在清除细胞内外自由基,抑制膜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保护细胞膜等方面起重要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要住院吗
一、病毒性心肌炎需要住院多久?
心肌炎的临床症状可因为心肌损伤的程度和面积不同、而轻重不同、轻者没有症状或被原发病所掩盖、重者可出现暴发性心肌炎、或衍变为心肌病、心衰、甚至死亡、住院时间应该视患者的恢复程度而定、出院后应需要药物治疗至少半年左右.荣心丸是治疗心肌炎的理想药物.
二、病毒性心肌炎必须住院治疗么?
最好住院治疗观察,轻者可无症状,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猝死。
建议尽早治疗,早期治疗预后良好。发病时应尽早卧床休息,减轻心脏负荷,进易消化和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三、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需要吃中药吗?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感染,毒素吸收后引起的心肌损害,可以表现为心悸,胸闷,严重的可以出现心衰
这种情况,需要通过化验心肌酶谱,做个心电图确诊,治疗方面,需要卧床休息,使用营养心肌的药物治疗,当然也可以用相关的中药治疗
四、病毒性心肌炎的病变轻重不一,所以症状也千差万别。轻度、局限性病变者可毫无症状,心电图无异常表现,血沉、心肌酶也无升高。有些人是因为意外事故尸体解剖时才发现曾有心肌炎病变。重者则有明显症状,出现心脏弥漫性扩大,心力衰竭,以致有显著气急,不能平卧;有的严重心率失常,以致发生反复晕厥,甚至猝死。
五、病毒性心肌炎治疗原则
1、急性期至少应休息到热退后3~4周;
2、激素;
3、大剂量维生素C及能量合剂;
4、中医中药对此病的综合治疗,整体调理,可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5、多进食含维生素C类水果(如桔子、番茄等)及富于氨基酸的食物(如瘦肉、鸡蛋、鱼、大豆等);
6、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感冒或上呼吸道感染;
7、服药要遵医嘱,尤其是伴心律失常的患者,不可自行增加或减少药量;
8、避免剧烈活动,注意生活规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时间
1.一般治疗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尽早卧床休息,可以减轻心脏负荷:①有严重心律失常、心衰的患者,卧床休息l个月,半年内不参加体力活动;②无心脏形态功能改变者,休息半月,3个月内不参加重体力活动。
2.抗病毒治疗
①α一干扰素能够阻断病毒复制和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用法:α一干扰素100万~300万U,每日一次肌内注射,2周为l疗程;②黄芪可能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对干扰素系统有激活作用。用法:黄芪注射液20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l次,疗程2周,然后改为口服黄芪治疗。细菌感染是病毒性心肌炎的条件因子,在治疗初期应常规应用青霉素400万-800万u/d或克林霉素1.2g/d静脉滴注l周。
3.保护心肌疗法
心肌炎时,自由基产生增多,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下降,自由基加重心肌细胞损伤。①维生素C具有保护心肌不受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用法:重症心肌炎患者,维生素C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l次,疗程1~2周;②辅酶Q10参与氧化磷酸化及能量的生成过程,并有抗氧自由基及膜稳定作用。用法:辅酶Q10片1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l个月;③曲美他嗪通过抑制游离脂肪酸β氧化,促进葡萄糖氧化,利用有限的氧,产生更多ATP,增加心脏收缩功能。用法: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l个月。
4.免疫抑制剂治疗
在心肌炎早期患者出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扩大伴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此时存在免疫介导心肌损害,可以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在病程后期证实心肌病变是由免疫反应引起时可以试用糖皮质激素。
5.对症治疗
出现心力衰竭者,按常规心力衰竭治疗,但洋地黄用量偏小,贝那普利5~10mg或培哚普利2-4mg或咪达普利5-10mg口服,每天l次。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者,使用临时体外起搏器,可短程应用地塞米松10mg静滴,每日1次,3~7天,不能恢复者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根据心律失常情况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病毒性心肌炎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风湿性心肌炎
风湿性心肌炎是风湿热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发病与链球菌感染有关。因此, 风湿性心肌炎患儿发病前多有链球菌感染史, 如扁桃体炎、咽炎、猩红热等。本病的特点是: ①多发于学龄儿童和青春期, 婴幼儿甚为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 包括新生儿、婴儿乃至成人。②心脏受累包括心内膜、心肌和心包, 故称全心炎, 以心内膜受累最多见, 尤其是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侵犯心肌, 也可累及心包, 此时称为病毒性心肌心包炎。累及心脏瓣膜者甚为少见。③风湿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奔马律, 心电图以p2r 间期延长(é 度房室传导阻滞) 为主, 严重心律失常者少见。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有各类早搏, 也可有不同程度的窦房阻滞、房室传导阻滞及心动过速等。另外,风湿性心肌炎引起猝死者少见, 而病毒性心肌炎可致病儿猝死。④风湿性心肌炎的实验室检查可有链球菌感染的证据, 如抗“o ”高、c 反应蛋白阳性等。而病毒性心肌炎主要表现为心肌酶谱异常,或与病毒感染有关的抗体滴定度升高, 免疫球蛋白异常。
2、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 和心肌炎有相似之处。其病理改变主要是心内膜弹力纤维增厚, 病变可累及瓣膜、心内膜下心肌也可发生变性或坏死。本病多发生于6 个月左右的婴儿。其临床表现为心脏扩大(以左室大为主) 和充血性心力衰竭, 可由上呼吸道感染诱发; 心电图表现为电压高, 提示心房或心室大(以左室大为主)。而病毒性心肌炎多为低电压和st2t 波异常。efe 之超声心动图主要表现为心内膜反光增强、增厚, 心肌收缩无力; 而病毒性心肌炎多数表现正常,有心力衰竭时可见心腔扩大, 心肌收缩无力, 少数可见心包积液征。
3、原发性心肌病
小儿原发性心肌病可有家族史,起病迁延, 病程长, 多以扩张型(充血性) 心肌病为主。可有动脉栓塞现象,病毒分离阴性,血清病毒中和抗体效价无短期内增高,心电图常有各种心律失常,较病毒性心肌炎严重,可出现病理性q波等。其临床特点是心脏显着扩大,x线表现为心脏普遍扩大或呈球形, 心脏搏动弱, 超声心动图多显示左房左室大、心功能减退, 也可显示心室壁肥厚。心电图可有电压高、各种心律失常及非特异性的st 2t 波改变。但晚近有更多资料表明,部分病毒性心肌炎可演变为临床扩张型心肌病,某些所谓原发性心肌病可能是慢性病毒性心肌炎或心肌炎的晚期表现,以致两者难以鉴别。
4、川崎病
本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病因尚不清楚, 主要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多见于5 岁以内婴幼儿。其临床表现为发热(多为高热, 持续5 天以上, 抗生素治疗无效) , 皮疹, 结合膜炎, 口唇红斑干裂, 口腔粘膜炎症, 非化脓性淋巴结炎。10%~ 40% 患儿心脏受累, 主要是冠状动脉炎, 可有心肌缺血、心肌梗塞或动脉瘤破裂致猝死。本病累及心脏时需与心肌炎相鉴别。但心肌炎通常无持续发热, 也不会累及皮肤粘膜和淋巴结, 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时可发现冠状动脉扩张和动脉瘤。
5、非病毒性心肌炎
(1)白喉所致中毒性心肌炎此类心肌炎患儿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和早搏, 心力衰竭出现快,且易致心源性休克。可根据流行病学对本病做出诊断和鉴别诊断。近年来, 由于三联疫苗的广泛应用, 白喉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 因而由白喉所致的心肌炎已甚为少见。
(2)落矶山斑热(rm sf) 由立克次体感染所致, 主要发生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非。其临床特征为头痛、发热和皮疹三联征。rm sf 由蜱传播, 可由立克次体血管炎及血栓引起心肌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肾功能障碍、血管性虚脱、肺水肿及手足指趾坏疽。实验室检查可有血小板减少、血钠低。免疫组织学检查发现立克次体, 或由pcr 方法发现在血流中有立克次体核酸序列, 即可确诊rm sf。
6、其他引起心肌损害的疾病
(1)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类风湿、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皮肌炎、硬皮病等, 均可引起心肌损害。但此类疾病的共同特点是常累及多个器官。因此, 此类患者除心肌损害外, 尚可见关节、皮肤、肾脏、肝脾等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血沉快、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阳性、狼疮细胞阳性等。
(2)糖原累积病主要是ê 型糖原累积病。可有心脏扩大而心脏杂音不明显。其心电图特点pc 是p 波高尖, p2r 间期缩短,qrs 波电压升高。本病常侵犯骨骼肌, 故患儿常有肌张力低下。
7.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
本征多见于年轻女性,常有一定精神因素为诱因,主诉多易变,而客观体征较少,无发热、血沉增高等炎症证据,主要表现为心电图st段、t波改变及窦性心动过速,口服普萘洛尔20~30mg后半小时即可使st段、t波改变恢复正常;而病毒性心肌炎所致st-t改变系心肌损害所致,口服普萘洛尔后短期内不能恢复正常。此外,β受体功能亢进综合征无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8.心包积液
病毒性心肌炎有时亦可累及心包,甚至心包积液,称病毒性心肌心包炎,此时应与其他原因所致心包炎作鉴别。风湿性心包炎常是风湿性全心炎的一部分,常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两者鉴别多无困难。化脓性心包炎常有化脓性感染灶,全身中毒症状重,血培养或心包液培养易获阳性,抗生素治疗有效。结核性心包炎多有结核病史和结核中毒症状,较少累及心肌,也很少引起心律失常,心包液糖含量低,有时可呈血性,抗结核治疗有效,若治疗不当可演变为缩窄性心包炎,而病毒性心肌心包炎一般积液量不多,很少发生心脏压塞征象,心包液细菌培养阴性,仅少数有可能形成缩窄性心包炎。至于肿瘤性、尿毒性心包炎,各有其临床特点,易与病毒性心肌炎作鉴别,不另赘述。
心肌炎血液化验哪些指标
孟庆智主任表示,心肌炎血液化验实验室检查主要是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等病原学检测及ESR、Hs-CRP、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等心肌损伤及非特异性炎症指标。在诊断时要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其他辅助检查综合分析判断,凡不具血液指标异常的,但临床怀疑为心肌炎,可作为“疑似心肌炎”进行长期随诊,如有系统的动态变化,亦可考虑为心肌炎,或在随诊过程中除外,不能仅仅依赖于血液或有限的实验室检查。
在考虑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时,应除外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二尖瓣脱垂综合征及影响心肌的其他疾患如风湿性心肌炎、中毒性心肌炎、冠心病、结缔组织病、代谢性疾病以及克山病(克山病地区)等。如有条件必需进行上述任何一项病原学检查。
目前,在心肌炎的各种类型中,以病毒性心肌炎比较常见。对于病毒性心肌炎目前尚无特殊的治疗方法,主要采取综合治疗措施。作为患者的家属,应积极配合专业治疗,并注意生活上的护理,注意休息,合理饮食,预防感冒,以促进早日康复。
根据以上介绍可知,心肌炎血液化验的相关指标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病原学检测以及ESR、Hs-CRP、心肌酶、心肌坏死标记物等心肌损伤及非特异性炎症指标,结合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伤寒性心肌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病因
伤寒性心肌炎是一种急性病,多由伤寒杆菌引起,可致中毒性肝炎、溶血性贫血、急性胆囊炎。据医生所言,伤寒性心肌炎还是一种肠道传染病,但症状并非仅有肠道症状,还可并发其他症状。症状严重又不及时治疗者,可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或者肠穿孔肠出血。
二、检查
伤寒性心肌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检查是查明病因的方法之一。常见检查事项有心电图检查、血液检查、病原学检查、超声心点图检查等。病原学检查主要是取骨髓液、尿液、大便做细菌培养。心电图检查可知心肌损害程度。大部分患者都有窦性心动过速表现,少部分患者会发生室性心动过速。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包积液、室壁运动减弱。若为严重患者,还可发现左室功能损害。确诊后,要及时治疗,治疗可用头孢菌素类药物,也可用氯霉素。酌情饮用改善心肌代谢疾病的药物,可预防并发症,辅助治疗疾病。
伤寒性心肌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相信大家已经有所了解。如有相关疑问,欢迎咨询专业医院的医生,医生会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告知答案。祝患者早日恢复健康,治愈疾病。日常,患者要注意保暖,注意饮食,注意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
心肌炎如何治疗诊断
即针对引起心肌炎的病因加以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可口服一些抗病毒药物如病毒灵,中药板蓝根、金银花、连翘等;风湿性心肌炎患者在风湿活动期进行抗风湿治疗,如给以抗生素静脉点滴等;梅毒性心肌炎患者需同时进行驱梅治疗等等一系列措施,
心肌炎治疗中的注意事项
1.限制活动、注意休息:休息的意义是减轻心脏负担,防止心脏扩大、发生心衰和心律失常。
2.出现症状、及时治疗:许多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较少,诊断较难,而有些心肌病病人自觉症状也不明显,很多患者由于被忽略或误诊而使病情加重;因此一旦出现心慌,胸闷,气急,气短,面色苍白,全身乏力及心前区不适或疼痛等症状时,应当及时加以治疗。
3.坚持长期治疗:患者经治疗好转后,要定期随诊,长期治疗,与医生经常沟通以便掌握病情。
关于心肌炎的长时间医治要有充分认识。因为心脏危害的特殊性,其恢复期要远远善于危害期,通常为半年左右,乃至一年至二年,且很容易复发和加剧,因而必须坚持长时间医治,正确进行保养。得了心肌炎,只需及时正确医治,绝大多数患者是能够治好的。因为医治期较长,有些患者不肯耽搁工作和学习,但也要注意约束活动,不要劳累,定时查看。
什么是病毒性心肌炎
1、顾名思义,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感染引起的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的急性或慢性炎症病变。因此病毒性心肌炎属于感染性心肌疾病,其中以引起肠道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毒最为常见。
2、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其病变的广泛程度和部位。病情较轻的患者早期几乎没有症状,随着病情的加重,严重的话患者会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病症。病毒性心肌炎患者早期的症状为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倦怠、恶心呕吐、腹泻等。病情加重发展患者就会出现心悸、胸闷、胸痛或心前区隐痛、头晕、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极少数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3、对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值得说明的是,该病的预后较好,极少有患者因病毒性心肌炎而死亡,患者可不必担心。但是目前还没有根治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病毒性心肌炎在临床上可演变为扩张型心肌炎,如果是扩张型心肌炎,要采用扩张型心肌炎的治疗方案而非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