疳积按摩治疗
疳积按摩治疗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疳积有哪些表现
疳积是中医的病症名。按中医理论:疳积即积滞和疳证。积滞也叫食滞或食积、停食,是指饮食失节,停滞不化,造成脾胃运化失常;疳证是积日久,耗伤正气,虚象毕露。故积滞是病的早期,是疳证的前奏,以实为主;疳证是病的后期,是积发展的结果,以虚为主。
疳积在儿科较多见,从西医角度来看,疳积应该包括消化不良、营养不良、某些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及一些矿物质缺乏症,还有肠道寄生虫等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消化系统比较娇嫩,胃肠功能薄弱,如果家长喂养不当,孩子饮食不节制和不规律,营养不全面、不合理、喜食生冷、油腻或不清洁食品等,日久天长都可以发生疳积。
这样的孩子表现为: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烦躁好哭、尿黄、大便或干或稀、睡眠不实、手足心热、口渴喜饮,有的孩子两颊发红,日久不愈就会出现面色苍黄、全身消瘦、精神委靡、头发稀疏而枯黄。有的孩子甚至出现异嗜症。一旦孩子出现食积,中医可以采用化食消积,调中和胃,或者清热化积治疗。如果出现疳证,则需要健脾益胃,消食化滞,也可以采用捏积疗法。从西医角度治疗,需要根据发生疾病的原因进行治疗:给予孩子合理均衡的营养,养成孩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于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矿物质的缺乏需要及时纠正治疗。如果2岁以上的孩子有寄生虫可以进行驱虫治疗。
小儿食欲不振的病因有哪些 捏脊
给宝宝脊部柱两侧从头至尾进行推拿按摩,所谓“捏脊”疗法:可以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身体。对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和便秘疗效最好。宜在清早或饭后1小时进行,每天一次,6天为一疗程。
小儿疳积中医推拿疗法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4. 加减治疗
⑴饮食伤脾(积滞):加揉天枢,分腹阴阳,按弦走搓摩以加强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的作用。
⑵脾胃虚损(疳证):a.证属虚热时:加清天河水,补肾经,水底捞明月,揉二人上马以滋阴补虚,清热除烦。b.证属虚寒时:加推三关,揉外劳宫,补肾经,揉关元以温阳散寒,培元固本。
章门的作用及功效
章门穴位是人体重要的穴位之一,生活中适当按摩章门穴,具有一定舒肝理气、健脾和胃等作用,对于治疗腹痛、腹泻、胁痛、小儿疳积、黄疸、肝炎等脾胃肝胆病症具有很好的效果,要是搭配足三里穴、内关穴以及三阴交等穴位一起养生,那么效果会更好。
治疗小儿疳积的内服方
1、【疳积散】组成:鸡内金30克,神曲、麦芽、山楂各100克。功用:适用于小儿诸种疳积,饮食不振,肌肉瘦弱等。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极细末后和匀,每服3克,1日3次,糖开水送服。
2、【益黄散】
组成:陈橘皮30克,公丁香6克,诃子肉(炮)、青橘皮、炙甘草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腹痛泻痢,不思饮食,呕吐腹胀,神倦面黄,以及疳积,腹大身瘦等。
用法:将以上各药研为粗末后和匀,每服5克,水煎取汁,食前饮之。
3、【五谷虫紫金散】
组成:五谷虫(稻米内生的小白虫)50克,紫金锭(又名玉枢丹,一种中成药)3克。
功用:化食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腹胀。
用法:将五谷虫晒干或置于瓦上焙干,与紫金锭共研末。每日早、晚餐时,取l—2克,用米汤调服。
4、【四味鸡内金散】
组成: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各等量。
功用:补脾健胃,益肾利湿,理气消胀。适用于小儿疳积,身体消瘦,腹如舟状,食欲低下,大便呈糊状,精神不振,舌苔淡白,指纹淡红。
用法:将玉米、黄豆、白扁豆、芡实、鸡内金分别洗净,晒干,微火炒黄酥,砸碎,共研末,装瓶备用。每次取15~30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连服l—2个月。
5、【二肝丹】
组成:鸡肝、猪肝(均切成薄片)各30克,地胆草、九节菖蒲各3厘米,漏芦30克,胡黄连、地榆各15克。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腹中烦热,口干,大便燥等。
用法:先将诸药共碾碎为细末,加食盐少许,同鸡肝、猪肝一同入水中煮之,俟二肝煮熟后再置于石臼中捣成膏状,和丸,如玉米粒大小。每服10丸,白开水送服亦可。
6、【莲肉糕】
组成:糯米500克,干莲子250克。
功用:健脾益胃。适用于小儿疳积,久病身体虚弱,饭量减少,大便呈糊状。
用法:莲子洗净,用清水泡发,去心,入锅,加水适量,煮至熟烂,揉搓成泥:糯米淘洗干净,与莲肉泥混合,搅拌均匀,加入少量水,放人大碗或小盆中,隔水蒸熟。凉后置干净的案板上压平,切成块状,装盘。上面撒上白糖,即可食用。当做糕点食用,适量食用。
7、【六昧甜蛋糕】
组成:五谷虫、山药、莲子各50克,使君子仁、茯苓、焦山楂各15克,白糖适量,鸡蛋数个。 功用:补脾健胃,滋肾益肺。适用于小儿疳积,皮肤干燥,头发枯 黄,肚大腹胀,青筋暴露,饮食不香,或伴有贫血浮肿。
用法:五谷虫置于瓦上,小火焙干,山药、使君子仁炒黄。将五谷虫、山药、使君子仁、莲子、茯苓、焦山楂一起捣碎研末。取粉末12—15克,加入鸡蛋1个,红糖少许,水适量,搅拌均匀后,隔水蒸熟。每天1剂,晨起空腹食用,10天为1疗程。
8、【鸡内金饼】
组成:生鸡内金90克,面粉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
功用:适用于小儿疳积而因脾胃虚弱者。
用法:先将鸡内金轧细后过罗,再置于盆中浸以滚开水,半日后和入面粉、白糖,用所浸之水和匀,作成一个个薄饼,烙成黄色,随意食之。
9、【消食脆饼】
组成:鸡内金1—2个,面粉100克,盐、芝麻适量。
功用:消食开胃。适用于小儿饮食不当造成的积食不消,饭量减少。
用法:将鸡内金洗净晒干或用小火焙干,研末。将鸡内金粉与面粉、盐、芝麻一起和面,擀成薄饼,置锅内烙熟,用小火烤脆即成消食脆饼。作为主食或点心服食。
10、【茯苓饼】
组成:茯苓、米粉、白糖各500克。
功用:益胃补气。适用于小儿疳积,面黄肌瘦,懒动少语,睡觉易惊醒,大便呈糊状,重者可见面部浮肿,青筋暴露。
用法:茯苓捣碎,研末,与米粉、白糖混合均匀,加水适量,调成糊状。用平底锅煎成薄饼。作点心,随意食用。
乳汁淤积按摩手法
乳汁淤积按摩手法之推抚法:患者取坐位或侧卧位,充分暴露胸部。先在患侧乳房上撒些滑石粉或涂上少许石蜡油,然后双手全掌由乳房四周沿乳腺管轻轻向乳头方向推抚50~100次。
乳汁淤积按摩手法之揉压法:以手掌上的小鱼际或大鱼际着力于患部,在红肿胀痛处施以轻揉手法,有硬块的地方反复揉压数次,直至肿块柔软为止。
乳汁淤积按摩手法之揉、捏、拿法:以右手五指着力,抓起患侧乳房部,施以揉捏手法,一抓一松,反复施术10~15次。左手轻轻将乳头揪动数次,以扩张乳头部的输乳管。
乳汁淤积按摩手法之振荡法:以右手小鱼际部着力,从乳房肿结处,沿乳根向乳头方向作高速振荡推赶,反复3~5遍。局部出现有微热感时,效果更佳。
怎么治疳散治小儿疳积
治疳散治小儿疳积的配方及用法:蟾蜍1只,鸡肝1叶,朱砂0.1克,鲜荷叶1张,白糖、醋少 量。先将蟾蜍去内脏、剥皮,再将鸡肝划开后放人朱砂,一同放人蟾蜍腹 内,用荷叶包好,将其焙干至焦香,立即将糖醋喷在表面,使其酥脆,分3 次吃完。一般服6 ~ 14天。
小儿疳积推拿改善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消导积滞,补益气血。
2. 手法处方:补脾经,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
3. 方义:补脾经,揉板门,揉中脘,运内八卦——健脾开胃,助运和中。其中运内八卦理气和中,与补脾经相配,一补一消,一守一行,既补益脾胃之气,又调理中焦气机,使全方补而不滞,消而不伤正,可保证中焦气机畅通。推四横纹,摩腹——理气消积,和中散聚。按揉足三里,捏脊——健脾补虚,其中捏脊取其调理脾胃,强壮身体,补益气血之功,本法为治疳积专用法之一。
小儿疳积常见的中医治疗法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且近来独生子女增多,家长们又缺乏喂养知识,很多家长生怕孩子吃不饱,就像填鸭一样喂哺饮食尚不能自节的婴幼儿。俗话说:“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绝不是吃的越多就能长的越好。孰不知,哺食过早,甘肥、生冷食物吃得太多,盲目地加强营养,反而加重了脾运的负荷,伤害了脾胃之气,耗伤气血津液,滞积中焦,使食欲下降,营养缺乏,故现在的疳积多由营养失衡造成。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1)、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2)、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小儿脾胃不和可以怎么调理
脾胃不和是很多人的烦恼,小儿天生脾胃娇嫩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发脾胃失调,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如食欲不振,厌食、挑食等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那么小儿脾胃不和该如何调理呢?
疳积可针灸“四缝穴”
小儿脾胃不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疳积(即胃肠消化不好)、先天不足、后天护理不当等。对于疳积,可以通过针刺“四缝穴”来调节。“四缝穴”位于除拇指外的4根手指上,靠近手掌的手指关节横纹中央。针刺后,让油脂类的液体流出。每周针刺一次,连续针刺四次既可。一般针刺一次后,小孩气血明显改善,胃口也变好了。
“捏积”也可治疳积
此外,古时常用捏积治疗疳积等肠胃疾病。捏积,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法,刺激身体某些经脉和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十分符合儿童特点,不会给患儿带来什么痛苦,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捏积前先按摩一下背部,放松肌肉,然后从下往上捏六遍,再使用“捏三提一”的方法。“捏三提一”的具体做法是: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从下往上,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
按摩足三里穴促消化
对于疳积,可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而对于先天不足和后天护理不当的,专家推荐了足三里穴。家长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面黄肌瘦好转。足三里是脾经合穴,也是保健要穴。具体按揉方法是顺时针按揉。还可用相同的方法配合按揉背部的脾腧、胃腧,以加强保健的功效。
食疗也可健脾胃
如果家长没空,或者小孩不敢进行针刺的话,适当改变饮食,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调理好小儿的脾胃。
喝粥能养胃。如鱼腥草瘦肉粥、薏米粥、淮山粥、红枣粥、大枣粥。如果小孩脾胃不好,厌食、挑食并伴有腹泻等情况,可在粥里加入生姜同煮,然后食用;如果小孩有肚子胀气等现象时,可适当加入陈皮,陈皮有化湿行气的作用。
小孩是纯阳之体,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加之小孩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比较差,很容易造成感冒发烧。因此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影响到脾胃,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孩的防寒保暖。
得了疳积应该怎么治疗
1.积滞伤脾
(1)治则:消积导滞,调理脾胃。
(2)处方:揉板门,推四横纹,运内八卦,补脾经,分推腹阴阳,揉中脘,揉天枢,按揉足三里。
(3)方义:揉板门、揉中脘、分推腹阴阳、揉天枢消食导滞,疏调肠胃积滞;推四横纹、运内八卦加强以上作用,并能理气调中;补脾经、按揉足三里以健脾开胃,消食和中。
2.气血两亏
(1)治则: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处方:补脾经,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揉外劳宫,推三关,揉中脘,按揉足三里,捏脊。
(3)方义:补脾经、推三关、揉中脘、捏脊温中健脾,补益气血,增进饮食;运内八卦、揉外劳温阳助运,理气和血,并加强前四法的作用;掐揉四横纹主治疳积,配按揉足三里调和气血,消导积滞。
3.其他
此外: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光剥,阴液不足者,宜推三关、揉外劳,加清肝经,补肾经,运内劳宫;烦躁不安,目赤多泪加清肝经;若有咳嗽痰喘,加推肺经,推揉膻中、肺俞;便溏者加补大肠;便秘者加清大肠,推下七节骨。
另外可单用捏脊配合针刺四横纹治疗。也有用板门割治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中医治疗疳积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脚热是怎么回事
一、肾虚胃热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手足心发热而未有其它症状相伴的是极少的,绝大多数手足心发热的多同时伴有未引起注意的或被看作是正常的表现。中医将手足心发热分为疳积脾虚和血虚阴亏两种。1、疳积脾虚手足心发热 其原因一是饮食不节,即有的饮食无度,食不定时,常吃零食,长期下去可损伤脾胃功能,引起运化失常,形成积滞,积滞日久,水谷精微无能吸收,形成疳积而发热。二是患其它疾病后,如吐泻,痢疾、寄生虫病等治疗不当,迁延日久,损伤气血,导致营养不良而形成疳积发热。这部分常见为手足心发热,面黄肌瘦,毛发干枯,腹部胀大,食欲不佳,常食异物,夜睡不宁,大便较稀,有不消化食物,小便黄浊如米泔。2、血虚阴亏手足发热 其原因多由于平素体质虚弱,或大病、热病后,失于调理,阴血耗伤,正气尚未恢复而致。这部分常表现为手足心发热,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咳嗽少痰,目眩耳鸣,口干舌燥,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小便频数,大便秘结。手足心发热,以疳积脾虚引起的多见,绝大多数是3岁以下的婴幼儿。 在治疗上可以考虑中医理疗,穴位按摩,泡脚等方法,必要时可以服用中药汤剂调理,经过坚持治疗,缓解了更年期症状,这个问题就可以逐步缓解了。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注意补充一定数量的富有营养的食品,多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以促进体质的恢复。
捏脊的注意事项 捏脊的适应症
捏脊法具有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尤为突出,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腹痛,遗尿,呕吐,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便秘,感冒咳嗽等疾病,亦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用于促进小儿发育,增强小儿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