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听觉怎么训练 听大自然声音训练听力
婴儿听觉怎么训练 听大自然声音训练听力
新生儿只能听到声音,但并不会辨别声音。所以要给婴儿一个有声的环境,训练新生儿听自然环境中的不同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声、刷洗声、扫地声、说话声等,以刺激新生儿的听觉,接受不同声音的信息。
小儿脑瘫康复训练的方式有哪些
(1)专注力的训练:大多数脑瘫患儿由于认知和智力障碍,注意力通常维持在数秒时间,而专注力是社交的基础,故在对脑瘫患儿进行早期教育康复时专注力是首要一环。在安静的环境中,把患儿喜欢的食物或玩具在患儿视线范围内以吸引其注意,训练者与患儿相对而坐时两者视线须保持在同一水平上,逐渐延长训练时间,内容循序渐进,直至患儿能控制自己的专注力。(2)感知觉的训练:患儿的学习是通过运用不同的感官与外界事物接触的经验而获得。特别是在言语和语言表达等方面亦依赖于上述的感知经验,使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更深的认识及了解,从而掌握和运用感知觉的训练:(3).视觉运动训练:采用幻灯、彩色投影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具上以颜色鲜艳、色彩对比强烈的物件为主,按患儿接受的程度、数量上从少到多,循序渐进。(4).听觉训练:在进行听觉记忆训练时,安静的环境非常重要,多采用一对一的形式进行。再加以音调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控制。教学中以聆听鼓声、铃声的强弱、快慢、次数,逐渐从听觉记忆发展到语言表达。(5).触觉训练:对婴幼儿的触觉早期干预是鼓励患儿用手去触摸日常接触到的物件,触摸自然界的物件,触摸温顺的家禽类动物、蔬菜、水果等以增加他们触觉经验及兴趣。(6).语言训练:由于1~2岁是幼儿语言发展的最佳年龄,因此应抓住这一黄金时期,与患儿用语言沟通,并鼓励患儿多用语言交流。教学形式多用实物与卡片、韵律与动作,并贯穿以汉语拼音发音教学,让患儿掌握每一个汉字、每个词的正确发音。
谈变声期歌唱训练的几种有效方法
关键词:变声期声乐训练
重庆艺校是一所中专学校,招收学生年龄一般在13至15岁之间,从年龄看,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都是处于生理变声期阶段的学生,面对这样的学生,如何帮助其安全度过变声期,在保护其嗓音健康的情况下进行有效的声乐训练,是声乐教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
一般来说,儿童期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声带长度均为6至8毫米,但随着身体的发育,以及喉部器官的发育,成年男性的声带一般是18至24毫米,成年女性的声带一般是14至18毫米,由于声带长长、变宽、变厚,声音音色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特别是男性的变化会更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声音嘶哑、多痰、声带水肿,甚至充血等现象,作为声乐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顺利度过变声期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声乐训练,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基于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谈几点在变声期科学地进行歌唱训练的有效方法。
一、引导学生正视变声期的生理现象
变声期也是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在这个时期男女生的身材、体态、相貌和声音、性别特征上都出现了差异,男性喉头逐渐宽大,声带拉长,喉结突出,声音也逐渐变得重浊、低沉起来。女性在这期间,喉头的变化不那么明显,因而声音变化不大。在变声期,男孩子的嗓音通常要比变声前低8度左右,女孩子则降低3度左右。学习歌唱的学生,这时会突然发现他们失去了童声时的清脆、明亮、悦耳、易于歌唱的声音。由于变声过程中还常常伴随声带水肿、充血等现象,导致学生对声音的控制能力减弱,声音经常出现沙哑的现象,音准的控制能力也由于声带的闭合问题而减弱,因而影响了其歌唱的自信心,在心理上出现不安、焦虑、自卑等情绪困扰,甚至有的学生开始怀疑自己的歌唱能力,不再敢张嘴歌唱了。作为声乐教师,面对学生的这些情况,教学中,一方面要了解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正视变声期出现的生理现象,了解青春期前后的嗓音变化和身体的一系列变化过程,学习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保持心理和情绪的稳定,保证充足的睡眠和营养,让学生在健康、愉快的心情下学习歌唱;另一方面从歌唱技术上解决学生的发声问题,增加其演唱的自信心。
二、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训练
歌唱训练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嗓音,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对音乐的听觉意识。音乐的声音是有一定音高频率的声音,歌唱训练首先要训练人体发出符合音高频率标准的声音,对于处于变声期又刚开始进行声乐学习的学生来说,一方面在思想上对声音的音高频率的变化没有太明晰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也不知道该如何操控歌唱器官发出有频率标准的声音。因此,在歌唱训练中,教师必须把歌唱训练和视唱练耳训练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借用有固定音高标准的乐器,如钢琴等,来提高学生听觉对音高频率的辨识能力;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辨识自己所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音高的频率标准,提高他们自我听觉的辨识能力。建议训练从中声区开始,先进行单音的听辨和演唱,然后进行音程和乐句的听辨和演唱。歌唱是由听觉支配完成的艺术,注重学生对音乐的听觉训练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听觉来操控歌唱发声器官,发出符合音乐标准的声音的能力。
宝宝早教有何好处
新生儿期的早期教育格外重要。父母应根据婴儿的情况每天进行10分钟教育,具体训练要求是:
①视觉训练。用一个红球放在婴儿的眼前,引起婴儿两眼注视,并可慢慢移动,使两眼随红球方向转动。
②听觉训练。用摇鼓或铃在婴儿耳边轻轻摇动,婴儿听到铃声可转向铃声方向。
③触觉训练。当乳头触及婴儿的嘴边,婴儿会作吮吸的动作。抚摸婴儿的皮肤,婴儿会露出舒适的微笑。
④发音训练。要经常和婴儿讲话,虽然婴儿听不懂,但听到父母的讲话声、笑声,婴儿会感到舒适、愉快。
⑤抓握训练。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婴儿手中,让婴儿练习抓握。
⑥动作训练。洗澡后,室温保持27OC,给婴儿做被动操,使婴儿手足运动2—3分钟,有时也可训练婴儿俯卧,使其抬头,但时间只能在几秒钟之内。
婴儿早期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办法
防止婴儿早期听力障碍未能及时被发现而影响儿童的智力发展,是早期教育中必须要注意的重要问题之一。婴儿一个月大左右,就可以测知他们的听力好坏。初生婴儿在四到六周时,如果听力正常,会对较大声音产生反应。突然听到了巨响,孩子往往会产生惊吓的生理反应。家长如果发现婴儿对声响测试没有反应时,应该马上去请教医师。一般来讲,早期发现有听觉障碍的儿童,如能及早获得治疗,并在婴儿期为其配戴助听器,使其听到声音,再配合语言训练,大多数孩子都能避免成为哑儿童。如有一个早期发现有听力障碍的儿童,在一个月大的时候就配戴了助听器,在一周岁左右植入了人造耳蜗,并天天接受语言训练,其后来的语言能力与正常儿童几乎没有什么差异。
其实聋哑儿童之所以聋哑,并不是其发音器官出现了问题,而是先天性或后天因素导致的听觉受损,使他们听不到周围的人说话的声音而无法分辨不同的声音,所以才无法学习如何说话。根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患有先天性听觉障碍的儿童在我国约占新生婴儿的千分之五。如果所有的新生儿都接受听力检查,并及早发现婴儿的听觉障碍,同时给予治疗和教育,大多数的孩子都可以聋而不残。另外,有些婴儿虽然能够听到声音,但并不等于没有听觉问题。有的婴儿可能有部分听觉障碍,如只能听到低音,无法听到高音。这种听力障碍,如果不经过专门检查,是无法发现的。如果孩子长期无法听到高音,在学习说话时就会遇到问题。婴儿期是其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如果没有及早发现儿童听觉有问题并采取救治行动,就会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形成。正常人能够听到2――20000赫兹频率范围的声音,人能够忍受的最响声音大约是最小音量的1012倍。
人与人相距约1米左右的一般交谈声音大约是65分贝,大声喊叫的声音约90-100分贝,用锤子敲打钢板的声音可高达115分贝,而婴儿期如果长期接受70分贝以上声音的刺激,就容易导致听力损伤。另外因使用药物不当而导致的听力障碍也是比较常见的。按照儿童听觉系统中损伤的部位,可将听觉障碍分为三类:
1、传导性听力障碍。传导性听力障碍是由外耳和中耳的某一功能异常造成的,通常可以用药物和手术来矫正。儿童中最常见的传导性听力障碍是中耳炎引起的中耳积液造成,感冒、过敏病症、唐氏综合症、脑麻痹等疾病都可以引发婴儿期中耳炎。中耳炎严重者能导致鼓膜穿孔、听骨腐蚀以及其他一些严重疾病,如脑膜炎等。婴儿患中耳炎后,如果中耳积液较严重就会引起的听力障碍并能够引起明显的听力减损。有调查数据显示,从初生到8、9岁的儿童患中耳炎的比率约占10%以上,到了少年期患病率有所下降。患有中耳炎的儿童常常伴有用嘴呼吸、耳出水和耳痛等症状,患病时儿童的听力障碍就比较明显,经治疗后就会明显减轻。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防止婴儿中耳患病,如果发现儿童患有耳病一定要及时治疗。
2、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是由耳蜗或听神经的异常造成的。婴儿出生前、出生时和出生后都会造成这种听力障碍,遗传因素、母亲的风疹或其他病毒感染,出生时的缺氧或黄疸、脑膜炎、头部创伤、噪音、药物等多种原因都能造成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儿童一旦发生感觉――神经性听力障碍,一般无法用药物或手术来改善,患者通常只能配戴于助听器或借助于其他技术来补偿听力损失。
3、中枢听力障碍。中枢听力障碍的患者外周听觉感受器正常,但听觉能力巳基本丧失。目前,中枢听力障碍的病因医学界还没有取得一致性结论,所以因中枢听力障碍对儿童智力发展影响研究并不多。但有许多研究发现,中枢听力障碍患儿的行为与其他某一感觉器官失能的儿童有些相似,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容易冲动,有些患儿在接受言语信号指令等教育信息时表现出一定的思维障碍。如有些患儿表面上在听大人讲话,但其注意力已经分散,并没有听明白大人与他说什么。如果要求其记住某件事情,常常需要多次重复才有可能被记住。
当教育要求很低时,患有轻度听力障碍患儿则比较容易接受教育,但随着教育要求内容增多和难度加大时,中枢听力障碍的儿童的发展结果就表现得比正常儿童低下。如果需要鉴定儿童是否有听力障碍,在家庭中用强音量测试是一种简单的方法,这对于明显听力损失的儿童或听力正常的儿童是有效的,但对患有中耳炎的儿童听力测试,或检查听力传导阈限,检查和确定听力障碍的类型以及确定儿童的听力障碍是否具有教育意义和是否需要药物治疗或配置助听器时,只能求教于医生或专门检测机构。如果需要检查或鉴定中枢听力障碍只能通过专门机构的成套听力测验来确定。而对于轻度听力障碍的儿童检测只能通过专门的医生或检测机构进行专门的测验。四、早期听觉障碍儿童的听力矫正和教育训练。儿童的听觉能力需要多年发展才能成熟,如果儿童出现听觉障碍就会妨碍和中断听觉能力的正常发展,从而影响语言能力的正常发展。早期发现的听力障碍儿童一般都伴随一定智力发展不佳,及早对这些儿童进行良好训练和特殊教育对其后天智力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这部分内容应该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分别在后面的不同章节中进行介绍,但笔者认为:还是集中在0-1岁阶段介绍为好,因为0-1岁是儿童智力发展的最关键阶段,如果家长能够及早发现孩子的听力障碍并及时开展早期特殊教育,孩子的听力损失一般都可能通过其他感觉能力得到补偿或者通过治疗手段或配戴助听器以补偿听力,使孩子的语言能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对听力障碍的儿童早期特殊教育训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早矫正或补偿儿童的听力损失,让患病儿童能够听到声音,这是进行特殊教育的前提。有些儿童的听力障碍可以通过配戴助听器使受损失的听力得到补偿。其实这种听力补偿是通过电子技术将收听的声音信号声音放大后,通过气传导方式或骨传导方式,使听觉器官收听到声音。大量实践证明,许多先天听力障碍或后天听力障碍的儿童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使其听力得到一定补偿,从而听到声音信号而与正常儿童一样发展语言能力。听力障碍儿童的家长应该注意:最初配戴助听器的儿童会感觉极不习惯,需要进行一定阶段的训练才能让其逐步习惯配戴助听器。另外人工耳蜗听力补偿技术对于补偿聋儿听力也是十分有效的。人工耳蜗是一个微型的电子装置,是当今世界上最精细、最完整,可代替人耳功能的电子器官,它能有效地帮助严重感觉神经性耳聋的病人获得或恢复听力。耳蜗是内耳中感受外界声音并把它传向大脑的关键器官之一。如果内耳受损,只要尚存听神经,就可以植入电子耳蜗,通过电子耳蜗的微处理器将声波转化为数码,再将数码转化为电波,以此刺激听神经把电波传到大脑,恢复患者听力。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是 CoMB140+耳蜗植入系统,国内已经有成功的手术病例。CoMB140+耳蜗植入人体后,患儿能在接近自然声音条件下获得完整的语言信息,从而提高语言识别率及学习语言的清晰度,如果能够结合术后的语言训练,患儿可以完全融入正常社会进行学习和交流。电子耳蜗移植手术的开展可以帮助先天性耳聋幼儿摆脱残疾,年龄较小的先天性聋儿与所有年龄段有语言能力的聋人,植入人工耳蜗后都可获得满意的听觉语言康复的效果。现代医学实践证明:儿童在学龄前、特别是2 岁左右时,施行电子耳蜗植入手术效果最佳。一般来说,双耳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上的耳聋患者应该考虑接受人工耳蜗的移植治疗,听力损失在90分贝以下的应考虑接受其他治疗手段,如行鼓室成形术、配戴助听器等。目前国内电子耳蜗价格大约10-18万元左右,手术费用一般不超过1万元。通过配戴助听器或手术安装电子耳蜗的儿童,一般都可以使缺损的听力得到补偿,并通过一定的语言训练,使其正常发展语言能力,并形成正常的社会生活能力。
2、辨识口形的语言能力补偿教育及训练因为听力缺损儿童的的发音器官一般都是正常的,只是因为听不到声音而使其语言能力不能获得发展。对于已经到了可以接受教育年龄阶段的聋哑儿童来讲,使其学会语言能力是许多家长最企盼的事情。在教育实践中有一些聋儿只聋不哑,他(她)们掌握了一种可以通过辨识对方口形与人交谈的技能引起了许多学者的重视。其实这里道理很简单,当人的某一感觉器官功能丧失之后,因为生存、生活的需要,他的其它感觉器官则可以获得更加优势的发展,从而使缺损的感觉器官的功能得到一定的补偿。如盲人的听力比一般人超常,而聋哑人的视觉则优于常人,肢体功能缺损的人则可以让其他的肢体代偿缺损肢体的功能等等。辨识口形的教育和训练一般需要在患儿4岁以后才可以进行,因为此时患儿已经能够与成人用手势进行交流,并具备了一定的思维能力,如果教育训练得法,孩子是可以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形成语言能力的。应该注意的是辨识口形的教育和训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有时这个教育训练是非常痛苦的,不仅需要家长的耐心,更需要患儿的配合,这就需要对患儿进行教育和训练的同时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3、对轻度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听觉辨别力训练。有些轻度听力障碍的表现为听觉分辨力低下,而配戴助听器和安装电子耳蜗的儿童也会对相差不大的声音产生混淆,从而影响听音的准确效果。如果家长能够重视训练儿童听觉的分辨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听不清的情况。这种训练还可以培养儿童良好的倾听习惯。训练儿童分辨声音,主要是分辨声音的高低、大小、区分不同的音色,辨别声源的方向,分辨相近的声音等等。具体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其目的都是以增强儿童听觉的分辨力为主。
4、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记忆力训练。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听觉记忆力训练,就是要加强儿童听觉的记忆力和听知觉的广度,以减少儿童对时间较长的收听信息记不全或记不住等情况的发生。这种听觉记忆力的训练还可以帮助儿童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产生相应的联想,从而增强对所学习知识的理解力。具体的训练方式可以选择一些儿童感兴趣、并具有一定难度的对话内容,训练儿童在一定环境下复述或模仿,逐步使儿童的听觉记忆力获得提高。
5、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编序能力的训练。听觉编序能力是将所学习过的语言知识按照一定的知识体系编成记忆系统而保存下来的一种记忆能力训练。对于听力有障碍的儿童来讲,这种训练是十分重要的。让儿童将所学过的知识有系统有组织地保留下来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并使其智力获得较好的发展。其实在家庭和学校里这种教育方式随处可见,如让儿童听故事后再并复述故事,对一组数字按顺序背颂或倒背等等。对儿童进行这种能力训练要注意先易后难、先简后繁、先短后长等等。 6、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觉理解能力训练。有些听力有障碍的儿童的听觉理解力较差,对父母的教育内容经常表现得不理解,这些儿童到了幼儿园和学校以后,也会表现得理解能力较差,这其实与他们的听力障碍有一定关系。对于这类儿童,家庭早期教育训练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家长应该经常与孩子多交谈,让孩子经常接触各种声音,通过对声音的感受增强儿童听觉的理解力。如让孩子按照父母的口头指令做出某些活动,对父母要求的事情进行自己的理解,对所学习的故事内容进行判断,回答父母或老师提出的问题等等,都是提高儿童听觉理解力的好方法。
6、对患有听力障碍的儿童进行听说能力的结合训练。人的语言能力的优劣与听力的优劣往往成正比发展的,听与说也是密不可分的。听力差的孩子,往往听不懂成人的语言要求,当要求他们表达所听到的成人指令时,其说话往往语无伦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对孩子的听说能力的结合训练,让孩子对所听到的词汇进行联想、推理、判断,然后再进行表达,还可以让儿童学说同义词、反义词,听音乐进行联想,将句子补充完整,听故事编结尾等不同形式来训练儿童听说能力,从而使儿童的听觉获得良好的发展。
新生儿日常护理要注意什么
经过大量研究实验证实,新生儿对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喜欢,表现为安静、微笑;对于尖锐的声音则表现为烦躁、不安。
新生儿对有节奏的声音更为敏感,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关,它给予新生儿一种安全感。
为了孩子的智力发展,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和知觉十分重要,听力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如何训练新生儿的听力呢?首先要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并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外界的杂声,人声等。使新生儿能逐渐区分不同的声响。
此外,可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乐曲,但放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要有节制,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的爵士乐。
母亲和家人最好能和婴儿说话,亲热的话语,会使婴儿感觉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早期教育 每天十分钟
新生婴儿的早期教育值得重视。父母应根据婴儿的情况每天进行10分钟教育训练,具体的要求是:
①视觉训练。用一个红球放在婴儿眼前,引起婴儿的注意,并慢慢移动,使婴儿的两眼随着红球移动的方向转动。
②听觉训练。用摇鼓或铃在婴儿耳边轻轻摇动,婴儿听到铃声会转向铃声方向。
③触觉训练。当母亲的乳头触及婴儿的嘴唇,婴儿会做出吮吸的动作。抚摸婴儿的皮肤,婴儿会露出舒适的微笑。
④发音训练。要经常和婴儿讲话,虽然婴儿听不懂,但听到父母的讲话声、笑声,婴儿会感到舒适、愉快。
⑤抓握训练,把有柄的玩具塞在婴儿手中,让婴儿练习抓握。
⑥动作训练。洗澡后,室温保持在27度,给婴儿做被动操,使婴儿手足运动2—3分钟,有时也可训练婴儿俯卧,使其抬头,但时间只能在几秒钟之内。
新生儿听觉训练
新生儿最先应该开发的就是听觉。新生儿的听觉是十分灵敏的,因为两个月左右的婴儿耳朵内的羊水就会消失,他开始具备和成人一样的听力了,但是,婴儿在10个月以前,视觉神经还没有发育完全,和外界的交流和接触主要是依靠听力来传输。有人认为孩子的听觉和视觉是自然形成的,在这方面不需要花太多的功夫,其实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主要通过对婴儿听觉的训练使他感知外界,并在接收大量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刺激其听觉神经进一步快速发育。专家认为通过早期的训练可以使婴儿的听觉发育得更快。
新生儿最初的玩具应该是能发出声响的,如小铃铛、小拨浪鼓等等。婴儿最理想的玩具莫过于音乐盒了,看起来是个装饰品,事实上它却集开发婴儿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于一身,是孩子与外界接触的重要桥梁。妈妈们可以给孩子们买一些能发出声音的小玩具,用声响来引导孩子,促进孩子的听觉能力,还可以给孩子听一些柔和的音乐,也是训练听觉的有效方法。
怎么预防宝宝听力障碍
小儿听力障碍的早期干预可概括为“三早”,即早期发现和诊断、早期验配助听器和早期进行听觉语言训练。
早期发现,在医疗机构方面,重要是对新生儿的听力筛查,包括耳声发射测试和听觉诱发电位检查等;在家长方面,主要是密切观察婴儿的听觉语言行为,如3个月以内会对突然出现的强声产生眨眼或全身抖动反应;4个月能把头转向声源方向;6个月可旋转头部寻找周围兴趣的发声物体;9个月开始学叫“妈妈”、“爸爸”:1周岁可独立站立,如果发现婴儿有异常表现应该立即去医院耳科检查。如确诊为感音神经性聋,应立即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与耳模,借助手助听器,尽早开始听觉言语训练。
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把外界声音放大,从而使耳聋儿童听到原来听不到的声音。助听器按外型大致可分为盒式、耳背式和耳内式三大类;按电路主要分为模拟式和数字可编程式两大类。对小孩子而言,选模拟电路的耳背式助听器基本可满足需要。这里必须强调指出的是,不能在商店随便买一个助听器就用,而应当在医院或专门的听力学机构进行验配,道理与配眼镜的验光类似,否则花钱不少而效果不好。耳模是根据小儿外耳腔的形式取样定制的,其作用是稳固定助听器,防治助听器的反馈啸叫并根据听力损失特点来改善助听器的声学性质,为此,定制耳模应视为验配助听器的一个重要环节。言语是通过后天学习而获得的,听觉言语训练包括听力训练、发音训练和言语练三个部分,为使耳聋孩子发准每个音,要分别对呼吸、舌唇运动、鼻音、声带振动、四声和拼音过程进行训练,最后过渡到词汇、词组和句子的训练、听觉言语训练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艰要掌握科学的训练方法又要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持之以恒。不少重度耳聋孩子,在助听器的帮助下,经过2-3年的听觉言语训练,得到了成功的康复,能在普通小学和听力正常的孩子一起学习并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孩子刚一出生就能听到声音,那么新生儿是不是怕声音?这问题经常困扰着没有经验的年轻母亲。依照传统方法,老人们总是把坐月子的母亲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伯弄出一点声音吓着新生儿。这种古老的办法应该结束了。
孩子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但他们不知道声音从何而来,也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这时他们的听觉反射是简单的“惊吓反射”。所以说,新生儿突然受惊哭将起来,完全不必紧张,这并不是孩子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因此而让房间里静得没一点声音,唯恐声音吓着新生儿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
耳聋耳鸣患者的康复训练
对于耳聋耳鸣患者来说,他们不仅仅是丧失了正常的听力水平,还丧失了与人交流、创建自己的交际圈的机会。所以,对他们来说,尽快的恢复正常的听力至关重要。下面是三种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可以对于耳聋耳鸣患者带来期望的治疗效果。
听觉口语训练法(方法一)
强调听觉、言语和认知依照自然发展之程序结合起来,在有意义的情境中透过会话式的互动学习说话。注重残余听力的运用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训练中应先将听觉加以发展,否则听觉或视听并用的技巧不会建立起来。(在日常交流中不刻意回避视觉线索)
(1)听觉口语法认为“听”是发展说话能力的最佳途径,通过“听”对言语清晰度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是最有效的。
(2)应以语音作为主要的听觉刺激。
(3)要采用“整体语言”的原则。
(4)遵循语言发展的自然过程
(5)语言是整体发展的一部分,语言的使用离不开语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都同样重要
(6)要用完整的句子讲话。只听单个词语不利于感受超音段音位和完整语言的理解。连续性语音的听辨是一个合成和分析的主动的心理过程。
综合感官学习法(方法二)
强调从初始阶段,在整个训练期及各个环节中都应将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相结合,来帮助聋儿感受声音、学习语言。
音素辨听训练法(方法三)
注重术后听觉功能的培建和汉语拼音的学习,以拼音音素为核心,组织相应的词汇、儿歌和故事等作为主要的辨听学习内容。从训练初期即强调语音清晰度的矫正。
以上是三种听觉言语训练方法,可帮助耳聋耳鸣患者恢复听力。另外,专家称,这种训练方法最好可以和其他的治疗听力障碍的方法配合使用,比如植入人工耳蜗或者佩戴助听器,这样,效果更加明显,病人恢复听力就也有希望。
刚出生的宝宝听力要怎样训练
刚出生的宝宝从一开始就希望对声音有敏感。那么宝宝是喜欢在一个安静的环境里,还是喜欢有一些声音的环境呢?宝宝会学习辨认家人在日常生活的说话声音,电视声音,音乐歌声。这是新生宝宝智力发展的很关键的一个阶段,经常呼唤孩子的名字,多和孩子说话,可以锻炼孩子的听力,所以妈妈在坐月子的时候就应该注意培养宝宝的听力训练,那么还有什么详细具体的办法,接着看下去。
经过研究证实:新生儿很喜欢柔和、缓慢、纯厚的声音,听到这些声音,他们表现为安静、微笑;而对于尖锐的声音则马上显露出烦躁、不安的情绪。新生宝宝对有节奏的声音非常敏感,这可能与胎儿期天天听到母亲有节律的心跳有密切的联系,从而给予他们一种安全感。
促进小宝宝智力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和知觉,听力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那么,新生宝宝的听力训练该怎么实施:
给宝宝听柔和有节奏感的音乐
可让新生儿听有节奏的乐曲,但放音乐的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音乐。
帮助新生儿逐渐区分各种声音
给新生儿一个有声响的环境,家人的日常生活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开门声、水声、炒菜声、说话声,外界的杂声,人声等。
妈妈应保持育孩子之间的交流
专家表示:妈妈最好时常能和婴儿说说话,亲热和温馨的话语,能让婴儿感觉到安全感,同时,这也是巩固良好亲子关系的重要方法。和还不能说话的小宝宝交流是毫无意思的吗?不是这样的,宝宝虽然不会说话,但思想意识还是有的,人类毕竟是高等动物,所以多说话聊天对孩子的听力发展是有好处的。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听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我们建议广大的读者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注意好好保护自己的听力,一旦听力出现了问题要引起重视,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刚出生的宝宝听力要怎样训练。
婴儿听觉怎么训练 听音乐训练听觉
方法:新生儿出生后1周,妈妈可以在给宝宝喂奶时或觉醒时,播放一段旋律优美、舒缓的钢琴曲,将音响的音量稍微调小。每次定时10分钟,固定1-2首乐曲,以建立条件反射。
目的:音乐可以训练听觉、乐感和注意力,陶冶孩子的性情。
注意:不要给婴儿听很多不同的曲子,一段乐曲一天中可以反复播放几次,每次十几分钟,过几周后再换另一段曲子。
听力刺激让宝宝更加健康
尽早训练婴儿的感觉、知觉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异常重要。这些训练中,听力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那么如何训练婴儿的听力,育儿专家建议:首先要给宝宝一个有声的环境,家人的正常活动会产生各种声音,如走路声、关开门声、水声、刷洗声、说话声等。家庭外界也能传来许多声音,如车声、自然界的声音等。这些声音会给婴儿听觉的刺激,促进听觉的发育。
除自然存在的声音外,我们还可人为地给婴儿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例如:给婴儿买些有声响的玩具——八音盒、会叫的鸭子等。还可以让婴儿听音乐,节奏优美的乐曲能给婴儿安全感。当然放音乐的时间要有节制,不能从早放到晚,也不宜选择过于吵闹的爵士乐。家人最好能和婴儿说话,虽然这时他还不能应答,但是家人特别是母亲亲热的话语,会使婴儿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当母亲面对婴儿亲切地说着、笑着、和婴儿交谈时,婴儿会紧盯着母亲的脸,似乎已懂得母亲散发出的身体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