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老人再婚注意的问题

老人再婚注意的问题

1、要互相信任

双方生活到一起后,要互相信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尽量克服攀比、猜忌等不良心理。特别是年纪大了之后,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因为一些小事导致矛盾。

因此,老人重组家庭,可能需要更长的磨合期,需要双方都要用心维护。要提醒自己给对方一个解释的机会,不要钻牛角尖、强求对方马上改变。有了关爱、沟通和包容,相信老人们的黄昏恋情也能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2、要有爱心、耐心和毅力

再婚的离婚率之所以比较高,是因为重组家庭的经营格外不易,特别是有孩子的,一定要有极大的耐心、爱心和毅力。 在再婚的过程中,不要轻言放弃。有人刚再婚,就发现天下大乱,自己没有办法承受这样的压力和变化,可能一下子就又离婚了。这是很可惜的。因为再婚的适应期本来就比第一次婚姻的适应期更长。其实,挣扎期过去以后,这个困难的状况会有所转变。

老人如何调适丧偶心理?

1、避免自责。老年人丧偶后,常常会责备自己过去有很多地方对不起老伴。这种自责、内疚的心理使老年人整天唉声叹气,愁眉不展,削弱了机体免疫功能,常诱发其他躯体疾病以致过早衰老。

2、正确对待丧偶的现实。首先应认识到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失去了几十年朝夕相处、休戚与共的老伴确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但这又是无法避免的现实,要冷静地劝慰自己,对老伴最好的怀念就是自己多保重身体,更好地生活下去。

3、再婚有利摆脱孤独。近年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丧偶的老年人再婚率在不断增加。阻碍丧偶人再婚的重要心理障碍:一是受封建思想影响和所谓“道德”的自我禁铜。二是来日家庭的反对。三是老年再婚择偶条件苛刻。四是受财产继承的制约使老人再婚难成。鼓励老年人再婚有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进步。这种观念在逐步被更多的老年人及其子女们所接受。

4、转移注意力。经常看到老伴的遗物会不断强化思念之情,加重精神上的折磨。因此,不妨把有些遗物暂时收藏起来,把注意力转移到现在和未来生活中去。

5、寻求新的生活方式。老伴过世后,原有的某些生活方式被迫改变,此刻孤独与不适加重。应当重新调整生活方式,减少对旧时生活方式的眷恋。家庭中夫妻关系学是最重要的依恋关系,一旦丧偶,这种关系被无情地摧毁了,这时需要子女、亲友去建立、填补一种新的更加和谐的依恋关系,方能有效地减轻哀思。

再婚老人常见的几种心理

近几年来,老年人再婚在我国已逐渐增多。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青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有的认为独身老人不愁吃不愁穿,为什么还要结婚呢?难道还那么迷恋性生活吗?人们往往忽略,老年人的再婚不仅是生理上的需要,也是心理上的需求。

再婚老人几种常见心理

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伴侣,他们认为子女各自已建立了小家庭,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多的能够体贴和尊重他们,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子女的情感、行为以及多么周到的照顾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间那种时有的情感和行为。丧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难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也有不便让子女去做之处,何况性爱及情爱的伴恋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中青年守寡至老年的妇女,由于年轻时考虑子女尚小,其成长和教育等问题促使她们没有再嫁人。待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长大成家后,孩子们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对其母不加关心、照顾而要求再嫁。

有的老年人则是由于受子女虐待岐视渴望再婚。他们无法忍受子女对其冷淡、岐视、甚至仇视的生活,他们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寻找到新的伴侣,另找家庭温暖。

还有少数的独身老人是因为中青年期离婚后,由于当时要抚养教育子女,经济负担或其它原因,当时没有再婚,现在年岁大了,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顾,希望再婚。

丧偶老人不婚同居隐患多

近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丧偶老年人数量都呈现增长趋势,这意味着,老年人再婚的社会问题日益突出。但老年人苛刻的择偶条件以及财产继承、婚后生活容忍度低等因素造成了老年人难再婚。面对再婚所带来的感情与亲情的两难选择,不少老年人选择了不婚同居。

丧偶老人选择不婚同居实属无奈,但是结婚也好,同居也罢,基础是感情。可有些老年人把再婚只当作找一个依靠或保姆,态度草率,双方没有充分了解,没有感情基础,这样的婚姻很难长久。某地老年人相亲市场上甚至流行着“十对再婚离八九”的说法,没有办法,老人只能选择同居。另外,子女的不支持是老人不婚同居的另一个原因。多数子女认为,父母年纪大了再结婚有失面子,并且父母再婚后的存款、房产等存在不少的变数。当然,也有子女担心父母是否能够找到与之真心相处的另一半。

但是,没有法律保障的“婚姻”一定会后患无穷。首先,感情基础不牢的同居状态,男女双方难免有防备心态,也少不了互相猜疑,这样不能坦诚相待的日子想过好比较难。其次,同居看似不存在多少经济问题,但时间一长,不管是日常开销,还是生病住院需要的大笔支出等,双方拿多少钱合适都是个头疼的问题,遇上斤斤计较的人,很容易因为金钱问题而散伙。再次,子女不支持,老人今后的居住、养老都得不到切实的保障。最后,没有婚姻的制约,“聚散”太过随便,也会留下不少后遗症。

老年人再婚不仅有利于身心健康,更能促进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呼吁子女能理解老人再婚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单身老人也要摆正择偶心态,选择另一半时多从是否有共同语言出发,不要光想着对方的财产、外貌。选择不婚同居隐患多,不仅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原本想“伴老”的结果也容易变成“绊老”。

老人再婚如何避免财产纠纷

解决再婚财产纠纷问题,根本之道是要建立合理的约定。具体来说,有“三不变”。

第一个不变是“双方婚前财产所有权不变”。即再婚前财产属于谁的,再婚后仍然属于谁。对对方的房产和室内家具等生活资料,夫妻之间有使用权、管理权、维护权,没有所有权和处分权。这就需要双方在婚前进行财产公证。

第二个不变是“双方婚前财产继承权不变”。谁的婚前财产由谁的子女继承,这是第二个不变的核心内容。

第三个不变是“双方亲子关系不变”。

这一条包括五点内容:一是称呼不变。对父母再婚的老伴,可称爸妈也可称叔叫姨;二是赡养关系不变。父母再婚后,可以不赡养父母再婚的老伴;三是护理关系不变。再婚的老年人患病需要护理时,第一护理人是老伴,第二护理人则是老人自己的子女,对方子女没有护理义务。

相应地,在一方大病需要经济支持时,第一出资方应是得病者本人,第二出资方是病人的子女,第三才是再婚的老伴根据实际能力提供支持;第四是养老送终的关系不变。老年人再婚后,子女只为自己的父母养老送终,妥善处理后事;第五是继承关系不变。男方子女只继承男方婚前的财产,女方子女只继承女方婚前的财产。对于再婚夫妻婚后所形成的财产,夫妻之间有相互继承的权利,而双方子女没有法定继承权,只有遗嘱继承权利。

老人再婚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负值心理的障碍

很多单身老人都希望自己能有个伴,但这种想法往往受到老人保守、自尊心理以及外在诸多因素的影响,变得举步维艰。有些独居老人从考虑婚姻开始,就一直怀着疑虑、困惑、动摇不定的心理,这种心理让老人不能充满信心地做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就立即会产生退缩动摇的念头,认为自己不该这么做,这种心理被称为“负值心理”。要突破这种心理障碍,老人首先应该放开心态,不要让所谓的“面子” 束缚了自己。另外,有的子女对老人再婚很反感,不顾及老人的感受,老人听了子女的劝阻很容易会妥协。此时,老人一定要突破负值心理的障碍,不要犹豫不决,应坚定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对比心理的障碍 单身老人面对第二次婚姻,常会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较。这种对比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在心中对比新旧对象的优劣,有可能会成为黄昏恋中的危险隐患。如何避免过度的对比心...

对比心理的障碍

单身老人面对第二次婚姻,常会不自觉地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相比较。这种“对比心理”的存在是正常的,但如果经常在心中对比新旧对象的优劣,有可能会成为黄昏恋中的危险隐患。如何避免过度的“对比心理”呢?首先,要学会面对现实,一旦与再婚对象出现矛盾时要及时解决,不要总对过去的事情进行回忆和联想。其次,改变思维模式,即使没有办法控制自己拿眼前的对象与过去的老伴做比较,也要学会用新人的优点和旧人的缺点作对比。此外,尽量不要触动各自心理上的敏感点,如双方条件的优劣、彼此间的信任等,特别是那些曾让对方受过严重刺激而竭力回避或厌恶的事情。

安慰心理的障碍

安慰心理,是指一个人处于某种困境中,常以自我安慰的方式来化解焦虑与紧张的情绪。自我安慰心理的好处在于能够转移焦虑等负面情绪,但经常用这种方式化解焦虑,可能是逃避现实的表现。当现实问题积累太多而无法逃避时,常常会成为婚姻的“绊脚石”。老人再婚后,常常面临赡养、财产分割、子女沟通等问题,只有积极面对才能让再婚生活平静幸福。如果因为害怕再婚后的种种冲突,一味地选择逃避,并常常用“我这么做也是为了家庭和谐”等借口来自我安慰,长此以往,反而可能引发再婚家庭更大的冲突。

老年人再婚有哪些好处

1.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2.有利于抚育下一代。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3.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4.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5.有利于使老年人的精神得到安慰,心理健康发展。

单身老人“未婚同居”需要谨慎

单身老人未婚同居是否合适

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经济纠纷,抱着“合则聚,不合则散”的态度,许多老人都选择“未婚同居”。在他们眼里,婚姻就是一纸文书,没有任何意义,老年人在一起就是你情我愿的事情,法律是保护权益的,但法律保护不了人心和爱情。另外,许多老人为了避免财产纠纷、养老以及将来一方去世后另一方的赡养问题,会适当照顾儿女感受,担心因性格不合分手时不必要的麻烦等再婚后可能发生的多方面问题,而纷纷选择不婚同居。

对此,某省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表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不仅是物质上的丰足,更需要精神上的关爱,未履行法律手续的同居不受法律保护,老人再婚期间会取得一些共同财产,如果不领结婚证,这些财产就不能得到保护,如发生借此手段骗钱财,两人生活中出现暴力倾向等问题时,都将无法得到保障。至于财产问题,双方可以进行婚前财产公证,对将来重病的医疗费、护理费、继承权等进行明确划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老年人再婚好吗

老人再婚有利有弊,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一些孤独老人找到了合意的老伴,重新过上了舒心的家庭生活的事例。但是,老人再婚,在社会上还存在不少障碍,传统习俗对老年人再婚持否定态度,即很多现代的年轻人,对自己年老的父亲或母亲再婚,感情上也转不过弯来。以下为大家介绍了老人再婚的好处和坏处,具体的如下:

老人再婚的好处

1、有利于减少虐待遗弃老人的行为

老年人再婚重新组合了家庭,新家庭接纳了老年人的进入,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嫌弃和虐待遗弃老人行为的发生。

2、有利于减轻国家对孤老者的负担

我国目前还不能把老年人特别是孤老的生活问题全部包下来。如果有条件的丧偶老人求偶结合,这样可以使一些孤老者有新的归宿,可以减轻养老院和民政部门的负担。

3、有利于减轻子女的精神负担

多数独身老人的子女已建立了小家庭,他们忙于自己的工作,忙于抚男育女,忙于家庭生活,担心对老年人照顾不到,如老年人再婚的要求和愿望得到满足,就可以减轻一部分子女挂念老人的精神负担。

4、有利于抚育下一代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国的家庭多系双职工,夫妻早出晚归,对子女的抚育出现了不少问题,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如果老年人再婚,不仅老夫老妻可以互相体贴照顾,而且他们精神愉快,身心健康,还可以分担抚育后辈的任务。

老人再婚的坏处

1、老年人再婚易产生财产纠纷

老人再婚后压力大,赡养、财产分割等问题多。重新组合的婚姻必须面对房子、财产、子女、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多方面的相互磨合问题。

男女方的思维差异极大:男方怕财产损失,怕承担责任;女方则想轻松潇洒,不当保姆,还要考虑如何照顾原先的子女;双方各自的子女也会考虑如何继承财产、如何赡养老人等问题。

2、容易和之前的对象相比破坏感情

随着中老年婚恋的深入,中老年单身就容易将眼前的婚恋对象与先前的原配进行比照。俗话说得好,人比人,气死人。

因此,老年人再婚后将现在的对象和以前的对象进行对比,出现一定落差后,容易产生一些不利于老年人婚姻的心理问题,最终导致老年人再婚关系的解体。

3、容易产生家庭纠纷

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差的老年人再婚在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无奈只好了再婚对象的子女同住一个屋檐下。

俗话说得好,远香近臭,距离产生美不是没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居住在一起难免会因为一些家庭琐事产生摩擦,一些子女的情绪也容易影响到再婚老年人的心理,导致老年人产生心理压力,不利于家庭的和睦。

4、容易由于子女关系产生影响

中老年再婚,再生育子女的条件和可能极少。再婚以后,除了处理好双方的互相感情关系以外,如何处理好与对方子女关系也是极其重要的。

老年人再婚关系不是很稳定,原因就是老年人在处理和子女关系上出问题的话,对于老年人之间的关系影响也很大。一旦老年人和其中一方子女有了隔阂,有了矛盾,有了纠纷,老年人再婚的关系也可能走向破灭。

老人再婚三大注意事项

1、要有正确的再婚动机

老人再婚原因或为孤独冷寂,或为料理生活,或为改善条件等等,孰是孰非,因各人情况不同,很难评说。但是,思想感情的一致,应当是重要条件。

当然,对婚后的家务劳动、经济关系、住房总是也应慎重考虑。但如果单纯考虑经济、住房家务,就有失偏颇,本末倒置了。个别老人为解决子女的结婚用房,不惜牺牲自己的晚年幸福,草率地与他人结合,更不可取。

2、应充分考虑对方的经济条件

家庭生活离不开经济,老人在择偶再婚时,不仅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收入情况,还要了解对方的经济收入情况的安排,全面分析衡量。现实生活也证实,了解清楚对方的经济情况,如实地告知自己的经济情况,是牢固地建立、维系家庭诸关系的基础之一。

3、应考虑与对方在个性,情趣、生活习惯、饮食、爱好是否相投相合

比如,一方喜欢种花养草,一方认为这是把钱往水里掷;一方好动,一方喜静;一方爱听京剧,一方爱听越剧,这就难免在生活中产生矛盾;情趣爱好还牵涉到性格、文化修养,与劳动爱好有关。

两个事业心都很强的人组织了家庭,双方人品都不错,但就是家庭生活不融洽,原因往往就在于情趣爱好,以及处理日常生活小事的冲突上。

老年人再婚让生存更有意义

(一)再婚老人几种常见心理老年丧偶者,很想再找伴侣,他们认为子女各自已建立了小家庭,难以照顾自己的生活。虽然,子女多的能够体贴和尊重他们,但两代人在情感、需求和行为方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别。子女的情感、行为以及多么周到的照顾均不可能替代老夫老妻之间那种时有的情感和行为。丧偶的老年人有很多难言的苦衷,哪怕是一般的生活琐事,也有不便让子女去做之处,何况性爱及情爱的伴恋就更不用说了。

对于中青年守寡至老年的妇女,由于年轻时考虑子女尚小,其成长和教育等问题促使她们没有再嫁人。待辛辛苦苦把孩子抚养长大成家后,孩子们忙于经营自己的小家庭,对其母不加关心、照顾而要求再嫁。

有的老年人则是由于受子女虐待岐视渴望再婚。他们无法忍受子女对其冷淡、岐视、甚至仇视的生活,他们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渴望寻找到新的伴侣,另找家庭温暖。

还有少数的独身老人是因为中青年期离婚后,由于当时要抚养教育子女,经济负担或其它原因,当时没有再婚,现在年岁大了,精神上没有寄托,生活上需要照顾,希望再婚。

(二)老年人再婚的障碍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恋爱和结婚常常会遇到种种的干涉和阻力,引起家庭纠纷,家庭关系紧张,甚至造成悲剧者,也屡有见闻。

通常造成老年人再婚的障碍主要有以下几种: 1、老年人本身旧观念的障碍传统的观念把老年人再婚看成是不光彩的事。老年人本身受这些观念的影响也往往给自己泼凉水。怕再婚会引起别人的耻笑。他们认为对性欲冷淡才是高尚的,自己都这把年纪了,还谈什么恋爱。他们没有想到,老年人也是人,他有权利按自己的意志来自由地恋爱和结婚。

2、子女造成的障碍有许多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的反对。好不容易谈妥了的婚事、交往,就因为子女关过不了而被迫解除。老年人双方都有意,就是结合不了。小辈们把父母永远钉在了“父母”的位子上,而不是把他们看作同自己一样的人。他们根本没有为父母着想过,风烛残年的父母是单身孤零零地活着好呢,还是幸福地有意义地生活着好。

子女反对老年人再婚一般有几种理由,如遗产会落入他人之手;会让人说是因为晚辈对长辈不孝,长辈方会出此下策;会愧对已故的亲长;不愿照顾护理后母(继父)等。因经济原因反对的占绝大多数。有积蓄的老年人再婚,受到子女干涉阻止的,比积蓄不多的老年人再婚要严重的多。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再婚,遭到子女的反对干涉就少些。

3、居住及经济条件造成的障碍在目前居住条件偏紧的情况下,增多的家庭人口,会影响现有的居住条件。此外,有些老人缺乏足以维持独立生活的收入。因而,造成老年人再婚障碍。必须健全社会性保障制度,同时,使老年人认识到应把遗产投资到自己的老年生活中去,才能消除这一障碍。

4、社会因素造成的障碍社会因素一方面指社会上舆论对老年人再婚的压力。有些人认为老年再婚是耻辱的。有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婚不符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有的老年人与年龄比自己轻的中年寡妇结婚,社会舆论的压力更大,高龄老人要求再婚,更是舆论哗然。另一方面,社会缺乏为老年人恋爱、结婚服务的咨询机构和专家。即使有不少婚姻介绍所,也大多数是面向年青人的。

相关推荐

老人跌倒问题不少

有资料显示,在年过65岁后的老人中有30%的人曾经跌倒,而年过80岁的老人则会在一年内至少跌一次。 值得关注的是,跌倒不仅可能导致骨折、淤伤、头部受伤,也可能间接使伤者患上心理问题,例如:因害怕再次跌倒,而排斥走动。甚至伤者可能会患上抑郁症,便秘等疾病。 为什么老年人会跌倒 首先是环境问题 老年人所居住的地方可能堆满了杂物、灯光不足或鞋子缺乏防滑功能。这些都提高了跌倒的危险性。 再来是药物和酒精 老人家的药物一般上可分成4类:降低血压的药物、镇静剂、麻醉药和酒精。很多时候,这些药物都有副作用。一些止痛药的

养老院一床难求的启示

很多家庭都会选择将老人安排到老人院安度晚年,我国养老机构的床位至少缺300万张。北京一位市民介绍,为了让老人进一家比较好的养老院,从08年开始排队才能入住。政府的重视是一方面,探索多种养老渠道,解决好养老问题实质,才能保证社会的安定。 中国人口众多,养老问题也尤为严峻。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养老机构的建设,培养专业养护人员,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完善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建设,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健全完善养老保障体制。 这就不得不让我们反思:养老机构的生存与发展,它关乎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制约老年公寓发展的因

家暴男人再婚后会改吗

家暴过的男人再婚之后不是没有改正的可能,但是很难。 首先我们要调查清楚,这个男人以前是真的家暴吗?是偶尔的发脾气,还是说经常性的家暴,甚至是家暴成瘾?如果你直接问对方或者是对方的亲人,他们一定会隐瞒,你可以通过他的邻居等其他手段来获得。如果是经常性的家暴的话,再婚了也很难改,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盘点对老年生活的错误认识

1.人不宜过性生活:无可否认,老人的性器官有所萎缩,性激素分泌也大为减少,性欲减退,性反应迟缓。 然而,这决不意味着老人不能享受性生活,那种认为老人过性生活是“老不正经“的观点更是错误的。现代医学认为,老人只要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疾病,适当的性生活不仅可以增添心理上的愉悦,而且还可推迟人体的衰老过程,防止老人的“脑老化”,促进新陈代谢,防止肥胖。 2.人睡眠应该少些:古人曾把眠食二者视为养生之要务,认为“能睡者,能食,能长生”。但一般人总认为人老了,就该少睡,实际上,“少乃老人之大患”,老人更应该有充足睡眠。

为什么老人不能独处

一是独处老人太过孤独 独处的老年人经常一个人呆在家中,许多老年人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有的老年人黎明时分再也睡不着觉,但起床后又无事可干,无话可谈,难免感到孤独和难过。 久而久之,老年人便在这种寂寞与孤独的环境中出现焦虑或抑郁症状,心灰意冷,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杀念头。 二是独处的老年人最担心自己生病 一旦生了病,自己动弹不了,身边又无人可以帮助,特别是缺少来自亲人的慰藉。这种情况下,独处的老年人会出现更多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恐惧、担心、敏感等。 所以,人到了老年后要避免独处,尽量与子女住在一起或住在附

老人再婚子女怎么对待

1、子女要关注父母的需求 爱情伴随每个人终身,“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每个人对爱情的期待,但是很多不可控的人为因素使这个愿景不能实现。随着社会不断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年轻人承担着工作压力大、异地工作、抚养孩子等负担,对父母的照顾越发吃力,很多中老年人在辛劳了一辈子后,却面临无人陪伴、孤独终老的结局。现在,有不少儿女也会积极支持单身的父母寻找伴侣,所以,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自己也积极主动选择“黄昏恋”,寻一知己陪伴终身。 2、双方家庭要要互相信任 双方生活到一起后,要互相信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尽量克服攀比、

隐婚族的四大问题

问题一:安全和经济 千万不能因为这个恋人不见光就降低“择偶”标准,毕竟是要共同生活的人,品行人格必须要严格考察。和恋人在一起最好实行AA制,这样即便分手也不会流毒太甚,避免上演一些不愉快的闹剧。 问题二:健康 谨防怀孕。伪单身最大的健康忧虑就是怀孕。万一真的怀孕也不要冲动行事,如果感情比较稳定、双方都到了适婚年龄,就应该考虑结婚生子,就算流产也一定要去正规医院,以减少对女生的身体伤害。 问题三:出路 临界状态不是永久状态,正和负总有一个出路。是终成正果出双入对作神仙眷属,还是索性孑然一身轻轻松松,要看伪单

再婚家庭孩子心理问题

不同的家庭结构,会对儿童的情绪状态产生什么影响?不久前有关单位进行的一项联合量化调查,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据哈市第一专科医院心理专家张一介绍,这项研究以哈市9所小学五、六年级1912名学生为对象,采用自编情商测量表,设计了情绪稳定程度、情绪紧张程度、恐惧情绪程度、敌意情绪程度、羞怯情绪程度等10个问卷项目;同时对被测学生父母婚姻状况、家庭结构等方面进行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并将家庭结构分为正常小家庭、正常大家庭、单亲家庭和再婚家庭四个类型。 调查显示,再婚家庭中40.5%的儿童情绪不稳定。这是因为前三类

走路速度能预测人的寿命

研究涉及3.5万名65岁以上老人,结果发现,走路速度每增加0.1米/秒,死亡危险就会下降12%。比如,在75—84岁的老年妇女中,走路 最快(速度大于等于1.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为92%,而走路最慢(速度小于等于0.4米/秒)的老人再活10年的几率仅为35%。 新研究负责人斯蒂芬妮·斯图登斯基博士表示,走路速度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活力,因为走路涉及到身体诸多器官和系统,如心脏、肺脏、肌肉、关节、 骨骼和大脑等。她认为,走路速度将成为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判断患者体质的重要依据之一,速度慢意味着患者可能

常见老人睡眠问题

年老色衰不可怕,睡不好觉,睡眠质量差、无精打采、头疼失眠才可怕。不少老年朋友由于睡眠问题,没少愁眉苦脸的。白天犯困,夜里睡不着,睡不好:起夜、夜尿多、入睡难... ...睡眠频道为此盘点了老年朋友较常出现的睡眠问题,一起来看看吧。 老人睡眠问题1:入睡难 最近,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生命科学中心神经生物学家在《睡眠研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老人白天打盹,晚上不睡,主要是因为他们自身分泌褪黑激素减少的缘。 褪黑激素有帮助我们区别白天和黑夜的功能。而人老后,褪黑激素分泌减少,身体和大脑也就逐渐模糊了白天和黑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