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的病因
弱视的病因
临床诊断弱视时都需要明确弱视发生的原因,包括:
1、明显的屈光参差:即双眼屈光度数明显 不一致,度数高的眼就可能发生弱视。
2、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发生的单眼斜视:在患儿幼年时期出现的单眼斜视容易发生弱视,而双眼能交替出现斜视者,一般发生弱视的可能性小。
3、双眼明显屈光不正:包括中高度远视、高度近视, 由于屈光不正度数高,导致眼睛成像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视力发育而形成弱视。
4、视觉发育期内发生的影响眼睛清晰成像的病变,如先天性白内障、遮住了瞳孔的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等影响角膜透明度的病变等等。
1.发病机制
(1)形觉剥夺:在视觉发育敏感期内,一些影响眼部清晰成像的病变,如明显屈光不正、角膜病变、眼睑下垂、白内障等,使视网膜黄斑区不能形成清晰物像,从而导致视觉发育障碍。
(2)双眼相互作用: 正常情况下双眼视觉细胞处于平衡状态,而在明显屈光参差、单眼斜视等情况下,处于优势地位眼的大脑视觉中枢会抑制弱势地位眼的视觉细胞发育,从而导致弱视发生。
(3)脑皮质主动抑制:近年来生物学和药理学方面都有些初步实验性报道证实在发育性弱视确实存在有脑皮质主动抑制。
斜视性弱视(30%):
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者,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屈光参差性弱视(30%):
因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二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两眼屈光相并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常形成弱视和斜视。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央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临床上有时也不易区分弱视是原发于屈光参差,还是继发于斜视,此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配戴眼镜,可以预防。
屈光不正性弱视(15%):
多为双眼性,发生在高度近视、近视及散光而未戴矫正眼镜的儿童或成年人,多数近视在6.00D以上,远视在5.00D以上,散光≥2.00D或兼有散光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配戴适当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
废用性弱视(15%):
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因而产生了弱视,故又称遮断视觉刺激性弱视。
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5%):
由于出生时黄斑出血,导致锥细胞排列不规则,在婴儿出生后双眼形成以前发生,因而预后不好。有些虽然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查出明显的病变,目前仍认为属器质性病变,因现有检查方法不能发现,此型为恒定性弱视,治疗无效。
先天性弱视会不会遗传
所谓先天性弱视,应排除先天性白内障或先天性视网膜病变所引起的阻碍视力的情况,因上述先天性白内障、先天性视网膜病变及先天性青光眼,常伴随有其它全身性的系统性疾病,故所谓先天性弱视,常指的是屈光高度不正常引起的弱视现象,此种情况亦可见于其它无任何弱视病史的家庭,并无遗传的证据,只有发现早晚的问题,间接也关系到矫正时机早晚的问题、改善机率的大小、影响度数大小以及是否合并斜视等问题.然而是否充分配合矫正弱视的训练以及家长的关心与合作是弱视改善的主要因素,故弱视的矫正改善需要长期坚持才有效果,没有人在矫正前,会给予绝对有效或无效的答案.弱视的矫正须孩童本身及家长和整个医疗团体的充分合作,不矫正弱视,即永远弱视,能在有限的时间争取矫正和训练,就能够多几分机会.
如何提早发现孩子弱视
弱视指在视觉发育期(0~12岁),由于单眼斜视、未矫正的屈光参差、高度屈光不正及形觉(人眼辨别物体形状的能力)剥夺,引起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低于相应年龄;或双眼视力相差两行及以上,视力较低的一只眼睛为弱视。儿童视力逐步发育成熟,3~5岁视力正常值下限为0.5,6岁及以上为0.7。
儿童弱视病因主要有斜视、屈光参差、未及时矫正的高度远视或高度散光、先天性白内障、重度上睑下垂等。此外,弱视还可能与遗传、早产、发育迟缓等因素有关。弱视对视功能损害不仅是最佳矫正视力下降,还可能令对比敏感度降低、固视不良、双眼单视功能障碍及立体视觉破坏等,患儿无法辨别事物的远近、高低、前后、深浅、凹凸,生活在三维世界中却只能看到二维画面,给学习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家长如何提早发现孩子弱视?对于婴幼儿,家长可以观察其双眼有没有追光、追物反应;两只眼睛大小是否均匀对称,瞳孔中间有没有发白的情况,眼睛看东西时会不会快速颤动。3岁及以上儿童,家长可以教孩子看视力表,发现视力低下及时就诊。
此外,还要留意孩子的异常行为:
1.看东西时喜欢歪头、侧头或眯眼;
2.看书、写字、看电视时距离太近;
3.做作业、写字时有跳字现象,字写得歪歪扭扭;
4.注意力不集中、多动;
5.眼睛容易疲劳,常揉眼睛;
6.动作笨拙,走路常跌倒,老拿不到东西等。
弱视的病因
弱视的病因:
1、明显的屈光参差:即双眼屈光度数明显 不一致,度数高的眼就可能发生弱视。
2、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发生的单眼斜视:在患儿幼年时期出现的单眼斜视容易发生弱视,而双眼能交替出现斜视者,一般发生弱视的可能性小。
3、双眼明显屈光不正:包括中高度远视、高度近视, 由于屈光不正度数高,导致眼睛成像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视力发育而形成弱视。
4、视觉发育期内发生的影响眼睛清晰成像的病变,如先天性白内障、遮住了瞳孔的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等影响角膜透明度的病变等等。
弱视的治疗方法:
遮盖疗法:
遮盖健眼,强迫弱视眼注视。是治疗弱视的首选方法,适合于中心注视及旁中心注视患者。
1,常规遮盖:全天遮盖,根据年龄及视力情况决定遮盖及打开的间隔天数。
2,部分时间遮盖:每日遮盖健眼数小时不等。
3,不完全遮盖:用半透明贴膜贴附于健眼镜片上,使健眼视力低于弱视眼视力2行以上。
遮盖方式的选择由专业医生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来决定。
在遮盖治疗基础上可以辅助一些精细训练,如穿针、描画、扎板、弱视仪或训练光盘、软件中的精细目力作业等,均可以起到帮助弱视眼提高视力的作用。
视刺激疗法(CAM视刺激仪治疗)
1,平时不遮盖,只有治疗时才遮盖健眼,或两只弱视眼分别遮盖进行非遮盖眼训练。一般一次训练7-10分钟。
2,适合于黄斑中心凹注视性弱视,轻中度弱视,及伴有近视眼的弱视患者。双眼屈光不正性弱视效果最好。
其他治疗方法:
1. 压抑疗法: 利用过矫或欠矫镜片以及每天滴阿托品眼膏以压抑健眼功能, 弱视眼则戴正常矫正镜片看远或戴过矫镜以利看近。其优点是无需盖眼, 可防止遮盖性弱视,也适用于隐性眼震弱视患者,不足之处是疗程长, 费用高, 且不如传统遮盖有效。
2. 后像疗法: 用强光炫耀旁中心注视眼的周边部视网膜, 包括旁中心注视区, 使之产生抑制, 同时用黑色圆盘遮挡保护黄斑, 使其不致受到强光的炫耀, 然后在室内闪光灯下训练以提高弱视眼黄斑功能, 这种疗法称为增视疗法。在治疗期间, 平日也应遮盖弱视眼, 防止旁中心注视巩固。治疗时遮盖健眼。每次治疗完毕仍盖旁中心注视眼, 待弱视眼转变为中心注视后, 改用传统遮盖法继续治疗。在 1950 年前后, 后像疗法极为盛行, 但目前已很少使用, 因该法费人力, 耗时间, 设备昂贵, 又不适用于学龄前儿童。操作不到位也很难达到效果。
3. 红色滤光片疗法: 已基本不用。
弱视的综合治疗:
根据弱视的类型、程度、注视性质、患者年龄、以往治疗情况等,为患者设计一套综合治疗方法往往比单一疗法能够取得更好疗效。综合疗法的制定和疗效则有赖于医生的专业经验,医院的医疗水平,以及患者和家长的依从情况。
药物治疗:
近年来有使用药物治疗弱视的医疗尝试,也有报道取得了一定效果,特别是对于大龄弱视患者,有医生愿意尝试使用一些口服药物辅助弱视治疗。确切疗效及机制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弱视的治疗注意事项:
1. 盖眼问题: 这是很具体和实际的问题, 关系到遮盖疗法的效果。首先,遮盖健眼必须严格和彻底,遮眼罩不透光。最好用无刺激性眼贴将眼周围皮肤贴紧不留缝隙,防止患儿健眼偷窥。用遮眼罩时也要尽量将眼周围缝隙缩窄。
2. 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 在遮盖期间应加强复诊。复诊时每次必须检查健眼视力, 要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在婴幼儿期, 短暂地遮盖单侧眼也有可能引起类似形觉剥夺性弱视,要特别加以注意。
3. 斜视: 治疗前无斜视或仅为间歇性斜视者, 经遮盖疗法后, 可能发生恒定性斜视( 急性斜视)。打开双眼一个时期后, 内斜可以自行消失。经短暂性遮盖健眼后, 双眼能维持正位, 视力也提高。
4. 弱视复发: 弱视治疗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巩固疗效和防止复发。在视觉发育未成熟之前, 每个治愈的弱视患者均有可能复发。所有治愈者均应随防观察, 直到视觉成熟期。我们认为弱视治愈的随访观察 以3年为宜。
引起弱视复发的主要原因是患者未遵守医嘱按时复诊, 或所获得的正常视力尚未巩固即自行打开健眼; 也有因急于施行斜视矫正术, 术后遮盖手术眼( 弱视眼) 而引起复发。
为了维持疗效, 可以在弱视治愈后逐渐打开健眼,也可改用半透明膜遮挡健眼镜片一段时间,使健眼视力较弱视眼低2行以上, 以维持弱视眼所获得的视力。
如果弱视眼视力确实又下降, 可再遮盖健眼, 弱视眼的视力即能逐渐提高到原有水平。同时应加强双眼单视功能训练以巩固疗 效。
5. 患儿家长的合作问题: 家长的关心和积极配合关系到弱视治疗的成败。初诊时应将弱视的危害性, 它的可逆性、治疗方法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告知家长, 则能事半功倍。遵守医嘱、按时就诊, 督促患儿很好地完成家庭作业以及发现问题及时反映等均为促进治疗成功的有利和必要措施。
弱视疾病病因
(一)斜视性弱视(strabismicamblyopia)。
患者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由于眼位偏斜而发生复视,为了解除或克服斜视所造成的复视,大脑视皮质中枢就抑制由斜视眼传入的视觉冲动。斜视眼的黄斑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导致弱视。这种弱视是斜视的后果,是继发的,功能性的,因而早期适当治疗,弱视眼的视力可以提高,但也有少数顽固病例,虽经长期治疗,视力改善不多。
(二)屈光参差性弱视(anisometropicamblyuopia)。
由于两眼屈光参差较大,在两眼黄斑形成的物象清晰度不同或大小差别太大,融合困难,脑皮质中枢只能抑制来自屈光不正较大的眼的物象,日久发生弱视。这种弱视是功能性的,经过治疗有可能恢复视力。如果早期矫正屈光不正有可能防止其发生。
(三)形觉剥夺性弱视(formdeprivationamblyopia)。
在婴幼儿期,如有角膜混浊、上睑下垂、先天性白内障,甚至不恰当的遮盖一眼,使得光线不能充分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视功能发育受到抑制而发生弱视。这种弱视,不仅视力低下,而且预后也差。
(四)屈光不正性弱视(ametroicamblyopia)。
多为双侧性。发生在没有戴过矫正眼镜的高度屈光不正者。戴合适眼镜后,能使视力逐渐提高,但为时较长,一般需2~3年。
(五)先天性弱视(congenitalamblyopia)。
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可能由于在出生后,视网膜或视路发生小出血而影响视功能的正常发育。有些继发于眼球震颤,全色盲等。这种弱视预后不佳。
弱视遗传吗
很多弱视患者由于在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和训练,导致终生弱视,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去生活和工作,苦不堪言。自己的弱视是治疗不好了,也不去强求了,但是往往会担心下一代的健康问题。
弱视的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形觉剥夺性、屈光不正性、屈光参差性、斜视性和单纯性弱视五种。弱视本身不会遗传,但引起弱视的原因例如高度近视、高度远视是有遗传性的。斜视可以由高度屈光不正引起,也可以是形觉剥夺或屈光参差等原因引起的,也可以是麻痹性的,如果您的弱视病因不具备遗传性,您就不必担心您孩子会遗传了。
如果父母有高度近视或者远视的话,那是可能遗传给孩子的,同时孩子出现弱视的几率也会增大。后天的用眼不当也会导致弱视的出现,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好好保护眼睛。
弱视病人的饮食建议
弱视是发生在眼部的常见疾病之一,为了缓解本病,建议患者应该多吃些下面的食物:
1、蛋白质
如瘦肉、禽肉动物的内脏、鱼虾、奶类、蛋类、豆类等。
2、维生素A
各种动物的肝脏、鱼肝油、奶类和蛋类;植物性的食物,比如胡萝卜、苋菜、菠菜、韭菜、青椒、红心白薯以及水果中的桔子、杏子、柿子等胡萝卜素。缺乏维生素A,眼睛对黑暗环境的适应能力减退,严重的时候容易患夜盲症。还可以预防、治疗干眼病和眼睛的疲劳。
3、维生素C
是组成眼球水晶体的成份之一,如果缺乏就容易患水晶体浑浊的白内障病。各种新鲜蔬菜和水果,其中尤其以青椒、黄瓜、菜花、小白菜、鲜枣、生梨桔子等含量最高。
4、钙粉
钙具有消除眼睛紧张的作用。如豆类、绿叶蔬菜、虾皮含钙量都相对比较丰富。烧排骨汤、松鱼糖醋排骨等烹调方法可以增加钙的含量。
斜视病因
1.调节学说
眼的调节作用与眼的集合作用是互相联系的,一定的调节带来相应的集合。常常由于调节—集合反射过强,其内直肌的作用有超出外直肌的趋向,而形成共同性内斜视。近视眼看近目标时少用或不用调节,集合力同时减弱,因此其内直肌的张力减低,有时就形成了共同性外斜视。
2.双眼反射学说
双眼单视是条件反射,是依靠融合功能来完成,是后天获得的。如果在这个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中两眼视力不同,一眼视力受到明显的感觉或运动障碍妨碍了双眼单视的功能,就会产生一种眼位分离状态,即斜视。
3.解剖学说
某一眼外肌发育过度或发育不全、眼外肌附着点异常,眼眶的发育、眶内筋膜结构的异常等,均可导致肌力不平衡而产生斜视。
4.遗传学说
临床上常见在同一家族中有许多人患有共同性斜视,斜视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防治儿童弱视家长该做些什么
首先是细心
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眼睛情况,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是眯眼、皱眉、歪头,看电视越走越近,两眼不能看同一方向,都需要立即带小孩到正规的医院请眼科医生检查。专家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愈弱视的关键。一般大脑对视觉的发育在6岁左右才能完成,因此,6岁以前是治疗弱视的黄金时期,过了视觉发育敏感期,不但视力难以矫正恢复,而且有可能会丧失立体视觉成为“立体盲”,即无法判断前面景物的距离及深度。
其次是恒心
在小孩的视觉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之前,弱视病情会反复。因此,家长要有恒心定期带小孩到医院随诊。在治疗期间,一般前6个月每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以后每3个月至半年一次,至少坚持3年。通常,根据弱视的程度,疗程也许有所不同,家长是要听从医生的吩咐,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复查、治疗。
最后是耐心
目前对付弱视的方法因人而异,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包括病因治疗、配镜矫正屈光不正、视刺激疗法等都是常见的弱视治疗方法,而临床运用最广、治疗儿童弱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单眼遮盖疗法,用黑布眼罩严密遮盖视力比较好的眼,强迫弱视眼视物,使其受到刺激锻炼,而使视力提高。虽然各种方法都比较简单有效,但也需要家长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完成治疗。
预防弱视时刻要细心
预防弱视时刻要细心?弱视家长平时要注意观察孩子的眼睛情况,发现孩子看东西时总是眯眼、皱眉、歪头,看电视越走越近,两眼不能看同一方向,都需要立即带小孩到正规的医院请眼科医生检查。专家强调,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治愈弱视的关键。一般大脑对视觉的发育在6岁左右才能完成,因此,6岁以前是治疗弱视的黄金时期,过了视觉发育敏感期,不但视力难以矫正恢复,而且有可能会丧失立体视觉成为“立体盲”,即无法判断前面景物的距离及深度。
除了要细心外,想要预防弱视还有注意下列的方法:
恒心
在孩子的视觉发育还未完全成熟之前,弱视病情会反复。因此,家长要有恒心定期带小孩到医院随诊。在治疗期间,一般前6个月每个月到医院复诊一次,以后每3个月至半年一次,至少坚持3年。通常,根据弱视的程度,疗程也许有所不同,家长是要听从医生的吩咐,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复查、治疗。
耐心
目前对付弱视的方法因人而异,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包括病因治疗、配镜矫正屈光不正、视刺激疗法等都是常见的弱视治疗方法,而临床运用最广、治疗儿童弱视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单眼遮盖疗法,用黑布眼罩严密遮盖视力比较好的眼,强迫弱视眼视物,使其受到刺激锻炼,而使视力提高。虽然各种方法都比较简单有效,但也需要家长有耐心地帮助孩子完成治疗。
儿童弱视的病因
1.斜视性弱视
单眼注视患儿的偏斜眼多发生弱视,是由于患儿眼位偏斜发生复视,为了消除复视及视觉紊乱,视皮质中枢主动抑制由斜视眼黄斑输入的视觉冲动,该眼黄斑部的功能长期被抑制而形成弱视,即视觉混淆引起视皮质抑制的后果。
2.屈光参差性弱视
双眼屈光参差较大,使视网膜成像清晰度不等或经矫正后视网膜成像大小不等,融合困难,视皮质中枢抑制了来自屈光不正较大一眼的物像,长时间的抑制就发生了弱视。
3.行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幼儿期因屈光间质混浊、完全性上睑下垂、先天性(如眼睑血管瘤)、医源性(如遮盖)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内,妨碍了黄斑接受行觉刺激,使视功能发育收到抑制。如在视觉敏感期(3岁以前)发生则更易形成弱视。
4.屈光不正性弱视
单侧或双侧,发生在高度屈光不正未戴矫正眼镜患儿,常为高度远视或散光,由于调节有限。又未配戴矫止眼镜,视远、近物都不能获得清晰物像而形成弱视。
弱视的病因
临床诊断弱视时都需要明确弱视发生的原因,包括:
1、明显的屈光参差:即双眼屈光度数明显 不一致,度数高的眼就可能发生弱视。
2、视觉发育敏感期内发生的单眼斜视:在患儿幼年时期出现的单眼斜视容易发生弱视,而双眼能交替出现斜视者,一般发生弱视的可能性小。
3、双眼明显屈光不正:包括中高度远视、高度近视, 由于屈光不正度数高,导致眼睛成像不清晰,从而影响了视力发育而形成弱视。
4、视觉发育期内发生的影响眼睛清晰成像的病变,如先天性白内障、遮住了瞳孔的上睑下垂、角膜白斑等影响角膜透明度的病变等等。
弱视的病因
斜视性弱视(30%):
发生在单眼,患儿有斜视或曾有过斜视,常见于四岁以下发病的单眼恒定性斜视患者,其由于大脑皮质主动抑制斜眼的视觉冲动,长期抑制形成弱视,视觉抑制和弱视只是量的差别,一般为斜眼注射时可以解除抑制,而弱视则为持续性视力减退。斜视发生的年龄越早,产生的抑制越快,弱视的程度越深。
屈光参差性弱视(30%):
因两眼不同视,两眼视网膜成像大小清晰度不同,屈光度较高的一眼黄斑部成像大而模糊,引起二眼融合反射刺激不足,不能形成双眼单视,从而产生被动性抑制,两眼屈光相并3.00D以上者,屈光度较高常形成弱视和斜视。以至被动性和主动性抑制同时存在。弱视的深度不一定与屈光参差的度数有关,但与注视性质有关,旁中央注视者弱视程度较深,这类弱视的性质和斜视性弱视相似,是功能性的和可逆的。临床上有时也不易区分弱视是原发于屈光参差,还是继发于斜视,此型如能早期发现,及时配戴眼镜,可以预防。
屈光不正性弱视(15%):
多为双眼性,发生在高度近视、近视及散光而未戴矫正眼镜的儿童或成年人,多数近视在6.00D以上,远视在5.00D以上,散光≥2.00D或兼有散光者。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并无双眼物像融合机能障碍,故不引起黄斑功能性抑制,若及时配戴适当眼镜,视力可逐渐提高。
废用性弱视(15%):
在婴儿期,由于上睑下垂,角膜混浊,先天性白内障或因眼睑手术后遮盖时间太长等原因,使光刺激不能进入眼球,妨碍或阻断黄斑接受形觉刺激,因而产生了弱视,故又称遮断视觉刺激性弱视。
先天性弱视或器质性弱视(5%):
由于出生时黄斑出血,导致锥细胞排列不规则,在婴儿出生后双眼形成以前发生,因而预后不好。有些虽然视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不能查出明显的病变,目前仍认为属器质性病变,因现有检查方法不能发现,此型为恒定性弱视,治疗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