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能不能驾驶汽车
糖尿病患者能不能驾驶汽车
当今,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而驾驶技术对于老百姓来说是一门基本技能,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能安全正常驾驶。但是,糖尿病患者在驾驶时,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的三个因素为:低血糖,糖尿病并发症以及高血糖症。而低血糖时无明显感觉,这是对驾驶时更大的威胁。据美国高速交通安全局的一项涉及68770人的调查显示,患有糖尿病(或者其他代谢病)且其驾驶证未被限制者,其事故发生率是因过失而发生事故者的1.44倍。
因素有:1.糖尿病眼病会导致视力下降,而激光凝固治疗手段也会降低外周视力。2.周围神经病变也会影响驾驶。3.认知失调可能会影响驾驶能力;其发生与急性或可能的慢性高血糖综合征、严格的血糖控制以及急性低血糖相关。4.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说是致死性机动车事故中的更为危险的群体,但是,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与无糖尿病的老年女性相比,更倾向于不开车。
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的血糖过低与否是很难正确判断的;有研究表明血糖在2.2mmol/L时,大约有38%-47%的糖尿病患者仍会继续驾驶。轻度低血糖(2.6mmol/L)会导致驾驶能力下降(转弯、旋转、及时越过中间线、及时离开公路)并且会更多的采取慢速行驶。
目前我国对于糖尿病患者驾驶方面虽然没有立法,但其确实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那我们如何应对呢?
1.在车中常备碳水化合物食品(如:面包、糖果等)。
2.车中备有血糖自我检测设备(如血糖仪)。
3.考虑驾驶前进行血糖测量,特别是低血糖无知觉的患者。
4.一经发现有可能的低血糖症状便停止驾驶,在确保血糖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前不要回复驾驶。
5.当血糖低于4.0mmol/L时驾驶水平会有变差的可能性。
6.每年定期来医院体检。
老年人开车_老新手驾车注意事项
后备轮胎及千斤顶、随车工具包、电筒、小型灭火器、原厂汽车手册。
急救箱:箱中应备有绷带、纱布、清凉油、消毒药水及其他救急药物。还有也是最重要的,身上别忘了带钱。
不过,最好车上再配上一瓶4升的纯净水、一桶2升的机油、一桶防冻液。纯净水,可以喝也可以救急;机油可在跑长途消耗时,偶尔加一点;而配备防冻液的作用与机油相似,隔一段时间亏的话加一点。急救箱也可以根据车主自身的身体需要,适当配备一些应急药物。
“老新手”最好选择自动挡
据交通专家分析,当年龄超过70岁时,危险几率大大升高。老年人开车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除了定期体检外,交警建议老年人如果一定要开车,可以尽量选择自动挡、座椅调节方便的小卧车一类的车型。此类车操作方便,减少了很多因动作过多产生的潜在危险。而且老年人在驾车时应尽量避开高峰时段,尽量选在白天,因视力减弱,夜间可能会看不清楚路况而造成危险。同时,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雨天、雪天开车,不建议老年人开车上高速,因为高速车速快,车速与人的血压成正比,若患有高血压则易引发心脏病,对老年人身体有危险,再说老年人反应力、判断力下降,也容易造成危险。
年满60岁驾照需每年一审
记者调查发现,在报名学车的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折”在了体检上,很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因高血压、听力不达标等无法过关。
根据有关法规要求,超过60岁的有驾驶证的老人,必须每年参加体检,向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交一次体检证明,体检合格后,才能允许继续驾车。而对老年人准驾的机动车类型也有明确规定,即60岁以上的老年人,必须换领小型汽车的驾驶证,而且只能驾驶小型手动或自动挡汽车。70岁以上的老年人,不允许驾驶小型汽车系列中的D类三轮摩托车,但可驾驶F类轻便摩托车。
有车一族不要完全以车代步
驾驶对有车族尤其是职业司机的心脑血管功能影响不可忽视:由于精神紧张,且长期接触噪声、振动、一氧化碳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混乱,造成外周和心脑血管收缩、心电传导性改变和心机缺血性改变。久而久之,导致驾驶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更高。
私家车越来越多,相应之下,开车所造成的健康问题、交通伤害也与日俱增。心血管疾病侵袭、噪音对情绪干扰等隐患都可能在驾驶过程中暗涌而至。
有车族首要注意心脑血管疾病
驾驶对有车族尤其是职业司机的心脑血管功能影响不可忽视:由于精神紧张,且长期接触噪声、振动、一氧化碳等职业性有害因素,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混乱,造成外周和心脑血管收缩、心电传导性改变和心机缺血性改变。久而久之,导致驾驶者心血管疾病发生率较普通人群更高。
噪声对城市有车族情绪也有很大影响。“行车过程中汽车驾驶室噪声测定结果显示,平均噪声在规定标准以下,但在鸣笛时显然超过国家标准,可对人体产生有害作用;噪声频谱分析显示,驾驶室内较强噪声主要集中在低频段。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可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如引起抑郁、烦恼、易激动、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等。
预防:不要完全以车代步
专家建议,有车一族在日常开车、生活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1.开车尽量减少震动。避免旧车“超期服役”,及时更换陈旧、磨损的零部件,驾驶坐椅可安装空气隔震装置,在坐椅上增加软硬适度的坐垫。
开车时记得搽防晒霜 开车时当心皮肤受伤
驾车的时候最容易受到紫外线侵袭的部位有头、脖子、手臂。而多数驾驶者认为在汽车里,忽视这些部位的防晒。男性相对女性更喜欢驾驶,这也是驾驶者中为什么男性皮肤癌患者比例高的原因。
香车美女当心患上皮肤癌
开车时记得搽防晒霜
经常驾车者患皮肤癌的危险要高于不驾车者,美国圣路易斯大学的科学家发出警示。
紫外线按照波长长短的顺序,分为uva、uvb和uvc。uvc能被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中含量有90%uva,它可深入皮下组织,损害骨胶原和弹性蛋白,但不会灼伤皮肤;至于uvb则会直接灼伤表皮。科学家调查了889名皮肤癌患者,其中559名为男性,339名为女性。
汽车玻璃一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紫外线中的uvb。但是一些驾驶者常常喜欢打开汽车一侧的车窗,这无疑更增加了危险。
开车时当心皮肤受伤
驾车的时候最容易受到紫外线侵袭的部位有头、脖子、手臂。而多数驾驶者认为在汽车里,忽视这些部位的防晒。男性相对女性更喜欢驾驶,这也是驾驶者中为什么男性皮肤癌患者比例高的原因。
与此同时,科学家表示汽车玻璃太薄,难以抵御uva。长时间驾车,就会慢慢聚热,损害皮肤。基于上述研究,科学家建议驾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肤质,做好各种防晒措施。
开车时记得搽防晒霜
开车时记得搽防晒霜
紫外线按照波长长短的顺序,分为UVA、UVB和UVC。UVC能被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中含量有90%UVA,它可深入皮下组织,损害骨胶原和弹性蛋白,但不会灼伤皮肤;至于UVB则会直接灼伤表皮。科学家调查了889名皮肤癌患者,其中559名为男性,339名为女性。
汽车玻璃一般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紫外线中的UVB。但是一些驾驶者常常喜欢打开汽车一侧的车窗,这无疑更增加了危险。
开车时当心皮肤受伤 驾车的时候最容易受到紫外线侵袭的部位有头、脖子、手臂。而多数驾驶者认为在汽车里,忽视这些部位的防晒。男性相对女性更喜欢驾驶,这也是驾驶者中为什么男性皮肤癌患者比例高的原因。
与此同时,科学家表示汽车玻璃太薄,难以抵御UVA。长时间驾车,就会慢慢聚热,损害皮肤。基于上述研究,科学家建议驾驶者应该根据自己的肤质,做好各种防晒措施。
有车一族常见十大健康问题是什么
NO.1肥胖难逃
随着私家车的增多,不少私家车主只要出门,无论远近都是以车代步,很多人都是处于一步也不愿意走了的状态,哪怕是到附近的超市购物、到银行办理业务都要开车前往。车主们在获得不少便利的同时,忽视了健康问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病症,常见的就是肥胖症,同时有专家提醒:长期开车的人如果不注意保健,5年内就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健康提示
很多有车族一开始身体状态很好,但是有车之后,就会出现肥胖等各种各样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忽视了平时的运动。对于有车族来说,更是要在日常的生活中安排出一段时间专门用于运动。而且在能不开车的情况下就不开车,以步代车,保护身体健康。
NO.2肌肉痉挛
很多对自己关爱不够比较随意的车主,开车久后会感到手部麻木、疼痛不适,并越来越严重。其实,车主手部麻木与长期开车不戴手套有关,因为开车不戴手套时,汽车的震动会通过方向盘的震动直接传递给人体,长此下去极易导致肌肉痉挛、萎缩,甚至使骨关节发生改变,出现局部性骨质增生或变形性关节炎。
健康提示
开车时一定要戴上驾驶专用手套(切不可图省事戴尼龙手套,因尼龙手套滑手易出危险),这种驾驶专用手套可减缓汽车传递给人体的震动力。此外,可在座位和靠背上垫上富有弹性的垫子,也可减少震动。长时间开车还应适当活动一下指关节。
NO.3腰酸背痛
开车的人因为经常长时间保持坐着的姿势,所以腰部经常出现酸痛。肌肉呈静态紧张状态,容易使腰部的肌肉疲劳。而当腰肌长期疲劳而得不到放松时,则会转化为腰肌劳损,在汽车颠簸等外力的影响下,甚至可能诱发腰椎间盘突出。
健康提示
一次性持续驾驶的时间不宜过长,尤其是遇到路面情况不好时,车速不应过快,避免减轻剧烈颠簸对脊椎造成的伤害。垫子也是很适用的,可在座位和靠背上垫上合适的垫子。另外,驾驶者应该多参加体育运动,好选择全身性的、大肌肉群参与的运动,比如跑步、快走等。
NO.4视疲劳
开车的时候,因为眼睛始终看着前方,关注路面的行人和其他情况,眼睛肌肉是很紧张的,可能出现酸痛,夏天还有阳光照射和路面光线的反射,驾驶者非常容易出现视疲劳,出现头晕、视物模糊、两眼胀痛等症状。
健康提示
好相隔一段时间把车停在安全地带闭目养神。至于遮挡阳光,可以考虑选择能隔热的太阳膜、遮阳板或是遮阳网。阳光强烈时,驾驶者宜戴上墨镜。
NO.5颈椎病
颈椎病也是对有车族健康威胁比较大的一种疾病。在开车的时候,司机往往要始终保持关注前方的状态,这也就使得颈椎不能随意的进行移动。长期保持这个状态,就会导致颈部肌肉出现问题,然后颈椎出现错位的现象,终导致整个身体出现病痛的症状。
健康提示
车主在驾驶时,要调整好自己的坐姿,并将座椅调节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使整个脊椎的4个生理弯曲能充分依附在座椅靠背上。可以利用等待红灯的时间,做一些保健活动。简单的方法是将头部进行前、后、左、右顺序的摇晃。先这样将头部摇晃一周,再向反方向摇动。左、右各做10次。
NO.6注意力下降、不集中
一般轿车的空间都比较小,驾驶者在车里呆的时间太久,狭隘的空间,车内各种噪音的干扰,甚至内饰散发的一些气味(往往都有轻微的毒性),这些不同的因素都能作用到人体身上,例如长期受噪声、振动、一氧化碳等有害因素的影响,易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进一步影响其他器官,极易降低驾驶者对突发情况的应变能力和判断力,对行车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健康提示
驾驶者自己遇到恶心、头晕,千万要引起注意,不要老是呆在封闭的车厢内,空调开着虽然暂时让你感到舒服,但总归没有自然通风的好,好每隔一段时间把车窗开启5分钟,让新鲜空气流通,提神醒脑。此外,如果长途旅行要长时间开车,好每隔一两个小时停车休息一次。
NO.7高速行车综合征
有的人喜欢开快车,其实这样做对健康非常不利。据有关资料显示,开快车会对人的身心健康产生一系列影响,而患“高速行车综合征”。车辆行驶的速度越快,精神就越紧张,大脑皮层高度兴奋,肾上腺素类物质分泌增多,促使心跳加快。如车辆速度超过每小时 80公里,心率会增至每分钟100-110次;车辆行驶速度每小时120公里以上时,心率会超过每分钟110次。长时间高速行车,可影响心血管功能,还容易诱发冠心病。
健康提示
在平时驾车辆时,应该谨慎驾驶,严格遵守交通规则,禁止超速行驶,即使在高速公路上行车,也不可超速行驶。
NO.8男性易发泌尿系统疾病
由于开车人都很赶时间,一旦上车就是为了到达另一目的地,所以很少中途停车。有很多驾驶者受工作所限或不便不能保证及时、足够的饮水,让自己的身体处于轻度脱水的状态(小便时尿液呈茶黄色就已经是轻度脱水了),尿液浓缩,易患尿道炎、膀胱炎,加上长期保持一样的坐姿,更加容易引发前列腺炎。
健康提示
驾驶者要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补充水分,使自己的身体处于良好的状态,另外,水分补充之后除了能减少尿液浓缩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外,还能让人多去几次厕所,驾驶者可以趁这个机会舒展筋骨,放松自己,让身体有个缓解的空间。
NO.9暴躁郁闷等心理问题
机动车发动机运转、汽车喇叭等,可产生不同强度的噪声。驾驶室内较强的噪声主要集中在低频段。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可引起人的情绪变化,出现烦恼,易激动、疲劳等烦躁情绪,长期以往驾驶者的心理会产生厌倦开车的情绪,威胁驾驶安全。
健康提示
驾驶者要始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将不良情绪带到车内,遇到烦心的事情好能舒缓下心情再行车,行车遇到堵车、不文明行车现象更要放宽心态。
NO.10功能性的肠胃病
有车一族大部分又是“很忙一族”,饮食、代谢不规律,很多人开车时有过肚子饿、想排便的经历,但往往抱着忍忍的心态,用主观意识去抑制这些生理要求。这些正常的生理反射受到反复、长期的抑制,会使反射减弱,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另外,驾车过程中通常遇到的堵车、不文明驾驶现象会让驾驶者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等不良情绪,这些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途径影响胃肠分泌、运动和黏膜血流量,导致胃酸分泌过多、黏膜血流量减少,容易发生胃、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健康提示
驾驶者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规律,有规律地作息。例如,饥一顿饱一顿会引起消化不良,经常抑制排便会减弱排便反射,使便意淡漠,导致便秘。除此之外,还要保持良好的驾驶心情。
还有,怀孕3个月以内、6个月以上的妇女不能开车。怀孕3个月以内开车,孕妇一直坐在座位上,对骨盆和子宫的血液循环都不好,会影响胎儿发育;怀孕超过6个月的孕妇反应动作会不太灵活,一旦出现紧急状况急刹车,方向盘容易冲撞腹部,引起破水,导致流产或早产等意外的发生。
总得来说,有车一族应科学驾车用车,注意自我保健。不要疲劳驾驶,拒绝酒后驾驶,真正做到“喝酒不用车,开车不喝酒”。对于长期开车的驾驶员来说,重视、预防以上那些疾病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很多大的问题都是由这些小毛病产生的。所以,要随时注意自己身体出现的小毛病或小症状,以免这些潜在的小问题后成为影响健康的“隐形杀手”。
另外,对于有车一族来说,常见的就是腰疼的问题,所以下面小编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下有车族吃什么能够缓解腰痛吧。食疗一直是有车族养生的重要方式,因而对于腰痛同样能够产生很好的效果,那么下面就具体的了解下吧。
腰痛吃富含维生素C食物较好。老年人白细胞中维生素C的浓度几乎是年轻人的二分之一,如能每天补充80毫克维生素C,方能达到年轻人的水平。
其次是补充维生素B6、B1、B12、维生素D、叶酸等脂溶性维生素,防止缺乏。应适当吃些米糠、麸皮、胡萝卜、鱼肝油、酵母、新鲜水果和蔬菜。
腰痛吃富含纤维类食物较好。饮食研究发现,60-90岁的杂食人群中,有30%的人患有骨质疏松症,而常年素食的人则仅18%患有骨质疏松症。素食中的长纤维还可以防止结肠癌的发生。
腰痛吃富含无机盐食物较好。无机盐中以钙的摄人量为引入注目。每天补充钙不能少于1克,而黄豆含钙量较高,推荐多吃豆制品,因每500克的豆腐,含钙量在1.1-1.5克之间,仅此一项,就可维持每日钙的摄入量。
驾车族自我保健确保行车安全
不要挡住视线 很多交通事故的肇事原因都与驾车人的视线被遮挡有关。女性开车时要把长发束好,以免长发飘飘或不时拢头发,在不知不觉间挡住视线。同理,车的后窗上尽量不挂小玩偶。
杜绝疲劳驾驶 疲劳驾车等同酒后驾车。驾车人生活要规律,睡眠充足,开长途前充分休息。驾车时坐姿正确,坐姿不佳易导致颈、肩、腰、肘等部位的疼痛,产生疲劳。夜间行车更要防止疲劳驾驶。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 驾车人要对自己和家人负责,不碰酒杯。侥幸心理要不得,“只要不被交警抓到就好”而明知故犯,更需警戒。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多吃富含优质蛋白的各种食物,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按时进食,防止饥饿过度引起消化性溃疡,但也不可饱餐。充分饮水,尤其在夏季,或者在车内备足饮料。
服饰要有约束 驾车人上衣口袋不放硬物,如手机、钥匙、名片夹等,以防紧急刹车时发生意外,最常见的是肋骨骨折。女性开车时忌穿高跟鞋,高跟鞋会影响踩踏板的动作,十分危险。
加强心理调节 驾车时要有好心情。在行驶途中遇到各种紧急或错综复杂的情况,应沉着冷静,精神集中,心平气和,从容对付。切不可心烦意乱、逞强好胜。
定期体检 作为掌握身体状况的一项重要措施,定期参加体检,有利于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治疗。
糖尿病司机“悠着点” 避免空腹或半饥饿状态下驾车,防止因低血糖出现头晕、无力、手抖、冒冷汗等症状而导致交通事故。车上可常备糖果、巧克力、饮料。
不要长时间憋尿 由于久坐、憋尿,男司机易患前列腺炎,女司机易患尿路感染。故应避免长时间驾驶,开车1~2小时应停车活动一下。
不要边开车边打手机或吃东西 这些是危险动作,可在瞬间酿成车祸。
感冒后驾车比酒后驾车更危险 研究发现,感冒后驾车人的反应灵敏度比正常人慢五至七成。最好等感冒好转后再驾车。
避免药物不良反应 有些药物含有镇静安神成分,服用这些药物的慢性病患者在驾车前应留意药物的不良反应。
感冒会给患者带来哪些危害
感冒时比正常人反应慢57倍
调查报告显示,感冒,特别是流感,对人的行动能力会产生重大影响,其作用几乎等同于喝了8升啤酒后的效果。检测发现,患流感的人对图像反应的时间比正常人长57倍。而喝了1升啤酒的健康驾驶员,其反应速度只比正常人慢5―10倍。
国内知名的机动车驾驶员培训、安全驾驶行为研究专家范立表示,开车需要注意力特别集中。感冒时的一个喷嚏,都会使人手脚失控。据测试,正常人打喷嚏一般需10―15秒。如果汽车行驶速度为每小时50公里,那么,一个喷嚏打完,汽车已驶出140―200米。另外,人在打喷嚏过程中,通常会闭上眼睛,张大嘴巴。此时,驾驶员既看不见路上状况,也听不见外界声响,大脑、手脚都不听使唤,这些都会成为潜在隐患。
同时,感冒引起的发烧也会造成大脑细胞的血液供应不够,让人昏昏欲睡,且浑身乏力。感冒还让司机的测距、辨色等能力下降。
所以,当我们出现感冒的症状的时候,就不应该从事一些危险的工作了,比如开车、高空作业等等,在感冒期间进行这些工作,是非常危险的。患上了感冒以后,患者就应该多注意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