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小步骤让宝宝轻松地学会走路
三个小步骤让宝宝轻松地学会走路
第一步:站
在宝宝学走路前,爸爸妈妈首先教会宝宝站立。可以先扶着宝宝慢慢地开始练习站立,锻炼宝宝的腿部肌肉力量。不过,爸爸妈妈要注意,宝宝每次练习的时间不宜过久,而且宝宝第一次站的时间要短一些,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多,逐步延长时间。宝宝站立和行走的训练都是同样不可操之过急的,要按部就班,一步一步学习。
第二步:迈步
当宝宝能自己站稳后,爸爸妈妈就可以让宝宝试着向前迈步了。这个时候,爸爸可以在宝宝背后,扶着宝宝,妈妈可以宝宝的前面拿着玩具来逗引,激发宝宝向前迈步的欲望。宝宝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自己就会有着本能地向前移步的动作出现了。
第三步:走路
当宝宝学会了站、迈步之后,爸爸妈妈就可以尝试松开双手了,让宝宝自己走路试试看。在学会走路的过程中,宝宝可能会踉跄不稳,坚持的时间不长,甚至会跌倒。其实这些都是正常的,爸爸妈妈无须过分担心,只要注意保护好宝宝,就让宝宝大胆地走起来吧。
拉拉裤的作用
拉拉裤纸尿裤不仅具有防尿功能,且具有普通短裤的功能; 拉拉裤易于穿着、方便活动,能帮助妈妈减轻劳累,让宝宝轻轻松松学走步。 神奇的弹性腰围伸缩力强没有束博感如同合身舒适的小内裤。
而且超大的吸收量,睡觉时也不担心吸收量大,腿部周围有多层立体折边设计,柔软贴身又防漏。贴身剪裁加强腰围设计,腰部的剪裁特别配合活泼好动的宝宝,穿起来依然舒适又合身。
拉拉裤还特别适合学步的宝宝,在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臃肿肥大的纸尿裤会严重影响宝宝的活动,而太小紧绷的又很可能磨破大腿内侧的肌肤,这时候妈妈就要选择康爽莱拉拉裤作为走路时候穿,因为他弹性贴身,犹如宝宝的第二层肌肤,不会因为裆部大的物品(普通纸尿裤)而影响走路动作,可以有效地避免O型腿。
拉拉裤是什么
拉拉裤又称为成长裤,等宝宝自己会接纸尿裤或者是换纸尿布湿呢,对于宝宝来一种常见的只能获得我们的成长过程是辣椒,又有纸尿裤的功能具有防尿液的功能又有普通内裤功能,所以穿着方便而且帮助妈妈减少劳累,总是能让宝宝轻松的学会走路,它的弹性腰围是没有附属感如同一些合适舒适的小内裤。
拉拉裤那也是有非常多的图案总是会刺激宝宝的大脑发育,引起它的好奇心。超大的吸收量也不用担心同时那他的勇敢和舒适度。开发透气性的不闷不热,敏感性的肌肤也可以继续使用。
尿布上有14种可爱尿湿动物图案,在更换尿布之余可以刺激宝宝的大脑,引发他的好奇心,同时增进脑细胞的连接.丝棉质感的透气表层=>丝棉般柔软的触感,保护宝宝细嫩的肌肤,整件尿裤的透气性好到有如深呼吸一般,让湿气容易散出来,尿尿之后立即干爽。
超大的吸收量,睡觉时也不担心=>吸收量大,腿部周围有多层立体折边设计,柔软贴身又防漏。贴身剪裁加强腰围设计=>腰部的剪裁特别配合活泼好动的宝宝,穿起来依然舒适又合身。
尿湿显示&柔软可重复使用贴布=>全新开发透气素材,不闷不热。敏感肌肤也可安心使用,减少尿布疹产生。
以上就是拉拉裤的介绍,又有纸尿裤的功能具有防尿液的功能又有普通内裤功能,所以穿着方便而且帮助妈妈减少劳累,总是能让宝宝轻松的学会走路,它的弹性腰围是没有附属感如同一些合适舒适的小内裤所以拉拉裤的主要是有抗菌透气柔软一些天然超薄吸收量大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的也是可以继续使用。
拉拉裤适合多大宝宝穿
“拉拉裤”是学爬学步时期宝宝的首选,它穿脱方便、舒适贴身,小内裤一样的设计颠覆了传统纸尿裤。说起“拉拉裤”这个名字,许多妈咪早有耳闻,名字形象易记,让人马上联想起拉拉裤特有的弹性腰围(无须腰贴)。拉拉裤纸尿裤不仅具有防尿功能,且具有普通短裤的功能;拉拉裤易于穿着、方便活动,能帮助妈妈减轻劳累,让宝宝轻轻松松学走步。神奇的弹性腰围伸缩力强没有束博感如同合身舒适的小内裤。
拉拉裤一般是为了方便学走路的孩子才设计的,尤其是宝宝大了(1~3岁),活泼好动,普通纸尿裤特别不好穿,只有穿裤型纸尿裤才可以方便孩子在训练时不会磨到腿, 勒到腿,行动能够自如,不会束缚。目前市面上的拉拉裤的型号一般有M/L/XL三个型号,某些品牌还有XXL型号,而一般最小的型号均是M,适合6、7kg以上的宝宝使用。
因此,小编认为,一般宝宝会翻身、或者会爬行后就可以给宝宝使用拉拉裤了。
宝宝一岁一个月了还不会走路怎么回事 宝宝精力不够
有的宝宝在还没学会走路的时候,就经历的大的病痛、手术等,就会导致宝宝长时间的休养,并且精力不够,因此学会走路的时间会比其他的宝宝要晚。
这时候家长不宜操之过急,要悉心照料宝宝,要多逗宝宝开心,让宝宝保持好的胃口,慢慢身体好了,精力就上来了,就能慢慢开始站起来尝试走路了。
宝宝最晚几个月会走路呢
孩子一般一岁左右会走路,孩子不要太早学走路,太早学走路对孩子腿部发育没有好处,孩子腿部肌肉没有力气,过早学走路孩子会得罗圈腿,等腿疾以后会纠正起来很麻烦,家长要顺其自然,孩子要自己走你拦都拦不住。
每个宝宝的生长发育速度都不一样,学会每个新的本领都是一步一步来的。当这个步骤已经学的很稳妥了,即使你不教他,他也会慢慢学着更进一步的。当然,学走路,至少也要等到宝宝的骨骼能够撑起身体重量才行,否则即使你让他学着走,他也走不来的。另外使用学步车,虽然可以让宝宝能够快速移动,但是和真正的学走还是不一样的。首先用车的部位和走路的姿势都不一样,所以即使在学步车内健步如飞真正学走路还是要慢慢的,一步一步来,12-16个月是学会独立行走的年龄,是孩子摇摇晃晃走几步到掌握身体平衡走的阶段。要注意的是,孩子独立行走时,父母在一旁的鼓励和保护是必不可少的。
爬行可以锻炼宝宝腿部肌肉的张力和力量,有利于学步。经常让宝宝在地板或硬的垫子(太软的平面不利于宝宝练习)爬行,可利用玩具进行诱导。
要练习宝宝的肌力,还可以与宝宝做仰卧起坐运动。宝宝仰卧,妈妈拉着他的双手做以下动作;坐起--站立--坐下--躺下,如此反复几次。注意、拉宝宝的双手不能太用力,以防用力不当造成宝宝脱臼。
双手托住宝宝的腋下,托起宝宝,让他做蹬腿弹跳动作,练习宝宝腿部的伸展能力。
站立是走的前提,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与宝宝高度差不多的沙发或茶几上,鼓励他扶着站起来抓取玩具,还可以把玩具放在沙发上或拿在爸妈的手里,鼓励宝宝攀爬。
宝宝开始会因为害怕不愿意放手站立,爸妈可以递给宝宝单手拿不住的玩具,如皮球、布娃娃等,让宝宝不知不觉放开双手,独自站立。也可以把玩具放在另一边,逗引宝宝转动身体,独自站立。
让宝宝在可以扶走的环境里活动,如让他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学步的推车、轻巧的凳子移步。爸妈还可以在宝宝身后,扶住宝宝的胳膊,带动他向前迈步走,慢慢地过渡到握住宝宝的一只胳膊让他自己走,可以配合口令,以调动宝宝的兴趣。注意不能牵拉或提起宝宝的前臂让他行走,这样容易造成宝宝脱臼。
当宝宝扶着会走后,爸妈可以蹲在宝宝的前方,展开双臂或者用玩具,鼓励宝宝过来,先是一两步,再一点点增加距离。等宝宝敢走后,爸妈可以分别站在两头,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
不要把宝宝抱着不放,或者把他困在一个地方。应多给宝宝自由活动的机会,鼓励他四处游走,进行探索。清理杂物和容易发生意外的物品,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空间。
宝宝学走路时,摔倒是不可避免的,爸妈不宜过度紧张,过度紧张反而会加剧宝宝对学步的恐惧。当宝宝学步跌倒时,妈妈应给予安抚和鼓励,让宝宝有安全感。
多给宝宝吃含钙食物,保证宝宝骨骼的正常发育,为学步加分。
宝宝走路晚是什么原因
1、宝宝个体差异以及缺乏锻炼:在发育过程中每个宝宝都不同,有的比较早就会走路,有的则比较晚,但是只要不超过18个月,都算正常现象。同时,孩子走路早晚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父母小时候走路晚,孩子也大多走路比较晚。
父母应按照宝宝在每个发育阶段的特征,加强对宝宝的锻炼。5个月时,搀扶宝宝腋下,让他尝试短时间站立;6个月时,开始训练他做些跳跃动作;7个月时,训练宝宝进行站—蹲—站的连贯动作,增进腿部肌力;8—9个月,让宝宝练习扶持家具站立;10个月以后,宝宝基本站稳,就能迈开他的第一步了。父母要多鼓励宝宝,提高他的学步兴趣和信心。
2、兴趣不足 宝宝学走路时,若家中没有可供扶着走的合适家具,会让宝宝缺乏学步的兴趣;如果宝宝在学步中摔倒受伤或受到惊吓,也会让他惧怕和排斥学步。
3、病理因素 肌肉关节类疾病,如婴儿肌肉松弛综合征、先天性髋关节一侧脱位、进行性脊髓肌萎缩症等都会导致宝宝走路不稳或学步延迟。除学步晚以外,如果孩子在语言、精细动作及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也落后于同龄孩子,则应从肌肉关节疾病以及神经系统疾病等方面来考虑。但只要是孩子出现始终走不稳或超过18个月仍没学会走路的情况,就要及时带他去就医确诊了。
怎么给宝宝选择鞋子
概 述现在宝宝马上就要k开始学走路了,我和老公都已让宝宝在学步车里面走了,就是不知道鞋子要怎么选择,那么,我们来看看吧
步骤/方法:1首先,妈妈们要注意,不要过早的就让宝宝下地学习走路,因为这样宝宝以后可能会是O型腿,或者腿型一点都不好看,宝宝在满了7个月的时候,可以给宝宝穿上一个软底子的布鞋。
2其次,妈妈们还要注意选择鞋子的时候可以先给宝宝量一下它的脚的长度,给宝宝选择合适的鞋子,妈妈们要记住一定要预留出鞋内侧和鞋底的尺寸,一般春秋季节预留0.5-0.8cm,秋冬则预留0.8-1.5cm。
3最后,宝宝会慢慢的学习走路的时候,就要给宝宝选择鞋底子比较硬的鞋子,这样宝宝踩在地上也会比较稳当,不容易摔跤,宝宝学走的时候,妈妈一定要注意宝宝的安全。
注意事项:妈妈们可以从小让宝宝穿上鞋子在地上站着,老年人说这样是让宝宝沾沾地气,以后走路稳,骨头结实。
宝宝学步阶段要避免这5大误区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危险没有太大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控制车子,所以随时都有可能往危险的地方冲过去,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婴儿因学步车而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 过早或长期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还有可能导致宝宝走路步态异常,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说了这么多,妈妈都应该知道了,学步车真的不适合宝宝!如果你的购物清单上有“学步车”这一项,赶紧划掉吧!
2、用学步带
不用学步车,那么用学步带是否可以呢?
非也!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平衡感的过程。如果经常使用学步带,宝宝的平衡感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会推迟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
学步带还会使宝宝养成向前倾、脚尖踮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容易对宝宝的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学步带只能给大人带来一些方便、省些功夫,对宝宝真的没有什么益处,建议妈妈最好不要给宝宝用学步带。
3、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还有些妈妈,把“宝宝走路早”视为宝宝聪明、发育好的表现,于是在宝宝还没有出现学走路的迹象时,就开始早早地训练宝宝学走路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ta的身体准备好,自然就会开始学走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过早让宝宝学站、学走,会使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因此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异常现象。
4、扶着宝宝的腋下走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曾经试过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走路,殊不知一不下心就踏入误区了。
因为,爸爸妈妈主动扶着宝宝走,实际上宝宝只是在被动地配合我们大人的动作,或许ta的身体也许还没有准备好。此外,由大人扶着走,大人当宝宝的“拐杖”,宝宝依靠的是大人的力量,宝宝腰部、腿部的综合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以后走路往往更容易摔跤。
5、过早给宝宝穿鞋子
那么,宝宝开始学走路就穿鞋子,这样做对不对呢?
其实宝宝学步过程中,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让宝宝的足底直接和地面接触,有利于宝宝足部灵敏性的发展,让宝宝更快地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还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促进足弓的形成。
如果担心宝宝的脚被异物扎伤,那就要求妈妈们提前清理好地面上的“障碍物”,为宝宝创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到宝宝完全走稳以后,我们才需要给ta穿鞋子。
前面提到的都是误区,肯定有不少妈妈心生疑惑:这么说来,宝宝学走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咯!
其实不是的!
想要宝宝走得好,走得稳,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重要。
1、提前帮助宝宝打好基础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整个过程中,如果妈妈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玩各种辅助大动作发育的小游戏,那么宝宝的肢体动作会发育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学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当宝宝出现学走的迹象时,我们需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清除该环境中有可能让宝宝受伤的物品,让宝宝站在沙发、床、围栏旁边,使他有机会扶着这些辅助物站起来,并开始迈步走动。
3、必要时给宝宝帮助
如果宝宝很想迈出一步,但是又不敢,周围又没有什么可以扶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在宝宝的几步之外张开双臂迎接ta,或者伸出一只手让宝宝“挨”着扶一下,能让宝宝更勇敢地迈出小步子。
4、多陪伴,多做辅助性小游戏
不管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在前面逗引宝宝,还是在旁边给宝宝鼓掌、加油打气,都能让宝宝更有信心走好每一步,即使是摔倒了,也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小宝宝学步 这些情况要穿鞋
孩子在学步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孩子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
室外
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一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开始迈步: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鞋子类型: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一般2-3个月应换一双新鞋。
宝宝几个月可以坐学步车
宝宝学步车是不少家长松开手,让宝宝“自由”学会走路的一个工具,看起来也非常实用。学步车也不适宜太早给宝宝使用,毕竟它限制了宝宝的活动,使用不当的话对宝宝是有一定危害的。
1、俗话说,宝宝是“七会坐,八会爬”,9个月大的宝宝就会扶墙学走。
2、一般来说,10个月之前的宝宝不建议使用学步车来学习走路,学步车最多可以使用到宝宝18个月。为避免过于频繁的使用学步车造成对孩子正常的骨骼发育,每次让孩子呆在学步车的时间不宜过长(要少于20分钟)。另外专家也建议在宝宝能够较稳定坐好和坐直、能在栏杆或墙的辅助下自个独立走上几步路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使用学步车了。
3、正常宝宝使用学步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头部支撑力已足够、能够独立坐起和腰椎可以挺直、自己能扶着物品走路。如果宝宝还不能满足这三个条件,那么也同样不宜使用学步车,妈妈们可要注意了!如果父母一定要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请务必谨慎,了解如何正确使用。
宝宝学步阶段要避免这5大误区
宝宝学步阶段,这6个坑,你都完美避开了吗?
1、给宝宝使用学步车
很多爸爸妈妈都以为学步车是个好东西,将宝宝往车子里一放,脚尖轻轻一点地,就可以满地跑了。从未感受过的自由与速度,会让宝宝玩得开心,爸爸妈妈看到宝宝这么开心,自然会觉得这玩意儿非常好。
但是认真做过功课的妈妈都知道,学步车已经被众多专业的儿科医生拎出来“批判过”。
因为:
▪ 学步车将宝宝固定在车内,使宝宝失去了大运动锻炼的机会,不利于宝宝的大动作发育。研究显示,使用学步车的宝宝学会爬行、独自站立和独自行走的时间都比较晚。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
▪ 用学步车的宝宝,对危险没有太大的意识,更不懂如何控制车子,所以随时都有可能往危险的地方冲过去,增加了意外伤害的风险。婴儿因学步车而受伤的事件时有发生,包括手指夹伤、擦伤、划伤、烫伤和意外中毒等。
▪ 过早或长期给宝宝使用学步车,还有可能导致宝宝走路步态异常,如脚尖走路、八字脚和弯曲畸形等。
说了这么多,妈妈都应该知道了,学步车真的不适合宝宝!如果你的购物清单上有“学步车”这一项,赶紧划掉吧!
2、用学步带
不用学步车,那么用学步带是否可以呢?
非也!
宝宝学走路的过程,是不断发展平衡感的过程。如果经常使用学步带,宝宝的平衡感会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反而会推迟宝宝学会走路的时间。
学步带还会使宝宝养成向前倾、脚尖踮地的走路姿势。
此外,学步带绑在宝宝的胸部,容易对宝宝的胸部产生压迫,会影响呼吸,降低肺功能。
其实,学步带只能给大人带来一些方便、省些功夫,对宝宝真的没有什么益处,建议妈妈最好不要给宝宝用学步带。
3、过早让宝宝学走路
还有些妈妈,把“宝宝走路早”视为宝宝聪明、发育好的表现,于是在宝宝还没有出现学走路的迹象时,就开始早早地训练宝宝学走路了。
其实,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发育节奏,只要ta的身体准备好,自然就会开始学走路。如果违背了这个规律,过早让宝宝学站、学走,会使宝宝的脊柱、下肢难以承受全身的重量,久而久之,宝宝可能会因此出现“O”形腿或“X”形腿等异常现象。
4、扶着宝宝的腋下走
绝大多数的爸爸妈妈,都曾经试过扶着宝宝的腋下,让宝宝学走路,殊不知一不下心就踏入误区了。
因为,爸爸妈妈主动扶着宝宝走,实际上宝宝只是在被动地配合我们大人的动作,或许ta的身体也许还没有准备好。此外,由大人扶着走,大人当宝宝的“拐杖”,宝宝依靠的是大人的力量,宝宝腰部、腿部的综合力量、身体协调性和平衡性没有得到最佳的锻炼,以后走路往往更容易摔跤。
5、过早给宝宝穿鞋子
那么,宝宝开始学走路就穿鞋子,这样做对不对呢?
其实宝宝学步过程中,光脚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样能让宝宝的足底直接和地面接触,有利于宝宝足部灵敏性的发展,让宝宝更快地找到平衡和协调的感觉。还能锻炼足底肌肉和韧带的发育,促进足弓的形成。
如果担心宝宝的脚被异物扎伤,那就要求妈妈们提前清理好地面上的“障碍物”,为宝宝创立一个安全的环境。
到宝宝完全走稳以后,我们才需要给ta穿鞋子。
前面提到的都是误区,肯定有不少妈妈心生疑惑:这么说来,宝宝学走路,我们什么都不用做咯!
其实不是的!
想要宝宝走得好,走得稳,我们要做的、能做的事情非常多,也非常重要。
1、提前帮助宝宝打好基础
动作发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宝宝在床上学会趴着抬头以后,才会逐渐地学会翻身、会爬、会坐、会站、会走。整个过程中,如果妈妈多陪伴宝宝,多和宝宝玩各种辅助大动作发育的小游戏,那么宝宝的肢体动作会发育得更好,为接下来的学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创立一个安全的学步环境
当宝宝出现学走的迹象时,我们需要为宝宝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比如清除该环境中有可能让宝宝受伤的物品,让宝宝站在沙发、床、围栏旁边,使他有机会扶着这些辅助物站起来,并开始迈步走动。
3、必要时给宝宝帮助
如果宝宝很想迈出一步,但是又不敢,周围又没有什么可以扶的东西,这时候我们在宝宝的几步之外张开双臂迎接ta,或者伸出一只手让宝宝“挨”着扶一下,能让宝宝更勇敢地迈出小步子。
4、多陪伴,多做辅助性小游戏
不管是爸爸妈妈用玩具在前面逗引宝宝,还是在旁边给宝宝鼓掌、加油打气,都能让宝宝更有信心走好每一步,即使是摔倒了,也能勇敢地站起来,继续走下去。
小宝宝学步 这些情况要穿鞋
孩子在学步时,如果气候条件允许,最好让刚会爬的孩子赤脚,因为穿鞋子会限制他足部肌肉的发育。如果怕孩子脚冷,可以给他穿一双宽松的棉布袜。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仍然不需要给他穿鞋子,如果怕地板冷,或者地板滑,可以为宝宝准备一双防滑袜子,以防跌倒。
室外
如果是去室外,可以给宝宝穿一双学步鞋,这种鞋子是由软皮制成的,主要是保护脚底,对脚部肌肉的发育不会有任何影响。鞋可以买得稍大一些(以不滑倒为限),这样孩子的脚就能在宽松的“环境”中健康地生长。
开始迈步:
当然,当宝宝开始独立迈步时,就一定要为他准备鞋子了。目前市场上出售的儿童皮鞋有许多是成人皮鞋的缩型,不一定都适合孩子穿。一双鞋底、鞋面和鞋帮都比较软的鞋子,比如传统的帆布胶鞋,就比较适合这一年龄的孩子穿。
鞋子类型:
另外,在为宝宝准备鞋子时应注意,鞋子的长度与孩子实际的脚长应有一指宽的距离,以利于脚的生长。同时家长要经常检查宝宝的鞋子是否合脚,一般2-3个月应换一双新鞋。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在宝宝不断成长的过程中,特别是到了10个月的时候,就不会满足于爬行,多数时候有行走的强烈欲望。但是,在孩子学走路的过程中,会出现不少令家长比较头痛的问题,像孩子走路踮脚就是典型的例子。那么,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下面咱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具体原因吧。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面的弯度即可。高鞋帮可以帮助宝宝的脚腕,帮他掌握平衡,适合学部阶段的宝宝。另外,鞋的尺码一定要适合宝宝。让宝宝双脚平稳站立,帮他画个脚丫印。买鞋时选一双比这个脚丫印大1厘米的鞋,还要注意鞋子前脚掌处的宽度,最好买稍宽松一些的鞋。学步阶段宝宝脚丫长得快,最好1~2个月为宝宝测量一下脚长,并更换尺码不合适的学步鞋。
以上就是有关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的介绍,希望对家长的认识有帮助。孩子在学走路的过程中,出现踮脚是很正常的情况,只要家长及时进行纠正,让孩子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行走,都可以让孩子这种毛病改过来的,家长完全不用担心。
孩子走路踮脚是怎么回事
如果宝宝在学步完成后,偶尔出现踮着脚尖走路,是正常的。这可能是因为宝宝学会走路后想要学习更高级的技巧,比如小跑、跳等。如果宝宝从学站到学走期间一直踮着脚,那就要特别警惕,这可能表示宝宝的曲肌张力高(脑瘫的表现之一),最好带他去医院检查。还有极少数宝宝因为过早使用学步车,导致学步阶段踮脚走路,但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宝宝不再使用学步车后的一周左右,就不再踮脚走路。正常宝宝学走路时,都是双脚平稳着地。
宝宝开始学步后,最好穿软硬适中,鞋帮高点的鞋子。
如何判断鞋子的软硬度呢?将鞋子脚面处弯曲,感觉符合走路时脚面的弯度即可。高鞋帮可以帮助宝宝的脚腕,帮他掌握平衡,适合学部阶段的宝宝。另外,鞋的尺码一定要适合宝宝。让宝宝双脚平稳站立,帮他画个脚丫印。买鞋时选一双比这个脚丫印大1厘米的鞋,还要注意鞋子前脚掌处的宽度,最好买稍宽松一些的鞋。学步阶段宝宝脚丫长得快,最好1~2个月为宝宝测量一下脚长,并更换尺码不合适的学步鞋。
宝宝不同发育阶段的学步情况
第一阶段:宝宝10-11个月时
该阶段是宝宝开始学习走路的初级阶段,当宝宝在没有东西扶着的情况下能稳定站立时,就可以开始尝试走路了!
建议辅助工具:沙发、栏杆。
不建议借助学步车帮宝宝练习走路。学步车虽可加强小腿的肌肉,却不能锻炼大腿和腰部的肌肉。 另外,学步车对宝宝平衡力和协调能力的训练并没有多少帮助,反而易造成身体协调性差。
第二阶段:宝宝12个月时
蹲是宝宝学走路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父母应重视宝宝“站—蹲—站”这一连贯动作的训练,比如父母可以将玩具丢在地上,让宝宝自己捡起来。这样做既可以增进宝宝腿部的肌力,还可以训练身体的协调度,为宝宝学走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阶段:宝宝在12个月以上时
这个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够扶着东西行走了,接下来要让宝宝学习放开手也能走上二至三步。
父母可以各自站在两头,让宝宝慢慢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这样既能随时扶住会跌倒的宝宝,也可给宝宝以安全感。记得要多鼓励宝宝,这能让他更快地学会走路。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研究人员发现,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使用学步车的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独立行走的时间就延迟3天多。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俗话说:“七滚八爬周会走”(孩子7个月会滚,8个月能爬,一周岁就可以走路了)。而教宝宝学走路可不是件轻松事儿,常常累得父母腰酸背疼。于是,很多妈妈早早准备好学步车,孩子才刚能坐稳,就被放了进去。然而,专家认为,学步车虽然“解放”了父母,却很可能耽误了孩子。
爱尔兰国立都柏林大学的专家在190名婴儿中进行的一项调查表明,102名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开始爬行、独自站立和行走的时间较晚,如使用学步车的婴儿在13个月龄时开始爬行,而不用学步车者要早三四周。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研究人员还发现,用学步车的时间越长,运动能力延迟越明显。使用学步车的时间每增加24小时,独自站立和独立行走的时间就延迟3天多。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别拿学步车当“临时保姆”
对此,儿科专家认为,利用学步车“助走”,会让孩子不能体会独立行走的感觉,出现重心不稳、迈不开步等现象,从而延迟行走。
此外,学步车还会使他们失去对平衡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锻炼。
另外,孩子的成长绝不能少了“爬”,它不但可增强腹腰、四肢肌肉力量,还能提高小脑平衡与反应能力,促进脑发育。
宝宝到底需不需要学步车?学步带 宝宝走路好帮手
孩子学走路过程中,父母的“搀扶”也一定不能忽视。宝宝学习走路时,父母在前面的鼓励、宝宝冲入父母怀中的喜悦感,都是学步车所不能替代的。另外,学习走路时摔倒后再爬起来也是一个克服挫折的过程。丁教授建议说,可以让宝宝扶着墙面、沙发、茶几、小床、栏杆移步,爸妈在宝宝身后,扶住宝宝的胳膊,带动他向前迈步,慢慢过渡到握住一只胳膊让他自己走,这期间还可以配合口令,以调动宝宝的兴趣。
金教授则推荐用“学步带”来帮助宝宝学走路。这种产品可以固定住孩子的双肩和腰部,再由后面的家长用长带拉住,以帮助他们矫正步伐和重心,提防宝宝摔跤。既不会影响宝宝走路,又有大人间接保护,同时大人也不会感到总弯腰的不适,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