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青霉素的研究历史
20世纪40年代以前,人类一直未能掌握一种能高效治疗细菌性感染且副作用小的药物。当时若某人患了肺结核,那么就意味着此人不久就会离开人世。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科研人员进行了长期探索,然而在这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却源自一个意外发现。[3]
近代,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首先发现了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青霉素,亚历山大·弗莱明由于一次幸运的过失而发现了青霉素。
1928年,英国科学家Fleming在实验研究中最早发现了青霉素,但由于当时技术不够先进,认识不够深刻,Fleming并没有把青霉素单独分离出来。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他的研究成果,遗憾的是,这篇论文发表后一直没有受到科学界的重视。
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然而遗憾的是弗莱明一直未能找到提取高纯度青霉素的方法,于是他将点青霉菌菌株一代代地培养,并于1939年将菌种提供给准备系统研究青霉素的英国病理学家弗洛里(Howard Walter Florey)和生物化学家钱恩。[3]
1938年,德国化学家恩斯特钱恩在旧书堆里看到了弗莱明的那篇论文,于是开始做提纯实验。[4-5]
弗洛里和钱恩在1940年用青霉素重新做了实验。他们给8只小鼠注射了致死剂量的链球菌,然后给其中的4只用青霉素治疗。几个小时内,只有那4只用青霉素治疗过的小鼠还健康活着。此后一系列临床实验证实了青霉素对链球菌、白喉杆菌等多种细菌感染的疗效。青霉素之所以能既杀死病菌,又不损害人体细胞,原因在于青霉素所含的青霉烷能使病菌细胞壁的合成发生障碍,导致病菌溶解死亡,而人和动物的细胞则没有细胞壁。
钡的研究历史
碱土金属的硫化物具有磷光现象,即它们受到光的照射后在黑暗中会继续发光一段时间。钡的化合物正是因这一特性而开始被人们注意。
1602年意大利波罗拉(Bologna,现称博洛尼亚)城一位制鞋工人卡西奥劳罗将一种含硫酸钡的重晶石与可燃物质一起焙烧后,发现它在黑暗中可以发光,这引起了当时学者们的兴趣。后来这种石头被称为波罗拉石,并引起了欧洲化学家分析研究的兴趣。
1774年瑞典化学家舍勒(C.W.Scheele)发现氧化钡是一种比重大的新土,称之为“Baryta”(重土)。
1774年,舍勒认为这种石头是一种新土(氧化物)和硫酸结合成的,1776年他加热这一新土的硝酸盐,获得纯净的土(氧化物)。
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H.Davy)用汞作阴极,铂作阳极,电解重晶石(BaSO4)制得钡汞齐,经蒸馏去汞后,得到一种纯度不高的金属,并以希腊文barys(重)命名。元素符号定为Ba,称为钡。
hib疫苗的研发历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相继从病人血中分离出流感嗜血杆菌不同菌株:这些菌株中,b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出现在儿童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和血液中。此后发现了b型菌体荚膜中的多糖或多磷酸聚核糖基核糖醇(PRP)具有免疫原性。PRP随即被纯化制成疫苗,1974年以后开始广泛在芬兰和美国广泛使用。
这些研究使得疫苗最终商品化,第一种Hib多糖疫苗于1985年4月在美国上市,这种疫苗适用于2-5岁的儿童。对于小于18月龄的儿童,这种采用PRP的疫苗的有效率实际为零,成为这种疫苗使用上的最大的障碍。流行病学调查表明6月龄前儿童就需要保护。
结合疫苗的研制成功解决了疫苗在婴幼儿中无效的问题。结合疫苗比以往的疫苗具有更强的免疫原性和更好的免疫效果。结合疫苗于1987年投放市场,针对18月龄以上儿童。在随后几年间,三种新的疫苗很快面市,采用了不同的蛋白作为结合蛋白。这些新疫苗在婴幼儿中非常有效。
樱桃的研究历史
欧洲樱桃的野生种广泛分布于伊朗北部可卡撒斯山脉的南部,直到欧洲西部山区。公元2到3世纪,樱桃被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各地栽培,到16世纪末已开始进行广泛的经济栽培,欧洲樱桃为比较高大的乔木,欧洲樱桃苗木为小乔木。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首先人工栽植樱桃苗木,当时罗马帝国把樱桃作为果树栽培,并先后从被其占领国带回樱桃资源。公元40-60年罗马帝国占领英国期间,英国开始种植樱桃。到14世纪樱桃苗木种植扩大到北欧各国。17世纪,欧洲移民把欧洲樱桃苗木带到了北美洲。随着欧洲和北美洲国家在世界的扩张,也把樱桃带到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
虽然种植欧洲甜樱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但直到100年前仍仅限于庭园栽培。当今欧洲樱桃种植业已遍布世界大部分温带国家,主要栽培区集中于北纬和南纬30度到45度区内,集中产区是欧洲和北美。欧洲由于受墨西哥暖流的影响,冬季不太寒冷,使樱桃苗木种植区向北推至北纬59。附近的挪威南部,而在低纬度南纬15左右的秘鲁山区,由于高海拔的影响,使其也可种植樱桃苗木。
中国樱桃栽培始于19世纪70年代,是由当时的传教士和侨民等带进来的。据《满洲之果树》1915年记载,1871年美国传教士J.L.Nevius带进了首批10个品种的甜樱桃苗木、酸樱桃和杂种樱桃苗木品种种植于山东烟台东南山。此后通过不同的途径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引入了那翁等品种种植于青岛、大连、威海等地.甜樱桃苗木经济栽培始于20世纪80年代,大面积推广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陆续从中国之外引进了近200个品种。并在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新疆及云南、贵州、四川的高海拔地区广泛试种及发展。甜樱桃属落叶乔木,树体高大,可达25、30米。长势旺,干性强,枝条多直立生长,树冠呈自然圆头形或开张半圆形;叶片大;多数品种自花不实;果实心脏形、肾形或圆形,果皮光泽亮丽,较中国樱桃苗木厚、韧,紫色、红色或黄色,果肉厚,食用率高,酸甜可口。
青霉素的分类
青霉素用于临床是40年代初,人们对青霉素进行大量研究后又发现一些青霉素,当人们又对青霉素进行化学改造,得到了一些有效的半合成青霉素,70年代又从微生物代谢物中发现了一些母核与青霉素相似也含有β-内酰胺环,而不具有四氢噻唑环结构的青霉素类,可分为三代:第一代青霉素指天然青霉素,如青霉素G(苄青霉素);第二代青霉素是指以青霉素母核-6-氨基青霉烷酸(6-APA),改变侧链而得到半合成青霉素,如甲氧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第三代青霉素是母核结构带有与青霉素相同的β-内酰胺环,但不具有四氢噻唑环,如硫霉素、奴卡霉素。[7]
按其特点可分为 :
青霉素G类:如青霉素G钾、青霉素G钠、长效西林`青霉素G、peillin G、 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等。[7]
青霉素V类:(别名:苯氧甲基青霉素、6-苯氧乙酰胺基青霉烷酸) 如青霉素V钾等(包括有多种剂型)。[7]
耐酶青霉素:如苯唑青霉素(新青Ⅱ号)、氯唑青霉素等。[7]
氨苄西林类:如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7]
抗假单胞菌青霉素:如羧苄西林、哌拉西林、替卡西林等。
美西林及其酯匹西林:如美西林及其酯匹美西林等,其特点为较耐酶,对某些阴性杆菌(如大肠、克雷伯氏和沙门氏菌)有效,但对绿脓杆菌效差。[7]
甲氧西林类:如坦莫西林等
血液循环的研究历史
血液循环的发现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医学名著《黄帝内经》中就有“诸血皆归于心”,“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等论述,说明我国古代人民对血液循环已有一定的认识。
公元2世纪,古罗马名医盖伦(Galen Galen,129~200)通过解剖动物,发现动脉中充满血液。他认为人体心室中隔有个小孔,右心室的血液可由小孔进入左心室;血液由肝脏合成,与“生命灵气”混合后,在血管中潮涨潮落般地往复运动,造成奇妙的生命现象。他的“生命灵气”的说法符合基督教的需要,因而被教会所推崇。
16世纪,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通过研究发现:人体心室的中隔上并没有小孔;右心室的血液是经过肺到达左心室(即肺循环);静脉中有能够防止血液倒流的瓣膜;不存在什么“生命灵气”。这些发现指出了盖伦学说的错误,促进了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但触犯了宗教。因此遭到了教会的残酷迫害,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
17世纪初,英国医生哈维(W.Harvey,1578~1657)做了这样的实验:他把一条蛇解剖后,用镊子夹住大动脉,发现镊子以下的血管很快瘪了,而镊子与心脏之间的血管和心脏本身却越来越胀,几乎要破了。哈维赶紧掉镊子,心脏和动脉又恢复正常了。接着,哈维又夹住大静脉,发现镊子与心脏之间的静脉马上瘪了,同时,心脏体积变小,颜色变浅。哈维又去掉镊子,心脏和静脉也恢复正常了。
哈维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周密的思考,最终得出结论:心脏里的血液被推出后,一定进入了动脉;而静脉里的血液,一定流回了心脏。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液是相通的,血液在体内是循环不息的。后来,意大利人马尔比基(MarcelloMalpighi,1628~1694)用显微镜观察到了毛细血管的存在,正是这些细小的血管将动脉与静脉连在了一起,从而进一步验证了哈维的血液循环理论。
血液循环是英国哈维根据大量的实验、观察和逻辑推理于1628年提出的科学概念。然而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不完全了解血液是如何由动脉流向静脉的。1661年意大利马尔比基在显微镜下发现了动、静脉之间的毛细血管,从而完全证明了哈维的正确推断。动物在进化过程中,血液循环的形式是多样的。循环系统的组成有开放式和封闭式;循环的途径有单循环和双循环。
人类血液循环是封闭式的,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途径构成的双循环。血液由左心室泵入主动脉,通过全身的各级动脉到达身体各部分的毛细血管网,再经过各级静脉汇集到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右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体循环。血液由右心室泵入肺动脉,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再通过肺静脉流回左心房,这一循环路线就是肺循环。
为什么会有青霉素过敏
从药物角度看,青霉素类本身并不是常见过敏原,引起患者过敏的是合成、生产青霉素过程中产生的杂质(青霉噻唑、青霉素烯酸、青霉唑胺等高聚物)。根据目前研究,青霉素过敏反应和其他药物过敏反应相似,都是由于药物半抗原进入人体后与体内组织蛋白结合成完全抗原,因而刺激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结果。青霉素过敏反应的致敏物质是什么呢?在研究青霉素过敏反应中曾经发现青霉素分子在pH7.5水溶液中很快重新排列成青霉素烯酸,进而分解为青霉素噻唑酸。这种青霉素噻唑酸可与人体组织内的γ-球蛋白和白蛋白结合成青霉噻唑蛋白。这种青霉噻唑蛋白即是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敏物质。在刚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的血清中可以测出青霉素噻唑抗体,这也证实了青霉噻唑蛋白在形成过敏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青霉噻唑蛋白不但在人体内形成,也可以在青霉素生产过程或储存过程中形成,特别是提纯精制的纯度差或含有杂质较多时青霉素溶液本身就可能含有青霉噻唑蛋白,注射这种青霉素溶液,就可能直接引起青霉素过敏反应,甚至发生过敏性休克。
怀孕期间可以化妆吗,会不会导致胎儿畸形 孕期化妆的原则
淡妆,无添加,如果你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的话,就根本不需要化妆了。
其实,即使是化了妆,化了浓妆或者是接触了其他的化学物质也没有那么可怕。药物或化学物质接触后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有问题,只是某些组织器官畸形的发生率会增加,即使是增加了10倍,也可能只是从1/1000上升到1/100,绝大多数的孩子还是好的,没有必要个个都要去终止妊娠。
所以遇到类似的问题去咨询产科医生时要小心,告诉你说孩子肯定有问题,最好赶紧去做人工流产的医生多数不靠谱。告诉你具体数字和道理,让你知情选择,鼓励你去其他医生那里听“二次意见”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对终止妊娠说NO的医生是需要勇气的,是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知识的,是有担当的。
当然,即使医生说了NO,也并不意味着是万事大吉,并不一定能保证这个孩子肯定没有问题,只是说你担心的这个事情没有问题,你孩子的出生缺陷的风险是回归到了正常人群的背景风险,不是没有风险。
最后,我一般会在门诊病史上写下这句话:根据患者所述的事实,判断不会增加出生缺陷的风险,但是不能除外其他不良遗传背景或不良因素的影响。
据说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理工科教授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为某一领域中著名的历史学家。有人采访时好奇地问他利用业余时间研究历史成功的秘诀,他说:其实很简单,每次我和太太一起出门之前都要等她化妆打扮,在客厅等得无聊我就开始读历史书琢磨历史,于是乎就成为专家了,我的成功完全归功于我太太,她给了我很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