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病三曰,已发汗指什么
太阳病三曰,已发汗指什么
太阳病三日,邪在三阳时也。若已 经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其法备施,病仍 不解者,此为坏病,由施治失宜也。此时即有表 证,桂枝亦不中与,当观其脉证,知所误犯者何 逆,而随证治之,不可以成法拘也。
三阳合病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1)太阳阳明合病证与三阳合病证两证同为合病证,且外居太阳内居阳明,均见寒热表证。但太阳阳明合病证,病邪偏于太阳,故表证较重,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无汗等;表邪稽留,内涉胃与大肠,则见呕逆和下利。三阳合病证,病邪偏于阳明,阳明热盛,故见口燥而渴,汗出谵语,腹满而痛。太阳阳明合病证脉浮,苔白;而三阳合病证,脉必浮大而数,苔黄干。
(2)太阳少阳并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并病是一经病邪未尽,又涉他经,出现两经症状的证候。虽然它与同时发病的合病不尽相同,但由于患者常对发病经过诉说不清,故使医者对并病与合病亦不甚分别。一般从病位及主症上将两者鉴别。太阳少阳并病证所出现的症状,虽然与三阳合病证有两经症状相同,但彼证受邪较轻,仅以微恶风寒、微呕、心下支结为主要症状,远不如三阳合病证的发热恶寒(或寒热往来)、头身痛重、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等严重。加之三阳合病证有阳明证的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昏睡等,故较易鉴别。
(3)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少阳病证为邪居半表半里的典型病证。以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为主症。由于三阳合病证有偏于少阳的一面,其见症与少阳病证相同,故应辨之。少阳病证与三阳合病证同为热证、实证。两者较之,前证轻而后证重,且三阳合病证可视为感冒病中之重证,独具腹满而痛,口燥而渴,汗出谵语等,其脉大而数,苔黄而干,均较少阳病热势明显。从致病机理上讲,三阳同时受病,自然要比一阳(少阳)受病严重的多。这是辨别两证的基本出发点。
麻杏石甘汤的方解
方源:《伤寒论》:“发汗(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组成:麻黄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类别:解表剂,辛凉解表 方歌: 1.伤寒麻杏甘石汤,汗出而喘法度良,辛凉宣泄能清肺,定喘除热效力彰。 2.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擅长,主治风热咳喘证,辛凉宣泄效力彰。 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用: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用于外感风热,或风寒郁而化热,热壅于肺,而见咳嗽、气急、鼻煽、口渴、高热不退,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常用本方配伍鱼腥草、黄芩、瓜蒌、贝母等,治疗急慢性支气管炎、肺炎以及麻疹合并肺炎。
病症分析风热袭表,表邪不解而入里,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入里,邪热充斥风外,故身热不解、汗出、口渴、苔黄、脉数;热壅于肺,肺失宣降,故咳逆气急,甚则鼻煽。若表邪未尽,可在卫气被郁,毛窍闭塞而无汗;苔薄白,脉浮亦是表证未尽之征。
临床应用及研究1、 辨证要点 本方为治疗表邪未解,邪热壅肺之喘咳的基础方。因石膏倍麻黄,其功用重在清宣肺热,不在发汗,所以临床应用以发热、喘咳、苔薄黄、脉数为辨证要点。 《伤寒论》原用本方治疗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后世用于风寒化热,或风热犯肺,以及内热外寒,但见邪热壅肺之身热喘咳、口渴脉数,无论有汗、无汗,皆可以本方加减而获效。 对于麻疹已透或未透而出现身热烦躁、咳嗽气粗而喘属疹毒内陷,肺热炽盛者,亦可以本方加味。 2、加减变化 如肺热甚,壮热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黄芩、知母以清泄肺热;表邪偏重,无汗而恶寒,石膏用量宜减轻,酌加薄荷、苏叶、桑叶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气急,可加葶苈子、枇杷叶以降气化痰;痰黄稠而胸闷者,宜加瓜蒌、贝母、黄芩、桔梗以清热化痰,宽胸利膈。 3、现代运用 本方常用于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麻疹合并肺炎等属表邪未尽,热邪壅肺者。 4、使用注意 风寒咳喘,痰热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补肾壮阳的常见中药有哪些
一、右归丸
药品配方:熟地黄240克山药120克山茱萸(酒炙)90克枸杞子120克菟丝子120克鹿角胶120克杜仲(盐炒)120克肉桂60克当归90附子克(炮附片)60克
主要功用:温补肾阳,填精益髓。主治肾阳不足引起的命门火衰,神疲气怯,畏寒肢冷,遗精,不能生育,腰膝酸软,小便自遗,肢节痹痛,周身浮肿;或火不能生土,脾胃虚寒,饮食少进,或呕恶腹胀,或翻胃噎膈,或脐腹多痛,或大便不实,泻痢频作。
用法用量:上为细末,先将熟地蒸烂杵膏,加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2~3丸,以白开水送下。现代用法:大蜜丸剂,每丸重9克,成人每次服1丸,每日2~3次。7岁以下儿童用量减半。
二、金匮肾气丸
成份:干地黄、山药、山茱萸(酒炙)、茯苓、牡丹皮、泽泻、桂枝、附子(炙)、牛膝(去头)、车前子(盐炙)。辅料为蜂蜜。
功能主治:温补肾阳,化气行水。用于肾虚水肿,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畏寒肢冷。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一丸,一日两次。
三、缩泉丸
功能主治:补肾缩尿。用于肾虚所致的小便频数、夜间遗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6克,一日3次。
四、真武汤
主治: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
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五、五苓散
成分:猪苓十八铢[12g]去皮、泽泻一两六株[20g]、白术十八铢[12g]、茯苓十八铢[12g]、桂枝半两[8g]去皮。
主治: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此汤主之。2.及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即吐,名曰水逆。3.及伤寒痞满,服泻心汤不解,渴而烦躁,小便不利。4.通治诸湿腹满,水饮水肿,呕逆泄泻,水寒射肺,或喘或欬,中暑烦渴,身热头痛,膀胱积热,便秘而渴,霍乱吐泻,痰饮湿疟,身痛身重。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6g),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宝宝怕热出汗多是什么原因 宝宝有哪些出汗异常情况
有些宝宝先天不足,尤其是不足月的早产儿,在出生后身体内缺少维生素D,宝宝容易患佝偻病。还有的宝宝,因为家长很少带他出去晒太阳,宝宝缺少阳光的照射,也会缺少维生素D。患佝偻病的宝宝常见的症状就是爱出虚汗,他不仅晚上出汗,白天出汗也很多,因此家长要多观察宝宝白天的出汗情况。患佝偻病的宝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及时补充维生素D,平时带宝宝多晒晒太阳。
如果发现宝宝刚睡觉的时候身上不出汗,但是一到后半夜,宝宝身上就会大量的出汗。这时候的宝宝有可能就盗汗了。这种情况的宝宝,通常是身体内感染了肺结核病菌,家长发现到孩子有这种情况后,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治疗。
怎么理解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此为 荣卫兼病,风邪多而寒邪少也。若脉浮紧,或脉 浮数,是表有阳邪郁蒸,则为无汗热多之实邪, 以大青龙汤汗之可也。今脉阳微阴弱,乃为虚邪 之诊,即有无汗热多之实邪,亦不可用大青龙汤 更汗也。盖以脉微弱,是无太阳表脉也,故不可 更大汗也。然既有无汗、热多、寒少之表证,麻 黄、桂枝、石膏之药,终不可无,故只宜桂枝二 越婢一汤之轻剂,令微微似汗,以解肌表而和荣 卫也。
引起太阳病的原因是什么
在日常生活中凡出现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脉浮等脉证,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分为经证和腑证二类。经证为邪在肌表的病变;腑证是太阳经邪不解而内传于膀胱所引起的病变。其常见病因有以下两种类型。
太阳病的病因:
1、太阳经证:分为三型
(1)其人营卫不和,卫失固外开阖之权,肌表疏泄者为中风(即伤风,不是脑溢血)。
(2)其人卫阳被遏,营卫郁滞不通,肌表致密者为伤寒。
(3)其人外受温邪,津伤内热者为温病。
中风: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表虚证)。
伤寒:发热,无汗,恶寒,脉紧,体痛(表实证)。
温病:发热,口渴,不恶寒(里热证)。
中风、伤寒、温病,均屑表证,所以均有“发热,头痛,脉浮”,但其鉴别点是:
中风:脉浮缓,有汗,舌苔薄白。
伤寒:脉浮紧,无汗而喘,舌苔薄白。
温病:脉浮数,发热,口微渴,微恶寒,舌尖舌质红绛。
2、太阳腑证:分为二型
(1)邪气内入膀胱,影响膀胱气化功能失调,以致气结水停,小便不利,为蓄水证。
(2)热结下焦,瘀血不行,以致鞭满如狂,小便自利为蓄血证。
蓄水证:发热恶风,小便不利,消渴,水人则吐,脉浮数。
蓄血证:小腹急结或鞭满,如狂发狂,小便自利,身体发黄,脉沉结。
鉴别点:蓄水是邪人膀胱气分,故只有小便不利而无神志症状。蓄血是邪入膀胱血分,故只有神志症状而无小便不利。
太阳病的病理性质:
汗腺的开闭,是受体温调节中枢节制的。在生理状况中,冷感发生于肌肉收缩颤抖;肌收缩颤抖又产生体温,亦发生冷感。如打喷嚏或小便时的肌收缩颤抖中有冷的感觉。这可以证明:肌收缩与冷感是同时伴随而来的东西。在太阳病中,发热恶寒汗不出则颤抖,颤抖越强则发热越高,恶寒越甚;若发热次一等,颤抖亦弱一等,恶寒也轻一等。发热恶寒所以是表病的阳性过程,正因为它是在体表组织部位发生的功能亢进的抗御反应。
在太阳病中,脉浮、发热恶寒、头项强疼是一个整体,不是孤立的东西。唯有脉浮才能使体表组织血流增加,唯其体表组织血流增加才可能发热,唯其体表血流充足才有可能使其代谢增高。这一切都是适应对生物病原体进行抗御的需要而动员的。由于抗御过程中体温的调节,病理物质的代谢,都需要通过汗腺的生理功能来完成。
这一系列反应——脉之浮象,体表之发热恶寒,肌之颤抖,汗腺之调节代谢,都是体表组织的抗御反应,所以太阳病位为表。由于太阳病中,脉的浮象,是在循环功能强盛和体液充足的生理条件上发生的,发热恶寒是功能亢进、代谢增高的表现,所以太阳病的病理性质是阳性的,也就是表病的阳性过程。
麻黄的治疗偏方
治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150克(去节),桂枝100克(去皮),甘草50克(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喂粥。
治太阳病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100克(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一升。
治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麻黄(去节)半两(汤泡),甘草一两(炙),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炒)。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治风痹荣卫不行,四肢疼痛:麻黄250克(去根节了,秤),桂心100克。上捣细罗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汤。每服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一茶匙,频服,以汗出为度。
治伤寒热出表,发黄疸:麻黄150克,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尽服之,温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时用清酒,春月宜用水。
治感冒风邪,鼻塞声重,语音不出;或伤风伤冷,头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满气短: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为粗夫,每服五钱,水一盏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盏,去滓。通口服,以衣被盖覆睡,取微汗为度。
治病疮疱倒者:麻黄(剪去节)25克,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热尽服之,避风,伺其疮复出。一法用无灰酒煎,但小儿不能饮酒者难服,然其效更速。
白萝卜蜂蜜治风寒咳嗽:大白萝卜1个、蜂蜜30克、白胡椒5粒、麻黄2克。将萝卜洗净,切片,放入碗内,倒入蜂蜜及白胡椒,麻黄等共蒸半小时趁热顿服,卧床见汗即愈;发汗散寒、咳化痰、治风寒咳嗽。
小儿外感风寒发烧怎么推拿
小儿外感风寒发烧主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喷嚏,喉痒,苔薄白,脉浮,指纹鲜红。
外感风寒发烧治则:发汗解表,宣通卫阳。
推拿处方: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运耳后高骨,拿风池,清肺经,揉肺俞,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
开天门:从两眉中点,直上至前发际成一直线处,用两手拇指桡侧自上而下交替直推,推24-50次,以发汗解表,镇惊安神。
推坎宫:先用两拇指掐按眉弓中点片刻,再用两拇指桡侧面,自两眉头稍向上,外分推至眉梢,推24-50次,以发汗解表,清脑明目。
揉太阳:用拇指在两眉外端后方凹陷处的太阳穴揉运,揉24-50次,以解表,止头痛,醒神,明目。
运耳后高骨:以中指按于耳后高骨微下凹陷中,揉运24-50次,以解表发汗,镇惊除烦。
拿风池:用拇指和食指有节奏的提拿颈后枕骨粗隆直下与乳突之间的风池穴50-100次。以发汗解表,祛风散寒。
清肺经:用拇指自无名指指掌面末节起推至指尖,推100-500次,以补益肺气,清肝泄热,止咳化痰。
揉肺俞:用拇指指腹按揉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的肺俞穴,先顺时针揉50-100次,再逆时针按揉,以疏风解表,宣肺止咳。
推三关:食指,中指并拢,用指腹自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或用拇指桡侧推之,推100-500次,以温阳散寒,益气活血,培补元气。
掐揉二扇门:用拇指偏峰按揉掌背中指根本节两侧凹陷出的二扇门穴,揉100-500次。以发汗列表,退热平喘。
推拿方解:本方疏风解表,治疗一切外感风寒发烧症,开天门,揉太阳,推坎宫,运耳后高骨为治外感发烧的主要推拿手法,配拿风池功在疏风解表;清肺经,揉肺俞则宣通肺气。加推三关,掐揉二扇门以巩固疗效。
睡觉出汗和盗汗的区别
盗汗指的是夜间睡觉时大量汗出、醒后汗止的现象。中医学认为盗汗多属阴气亏虚,阳气相对偏亢,阴阳失调,阴虚产生内热,内热导致津液外泄,因此可在夜间睡觉时大量出汗,醒后汗止。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盗汗是一种病理现象。而出汗指的是生理上的适应现象,有多种原因,比如温热性出汗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出汗,通过出汗来发散热量,进而调节体温。
还有一些是精神性的发汗,比如精神兴奋或者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其他还有一些现象,比如说运动性出汗是在生理运动以后所产生的汗。因此呢,出汗和盗汗有很多区别。
小儿推拿治感冒流鼻涕的方法
1、治外感法
操作:用两手大拇指指腹自两眉中间直推至前发际,即为开天门。开天门具有疏风解表、开窍醒神、镇惊安神作用。用两手大拇指指腹沿眉毛上缘向两侧分推至眉梢,为推坎宫。推坎宫有发汗解表、醒脑明目的作用。用拇、中指指腹按揉两侧眉梢与目外眦之间的太阳穴,为运太阳。运太阳有疏风解表、清热、明目、止头痛的作用。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高骨下凹陷中。揉耳后高骨能疏风解表。
作用:四法合用,能起到疏风解表、止头痛的作且。用于风寒、风热感冒。
2、保健手法
方法:补脾经300~500次、摩腹3-5分钟、按揉足三里50~100次。捏脊3遍,捏三提一2遍。
作用:以上四个手法合称为小儿推拿保健四大法。合用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强体魄、促发育的作用。常用作于小儿日常保健推拿,尤适合身体脾胃虚弱或病后脾胃失运的宝宝。
注意事项:一般早上或饭前进行,每日1次。急性感染病期可暂时,病愈后再进行。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操作:小儿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末节的罗纹面分别为脾经、肝经、心经、肺经和肾经。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补脾经有健脾胃,补气血的作用。摩腹即是用掌面摩小儿腹部3-5分钟。摩腹具有健脾和胃,理气消食的作用。
足三里位于膝眼下3寸(相当于小儿四个手指的宽度),胫骨外旁开1寸(相当于小儿中指的宽度)。按压足三里具有健胃和胃,调中理气,通络导滞的作用。脊柱穴位于背部的正中线,颈部到骶尾骨的连线上。食指、中指在前,拇指在后自下而上捏脊柱穴3-5遍,即为捏脊。每捏三下将脊背提一下,即为捏三提一法。
捏脊具有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强健身体的作用,是小儿保健推拿常用的手法。
3、固表止汗手法
操作:循拇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脾经。循无名指末节罗纹面,由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肺经。补肺经有补益肺气的作用。循小指末节罗纹面,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或是旋推指末节罗纹面即为补肾经(注意,是指根向指尖直推),300次。补肾经有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的作用。肾顶,即小指顶端。按揉小儿小指顶端即为揉肾顶。揉肾机能收敛元气,固表止汗。
作用:以上四手合用,能达益气固表止汗之功。用于自汗、盗汗、多汗。
注意事项:自汗或多汗者,一般早上进行,盗汗可睡前1小时进行。每日一次。外感、发热时可暂停。可用滑石粉或润肤油做为介质。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吃什么药
1、桂枝汤方
组成
桂枝(去皮)、白芍各9克,甘草6克,生姜(切)9克,大枣(擎)12枚。
用法
水煎服,服后进少量热稀粥或开水,盖被取微汗。
功能主治
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
2、麻黄汤方
组成
麻黄(去节)9克,桂枝(去皮)6克,甘草(灸)3克,杏仁(去皮尖)70个。
用法
水煎服,服后盖被取微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