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阳黄艾灸部位

黄疸应该如何艾灸 阳黄艾灸部位

阳黄为湿从热化,多属急性,其症状表现为初起或有寒热,面目皮肤黄色鲜明,伴随口干口苦,胸闷泛恶,腹满便秘,小便浓赤,舌质红苔黄腻等症,多见于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钩端螺旋体等症,若热毒化火内陷营血,心包,可出现高热神昏,发斑出血等急黄重症。

治则:清热解毒,利湿。

艾灸取穴:主穴取至阳,阴陵泉,阳陵泉,胆俞,太冲。呕吐加灸内关。

施灸方法

1.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3-5穴,施灸穴位上涂敷少许凡士林油,选用中小艾炷,穴下产生刺激感时清除艾炷,一般连续灸3-5壮,穴下皮肤充血红晕为度,各穴依次施灸,每日1次,10天为一个疗程。

2.灯火灼灸:每次选2-4穴,采用灯火灼灸法,每次各灼灸1下,每日灸1次,10次为1个疗程。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

风热咳嗽表现症状:咳嗽,吐痰色黄戮稠,不易咳出,喉燥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列缺,合谷。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鼻塞加上星。

艾灸方法:解表清热止咳。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风寒咳嗽艾灸

风寒咳嗽表现症状:多为受凉后或天气转变时起病,喉痒,咳嗽,咳声响亮。吐痰色白稀薄,伴鼻塞。流清涕,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艾灸穴位:大椎,风门,风池,肺俞,列缺

艾灸方法:解表散寒止咳。取手太阴经、阳明经和足太阳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

肝火犯肺型咳嗽

肝火犯肺表现症状:气逆作咳,咳嗽时脑胁引痛,咽喉干燥,烦咳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数。

艾灸穴位:列缺,鱼际,尺泽,内关,阳陵泉,行间穴,如下图所示。

艾灸方法:泻肝清肺。取手太阴经、足胶阴经穴为主,艾炔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使穴下皮肢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清淤消解。

痰湿侵肺型咳嗽

表现症状:咳嗽反复发作,天气寒冷加剧,痰多色白而黏,胸闷,上腹部饱胀不胃纳不振,身体疲倦,舌苔白腻,脉滑。

艾灸穴位:中脘穴,足三里,丰隆,脾俞,胃俞,肺俞,列缺穴。

艾灸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取足太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每穴灸疗的时间可灵活掌握,穴位下要有一定的刺激感,以达到祛病除邪的目的。

面瘫能不能艾灸

面瘫能艾灸。

本病多由于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入中面部经络,导致气血痹诅,面部少阳经络,阳明经筋失于濡养,以致肌肉纵缓不收而发。治疗以祛风通络,益气养血为主,通过艾灸相关穴位,有益风祛瘀,活血通络之功,对改善面瘫症状有明显效果。

面瘫常用艾灸部位

面瘫艾灸多以阳明经腧穴为主,足太阳经腧穴为辅。

治则:祛风通络,养血合营。

艾灸处方:颊车,地仓,翳风,合谷,阳白,外关,足三里,下关。

艾灸方义:翳风,合谷,下关,外关疏散风邪,通经活血;颊车,地仓,阳白疏调局部经气,通经活络;足三里补益脾胃,益气生血。

灸法:

1.温和灸:每次选用4-7个穴位,每穴灸5-15分钟,每日灸1-2次,5-7次为一个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4-6个穴位,每穴灸507壮,艾炷如黄豆大,每日灸1次,5-7次为一个疗程。

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怎么办 第七步: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精神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艾灸美容养生功效

将艾叶晒干,搓取艾绒,制成艾柱,置于选定的穴位燃烧,用治百病,这种神奇的艾灸疗法,流传至今已三千多年了。现将临床常用养生与美容,并有良好效果的艾灸疗法选介于下:

治面部皱纹多:临睡前,将艾条一端点燃,对准面部的穴位,约距穴2~3厘米左右选进行熏灸,每次选2~3个穴位,各灸5分钟左右,至皮肤产生红晕为度。鱼尾纹多,选太阳、丝竹空;额纹选阳白、印堂;笑纹选地仓、下关、颊车。或将盐末填平脐孔,切取0.3厘米的鲜姜1片,中心用针穿刺数孔后置于脐上,姜片上置中艾炷(如黄豆大)点燃施灸。至艾炷全部烧完再换一艾炷,每次3~5壮,至局部皮肤产生潮红为度,每晚1次。

治疣:首先常规消毒疣部,再用凡士林少许涂于疣上,取艾绒制成与疣相同大小的圆锥形艾炷3个,将1个艾炷放在疣上,点燃使艾炷烧尽(一般不痛,如艾炷大于疣则烧灼正常皮肤引起疼痛),去艾灰后,疣上再略涂凡士林(起粘附作用),将艾炷放上点燃,这样连灸3个艾炷,疣被烧焦。一般治疗1~2次,疣体脱落,治疗后消毒纱布覆盖,以防感染。

治面瘫:用隔姜灸法,即取新鲜生姜切0.2厘米厚的姜片,上用针刺数孔,将艾炷置于姜片上点燃,在患侧的阳白、颊车、地仓、颧髂及四肢双侧的合谷,足三里穴,每穴施灸3~5壮,施时局部灼烫时,将姜片提起片刻再放下,反复几次,直至艾炷全部烧完。每晚卧前施灸1次。

治牙齿松动:每晚临睡时,端坐凳上,将艾条点燃后,在下肢的绝骨、涌泉穴上悬灸,每穴2~3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再请家人帮助,施灸肾俞、大杼穴,每穴2~3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农历每月前2日下午5时~9时施灸。补肾益精,强骨固齿。

治雀斑:以艾条点燃后,熏熨合谷、曲池及面雀斑处,使局部有温热感,皮肤出现红晕为度,施灸时,尤其面部要小心艾灰掉落,灼伤皮肤,每晚或隔日晚上施灸1次。通经活血,防治雀斑。

治黄褐斑:卧前取1支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黄褐斑局部施灸,艾条距皮肤2~3厘米,至局部皮肤产生红晕,自觉有温热感,施灸10分钟左右,施灸时小心艾灰掉落烫伤皮肤。

治眼睑下垂:用艾条点燃后,在上眼睑至前额部来回悬灸,至局部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施灸20分钟左右。施灸时小心艾灰掉落烫伤皮肤。每晚1次,10次为1疗程。

治面部虚胖:每晚临睡前,将艾条点燃,端坐床前,分别灸足三里、天枢、中脘穴,每穴悬灸5分钟左右,局部出现红晕,自觉温热舒适感。益气健脾,养血容颜。

治痤疮:将艾条点燃后,在面部颧骨、下关、巨骨、迎香等穴上施灸,距穴约1~2厘米,每穴灸2分钟,至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度。

舌苔厚白艾灸熏哪里 脾俞

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适合作为舌苔厚白艾灸选穴。

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林赛氏指甲艾灸怎么治疗 慢性肾衰竭艾灸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肾之背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主治遗精,阳萎,遗尿,溺血,泄泻,头昏,目眩,耳鸣,耳聋,虚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水肿,腰痛,及肾炎,肾盂肾炎,支气管哮喘,坐骨神经痛,神经衰弱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肾俞穴10-20分钟。

定位:属足厥阴肝经。脾之募穴。足厥阴、少阳之会。章门穴于人体的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功效主治:主治胸胁满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痞块,背强腰痛,及肝脾肿大,消化不良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3-5壮;或艾条灸脾俞穴5-15分钟。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功效主治:主治胃痛,恶心,呕吐,呃逆,噎膈,纳呆,消化不良,腹痛,腹胀,肠鸣,泄泻,痢疾,便秘,肠痈,乳痈,目疾,喉痹,头痛,失眠,眩晕,心悸,怔忡,气喘,虚劳,黄疸,水肿,癫痫,下肢痹痛,瘫痪或麻痹,脚气,急、慢性胃肠炎,溃疡病,胰腺炎,胆囊炎,阑尾炎,高血压,神经衰弱,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等,并有强壮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足三里穴5-10壮;或艾条灸足三里穴10-30分钟。

定位:属足少阴肾经。输(土)、原穴。取穴时,可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功效主治:主治肾脏病、牙痛、喉咙肿痛、气喘、支气管炎、手脚冰凉、女性生理不顺、关节炎、精力不济、手脚无力、风湿痛等。此穴位为人体足少阴肾经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太溪穴3-5壮;或艾条灸太溪穴5-10分钟。

定位:属足太阳膀胱经,脾之背俞穴。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功效主治:主治脘腹胀痛,胸胁支满,呕吐噎膈,黄疸,泄泻,鼓胀,痢疾,便血,带下及胃炎,消化性溃疡,胃下垂,肝炎,糖尿病,消化不良,贫血等,可用于辅助治疗林赛氏指甲。

艾灸方法:艾炷灸脾俞穴5-10壮;或艾条灸脾俞穴10-20分钟。

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怎么办 方法四:艾灸止泻

艾灸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几天了吃药也不见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艾灸。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灸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肚脐两侧三指宽处(约2寸),与肚脐齐平。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疾患。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两侧天枢穴均需要灸。

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主治中风脱症,肾虚气喘,遗精,阳萎,疝气,遗尿,淋浊,尿频,尿闭,尿血,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带下,崩漏,腹痛,泄泻,痢疾及尿路感染,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神经衰弱,晕厥,休克等。并有强壮作用。

艾灸方法:同中脘穴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腹痛,腹胀,肠鸣,泄痢,便秘,腰脊痛,及细菌性痢疾,肠梗阻,坐骨神经痛等。

艾灸方法:可以使用单眼艾灸盒或者随身灸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灸。艾灸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灸,手持艾灸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灸10分钟左右。

位置: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功效:主治腰痛,腹胀,泄泻,痢疾,遗尿,消渴及膀胱炎等。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功效: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艾灸方法:同大肠俞艾灸方法一致。

相关推荐

虚寒体质者夏季可以试试艾灸

中医主张“春夏养阴”,“冬病夏治”便是这种理论的具体体现。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艾灸,夏季艾灸皮肤毛孔是开合的,艾灸会很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因而通过艾灸治疗,可使一些过敏疾病、慢性疾病、风湿病等进行有效治疗。 但是艾灸并非所有人都是适用,艾叶是温性的,属于纯阳之物,能通经络,祛除寒湿,补阳益气,因而更适合阳虚、气虚人群。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阳气不足、怕冷、手脚冰凉的虚寒体质者,在夏季最好进行“温阳”疗法,从而达到保护阳气、补

艾灸治疗前列腺炎效果怎么样

1.艾炷的制作 适量艾绒置于平底磁盘内,用食、中、拇指捏成圆柱状即为艾炷。艾绒捏压越实越好,根据需要,艾炷可制成拇指大、蚕豆大、麦粒大3种,称为大、中、小艾炷。图146。 2. 艾卷的制作 将适量艾绒用双手捏压成长条状,软硬要适度,以利炭燃为宜,然后将其置于宽约5.5厘米、长约25厘米的桑皮纸或纯棉纸上,再搓卷成圆柱形,最后用面浆糊将纸边粘合,两端纸头压实,即制成长约20厘米,直径约1.5厘米的艾卷。 3.间隔物的制作 在间隔灸时,需要选用不同的间隔物,如鲜姜片、蒜片、蒜泥、药瓶等。在施灸前均应事先备齐。

艾灸去黄褐斑可行吗

各穴位的作用 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可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 拔膻中穴、气海穴可补益心肺、养心安神、增强免疫力; 中脘可调理脾胃,气海、关元可补肾强身,从而达到肾气平稳,肝脾调和治本的目的。 取诸穴实施按摩、拔罐,能加强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减少体内黑色素的分/泌,逐步消退面部黄褐斑,促进皮肤康复。 从大椎穴开始,最好先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5下,然后放血3-5毫升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用单眼艾灸盒即可。还可以艾灸神门和涌泉穴,把睡眠调整好

艾灸什么病人不能灸

艾灸有温补阳气的功效,因此不适合实证、热证、热性体质者,比如说有上火、口舌生疮、大便干结、小便短黄、发热、喝水多、汗多、面红、舌质发红、舌苔厚腻发黄等症状者,以免加重上火等不良反应。 一般艾灸部位的皮肤需要是完整、没有受损的。因为艾灸的时候会通过艾柱加热刺激体表来起到活血通络、行气、散寒的功效。如果有疱疹、红肿、充血、破溃、烧伤、烫伤等等,再被艾柱温热刺激到,容易加重皮肤的受损程度,或者导致伤口炎症加重,不利于受损皮肤的恢复,被艾灸者自己也会感觉比较痛苦。 艾灸有行气活血的作用,经期女性艾灸,容易导经血量

腹泻怎么艾灸 肠道湿热型腹泻艾灸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伴随发热,苔黄腻,脉濡数。 施灸方法: 宜选用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穴及背俞穴,任脉经穴经穴治疗。 艾炷灸:在穴下涂敷大蒜汁,以粘附艾炷,选用标准大中艾炷施灸,可吹火使艾炷较快燃烧,当穴下产生强烈 刺激感时即清除艾炷,一般灸3-10壮,适宜于慢性顽固性病症。 施灸穴位:大肠俞,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曲池,内庭穴。

三伏天艾灸灸哪里去湿气

三伏天艾灸什么部位,需要根据患者体质以及实际情况而定。 中医养生是讲究体质的,通常情况下来说,如果患者是阴虚体质,那么其体型大多形多瘦小、面色多偏红或有颧红、常有灼热感、手足心热、口咽干燥、多喜饮冷;对于这类人群,三伏天艾灸建议艾灸大椎穴、命门穴、关元穴比较合适。 如果是气郁体质者,那么其体型多半消瘦或偏胖、面色萎黄或苍暗、性情急躁易怒、容易激动、或忧郁寡欢;对于这类人群,三伏天艾灸建议艾灸:气海穴、关元穴、足三里等穴位比较好。 最后如果是阳虚体质,那么这类人群多半喜凉怕热、神旺气粗、口渴喜冷饮、尿黄便结

腹泻艾灸哪个部位

寒湿困脾型腹泻艾灸 症状:粪便清稀如水样,色白无臭,腹痛肠鸣,畏寒食少,伴随鼻塞头重,肢体酸痛,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迟。 施灸方法: 宜选用足阳明胃经穴,背俞穴进行治疗。 艾条灸:点燃艾条,火头距离皮肤2-3厘米进行熏烤,使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活力要壮而短促,以达消散邪气之效,每穴灸5分钟左右,若皮肤产生小泡,任其自然吸收,但不要产生大的瘢痕,刺激以能忍受为度。 施灸穴位:大肠俞,足三里,中脘,神阙(可隔盐灸)。 肠道湿热型腹泻艾灸 症状:腹痛即泻,泄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便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小便

中医艾灸养生的手法与禁忌

1.艾灸的作用 艾叶辛温、味苦,无毒,为多年生菊科草本植物。具有散寒止痛,温经通络,活血止血的作用。以陈旧艾叶为佳,可主灸百病。点燃艾绒后,置于施灸穴位上,热力持久而深入,可直透肌肉深层。 艾灸的主要作用,正是艾叶的散寒、温通、活血作用与经络穴位的特殊作用密切结合的结果。大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充分证实了艾灸可补火助阳,健脾温中,培补肾元,升提阳气,温通经络,调和营卫。艾灸的适应范围十分广。如果经常灸治,肯定能起到抵御外邪,防病治病,强身抗老的明显效果。 2.艾灸的手法分类 (1)直接灸:直接灸是艾炷灸中的

阳虚艾灸什么穴位

1、阳虚艾灸神阙穴 神阙即肚脐。有温补元阳,健运脾胃,复苏固脱之效。操作:取0.2~0.4厘米厚的鲜姜一块,用针穿刺数孔,盖于脐上,然后置小艾炷或中艾炷于姜片上点燃施灸。最好每晚9点钟灸之。每次以灸至局部温热舒适,灸处稍有红晕为度。 2、阳虚艾灸关元穴 关元位于肚脐正下方3寸的位置,关元穴具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元阴元阳在此交汇,揉按此穴能够调节阴阳平衡。操作:用手掌按揉和震颤关元穴。震颤法是双手交叉重叠置于关元穴上,稍加压力,然后交叉之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动。操作不分时间地点,随时可做。注意不可

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艾灸什么穴位

风热咳嗽表现症状:咳嗽,吐痰色黄戮稠,不易咳出,喉燥咽痛,鼻塞流黄涕,发热,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 艾灸什么穴位:大椎,风池,曲池,肺俞,列缺,合谷。咽喉肿痛加少商,尺泽;鼻塞加上星。 艾灸方法:解表清热止咳。取手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艾柱或艾条灸穴位火力可较大,让穴下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感,以祛病除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