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拔罐操作的分类

拔罐操作的分类

拔罐方法是指将罐具吸拔在应拔部位的操作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但用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用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上中段滴乙醇数滴(也可用药酒),然后将罐横转1~3周,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壁上(勿使乙醇黏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平持罐底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4)闪火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及罐法,尤其适用需要连续拔罐的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操作时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速抽出棉球或纸片,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需要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乙醇棉球在罐内上中段的罐壁旋转涂擦,使乙醇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迅速将棉球抽出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为提高效率,临床中常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在7~8号的粗铁丝上,制成闪火器备用。操作时,将闪火器伸入乙醇瓶内蘸一下乙醇,然后轻轻挤压或甩出多余的乙醇,再点燃使用。每蘸—次乙醇,连续拔多次罐,不用时吹灭即可。注意必须在乙醇即将燃尽时及时吹灭火焰,若需要继续拔罐时再重新蘸乙醇点燃。闪火器上的纱布烧得不完整时及时更换,以保证火力充足,并防止纱布脱落而致烫伤。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施术部位不平时,可在施术部位涂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架火物品。然后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cm的物品,若用墨水瓶盖、药瓶盖等胶木或橘皮等物品,置于应拔部位的中心,再放一乙醇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但适用部位限制。

(2)水罐法

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再用筷子或镊子将罐夹住(罐口朝下),将水液甩干净,迅速地用折叠的消毒湿毛由捂一下罐口,吸去水液,立即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肤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3)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气唧筒排气法:将用青、链霉素空瓶1个(瓶口加盖挖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紧贴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10~20ml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

2)橡皮球排气罐排气法: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底部紧按在应拔部位,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3)电动吸引器排气法:首先通过接通电动

吸引器的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顺时针方向调到最大负压值,用手掌将吸管口堵住,观察真空表,证实机器性能良好时,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约需40~53.31kPa,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负压值。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顶端的接口处进行排气,待罐内形成适宜负压时拔下吸引管即可。根据负压大小,具体部位和病情需要决定防置时间。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罐子已热,可换罐拔之。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强,适用于肌肉萎弱、局部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此法不仅可避免非治疗所需要的瘀斑,还增强了对某些病症的疗效,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范畴。

(4)留罐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又称坐罐法。留罐时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又可以分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上罐后留置时,达到皮肤潮红,即起罐,为充血性罐。达到皮下出血,皮肤有紫点或紫斑时,为瘀血性罐。对于某些不能用其他罐法的部位,可选用留罐法。如治疗肩周炎,后背可以摇罐,前胸则采用留罐。一般留置5~10分钟,吸力强的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宜遵照从上(头部方向)往下用留罐法的顺序,先拔上面,后拔下面,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分上涂一层润滑剂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用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右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移动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将罐起下。用水、香皂液、酒类等容易挥发的润滑剂时(用香皂液作润滑剂拔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前进方向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剂不够引起皮肤损伤。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两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就较难移动,用力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补充润滑剂或停歇。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怏则易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

(6)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揺罐的作用。

三、 以综合运用分类

(1)针罐法

针刺拔罐应用非常普遍,掌握好针灸疗法,针刺前后配合拔罐,治疗的病症及疗效均会有所扩大。

1)留针罐法: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剌,待施毕补泻手法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不宜使用过长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2)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肢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3)火针拔罐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速刺选定的腧穴或病位,勿过深,快速出针,出针后立即拔罐5~10分钟,能够造成病变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周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及颜面等暴露部位。本法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炎、良性结节肿块等,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

(2)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法: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在临床上可根椐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两用摄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改变,一般多选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

2)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1/3~2/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贮药罐法有利于药物更多地被皮肤吸收。用药不同,药效各异,局部作用更为明显,兼有拔罐、药物的双重作用。

带脉拔罐多久一次

根据自身情况决定。

拔罐可以很好的疏通带脉,一般带脉不通症状不大严重的情况下,通常一周拔罐1—2次为宜,不可过多,以免损耗精气,增加皮肤感染的风险,但若是带脉不通症状严重的情况下,作为治疗手段使用拔罐操作时,通常需要在短期内天天拔罐,但长期调理带脉经络是不能这样做的。

刮痧拔罐可以去体寒吗 拔罐要注意什么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如果在拔罐的时候,要记住,如果是过敏或者是溃疡和水肿部位是不适合拔罐的哦。还有就是高热抽搐者或者是孕妇等,都是不宜拔罐的。

火罐和气罐有什么区别

火罐和气罐有什么区别

火罐和气罐两者主要是通过及时去除局部为邪气目的,但是两者还是具有的一定区别。

气罐:操作简单,易行,一般人都可以做到气罐的拔罐手法。

火罐:要求施术者有一定的技术,否则会烫伤患者皮肤,形成感染。然而,火罐有很强的针对性,尤其适合于寒性疾病,如受风后落枕,肩痛,腰痛,腿疼等。

火罐是用燃烧的方法把管理的氧气燃烧掉,会有一定和温和作用。气罐是真空的,利用真空抽气的方法,火罐一般是玻璃的,容易碎,气罐就是拔罐器容易坏。

月经不调拔罐哪里最好 月经不调拔罐的操作方法

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气海,关元拔罐:选好部位后,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在罐内绕两圈抽出,快速将罐子扣在穴位上,然后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住,反复多次拔上起下,再留罐十分钟。

血海穴刺络拔罐:操作者先用酒精消毒手,再用碘酊和酒精消毒穴位和三棱针,三棱针点刺穴位后,快速吸拔火罐于穴位上,观察出血量,如果出血量慢罐口即可,一般留罐10分钟,起罐后,穴位要用消毒纱布或酒精棉球擦干净。

肝俞,肾俞,脾俞,命门拔罐:患者取俯卧位,可选取中等大小的罐具,火罐和抽气罐均可,原则上留罐10-15分钟,也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比如皮肤细嫩者可适当减少留罐时间。

拔罐操作的分类

一、以排气法分类

(1)火罐法

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排去空气。即借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去罐内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着于皮肤上,称火罐法。它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采用。常用的有下列几种操作方法:

1)投火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操作时用软纸条稍折叠,或卷成纸卷(较罐的深度约长2cm),点燃后烧去3cm左右时,迅速投入罐内,在火旺时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

2)贴棉法:本法多用于侧面横拔位,但用于小型罐具时吸拔力较小。操作时用0.5~1cm的脱脂棉一块,四周拉薄后略蘸酒精,贴于罐内壁上中段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3)滴酒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操作时在罐内上中段滴乙醇数滴(也可用药酒),然后将罐横转1~3周,使乙醇均匀附于罐壁上(勿使乙醇黏到罐口,以免灼伤皮肤)点燃后平持罐底迅速将罐扣在选定的部位,即可吸住。

4)闪火法: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及罐法,尤其适用需要连续拔罐的情况,在临床中最为常用。操作时止血钳或镊子夹住醇棉球或纸片,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片刻,速抽出棉球或纸片,速将罐子罩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需要较大的吸拔力时,可将燃烧的乙醇棉球在罐内上中段的罐壁旋转涂擦,使乙醇沾在罐壁上燃烧,然后迅速将棉球抽出并将罐扣在应拔部位。为提高效率,临床中常用细铁丝将纱布缠绕在7~8号的粗铁丝上,制成闪火器备用。操作时,将闪火器伸入乙醇瓶内蘸一下乙醇,然后轻轻挤压或甩出多余的乙醇,再点燃使用。每蘸—次乙醇,连续拔多次罐,不用时吹灭即可。注意必须在乙醇即将燃尽时及时吹灭火焰,若需要继续拔罐时再重新蘸乙醇点燃。闪火器上的纱布烧得不完整时及时更换,以保证火力充足,并防止纱布脱落而致烫伤。

5)架火法:本法适用于俯卧、仰卧的大面积部位及四肢肌肉丰厚的平坦部位,施术部位不平时,可在施术部位涂些凡士林,以利于黏着架火物品。然后用不易燃、不传热、直径2~3cm的物品,若用墨水瓶盖、药瓶盖等胶木或橘皮等物品,置于应拔部位的中心,再放一乙醇棉球于其上,点燃后立即将罐扣上。它的特点是不受燃烧时间的限制,吸拔力强,但适用部位限制。

(2)水罐法

是指用沸水煮罐以形成罐内负压的排气方法。先将竹罐放在沸水中煮2~3分钟(不宜超过5分钟),再用筷子或镊子将罐夹住(罐口朝下),将水液甩干净,迅速地用折叠的消毒湿毛由捂一下罐口,吸去水液,立即将竹罐扣在应拔部位,扣罐后,手持竹罐按于皮肤约半分钟,使之吸牢。此法是民间常用的方法之一。

(3)抽气罐法

先将抽气罐紧扣于需要拔罐的部位上,用注射器从橡皮塞中抽出瓶内空气,使产生负压,即能吸住。或用抽气筒套在塑料罐活塞上,将空气抽出,即能吸住。它的优点是可以避免烫伤,操作容易掌握,负压的大小可以调整。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空气唧筒排气法:将用青、链霉素空瓶1个(瓶口加盖挖皮塞,将瓶底切去,边缘磨平),紧贴皮肤扣于被拔部位,然后将10~20ml注射器针头穿过橡皮塞刺入瓶内,把瓶内空气抽出,使产生负压,即可将瓶吸住。

2)橡皮球排气罐排气法:用橡皮排气球连接罐具而成。操作者用一手将罐具底部紧按在应拔部位,另一手不断挤压排气球,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橡皮球尾部若安装有开关旋钮时,排气前要打开旋钮,达到负压时再关闭旋钮。组合式罐具在排气时可以用一只手进行操作,达到所需负压时停止挤压并关闭气门,然后取下橡皮排气球。

3)电动吸引器排气法:首先通过接通电动

吸引器的电源,启动机器,把负压控制旋钮顺时针方向调到最大负压值,用手掌将吸管口堵住,观察真空表,证实机器性能良好时,再将负压调节到所需数值即可应用。一般拔罐约需40~53.31kPa,可根据不同的需要调节负压值。使用时,将吸引管连接在罐具顶端的接口处进行排气,待罐内形成适宜负压时拔下吸引管即可。根据负压大小,具体部位和病情需要决定防置时间。

二、以拔罐形式分类

(1)单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小或明显压痛点。可按病变或压痛范围大小,选取适当口径的火罐,如胃病在中脘处拔罐;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炎在肩内陵处拔罐;冈上肌腱炎在肩髃处拔罐等。

(2)多罐法

用于病变范围较广泛的疾病。可在病变部位吸拔数个乃至排列吸拔十数个罐,也称为“排罐法”。如某一肌束劳损时可按肌束位置成行排列拔罐。治疗某些内脏器官瘀血时,可按脏器解剖部位在相应体表纵横排列拔罐。

(3)闪罐法

闪罐法指将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随即用腕力取下,反复操作至皮肤潮红为止的拔罐方法。若罐子已热,可换罐拔之。若连续吸拔20次左右,又称连续闪罐法。此法的兴奋作用较强,适用于肌肉萎弱、局部麻木或功能减退的虚弱病症。此法不仅可避免非治疗所需要的瘀斑,还增强了对某些病症的疗效,扩大了拔罐法的适应范畴。

(4)留罐法

留罐法指将罐吸拔住后,在应拔部位留置一段时间,又称坐罐法。留罐时按皮肤表面的反应情况,又可以分为充血性罐和瘀血性罐。上罐后留置时,达到皮肤潮红,即起罐,为充血性罐。达到皮下出血,皮肤有紫点或紫斑时,为瘀血性罐。对于某些不能用其他罐法的部位,可选用留罐法。如治疗肩周炎,后背可以摇罐,前胸则采用留罐。一般留置5~10分钟,吸力强的留罐时间短些,吸力弱的可以留罐时间长些。此法是临床常用方法之一。在背部拔多个罐时,宜遵照从上(头部方向)往下用留罐法的顺序,先拔上面,后拔下面,同时罐具型号也应当上面小,下面大。

(5)走罐法

走罐法是指将罐吸拔后在皮肤表面来回推拉。又称拉罐法、推罐法、行罐法、移罐法、旋罐法、滑罐法等。走罐法操作前先在罐口或吸拔部分上涂一层润滑剂作为介质,再以闪火法或滴酒法将罐吸附于所选部位的皮肤上。然后,医者用左手扶住并拉紧皮肤,右手扶住罐底,用力在应拔部位上下或左右缓慢地来回推拉旋转移动;移动时,将罐具前进方向的半边提起,以另半边着力,一般腰背部宜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宜沿肋骨走向平行推拉,肩部、腹部宜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四肢部宜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需加大刺激量时,可以在推拉旋转的过程中对罐具进行提、按,也可稍推拉或旋转即用力将罐取下重拔,反复操作多次,至所拔部位皮肤红润、充血,将罐起下。用水、香皂液、酒类等容易挥发的润滑剂时(用香皂液作润滑剂拔走罐时,又称滑罐法),应随时在前进方向涂擦润滑剂,以免因润滑剂不够引起皮肤损伤。此法适用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症。若吸附时间较长,皮肤隆起明显,则不易推移,强行推移则易撕破皮肤。过度肥胖、皮肤松弛者,应在火罐的上方压紧皮肤后推移。一般,走罐可先走督脉,两走夹脊,然后膀胱经,亦可以膀胱经为主。

走罐法操作的关键在于,当罐具吸拔住之后,立即进行推拉或旋转移动,不能先试探是否拔住,因证实拔住后就较难移动,用力过大会造成患者疼痛甚至皮肤损伤。在推拉旋转几次之后,才能补充润滑剂或停歇。此外,推拉旋转的速度宜缓慢,怏则易致疼痛。每次推拉移动的距离不宜过长。

(6)摇罐法

摇罐法是指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同时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揺罐的作用。

三、 以综合运用分类

(1)针罐法

针刺拔罐应用非常普遍,掌握好针灸疗法,针刺前后配合拔罐,治疗的病症及疗效均会有所扩大。

1)留针罐法:在留针的过程中,加拔罐。即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剌,待施毕补泻手法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加强针刺效果的作用。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不宜使用过长过细的针,留在体外的针身、针柄不宜过长。此法多用于风湿痹痛。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2)刺络拔罐法:是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肢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3)火针拔罐法:通过将火针针尖烧红至发白,其高温速刺选定的腧穴或病位,勿过深,快速出针,出针后立即拔罐5~10分钟,能够造成病变局部完全开放,再加上火罐强力的吸附作用,使局部毒邪与恶血尽数裹挟而出,受损周部得到新血充分濡养从而达到止痛和愈病之功。注意避开血管、神经及颜面等暴露部位。本法适用于寒湿性关节炎、良性结节肿块等,有温经散寒、软坚散结的作用。

(2)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用中药煎煮竹罐后吸拔,称煮药罐,或在罐内存贮药液,称贮药罐。

1)煮药罐法:将配制成的药物装入布袋内,扎紧袋口,放入清水煮至适当浓度,再将竹罐投入药汁内煮,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通过拔罐的操作,有利于药物的渗入和吸收,以温通经络,祛风除湿,舒筋止痛。在临床上可根椐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两用摄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病、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所用的药液,可根据病情灵活改变,一般多选用性味辛温,具有活血止痛作用的中药制成。

2)贮药罐法:在抽气罐内或玻璃罐内事先盛贮—定量的药液,药液量约为罐的1/3~2/3,使吸在皮肤上。常用药为辣椒水、两面针酊、生姜汁、风湿酒等。常用于风湿病、哮喘、咳嗽、感冒、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贮药罐法有利于药物更多地被皮肤吸收。用药不同,药效各异,局部作用更为明显,兼有拔罐、药物的双重作用。

拔罐可以戒烟吗

拔罐戒烟的作用在于经过戒烟治疗手段之后,患者对吸烟的兴趣减少、烟味感觉发生变化,感觉烟味变苦、变淡、有青草味、无味或感觉烟味冲、凶猛难以忍受等。有的患者经戒烟治疗后出现痰多、有的出现喉部干燥不适等异样感觉。大量临床研究成果证实:治疗后出现这种异常感越明显,则戒烟效果越好。

拔罐操作

肝肾阴虚者症状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可见阳瘘,遗精,少寐多梦,健忘,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调补肝肾,育阴潜阳。

取穴:取足少阴及足厥阴经穴为主,章门、行间、太溪、肾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应用单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若用药罐方以育阴潜阳之方剂为佳,可辨证施用龙胆泻肝汤、六味地黄丸等剂留药。肝俞、肾俞穴可调补肝肾、生精益血。

拔罐出浓稠的血骗术 拔罐后皮肤黑紫原因

按照中医的说法,如拔罐后出现皮肤黑紫色的话,可能跟以下两种原因有关:

当身体寒气较重时,会出现有怕冷、手足冰凉、关节疼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等现象,如进行拔罐操作时,相对比健康人群,这类人群拔罐后其肌肤会更加黑紫色,一般多拔几次,调理体内的寒湿后即可恢复。

另外拔罐后皮肤黑紫还说明体内有血瘀的现象,导致身体受压后,其淤血颜色较为明显,建议根据自身情况,再予以增加拔罐或按摩等治疗为宜。

拔罐法的操作

拔罐法操作步骤:

1.操作者衣帽整齐,洗手、戴口罩。

2.核对医嘱,携物至床边,再次核对治疗卡。

3.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做好解释工作。

4.根据病情、拔罐部位选择合适的体位(常用有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暴露拔罐部位,注意保暖和遮挡。

5.根据部位和拔罐方法选择合适的罐具,并检查罐口边缘是否光滑无缺损。

6.吸拔①拔火罐法:火罐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拔罐方法。其适用的罐子以竹罐、陶罐、玻璃罐为宜。它是利用燃烧时火焰的热力排出罐内的空气,形成负压,以将罐吸附于体表。常用的吸拔方法有闪火法、贴棉法、投火法。

闪火法:一手持镊子或血管钳夹住95%酒精棉球,也可取一粗细适中的铁丝,在其一端缠上用脱脂棉和纱布包裹成一小鼓槌状,吸取酒精点燃。另一手握住罐体,罐口朝下,将点燃的酒精棉球伸入罐的底部或中部绕圈后迅速抽出,立即将罐扣在应拔的部位即可吸住。罐内负压的大小可通过改变闪火的时间、罐体大小、扣罐速度来调整。需要吸拔力大时,可选用大号罐延长闪火时间,加快扣罐速度即可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拔罐时注意酒精棉球不能太湿,蘸完后应挤出多余的酒精,以免流溢烧伤皮肤。另外,闪火时不要把火焰烧到罐口,以防烫伤。本法适用于各种体位,特别适用于闪罐法和走罐法。

贴棉法:将蘸有适当酒精的小片棉花,贴于罐子内壁中、下段或罐底,点燃后迅速将罐子扣于所选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操作时注意棉片不宜太厚,吸取的酒精不宜太多,以免造成贴棉脱落或酒精流溢灼伤皮肤。本法适用于侧面横位。

投火法。将酒精棉球或纸片,点燃后投入罐内,乘火最旺时,迅速将火罐扣在要拔部位。此法适用于拔身体的侧面,使罐体横置,以免燃烧物落下烫伤皮肤。本法简便安全,适合家庭保健治疗。

拔罐可助您轻松戒烟

戒烟的作用在于经过戒烟治疗手段之后,患者对吸烟的兴趣减少、烟味感觉发生变化,感觉烟味变苦、变淡、有青草味、无味或感觉烟味冲、凶猛难以忍受等。有的患者经戒烟治疗后出现痰多、有的出现喉部干燥不适等异样感觉。大量临床研究成果证实:治疗后出现这种异常感越明显,则戒烟效果越好。

中医古籍无戒烟的记载,但烟为一种有毒物质,长期吸入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升降失常和气血逆乱。

拔罐操作:肝肾阴虚者症状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可见阳瘘,遗精,少寐多梦,健忘,舌质红少苔,脉弦细。治法:调补肝肾,育阴潜阳。取穴:取足少阴及足厥阴经穴为主,章门、行间、太溪、肾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应用单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

拔火罐4大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2、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3、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4、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刚吃完饭能拔罐吗

不能,因为饱腹、空腹都不宜拔火罐操作。刚刚吃饱,不适宜拔罐,最好在吃饭1小时以后进行较好,如果是早晨空腹也不适宜做拔罐。

中医拔罐操作

1.拔罐前准备:

(1)仔细检查病人,以确定是否适应症,有无禁忌。根据病情,确定处方。

(2)检查应用的药品、器材是否齐备,然后一一擦净,按次序排置好。

(3)对患者说明施术过程,解除其恐惧心理,增强其治疗信心。

2.患者体位:病人的体位正确与否,关系着拔罐的效果。正确体应使病人感到舒适,肌肉能够放松,施术部位可以充分暴露。一般采用的体位有以下几种

(1)仰卧位:适于前额、胸、腹及上下肢前面。

(2)俯卧位:适于腰、背、臀部及上下肢后面。

(3)侧卧位:适于侧头、面部、侧胸、髋部及膝部。

(4)俯伏坐位及坐位:适于项部、背部、上肢及膝部。

3.选罐:根据部位的面积大小,患者体质强弱、以及病情而选 用大小适宜的火罐或竹罐及其它罐具等。

4.擦洗消毒:在选好的治疗部位上,先用毛巾浸开水洗净患部,再以干纱布擦干,为防止发生烫伤,一般不用酒精或碘酒消毒。如因治疗需要,必须在有毛发的地方或毛发附近拔罐时,为防止引火烧伤皮肤或造成感染,应行剃毛。

5.温罐:冬季或深秋、初春、天气寒冷、拔罐前为避免患者有寒冷感,可预先将罐放在火上燎烤。温罐时要注意只烤烘底部,不可烤其口部,以防过热造成烫伤。温罐时间,以罐子不凉和皮肤温度相等,或稍高于体温为宜。

6.施术:首先将选好的部位显露出来,术者靠近患者身边,顺手(或左或右手)执罐按不同方法扣上。一般有两种排序:

(1)密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寸。用于身体强壮且有疼痛症状者。有镇静,止痛消炎之功,又称“刺激法”。

(2)疏排法:罐与罐之间的距离相隔1--2寸。用于身体衰弱、肢体麻木、酸软无力者。又称“弱刺激法”。

7.询问:火罐拔上后,应不断询问患者有何感觉(假如用玻璃罐,还要观察罐内皮肤反应情况),如果罐吸力过大,产生疼痛即应放入少量空气。方法是用左手拿住罐体稍倾斜,以右手指按压对侧的皮肤,使之形成一微小的空隙,使空气徐徐进入,到一定程度时停止放气,重新扣好。拔罐后病人如感到吸着无力,可起下来再拔1次。

8.拔罐时间:大罐吸力强,1次可拔5--10分钟,小罐吸力弱,1次可拔10--15分钟。此外还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病程以及拔罐的施术部位而灵活掌握。

9.拔罐次数: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疗程,中间休息3--5日。

拔罐后皮肤没有变化 拔罐后皮肤没有变化是怎么回事

拔罐后皮肤没有明显的变化说明人体没有疾病或者疾病程度较为轻微,体内没有毒素可以排出。

拔罐后皮肤没有明显的变化还有可能是拔罐操作不准确,罐内的负压不够,无法将体内的毒素引出。

拔罐肩膀位置颜色很深,说明什么

拔火罐力度相同的情况下颜色是有深有浅。颜色深是因为相应穴位所反应的部位湿毒比较重。要注意保养。拔火罐时应该注意:①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消毒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④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亦不宜拔罐。

相关推荐

拔罐的时间不宜太久

外治方法,可以行气活血、疏经活络、消肿止痛、祛除风湿。因为操作简单、方便易行,成了民间常用的防病治病方法。 目前罐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玻璃罐、橡胶罐和真空罐。竹罐因为需要用中药液来煮,比较复杂,使用较少。玻璃罐临床用的较多,能及时观察到皮肤的情况。橡胶罐用在相对不是很平的地方,比如关节部位等。家庭用罐一般选择真空罐比较合适。 医院拔火罐一般用镊子夹一小团棉球,蘸上适量酒精,罐口斜下,点燃棉球,伸入罐的底部绕1―3圈后抽出,并迅速拔上。注意不要让燃着的棉球碰到罐口,以免烫伤皮肤。 目前罐子的种类主要有竹罐、

拔火罐的误区有哪些

1、误认拔罐时间越长越爽:拔罐时间,如果力度大,5—10分钟即可;力度小,15—20分钟即可。拔完之后,觉得特别舒服,可适当长一些,但以不起疱为好。频率上,以一周一次为宜。体质虚弱、免疫力低下、年龄比较大的,拔罐时间不能太长,力度不能太大。 2、误认颜色越深越好、水泡越大越好:拔火罐通过物理刺激和负压人为造成毛细血管破裂淤血,调动人体干细胞修复功能,及坏死血细胞吸收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拔火罐后会留有罐印。一般情况下,罐印会在7天左右消散。 3、逼寒气自行

拔罐操作方法

1、应先将罐体上端的阀杆向上提一下,以保证气体的畅通; 2、罐具扣于所选位置,将真空抽气口套住罐体上端后,垂直提拉拉杆次左右,达到目的适当负压(至罐内皮肤隆起,人可耐受为度)。 3、罐具吸附体表后,将真空抽气左右轻轻旋转后拔下; 4、使用自拔管(将小头一端插入真空抽气头,大头一端套在罐体上端),把罐具入在所选穴位上,提拉拉杆4-6次即可。 5、根据体位,采用留罐法: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滞留一定时间(一般为5-15分钟),闪罐法 (罐具吸拔于施治部位后,手握罐体快速外拔发出响声,以不留印痕为宜),走罐法(罐具

拔罐到底好不好

拔罐一般分为传统火罐和真空气罐。目前国外比较流行真空气罐,这跟真空气罐操作简单易学,适合初学者有很大关系。但事实上,需要用酒精的传统火罐效果更佳,但由于技术难度大,需要具备一定的操作基础。 而传统火罐又分为留罐、走罐、闪罐、刺络拔罐等方法。 留罐法就是将火罐固定在要治疗的部位上,留置五分钟至六分钟取下,留罐时间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走罐法一般用于肌肉丰富的部位,如腰背、大腿。先在罐口涂一些润滑油脂,将罐吸上后,以手握住罐底,稍倾斜,慢慢向前推动,这样在皮肤表面上下或左右来回推拉移动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

拔罐起泡需要挑破吗 拔罐后出水泡的5点原因

现代人喜欢待在恒温的空调房中,日常又都喜欢吃一些冰凉的食物,时间长了身体里面会有寒湿之气淤积,而真空拔罐的时候受到负压,身体毛孔张开,这些湿气和寒气就会被“拔”出来了,外在的表现就是拔出水泡来。 很多人真空拔罐的时候觉得拔罐时间越长越好,觉得这样排毒的效果更佳,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点,拔罐的时间最好控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可以达到最佳的拔罐效果,而且还不损伤身体。 真空拔罐的时候拔出水泡可以考虑是技术不到位的原因,很多人喜欢自己拔罐,自己拔罐肯定不能很好的操作,同时,一些拔罐新手在操作的时候操作不当也是

拉肚子拔罐有用吗 腹泻拔罐操作流程

1.病人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2.天枢,中脘,建里,期门,关元,气海等腧穴采用留罐法,用镊子夹住酒精棉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留罐15分钟,每日1次;背部大肠俞,脾俞,肾俞亦采用同样方法,留罐15分钟。 3.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足三里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腧穴向足踝方向走罐6-8次。 4.手三里,合谷用小硅胶罐或小火罐蘸递质从手三里到合谷反复走罐6-8次。

脚底拔罐的坏处

在专业医师下正确进行脚底拔罐并无坏处,但若是操作不当、不根据患者身体状况进行拔罐的话,可能造成以下危害: (1)脚底拔罐操作部位在脚底,相对于背部拔罐而言,其接触面积较小,拔罐技术要求更高,加上脚底肉没有背部多,若技术不到位,很容易接触到罐内高温,从而烫伤脚底,导致脚底长水泡、肿胀、疼痛等不适,可能影响拔罐后的日常生活,不过这种现象在2周—1个月左右可自愈。 (2)不对症拔罐 脚底拔罐不可乱拔,其足部穴位众多,若是不对症操作的话,很可能造成反作用,使拔罐者出现身体不适现象。

拔火罐竟然也能戒烟

有的患者经戒烟治疗后出现痰多、有的出现喉部干燥不适等异样感觉。大量临床研究成果证实:治疗后出现这种异常感越明显,则戒烟效果越好。 中医古籍无戒烟的记载,但"烟"为一种有毒物质,长期吸入导致机体一系列病理变化,阴阳失衡,升降失常和气血逆乱。 拔罐操作 肝肾阴虚者症状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或可见阳瘘,遗精,少寐多梦,健忘,舌质红少苔,脉弦细。 治法:调补肝肾,育阴潜阳。 取穴:取足少阴及足厥阴经穴为主,章门、行间、太溪、肾俞、水泉、肝俞穴。操作:在上述穴位应用单罐法拔罐,玻璃罐及竹、陶罐均可,若用药罐方

刮痧拔火罐注意事项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若体位不当、移动、骨胳凸凹不平,毛发较多的部位均不适用。 ②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操作时必须迅速,才能使罐拔紧,吸附有力。 ③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勿须处理,仅敷以消毒纱布,防止擦破即可。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 ④如果在拔罐的时候,要记住,如果是过敏或者是溃疡和水肿部位是不适合拔罐的哦。还有就是高热抽搐者或者是孕妇等,都是不宜拔罐的。 出

拔罐疗法治疗支气管哮喘

适用于阳虚患者小发作期或缓解期。 取大椎、肺俞、膏肓、定喘、膻中、足三里穴。每次可选1穴到数穴拔罐,每日或隔日拔1次,每次更换部位,10~20日为1疗程。拔罐操作步骤如下: (1)准备好火罐、针、酒精、火柴、棉球等。 (2)根据拔罐部位选择适宜的火罐。面积大肌肉厚的地方宜用大罐;面积小,肌肉薄的地方宜用小罐。 (3)点火方法:拔火法,适宜于火罐横拔。闪火法,适宜于垂直拔罐。 (4)留罐时间,应根据病情、部位、罐的大小来决定。一般大罐留10分钟,小罐留10~15分钟。 (5)起罐时,一手按压罐口边的皮肤,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