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
母乳性黄疸,顾名思义,是因为婴儿喂养母乳而出现的黄疸。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
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所以母乳性黄疸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新爸爸新妈妈也不用太担心。
壹药网温馨提示
通过对这则资讯的阅读与理解,我们都会知道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有哪些了。同时,也会发现其实如果处理地好的话,母乳性黄疸的危害根本就没有什么以及它的预后也是很好的。所以,我们不需要太惊慌了,调整好心态。
母乳性黄疸应该怎么治疗 母乳性黄疸不停母乳多久能退完
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一周后,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四到十二周方消退,如果是停母乳喂养,黄疸在四十八到七十二小时是明显的消退的。如果是继续母乳喂养,黄疸有可能会反复。一般如果是母乳性黄疸,是要排除其他所有的可能会引起黄疸的一些病理因素,然后宝宝一般情况都是良好的。如果确定是母乳性黄疸,如果黄疸持续地升高,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是需要光疗的,如果是十五以下的黄疸,是不需要停母乳,大于十五小于二十,可暂停母乳三天,改人工喂养,一般基本上停三天左右的母乳,黄疸可以下降一半左右。
母乳性黄疸降下去又会升上来吗 母乳性黄疸为什么反复
母乳性黄疸通常指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黄疸现于出生一周后,两周左右达高峰,然后逐渐消退,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持续四到十二周方消退,这种母乳性黄疸一般称为晚发性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多年来人们对于它的发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它真正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跟母乳成分是有关系的,因为母乳中可能含有β-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在肠道内通过水解结合胆红素成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收增加,导致黄疸。另外母乳性黄疸有可能跟遗传是有关系的,然后母乳喂养的宝宝,肠道内的菌群是缺乏转化为结合胆红素的菌群,使肠肝循环负担增重,从而会导致黄疸的反复和加重,具体原因目前不是很明确的。
新生儿特有现象大揭秘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代谢功能不完善的一种表现,是暂时性的,一般在新生儿出生1周后出现。这时候新生儿的皮肤呈现金黄色,之后逐渐减轻,2周后就会消失。患生理性黄疸时,新生儿其他方面没有任何不适,吃睡也都正常,可以不药而愈,对新生儿健康没有危害,所以不需担心。你只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肤色和黄疸的出现、消退时间即可。
如果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就出现黄疸,而且出现后程度迅速加重,颜色很深,不是金黄色,而是暗铜色,则是病理性黄疸,需请医生采取一定的方式来治疗。
生理性黄疸有一种特殊的情况,就是母乳性黄疸,这跟母乳喂养有关。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吃母乳会延缓黄疸的消退过程或者在黄疸消退过程中再次加重。母乳性黄疸对新生儿也没有危害,只需要停喂几天母乳就可以减轻或改善。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母乳性黄疸时不需要完全断母乳,只要停喂几天,等黄疸消退了就可以再次喂母乳了,千万不要因为宝宝有黄疸而放弃母乳喂养。在停母乳期间,可以将母乳挤出来,以免回奶。
2.总是攥着小拳头
很多新妈妈可能会感到奇怪,宝宝的拳头为什么总是紧握着的?这是因为,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屈肌的力量要强于伸肌。大约在宝宝三四个月左右,随着神经系统的逐渐发育成熟,屈肌的力量会逐渐减弱,伸肌的力量逐渐增强,二者会逐渐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到那时,宝宝的小手也会呈现松弛自如的状态。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在刚出生后不久,当你用手扒宝宝的手指时也能扒开,而且宝宝各个手指头的关节活动自如,如果你用力扒也扒不开,或者宝宝手指关节不能活动就要引起注意。另外,如果4个月以后宝宝的小手依然时时刻刻都紧攥着,就需要去医院看医生。
3.生理性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2~4天,体重有可能不增反降。这是因为新生儿出生后排出胎便,损失水分,而此时妈妈奶水较少,新生儿吃得不多,摄入相对较少造成的差距而导致的,这是正常现象。在宝宝出生后大约第7天,新生儿吃奶量增加,体重就会开始增加,约到第10天的时候,回复到出生时的体重,接着就会迅猛增加。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宝宝健康牵动全家人的心,一旦生病家长就会担心,这样是不是会影响宝宝健康。母乳性黄疸作为一般的宝宝病,很受家长们的关注,母乳性黄疸有危害吗?很多朋友提出这样的疑问,下面就来为大家解答这一个问题。
母乳性黄疸可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发病原因是由于此种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活性高,使婴儿胆红素在肠道中重吸收增加而引起黄疸。一般来说,随着月龄的增长,黄疸可逐渐消退,对宝宝生长发育并无多大影响,不必过于担心。如果停用母乳后黄疸没减轻,或反而加重,应该再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母乳性黄疸的孩子一般状况都很好,不存在感染、缺氧、酸中毒的情况,使间接胆红素与白蛋白分子结合的牢固,因此更难以透过已趋于成熟的血脑屏障而损伤脑细胞。再者,母乳性黄疸的子血中胆红素浓度都不会太高,经停喂母乳后血中胆红素会迅速下降。一般情况下停母乳1~3天血中胆红素可下降原来水平的50%。
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一般不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数能自行恢复。所以母乳性黄疸并没有什么大的危害,新爸爸新妈妈也不用太担心。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病理与治疗
母乳性黄疸的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其特点有:母乳喂养,足月儿多见。
1、 黄疸在生理性黄疸期间,即出生后2天至2周发生,但不随生理性黄疸的消失而消失。
2、 黄疸以轻、中度为主,重度少见(大于或等于342u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多见。
3、 患儿一般情况好,肝脾不大,肝功能正常,HbsAg阴性。停母乳48-72小时后黄疸明显减轻,如再喂母乳黄疸反复。
母乳性黄疸的发病机制
最近几年研究认为,母乳性黄疸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由胆红素肝肠循环增加所致,这种学说较为成熟,并得到验证,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
1、新生儿肠道内β-GD极丰富,主要来源为母乳(新生儿自身也可产生,正常肠道菌群建立后也可产生,但产生较少),β-GD分解结合胆红素,还原为未结合胆红素,经小肠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增多,引起黄疸。
2、新生儿小肠中β-GD活性高,为成人10倍。
3、新生儿摄入不足,肠内蠕动减少或开奶延迟,肠道菌群建立晚,缺乏转化胆红素的菌群,可使结合胆红素排泄减少。
4、 有人发现母乳中有特殊的脂肪酸、胆固醇,促进了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
母乳性黄疸需要干预吗?
对足月健康儿,增加喂养次数,刺激肠蠕动,减少胆红素吸收可预防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当胆红素升至250-270 umol/L时暂停母乳喂养,48小时改配方奶直到胆红素降到安全范围再恢复母乳,当胆红素升至256-342umol/L时,暂停母乳改配方奶同时给予光疗或不停母乳加光疗。早产未成熟儿,血清胆红素达170umol/L时应停母乳给予光疗。
母乳性黄疸的愈后
愈后良好。但最近仍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发现一组胆红素浓度256-427umol/L(15-25mg /dl)母乳性黄疸患儿有1/3异常,将胆红素降至正常,则此改变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应注意合理处理。
母乳性黄疸一般会持续多久 母乳性黄疸会影响智力吗
目前研究母乳性黄疸发生胆红素脑病影响智力的报道是比较少的,国内没有明确的一个病例报道的案例,但是母乳性黄疸是需要排除所有病理性黄疸引起的一些因素,宝宝一般情况都还可以,黄疸在生长范围,母乳喂养的宝宝,如果是停母乳一到三天,宝宝的黄疸下降会比较明显,这时候胆红素偏高对于宝宝的影响不会很大,但是国外有一些报道,胆红素偏高,母乳喂养的母乳性黄疸有一过性的听力损伤,但是黄疸降到正常以后,他的听力水平恢复到正常,对于早产儿黄疸升高,可能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要定期监测黄疸,然后黄疸水平明显升高,还是要积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对宝宝的危害
一般认为母乳性黄疸预后良好,即使是继续母乳喂养或暂停母乳喂养黄疸可以消退,一般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建议去医院随访,特别是对于刚出生宝宝,就是一周以内的宝宝,及早地发现异常的情况,早发性母乳黄疸建议积极的干预,以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有报道称胆红素在十五到二十五毫克每分升的母乳性黄疸中,有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异常,但胆红素降到正常时,此改变很快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因此对于胆红素值较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产儿,应该注意观察,如果是黄疸明显升高,宝宝有明显不舒服的表现,应予积极的处理。
母乳性黄疸妈妈怎么调理 母乳性黄疸可以不管吗
母乳性黄疸是不能不管的,母乳性黄疸一定要定期监测,必要时候要干预治疗,母乳性黄疸临床主要表现为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发生时间范围内,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 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肝功能正常,肝脏不大,没有肝病及溶血、感染等其他的一些病理表现。
母乳性黄疸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目前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性母乳性黄疸,如果是黄疸升高,要定期监测,如果是母乳性黄疸,大于十五毫克每分升,停母乳基本上三天黄疸可以下降50%左右,宝宝一般情况良好,这时候是不需要特殊干预,可以继续母乳喂养的。如果是黄疸持续升高,大于二十毫克每分升,是建议光疗退黄的,如果是没有干预,黄疸持续升高,黄疸有可能是合并有其他的病理因素,黄疸升高有可能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一定的损害,所以母乳性黄疸也是要定期监测的,必要时要积极干预治疗。
母乳性黄疸能不能测出来
母乳性黄疸目前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目前也缺乏实验室检测手段确诊母乳性黄疸,根据其临床特点,诊断标准包括:第一,足月儿多见,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第二,黄疸出现在生理性黄疸期,胆红素高于正常的生理性黄疸范围。或者黄疸迁延不退,超过生理性黄疸期仍有黄疸。第三,详细采集病史,查体和各种必要的辅助检查,认真将各种可能引起病理性黄疸的病因逐一排除。第四,一般情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第五,停母乳一到三天后,黄疸明显消退,血中胆红素可迅速下降30%-50%左右。所以母乳性黄疸是不能够监测出来的,一般要根据它的临床特点,由医生根据宝宝的情况,然后逐一排除其他可能引起黄疸升高的病理因素,停母乳以后黄疸有明显地下降,才能够诊断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怎么回事 母乳性黄疸的危害
母乳性黄疸它的一般预后是良好的,在国内尚未发现母乳性黄疸有胆红素脑病发生的一些病例的报道,但是在国外是有报道,部分的胆红素脑病是跟母乳喂养是相关的,特别是国外有专家报道,在早期出院的新生儿,是应尽早访视,对于出生后两到三天以内发现有异常,需要及时的干预,对于早发性母乳性黄疸,就是指一周以内的宝宝的黄疸,更应该积极的干预,预防可能发生胆红素脑损伤的情况。有报道称就是在黄疸十五到二十五毫克的母乳性黄疸患儿中,测定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有三分之一显示是异常的,当胆红素正常的时候,此改变很快的消失,提示母乳性黄疸有导致轻微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胆红素高的母乳性黄疸,尤其是早期早产儿应注意观察,必要时候是要给予积极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