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什么时候吃
阿司匹林什么时候吃
第一周,睡前服 阿司匹林的作用之一,是防止血液中的血小板“相亲相爱”,聚集在一起而形成血栓,从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初用阿司匹林的病人,第一周在睡前服用,才能让它“尽心尽力”地为你服务。原因很简单,最常发生心脑血管急症的时段为早上6~10点和下午3~5点。如果病人在上午八九点钟服药,那么,3~4小时后,阿司匹林发挥它的最佳效果之时已是中午,错开了心脑血管急症的高发时段,不能给病人提供最好的保护。
另外,人在睡眠中,血液流动缓慢,血小板更容易“相亲相爱”,血液便可趁机“拥抱成团”,形成血栓。(下转2、7版中缝)(上接第7版)如果病人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到第二天清晨阿司匹林的效果“最大化”,就能让血小板之间保持“安全的距离”。
夜间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还有轻度降压的作用,白天服用则没有这个作用。所以,高血压病人可以考虑夜间吃阿司匹林。
一周后,饭后服 这样说来,是不是病人必须固定在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呢?并非如此。
服药一周后,阿司匹林对病人形成稳定的效果,只要坚持服用,它的作用就是“细水长流”的。在这种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坚持每天服用,至于在每天的哪一个时段服用,反而是次要的了。
但我们必须知道,尽管乙酰水杨酸比水杨酸“友好”,但仍对胃有一定的“攻击性”,需要食物来减弱它对胃的攻击。为了保护我们亲爱的胃,最好能在饭后服用阿司匹林。
如果某天忘了服用阿司匹林,第二天再补吃,要不要紧呢?在病人病情稳定,或仅以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病的情况下,偶尔漏服一天不要紧,第二天照常服用即可。
假如第二天甚至第三天还忘记吃药,在想起来的时候,应该马上口服原剂量的2倍(如平常服用阿司匹林100毫克,此时应服用200毫克),次日才可恢复原剂量。精确肠溶片,饭前吃 普通的阿司匹林需要饭后服用,才能弱化它的攻击性。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食物在减弱阿司匹林攻击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抵消了一部分药效。这促使我们寻求一种更好的剂型——既能在饭前服用,最大限度地保留药效,又能将对胃的伤害减到最低,这种剂型,就是阿司匹林的精确肠溶片。
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危害 服用阿司匹林8项注意
1、服用适宜的剂量,选择正确的服药时间。
经大量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预防应用 ASA 的剂量,每日 50~100 mg(大多推荐每日75 mg)长期服用最为适宜。这样既可达到最佳的预防作用,又可使药物的毒性反应减到最少。
阿司匹林应该早晨还是晚上服用?关于这个问题目前尚有争议,到底是晚上还是早晨服药各执一词。有人根据夜里 2 时到上午 10 时之间血小板更活跃,也是心血管病高发时段,认为晚上吃阿司匹林更有效;也有研究发现,早晨服用夜间血中前列环素水平更高对预防夜间心血管病发作更有效,提出应早晨服药。
其实,在哪个时间段服药并不重要,只要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就能获得持续的血小板抑制效果。从药效来讲,目前专家们的共识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是持续性的,早晚没有多大区别,关键是坚持。
2、避免与其他抗血栓药或致消化性溃疡药合用。
阿司匹林还会与布洛芬和萘普生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华法林等血液稀释药物以及氯吡格雷(波立维)或噻氯匹定(抵克立得)等抗血小板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
3、老年人胃粘膜对损害因素的适应能力减退更易引起胃粘膜损伤。
4、为预防 ASA 所致的胃肠出血并发症,可同时服用预防胃粘膜损伤的药物,采取预防性抑酸药物和胃粘膜保护剂合用。
5、选用合适的 ASA 剂型。
目前在临床上对长期服用低剂量ASA预防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均应用肠溶衣型或缓释型ASA,这样可减低对胃粘膜的局部直接损伤作用。
6、重视服药者的病史。
目前一致认为,过去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史者,尤其是过去服用非载体抗炎药(NSAID)或阿司匹林(ASA)时曾发生过类似病史者,这些患者属服用ASA易发生消化道出血的高危人,应慎用和禁用。
7、服药前和服药期间进行检查。
在用药前最好先查血,如红细胞、血小板、出凝血时间,期间如患者有上腹不适,应及时检查,或停药。
8、做过支架的患者该如何服用阿司匹林?
在临床上经常遇到因冠心病做过支架的患者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了阿司匹林服用氯吡格雷。这是不正确的,目前研究证实,氯吡格雷不能替代阿司匹林用于二级预防。
正确的做法是,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药物12个月后,停用氯吡格雷,单服阿司匹林。如果患者不能耐受阿司匹林或者阿司匹林过敏,可以用氯吡格雷替代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的正确服法 阿司匹林是早晨还是晚上服
有人讲,夜间血流缓慢,易生血栓,应睡前服用阿司匹林。又有人说,清晨是心肌梗死或脑卒中高发时段,阿司匹林应清晨服。实际上,这两种说法都没有科学根据。
阿司匹林对于血小板的抑制作用是不可逆性的。虽然该药的血浆半衰期只有15~20分钟,但其抗血小板作用却可以持续7~10天(即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从此角度来讲,每天任何时间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都是相同的。
如果夜间血压高,难以控制,需用多种降血压药物时,可将其中一种降压药物放在睡前服,并同时服用阿司匹林,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加强降血压的作用。
阿司匹林的正确服法 阿司匹林的应用剂量
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早期:尽快嚼服300毫克阿司匹林,可使患者死亡风险减少23%;如果能与早期溶栓药合用,可使死亡率下降40%~50%。病情稳定后,患者应长期坚持服用阿司匹林,每日75~150毫克。
65岁以下的心房颤动患者:如果无器质性心脏病,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为了预防脑卒中,可以服用阿司匹林,剂量为每日300毫克。
而对于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上述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者,阿司匹林的有效性不如新型口服抗凝药,并且可导致较多的出血副作用。
感冒了吃什么好
阿司匹林
又称乙酰水杨酸、醋柳酸,是使用时间最长、使用最多的解热镇痛药。它能减轻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
布洛芬
又称芬必得等。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疼痛等。
阿苯片
每片由阿司匹林100毫克、苯巴比妥10毫克组成。主要用于小儿退热及预防发热所致的烦燥不安。
卡巴匹林钙
又称素客同、阿司匹林钙脲。为阿司匹林钙与脲的络合物,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同,但对肠胃刺激较阿司匹林轻。可用于感冒引起的发热头痛等。
对乙酰氨基酚
又称扑热息痛、必理通、泰诺等。其解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但对胃肠道刺激性小。对阿司匹林的副作用不能耐受者、对阿司匹林过敏者可使用此药品。
散利痛片
每片由对乙酰氨基酚0.25克,异丙安替比林0.15克,咖啡因50毫克组成。其退热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似,镇痛作用似乎优于阿司匹林。
川崎病阿司匹林吃几年
川崎病的话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它的一个主要的病理变化就是一个全身血管炎性病变。川崎病发病的时候它的血液粘稠度会增加,主要是一个血小板的聚集,一般是需要 口服阿司匹林预防这个炎症,然后预防一个血小板聚集的治疗。一般就是在热退的时候逐渐减量的,一般维持剂量的话要维持六到八周左右。如果是合并有冠状动脉的病变的,用药时间是要延长直至冠状动脉恢复到正常才能够停药。
阿司匹林的药理作用
(一)失眠:据报道,阿司匹林对偶发性失眠有良佳效果。这是因为本品具有延迟性镇静和 催眠的作用。因此,每晚睡前口服50毫克肠溶阿司匹林,对偶发生失眠的老人可获良效。
(二)心肌梗死及脑中风:阿司匹林是一种重要的抗血小板和抗血栓药。每日定时长期小剂量(25~50mg)口服本品,可预防心
肌梗死和中风。因本品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和减少血栓形成之作用。
(三)糖尿病:本品能增加体内胰岛素的含量,促进内源性胰岛素释放和肝糖元合成,遏制肠 内吸收葡萄糖,使机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增加,从而阻止血小板凝集和ADP(二磷酸腺苷)的释放,降低空腹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糖耐量。
(四)白内障:每日口服小剂量50毫克的肠溶阿司匹林,可延缓和预防老年白内障的形成,可使部分病人避免手术。而阿司匹林能延迟和抑制晶状体蛋白变性,预防和延缓白内障的形成。
(五)癌症:经科学家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的前列腺素,阻止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从而诱发肿瘤。而阿司匹林可抑制肿瘤细胞分泌,并阻滞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起到防癌作用。
阿司匹林的副作用
但无论是否赞同使用阿司匹林用于一级预防,两方面的专家都认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重点应放在控制血压和胆固醇上,控制这些危险因素,要比单纯地用阿司匹林来对抗血小板聚集更有意义。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血压控制达标才是硬道理;而对于胆固醇升高的人来说,首先要考虑的是使用他汀类降脂药,而不是急着用阿司匹林。
鉴于这些不同意见的存在,对于每一个具体的患者,可能还是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由经治医生权衡利弊,来决定是否需要使用阿司匹林。综合赞成和反对的两方面专家意见,可以看出,这场争论的焦点在于:未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者,服用阿司匹林造成出血的风险和不服用阿司匹林导致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哪个更大。也许将来的临床研究能够把这个人群进一步细分,从中找出哪些人适合使用阿司匹林进行一级预防,哪些人不适合。
此外,相对于使用药物来说,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脑血管病是更经济、简便的途径,同时其效果也相当显著。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的胡大一教授认为,心血管病一级预防应突出强调改变生活方式,我国现阶段应尤其突出强调控烟。
对于专家的意见,也许我们应该这样看待:对于某种药物能否适用于某种特定人群,即使再好的专家,他的观点也不如一项高质量的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有说服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这些临床研究以及在它们基础上编撰的临床诊疗指南虽有指导作用,但未必能涵盖所有的患者,也未必能顾及每一位患者之间的具体区别,这样,就需要临床医学专家在最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运用他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来判断某位具体的患者使用某种药物是否能够获益。这就是医学的复杂性所在,也正是高明医生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