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大多数父母没有给孩子创造爬行的机会,也没有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因为在很多父母看来,宝宝会不会爬都不重要,反而认为先学会走路的宝宝更聪明,更“硬实”,但是其实这种想法都是错误的。母婴专家指出,父母应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孩子都不会爬,特别是女孩子一般都不会爬就直接学走路了,这个主要也是跟家庭环境有关。现在在很多城市里,由于家庭的房间比较狭小,所以经常都会导致孩子的活动空间受限,只能在床上活动。而且也由于现在很多夫妻都只能生一个孩子,所以家里人都很疼爱宝宝,担心宝宝在地上爬的话会太凉,或是怕宝宝被磕碰到,甚至是觉得地板太脏了,这些原因都导致宝宝失去了学习爬行的机会。

而且也由于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爬行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所以也没有给孩子学习爬行的机会,甚至很多父母都是让孩子直接进入到学步车中自己开始学习走路。而且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会爬都以为是孩子的问题,并没有认识到是自己造成的,其实健康的宝宝只要给机会他锻炼,都能够学会自己独立爬行的。

爬行不但能够帮助宝宝促进脑部发育,而且还能够加强孩子前庭与感觉系统的统合,能够使宝宝的身体更觉更加灵活。要知道,宝宝在爬行的过程中,由于左右肢交替理论流运动的冲动会通过脑桥交叉,从而使得孩子的整个大脑都在活动,这样有助于锻炼孩子的小脑平衡力,而且还能够运用到手眼脚的协调以及促进粗细动作技巧,对于孩子将来的书写、阅读和运动技能都是很有帮助的。

爬行的时候为了要了解到周遭的环境和前进,所以就必须要统合到感官信息和手脚眼的配合,而这都些对于幼儿的空间概念和距离感都有一定能够的发展作用,让幼儿了解到自己身处何处,如何去躲避前方的障碍。而且爬行还能够帮助增加母子之间的交流,对于宝宝的语言发展也有一定的作用;还能让宝宝随着自己的意志移动身体,能够接触到更多东西,帮助扩大宝宝的知识面,有助于促进宝宝的认知能力,对于孩子的思维和记忆也起到了一定的训练作用。

最后一点就是爬行对于宝宝的站立和行走是很有帮助的,在宝宝爬行的时候,头颈都要仰起,而且胸腹抬高,需要靠四肢的交替才能轮流抬起,这样才能协调地使身体负重,而且这些对于宝宝的胸腹、腰背、四肢等全身大肌肉活动都能得到锻炼。

孩子爬行好处多

但由于孩子到处乱爬,不分好歹地把碰到的东西往嘴里塞,致使有的父母错误地认为爬行既不安全又不卫生,又苦于住房紧张,而不让孩子充分爬行,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应采取如下办法 :

1当孩子满屋子乱爬时,应把屋子打 扫干净,每隔几天对家里所有的东西,犄角旮旯的地方进行一次全面的安全检查 ,防止孩子把硬币、别针、扣子放入嘴里。

2不要怕屋子乱。孩子的运动能力增强后,好奇心驱使他探索世界,他最大限度地接近所生活的区域,到处乱抓,到处乱动,把整洁的屋子搞得杂乱无章。此时父母要感到欣慰,因为这是孩子发育良好的表现。

训练宝宝爬行的方法

宝宝长到七八个月大时就已经能够爬来爬去了,而有些父母却有意无意绕过了这一环节,迫不及待地催熟孩子直接由坐进入行走。

专家提醒,宝宝早爬行、多爬行,可显著帮助其大脑发育,使大脑对手、足、眼的神经运动调控得以加强,启迪与开拓孩子的智力潜能。

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而不喜爬行的孩子多显呆板、迟钝、情绪低,不爱接触新人、新事。同时,爬行好和好爬行的宝宝认知力强,看图识字、语音构成与发声能力,以及日后行走、跑步的平稳程度等均好于迟爬或爬动少的孩子。

一般的训练方法是:婴儿6个月以后,应经常让他俯卧,在面前放个玩具逗引他,使他有一个向前爬的意识。

开始时他不会爬,家长可用于顶住他的脚,促使他的脚向后用力蹬,这样他就能向前挪动一点。在学习爬行的最初,首先要求婴儿双臂和肩能够调换重心,在他向前爬时,身体的重心能从一侧上肢移到另一侧。

其次,要求婴儿的腿缩到腹部下面,这时我们看到的婴儿是手和膝盖着床,家长可用两手轻轻地托起孩子的胸脯和肚子,帮助他的手和膝盖着床,然后再向前稍微送一下,让他有一个爬的感觉。

不断地练习俯卧,反复锻炼、双腿的力量及重心和移动,婴儿很快就能学会爬。当然,不是会爬几步就行了,光使用床是不够的。可买几块地毯铺在地上,或者让婴儿穿厚一点的裤子在地板上随便爬,这对婴儿非常有好处。

训练小婴儿爬行就等于训练他全身运动的协调性和灵活性。随着爬行的进展,婴儿就能转到跪和转移重心站立,为行走打下扎实的基础。

小孩子多动症怎么办

父母应将孩子的具体情况告诉老师,让老师理解孩子的种种行为并能够配合父母。老师和父母可向孩子提出一些小要求,不要太苛刻,如上课的时候不要说话或吃饭的时候不要边吃边玩。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应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孩子,让孩子逐渐树立信心,能够肯定自己,逐步改掉缺点。

对于活动力过多的儿童要进行正面的引导,使他们过多的精力能发挥到对身体和学习有益的方面来。让他们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如跑步、爬山、跳远等,在活动的同时,穿插一些知识,引导孩子通过活动来学习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知识的有趣性。也可以多学习一些课外的其他本领,如学习舞蹈等不需要太多约束的项目。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的精力得到发挥,还能培养孩子的一技之长。

从小培养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起床、按时吃饭、按时写作业等,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宝宝爬行的九大好处

好处1 提高活动能力

机体必须在感官讯息、手、眼以及脚的协调配合下,才能有效地完成爬行动作。在爬行过程中所接受到的良性刺激可促进婴儿的空间智能的发展。婴儿也因爬行知道身处何处,以及如何避开障碍物,有助抽象概念的形成,将来有益数理学习。爬行可刺激内耳或前庭系统,有助维持平衡感,而手眼协调也有相同作用。除此之外爬行还有助于左右脑的均衡发展、理解与记忆并进,故称爬行让宝宝更聪明。

好处2 增强体质

爬行是宝宝第一次全身协调运动,可以锻炼胸肌、背肌、腹肌以及四肢肌肉的力量;并且爬行中消耗能量较大,有助于宝宝吃得多、睡得好、体重、身长长得快。

好处3 增进亲子交流

爬行能增进母子间的交流。在宝宝会爬后,在父母的引导下获得的成功体验不断增多,并且能够在爬行中获得兴奋、成功、失败等多种体验。这些体验能够丰富宝宝的情感,研究表明,经常爬行的宝宝见到父母时的兴奋状态明显高于不会爬行的宝宝。

好处4 促进社会性发展

婴儿会爬后,他接触父母禁止触动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亲子情绪互动的机会;同时,婴儿会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识到婴儿本身的主动性,并使父母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开始对婴儿不合规范的行为表示不快。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使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

好处5 促进大脑发育 防止弱智

爬行需要大、小脑之间的密切配合,多爬能够丰富大、小脑之间的神经联系,促进脑的生长。爬行动作由最初的爬行反射,经过抬头、翻身、打滚、匍行等中间环节,最终发展成真正的爬行,需要经历多次的学习、实践;每一次学习与实践都是一次对大脑积极性的调动与激发。因此,学习爬行其实就是对脑神经系统功能的一次强化训练,对于脑的发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好处6 促进语言发展 防诵读困难

宝宝语言交流的频率,取决于肢体语言的频率,会爬的宝宝不断地用自己的身体探索周围的世界、有许多举动带有结果的未知性,所以家长语言的发出频率明显多于不会爬的宝宝。而爬行则使视听范围大幅度扩大,刺激量大了,思维、语言与想像能力自然得到了发展与提高。在父母不断的语言提示、自己的肢体语言、行为结果的互动中,宝宝对语言理解的准确性、肢体语言回答的合理性比不会爬行的婴儿发展要快得多。

好处7 良好的性格发展

爬行给宝宝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乐趣,而“摸爬滚打”也锻炼了宝宝的意志和胆量,有利于宝宝的个性培养。

好处8 探索欲望

宝宝的运动、神经等系统在爬行中得到充分的锻炼。这不但有助于宝宝骨骼、肌肉、神经、大脑的发育,而且可以为他们更早、更好地认识世界打下良好的生理、心理基础。这些学习经验将化为好奇心,让宝宝勇于探险,而且培养未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信。

好处9 宝宝爬行累积生活经验

“爬行”提供了生命早期主动探索和尝试独立的机会,孩子在实际接触周围的环境、事物以及人的过程中,可促进宝宝认知能力的发展,学习生活上必需的技巧,激发不同层次的思考,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故称爬行让宝宝更聪明。

悄悄告诉你孩子哪些坏毛病不用管

坏毛病1:到处乱爬

爬是孩子锻炼感统和小脑平衡最重要的阶段,能较早地让宝宝主动接触和认识事物,促进认知能力的发育。爬得不好或不会爬的孩子,容易感统失调和平衡力差,从而容易导致做事不专注、多动,容易沮丧和产生挫败感。宝宝半岁后就逐渐尝试着学习爬行了,这时家长需要做的是给你的宝宝多买几件耐磨的衣裤袜子。当然,宝宝会爬后,会接触到父母禁止触碰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增加了,这时父母可以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

坏毛病2:用手抓饭

等宝贝慢慢长大,你会发现他吃辅食时会用手抓饭菜,甚至直接伸手到汤碗里捞,不论什么都往嘴里塞,或者开始争碗争勺了。这个敏感期就是“幼儿自我意识的第一敏感期”。当宝宝把勺子当玩具乱舀的时候。父母要欣慰———知道用手抓饭的宝贝才是健康的。当宝宝试图用勺子舀到点东西,然后用不灵光的手腕向回伸,千方百计把手里的勺子送进嘴里时,那是他们第一次自我定位和空间延展的重合敏感期。

这个时候,是非常好的上桌时期(也就是不在乎吃了什么和吃多少,而是习惯的养成期)。为孩子准备BABY椅,让他和家庭成员在同一高度一同进餐。小碗、勺子多买几个,或者换成塑料碗勺。在进餐的时候给宝宝穿件罩衣,给宝宝的饭菜汤只装一点点。在孩子抓饭吃的间隙,不妨趁机喂饭。让宝宝觉得,进餐,原来如此快乐!

坏毛病3:伸手就拿别人的东西

当孩子慢慢长大,可能会出现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情况,或者跟别的孩子抢东西。此时,不要简单粗暴地命令“还回去”,不妨和颜悦色地告诉孩子:“宝贝,这不是你的东西!”即使他当时不会懂,但这是孩子归属感的最早建立。

现在的孩子物质需要容易得到满足,这就造成孩子一旦需要就想拥有,在与外界环境接触的过程中,这种想法也会延续,缺乏所有权的概念,这是造成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最主要原因。不妨在家里就开始帮孩子树立物品所有权的意识———从小就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需征求父母的同意,相反,父母也要征求孩子的意见。把这种意识再衍生到家庭之外。不仅如此,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有些要求鼓励他通过努力去实现。

坏毛病4:乱扔东西

扔东西其实是一种“婴儿游戏”。宝宝在不断重复的游戏动作中强化了对各种物体、环境的认识,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为日后的认知发展打基础。不妨把“扔”和“捡”当成个亲子游戏来玩,在家里开辟一个“游戏角”,给宝宝准备质地不同、颜色各异的玩具扔着玩,在“扔”和“捡”之间的眼神交流、身体接触,满足了宝宝的情感需求与情绪发展。父母对宝宝的积极回应可以激发宝宝的积极反应,使其产生自信与满足感。

宝宝爬行有什么好处 促进社会性发展

婴儿会爬后,他接触父母禁止触动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许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这在客观上增加了亲子情绪互动的机会;同时,婴儿会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识到婴儿本身的主动性,并使父母开始以一定的规范要求孩子,开始对婴儿不合规范的行为表示不快,这些变化又进一步促使婴儿的社会性情绪发展。

宝宝智力开发的四个误区

1、不要强迫孩子背诗识字要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开发孩子的智力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到小、从粗到细的过程,比如,孩子刚开始时只能用整个手或手臂去拿东西;过了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去拿很细小的东西。孩子的这种动作变化是与大脑层运动神经的发展相一致的。多让孩子拿取各种小东西、小玩具,让孩子去观察各种事物,既可以通过动作和活动去促进大脑神经的成熟,也可以让孩子在拿取物体的过程中知道各种事物的性质,如铁是硬的,盐是咸的,杯子里的水是烫的,让孩子增长了见识和经验。因此,父母不要过分限制孩子的活动,应该放手让孩子去摸、爬、滚、打,让他在活动中增智力、长见识。当然,在让孩子自由活动的过程中,应让孩子注意安全。

3、不要忽视孩子对语言的感知

语言是智能发展的基础。父母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从孩子一出生起,父母就要给孩子讲故事,阅读优美的文章,不断地对孩子说话。虽然在1岁以前孩子不会说话,但是他能听懂别人说的话。对1岁前的孩子进行言语刺激有利于孩子语言的发展。等到孩子会说话时,父母可以采取与孩子谈心的方式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父母还要给孩子看的书籍(最好是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书),为孩子配备优美的配乐诗(散文、故事)的磁带,让孩子在娱乐中学习语言,增长智力。父母还要以与孩子一起阅读,去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这既有助于丰富孩子的语言,也有利于密切亲子之间的关系。

4、不要以赏罚和物质报酬的方式去刺激孩子智慧的发展

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是影响孩子智慧的重要因素。不恰当的赏罚和物质报酬会降低孩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热情。如果父母想对孩子的进步予以鼓励,可以给孩子买一些有利于满足其好奇心的、能让他自己看的书籍,不可对孩子事先允诺物质报酬的多少,而应让孩子体会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求知是一种快乐,是自己的事,无需外在的刺激。

孩子性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孩子的教育也是都很关注的,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性教育也是不能忽视的,那么孩子性教育的要点是什么?

1.孩子出生后,无论性别如何,在取名、着装、生活用品的选择上都不应混淆,以免孩子从小对自己和他人形成性朦胧意识,从而影响孩子的性取向。期望孩子是父母所盼求的性别,或双亲偏爱男孩或女孩,或有意地把女孩扮男装或将男孩扮女装,均会影响孩子的性自认,导致后来性格和行为上的改变。

2.当孩子能听懂言语时,家长应把性教育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如在洗澡、着装、修整发型及玩具选择等方面要有明确的性别区分。还可通过书报、画册、影视、讲故事等去引导孩子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和繁殖,使孩子对生殖产生一种自然的认识,从而使他们接受大自然,热爱人类,认识生命本质,使性自认得以完成。

3.自由探索自己的身体是健康性教育的良好开端。父母在家庭生活中,要选择适当时机,如洗澡、睡觉前等,很自然地让孩子认识自己的身体,尤其是要孩子认识到生殖器官与人体其他器官一样并不神秘,而且引导孩子要保持自体清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4.当孩子提出有关性方面的疑问时,父母不应回避,宜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言语和方式予以解答,使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解决和满足。

5.父母自身行为的规范也很重要。父母之间感情真挚、融洽,道德高尚,给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就会使孩子热爱人生,热爱生活,正确对待性的问题。

6.对常遇到的问题应恰当予以理解。如人是怎样出生的?可以从植物开花结果讲起,接着联系到人的性与生殖,也可以从动物的生殖活动进行示范性比喻。浅显地介绍人类生殖的生理,有助于孩子弄清问题。总之,对孩子进行性教育时既要如实相告,又不能太复杂;既要鼓励孩子的求知欲,又要把一些具体细节很自然地延迟到孩子的未来生活中去了解。

上述就是对孩子性教育的要点的介绍,现在应该了解了,性教育也是很重要的,也是不能忽视的,希望父母也能意识到,希望每个宝宝都能健康成长。

0-3岁宝宝情商教育也重要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智力上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这一点往往超出人们通常的认为。”

0~3岁婴幼儿的情商培养目标

自信心、好奇心、独立性、专注力、规则感、情绪控制的能力、适应性、同理心、合作与沟通是0~3岁婴幼儿情商培养目标。

从某种意义上讲,情商甚至比智商更重要,随着未来社会的多元化和融合度日益提高,较高的情商将有助于一个人获得成功。现在大多数家长过多地重视孩子的智商发展,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发展,其实早期的情商教育尤为重要,也就是心理上的一种塑造,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性格孤僻、不易合作;自卑、脆弱,不能面对挫折;急躁、固执、自负,情绪不稳定,那么他智商再高,也很难取得成就。而情商应该从小培养。反之情商高的孩子会有很好的自我认知,积极探索,从探索中建立自信心,对自我情绪的控制,抗挫折能力,喜欢与人交往,愿意分享、合作,为日后成功做准备。婴幼儿早期情商的发展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密切关联,父母的教养方式又与父母是怎样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有关联,只有正确建立亲子依恋关系才能正确辨识自己孩子的自身气质。

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成功来自于失败,宝宝第1000次摔倒了,你要相信他第1001次肯定能站起来。忽视孩子心灵深处最强烈的需求,而只认为在物质上尽量满足他的吃喝玩乐是最最失败的父母。对于宝宝表现出的积极健康的言行,一定要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孩子走路摔倒了,一定要鼓励孩子自己爬起来,然后给他鼓励和表扬。千万不要第一反应就去拉他。孩子自己要吃饭,开始饭粒撒得到处都是,要鼓励他及培养他的独立性,教他使用勺子的技巧,掌握后表扬他,千万不要骂他,或者剥夺他自己吃饭的权利。

培养良好的性格非常重要

不论听懂与否,天天对孩子回家说你好,睡前说晚安,长期坚持,必然会给他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情感交流。对危险举动或者不听话,要理解和引导,千万不要吓唬孩子和打骂。不小心擦破皮流一点血父母不要表现紧张(教育爷爷奶奶也要这样非常重要),鼓励他爬起来,告诉他涂一点药水就好了,以后多注意就行。有意识培养礼貌习惯待人接物,关心尊重别人的习惯,指导孩子注意个人卫生,衣着整洁,让他学习收拾家务,整理玩具培养规则感。良好的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是宝宝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

早教不同时期掌握不同重点

只不过在这个阶段需要给予的教育不是通常所说的“知识教育”,而是适合他们生长发育的能力教育。比方说在孩子学说话的时候,可以通过合适的小游戏对孩子进行刺激,帮助他们更快地学会说话。在平时,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非常重视孩子吃得好不好,睡得香不香,冷不冷,热不热等,却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过孩子在各阶段的发育特点与潜力。孩子从出生开始,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相应的早教内容和方法,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把握不同时期的重点,

才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促进孩子智力的开发。

1~3个月

这一时期的宝宝的接受能力不是很明显,训练的重点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先天反射,另一方面还要尽早建立后天条件反射,如定时喂奶、定时解尿、定时入睡等,越多越好。也要重视孩子听觉和视觉的训练,让孩子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看各种色彩鲜艳的东西。

3~6个月

这个时期宝宝比较好动,训练重点是手的抓握能力和全身运动的功能。如让孩子伸手抓取玩具。也可以进行撕纸训练,纸张要用比较脆一些的纸,那样

的纸更容易发出声响,妈妈先进行演示,让孩子进行撕纸。另外,在和孩子说话的时候,最好多用一些单音节的发音词,比如啊、哈、哇等,说的时候尽量拉长语调,这样宝宝学起来就更容易些。

6~9个月

训练重点是练习翻身和爬行。在训练翻身和爬行时,父母要想尽办法激发宝宝的兴趣,比如可以先在地上一边爬,一边模仿小动物的声音,宝宝跟着爬的时候要和宝宝一起爬。

9~12个月

这个时候宝宝可以学习走路了,因此要把训练重点放在培养孩子独立站立和行走的能力上。父母可以帮着孩子走路,慢慢地增加松手的次数和时间,

孩子跌倒了不一定是坏事;还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使宝宝学会说“爸爸”“妈妈”等简单的词语;可有意地培养宝宝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能力。

1~2岁

训练重点巩固、强化宝宝的肢体动作机能,加强宝宝走、跑、跳等动作的灵活性。这时父母可以多放手,使宝宝能更长时间的独立行走,偶尔摔一下,对

宝宝学步不是坏事。给宝宝一些画笔,让他们尽情地去表现,不要刻意规定画什么,让宝宝随心所欲地涂抹,拓展他们的想象力。

2~3岁

在这一阶段要多和孩子交流,重点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比如“你好!”“我要……”“妈妈,再见!”。这个时候孩子已经学会了翻书,所以有空就多拿一些书给孩子玩,培养孩子对书的亲密感。

3~4岁

这阶段的宝宝的训练重点在于记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父母要进一步加强宝宝语言能力的训练。有时间就说,还要多说,不要总是重复相同的话,增加宝宝的词汇量;同时要鼓励孩子与其他小朋友玩耍,逐渐建立起生活和行为的规范。

身为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在不同阶段生长发育的特点,日常与宝宝进行的交流接触、游戏以及训练,必须符合他们的生长发育特点,拔苗助长的做法将徒劳无功,事与愿违。父母唯有加强相应知识的学习和应用,科学地实施早教,才能取得良好效果。此外,对孩子进行早教,还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宝宝”。

如果孩子有以下表现时,父母就要多留心了:

1. 睡眠过多,看起来非常乖巧,整天昏昏欲睡,不吃、不闹、不哭,过于安静。

2. “惊厥”样点头,拥抱状抽搐,或者哭的时候声音尖、直,无声调变化。

3.

“外貌特殊”,多见于遗传性疾病,这一点比较容易观察出来;氨基酸代谢异常的宝宝面容发黄无光、发际很低、额径较狭,有通贯掌及小手指分节缺少等异常外貌。

4.

宝宝没有食欲、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易吐奶;很晚才学会笑,对周围环境也不注视,不理睬;对声音不敏感,对玩具无兴趣;流口水,1岁以后仍不停止;幼儿期有无目的、过多的活动。

如果发现了“问题宝宝”,就要及早地医治或进行相关的强化训练,以防给孩子以后的成长带来不良影响。此外,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孩子实际发育情况实施早教,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问题宝宝”,还有利于宝宝的潜能开发,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关推荐

做好这9件事让宝宝拥有最强大脑

1、要正确理解智能的内涵 不少父母认为孩子能多背几首唐诗、多识几个汉字就是智力好,于是强迫孩子去背诗、识字,提高孩子的智力。其实这些父母所认为的智力只是记忆力,是智力多种内涵中的一种。 智力包括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观察力、注意力和创造力。因此,开发孩子的智力从多方面入手。比如,让孩子观察自己喜欢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变化;让孩子自己制作小模型;让孩子自己重新装配被自已拆散的钟表或玩具等。 2、发展孩子的动作 孩子的动作的发展与3岁前孩子的智力发展密切相关。 3岁前孩子动作的发展有一个从大

解决隔代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方法一:祖辈家长和孩子父母孩子教育的思想认识统一。 两代人往往对教育孩子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如年轻一代比较注重孩子的智力培养和个性发展,而祖辈家长们则看重做人的道德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虽然祖辈家长对孙辈有溺爱娇惯的毛病),这就需要两代人相互沟通,统一认识,择善施教。还注意不要在孩子面前暴露教育方面的分歧,维护孩子父母的威信。 方法二:祖辈家长要注意接受新思想,学习新知识,尽量用现代科学知识抚养教育孩子。 方法三:两代人协商建立必要可行的家规,同时也要给孩子一定的自由度和独立性。 方法四:祖辈家长要

哪些事情家长一定要陪着孩子

孩子吃饭 研究发现集,发现父母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陪孩子写作业逛书店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父母孩子到书店“泡”半天,告诉他们哪些书是有意义的,激发孩子对书籍的兴趣。 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

三岁宝宝的独立性表现

孩子两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意向,如果这时幼儿的独立活动要求得到满足和成人的支持,将开始建立自我肯定情感,相反则容易产生退缩行为。大多数活动,包括学习,对于幼儿来说都是新鲜而有趣的,那么厌学情绪是怎么产生的呢?这很可能是成人喜欢以“简单的命令”使然,孩子容易因此对劳动和学习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 美国心理学家曾对1500位儿童进行长期追踪观察,30年后发现20%的人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其中成就最大的20%的人对比,发现最显著的差异

再忙也要陪孩子做的7件事

1、陪孩子吃饭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经过近10年的数据收集,发现父母孩子吃饭好处很多。首先,常和家人吃饭的孩子成绩好。其次,父母可教会孩子餐桌礼仪,让孩子学会分享和尊重他人,而不是只考虑自己的喜好。最后,在大人的陪同下,孩子会吃得更健康。 2、陪孩子写作业 父母“陪读”可以帮孩子平稳起步、养成好的习惯。父母要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而不要代写。 3、陪孩子玩游戏 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但许多孩子没有家长引导,导致游戏上瘾。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并有意识地控制他们玩的时间和内容。还要引导孩子玩玩户外游戏和手工

让离异家庭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教授孟育群认为,离异家庭出现问题,主要责任在父母,因此,我们主要是教育父母,帮助父母。首先,要离婚的夫妻双方,选择一个合适的离婚方式对孩子很重要。离婚是人的权利,离婚本身并没有错,只是有的离异夫妻没有意识到这对孩子的影响。有些父母那种野蛮离婚的过程,如互相谩骂、打架吵闹、吓唬孩子、争夺孩子的抚养权等,比离婚的结果对孩子的伤害其实更大。因此,做父母该找到一个合适的、文明的离婚方式,把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 其次,与孩子进行心灵沟通很重要,单亲爸爸或者单亲妈妈要和孩子多交流,尤其是单亲爸爸。孩子是有思想的

婴儿学爬阶段的重点

*发展时机: 八至九个月。 *发展状况: 大致上分为两个阶段,俯爬式以及狗爬式。一般而言,宝宝在八个月左右时懂得自然的爬行。在学习爬行的初期,几乎都是以同手同脚的移动方式进行,之后会以手肘往前匍匐前进,而且腹部贴在地面,爬行速度十分缓慢。在九个月大时,身体才能慢慢离开地面,采两手前后交替的方式,开始顺利地往前爬行。 *意义: 爬行是所有粗动作发展的基础,让孩子爬行几个月的时间是有许多好处的。首先幼儿利用四脚爬行时,因为他的颈部需要抬高,并且还会左右转动,这样的浍对颈部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幼儿爬行时用手

孩子安全教育教孩子学会警惕陌生人

一、教导孩子拒绝陌生人搭讪 还记得《爸爸去哪儿》中,五位爸爸上演变装秀。除了张亮被天天一秒认出以外,其他爸爸“陌生人”的身份均未被宝贝识破。 对此环节,众网友在笑过之余也表示了自己的担心,“这些陌生人都是爸爸们演的,但如果不是呢?如果真的是坏人该如何是好?”如何让孩子拒绝陌生人的搭讪呢? 而据调查显示,陌生人搭讪最常用的手段就是用美食诱惑孩子,拿小孩子喜欢的玩具吸引孩子,在一个小角落拉扯孩子,或者骗孩子带他去看动画片等等。由于孩子的好奇心重,防范意识薄弱,如果遇到不法分子,容易被他们的小伎俩所蒙骗。 那么

纠正幼儿咬指甲的方法

1、一般疗法 家长首先认识到这是一种病症,单纯地采取打骂或惩罚非但无益,反而会使病情加重。其次,要积极寻找引起紧张和忧虑的因素,并及时改善儿童的生活环境,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此外,孩子定期修剪指甲,防止指甲感染和表皮损伤。 2、心理疗法 主要采用行为限制和正面引导。所谓行为限制,即当幼儿咬指甲时,父母耐心地教他把手指慢慢地从嘴里移开,并用微笑、点头或夸奖的口吻表示赞允,通过一件有意义的事或玩具,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正面引导,则是对合作的年长儿讲清道理,使其意识到咬指甲是一种行为偏离和咬指甲的危害性

学会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一、对待孩子该真诚 在与孩子的交往中,没有任何虚假。要求父母能客观地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感受什么以及做什么。除了自我意识,真诚还意味着向孩子敞开你的思想和感受。当你的工作没有做好时,你可以说你很灰心。如果对孩子很生气,直接对他表露这种感受比用隐讳的方式更好。 二、敢于向孩子承认错误 承认错误,包括准确地承认自己的弱点和错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如果对这些过失的发生,能对孩子用疏导讲理、慈爱的态度 来解决,那么他们就能够接受,而且不会有无法挽回的损害。重要的是父母本身怎样去做,该直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