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化验
糖化血红蛋白临床化验
血红蛋白A1是主要的糖化血红蛋白成分,正常情况下体内糖化血红蛋白约占血红蛋白总量6%~8%,无性别、年龄、种族的差别。当糖尿病时糖化血红蛋白较正常人高2~3倍。且与过去的2~3个月间的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血糖浓度越高,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对百分率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病程中下降缓慢。在糖尿病被控制和血糖浓度下降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仍升高,故测定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出患者过去2~3个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但不能反映近期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用于评价糖尿病的治疗控制程度。
8.1 英文名
glycoseylated hemoglobin
8.2 糖化血红蛋白的别名
糖化血红蛋白,GHb
8.3 原理
血清葡萄糖能与白蛋白及其他血清蛋白分子N末端的氨基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形成高分子酮胺结构。此酮胺结构能在碱性环境中与硝基四氮唑蓝(NBT)发生还原反应,生成物以1-脱氧-1-吗啉果糖(DMF)为标准参照物,进行比色测定。
8.4 试剂
(1)0.1mol/L碳酸盐缓冲液:pH 10.8,无水碳酸钠9.54g,碳酸氢钠0.84 g,溶于蒸馏水并稀释至1000ml。
(2)0.11ml/L NBT试剂:称取氯化硝基四氮唑蓝100mg,用上述缓冲液溶解并稀释至1000ml,置冰箱保存,至少可稳定3个月。
(3)4mmol/L DMF标准液:称取DMF 99.6mg,溶于40g/L牛血清白蛋白溶液100ml中。
怎样使糖化血红蛋白达标
一般来说,在2型糖尿病患病初期,医生会指导病人进行饮食控制,鼓励病人加强运动,并根据情况给予口服降糖药治疗;如果经过这些处理血糖控制还不满意,就应该使用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一般经过最大剂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后,如果仍不能控制糖化血红蛋白达标,就要及时开始胰岛素治疗,一般首选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
理想的基础胰岛素应能够模拟正常人的基础胰岛素分泌,作用可持续覆盖全天24小时,而且平稳,无明显高峰或低谷,这样就能保证将全天血糖维持在相对稳定水平,且减少发生低血糖的风险,目前甘精胰岛素等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是能较好满足这些要求的基础胰岛素制剂。
糖化血红蛋白达标率低最主要的原因是对早期启动胰岛素治疗不够积极。如在血糖长期控制不满意,甚至已发生并发症后再开始胰岛素治疗,则不但血糖控制难度增加,还更容易发生低血糖,造成很大损害。
孕妇要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吗
(1)与血糖值相平行。血糖越高,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所以能反映血糖控制水平。
(2)生成缓慢。由于血糖是不断波动的,每次抽血只能反映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则是逐渐生成的,短暂的血糖升高不会引起糖化血红蛋白的升高;反过来,短暂的血糖降低也不会造成糖化血红蛋白的下降。由于吃饭不影响其测定,故可以在餐后进行测定。
(3)一旦生成就不易分解。糖化血红蛋白相当稳定,不易分解,所以它虽然不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波动,却能很好地反映较长时间的血糖控制程度,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采血前2个月之内的平均血糖水平。(4)较少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糖化血红蛋白是指其在总血红蛋白中的比例,所以不受血红蛋白水平的影响。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尚存在着标准化和个体变异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仍然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给临床医师和患者调整治疗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手段。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糖尿病专家介绍,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如果超出这个值,那么并发症的机率会非常大。而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5.5%.。
当然,任何疾病都要因人而异,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也一样,总的来说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中青年可以要求的严格一些,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收益会更大。对老年人则可以适当放宽一点(7.0%~7.5%),如果老年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就算正常了。
而我国最新糖尿病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6.5%,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控制标准。
如下是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控制情况对比,糖尿病患者可做参考: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7%~8%:血糖控制一般。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并在医生指导下调整治疗方案。
糖化血红蛋白配合血糖正常值的控制情况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可能引发糖尿病性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并有可能出现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合并症。
综合如上叙述,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对糖尿病患者的整体情况有很重要的意义。临床医务工作者不能仅局限在对血糖的认识上来管理血糖,应综合糖化血红蛋白才能更好的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化血红蛋白如何降到7%
上海糖尿病病友韩女士问:近两年来,我的糖化血红蛋白都在6.9%-7.3%之间波动,去年医生还建议控制得再低点,可今年说这个水平就挺好,这是为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因此,学界曾提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左右。
但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治疗不能光追求降血糖,也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而是要兼顾心血管获益和用药安全。比如,一味追求糖化血红蛋白值在6.5%或6%,可能不利于患者预后,甚至增加死亡率和低血糖发生率。而且,与7%相比,控制到6.5%后,糖友的医药费用会增加2—3倍。因此,我们在最新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规定,将7%设为糖化血红蛋白的达标值。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临床意义
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的意义
1、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总体控制情况的指标。目前我国将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的控制标准定为6.5%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与血糖的控制情况——4%~6%:血糖控制正常。 6%~7%:血糖控制比较理想。7%~8%:血糖控制一般。 8%~9%:控制不理想,需加强血糖控制,多注意饮食结构及运动。 >9%: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并发症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
2、有助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认识。 若糖化血红蛋白>9%说明患者持续高血糖存在,会发生糖尿病肾病、动脉硬化、白内障等并发症,同时也是心肌梗死、脑卒中死亡的一个高危因素。
3、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可用于指导对血糖的调整。 ,生化检验糖化血红蛋白在7%~8%者要更多干预餐后血糖,减少低血糖反应; >8%者要兼顾空腹和餐后血糖; <8%则侧重于改善餐后血糖。
4、对判断糖尿病的不同阶段有一定的意义。 正常糖耐量者平均糖化血红蛋白为5.6%,单独IFG患者其平均值为6.2%,单独IGT患者为5.9%,既有IGT又有IFG的患者为6.2%,新筛查 出的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为8%. 5、区别应激性血糖增高和妊娠糖尿病(GDM)中的检测意义。 脑血管急症等应激状态下血糖增高,但糖化血红蛋白却不增高。妊娠糖尿病仅测血糖是不够的,要控制糖化血红蛋白<8%,可避免巨大胎儿、死胎、畸胎、子痫前期更有意义。故HBA1c是妊娠糖尿病控制的重要参数。
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值是多少
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如果超出这个值,那么并发症的机率会非常大。而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5.5%.。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尚存在着标准化和个体变异方面的问题,但是它仍然是评价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标准”,给临床医师和患者调整治疗药物剂量或改变治疗方案提供了简单而实用的手段。
关于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值是多少?糖尿病专家介绍,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如果超出这个值,那么并发症的机率会非常大。而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5.5%.。
当然,任何疾病都要因人而异,糖化血红蛋白指数也一样,总的来说就是“老人老办法、新人新规定”,中青年可以要求的严格一些,若能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或更低,收益会更大。对老年人则可以适当放宽一点(7.0%~7.5%),如果老年人能达到这个标准,就算正常了。
而我国最新糖尿病指南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目标是6.5%,是目前国际上最严格的控制标准。
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怎么办
糖尿病患者每天所进行的血糖测定仅仅反映了检测当时的血糖变化,而糖化血红蛋白的测定可以让人看到在过去的 2-3个月的时间内患者整体的血糖控制情况。有关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已经达到标准,并且血糖控制状态较为平稳,每年至少应该接受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而对于那些需要改变治疗方案,或者血糖控制状态不稳定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测定。
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含有血红蛋白,即我们常说的血色素。当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发生接触时,两者就会交联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糖化血红蛋白,故有人将糖化血红蛋白又称为糖基化血红蛋白。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较高时,人体所形成的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就相对较高。人体红细胞的寿命一般来讲有120天(3个月),在人体红细胞死亡之前,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也会保持相对不变,由此看来,血液中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每120天变化一次。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含量所反映的是过去 2-3个月的时间内平均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结果以百分率表示。非糖尿病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为4-5.5%. 许多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降低至8.1%以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将会大大地降低。
糖化血红蛋白检查结果提示:尽管早餐前血糖结果尚满意,但是一天其它时间的血糖水平却严重超标,因此需要对饮食、运动以及药物治疗做出重新评估,并做出相应调整,此外您还需要较现在更为频繁地测定血糖水平
糖尿病患者如何勤检查
勤检查:(1)糖尿病患者除血糖检查外还应到医院做以下有关的检查:
①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现近2-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应每2—3个月复查一次,它能够更好地评价您的血糖控制好坏,正常值为4~6%,最好控制在6.5%以下,如果超出这个水平,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机会将明显增加,应该及时就诊,调整治疗方案,尽快控制达标;另外,此项检查还可以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因此,应坚持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测。
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要定期测定糖化血红蛋白?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通常检测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来估计病情控制的好坏,仅仅控制好空腹和餐后血糖,忽略糖化血红蛋白的话,不利于糖尿病的监控和治疗。糖化血红蛋白能够反映糖尿病患者近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两项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美国及英国糖尿病血糖控制试验(DCCT和UKPDS)也证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的升高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紧密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每升高1%,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就会增加21%,因此,国际糖尿病联盟推荐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长期评估指标。如果把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正常范围(4~6%)则糖尿病并发症会大大减少,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为控制良好,控制在7.0%以下为控制达标,超过7.0%为控制不良,应该尽快就诊调整治疗方案,使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按照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为控制达标,我国2型糖尿病人血糖控制达标率不足30%,这是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肾等脏器并发症不能得到很好控制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糖尿病学会建议糖化血红蛋白是糖尿病控制的金标准,糖尿病患者每3个月检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
②初诊患者必须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脂,以保证用药安全和全面评估您的病情,以后每3~6个月测一次肝功能、肾功能、血脂。如有高血压每月检测血压,即使血压正常也要每半年检测一次。
③糖尿病神经血管筛查,通过这项检查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神经和下肢血管病变,进行早期干预治疗,防止发展为糖尿病足,导致截肢。
④眼底检查,如果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每年查一次“眼底”,如果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按医生的要求定期检查,一般在第三期病变要做激光治疗,否则治疗效果不会好,容易导致失明。
⑤尿微量白蛋白检测,为明确早期的糖尿病肾脏病变应检测8小时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如果异常应每3个月复查。
附:如何留8小时尿(指晚10点至早6点的尿)测白蛋白排泄率(UAER)?
晚10点排尿弃去(因是晚10点以前的尿)→晚10点以后的尿无论尿多少次都排在尿盆中→早6点无论是否有尿意排最后一次尿于尿盆中这才算8小时的尿,→量量尿的容量(多少毫升)或量量尿的重量(多少斤、两)均可,并写在化验条上→将尿摇匀后取一点尿液(约送检瓶的多半瓶即可,不要放满)送到医院化验。如果没注明尿量无法计算,需重留。
⑥定期到有关科室做糖尿病并发症相关的检查与治疗,例如进行颈部动脉彩超、双下肢动脉彩超、心脏彩超、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等,如果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复诊。
⑦在初次发现血糖异常时(空腹血糖过高和糖耐量低减期、糖尿病早期),可以进行胰岛细胞功能检测(同时做糖耐量试验),以后每1-2年复查一次。有些病人需按医生指定的时间复查,以掌握胰岛素抵抗情况,胰岛β细胞暂时功能恢复情况或功能下降衰竭情况,及时地、正确地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