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阳虚的症候分析
胃阳虚的症候分析
本证多因饮食失调,嗜食生冷,或过用苦寒、泻下之品,或脾胃素弱,阳气自衰,或久病失养,其他脏腑病变的影响,伤及胃阳所致。
胃阳不足,虚寒内生,寒凝气机,故胃脘冷痛;性属虚寒,故其痛绵绵不已,时作时止,喜温喜按,食后、按压、得温均可使病情缓解;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水谷不化,胃气上逆,则食少,呕吐清水或夹不消化食物;阳气虚弱,全身失于温养,则畏寒肢冷,体倦乏力;阳虚内寒,津液未伤,则口淡不渴;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为虚寒之象。
本证以胃脘冷痛、喜温喜按,畏冷肢凉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阳虚可以吃红枣吗 阳虚喝酒好吗
建议不要喝酒。
阳虚是一个中医名词,指的是机体阳气虚衰,机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现象,阳虚有很多类型,最为常见的是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等。阳虚主证为畏寒肢冷、面色苍白、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脉沉微无力等,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阳虚的人群最好不要喝酒,因为阳虚之人脾胃的运化功能不足,酒为湿热之邪、自然也会加重脾胃的虚弱问题,所以,有阳虚的表现后,最好是戒酒,起居也要比较的规律,早睡早起,饮食均衡,这样才能起到调养身体的作用,有利于阳虚症状的缓解。
阴阳两虚的证候分析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治法:滋阴补阳,固本杀虫。
方药:补天大造丸加减。
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山药30克,茯苓20克,黄芪30克,紫河车15克,当归15克,鹿角10克,龟板12克,白芍12克,白芨30克,功劳叶12克。
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2次口服。
阴阳虚的证候分析
脏腑之间有互相资生、制约的关系,因此在病理情况下,肺脏局部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脏器和整体,故有“其邪展转,乘于五脏”之说,肺痨与脾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脾为肺母,肺虚则耗夺脾气以自养,则脾亦虚,脾虚不能化水谷为精微上输以养肺,则肺虚更重,互为因果,终致肺脾同病,见神疲乏力、纳呆、便溏、畏寒、倦怠等症。 肾为肺之子,肺虚肾失滋生之源,或肾虚相火灼金,子盗母气,致使肺气更为耗竭,而不能滋养于肾,终致肺肾两虚,肾阴亏虚,相火偏亢,扰动精室,则见梦遗,女子则月经不调等肾虚症状。
若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上逆侮肺,可见性急善怒,胁肋掣疼等症。如肺虚心火乘克,肾虚水不济火,还可伴见虚烦不寐、盗汗、骨蒸痨热等症。 久延而病重者,可演变发展至肺脾肾三脏同病。或因肺病及肾,肾虚不能纳气,或因脾虚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由后天而及先天,甚则肺虚不能佐心治节血脉运行,而致气虚血瘀,出现气短、喘急、心悸、唇绀、肢冷、浮肿等症,即肺源性心脏病的发生。
此证见于肺脾肾三脏俱虚的患者,为气阴耗损发展而成,见于重症肺结核晚期。
综上所述,肺痨以阴虚为先,继可导致气阴两虚,阴阳俱虚。以脏腑辨证而言,病之初起,为肺阴亏损,继之肺脾同病,气阴两伤,后期肺脾肾三脏交亏,阴损及阳,而致阴阳俱虚,并见心肝脏腑功能损害的严重证候。
中医怎么治疗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属中医“血证”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可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以致脾胃气虚,脾虚不能生血,气虚不能摄血,血溢脉外,渗于肌肤之间;或素体肾阴不足,阴虚火旺,虚火内动,扰动营血;或因感受温热之邪或饮食辛辣,胃热炽盛,或七情郁结化火,热入营血,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所致。本病反复发作对健康危害很大。根据临床表现辨证可分为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及气机郁滞等证型。
证候分析:多见于慢性型,病程较长,心脾气虚,生血统血失职,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发为紫癜。气虚则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血虚则面色萎黄,头晕心悸。
舌淡红苔薄,脉细弱,均为气不摄血之象。
脾肾阳虚症状:紫癜色暗,下肢较多,有鼻衄、齿衄,形寒肢冷,面色?s白少华,头晕神疲,纳少便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
证候分析:常见于慢性型,日久脾肾阳虚,气血不足,统血失司,血渗于脉外,故紫癜色暗。阳虚之证测有形寒肢冷,面(白光)少华,头晕神疲。脾阳虚,运化失职,则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均为脾肾阳虚之象。
窦性心律迟缓的中医诊断
心阳虚弱
证候:心悸气短,动则加剧,或突然昏仆,汗出倦怠,面色晄白,或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
证候分析:心阳虚弱,心失温煦,则心悸;阳气虚,动则耗气,故气短,动则加剧;阳气虚极,欲脱,气随津脱,突然昏仆,汗出倦怠;阳虚不能温煦,贝视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弱或沉迟为阳虚之象。
心肾阳虚
证候: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面色皎白,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结代。
证候分析:心肾阳虚,心阳虚心失温养,肾阳虚肾失摄纳,故心悸气短,动则加剧;阳虚失于温煦,则面色恍白,形寒肢冷;肾虚则腰府失养,清窍失充,膀恍气化失职,故见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小便清长;舌质淡苔白,脉迟结代,为阳虚之象。
气阴两虚
证候:心悸气短,乏力,失眠多梦,自汗盗汗,口干,五心烦热,舌红少津,脉虚细或结代。
证候分析:素体不足,或思虑过渡 ,积劳虚损,损伤心之气阴,心气不足,则心悸、气短、乏力、自汗;心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则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虚火灼津,则口干;舌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乃气阴两虚之征。
痰湿阻络
证候:心悸气短,咳嗽有痰,胸痛彻背,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证候分析:痰湿阻于心中,心阳不展,则心悸气短;肺气失宣,则咳嗽有痰;心脉不畅,则胸痛彻背;痰浊中阻,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舌质淡,苔白,滑脉弦滑或结代,均为痰湿阻络之象。
心脉瘀阻
证候: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刺痛阵作,牵引肩背,自汗,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
证候分析:瘀血内阻于心脉,气血不通,心失所养,则心悸气短,胸闷憋气,或刺痛阵作,牵引肩背;瘀血内阻,经脉气血不畅,则四肢厥冷;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或结代,均为瘀血内阻之象。
元阳欲脱
证候:汗出如珠,面色青灰,呼吸气微,四肢厥冷,精神萎顿,或昏厥。舌质淡,脉结代或微欲绝。
证候分析:元阳欲脱,津随气脱则汗出如珠;阳虚内寒,机能减退,则面色青灰,四肢厥冷,精神萎顿;气脱则呼吸气微,或昏厥。舌质淡,脉结代或微欲绝均为阳气欲脱之象。
紫癜性肾炎中医诊断标准
(1)风热搏结:
证候:初起可有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心烦舌红、苔见薄黄等症,继则风热伤络而有下肢紫癜,甚则尿血。
证候分析:由于感受外邪,侵袭肌表,阻遏卫气,故见发热、微恶风寒;风热之邪上冲咽喉,故咽干而痛;热伤津液,故口渴、舌红、苔薄黄。热的脉络,血溢脉外,故出现皮下紫癜,热邪下注,扰伤肾络则见尿血。
(2)热盛迫血:
证候:热毒炽盛,病情较重,出血倾向亦重,下肢可见大片紫癜,肉眼血尿明显,烦躁不安,口干喜凉饮,舌质红降。
证候分析:由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故出血倾向严重,可见大片紫癜,甚者伴有肉眼血尿:热毒内蕴,灼伤津液,故见烦躁不安、口干喜饮、舌质红绛等。(3)肝肾阴虚:
证候:虚火灼络亦可出现下肢紫癜及尿血,兼见手足心热,口干喜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
证候分析:由于肝肾阴虚,虚火内生,灼伤血络,血随火动则发为紫癜,尿血;阴虚内热,故见手足心热;虚火上炎,则口干喜饮,舌红少津。
(4)湿热内阻:
证候:湿热阻滞络脉,迫血妄行,则见紫癜及尿血,兼见口苦口粘、口干不欲饮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证候分析:由于虫咬,虫毒浸淫,湿毒化热,阻于络脉,气血循行不畅,迫血妄行,故见紫癜或尿血;湿热内蕴,则口苦口粘;湿热中阻,则口干不欲水,胸闷痞满,舌苔黄腻。
(5)寒凝血滞:
证候: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可以引起皮肤紫癜或见尿血,兼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口淡不渴、舌体胖大而润。
证候分析:多由素体阳虚、寒邪外侵,内滞血络,血溢脉外,皮肤紫癜,尿血等;阳气不能外达,故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语声低怯等均为阳气不足所致。
(6)脾气虚损:
证候:脾虚失统,气不摄血亦能血溢成斑,或有尿血。同时可见气短乏力、食少懒言、心悸头晕、面色萎黄、舌淡齿痕等。
证候分析:久病不愈,脾气不足,或素体脾虚,气不摄血,故见紫癜、尿血;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故面色萎黄,气短乏力,食少懒言;血不养心,则心悸,头晕;舌淡齿痕,均系脾气虚损的表现。
以上小编分别介绍了紫癜性肾炎的五种中医诊断结果,即寒凝血滞、湿热内阻、风热搏结、热盛迫血。这一诊断结果的划分标准时根据导致紫癜性肾炎的不同的病因而划分的。如果您患有这种疾病,是什么导致了您的患病呐?您的症候是否符合以上的诊断结果。患者有必要对号入座。
肝硬化如何鉴别诊断
辨证分型:
(1)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调):
证候:胁肋胀痛或窜痛,急躁易怒,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恶心嗳气,脉弦,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
证候分析:肝脉布胁肋,肝郁气滞,经脉不利,故胁肋胀痛或窜痛。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故情志急躁易怒。肝气横犯脾胃,脾胃升降失调,而有纳差、脘腹胀满、恶心、嗳气等症。
(2)脾虚湿盛证:
证候:纳差或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或粘滞不畅,恶心或呕吐,口淡不欲饮,气短,乏力,面色萎黄,下肢水肿,脉沉细或细弱,舌质淡胖多齿痕,苔白腻。
证候分析:脾主运化,脾虚失运,水谷不化,出现纳差、食后脘腹胀满、便溏、恶心呕吐、下肢浮肿、舌胖苔腻等症。脾气虚弱,气血生化无源,出现气短、乏力、面色萎黄、脉细弱等症。
(3)湿热内蕴证:
证候:身目发黄,胁肋疼痛,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倦怠无力,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溏,脉弦滑或滑数,舌红,苔黄腻。
证候分析:湿热之邪蕴结,熏蒸脐胆,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故见身目发黄。肝失疏泄,脾胃升降失调,而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诸症。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为湿热之象。
(4)肝肾阴虚证:
证候:胁肋隐痛,劳累加重,两眼于涩,腰酸腿软,手足心热或低烧,口干咽燥,脉弦细或细数,舌红少苔。
证候分析:肝经阴血不足,肝脉失养,而有胁肋隐痛;不能上滋于目,则可两眼干涩。肾主骨,腰为肾之府、肾阴不足,可致腰酸腿软。阴虚生热,可出现手足心热、低烧、口干咽燥、脉数、舌红等症候。
(5)脾肾阳虚证:
证候:脘腹胀大,如囊裹水,状如蛙腹,脘闷纳呆,便溏或五更泄泻,小便不利,腰腿酸软,阳萎,形寒肢冷,下肢水肿,脉沉细,舌质淡胖,苔白滑。
证候分析:脘闷、纳呆、便溏为脾虚见症。五更泄泻、腰腿酸软、阳萎为肾虚见症。脾肾阳虚,不能温养形体,而见形寒肢冷;不能运化及蒸腾水液,以致小便不利,水湿潴留而出现腹水及下肢水肿。脉细、舌淡胖、苔白滑为阳虚停湿之象。
(6)肝血瘀证:
证候:胁痛如刺,痛处不移,或胁肋久痛,肋下症块,朱砂掌或蜘蛛痣色暗,或腹壁青筋暴露,脸色晦暗,脉弦或涩,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证候分析:瘀血阻滞肝脉,或久病人络,而致胁痛如刺,痛处不移。瘀血积而成症块。瘀阻经脉,血行障碍,而见朱砂掌、蜘蛛痣、腹壁青筋暴露以及舌质紫暗等症。
如何辨治脾胃虚寒性溃疡性结肠炎
证候表现:下利日久,便冷稀薄,带白冻或便下不爽,遇寒冷或食入生凉之物发作,腹部隐痛,喜热喜按,肠鸣腹胀,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
证候分析:病久不愈,脾胃阳虚,运化不健,虚寒内生,故便下清冷溏泻,完谷不化,带白冻;寒为阴邪,如受寒、食入生冷,易损脾阳,因而发作;虚寒内留,滞留于肠,阻滞气机,故腹部隐痛,喜热喜按,便下欠爽,肠鸣腹胀;脾主四肢,脾阳不振,不达四肢经脉,则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迟,均为脾胃虚寒之象。
治法:健脾温中,散寒止痛。
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味。方中党参、白术甘温益气健脾;附子、干姜温中散寒,振奋中阳;甘草调和药性。
如呕吐吞酸,寒热并存者,加川连6g,以清热和胃降逆;少腹拘急冷痛者,加花椒6g,小茴香6g,以温暖下元,理气止痛。
中医治疗阴囊湿疹的方法
(一)风热外袭证
1.临床表现:初起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甚则起疙瘩如赤粟,搔破后流黄水,皮肤灼热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2.证候分析:风热之邪郁于肌肤,血脉壅滞,故生疙瘩如赤粟;风胜则干,热胜则燥,故阴囊干燥作痒,喜浴热汤润之;痒极则搔抓,破后则流黄水,皮肤灼热。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皆属风热之象。病位在肝肾,以风热之邪侵袭肝肾经脉部位为主。多属实证。
(二)湿热下注证
1.临床表现:阴囊瘙痒、浸润潮红,破后湿烂,脂水频流、患处肿胀,伴大便不爽、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2.证候分析:湿热之邪循经下注前阴,蕴郁肌肤,故见阴囊潮红作痒、糜烂、滋水;大便不爽、溲赤乃下焦湿热所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征。病位在肝,病性属实
(三)血虚风燥证
1.临床表现:病情反复发作,日久不愈,阴囊肥厚、干燥,不时作痒、皲裂疼痛,伴头昏乏力、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证候分析:素体阴虚,或病久不愈,风热湿邪化燥伤阴,阴血不足,肌肤失养,故阴囊皮肤肥厚、干燥、皲裂疼痛,痒乃风行皮里之故。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内热之象。病位在肝肾,证属虚实夹杂、正虚邪恋。
(四)阳虚风乘证
1.临床表现:阴囊湿冷,汗出瘙痒,兼见肾阳虚证如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神疲倦怠。舌质淡胖,脉沉细。
2.证候分析:肾虚不能温煦,卫外不固,津液外泄则阴囊湿汗;风湿搏结于肌表则瘙痒、腰膝腰软乃肾虚、腰府失养。舌淡胖、脉沉细均属肾阳虚之候,病位在脾肾,病性属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