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性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房性心律失常如何治疗
房性期前收缩(房早),激动起源于窦房结以外心房的任何部位。正常成人进行24小时心电监测,大约有60%有房性期前收缩发生。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均可发生房性期前收缩,并可能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先兆。
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根据发生机制与心电图表现的不同,可分为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与紊乱性房性心动过速三种。自律性与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常可伴有房室传导阻滞,被称为伴有房室阻滞的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
心房扑动(房扑)可发生于无器质性心脏病者,也可见于一些心脏病患者,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等。此外,肺栓塞、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二、三尖瓣狭窄与反流等导致心房扩大,亦可出现房扑。其他病因尚有甲状腺功能亢进、酒精中毒、心包炎等。
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类型,性质,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过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很小,所以没有明显的症状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快速心房颤动,病窦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药物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都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引发新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现今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可以分为Ⅰ、Ⅱ、Ⅲ、Ⅳ四大类,其中Ⅰ类又可以再细分为Ⅰa、Ⅰb、Ⅰc三个亚类。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早搏的奎尼丁属于Ⅰa类药物,在治疗中极易引发传导阻滞或心脏停搏;Ⅰb类药物美西律(慢心律)主要用于治疗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却有引发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的风险;Ⅰc类药普罗帕酮(心律平)可在治疗室性早搏时引发心慌、头晕、晕厥等房室传导阻滞症状;Ⅱ类药普萘洛尔(心得安)能迅速控制心动过速,却可能引发心动过缓;Ⅲ类药胺碘酮适用于治疗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及房颤,但可引发严重窦性心动过缓;Ⅳ类药维拉帕米(异搏定)能够治疗早搏,预防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可引起传导阻滞,严重时可致使心脏停搏。
抗心律失常药物之所以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一方面由于药物的作用机理单一,无法实现整合调节;另一方面也由于药物的治疗剂量与发生副反应的剂量非常接近,难以把握。曾有一位64岁的老年患者,出现频发性房性早搏及短性房颤,按照医嘱以0.2g/次、2次/日的用量服用胺碘酮治疗,时间长达两月有余,期间一旦减量,房性早搏便再次发作,所以始终不敢减量或停药。结果心率突然降至42次/分钟,就诊后发现为严重窦性心动过缓,原因就是长期应用胺碘酮抑制了窦房结的正常起搏功能。
怎样才能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致心律失常风险降到最低呢?主要是要做到合理用药,严格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按量服药。一般应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满意时应缓慢增加剂量,逐步确定最小有效剂量,在加减药量或与其它药物联合服用时必须征求医学专业人士的意见。也可以选择服用具有整合调节作用的参松养心胶囊,可以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阻断心律失常发生,在治疗各种心律失常的过程中该药还可以很好地改善患者的心肌供血,消除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心律恢复正常了,心律失常的各种症状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土壤,能够让患者静下心来,安下心来。而且研究表明其用药安全性极高,未发现心脏毒副作用。
心血管疾病如何治疗
心律失常是心脏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房性心动过速、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等室上性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房颤、室性早搏、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心动过速等等。
由于各种心脏疾病产生心律失常的机制不同,以往因手段和方法比较匮乏,在治疗心律失常的过程中往往显得较为困难。为了能够控制心律失常,必须给患者服用各种抗心律失常药物。
心导管消融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目前已发展成为十分成熟的治疗手段,对于常见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典型的房扑、特发性室早和室速,成功率达到90%以上。
心律失常需要住院吗
心律失常应根据心律失常患者的症状、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来判断是否需要住院治疗,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液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临床表现,无心脏器质性病变的,不需要住院。
若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的心律失常,则需要及时就医住院治疗。
心律失常的分类
心律失常(cardiac arrhythmias)可按发生原理、起源部位、心率的快慢、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进行分类。
(一)根据发生原理对心律失常进行的分类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陈清启
1.折返机制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径旁道折返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等。
2.异常自律性引起的心律失常 包括多源性房性和室性心动过速等。
3.触发活动引的心律失常 它括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加速性和心室自主节律以及某些类型的室速。
有些类型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可能有多种机制参与发病,如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病机制包括自律性增高、折返激动及触发活动,慢性心房颤动亦是多种机制参与发病。
4.传导异常引起的心律失常:
(1)传导阻滞:包括窦房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束支传导阻滞、房内或室内传导阻滞等。其中窦房和房室传导阻滞又可分为Ⅰ°、Ⅱ°、Ⅲ°;束支传导阻滞可分为左、右束支传导阻滞,根据其QRS波宽度,又可进一步分为完全性和不完全。
(2)旁路传导:如W-P-W综合征、L-G-L综合征等。
(3)窦室传导:常见于高钾血症,此时P波消失,窦性激动直接传入房室结后再传入心室,引起QRS波群。
(二)根据起源部位对心律失常进行的分类
1.窦性心律失常 (1)窦性心动过速;(2)窦性心动过缓;(3)窦性心律不齐;(4)窦房传导阻滞;(5)窦性停搏;(6)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2.房性心律失常 (1)房性早搏;(2)房性心动过速;(3)心房扑动;(4)心房纤颤;(5)房内传导阻滞;(6)房性逸搏和逸搏心律。
3.结性心律失常 (1) 结性早搏;(2) 结性(房室交界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和非阵发性);(3) 结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房室传导阻滞。
4.室性心律失常 (1)室性早搏;(2)室性心动过速(包括阵发性和非阵发性);(3)室性逸搏和逸搏心律;(4)室内传导阻滞(包括希氏束、左右束支和左前后分束支);(5)心室扑动;(6)心室颤动;(7)心脏电静止。
5.其它:(1)干扰及房室分离;(2)预激综合征。
(三)根据引起循环障碍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对心律失常进行的进行分类
1.良性心律失常 主要指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速(室速持续时间<30秒)。
2.有预后意义的心律失常 主要指已有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室性早搏或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
3.恶性心律失常 有明确心脏病基础(如冠心病、心肌病、心力衰竭等)的病人,发生有严重血流动力学后果的持续性室速或心室颤动。
心律失常的症状有哪些
心脏疾病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的话,将会危及生命,因此了解心律失常的症状并及时治疗对于患者而言非常重要,这不仅能让患者在最佳时间治愈疾病,而且可以减少疾病对患者的危害,下面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心律失常的症状,希望大家能够了解一下。
1. 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 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 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通过上述文章的介绍,相信大家对心律失常的症状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以上的了解,相信大家对心律不常这种疾病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以上症状,一旦发现时应该及时治疗。
心律失常到底要不要治疗
房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早(房性早搏)、房速(房性心动过速)、房颤(心房颤动)等几种情况,室性心律失常也包括室早(室性早搏)、室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心室颤动)等几种情况。
另外还有常在年轻人体检报告中出现的“窦性心律不齐”其实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杨平珍主任表示,窦性心律是人的正常心律,窦性心律不齐是吸气和呼气造成的,吸气时心律偏快,呼气时则偏慢,在儿童和年轻人群体中是比较容易出现的。
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都可能让人体处于危险状态。房性心律失常如房颤容易引发中风,室性心律失常则会增加猝死发生的风险。而窦性心律不齐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不需要特别治疗。
正常人也可出现心律失常 某些生活因素增加风险
正常人和本身患有心脏疾病的人都可能发生心律失常,本身有器质性心脏疾病的患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病、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容易出现心律失常。部分正常人也会出现以早搏为表现的心律失常,老年人比年轻人更易出现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并没明显的年龄特征,但总体来说,正常人发生早搏的机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除了器质性心脏疾病,生活中一些因素也会增加发生心律失常的风险,比如熬夜、酗酒、饮食及环境刺激、强体力劳动等等。特别是现在正值寒冬季节,天气严寒也是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之一。杨平珍主任提醒家庭医生在线网友,如果平静时能感觉到心跳、心悸,特别是曾出现早搏的人有早搏频率增加的情况,就要及时就医了。
并非所有心律失常都需要治疗 一旦发生晕厥应及时就医
心律失常的危害虽大,但也不是所有情况都需要治疗。如果通过24小时动态心电图诊断出房早或者室早的患者,一般早搏不是太多,没有症状就可以不需要治疗,或者通过调整作息时间、饮食、缓解工作压力等就可以减少甚至消除房早或室早的情况。
室速和室颤症状比较明显,出现心悸、头晕、呕吐甚至晕厥等症状时患者多能主动就医,但室早的症状不够显著,偶尔的晕厥也容易被人们忽视。杨平珍主任表示,心律失常的晕厥症状其实可能比胸痛更加严重,室早患者一旦发生症状,即使是偶发性晕厥也需要及时治疗,避免猝死的发生。
出现了心律失常会是心肌炎吗
心肌炎是一种好发于年轻人的心肌疾病,常见症状为心律失常、胸闷、胸痛、乏力等。许多年轻人出现心律失常时就会怀疑是否是患了心肌炎,其实心律失常可以由于多种生理性或病理性因素导致,不仅仅是心肌炎,应及时就诊以明确诊断。
年轻人出现的心律失常大部分是生理性的,多数是由于紧张、焦虑、精神压力大、劳累、大量吸烟、饮酒、喝浓茶或浓咖啡而引起的,只有少部分是由于心肌炎、心肌病、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而引起的。患者不用过分担心、害怕,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诊断就可以明确心律失常的病因。
临床上发现社会心理应激因素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十分明显,在没有任何心脏疾病的情况下,这些因素可以引发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和室性期前收缩等。心肌炎可引起窦性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房性心动过速、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交界性逸搏、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窦房传导阻滞等多种类型心律失常。但除了心肌炎,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感染性心内膜炎、甲状腺功能亢进也会引起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的症状
心律失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心律失常的性质,类型,心功能及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程度,如轻度的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律不齐,偶发的房性期前收缩,一度房室传导阻滞等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甚小,故无明显的临床表现,较严重的心律失常,如病窦综合征,快速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等,可引起心悸,胸闷,头晕,低血压,出汗,严重者可出现晕厥,阿-斯综合征,甚至猝死,由于心律失常的类型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各种心律失常均可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偶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5%,偶发室性期前收缩降低12%,频发性的室性期前收缩可降低25%,房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35%,快速型房颤则可降低40%,室性心动过速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减低60%,心室颤动时冠状动脉血流量可能为零。
冠状动脉正常的人,各种心律失常虽然可以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降低,但较少引起心肌缺血,然而,对有冠心病的患者,各种心律失常都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肌缺血,主要表现为心绞痛,气短,周围血管衰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2、脑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不同的心律失常对脑血流量的影响也不同,频发性房性与室性期前收缩,脑血流量各自下降8%与12%,室上性心动过速下降14%~23%,当心室率极快时甚至达40%,室性心动过速时可达40%~75%。
脑血管正常者,上述血流动力学的障碍不致造成严重后果,倘若脑血管发生病变时,则足以导致脑供血不足,其表现为头晕,乏力,视物模糊,暂时性全盲,甚至于失语,瘫痪,抽搐,昏迷等一过性或永久性的脑损害。
3、肾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心律失常发生后,肾血流量也发生不同的减少,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可使肾血流量降低8%,而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使肾血流量减少10%;房性心动过速时肾血流量降低18%;快速型心房纤颤和心房扑动可降低20%;室性心动过速则可减低60%,临床表现有少尿,蛋白尿,氮质血症等。
4、肠系膜动脉供血不足的表现:
快速心律失常时,血流量降低34%,系膜动脉痉挛,可产生胃肠道缺血的临床表现,如腹胀,腹痛,腹泻,甚至发生出血,溃疡或麻痹。
5、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主要为咳嗽,呼吸困难,倦怠,乏力等。
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如何
心律失常是最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之一,许多疾病和药物都可引起或诱发心律失常,但很多是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所致。
目前,心律失常的确切发病率较难统计。据有关资料对各种心律失常发病率进行比较表明,最常见的是过早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和颤动。其中窦性心律不齐发病率最高,为25%~27%;窦性心动过速次之,为20%~22% ;窦性心动过缓为13%~15%;室性过早博动为14%~16%;房性过早搏动为5%~7%;心房颤动为11%~15%;房室传导阻滞为5%~7%;其他各种心律失常为5%~8%。
有报道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期前收缩检出率为100%,无症状性心律失常检出率可达88%;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窦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98%,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7%~74%;慢性肾功能衰竭长期血透患者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6%,室上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9%。
心律不齐怎样治更好
心律失常是个人人都得过的病症,也是疾病原因导致死亡排位第一的病症,
心律失常是心脏生物电场的物理功能问题,因此,不是生物化学产品可以解决的。
特别提示心律失常患者勿采用射频消融术,即——采用切断心脏电流传导通路(神经)制止心律失常症状是错误的——到今天为止无一例康复案例。
心律失常治愈只有两种生物医学工程学的成熟技术产品,你的问题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治疗技术方法:
1、处于早期、中期、恶性心律失常初发阶段的心律失常患者用细胞基因能量治疗仪——即可完全控制、或治愈。
2、已经处于恶性心律失常中、晚期患者,可以在安贞医院佩戴心脏起搏器——即可充分控制心律失常病症,可保患者心脏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