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疱疹和手足癣的鉴别诊断
汗疱疹和手足癣的鉴别诊断
汗疱疹和手足癣的鉴别诊断
1、致病原因不同
手癣是由真菌感染造成,病因明确;而汗疱疹可能与精神紧张、手足多汗、真菌感染及变态反应等因素有关,病因尚不知晓。
2、病理经过不同
不经过持久的抗真菌药物治疗,手癣不会突然自行愈合;而汗疱疹发作一段时间后能突然减轻直至消失。冬季手癣仍持续存在,而汗疱疹一般不见于冬季。
3、发病部位不同
手癣多在手掌、手背、大鱼际发病,表现为小水疱、红肿、鳞屑等症状,剧烈瘙痒感,单侧先发,很长时间后才出现对侧发病;汗疱疹多发生在手指、指间以及掌跖及指趾侧,表现为细小水疱,严重者才在手掌发病,常两手同时发病。
4、并发症不同
手癣者常伴发脚癣、指甲癣指甲癣【译】:俗称“灰指甲”,是指皮癣菌侵犯甲板或甲下所引起的疾病。;汗疱疹患者则无这些伴发症状。当两种病同时出现时,医生需具备丰富的经验、细致观察、准确化验检查结果。
5、看皮肤病变
汗疱疹主要发生皮下的小水疱,从小米到米粒大,内容澄清透明,个个独立,一般不伴有脱屑,或到后期水疱干涸后才脱屑,手癣初发多为脱屑的斑片,逐渐扩展到手背例时出现体癣型病变,边缘部可有小丘疹或不甚明显的水疱。
6、真菌检查结果不同
手癣水疱,取疱膜进行显微镜检查,一般可找到致病真菌;而汗疱疹水疱疱膜中找不到癣菌。
温馨提示
手如果非常容易出汗会长出汗疱疹,不仅影响手部美观,而且常因瘙痒影响生活的正常轨道,而今已经证实汗疱疹和汗腺、流汗这些因素都没有关联。如果发现自己患有汗疱疹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最佳时间而加重病情。
湿疹怎样诊断
一、病理变化:
急性期:主要在表皮,细胞内、外水肿,表皮内水疱形成,疱内有少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真皮上部血管扩张、水肿,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轻度炎症细胞浸润。
亚急性期:表皮细胞内水肿,也可有小水疱,并可有角化不全及轻度棘层肥厚,真皮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细胞浸润。
慢性期: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及轻度棘层肥厚、表皮脚延长,有时也可见到细胞间水肿,真皮上部炎性细胞浸润。
二、诊断
根据皮疹多形性、分布对称、境界不清、常在冬季加重、反复发作、剧烈瘙痒等临床特点,诊断不难。手部湿疹须和手癣鉴别,后者常为单侧发病,皮损由一处向四周逐渐扩大,夏季重,常同时有足癣或甲癣,真菌检查阳性。除依靠临床表现外,取活组织做病理检查对鉴别诊断亦有意义。
鉴别诊断:
1.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 后者常有明确的接触病史。皮损发生在接触部位,皮疹形态一般比较单一,境界清楚,除去病因较快痊愈。而急性湿疹常缺乏上述特征。
2.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部湿疹需与手足癣鉴别,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损害边缘清楚,真菌检查阳性可以确诊。
诊断手癣的方法是什么
手癣是一种真菌性的皮肤病,这种疾病随环境的变化而恶化,发病率呈上升的趋势。然而手足癣的发生不仅仅会出现瘙痒症状,同时对于自己的生活也会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及时的了解手足癣,及时的做出相应的诊断才是最好的方法。
一、诊断要点
1、皮疹发生于手指侧面、屈侧、指间和掌心、掌缘等部位。皮疹常局限于单侧。
2、常于夏季发病或加重,冬季好转。
3、皮疹形态分为水疱型、鳞屑型、糜烂型叁种类型。各型可互相转化,也可同时存在,不过某一时期常以其中一型的表现为主。
⑴、水疱型:皮疹为深在性小水疱,散在或群集分布,破溃或吸收后有少量鳞屑。自觉瘙痒明显,常因搔抓或自行用针挑水疱而继发感染。
⑵、鳞屑型: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基底淡红。多单手发生,也可双手均累及。自觉瘙痒较轻,冬季常皲裂疼痛。
⑶、糜烂型:多发于指间。局部表皮湿润,浸渍发白,自觉剧痒。表皮损破后露出潮红的糜烂面,此时自觉瘙痒及灼痛感。常因抓而继发感染。
4、病程缓慢,通常多年不愈。
5、可作真菌直接镜检或真菌培养检查,以进一步明确诊断。
二、鉴别诊断
手部湿疹:手部湿疹与手癣都是常见的手部皮肤疾病。手部湿疹患者属过敏体质,由于手部常接触外界各种致敏因子,如消毒液、洗涤剂、化工用品等而引发。皮疹表现为暗红斑,皮肤表面干燥、粗糙,也可角化肥厚,冬季常伴有皲裂,有程度不一的瘙痒,皮肤发生皲裂时有疼痛。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又名层板状出汗不良,是一种表浅的掌跖部角质剥脱性皮肤病,皮损初起为针头大白点,由表皮角层松解形成,渐扩大脱屑,无丘疹和水疱,也无瘙痒,双手对称发生,多见于青少年,常有季节性复发倾向。
汗疱疹:典型损害为位于表皮深处的米粒大小水疱,略高出皮面,无炎症,常对称分布于手掌、手指侧面及指端,少见于手背和足部,可定期反复发作。疱壁真菌检查阴性。注意与汗疱型手癣区别。
手部汗疱型癣菌疹:水疱较浅、疱壁较薄,常呈群集、对称分布于双手指间、掌心部位,身体其他部位同时患有活动期的皮肤癣菌病。疱壁真菌检查阴性,但毛癣菌素试验强阳性。皮肤癣菌病治愈后癣菌疹自然消失。
不同类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众所周知脚气产生的气味让人厌烦,患者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伴有自卑感,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了解些脚气的诊断常识,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脚气的鉴别诊断方法介绍。
1、水疱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1)汗疱型。临床上,水疱型足癣与汗疱疹都有位于表皮深处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疱,并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状。容易将两者相混淆。
汗疱疹(汗疱疹【译】:一种发生于掌跖、趾(指)侧、趾(指)间的复发性炎症疾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夏日多见。它是皮肤的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抑郁常是本病促发因素。局部病灶的癣菌感染(导致癣菌疹)、接触物的刺激、过敏、个人体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汗疱疹的典型皮疹为多数粟米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分散或成群发生在掌跖、指趾侧面与指趾间。跖部分布相对较少见,往往对称。水疱早期透明,以后变浑浊。邻近水疱可相互融合成豌豆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2-3周内多自行吸收消退,形成领圈状脱屑。或因搔抓而表皮脱落、结痂,严重时整个手掌呈弥漫性脱屑。自觉灼热、瘙痒,易复发。病程可持续数周、数月不等。有些病例往往每年定期发作,经过数年后可自行痊愈。汗疱疹发病一般是双侧对称。真菌学检查阴性是鉴别于足癣的重要手段之一。
汗疱疹与水疱型手足癣的病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汗疱疹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手足多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抗组胺制剂如氧苯那敏等。必要时应用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早期水疱性损害可外用止痒收敛洗剂,如方法1:用消毒过的针挑破水疱涂上居维那儿(愈霸)。方法2:复方醋酸铝溶液或复方硫酸酮溶液稀释后局部湿敷。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可外用 20%尿素脂,或2%水杨酸软膏等。
(2)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一一种病因不明,仅发生于掌跖、发生成簇的无菌性表皮内脓疱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妊娠、创伤、内分泌疾病和对各种局部治疗的反应均可作为刺激因子而激发本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与气候、职业、环境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皮疹常发生掌跖的中央部位和掌大小鱼际,可逐渐蔓延到掌跖各处及其侧面,包括指趾的屈面。但指趾蹼及指趾甲不受累及是特征。原发损害是局限在边界不清的红斑基底上的角质下层表皮内脓疱或水疱。水疱由针尖大小不断增大,中心出现小黄点,外面透明,黄点向外扩展,在数小时内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直径约2-5厘米。经过2-3天到2周,脓疱即干燥结痂变成棕色鳞屑而脱落。继之新的成簇脓疱又相继出现,往往最后发生在斑片的边缘。脓疱亦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但迅速被红斑和鳞屑所围绕。红斑可弥漫性增大,亦可被正常皮肤分隔而孤立存在。病情稳定时以潮红、脱屑为主,有时干裂、疼痛,但常呈周期性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可达数十年。掌跖部皮肤增厚、发红,表面有大量鳞屑剥脱。半数患者在皮疹加剧前有严重的掌跖瘙痒,少数患者有疼痛和肿胀,没有全身症状。病变做真菌检查学检查阴性。
本病治疗可采用雷公藤多甙片、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也可用氨苯砜。如急性发作上述诸药不能控制,可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易复发。局部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
2、浸渍糜烂型脚气的鉴诊断别
急性湿疹亦可有糜烂渗液、皮肤浸渍等,与本型足癣相类似。湿疹是一种与过敏因素有关的疾病,病中或许能找到可疑过敏物。同时湿疹的皮疹多形性,可有粟米大小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浸渍等情况同时存在。发病一般对称性,以暴露部位多见。往往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类似皮疹,不仅限于足部。在肥皂洗、热水烫、饮酒、刺激性饮食后常加重。病情反复发作,多次发作后可逐渐转变为厚、浸润、粗糙和苔癣样病变等而转变为慢性湿疹。局部真菌检查阴性抗过敏治疗有效。转变为慢性湿疹时,有时因干燥而开裂,需与角化过度型脚气鉴别。
3、丘疹鳞屑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始发于掌跖、以鳞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若病变仅发生于足跖部时需与丘疹鳞屑型足癣鉴别。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多见于青壮年。皮损初起时为针尖大小白色斑点,为各部分表皮角质层与其下组织分离而形成。以后向四周逐渐扩大,像干瘪的水疱疱壁,中央容易自然破裂或被撕落形成薄纸样的鳞屑。鳞屑下皮肤基本完全正常,没有炎症现象。新的脱屑点不断增多、扩大、相互融合,累及整个掌跖,使在掌跖部形成一片征鳞屑斑。约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但常会复发,有时一年疼痛等不适感。皮损主要分布于掌跖部,也见于指趾侧面。脱屑严重时可外用滋润的霜或软膏,以减轻较干燥不适的患者症状。
而丘疹鳞屑型脚气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重。鳞屑为小片状,同时伴有炎症现象而常有小丘疹等其他皮损存在。皮损一般分布不对称,一般不能自愈。真菌检查可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可痊愈。
4、角化过度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角化过度型脚气和掌跖角化证均有皮肤角化过度、增厚和皲裂引起疼痛的症状,临床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掌跖角化症是由于掌跖增厚。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常在出生后3-12个月发生,2岁时已能明显察觉。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日趋严重,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形成境界清楚的坚硬角质斑块。表面光滑,对称分布。受累区与正常皮肤仅隔以狭窄的红斑,患部常弹性消失而发生皲裂,严重患者掌跖如树皮状,常因手足皲裂疼痛而致手足活动困难,在寒冷季节,上述症状加重更加明显。损害基本上严格局限于掌跖部,掌和跖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同样受累。局部一般无炎症,有时趾、指甲增厚、变形,往往伴有多汗症状。皮损局部真菌检查阴性。
掌跖角化症往往有家族史,家庭各个成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旦得病,终生存在。并可因创伤而加重,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可试用角质溶解剂和保护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
温馨提示:脚气在夏天发病率高,治疗不妥当易引起并发症,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因此,脚气的早期治疗是重中之重。
湿疹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湿疹、汗疱疹易与手、足癣相混淆。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脱屑,当蔓延至手、足背出现边缘清楚的损害时有很大诊断价值,真菌检查阳性时可以确诊。
除了通过湿疹的临床症状表现可以诊断之外,还可以通过做三个方面的实验室检查来确诊。
湿疹的检查诊断三个方法如下:
1、用Tzanck细胞学检查法,疱底涂片可见有巨细胞。
2、组织病理,表皮内或表皮下可见水疱或脓疱,有网状变性和气球变性,常有多核上皮细胞,真皮有大量炎细胞浸润,以中性白细胞为主。
3、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减少
目前,湿疹的诊断方法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来确认的,如果通过临床症状不能确认时,可以通过以上的方法来确诊。
脚气如何鉴别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脚气病即维生素B1缺乏病,维生素B1即硫胺素(Thiamine)是硫胺素焦磷酸盐(TPP)的前体。
TPP是三羧酸循环中丙酮酸与α-酮戊二酸脱羧反应的重要辅酶,也是红细胞酮醇基转移酶的辅酶。此外,对脑细胞活性与神经冲动传导亦有一定关系。一旦缺乏,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与循环系统症状,称之为脚气病。
不同类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众所周知脚气产生的气味让人厌烦,患者有很大的心理负担并伴有自卑感,严重影响工作和学习,多了解些脚气的诊断常识,可以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下面我们一起看看脚气的鉴别诊断方法介绍。
1、水疱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1汗疱型。临床上,水疱型足癣与汗疱疹都有位于表皮深处散在或聚集的成群水疱,并伴有手足多汗等症状。容易将两者相混淆。
汗疱疹汗疱疹【译】:一种发生于掌跖、趾指侧、趾指间的复发性炎症疾病常伴有手足多汗,夏日多见。它是皮肤的湿疹样反应。精神紧张、抑郁常是本病促发因素。局部病灶的癣菌感染导致癣菌疹、接触物的刺激、过敏、个人体质、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等均与本病的发生有关。
汗疱疹的典型皮疹为多数粟米到米粒大小深在性水疱,呈半球形,略高出皮面,分散或成群发生在掌跖、指趾侧面与指趾间。跖部分布相对较少见,往往对称。水疱早期透明,以后变浑浊。邻近水疱可相互融合成豌豆大小或更大的水疱。水疱一般不自行破裂,2-3周内多自行吸收消退,形成领圈状脱屑。或因搔抓而表皮脱落、结痂,严重时整个手掌呈弥漫性脱屑。自觉灼热、瘙痒,易复发。病程可持续数周、数月不等。有些病例往往每年定期发作,经过数年后可自行痊愈。汗疱疹发病一般是双侧对称。真菌学检查阴性是鉴别于足癣的重要手段之一。
汗疱疹与水疱型手足癣的病因不同,故治疗方法亦不相同。汗疱疹的治疗原则是减少手足多汗,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可适当应用镇静剂、抗组胺制剂如氧苯那敏等。必要时应用阿托品、6-542等抗胆碱药物。早期水疱性损害可外用止痒收敛洗剂,如方法1:用消毒过的针挑破水疱涂上居维那儿愈霸。方法2:复方醋酸铝溶液或复方硫酸酮溶液稀释后局部湿敷。已经剥脱干燥疼痛者,可外用20%尿素脂,或2%水杨酸软膏等。
2掌跖脓疱病。掌跖脓疱病一一种病因不明,仅发生于掌跖、发生成簇的无菌性表皮内脓疱为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疾病。妊娠、创伤、内分泌疾病和对各种局部治疗的反应均可作为刺激因子而激发本病。
本病多见于中年女性。与气候、职业、环境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皮疹常发生掌跖的中央部位和掌大小鱼际,可逐渐蔓延到掌跖各处及其侧面,包括指趾的屈面。但指趾蹼及指趾甲不受累及是特征。原发损害是局限在边界不清的红斑基底上的角质下层表皮内脓疱或水疱。水疱由针尖大小不断增大,中心出现小黄点,外面透明,黄点向外扩展,在数小时内迅速变成脓疱。脓疱直径约2-5厘米。经过2-3天到2周,脓疱即干燥结痂变成棕色鳞屑而脱落。继之新的成簇脓疱又相继出现,往往最后发生在斑片的边缘。脓疱亦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但迅速被红斑和鳞屑所围绕。红斑可弥漫性增大,亦可被正常皮肤分隔而孤立存在。病情稳定时以潮红、脱屑为主,有时干裂、疼痛,但常呈周期性急性发作。如此反复发作可达数十年。掌跖部皮肤增厚、发红,表面有大量鳞屑剥脱。半数患者在皮疹加剧前有严重的掌跖瘙痒,少数患者有疼痛和肿胀,没有全身症状。病变做真菌检查学检查阴性。
本病治疗可采用雷公藤多甙片、甲氨蝶呤等免疫抑制剂,也可用氨苯砜。如急性发作上述诸药不能控制,可试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但停药易复发。局部可试用皮质类固醇激素软膏等。
2、浸渍糜烂型脚气的鉴诊断别
急性湿疹亦可有糜烂渗液、皮肤浸渍等,与本型足癣相类似。湿疹是一种与过敏因素有关的疾病,病中或许能找到可疑过敏物。同时湿疹的皮疹多形性,可有粟米大小丘疹、水疱、糜烂渗液、结痂、浸渍等情况同时存在。发病一般对称性,以暴露部位多见。往往全身各处均可发生类似皮疹,不仅限于足部。在肥皂洗、热水烫、饮酒、刺激性饮食后常加重。病情反复发作,多次发作后可逐渐转变为厚、浸润、粗糙和苔癣样病变等而转变为慢性湿疹。局部真菌检查阴性抗过敏治疗有效。转变为慢性湿疹时,有时因干燥而开裂,需与角化过度型脚气鉴别。
3、丘疹鳞屑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是始发于掌跖、以鳞屑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疾病。若病变仅发生于足跖部时需与丘疹鳞屑型足癣鉴别。
剥脱性角质松解症多见于青壮年。皮损初起时为针尖大小白色斑点,为各部分表皮角质层与其下组织分离而形成。以后向四周逐渐扩大,像干瘪的水疱疱壁,中央容易自然破裂或被撕落形成薄纸样的鳞屑。鳞屑下皮肤基本完全正常,没有炎症现象。新的脱屑点不断增多、扩大、相互融合,累及整个掌跖,使在掌跖部形成一片征鳞屑斑。约2-3周鳞屑自然脱落而痊愈。但常会复发,有时一年疼痛等不适感。皮损主要分布于掌跖部,也见于指趾侧面。脱屑严重时可外用滋润的霜或软膏,以减轻较干燥不适的患者症状。
而丘疹鳞屑型脚气四季均可发病,夏季为重。鳞屑为小片状,同时伴有炎症现象而常有小丘疹等其他皮损存在。皮损一般分布不对称,一般不能自愈。真菌检查可阳性。抗真菌药物治疗可痊愈。
4、角化过度型脚气的鉴别诊断
角化过度型脚气和掌跖角化证均有皮肤角化过度、增厚和皲裂引起疼痛的症状,临床上鉴别诊断尤为重要。
掌跖角化症是由于掌跖增厚。它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发病于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常在出生后3-12个月发生,2岁时已能明显察觉。随着年龄增长,症状日趋严重,症状轻者仅有掌跖局部皮肤粗糙,严重者在掌跨部出现弥漫性青紫色红斑的基础上,伴有不同程度的角化过度,形成境界清楚的坚硬角质斑块。表面光滑,对称分布。受累区与正常皮肤仅隔以狭窄的红斑,患部常弹性消失而发生皲裂,严重患者掌跖如树皮状,常因手足皲裂疼痛而致手足活动困难,在寒冷季节,上述症状加重更加明显。损害基本上严格局限于掌跖部,掌和跖可单独受累,也可同时同样受累。局部一般无炎症,有时趾、指甲增厚、变形,往往伴有多汗症状。皮损局部真菌检查阴性。
掌跖角化症往往有家族史,家庭各个成员的严重程度不同。一旦得病,终生存在。并可因创伤而加重,无特效治疗方法。局部可试用角质溶解剂和保护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无效。
温馨提示:脚气在夏天发病率高,治疗不妥当易引起并发症,而且还极易传染给他人,因此,脚气的早期治疗是重中之重。
足癣鉴别诊断
掌跖脓疱病
掌跖脓疱病损害始于指、掌部和趾跖部,或掌、跖同时患病。手部以掌中或鱼际部为重,足部则以足跟和足弓为多。在红斑基础上发生小而深的脓疱,或先为水疱而后为脓疱。反复发作,时轻时重,除瘙痒外痛感明显,无全身症状,皮损真菌检查为阴性。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好发于手、足背部和四肢伸侧,常有轻度瘙痒,局限于双足时需与足癣鉴别,该病皮损为边缘鲜明的红斑,伴有角化过度和鳞屑,有时边缘色素加深,皮屑中查不到真菌。
湿疹
湿疹局限于足部的湿疹有时与足癣很相似,但湿疹多对称,急性期渗液较多,慢性期边界也不清楚,真菌检查可鉴别。但有时足癣可合并湿疹。
湿疹怎么和其他疾病区分
根据急性期皮损原 发疹的多形性,易有渗出液,瘙痒剧烈,对称发作及慢性期的浸润,肥厚等特征诊断不难,急性湿疹需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慢性湿疹需与神经性皮炎相鉴别,手足 湿疹,汗疱疹易与手足癣相混淆,后者常单侧起病,进展缓慢。可有小疱和干燥脱屑,当蔓延至手,足背出现边缘清楚的损害时有很大诊断价值,真菌检查阳性时可以确诊。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应与急性湿疹鉴别。
2.神经性皮炎 应与慢性湿疹鉴别。
3.脂溢性皮炎 经过中可有湿疹样改变,但本病主要发生于头部,胸前,背部中央,腋窝,阴部等皮脂分泌较多的部位,常先自头部开始发病,向下蔓延,损害主要表现为黄红色或鲜红色斑,上覆有油腻性鳞屑或痂皮。
手足癣如何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诊断不难。但不典型手足癣常常容易和手足湿疹、掌跖脓疱病及汗疱疹等相混淆,应注意鉴别,真菌检查常有助于明确诊断。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表皮及真皮浅层的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为自觉剧烈瘙痒,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慢性病程,易反复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