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知道的7类早教方法
父母要知道的7类早教方法
第一,孩子需要认识生活环境,这是知识教育
孩子所有能接触到的人、物和现象,他都好奇。最早,孩子对环境做到能区别就够:这个人是妈妈,这个人是爸爸,那个人是叔叔,那个人是阿姨;这是桌面,这是椅子,那是床;这是汽车、这是火车、那是飞机、那是船孩子逐渐长大,对环境的认识增多了:妈妈陪我的时间最长,爸爸只有晚上出现;叔叔和阿姨很多,但并不常见到+孩子的好奇心扩大得很快,有些孩子还未认识家、学校和他的国家,他就要认识地球和宇宙了;孩子还会好奇过去和未来;好奇森林里的鳄鱼和蟒蛇,也好奇要靠显微镜才能看到的细菌和原子。
孩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已经感觉到环境可以加以利用;哭了,大人会著急,因此知道哭可以给他带来方便;火是烫的,最好远远躲开,但是控制在火炉里,可以炒菜、烧开水;坐著汽车可以到公园,那你就不必走路这是孩子最初对环境的利用观念。孩子认识环境越多,他就越想控制和利用。
这就是科学发明的起源。孩子对环境的观察和认识,片面而且肤浅,深入的认识就非靠读书不可了。孩子对他生活的环境认识越多,他越有自信。帮助孩子有计划、有选择地观察和认识生活环境,鼓励他阅读,孩子将会自信地进入成人世界。
第二,孩子需要学习语言,这是语言教育
婴孩一出世,最迫切需要学习的,就是语言。生下不久,父母一抱上孩子便对他说话,其实就是教他语言。学习母语,对一般孩子来说,都不成问题。
正常的孩子,不到6周岁,都能运用母语应付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状况。除了母语,孩子还应学一门外语,首选自然是国际语言--英语。精通英语可以扩大一个人的视野,提高一个人成就的上限。
学习英语显然也和学习母语一样重要和迫切!为什么说迫切呢?因为语言是一种很奇怪的能力,愈早学习,学习的效果愈好。晚学,不只是辛苦,而且很难学好。还有,对幼年孩子来说,同时学习多种语言,不会互相干扰。对孩子来说,每一种语言都是外来语。另外,孩子学习语言,对他来说,是游戏,不是功课。
第三,孩子需要发展想象世界,这是创意教育
孩子整天玩玩具,他不觉得寂寞,为什么?因为他觉得玩具是有生命的,他认为玩具是他的朋友,它和他一样,会饿、会渴、会哭、会笑。孩子读童话故事,或者听大人讲故事,他很快融入情节中,故事里的人就他自己,或者是他的好朋友。童话故事对孩子来说,不是幻想,是真实的故事。幻想是孩子的世界。孩子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孩子从幻想游戏中,学习语言,认识环境,学习做人做事。
幻想对孩子的长大有重要的意义。
孩子的幻想就是人类的梦想。幻想是创作和发明的开始。反应迟钝的孩子幻想世界很窄。孩子的幻想,需要父母的刺激和鼓励。为什么有些大人会被觉得单调、乏味?很简单,他的童年的幻想世界太窄--他因为少听少读童话故事,而狭窄了他的想象世界,长大成人后,自然显得较少创意,让人感到他单调而乏味。显而易见的,多读童话故事,可丰富孩子的幻想世界,增强孩子的能力。
第四,孩子需要学习做做事,这是品格教育
怎样和自己相处,怎样和别人相处,怎样和环境相处,这是做人。事情要怎样进行,才容易达到目标,这是做事。懂得做人做事,他愉快,别人也愉快;相反的,不会做人做事的,他难过,别人也难过。和自己相处困难吗?当然,许多大人到老都不懂得怎样和自己相处;不但讨厌他,自己也不喜欢自己。不喜欢自己的人,表示他不能和自己相处。和别人相处得好也不容易。动作、说话少考虑别人,多考虑自己的,在大人世界里处处可见。
这种人也许不讨厌自己,但是别人肯定讨厌他。和环境相处得好更不容易。因为环境有所抱怨的话,不会马上反应,不会马上给你脸色。
当你发现环境不高兴的时候,你差不多没有时间后悔了。随便丢垃圾袋,随便砍掉一棵树,不节省用水,不节省用电,不节省用纸……都是和环境作对的行为。人和人在一起,游戏或者工作,都不免有冲突。什么时候坚持己见,什么时候让步,怎样让步,让多少,这是很难的决定。做一件事情,如果纯粹只是一个人 的,不妨埋头苦干。不理别人。但是一牵涉到别人,你就要考虑别人怎么想、怎么讲。这些都是做人做事困难的地方。做人做事的问题,随著年龄的增加,会越来越困扰著孩子。父母应该帮助孩子、教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
第五,孩子需要认识人生,这是生涯教育
孩子要长大,最后要成为能独立生活的大人,因此,在童年的时候,多认识不同的人生,就不是哲学上的考虑,而是实际上的需要。“我长大要做什么?”这一个问题并不困扰著孩子,孩子认识人生,是从看电视卡通和电视连续剧,讲故事和连环漫画开始。故事中的主角(英雄或者美丽的公主)就是孩子最早认同并想模仿的对象,而主角的冒险经历和神奇遭遇,就是孩子最早想要体验的生活。
孩子上了学校,课本上的大人物,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将军、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政治家是他们另一个并想模仿的对象。
当孩子向往的目标锁定于有限的几种之后,对他自己,挫折将多于鼓励。显然,父母有责任告诉孩子:人生之路百条千条,条条道路认真走下去,路上都有许多动人、感人之处;所谓“行行出状元”就是这种意思。尊重别人的选择,努力于自己的方向。只有人生认识广泛的人才有这样胸襟。
第六,孩子需要培养智慧,这是思想教育
有人累积了许多经验,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教训;有人读了许多书,但是他不能从中得到心得,有人获得各方的消息,但是他不能分析和判断;有人现象呈现在他面前,但是他不能看出意义,这种人,我们便说他缺乏智慧。什么是智慧?智慧,简单说,就是创造新东西,创造新观点的能力。他不但比别人能更快从现象中、消息中、知识中、经验中读出不同的意义,而且能从中发展出新的技术、新的发明、新的作品、新的观念。
创意是智慧的表达。许多人认为智慧是天赋。
不错,有一些人的确比另一些人有创意而被认为有智慧。但是,智慧大部分还是靠后天训练来的。和语言的能力一样,训练孩子的智慧,不但要从早,而且要从小:指导孩子怎样观察事物;和别人有不同的发现、看法和做法的时候,鼓励他表达出来,做出来;
更进一步训练他非难别人的和自己的观点,推翻别人的和自己的做法,然后引导他试著发展新的看法和新的做法。训练孩子的智慧,当然由小而大,由易而难:孩子小小的发现小小的发明,小小的心得,都加以鼓励。成就获得肯定是孩子继续努力的原动力。
第七,孩子需要培养幽默感,这是气质教育
滑稽常常被看做是幽默。会说调皮话的人,会说笑话的人,善于讽刺的人,常常被看作是有幽默感的人。这些虽然和幽默感沾上边。但是还是不能正确地说明什么是幽默感。
什么是幽默感呢?幽默感就是使心情恢复宁静的能力;幽默感对一个人的作用,很象弹簧对汽车和飞机的作用,汽车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在不平的道路上行驶,上下震动不会过于剧烈。飞机有了弹簧装置才能安稳著陆,不致摔坏。幽默感不管对自己、对别人都是润滑剂。当你沮丧于或狂热于某些事情上的时候,幽默感将平抚你的情绪,而回到平日的宁静。
和有幽默感的人相处,富于智慧是你最直接的感觉,他的智慧放出来的,是清风,不是熏风,是清泉,不是是烈洒;他的智慧不叫你太悲伤、太悲观,也不叫你太兴奋、太乐观。幽默感是一个人最高尚的气质,是一个人人生最高的境界。这种气质怎样培养呢?和培养智慧一样,可以从训练得来。从小训练,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是训练的内容。
幽默感是人生态度,所以必须从小训练,严肃紧张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一样严肃紧张。一个人的人生态度、个人气质形成后是很难改变的。从小事训练,从小处训练,目的在于把幽默感变成孩子的生活习惯,并内化成孩子的气质。
父母要知道儿童偏食5大危害
营养失衡:宝宝需要的所有营养就像一块跷跷板,只有食物均衡,才能让营养跷跷板保持平衡,确保宝宝健康地生长发育。
鱼、肉、蛋、奶、蔬菜、水果、谷类中的营养各有侧重,只有每天吃足这7类食物才能保障宝宝获得充足、均衡的营养。
体重不达标:偏食宝宝营养摄入不足,生长发育容易出问题。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摄入不足,体重偏轻,长高速度也减慢。研究发现,偏食宝宝的低体重发生率是饮食正常宝宝的2倍。
影响智力发育:研究发现,正常宝宝的智力发育指数要比偏食宝宝高14分,偏食宝宝还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
抵抗力差易生病:由于饮食不均衡,偏食宝宝不能很好地从食物中获取营养来提高免疫力,因而更容易生病,经常会感冒发烧。
出现极端性格:妈妈们可能不知道,各类食物在宝宝的性格发展中也扮演着不同的重要角色,营养不平衡很可能促使宝宝形成极端性格。研究表明,幼儿时期营养不良的宝宝与营养良好的宝宝比较,更容易出现攻击性行为。
0到3岁早教方案 早教认知准备
首先,我们要知道,早期教育效率最高的年龄段如下: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喂食物的关键年龄,添加辅食正个月后,就能伸手抓东西,过了这个关键年龄,婴儿就可能拒绝咀嚼从口中吐出食物。
出生后9个月至1岁是分辨多少、大小的开始。
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年龄,也是计数发展的关键年龄。
2岁半~3岁半是教孩子做到有规矩的关键年龄,应使之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遵守作息制度的习惯。
那么,在这些阶段,我们就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早教计划:
父母要知道宝宝健康的五个雷区
一怕吃饭逗乐。宝宝如果在吃东西,特别是米饭、花生、糖块、果冻等颗粒物、块状物时,家长千万别逗他笑。不然宝宝很可能被呛到,食物一旦堵住喉部,时间长了很容易引起窒息,这种意外多发在过节时,家里人多热闹,宝宝会分神。家长要培养孩子吃饭时专心致志的习惯,并且教他充分咀嚼食物。
二怕没病乱补。很多家长生怕孩子营养不够,输在起跑线上。于是,保健品成了宝宝每日食谱上的“常客”。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一天正常的三餐,多吃蔬菜、水果,注意膳食平衡,基本就能满足正常成长需要,只有孩子经医院诊断缺乏某种微量元素时才该对症补充。
三怕脑袋被晃。宝宝困了或哭闹时,很多家长会抱着他们摇晃,把孩子放在膝上抖动、抱着他快速上下左右晃动等动作都很危险。因为宝宝的脊柱缓冲系统没有发育完全,这种小频率快速振动,容易使他们患上“摇婴综合征”。家长可以把宝宝轻轻地抱在怀中,慢慢地抚摸他的后背、四肢,还可以哼一首柔缓的摇篮曲,安抚宝宝的情绪,让他感到安全、放松。
四怕鞋不合脚。最新调查发现,大多数学龄儿童鞋子都不合脚,因此造成脚部受伤。宝宝开始学步时,就要根据脚的大小、胖瘦、足背高低等选鞋。试鞋时,可以稍大半号,给脚的生长留出空间。此外,鞋面要透气,避免闷脚、滋生细菌。尽量少穿皮鞋,多穿透气性好的运动鞋。
五怕洗澡水太烫。洗澡水的温度比体温略高即可,即便在冬天,如果室内温度适宜,用38℃~40℃的水就可以了,太热会伤害宝宝娇嫩的肌肤。而且,过大的温差也容易导致孩子生病。
宝宝体检常规检查父母早知道
1、囟门
试着摸摸宝宝的前囟门处,看看是否有鼓起的现象,如果宝宝的前卤门有鼓起现象,则代表宝宝脑压增加了,或是有凹陷的现象,如有宝宝的后卤门有凹陷现象,则可能是宝宝营养不良或是脱水了。另外,宝宝的囟门通常会在1岁到1岁半之间闭合起来,如果是过早或过晚闭合,则可能会影响宝宝脑部的发育。
2、嘴巴
先检查宝宝嘴巴的外观情形,看宝宝的嘴巴外观是否正常,然后让宝宝张开嘴,检查口腔黏膜上是否有小白点等情形,如果口腔黏膜上有小白点情形,则说明宝宝有奶垢或鹅口疮了。
3、眼睛
医生还会用光笔照射宝宝的眼睛,观察宝宝眼睛的瞳孔大小以及对光的反应,以及宝宝是否有斜视的问题。
4、耳朵
检查宝宝耳朵的大小是否适当,有无耳道或是长异物。同时还要检查宝宝的听力,在宝宝的耳朵旁边发出声音或是叫他,看看他对声音的反应是否灵敏。
5、脸部
通过外观的观察,了解宝宝的五官是否对称,某个部位是否有歪斜的状况。
6、颈部
检查宝宝是否有斜颈现象,或颈部两侧是否有先天性肿块。
7、腹部
1.摸摸宝宝的肚子,检查肝脾是否有肿大或是硬块。
2.检查宝宝的肠胃蠕动状况是否正常。
3.轻敲宝宝的肚子,了解是否有胀气问题。
8、心脏
医生还会检查宝宝的心脏是否有杂音情形,因为有些宝宝会有暂时性的心杂音,之后心杂音慢慢会消失。若没有消失,就需要视情形做心脏超声波检查,这可以了解宝宝是否患有先天性疾病。
9、四肢
检查宝宝的四肢外观是否正常,是否有长短脚,手指、脚趾是否有畸形。
10、髋关节
1.将宝宝的下肢弯曲成90°形状,并往下压,这样可以检查宝宝是否有先天性髋关节异常或是脱臼情形。
2.轻轻转动宝宝的关节,注意其是否会发出声音,若发出声音则代表有异常。
11、外生殖器
1.按压宝宝的腹股沟管,通过这样,来看是否鼓起或很大,过大有可能是疝气所致(肠胃跑到腹股沟管处)。
2.检查宝宝外生殖器的外观、大小与位置是否正常,阴囊水肿或是隐睪是最常见的问题;另外,则还要看男生的包皮是否过紧,以及宝宝是否有尿道等等。
3.检查宝宝的睪丸是否有隐睪或是疝气。
12、体温与脉搏
检查宝宝的体温与脉搏是否正常,这些检查通常是与身体检查与打预防针一起进行的,如宝宝发高烧(38℃以上)时是不能打预防针的。
13、皮肤
按压宝宝的额头,通过按压宝宝的额头,可以了解宝宝是否有黄疸,并检查其他部位的皮肤状况,如是否有胎记、斑点,或是有皮肤过敏问题。
完美早教坚持四个完美原则
1、零岁起步的原则
所谓的零岁起步就是说父母要给孩子进行胎教,至少从他们出生的时候就要充分利用这段无知的年纪,好好教育他们。孩子在6岁的时候,大脑差不多已经成熟了,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并不愿意父母干涉他们,也会有不听从父母的时候,因此,教育要趁早。早期教育可以让孩子奠定一些素质基础,让他们在潜意识中形成一些观念,有助于以后的教育。而且每个孩子都是有天赋的,很可能成为行业顶尖人物,这就需要父母挖掘培养。因此早期教育的意义很大,父母应该注重把握时机。
2、发掘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对一件事情有兴趣,那么父母在后期培养的时候会省很多的力气,甚至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精力。因此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要注意寻找孩子的兴趣爱好,例如孩子喜欢跳舞,音乐,或者是孩子有着极大的想象力,新鲜感,好奇心,这些都是父母可以挖掘的地方。因为婴儿对未知事物有兴趣有好奇心,父母在这个时期给他们灌输一些知识是最好的,可以让他们迅速接受,如果教的好,孩子以后就会变优秀。
3、多鼓励
孩子在3个月大的时候就知道生气或者是其他的不良情绪,因此父母需要注意经常鼓励他们。父母的夸奖可以滋生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开心快乐,并且会乐于做这些可以获得夸奖的事情。这样以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便不会自卑自弃,也很少会产生妒忌怨恨的心理。有助于孩子阳光快乐的长大,对生活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4、不要娇生惯养
有的家长在孩子摔跤之后,会非常心疼的扶起他们,其实在小孩子在家里走路时的摔跤是很正常的,也并不会引起多大的疼痛,这时候,如果父母并不上前扶他们,而是让他们自己站起来,可以锻炼孩子的勇气与坚强品质,培养孩子的独立坚韧性。因此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应该是隐忍的关爱,而不是惯养溺爱。
父母要知道好孩子的致命弱点
“开心果”变成了“林妹妹”刚入大学校门的莹莹,还没有度过新环境中的“蜜月期”,就已经哭哭啼啼地找妈妈、想回家了。最初她还凭着激情和热情独自处理问题,但不久就整天闷闷不乐、度日如年了。面对莫名的烦恼,她常常以泪洗面,只有在电话中跟妈妈哭诉一番才略觉安慰,最终竟发展到痛哭一场成为每天必做的“功课”。现在,就连感兴趣的事情也都成了她的烦心事,似乎只有回家才能逃避莫名的痛苦。熟悉莹莹的人都会说她是一个健康阳光的女孩儿。 她活泼开朗,是家庭和同学中公认的“开心果”。她是学生干部,成绩优秀,为人随和正直,通情达理,做事情有股子坚韧劲儿,是个典型的“好孩子”。
谁曾想,这位“开心果”和“好孩子”怎么就变成了愁容满面的“林妹妹”呢?“好孩子”的心灵画像在不长的时间里,为什么莹莹的表现会判若两人呢?从深层的心理机制来看,可以用“退化”的机制来解释。面对问题束手无策时,采用大哭来表达情绪,这是儿童惯用的手法之一。但是如果大哭成为了主要的应对手段,尤其已经成为每天的“必修课”,以致影响到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那么一定是出现了心理失调。其实学校中有许多像莹莹这样的“好孩子”,他们从小到大都让人羡慕:他们学习优秀,明是非、讲道理,对自己要求严格,做事认真努力,行为中规中矩,几乎从不犯错误;他们善于反省和控制自身的行为,不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情感敏锐、细腻,自尊心强。他们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同学中的典范、家长心中的骄傲。但是正是他们身上的这些“光环”有时会让家长、老师疏忽了对他们成长中弱点的关注,这缺少的一环就有可能成为他们不堪一击的致命伤。比如,由于非常关注成绩和自己各方面的表现,尤其在意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这些“好孩子”无形中要求自己在学习、才艺、交往各方面都要有突出表现,不允许自己犯错误,他们在“光环”的下面背负着沉重的包袱,小心地维护着自己完美的“面具”。但是他们在内心深处积聚着许多消极情绪。他们在高考、上大学、恋爱等重要人生阶段中很容易出现问题,有些学生甚至会采取自杀等极端行为。
据一项对某重点高中学生的调查,被公认的“好孩子”中竟有30%的学生心理或行为出现偏差。“好孩子”群体中的这些学生如果要健康成长,还真需要滋补一下他们的心灵。“好孩子”的家庭画像一种行为如果频繁发生,就不是偶然现象。固然,环境的变化、特殊事件都可能让和莹莹相似的孩子表现暂时失调,但是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回顾“好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看到,“好孩子”的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行为方式、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等潜在原则。他们不允许自己的孩子随便与其他的孩子玩耍,除非了解对方的家庭背景,以免受到不良影响;他们要求孩子不能随便耍脾气,不能随便评论别人,不能和别人吵架,因为那是很没有修养的表现;孩子不能上网,因为网络很危险,晚上不能和同学出去玩,不能睡得太晚,不能穿太花哨的服装,不能追星,不能看无聊的电视剧……父母希望他们的孩子在一个完全纯净的环境中成长,孩子们也已经把这些清规戒律烂熟于心,凡事都要与之比对,来决定取舍。
幼儿早教机构的优缺点
1、早教机构的优点
每个幼儿早教机构都有它的办学特点和办学优势,一般的早教机构都是有经过严格的考核成立的,有教育部门的认可才可以成立的,如果没有强项怎么去吸引顾客,为了孩子的教育,父母会愿意用自己的血汗钱来给孩子玩乐吗?答案是否定的,父母挣钱不容易,为了孩子的将来是愿意花钱去培养孩子的,如果教育培养好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
早教机构的师资都是经过严格的培训和可以担任孩子教育的老师,可以进行全面系统的教育教学,让孩子更加的热爱学习和发挥聪明才智,让孩子在教育教学领域有一番作为。还有一个优点就是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的言谈举止,潜能的充分发挥和激发。
早教机构比较贴合孩子的心理,比较全面的掌握了孩子的性格等方面,不论从孩子的性格、行为、能力、智力、心理等方面都是比较全面的学习和教授的,孩子要经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可以更好的学习。
最重要的是早教机构的学习用具更加齐全,孩子可以在玩乐的同时学习到知识,还可以通过积极的游戏让孩子掌握正确的知识,可以弥补家庭早教的缺陷,互为帮助,让早教得更加全面。
2、幼儿早教机构的缺点
幼儿早教机构层出不穷,家长们不知道如何选择,每个早教机构学习的知识都是别样的,早教范围也太多太乱,每个早教品种都是不同的收费标准,父母不知道该如何选择,才能让宝宝更好的学习到知识,不知道选择了这样没有选那样会不会不利于孩子的学习成长呢?早教机构还有就是品种多、收费贵和收费杂。一般的早教机构规模比较小、教具也比较缺乏,特别是师资也比较差劲,态度也较差,对孩子的教学也是不务正业。
总而言之,任何早教机构都有优秀的和略差的,比较好的早教机构培育的孩子比较优秀,可以充分的发挥孩子的聪明才智。幼儿早教机构总体来说是利大于弊,优点大于缺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