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特色治疗小儿疳积
中医特色治疗小儿疳积
推拿治疗法:
1、治疗原则乳食积滞者,治宜消积导滞,健脾和胃;气血两亏者,治宜温中健脾,补益气血。
2、常用穴位脾经、板门、四缝四横纹,内八卦、腹、脐、足三里、脊柱等穴。
3、常用手法推法、揉法、摩法、捏法、掐法、按揉法等。
4、操作方法
基本治法:患儿取仰卧位,先上肢手部操作,推脾经500次,推板门300次,推四横纹200次,运内八卦200次;继以上体位,摩腹与揉脐相合,约5分钟,使腹部有种温热感,再按揉双侧足三里穴各1分钟。
患儿取俯卧位,食、中两指分别双指揉脾俞、胃俞、三焦俞,每穴各1分钟;而后在患儿的脊柱穴施捏法,自龟尾穴起,上至大椎穴止,约3~5遍;为加强刺激可在脾、胃、三焦诸穴处多加提捏。
随证加减:对乳食积滞者,加清脾土500次,清后加补脾经300次,清大肠300次,清肾水100次,揉中脘5分钟;对气血两亏者,加补脾经500次,推上三关300次,揉摩中脘5分钟,摩丹田2分钟,揉血海30次,指揉肾俞、命门请穴各1分钟。
注意事项:
1、推拿治疗小儿疳积营养不良每日1次,7天为1个疗程。
2、疳积之症,宜早防治。迁延日久,累及其他器官,则缠绵难愈。
3、合理喂养,进食定时定量;防止偏食、挑食,纠正吃零食等不良习惯;尽可能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助食品,注意营养,以保护小儿肠胃功能。
4、缺锌、铁、钙等微量元素者,应予以适当补充。
5、注意饮食卫生,预防各种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
6、适当安排小儿户外活动及身体锻炼,以增进食欲,提高消化能力。
7、保证小儿的充足睡眠。
针灸治疗法:
治疗疳症以健运脾胃为主。
常用穴:①、四缝穴奇穴针刺;②、疳积穴位于督脉经腰俞穴下0.5寸处挂线。
操作方法:四缝穴,用三棱针点刺,挤出黄白色黏液。疳积穴挂线:备用九号绣花针一根,针孔引上红丝线一根作标记,操作时,先用75%酒精棉球,将疳积穴处皮肤和针线拭擦消毒后,用左手拇食指捏住疳积穴,右手持针横穿浅刺皮表层约1~2厘米宽,将丝线打结扣紧,把余线剪断即可。此线一般在3~5天自动脱落。据临床实践观察,小儿疳积如无其他兼症,仅用针刺四缝穴和疳积穴挂线,一般1次治疗即可痊愈,不需内服药物。
按:四缝、疳积穴能消小儿乳食停积,为治疗疳病经验效穴。
治疗过程中尚须注意:
①、疳积穴挂线处,平时可以水洗,但洗后要用干布拭干,切勿用手指去抓,以免局部皮肤感染。
②、治疗后忌食香、炒、油炸、干燥之零食,如患肠炎,则忌油荤。
③、凡因肠寄生虫病或结核病引起的,须治疗原发病。病至后期,极度消瘦者应配合药物或中西医结合治疗。
④、本病的预防较治疗更为重要,提倡母乳喂养,断乳时给予营养丰富而易消化食物。平时饮食应定时定量,避免偏食。
小儿推拿用什么介质 莲藕汁
莲藕有清热生津,凉血散瘀的作用,蘸莲藕汁进行推拿,可增强治疗小儿疳积,肌肤瘙痒等病症的效果。
香榧果有什么功效 驱虫消积
在中医学上,香榧能驱虫,有很好的杀除肠道寄生虫的作用,且药性甘平不伤胃,对蛔虫、钩虫、绦虫、姜片虫等多种肠道寄生虫引起的虫积腹痛均可使用;还能消疳积,可治疗小儿疳积,对儿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大、腹痛有虫者尤为有效。
如何有效治疗小儿疳积
小儿疳积的临床表现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如果小朋友常出现烦躁不宁、咬牙嚼指、揉眉捋眼的现象,可能是小儿疳积的表现。小儿疳积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临床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面色不华,有明显的脾胃症状。
捏脊疗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类病症。
方法:两手沿脊柱两旁,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下而上,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重复三遍至五遍后,再按揉肾俞穴两至三次,每次3至5分钟。
每天或隔天捏脊一次。
适应症: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
功效: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提高免疫力。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
注意: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饭后不宜立即捏拿,需休息两小时后再进行。
儿童神经性面瘫中医特色治疗
1、病久虚中挟实,重在养血通络
面瘫发生在2个月以上,属于正虚邪实,病人除具面瘫主证外、还出现动辄乏力、自汗、耳鸣、胃纳不佳等气血不足之证。治疗则宜疏通经络、补益气血,选炙淮 山、黄芪、苡仁、赤芍、丝瓜络、石菖蒲、川芎、葛根、丹参、白芍。若面部肌肉萎缩,皮肤麻木较甚者,可加20克当归,6克红花;若眼睑闭合无力者,可重用 30克黄芪,并加升麻、党参各10克。
2、初起风邪客络,治宜祛风解毒。
面瘫多发生在春秋之季,可见口眼歪斜、耳鸣、头晕、面肌不收,部分欢呼着还可出现典型的剧烈疼痛、皮损红赤、耳后疱疹。面瘫的发生因为感受风寒邪毒,上犯头面,致使气血郁滞、经络阻痹。
面瘫发生较快,符合“风善行而数变”的特性,所以在起病初期,应当祛风解毒,佐以通络牵正。选荆芥、蔓荆子、防风、海风藤、丝瓜络、地龙、蜈蚣、白芥子、伸筋草、全蝎、野菊。若伴耳后疱疹疼痛,则可加板细辛、蓝根、白芷、连翘。
3、中期活血通络、气血瘀滞。
当面瘫发生半月后,病机常转归为气滞血瘀、经脉痹阻,病人面肌萎缩无力、面部麻木不仁;甲皱微循环弯曲度增加,血液粘稠度增高,部分管腔痉挛或狭小。舌紫 暗、瘀点,脉细涩。所以治疗宜侧重活血祛瘀,佐以通络牵正。选红花、当归、蜈蚣、地龙、赤芍、白芥子、川芎、片姜黄、全蝎、桃仁。如果瘀血症状明显,还可 酌用丹参注射液16ml加入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1次/天,1疗程为7天,配合治疗,以改善微循环、增强活血化瘀的作用。
五谷虫的注意事项 消疳积
五谷虫还具有消疳积、治疗小儿疳胀的作用。对于小儿食欲不振、善食饥渴、肚腹膨隆甚至青筋暴起、毛发稀疏、夜卧不宁等疳积症状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起到健脾消食的效果。
慢性唇炎的中医特色治疗
慢性唇炎是指主要发生在唇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慢性非特异性唇炎,而全身性疾病的唇部表现及其它口腔粘膜病在唇部病损均不包括在内。本病常见的临床特征是唇部长期而持续的肿胀、糜烂、渗出、以及干燥、脱屑等体征,患者自觉灼热、疼痛,或有程度不同的痒感。男女均可发病,在青少年中较多见,老年人则少。病程迁延,反复发作。目前,慢性唇炎的分类很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中医科蒋红钢
本病属中医的唇风范畴。
一、病因病理
慢性唇炎大多数原因不明,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1。西医病因病理
(1)长期的外部刺激
如气候干燥、高温作业、烟酒化妆品等均与发病有关。
(2)反复持久的日光曝晒 尤其是夏日,故有称为光化性唇炎。摄人含卟啉多的蔬菜(菠菜、油菜等),以及药物(氯丙嗪、异菸肼)。中药中当归、补骨脂等可使卟啉代谢紊乱,经日光曝晒后,对光敏感而诱发。
(3)不良习惯 如舔唇、咬唇、唇外伤、感染处理不当等,均可形成慢性唇炎。
(4)迟发性变态反应与感染性病灶 迟发性变态反应与感染性病灶,如慢性根尖周炎、鼻咽部炎症等有关部血管炎、淋巴管炎有关。
2.中医病因病机
中医对唇风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风热上攻 过食辛辣厚味,化热生燥,蕴结脾胃,复感风热,外热引动胃火,循经上攻,熏灼口气血壅滞,发生本病。
(2) 脾胃湿热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湿浊内生,湿郁生热,湿热相搏,上犯于唇,而致本病。
(3) 脾虚血燥 脾虚失运,精血不生,脾虚血燥,唇失濡养,形成本病。
(4) 气滞痰凝血瘀 多因情志所伤,气机失调,血行不畅,痰凝内结,气血痰郁结于唇,致使唇病发生。
二、临床表现
慢性唇炎 常累及上下唇红部,以下唇为重,全唇红可见轻度脱屑、脱皮或细鳞屑,并可出现细小或深的纵裂沟,唇红部糜烂、渗出、形成黄色薄痂,或出血后凝结为血痂,唇动作时有出血。自觉干燥、干裂,继发感染后有脓性分泌物。痂皮脱落后形成出血性创面,继之又结痂,反复发生,使唇红部肿胀或慢性轻度增生,颌下淋巴结肿大,有明显疼痛及干裂感。有时可暂时愈合,但常复发。局部刺痛或灼痛,病情较慢,持续数月至数年经久不愈。
对日光敏感,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唇红部以糜烂为主,但不超出唇红缘,为光化性唇炎。
三、治疗
1、治疗原则 避免日光照射或寒风等刺激因素,改变咬唇舔唇等不良习惯,戒除烟酒,停用可疑食物及药物,减少唇部活动。
2、中医治疗
(1)中药内调
从临床治疗的情况来看,多数患者素体脾胃较差,日久损及肝肾,时有兼夹痰湿瘀血等性况,故总体来说以调补脾胃为主,平补肝肾为辅,根据兼症的不同,辩证加减用药。
(2) 外治法
1.自血疗法 这是我科特色疗法,对多种皮肤病效果肯定,从患者反应来来看效果满意。
2.外敷 黄连膏、青吹口散油膏、紫归油等外敷;前者用于唇红肿溃烂者;后两药用于唇干裂者。
3湿敷 鲜马齿苋、大青叶、鲜芙蓉叶、鲜三七叶搓汁外敷患处。
(3)针灸治疗
1.体针 地仓透颊车,留针30分钟。
2.耳针 口、唇、神门、肾上腺,每次选3-4穴,留针30分钟。
四、疗程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可痊愈或好转,目前还未遇到无效者。部分敏感的患者经一周治疗脱皮、发痒等症状可愈合50%以上。
五、预防与调护
1.纠正不良习惯,勿舔唇、咬唇,或揭唇部皮屑等。
2.避免烈日暴晒,风大季节口唇以唇膏润之。
3.少食肥甘醇酒厚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保持口腔卫生。
宝宝吃什么对肺好
1、甘蔗
蔗汁性平味甘,为解热、生津、润燥、滋养之佳品,能助脾和中、消痰镇咳、治噎止呕,有“天生复脉汤”之美称。中医常把其作清凉生津剂,用于治疗口干舌燥、津液不足、大便燥结、高烧烦渴等症。
2、石榴
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3、大枣
大枣能养胃和脾、益气生津,有润心肺、调营卫、滋脾土、补五脏、疗肠癖、治虚损等功效。中医常用其治疗小儿秋痢、妇女脏燥、肺虚咳嗽、烦闷不眠等症,是一味用途广泛的滋补良药。
香榧有什么功效 消积
香榧既能驱虫,又能消疳积,可治疗小儿疳积,对儿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腹大、腹痛有虫者尤为有效。
小儿疳积宜食
对于疳症患儿来说,其饮食应以健脾运消、益气养胃为主。应食用的食物主要有:山楂及山楂制品、麦芽(烘干研粉加糖)、鸡内金、萝卜子、猪肉、牛肉、蚕蛹、鱼子、粳米、猪肚、牡蛎、鱼、虾、鸡、鸭、鹌鹑、猪肝、鸡蛋、糯米、锅巴、白扁豆、鸡肝、蝗虫、南瓜子、新鲜蔬菜、水果等。
1.粳米:性平,味甘,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的作用,最宜小儿疳积者煮粥食用。张耒《粥记》云:“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诀。”明代医学家缪希雍还说:“粳米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
2.糯米:只适宜小儿疳积者煮成糯米粥食用,做饭或做成糕饼点心则不相宜。
3.锅巴:又名锅焦,为烧干饭时所起的焦锅巴。小儿疳积症宜用锅焦煎水代茶饮,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
4.白扁豆:性平,味甘,有补脾、健胃、和中、化湿、止泻的作用。故小儿疳积见有食少便溏,或消化不良、久泻不止者食之最宜,,5鸡肫皮:又叫鸡内金。历代医学家均认为鸡肫皮有消积滞、健脾胃、助消化、疗疳积的作用。据现代研究,人服食鸡肫皮后,胃液分泌量增加,胃酸度及消化力均增高,胃运动功能也明显加强,胃排空率大大加快。这说明中医称鸡内金能“健脾胃,消积滞”是有科学道理的。
6.蝗虫:又叫蚱蜢。蝗虫富含蛋白质及脂肪、钙、铁、磷,并含有维生素A、维生素B等,有补养强壮的效果,可治疗小儿疳积。《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它有“暖胃助阳,健脾运食”的作用。
7.蚕蛹:是一种高蛋白营养滋补品,小儿疳积者宜炒食之,清代名医王孟英认为,常见病饮食宜忌·其他疾病“蚕蛹甘温,补气,止渴,杀虫,治疳积,童苏”。现代民间中也经常将它用于疳积者。
8.南瓜子:性平,味甘,能杀蛔虫,蛔虫引起的小儿疳积,即蛔疳之症患者食之最宜,可用南瓜子炒熟吃,儿童一般每次用50~100克,于早晨空腹时服。
9.猪肚:能补虚损,健脾胃。所以,患有小儿疳积者宜食之。
10.鹌鹑:性平,味甘,能益气补虚,宋代医家寇宗爽就曾指出:“小儿患疳,旦旦食之。”所以,小儿疳积者食之尤宜。此外,小儿疳积者还宜服食谷芽、荞麦、萝卜、青菜、白菜、芹菜、马兰头、梨、苹果、金檎、槟榔(蛔疳者宜食)、莲子粉、山药、玉米粉、蛙肉以及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等。
立秋要吃什么 石榴
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烟民吃什么最清肺 石榴
石榴性温味甘酸,有生津液、止烦渴作用。凡津液不足、口燥咽干、烦渴不休者,可作食疗佳品。石榴捣汁或煎汤饮,能清热解毒、润肺止咳、杀虫止痢,可治疗小儿疳积、久泻久痢等。
中医特色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药物组成:儿茶3克,五倍子、白芨、生地、白头翁各10克,川连12克,三七6克,水溶珍珠粉4克(另包)。
用法:将前七味加水1000毫升,煎煮两次(火候中等),每次1小时,浓缩到药液200毫升,加入珍珠粉调匀备用。在每晚临睡前排空大便后。将药液加温到30~C左右时灌肠.导管插入肛门20-30厘米(患者取左卧位).将药液150-200毫升缓慢注入.儿童100毫升,每晚1次,灌毕取侧卧位.最少要1小时以上,保留时间越长越好(使药液充分吸收于肠壁粘膜),lO次l疗程,严重者20~30次。
功效:清热利湿。敛溃止泻,化瘀通络。
主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方解:本方取黄连清热化湿:生地、白头翁凉血和营、消炎解毒:三七化瘀活血止血;儿茶、五倍子、珍珠粉有收湿敛疮、生肌止泻作用。全方合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收效良好。
笔者体会: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必须饮食清淡,忌食油腻、荤腥以及不消化食品,并戒烟酒、不吃辛辣刺激性食物;适寒温、调饮食,保持心情愉快,情绪乐观。
吃鲈鱼有什么好处
鲈鱼可以治疗小儿疳积和消瘦的症状。特别是孕妈在怀孕的时候出现水肿,胎动不安的现象,都可以通过食用鲈鱼来改善,对于孕妇朋友们来说很有帮助。
小儿疳积偏方有哪些偏方
1、疳积散外敷治疗小儿疳积
方剂: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7根(每根寸许)。
制用法:上药研末,加鸭蛋1枚(弃黄取清)、白酒5毫升,调拌,然后用纱布压成两块药饼,外敷神厥,命门两穴,24小时后取下。
功效:治小儿疳积良方。
2、疳积散外敷内关穴治疗小儿疳积
方剂: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贮藏备用。
制用法:用法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后则去之。
疗效:疳症初、中期,一般1次见效,少数患儿2次,最多不超过3次,每次间隔2-3天。
3、蝼蛄蛋治小儿疳积
方剂:蝼蛄(活者为佳)、鸡蛋各1枚。
制用法:先将鸡蛋敲一小孔(约蚕豆大),将缕站放入蛋内,用纸封固,或用胶布贴封。将鸡蛋煨熟,每天服1枚,1次食之。轻者用3枚,重者间隔1周再用3枚。
4、治疳灵治小儿疳积
方剂:生栀子仁30粒,桃仁7粒,皮硝9克,葱头7个.飞罗而1匙,鸡蛋1枚(去黄),蜂蜜适量。
制用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蜂蜜、蛋清调匀,备用。用荷叶为托,外敷肚皮上,用纱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功效:清热、活血、消积。小儿疳疾,症见头大颈细,面露青筋,腹大便泄等。
5、疳积方治小儿疳积
方剂:皮硝9克,苦杏仁6克,生栀子7粒。真头道酒糟180克,葱头7个,白飞罗面9克,大红枣7粒(去核)。
制用法:共入石臼内,捣烂如泥,备用。用白布2幅,约半尺阔,把药;放在布上摊开。1幅贴在肚脐眼上,1幅贴背后,对着肚脐眼处,用带捆好。贴3日后,皮肉上不见青色,再贴1次。
功效:清热、行滞、消积、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