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中医有哪些消除落枕

中医有哪些消除落枕

一、冷敷:

一般落枕都属于急性损伤,多见局部疼痛、僵硬。这样,在48小时内只能用冷敷。可用毛巾包裹细小冰粒敷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一次。

二、热敷:

待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可用热毛巾湿敷,亦可用红外线取暖器照射,还可用盐水瓶灌热水干敷。

三、按摩:

经上述方法后,颈肩仍觉疼痛者,可用分筋法按摩,由家人代劳。患者取坐位,暴露颈肩部,医者站在患者后方,在患肩处涂少许红花油或舒筋油,将左手扶住患者头顶位置,用右手拇指放在患肩痛处轻揉按摩,并向肩外轻轻推捋以分离痉挛痛点。每日推3-6次,一般在分筋按摩后,颈肩疼痛都可缓解。

中医治疗落枕

中医认为,如果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会导致机体脉络空虚。同时,夜间阳气渐衰、阴气渐盛,如果夜间睡眠时不注意保暖,便极容易受邪导致脉络受阻进而出现落枕。一般来讲,如果一个月中偶尔出现一两次落枕,不必放在心上,只要改变长时间伏案的工作方式、增加运动即可。另外,经常用热毛巾热敷颈部,也会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改善症状的目的。

值得强调的是,如果病人一个月中出现落枕达到3次以上,甚至频繁发作时就要有所警惕了。这时可能与病人体内瘀血太重有关。此时一定要从颈椎找原因。临床统计发现,落枕病人多与每天长时间伏案工作导致机体透支引发气虚有关。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当气无法推动血运行时,颈部再感受寒邪,必然会导致落枕。因而,此类病人除了常常出现落枕外,还多会伴有精神疲惫、精力不集中、乏力、头晕、记忆力差等气虚的症状。此类病人除了要到正规的中医院接受针灸、理疗外,最好配服中药进行调理。可选用党参、当归、元胡、川芎、桃仁等中草药进行益气、活血、扶正等治疗,效果会更好。

中医6个方法治疗落枕

1、中药枕头预防落枕

在制作枕头时,可加入研细的中药,例如黄芪、当归、甘草等,以促进颈部血液循环。另外,平日要注意颈部保健,如久坐工作的人,要经常起身抬头活动颈部,防止颈肌慢性劳损。久处冷气空调环境者,更要注意颈部保暖,尤其需固定姿势工作者或伏案午睡的人。

2、冷敷

如果局部疼痛、僵硬严重或者有肿胀或灼热感,就表示受伤部位充血发炎。所以,在24小时内,应该给予冷敷。可用毛巾或塑料袋包裹小冰块敷患处,每次15—30分钟,每天两次,严重者可每小时敷一次。

3、热敷

等到炎症疼痛减轻时,再考虑热敷,以疏通经络,活血化淤。可用热毛巾湿敷,或用热水袋干敷。有时间的话,可洗热水澡,尤其在颈部患处用热水反复冲洗,边洗边用手按摩颈部,效果更佳。

4、运动疗法

坐在椅子上,胸部挺起,头先向下低,以下颌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上仰头,眼睛看向天花板。停留3秒钟后再低头,如此反复20次。

5、拔罐疗法

首先在颈、肩、背部找出两三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6、抚摸疗法

患者正坐,医者立于一侧。先用双手从患者头顶分别向左右抚摸,到耳尖为止,再用双手从两鬓角向后抚摸,到耳尖为止,然后用双手从两耳尖开始,沿着耳前向颌骨方向抚摸,最后用双手从太阳穴开始,沿耳尖、耳后、颈部方向抚摸,到冈上肌为止。抚摸时手法要轻柔,遇到痛点时,轻柔按压10余下,以增强效果。

落枕了什么办法最有效 妙用白酒生姜治落枕

当落枕程度较轻时,先将适量白酒洒于手心,用酒按摩有酸痛感的颈项部位至发热。然后,取生姜切片随头颈部轻轻摇动来回擦拭,此方可调和气血,疏风散邪,缓解或消除落枕。

中医针灸治疗冬季落枕

冬季是落枕的多发季节,寒冷的天气会降低颈部肌肉组织活性,很容易导致肌肉痉挛,加之睡眠时睡姿不当,枕头不合适等因素,反复落枕就发生了。一觉醒来全身酸痛不说,身体还像个机器人般不能行动自如。中医专家介绍说:落枕归属于中医“落枕风”、“失枕”范畴。除了在痛处推拿按摩外,其实可以巧妙利用两个穴位来针灸治疗,效果更加明显:

一,外劳宫(落枕)穴

位置:在手背,第2、3掌骨间,约掌指关节后0.5寸(约患者1小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落枕、肩背痛。

推拿按摩法:以手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左右穴都做。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二,颈百劳穴

位置:在颈部,第7颈椎棘突直上2寸(约患者3横指宽),再向左右旁开1寸(约患者1拇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落枕、颈部僵硬、咳嗽、气喘、颈淋巴结肿块等。

推拿按摩法:以拇指向下直按(与皮肤垂直))30秒后放开,重复几次。左右穴都做。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中医针灸治疗落枕的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外劳宫穴和颈百劳穴。除了可以对这两个穴位施针外,直接按摩推拿也同样起到治疗落枕的功效。

中医解析落枕原因

1、睡姿不良,颈盘受挫:杜病多因睡觉时枕头过高、过低或过硬;或睡姿不良,头枕过度偏转,使颈部肌肉长时间处于一种过度牵拉状态而损伤。这种损伤往往较轻,经治疗会很快痊愈。

2、风寒侵淫:颈肩裸露感受风寒致使颈筋气血凝滞、筋脉不舒,而发生颈肩疼痛。此型有风邪偏盛与寒偏盛两种类型,应注意分辨。

3、肝肾亏虚,复感外邪:平素肝肾亏虚之人,缺乏筋肉锻炼,身体衰弱,气血不足,循行不畅,舒缩活动失调;或有颈椎病,久伤不愈或筋骨萎弱、疲劳过度复感风寒侵袭,致经络不舒,肌肉气血凝党政军而痹阴不通,僵凝疼痛而发生本病。

中医治疗落枕的方法

1、刺灸法

治则:调气活血,舒筋通络

处方:落枕穴 压痛点 后溪 悬钟

方义:后溪,悬钟为循经取穴,可疏调太阳,少阳经气,解痉止痛;落枕穴为经验穴。

随证配穴:恶寒头痛—风池、合谷,肩痛—曲垣、肩髃,背痛—肩外俞、天宗。

操作:毫针刺,泻法。先刺落枕穴或悬钟,轻轻捻转,嘱患者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当即缓解,再针近部诸穴,并可配合温针或拔火罐。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

2、耳针法

选穴:颈、颈椎、肝、脾、神门

方法:毫针刺,中强度刺激,捻针时嘱患者徐徐转动颈项,每次留针30~60min,每日1次。

经常落枕是早期颈椎病的表现

一般来说,人们总以为年轻人不会落枕,实际上,落枕已经从以前的中老年病变成了年轻人的常见病。现代人之所以落枕,是因为工作劳累过度,加上晚上吹了空调,局部着凉加上睡眠姿势不当,才引发落枕。

另外,还有很多人认为落枕不是病,不管它也会慢慢好。健康专家提醒:“落枕,特别是反复落枕,一年内出现三四次甚至更多,就是早期颈椎病的一种表现。”西医称落枕为“急性颈椎关节周围炎”,这说明落枕是一种急性炎症,治疗不彻底,就会演变成慢性病。

出现落枕,说明颈椎周围的韧带已松弛,失去了维护颈椎关节稳定性的功能,医学上称为“颈椎失稳”,而且椎关节已可能发生“错位”,可累及椎间盘,使骨质增生加速,发展成颈椎病。因此,专家指出,第一次落枕要重视,一定要彻底治愈,掐灭颈椎病的苗头。中医治疗落枕有特效,推拿按摩、针灸等不仅可减轻颈椎酸痛、僵硬症状,而且能去除落枕的病根儿。

超有效治疗落枕中医疗法

一、中草药内服疗法

材料:葛根、赤芍各12克,麻黄6克,桂枝10克,甘草4克,生姜3片,大枣3枚。

做法:将上述材料用水煎汁,分2次服用,每日1剂。

二、抚摸疗法

患者正坐,医者立于一侧。先用双手从患者头顶分别向左右抚摸,到耳尖为止,再用双手从两鬓角向后抚摸,到耳尖为止,然后用双手从两耳尖开始,沿着耳前向颌骨方向抚摸,最后用双手从太阳穴开始,沿耳尖、耳后、颈部方向抚摸,到冈上肌为止。抚摸时手法要轻柔,遇到痛点时,轻柔按压10余下,以增强效果。

三、按摩疗法

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先用双手从颈后起,分别向两肩及背部轻抚几遍,使颈部肌肉放松,再按压、拿揉肩井、风池、大椎、身柱等穴各30下,最后在颈部涂红花油或风油精,用烤热的木梳背沿患测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梳熨30下,帮助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四、拔罐疗法

首先在颈、肩、背部找出两三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五、耳穴压豆疗法

取耳穴颈、神门穴及耳部敏感点,把绿豆压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8x0.8厘米伤湿止痛膏粘贴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2分钟。

六、运动疗法

坐在椅子上,胸部挺起,头先向下低,以下颌骨挨着胸部为止,然后向上仰头,眼睛看向天花板。停留3秒钟后再低头,如此反复20次。

落枕的中医疗法

落枕的治疗方法很多,手法理筋、针灸、药物、热敷等均有良好的效果,尤以理筋物法为佳。

落枕热敷局部家人可帮助落枕者进行按摩、热敷以减轻痛苦

1.按摩

立落枕者身后,用一指轻按颈部,找出最痛点,然后用一拇指从该侧颈上方开始,直到肩背部为止,依次按摩,对最痛点用力按摩,直至感明显酸胀即表示力量已够,如此反复按摩2~3遍,再以空心拳轻叩按摩过的部位,重复2~3遍。重复上述按摩与轻叩,可迅速使痉挛的颈肌松弛而止痛。

2.热敷

采用热水袋、电热手炉、热毛巾及红外线灯泡照射均可起到止痛作用。必须注意防止烫伤。

3.选用痛处擦揉,每天2~3次,有一定效果。

4.星附膏、外贴颈部痛处,每天更换一次,止痛效果较理想,但病人自感贴膏后颈部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孕妇忌用。

5.耳针

耳针埋穴于颈、枕区,以食指尖按压上述耳穴5~10分钟,或以食指端按摩上述耳穴。

6.针刺

不能前后俯仰者,取大抒、京骨穴、昆仑穴;不能左右回顾者,取肩外俞、后溪、风池穴。一般可取悬钟穴,位于足外洞上三寸,针4~5分,灸3~7壮,亦可按摩此穴,每次15分钟。

7.口服去痛片1片,有临时止痛之效。

8.改变睡眠姿势,调整枕头高低,自己扭动脖子。

9.如为颈椎病引起,在体疗科医师指导下,进行家庭自我疗法。

10.落枕严重者,局部注射0.25%奴夫卡因10毫升,止痛效果明显。

另外,有一部分中成药亦具有不错的疗效,是结合了针灸与药物的原理,在临床上具有不错的疗效。

中医针灸如何治疗“落枕”

一:颈百劳穴

位置:在颈部,第7颈椎棘突直上2寸(约患者3横指宽),再向左右旁开1寸(约患者1拇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落枕、颈部僵硬、咳嗽、气喘、颈淋巴结肿块等。

推拿按摩法:以拇指向下直按(与皮肤垂直))30秒后放开,重复几次。左右穴都做。

针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中医针灸治疗落枕的常用的两个穴位是外劳宫穴和颈百劳穴。除了可以对这两个穴位施针外,直接按摩推拿也同样起到治疗落枕的功效。

二:外劳宫(落枕)穴

位置:在手背,第2、3掌骨间,约掌指关节后0.5寸(约患者1小指宽)处。左右各1穴。

主治:落枕、肩背痛。

推拿按摩法:以手指向下按压30秒后放开,重复按几次。左右穴都做。

针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落枕了什么办法最有效

(一)治疗落枕的方法

(1)局部热敷,用热毛巾敷患处,一天多敷几次,效果较好

(2)按摩、推拿局部痛点,同时配合慢慢活动

(3)贴伤湿止痛膏,必要时针炙,效果都比较好。

(二)穴位按摩

讲到落枕治疗之法,各书不一,归纳起来是按摩天牖、风池、哑门、天柱、肩中俞、肩并、秉风,或乳突、发后、手三里等,经我实践,肿下是最佳穴位,用指压法指压,手到病除,如再配以上述穴位,疗效更为理想,遇到有人落枕,多次使用此法,效果亦佳。

(三)防治脖子痛的简易保健操

①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②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③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④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有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⑤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预防落枕,主要注意睡眠姿势和枕头不宜过高。

颈椎按摩器

一、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按摩器可治疗低血压、风湿病、关节炎、肩周炎、腰肌劳损、神经痛、月经不调、阳痿、性机能衰退等疾病,而且效果显著。

二、美容功效:

减肥(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提高人体免疫力,促进脂肪乳化、分解、代谢,从而达到消脂减肥的目的)、产后腹部松弛、隆胸、面部痤疮等。焚烧脂肪,有些瘦身。

三、消除身体疲倦:

按摩器可消除疲倦,针对各种身体不适:全身疲劳、神经衰弱、腰背酸痛、肩颈痛、腿痛等﹔疲倦是一种片面不适感受,但客观上会在同等条件下,失掉其完毕正本所从事的正常活动或工作能力。按摩器消除因剧烈运动构成的疲倦并放松肌肉。

四、消除落枕带来的疼痛:

落枕的常见发病通过是入睡前并无任何体现,晨起后却感到项背部显着酸痛,颈部活动受限。这说明病起于睡觉之后,与睡枕及睡觉姿态有密切关系。按摩器可消除因睡觉落枕构成的肩部痉挛。

五、改进气血循环:

按摩器加促血液循环、增进新陈代谢,从而改善睡眠,使大脑能得到充分氧份,使您精神焕发、头脑清晰;根据传统经络理论,吸收太极、气功等摄生办法的精华,并将腹式呼吸归入其间。消除因终年气血循环不畅构成的痛苦。

六、红外线热疗:

大面积红外线热疗。是运用高频或超高频电磁场效果于人体,使人体发生内生热、抵达消炎、消肿、止痛和改进血液循环意图。

相关推荐

中医教你治疗落枕的推拿手法

其实落枕和自己平时睡眠的一些姿势是关系的,所以希望大家想要更好的去避免这种问题,那么就一定要注意自己日常生活当中的睡眠,这样才能够尽可能的减少这种问题带来的影响。 {位置】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强烈压痛之处。 【方法】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

中医帮你缓解落枕脖子疼

缓解落枕的保健操 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预防落枕,主要注意睡眠姿势和枕头不宜过高。 缓解落枕的其他方法 中药枕头:

中医教你按摩穴位治疗落枕

晚上睡觉的不注意,再加上睡觉姿势的固定,就容易发生落枕落枕,不仅让你感觉脖子异常的酸痛,同时还给你的生活带来一定的小烦恼。中医穴位按摩方,专门帮你治落枕。 位置 落枕穴在手背侧,当第二、第三掌骨之间,掌指关节后约1厘米处。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触摸,从骨和骨变狭的手指尽头之处起,大约一指宽的距离上,一压,强烈压痛之处。 方法 用拇指的指尖切压揉按落枕侧的“落枕穴”,并同时活动被切压手的手指,以加强穴位的指压感觉。按摩手部的同时,缓慢活动颈部:将头稍向前伸,由前下方缓缓缩下去,使下颌向胸骨上窝靠近,颈部肌肉保

经常落枕小心是颈椎病前兆

吹空调吹出落枕 天气炎热,28岁的张小姐每天都要开空调才能入睡,一天晚上加班到12点才休息,晚上睡得很熟,早上起床刷牙的时候,突然感觉左侧颈部酸痛,而且不能仰头,原来是落枕了。原以为活动一下就能好转,不料越活动脖子越痛,自己涂了一些风油精按摩之后,不但没改善,反而些红肿。过了三四天,落枕症状渐好转,张小姐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一周后再次落枕,到医院检查,医生说她已颈椎病的早期症状。 一般来说,人们总以为年轻人不会落枕,实际上,落枕已经从以前的中老年病变成了年轻人的常见病。张小姐之所以落枕,是因为工作

落枕针灸用吗 落枕辩证施治

证候:一般在早晨起床后,突然发现一侧颈项强直,难以俯仰转侧,局部酸楚疼痛,或向同侧肩背及上臂扩散,按之压痛明显,但无红肿,若见风寒者,可头痛恶风等。 治疗法则:舒筋活络,行气止痛。 治疗处方:大椎八阵,河车路;风府至身柱段,后溪,悬钟,外劳宫。 手法:杵针用平补平泻法,并可加灸法。 方义:本病以经络组织为主,故用大椎八阵,河车路以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外劳宫又名落枕穴,在手背第2,3掌指掌关节后约0.5寸的凹陷处,为治疗落枕的经验穴;后溪通于督脉,可治督脉经所循行部位的疾病;悬钟为筋之会穴,故后溪,悬钟相

如何医治落枕

落枕脖子痛的方法 一、简易保健操 1.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2.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3.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4.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5.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预防落枕,主要注意睡眠姿势和枕头不宜

中医治疗落枕的八个方法

一、按摩疗法 患者正坐于方凳上,医者立于病人背后,先用双手从颈后起,分别向两肩及背部轻抚几遍,使颈部肌肉放松,再按压、拿揉肩井、风池、大椎、身柱等穴各30下,最后在颈部涂红花油或风油精,用烤热的木梳背沿患测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自上而下梳熨30下,帮助疏通经络、调畅气血。 二、拔罐疗法 首先在颈、肩、背部找出两三个压痛点,在压痛点上用三棱针划痕,然后拔火罐,待出血少许即起罐。 三、耳穴压豆疗法 取耳穴颈、神门穴及耳部敏感点,把绿豆压在选定的穴位上,用0.8x0.8厘米伤湿止痛膏粘贴固定。每日按压3次,每次2分

落枕和颈椎病什么区别

落枕是可以在短时间内恢复的,短则1、2天,长则5、-7天,也都可以恢复正常了,而颈椎病则是一种慢性疾病,不会快速恢复的,这是二者最大的区别。 通常来说睡落枕以后和颈椎病这两种颈部的不适,是一定的区别的,但是都颈部的活动受限的表现的,时候落枕的这种症状更是明显的,但是一般半天的时间后,会自行的消失的。 而颈椎病的不适症状则是不会自行消失的,通常是持续存在的颈部的活动受限,而且的人还伴头痛,恶心的表现。但是落枕是没这种不适的症状存在的。这点是两者的区别之一。 还一个区别就是,两者的好发人群是不一

消除眼袋的中医疗法

出现眼袋,主要以下这些原因 1、先天体质。 2、年长肌肉松弛,因为眼部神经疲乏或老化,使得肌肉衰弱,累积脂肪,造成眼皮组织松弛现象。 3、心理问题 当心理压力或紧张、苦恼、悲伤或职业倦怠达到一个程度时,脾胃功能减弱,水湿运化不畅,亦可形成眼袋。 4、急性肾炎病患 晨起上下眼睑肿,代表脾虚、脾热。 通常在中药治疗眼袋常用的方剂 越婢加术汤、柴胡桂枝汤、半夏厚朴汤、半夏泻心汤、甘麦大枣汤等方剂,常并用桑枝、泽兰、浮萍、荷叶、车前子、丹参、薏苡仁、牡丹皮等药。 不过,在以前也人用黑大豆五十克,装入布袋上

中医治疗落枕的五个小方法

一、简易保健操 1、将左手或右手中、食、无名指并拢,在颈部疼痛处寻找压痛点(多在胸锁乳突肌、斜方肌等处),由轻到重按揉5分钟左右,可左右手交替进行。 2、用小鱼际由肩颈部从上到下,从下到上轻快迅速击打两分钟左右。 3、用拇指和食指拿捏左右风池穴、肩井穴1-2分钟。 4、以拇指或食指点按落枕穴(手背第2、3掌骨间,指掌关节后5分处),待酸张感觉时再持续2-3分钟。 5、最后进行头颈部前屈、后仰、左右侧偏及旋转等活动,此动作应缓慢进行,切不可用力过猛,预防落枕,主要注意睡眠姿势和枕头不宜过高。 6、针对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