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心脏病临床表现
高原心脏病临床表现
1.心功能代偿期
患者可以长期耐受,无任何自觉症状和体征,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出现心力衰竭,如过度疲劳、感染、精神紧张,或由高原转往更高的海拔地区,或由平原重返高原等等。多数病人心脏有轻度扩大,心尖部闻及2/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音亢进,肺部少许湿啰音,平时可无明显症状,或出现头痛、胸闷、心悸、气促等。
2.心功能失代偿期
随着病程进展,心悸、气喘、呼吸困难、发绀加重,如伴红细胞增多症,发绀将更明显;继之出现颈静脉怒张,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尖区2/6~3/6级吹风样收缩期杂音,个别病人还可出现舒张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或伴分裂,两肺闻及干、湿啰音,肝脏增大,下肢水肿,杵状指发生较少,部分病人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血栓或栓塞。
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表现
先天性心脏病的种类很多,其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畸形的大小和复杂程度。复杂而严重的畸形在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症状,甚至危及生命。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简单的畸形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但疾病仍然会潜在地发展加重,需要及时诊治,以免失去手术机会。主要症状有:
1.经常感冒、反复呼吸道感染,易患肺炎。
2.生长发育差、消瘦、多汗。
3.吃奶时吸吮无力、喂奶困难,或婴儿拒食、呛咳,平时呼吸急促。
4.儿童诉说易疲乏、体力差。
5.口唇、指甲青紫或者哭闹或活动后青紫,杵状指趾。
6.喜欢蹲踞、晕厥、咯血。
7.听诊发现心脏有杂音。
iga肾病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常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数小时至2天内出现肉眼血尿,通常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个别可达1周。这类病人约占总数的40%~50%,儿童中略高。个别可有严重的腰痛和腹疼,可能与肠道IgA血管炎有关。IgA肾炎另一常见表现为无症状血尿和/或蛋白尿,约占总数的30%~40%。其中20%~25%病例在病程中可发生1次或数次肉眼血尿。
肾病综合征可见于5%~20%的病人中以儿童和青年病例为多常属弥漫性增生型伴或不伴肾小球硬化此外,有时系膜IgA沉积为主的现象也可以出现在以足突融合为特征的微小病变肾病中。
约不到10%患者可呈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通常能自行缓解其中20%~25%则可能需要透析,多因患有新月体肾炎在病程活动期有氮质潴留者并不少见,约占25%。起病时即有高血压约占10%,然在30岁以后起病者中显著增多;随病程延长,伴高血压者超过40%。
银血病临床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不同,银屑病共分四型:
寻常型银屑病
为临床最多见的一型。皮损初期为红色丘疹或斑丘疹,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可逐渐扩大融合成红色斑片,境界清楚,基底浸润明显,皮损表面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易刮除。去除表面鳞屑可见一层淡红色发亮薄膜,再刮除薄膜,出现筛状小出血点,称为“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本病的临床特征。
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表现形式:点滴状银屑病:表现为粟粒至绿豆大小丘疹,呈点滴状散布全身。
钱币状银屑病:损害较大,呈圆形斑片状。
地图状银屑病:损害不断扩大,相互融合呈大片不规则状。
脂溢性皮炎样银屑病:损害多见于头皮、眉和耳部,并具有脂溢性皮炎和银屑病的临床表现。
蛎壳状银屑病:皮损鳞屑干燥增厚,呈污褐色,重叠堆积,形如蛎壳。
慢性肥厚性银屑病:皮损反复发作,呈肥厚似皮革状或苔藓样改变,多发生于胫前或尾骶、肘部。
疣状银屑病:因反复剧烈搔抓,皮损表面呈扁平赘疣状。
各部位银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损害可见于全身各处,多对称发生。但以头皮和四肢伸侧多见。指(趾)甲和黏膜亦可以被累及,少数可见于腋窝和腹股沟等皱褶部位,掌跖较少发生,各部位银屑病的特点如下:
头部银屑病鳞屑性红斑,边界清楚,鳞屑色白或污黄,皮损处毛发呈束状,皮疹可仅见于头部,也可同时见于全身各处。
面部银屑病鳞屑较薄,皮损散在分布,呈脂溢性皮炎样损害。但同时躯干四肢可见银屑病改变。
皱褶部银屑病皮损多见于腋下、乳房、腹股沟及会阴等处,皮损表面湿润而呈湿疹样改变。
黏膜银屑病常发生于龟头和包皮处,为边界清楚的光滑干燥性红斑,刮之有白色鳞屑,身体其他各处均可见银屑病改变。
指(趾)甲银屑病大多数银屑病患者具有指(趾)甲损害。表现为指(趾)甲板无光泽,肥厚,游离端与甲床分离,甲板表面有点状凹陷,有时甲板畸形或缺如,呈甲癣样改变。
掌跖银屑病 少见,可与其他部位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见于掌跖。皮损为境界明显的角化性斑片,中央较厚,边缘较薄,斑上可有点状白色鳞屑或点状凹陷。
毛囊性银屑病 罕见,常发生与典型的银屑病损害之后,可由两种不同临床类型:成人型和儿童型。
丝虫病临床表现
急性期的临床症状表现为淋巴管炎、淋巴结炎及丹毒样皮炎等。淋巴管炎的特征为逆行性,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地发展,俗称“流火”或“红线”。上下肢均可发生,但以下肢为多见。当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局部皮肤出现弥漫性红肿,表面光亮,有压痛及灼热感,即为丹毒样皮炎,病变部位多见于小腿中下部。在班氏丝虫,如果成虫寄生于阴囊内淋巴管中,可引起精索炎、附睾炎或睾丸炎。在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头痛、关节酸痛等,即丝虫热。有些患者可仅有寒热而无局部症状,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的表现。
慢性期阻塞性病变由于阻塞部位不同,患者产生的临床表现也因之而异:包括象皮肿、睾丸鞘膜积液、乳糜尿等。
除上述病变外,女性乳房的丝虫结节在流行区并不少见。此外,丝虫还偶可引起眼部丝虫病,脾、胸、背、颈、臂等部位的丝虫性肉芽肿,丝虫性心包炎、乳糜胸腔积液,乳糜血痰,以及骨髓内微丝蚴症等。
隐性丝虫病的临床表现为夜间发作性哮喘或咳嗽,伴疲乏和低热,血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水平显著升高,胸部X线透视可见中下肺弥漫性粟粒样阴影
痨病临床表现
1.肺部结核
咳嗽、咳痰是肺结核最常见的早期症状,痰内带血丝或小血块。
2.胃部结核
临床表现很不一致,有些无症状或很轻微,有些类似慢性胃炎、胃癌、多数似溃疡病,患者有上腹部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反酸嗳气,腹痛与进食无关。幽门梗阻所表现的呕吐多以下午、晚间为重,呕吐物为所进之食物,不含胆汁,潜血可为阴性,呕吐后腹胀减轻。除胃症状外还可伴全身结核症状,如乏力、体重减轻、下午发烧、夜间盗汗等。体格检查上腹有时可触及不规则的包块,有幽门梗阻时,在上腹部可见胃型、蠕动波及震水音。
3.肝结核
最常见的症状为发热和乏力。其他症状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发热多在午后,有时伴畏寒和夜间盗汗;有低热者也有弛张型者,高热可达39~41℃。身患结核病者可长期反复发热。
4.肠结核
临床表现在早期多不明显,多数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如与肠外结核并存,其临床表现可被遮盖而被忽略。因此,活动性肠外结核病例如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
心肌炎能引起心脏增大吗
有不少心肌炎患者发生心脏增大的症状之后看不懂B超单,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发生心脏增大,下面几篇文章小编将着重分析一下心脏增大的分类和鉴别。心脏增大是可以由心肌炎引起,叩诊心界向左右两侧扩大,与心包积液时的心界变化相似,依据X线及超声心动图可对二者加以鉴别。
心肌炎指发生于心脏肌层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心脏增大及心力衰竭,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指原因未明的心肌病,病变仅位于心脏,而后者是心脏受全身性疾病所累及,病变除侵犯心脏外,还侵及其他器官。
1、原发性心肌病
(1)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临床上较多见的一种原发性心肌病,其病因不明,推测;与病毒感染及免疫机制缺陷等因素有关。本病多发生于男性,常有20-50岁起病,以心力衰竭力主要表现J线检查示心影增大,心电图可有心肌缺血的改变。超声心动图对本病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显示全心腔扩大,室间隔及室壁变薄、运动减弱,瓣膜口开放幅度较小。
扩张型心肌病须注意与冠心病中的心力衰竭型相鉴别。前者发病年龄较轻,心力衰竭可为首发症状,经治疗后心影可缩小;后者多为老年患者,既往可有多年的冠心病史。超声心动图对二者鉴别意义较大。
(2)厚型心肌病:本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病理特征为心肌不均匀肥厚,主要累及左心室及室间隔。患者发病年龄较轻,多在30岁之前即出现胸痛、晕厥等症状,查体心尖搏动呈抬举性,心界向两侧扩大,胸骨左缘第3、4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电图示左室肥厚劳损,并出现异常Q波,对本病有提示诊断的意义。超声心动图可显示心肌的不对称肥厚,部分患者同时合并左室流出道梗阻。
(3)限制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的病理改变为心肌纤维化或心内膜纤维增生,导致心脏部分堵塞。多见于婴幼儿,心脏增大较迅速,症状与体征表现和缩窄性心包炎相似,但前者于二尖瓣或三尖瓣区常有收缩期杂音,心电图有束支传导阻滞J心室肥厚等变化;而后者于X线检查可见心包钙化,患者常有结核病史。超声心动图及放射性核素显像对二者鉴别诊断意义较大。
(4)围产期心肌病:围产期心肌病是指发生于产前三个月或产后五个月之内的心肌病。患者过去无心脏病史,临床表现主要是心力衰竭,发病距分娩的时间越近,症状也越重。心电图无特异性改变,可有心律失常等改变。诊断本病时须排除心瓣膜病、心包积液及其他类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对此病诊断有一定价值。
(5)克山病:克山病为一地方病,与硒缺乏有关,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云南一带,病区主要在丘陵地区,北方主要侵犯育龄期妇女,在南方则多见于断奶后、学龄前儿童临床表现有胸闷、心民乏力、恶心* 吐等,心尖部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律不齐。心电图示房室传导阻滞或束支传导阻滞。X线检查示心脏向两侧扩大,以左心室为著。
2、继发性心肌病
(1)贫血性心脏病:本病患者有长期重度贫血病史。皮肤效膜苍白,心尖部可闻及功能性收缩期杂音,由于心脏增大,有时在心尖部、主动脉瓣区与肺动脉瓣区可听到功能性舒张期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速、低电压、T波平坦或倒置S-T段压低等变化。抗贫血治疗奏效后,上述的心脏病病征可基本恢复。
(2)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本病女性多见,常为40岁以上的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可有心脏增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随着原发病的好转,心脏病变基本治愈。
另外,对于已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若同时伴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症状,而洋地黄疗效较差时,应考虑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脏病的可能。
(3)或液性水肿性心脏病:本病临床较少见,主要表现有呼吸困难、心绞痛等,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易与新液性水肿本身引起的全身水肿、心悸、呼吸困难相混淆,甚至漏诊。二者的鉴别要点为:①部液性水肿的静脉压往往正常,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静脉压增高;②鼓液性水肿时肺动脉压及右心室压力正常,劳动后心输出量增加,但无肺动脉或全身性静脉压的升高,而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情况正相反;③胸部X线检查示载液性水肿时可有浆膜腔积液,但无肺充血征象,并发充血性。动力衰竭时肺充血为其特征;④猪液性水肿时洋地黄类制剂及利尿剂对水肿无效,并发充血性心力衰竭时则治疗有效。
(4)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心脏病系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心脏所致。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出现了心动过速、奔马律、心尖部收缩期杂音,如不及时治疗,多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
(5)系统性硬皮病所致的心脏病变:硬皮病晚期可累及心脏,出现劳力性气促及心律失常,较少发生心力衰竭,若一但出现,对洋地黄治疗反应较差。
(6)脚气病性心脏病:脚气病性心脏病是脚气病中的一个严重类型,临床较少见。发生于热带地区,患者有长期的维生素B1;缺乏史,主要临床表现为心悸,发组,心脏普遍性增大,脉压增大,以及维生素B1缺乏的症状如步态失调,膝腔反射消失等。若发生心力衰竭,常为急性,易导致死亡。上述症状经维生素B1;治疗后可缓解,心脏病征也随之消退。
(7)高山性心脏病变:高山性心脏病变为高山病的表现之一,根据起病急缓,可分为两型:①心脏型急性高山病:发生于进人高山(高原)后的初期,是心脏对缺氧环境的一种急性反应,患者可有心悸气短、红细胞增多,多出现心脏杂音,心脏增大;②高山性心脏病:发生于患者在高原地区工作一段时期后,未能适应缺氧环境而发生的一种心脏病。临床表现为心前区不适,气喘,发组,心脏普遍性增大,多合并全身水肿及体循环淤血征象。
(8)心脏淀粉样变性:心脏淀粉样变性较少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患者半数合并巨舌症,发病多在物岁以上,有病因未明的心脏增大与心力衰竭,或伴有肺功能不全。继发性心脏淀粉样变性多发生于慢性化脓性疾病过程中,可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蛋白尿或肾病综合征。
本病临床表现与限制型或扩张型心肌病相似。心电图突出的表现为低电压。X线检查示心脏普遍性增大,搏动减弱。确诊有赖于心肌活检。
高原病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高原病mountain sickness 由平原进入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对机体产生明显生物效应的地区),或由低海拔地区进入海拔更高的地区时 ,由于对低氧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全或失调而发生的综合征。又称高山病。高原低氧环境引起机体缺氧是其病因。上呼吸道感染、疲劳、寒冷、精神紧张、饥饿、妊娠等为发病诱因 。该病一般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高原病指初入高原时出现的急性缺氧反应或疾病,依其严重程度分为轻型(或良性)和重型(或恶性)。轻型即反应型或急性高原反应;重型又分为:脑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昏迷或高原脑水肿 )、肺型急性高原病(又称高原肺水肿)、混合型(即肺型和脑型的综合表现)。慢性高原病(又称蒙赫氏病)指抵高原后半年以上方发病或原有急性高原病症状迁延不愈者,少数高原世居者也可发病。中国将慢性高原病又分为:高原心脏病、高原红细胞增多症、高原血压异常(包括高原高血压和高原低血压)、混合型慢性高原病(即心脏病与红细胞增多症同时存在)。国外未作上述分型。高原病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头痛、头昏、心慌、气促、恶心、呕吐、乏力、失眠、眼花 、嗜睡、手足麻木、唇指发绀、心律增快等,其他症状和体征则视类型不同而异。高原病亦称高山病、高原适应不全,是指人体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低氧环境下发生的一种特发性疾病。返回平原后迅速恢复为其特点。
临床表现:1、高原反应。2、高原肺水肿。3、高原昏迷。
那高原病的后遗症怎么治疗呢?
治疗:1、高原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即可逐渐缓解。可给予镇静剂,吸氧后多可缓解。必要时返回平原即可自愈。2、高原肺水肿应早期充分吸氧,利尿。绝对卧床,保暖。烦躁不安可给予镇静剂。氨茶碱静注;或选用糖皮质激素及抗菌药物。3、高原昏迷患者易致死,首先减轻脑水肿。注意水、电解质平衡。 4、高原心脏病症状较轻者,可作一般对症处理。5、高原血压异常者,可按一般高血压患者治疗。6、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者,用低流量给氧,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症状严重时,可放血300ml~500ml暂时缓解症状。
以上就介绍了引起高原病的后遗症问题,对于高原病这个疾病来说一定要想办法进行治疗的,而且要知道如何预防这样的后遗症,就应该关注很多的高原病的症状,尤其是要从一些具体的体现方面来预防高原病。
风湿性心脏病手术后遗症有哪些
风湿性心脏病系风湿热后遗症,是因急性风湿热引起心脏炎后,遗留下来并以瓣膜病变为主的心脏病。临床表现主要是病变的瓣膜区出现相应的心脏杂音;心室、心房增大,后期出现心功能不全等。
研究指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和护理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一般在术后是不会出现后遗症的。所以,患者朋友无需太过担心后遗症的问题。
白塞病临床表现
1、口腔溃疡:与复发性口疮相似,多为轻型,也可为重型,反复发作,溃疡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2~5mm,溃疡中央凹陷,上有灰黄白色假膜覆盖,边缘清楚,周围红晕较淡,有疼痛感,好发于唇、颊、咽、软腭等处,任何部位均可累及,溃疡可自行消退,一般7~14天,数日或更长时间复发。
2、眼疾:以虹膜睫状体炎多见,还可见前房积脓、结合膜炎、角膜炎。主要为脉络膜炎、视神经乳头炎、视神经萎缩、玻璃体病变、继发性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剥离、黄斑区变性、眼球萎缩,重者可导致失明。
3、皮肤病损:以结节性红斑最常见而典型,还可表现为面部反复出现的疖肿、痤疮、毛囊炎等。非特异性皮肤刺激反应或称针刺反应、过敏反应性实验阳性,即在注射或针刺后24~48小时,该部位的皮肤进针点可发生红斑、丘疹、结节、水疱或脓疱,甚至溃疡,以针头大小的脓疱,周围有1~5mm红晕多见,4~5天后渐渐消退。
4、生殖器病损:以反复发作的外阴溃疡多见。伴区域性淋巴结肿大。
5、其他:常见的有不对称的大关节肿痛,中枢神经系统、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不常见。还可能有脉管炎、脂肪肝,以及头晕、发热、食欲不振等症状。
6、实验室检查:可能出现的异常有血沉加快、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清C9
明显升高及C反应蛋白阳性、血清铁蛋白浓度下降、血清铜浓度升高、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下降、多形核细胞的趋化活性增加、循环免疫复合物增加、血液流变学检验异常等。确诊白塞病要具有口腔溃疡,再加上复发性阴部溃疡、眼疾、皮肤病(结节性红斑等)、过敏反应性实验阳性4项中的任何2项即可。
综合上面6点内容的介绍相信人们对于白血病的症状表现有了了解,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白塞病确实危害性比较严重,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当中人们出现上述症状的时候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和治愈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