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检查小肠炎
怎样检查小肠炎
1、血象
周围血白细胞增多,甚至高达4,0000/mm3以上,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常有核左移,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常降低。
2、粪便检查
外观呈暗红或鲜红色,或隐血试验强阳性,镜下见大量红细胞,偶见脱落的肠系膜,可有少量或中等量脓细胞。
3、X线检查
腹部平片可显示肠麻痹或轻,中度肠扩张,钡剂灌肠检查可见肠壁增厚,显著水肿,结肠袋消失,在部分病例尚可见到肠壁间有气体,此征象为部分肠壁坏死,结肠细菌侵入所引起;或可见到溃疡或息肉样病变和僵直,部分病例尚可出现肠痉挛,狭窄和肠壁囊样积气。
长期拉肚子怎么办
慢性腹泻常见的病因有:
(1)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肠病(如慢性非特异性结肠炎、肠道息肉、结肠憩室炎、肠道肿瘤如小肠淋巴瘤、结肠癌等。)、肝、胆、胰腺疾病、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肠道微生态失衡等。
(2)全身性疾病。如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甲亢等。
(3) 药物性因素。
(4)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如肠易激综合征等。
鉴于您的病史比较长,需要到附近正规医院消化内科面诊,完善相关检查。
(1)粪便常规检查、粪脂检查、粪便隐血检查、大便真菌检查等,有助于了解是感染性腹泻或吸收不良综合征。
(2)胃镜、结肠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3)腹部超声检查,有助于了解肝、胆、胰腺疾病等。
(4)必要时进行胰腺功能检查、小肠功能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等、血浆激素如甲状腺功能检查等。
上述检查的目的在于排查器质性疾病,明确诊断后再谈治疗,可能就比较有针对性。
胃肠功能紊乱的诊断是排除性诊断,也就是说如果各项检查均无明显异常发现时,才好得出功能紊乱的诊断。
宝宝有点拉稀的诊断方法有哪些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例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
若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
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反复多次查大便常规,病原学检查,各种细菌培养、查阿米巴原虫及病毒等。
腹泻应该做哪些检查项目
1、X线检查:钡餐或钡剂灌肠检查可了解胃肠道的功能状态、蠕动情况等,对小肠吸收不良、肠结核、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结肠癌等有重要诊断价值。
2、B超、CT或MRI检查:可观察肝脏、胆道及胰腺等脏器有无与腹泻有关的病变,对肠道肿瘤性病变也可提供依据。因此,B超、CT及MRI检查对消化吸收不良性腹泻及肿瘤性腹泻等均有辅助诊断价值。
3、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对回肠末端病变,如肠结核、克罗恩病,其他溃疡性病变以及大肠病变,如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直肠息肉及癌肿、慢性血吸虫肠病等均有重要诊断价值。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对胆道及胰腺的病变有重要诊断价值。
5、小肠镜检查:虽然小肠镜检查未能普遍开展(新型小肠镜即将问世),但其对小肠吸收不良及Whipple病等有较重要诊断意义。小肠镜直视下可观察小肠黏膜的情况,活组织病理检查可判断微绒毛及腺体的变化等。
肠炎的检查
因病原不同而异。一般应根据流行学史和临床表现初步加以判断。进一步确诊需依赖实验室检查。细菌性肠炎可作呕吐物及大便培养,获得病原菌即可确诊。有些病原菌如沙门氏菌感染可作血培养。病毒性胃肠炎可用电子显微镜、免疫电镜、免疫荧光及血清学检查如补体结合试验、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放射免疫法等检查病毒的抗原和抗体。也可用组织培养法分离病毒。寄生虫性肠炎可直接镜检,寻找病原体及其虫卵。真菌性肠炎可从大便中直接涂片,在显微镜下检查真菌或作大便真菌培养。
(1)放射学钡剂检查:急性期一般不宜作钡剂检查。而特别注意的是重度溃疡性结肠炎在作钡灌肠时,有诱发肠扩张与穿孔的可能性。一般情况下,临床有症状时只用刺激性不大的缓泻剂,以免诱发急性发作。静止期时应常规操作肠道准备。钡灌肠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常规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①轻度溃疡性结肠炎病人,X线检查阴性,中度和重度患者则有典型表现。②结肠壁边缘呈小锯齿状突出的钡影及铁轨样皱襞相。③充盈缺损,假息肉形成,少数病例因结肠壁纤维化及息肉增生,可致肠腔变窄。④结肠袋消失或变浅,结肠缩短僵直,甚至如水管样。⑤雪花征:由于微小溃疡及糜烂而附着钡剂,钡斑点,气钡双重造影显示如雪花。⑥排钡异常。⑦直肠后间隙增大达2cm以上,表示直肠与直肠后组织有严重炎症。⑧应注意结肠癌的有无。
(2)内窥镜检查:临床上多数病变在直肠和乙状结肠,采用乙状结肠镜检查很有价值,对于慢性或疑为全结肠患者,宜行纤维结肠镜检查。一般不作清洁灌肠,急性期重型者应列为禁忌,以防穿孔。内窥镜检查有确诊价值,通过直视下反复观察结肠的肉眼变化及组织学改变,既能了解炎症的性质和动态变化,又可早期发现癌前病变,能在镜下准确地采集病变组织和分泌物以利排除特异性肠道感染性疾病。
检查小肠消化功能的方法
1、小肠钡剂造影
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
2、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非创伤性检查,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其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为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腹泻
腹泻是大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正常成年人每天排便1次,成形、色呈褐黄色、外附少量粘液。也有些正常人每日排成形便二三次,只要无脓血,仍属正常生理范围。腹泻主要分为急性腹泻和慢性腹泻,急性腹泻病发时期为1~2个星期,而慢性腹泻则在2个月以上,多是由于肛肠疾病所致。
腹泻是指原来的排便习惯发生了改变,具有以下3个条件时才可称腹泻:
1、大便次数明显增多。
2、粪便变稀,形态、颜色、气味改变,含有脓血、粘液、不消化食物、脂肪,或变为黄色稀水,绿色稀糊,气味酸臭。
3、大便时有腹痛、下坠、里急后重、肛门灼痛等症状。
若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
腹泻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腹泻的原发疾病或病因诊断主要须从病史、症状、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许多病倒通过仔细分析病史和上述检查的初步结果,往往可以得出正确诊断。如诊断仍不清楚,可进一步作X线钡灌肠和钡餐检查,和(或)直、结肠镜检查。
如仍无明确结论,则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超声、CT、内镜逆行胆胰管造影(ERCP)等影象诊断方法以检查胆、胰疾病,或进行小肠吸收功能试验、呼气试验、小肠粘膜活检以检查小肠吸收不良。高度怀疑肠结核、肠阿米巴病等有特效治疗的疾病,经过努力都不能确诊时,可在一定限期内进行治疗试验。
小儿结肠炎怎么检查
第一步、结肠炎患者需要做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是结肠炎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应作全结肠及回肠末段检查,直接观察肠粘膜变化,取活组织检查,并确定病变范围。所以患者朋友如果患病一定要及时检查就诊,以免影响病情的恶化。
第二步、结肠炎患者需要做粪便检查:粪便常规检查肉眼观常有粘液脓血,显微镜检见红细胞和脓细胞。粪便病原学检查的目的是要排除感染性结肠炎,是本病诊断的一个重要步骤。推荐阅读:结肠炎的病因都有哪些呢?知道病因才可以对症治疗。
第三步、结肠炎患者需要血液检查:血红蛋白在轻型病例多正常或轻度下降,中,重型病例有轻或中度下降,甚至重度下降。白细胞计数在活动期可有增高。血沉加快和c-反应蛋白增高是活动期的标志。严重或病情持续病例血清白蛋白下降。血液注入我们的身体的每一部分,所以血液检查是最基本的。
6种检查小肠消化功能的方法
1、小肠钡剂造影
小肠钡剂造影可显示小肠疾病的部位、范围等,但阳性率较低。气钡双重造影法,特别是插管法小肠气钡双重造影,使对小肠出血性病变的诊断率提高10%~25%。小肠钡剂造影对血管性病变几乎没有任何诊断。
2、放射性核素显像
放射性核素显像为非创伤性检查,主要用于小肠出血的定位,其敏感性强于血管造影。其小肠活动性出血诊断阳性率为40%~50%,但有时会出现假阳性。
3、血管造影检查
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时选择血管造影检查。此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诊治方法,只要看到造影剂外渗即可做出明确诊断并同时进行栓塞治疗。但此项检查受失血速度和检查时机影响,必须在出血活动期将造影剂注入出血部位的供血动脉才能成功。
4、胶囊内镜
胶囊内镜的问世,为小肠疾病的诊断带来了一次革新。胶囊内镜只有曲别针样大小,检查时患者只需像吞服药物胶囊一样吞服胶囊内镜,穿着数据记录仪背心。吞服胶囊后,经医生检测确认胶囊进入小肠后即可离开医院。整个检查过程需要8~10小时,检查后胶囊从肛门自行排出。胶囊内镜具有安全、无创、依从性好等特点,但其也具有不能进行病理检查和内镜下治疗的缺点。
5、双气囊内镜
双气囊内镜可弥补胶囊内镜的缺点,进一步提高了小肠疾病的确诊率,对小肠出血、小肠梗阻和不明原因腹痛的确诊率较高,目前是小肠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缺点是检查时间长,患者痛苦较大。鉴于双气囊内镜操作较费时,对操作者技术要求高,有一定的操作风险,在国内尚未完全普及。
6、CT仿真内镜
利用螺旋CT薄层无间隔扫描和计算机三维重建,即可获得类似内窥镜的动态重建图像。其局限性是不能观察黏膜颜色变化,对浅表细微结构变化不能分辨,不能进行活检及镜下治疗。
腹泻诊断常见误区是什么
腹泻的诊断关键是对原发疾病或病因的诊断,需从起病情况与病程、发病年龄、发病人群、腹泻次数与粪便性质、伴随症状和体征、常规化验特别是粪便检验中获得依据。
1、急性腹泻应根据病史、发病季节、伴随的全身症状等,首先鉴别是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腹泻,还是食物中毒、药物或其他疾病引起的腹泻。致病菌的明确有赖于粪便培养,一些寄生虫如贾第虫等需行肠黏膜活检。
2、慢性腹泻可通过病史,体检,肛门指检,大便常规培养及找虫卵和寄生虫、大便脂肪测定,消化道内镜和活检等来明确诊断。首先应明确腹泻是源于小肠还是结肠。如为小肠性腹泻,应进一步作钡餐检查、小肠镜和其他实验室检查,以确定是器质性抑或功能性。如属结肠性腹泻,应做结肠镜检查,观察有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腹泻诊断的常见误区是应该在诊断过程中需要与霍乱区分:
霍乱与副霍乱:副霍乱系由Eltor弧菌引起,流行特点与霍乱不同,多为地方性流行。也可散发或呈跳跃式。此菌的培养特点,临床表现与病理改变均与霍乱弧菌相同。
①霍乱的临床特点:
A.潜伏期一般为2~3天,也可短至数小时或长达6天之久。
B.发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剧烈,呕吐为喷射性,反复不止,粪便及呕吐物为米泔水样,排便量大而无粪质。
C.严重的脱水,可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出现休克,严重者可有高热、少尿、无尿、肾衰竭死亡。常伴肌肉痉挛,尤其是腓肠肌及腹肌为明显。
②诊断依据:A.流行病学特点。B.典型的临床表现。C.特殊的细菌学检查与血清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