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独立性差可能是分离性焦虑
孩子独立性差可能是分离性焦虑
宝宝在6—24个月间和妈妈的关系,决定了其是否会患上该病。宝宝刚出生时,和妈妈“不分你我”,6个月后,才会出现“独立意识”。此时,宝宝对外界充满好奇,会开始人生的第一次“探索”。如果妈妈能给予适当鼓励,那么对宝宝日后独立能力的培养将至关重要。反之,如果妈妈因为宝宝表现出的独立意识而出现情绪波动,则会让宝宝无所适从。这样的宝宝到上幼儿园时就很容易出现“分离焦虑”,甚至影响其成年后单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孩子到3岁后才会出现“分离焦虑”的典型症状,他们要么觉得和妈妈呆在一起非常别扭;要么一离开妈妈就会哭闹,而且还会伴随一些躯体症状,如头疼、肚子疼、发烧……不愿意上学,或一上学就会犯病。
此时,妈妈适时的“反省”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这方面的烦恼:一方面,关注孩子的一举一动;另一方面,劝服孩子上学的同时,多给他们打打电话或下班后问问孩子今天学了什么,对表现良好的要及时奖励,让他们感觉到“妈妈对我们很关心”。如果孩子症状越来越重,光凭日常生活的一些小技巧就不能解决问题了,妈妈应到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医生的帮助,孩子也可以通过游戏治疗缓解焦虑。
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独立性
培养孩子独立性: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孩子独立性是在实践当中培养起来的。凡是儿童自己能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做,不要代替他,这是一个教育原则。孩子长到两三岁就有了强烈的我自己干的要求,他有这种独立愿望,家长就因势利导从培养孩子日常生活的初步自理能力开始,孩子独立性就在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培养孩子独立性的这种基本能力、基本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比如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学会自己吃饭,我们主张孩子一岁多让他自己吃饭,从孩子自己吃饭,自己穿脱衣服,穿脱鞋袜,自己如厕,自己收拾玩具,自己擦鼻涕,很多孩子鼻涕流出来自己不擦,都让妈妈擦,给他餐巾纸让他自己擦。吃东西前后或便后让他自己洗手,当然开始先让家长帮助,帮助还是让他自己干,从旁帮助,幼儿期实际上自理能力是培养孩子独立性最主要内容。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到了五六岁你要求可以高一点,在这过程当中逐渐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独立生活能力和自己去做的劳动习惯。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初步思考的能力
培养孩子逐步思考的能力,就是勤动脑,不仅要孩子自己独立动手去做事,还要孩子独立的动脑去想问题。常常看到有些家长不厌其烦的回答孩子的问题、给孩子讲书,利用一切时间来丰富孩子的知识。全都是家长讲,单方面输入。实际上培养孩子获取知识的能力,比给他脑子里装多少知识都重要。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他说,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培养孩子独立性:创造机会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们有的家长经常说孩子太有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教育常常是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家长一手包办了,因此我们的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抉择能力。
培养孩子独立性: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时候,比如让孩子穿衣服,自己穿袜子,确实会遇到困难的,包括自己收拾玩具,对幼儿来讲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那么有些孩子一遇到这些困难,就不干了,家长有时候心软了,就包办代替。
家长警惕小婴儿也会焦虑
婴儿自出生后就具有了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如愉快、兴奋、紧张、痛苦、失望、焦虑、恐惧等。特别是6个月后,他们在心理上即经历着两种与他们的社会化有着重要联系的感情反应,即“分离性焦虑”和“认生阶段”。
半岁以后的婴幼儿非常依恋母亲,时刻盼望妈妈在自己身边。8个月的婴儿会经常关注着妈妈,一旦妈妈从自己的视线中消失,就表现出哭闹不安。1岁左右的孩子,当妈妈上班或外出时,常常哭喊着不要妈妈走,有的扯住妈妈的腿死活不放,仿佛一松开手,妈妈就再也不会回来似的,这就是“分离性焦虑”,是婴儿期成长过程中的正常情感反应。这种状况只有在经历了母亲多次离开的体验,且知道母亲离去后会很快回来后,才会逐渐好转。
对待处于“分离性焦虑”期的婴儿,大人一定要理解他们的情感需要。如果试图忽视他们的情感,不理睬他们的哭声,生硬地扳开他们楼着父母的手,甚至把他们关在小屋里或围在栏杆里不让他们跟着父母,孩子感情上的焦虑就会更强烈。如果想趁着他们玩的时候偷偷地溜走,这样只能成功一次,下次他们就会牢牢地盯紧父母,不让离去,对大人产生强烈地不信任感。要想消除宝宝的焦虑情绪,就要尽可能地减少离开孩子的次数,尤其是丢下他一个人。如果必须离开,要用婴儿能懂的语言告诉他,妈妈要离开他一会,但很快就会回来的,让孩子有这种思想准备。当妈妈出门前,要营造出宽松、愉快的气氛,用玩具逗逗孩子或搂抱一下宝宝,使他得到一定的情感上的补偿或缓解他对妈妈离开的紧张情绪。2-3岁的孩子逐渐理解上托儿所与父母分离是必然地,也是暂时地,因而焦虑情绪不是很强烈,适应暂时性分离是比较容易的。
大人与孩子分离时间较长时,孩子往往一开始不停地哭闹,随后便只好接受现实并予以配合。当父母回到家之后,小儿便会以愤怒或对抗的态度对待父母。这种情况要持续好几个小时,甚至好几天之后,才能原谅父母离开他们而与之重归于好。当父母不得不较长时间离开孩子时,让孩子看看父母的照片,从电话上或录音机上听听父母的声音,穿上父母的衣服或戴上妈妈的首饰,都可以减轻孩子因和父母意外的离别而对之造成的伤害。
婴幼儿的焦虑情绪除了因父母分离造成之外,还有些情景也同样会出现,但往往被大人们忽视。如频繁地替换保姆或抚养人,经常变更孩子的生活环境,家庭气氛紧张、父母吵架,严厉地训斥孩子,突然把爱转移到别的孩子身上(如妈妈又生了一个小弟弟,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以及生病住院、打针吃药等均会引起婴幼儿不同程度的焦虑情绪。如果这种情绪持续存在,必然会给孩子造成许多不良影响,会出现食欲下降、睡眠不安、情绪不稳、闷闷不乐、好发脾气等,严重者可形成“儿童焦虑症”,影响孩子的身心发育。
分离性焦虑是婴幼儿个性化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值得欣慰的是这种焦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少。在1岁半~2岁半期间,幼儿会更容易与父母分离。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孩子逐渐理解你是他的世界永远的一部分:即使你不在他的面前,你仍然是存在的,即使你走了,你还是回来的。这时候孩子已经能较好地调整他自己的情绪了。
焦虑情绪是婴幼儿健康心理的“杀手”,过多的失望、焦虑、痛苦或孤独的情感经历对幼小的孩子是不利的。婴幼儿还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情感需求,因此,父母应细心地体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及时弥补感情上的欠缺,尽量多和孩子相处,使孩子产生安全感,让孩子始终生活在爱和亲情之中。
捉迷藏可以克服孩子的焦虑
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表现为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反应。分离性焦虑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专家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哥斯达黎加心理专家在《民族报》上撰文指出,儿童情绪障碍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表现为孩子在与亲人分离时出现极度焦虑反应。分离性焦虑症如果不加以重视和治疗,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学习和生活。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克服分离性焦虑症?专家建议说,玩捉迷藏游戏能有效帮助孩子适应和父母的分离。这个游戏可以让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们消失了。另外,还可在家中让孩子先练习与父母分离,让孩子逐渐习惯父母离开的感觉,比如让爷爷奶奶暂时照顾一下孩子,父母离开时间也可慢慢延长。
儿童焦虑症根据病因分为5种类型
儿童焦虑症的类型
1.素质性焦虑
素质性焦虑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异于常人,或心理过于脆弱,当遇到外界的不正常变化时就会出现敏感反应。另一种情况是儿童的父母经常表现出效率,使孩子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焦虑出现恶性循环。
2.境遇性焦虑
这种类型一般发生在孩子遇到其不能接受和处理的突发性事件时,比如交通意外、父母离异、亲人死亡、自然灾害等,这些事件令儿童的心理压力过大,处于担忧和忧郁的状态,就可能诱发焦虑症。部分儿童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后会逐渐自愈。
3.分离性焦虑
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对父母特别依赖的儿童群体,这些儿童一旦暂时离开父母,就会感觉特别的焦虑和不安。比如遇到父母出差、父母出门或父母短暂离开时,儿童的焦虑症状就会尤其明显。
4.期待性焦虑
有的父母对儿童的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经常在生活中对其说教,无形中给儿童施加了很大的压力。当儿童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会十分担忧自己做得不好、令家长不满意,焦虑症就会由此发生。有的儿童在学校中遇到自己难以完成的任务,又担心受到教师的惩罚,也会患焦虑症。
5.环境性焦虑
当儿童长期身处于并不和谐的环境中,就容易患上此类型的焦虑症。比如家庭纠纷过于严重的家庭,孩子对家长的争吵耳听目染,就会终日处于焦虑情绪中。
儿童焦虑心理如何消除?
1.提供爱和关心、支持,帮助幼儿处理矛盾。如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的手段对待儿童的过错,以正面教育为主;支持儿童的独立活动,鼓励、维护他的独立性;帮助儿童正确处理愿望和规则的冲突。
2.满足儿童安全感和自尊心的需要,支持他们为实现这种合理需要的行为。当儿童在行动上受到挫折时,要予以鼓励,并帮助他们消除顾虑,克服困难。
3.鼓励独立性和创造性。回避会引起儿童仔疑、羞耻、内疚的行动。对儿童不成熟的行动、言论要耐心指导,而又不包办代替。
总之,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发育情况,要了解孩子的内心,这样才能帮助孩子成长,才能让孩子健康成长。
儿童分离焦虑症的危害
每个孩子都会出现分离性焦虑,只是轻重程度有所区别。
如果过分严重的话,则会对孩子的身体和心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早期的分离性焦虑如果比较严重,会降低孩子智力活动的效果,会影响孩子将来的创造力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而这些能力的欠缺又直接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发展,使他们在面对一个新环境时,比别的孩子产生更大的心理恐惧和分离性焦虑/
分离性焦虑症的表现
许多患儿甚至常常无根据地担忧或害怕亲人可能会离开自己,发生危险或意外,或遭到伤害。担心自己会大祸临头,或被拐骗等,因此不愿意离开亲人。当预料即将与亲人分离时,马上会出现过度的哭叫、吵闹,或出现淡漠、退缩。
如果勉强或者强迫送他去托儿所或幼儿园,常哭闹、挣扎不安,不与其他小朋友玩耍,甚至不吃不睡(一般超过2周以上)。部分患儿还会出现恶心、呕吐、头痛、腹痛等症状。病程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
儿童分离性焦虑的防治扩大孩子的接触面要让孩子尽量多接触家庭以外的小朋友和大人,拥有多个伙伴。培养孩子与陌生人打招呼的习惯,以克服孩子在陌生环境里的恐惧感。
可见分离性焦虑的病因,引发了孩子对于事情看望不太成熟,因此多多让孩子和小伙伴玩耍,可以让孩子不会再表现出分离性焦虑,让孩子逐渐成熟,脱离父母之后不至于造成直接的影响。多多了解分离性焦虑的病因,可以充分的了解孩子们得病情,让孩子健康成长。
婴儿也有星期一焦虑症
据介绍,高先生夫妇工作忙,平时跟女儿很少见面,孩子基本由姥姥照看,但每个双休,夫妻俩都会陪女儿,女儿也表现得特别乖巧。可是,每到星期一他们要上班时,女儿就立马“变了脸”:十分烦躁,一整天都哭闹不止,怎么哄都没用。这种情况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且越来越严重。
心理咨询师分析,宝宝表现出了“分离性焦虑”症状,这种症状多发生在学龄前儿童身上,当他们与所依恋的亲人,尤其是母亲分离时,会感到不安,尤其在8到16个月大的儿童中很常见。分离性焦虑如果不加以重视和矫治,会影响宝宝以后的生活,如上学后容易发生学校恐惧症、考试紧张症,甚至成年后出现急性或慢性焦虑症,阻碍身心的健康发展。
现代妈妈工作、生活压力大,和宝宝相处的时间渐少,所以宝宝的分离性焦虑倾向比较普遍。这种症状有时可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母亲最好利用休息时间,增加与孩子的接触机会,尽量避免分离时间过长等,以缓解宝宝的焦虑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