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意事项

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注意事项

(一)胰岛素制剂学会正确使用便携血糖计

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胰岛素制剂可分为三类。

①速(短)效胰岛素制剂:有普通胰岛素和半慢胰岛素锌混悬液。该类胰岛素发生作用快但持续时间短。胰岛素是惟一可经静脉注射的胰岛素,可用于抢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②中效胰岛素制剂:有低精蛋白锌胰岛素和慢胰岛素锌混悬液。

③长效胰岛素制剂:有精蛋白锌胰岛素注射液、特慢胰岛素锌混悬液和长效胰岛素类似物。

(四)胰岛素制剂使用注意事项

①注意当从动物胰岛素改用人胰岛素制剂时,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性增加,应严密观察。

②胰岛素制剂类型、种类、注射技术、胰岛素抗体、注射部位、患者反应性差异等均可影响胰岛素的起效时间、作用强度和作用维持时间。腹部注射吸收最快,其次分别为上臂、大腿和臀部。

③胰岛素不能冰冻保存,避免温度过高、过低(不宜<2℃或>30℃)及剧烈晃动。

④我国常用制剂有每毫升含40U和100U两种规格,使用时应注意注射器与胰岛素浓度含量匹配。

⑥某些患者需要混合使用短、中效胰岛素,市场上有各种比例的预混制剂,可按患者情况选用。

⑦胰岛素“笔”型注射器使用预先装满胰岛素的笔芯,因此不必抽吸和混合胰岛素。胰岛素笔可以使用短效、中效或预混胰岛素,使用方便且便于携带。

(二)使用原则和剂量调节

(1)无论哪一种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按患者反应情况和治疗需要作适当调整。

(2)对2型糖尿病患者,可选用中效(NPH或Lente)胰岛素,每天早餐前0.5h皮下注射1次,开始剂量约为4~8U,根据尿糖和血糖测定结果每隔数天调整胰岛素剂量,直至取得良好控制。

(三)胰岛素的副作用

①低血糖反应:胰岛素的主要副作用是低血糖反应,与剂量过大和(或)饮食失调有关,多见于1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是接受强化胰岛素治疗者。糖尿病患者及家属应熟知此反应,尽早发现及处理。要注意识别S0m0gyi现象,以避免发生胰岛素剂量调节上的错误。

②部分患者注射胰岛素后视力模糊,为晶状体屈光改变,常于数周内自然恢复。

④脂肪营养不良是少见的局部副作用,在注射部位呈皮下萎缩或增生,停止在该部位注射后可缓慢自然恢复。为防止其发生,应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使用高纯度人胰岛素制剂后过敏反应和脂肪营养不良甚少发生。

⑤肥胖。最容易出现的副作用就是体重增加,腹部发胖,尤其是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肥胖。

⑥食欲增加。

⑦双下肢浮肿。在开始应用胰岛素后有少数患者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双下肢浮肿,是水钠潴留造成的,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逐渐消失,如尿常规检查结果正常可不必处理,如一直不能消肿,也可以应用6542等药物以改善微循环,如果有肾脏病应该及时治疗。

③高胰岛素血症。无论是内源性或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尤其身材比较肥胖的患者就更应该严格掌握胰岛素用量,最好与双胍类降糖药物或拜糖平联合应用,以减少胰岛素用量,从而减少其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

长期打胰岛素的危害

其实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岛素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因为胰岛素是本身就所有的,只是在本身所有的不够用的状态下,借助外来的胰岛素而已,它不像毒品,毒品是本身所没有,依靠外来才可以.

另外,胰岛素越早使用,和长时间的使用,对患者身体的好处还是很多的,可以让自身的B细胞得到修养,而且胰岛素内,有很多未知的作用,相对比口服药的患者,并发症的几率要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糖尿病患者使用过多的胰岛素的话,血糖含量可下降到危险的低水平,这种情况称为低血糖,也称为胰岛素休克或胰岛素反应,是胰岛素治疗可能引致的一种极端严重的并发症.

胰岛素休克时,患者会突然感到头痛,眩晕,欲吐,且行动笨拙,发抖,视觉模糊,心跳加快,语言含糊,大汗淋漓,行走困难,神志不清,以致常被误认喝醉酒.严重时可发生惊厥或昏迷,如果不及时予以治疗救治会死亡.

糖尿病患者未摄入足够的食物以平衡其胰岛素剂量,也就是说如果遗漏或延误了一餐,或呕吐,喝酒,活动量过度又未吃足够的食物,胰岛素休克即可突然发作.

另外,如果长期打胰岛素的话,那注射部位的皮肤会变硬,不能再用.所以轻型糖尿病大多控制饮食再适当口服药就可达标,不需注射胰岛素.唯在自身胰岛素分泌很不足,吃药无效等唯需注射胰岛素者方再考虑注射使用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必知6招提高胰岛素疗效

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常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日常生活中注意以下几点,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疗效。

1、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可造成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糖尿病患者应积极控制体重,以减少胰岛素的用量,保护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正常功能。

2、改善代谢异常:糖尿病患者同时存在高脂血症、血液高黏状态、高尿酸血症等多种代谢异常可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应积极改善。

3、适当增加运动量:适宜的运动有助于胰岛素发挥作用,加速机体有关组织如肌肉、脂肪等对于葡萄糖的利用,在一定程度可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4、剂量适宜:胰岛素的使用剂量应该根据饮食和运动习惯的变化微微调整,合理使用各餐胰岛素,安全控制血糖。

5、选择合适剂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动物胰岛素的剂量会大于人胰岛素或人胰岛素类似物的剂量,应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合适的胰岛素类型。

6、使用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可以增加肌肉、脂肪、肝脏等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素用量。

老年人糖尿病治疗

糖尿病最佳治疗?糖尿病能否治愈?

目前,医学上无法治愈糖尿病,也无法永远杜绝并发症。所以,血糖控制就是唯一最佳治疗标准。如果能实现血糖长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就能大幅度的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些糖尿病病人的病情很轻,经过一段正规治疗,特别是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可以降至正常,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但这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被治愈,如果放松治疗,糖尿病的症状就会卷土重来。

糖尿病如何治疗?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用胰岛素吗?

也有部分患者,医生建议改善生活方式和服用其他药物即可,但是自己不放心,硬要用胰岛素,也是不对的。胰岛素有其副作用,主要是低血糖反应,过敏反应、胰岛素性水肿、注射部位红肿及感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等。切忌听从医生嘱咐,不要自己随便减药或加药。

科学认识糖尿病走出七大误区

误区一:得糖尿病是因为糖吃多了

专家: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很复杂,并非简单因为摄入过多的糖而引起,而是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因素共同参与的结果。

误区二:没有症状,就不需要治疗

专家:有些糖尿病患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常没有明显症状,往往是体检才被查出的。没有症状并不等于没有糖尿病,只要血糖没有被控制或控制得不良,高血糖就会不停地侵蚀患者机体的组织器官,严重时即可使患者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无论有无症状都要进行正规、科学、合理的治疗。

误区三:把饮食控制得越少越好

专家:人体每天对食物的需求是有一个基线的,若低于这个基线,即使血糖控制得好,也无法保障患者健康。一般来说,糖尿病患者每天主食摄入量应控制在350克以内,副食可以是200毫升牛奶、或50-100克鱼类(或瘦肉)、或50-100克豆制品、或450-600克蔬菜,并按照现代营养学要求的早中晚三餐热量供应的比例(3∶4∶3)进行合理调配,同时根据患者体力活动的强度进行适当增减。

误区四:糖尿病患者不能吃水果

专家:水果中的果胶等物质具有降血糖的作用,果糖的代谢也无需胰岛素参与,因此,适当吃水果对血糖不会有明显影响,还对减轻糖尿病并发症十分有益。糖尿病患者吃水果需注意以下几点:①控制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50克为限。②适当减少主食摄入量(换算两者热量)。③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柑橘、草莓、苹果、山楂、猕猴桃等。④时间以上午10点和下午4点左右为宜。这样既可避免患者进餐时吃得过量,又可防止因空腹而发生低血糖。

误区五:用胰岛素治疗会产生依赖性

专家:人工合成胰岛素是一种生物制品或基因工程产物,在临床上多用作替代人体本应产生的胰岛素,参与糖代谢而控制血糖,一般不会使患者产生依赖性。对于迟发的1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越早越能保护患者体内残存胰岛细胞的功能。而对于某些2型糖尿病患者,初诊时可能血糖很高而胰岛素水平很低,此时因高血糖抑制了病人自身的胰岛素分泌,若用胰岛素治疗,随着血糖下降,其胰岛细胞自身的分泌功能也会得到相应改善,为患者以后减量使用胰岛素或改用其他口服降糖药物进行治疗打下良好基础。

误区六:血糖降得越快越好

专家:血糖升高是一点点变化的,由于人体具有一定的耐受力,当病症被觉察时,血糖其实已发生变化很久了。如果此时血糖迅速恢复正常,就像拉着重物艰难行走的人突然断了绳子会摔倒一样,人体对突然降低血糖是无法马上适应的。因此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相信所谓“广告”,随意添加一些疗效不清、剂量不详的保健品,使血糖过快下降。

误区七:糖尿病是可以根治的

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来看,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细胞的破坏是不可逆的,而2型糖尿病患者其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是受多种基因等因素控制的。因此,糖尿病是一种终生性疾病。目前世界上还没有根治此病的方法。那些所谓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不过是骗人而已。糖尿病患者只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坚持正规的、科学的综合性治疗,就能够长期地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上,从而获得健康和长寿。

糖尿病认识误区主要有哪些呢

误区一:糖尿病都会出现“三多一少”

现在没有研究能够证明,糖尿病跟多吃糖有关系。不过,糖吃多了意味着能量摄入增加,可能会肥胖,而肥胖与糖尿病有一定的联系,但不是必然的。得了糖尿病之后,也不是绝对不能吃糖(包括水果、奶酪以及甜品)。要吃可以,但需要看血糖控制情况。

误区二:打胰岛素意味病情严重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同样缺乏胰岛素。2型糖尿病的病理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和分泌缺陷。体内胰岛素少了,可以通过口服药物刺激胰岛素分泌或注射胰岛素来补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一旦血糖正常了,不但可能停用胰岛素,而且还可能停掉其他口服降糖药,依靠生活方式干预来保持疗效。

误区三:使用胰岛素会成瘾

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往往是在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甚至出现并发症以后,作为候选的治疗手段,这些患者往往都已出现严重并发症,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而且效果很差。由此,在糖尿病患者中产生了“胰岛素会成瘾,一旦用上就停不了,而且副作用很大”的错误认识。其实,胰岛素本身是一种激素,人体内本身就有,因而,使用胰岛素不会成瘾,也不会使病情加重。

降血糖的药

胰岛素及各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患者维持生命和控制血糖所必需的药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多数患者在糖尿病的晚期却需要使用胰岛素来控制血糖的水平以减少糖尿病急、慢性并发症的危险性。以往,人们担心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使用胰岛素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但在UKPDS研究中,使用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剂治疗的患者组与其他药物治疗组和主要以饮食控制的对照组相比,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并没有增加。因此,胰岛素目前仍被当作使2型糖尿病患者达到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手段。目前通过皮下注射速效或长效的胰岛素尚不能模拟体内胰岛素分泌的生理学曲线,尽管如此,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运动和调理及自我血糖水平监测,至少一日两次用各种长短效胰岛素混合注射或便携式胰岛素泵输注可以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

降糖药物包括口服降糖药、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目前批准使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促胰岛素分泌剂(磺脲类药物、格列奈类药物和非促胰岛素分泌剂(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药物和格列酮类药物)。上述药物降糖的机制各不相同。促胰岛素分泌剂刺激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胰岛素的水平。双胍类药物主要抑制肝脏葡萄糖的产生,还可能有延缓肠道吸收葡萄糖和增强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α-糖苷酶抑制剂延缓和减少肠道对淀粉和果糖的吸收。格列酮类药物属胰岛素增敏剂,可通过减少胰岛素抵抗而增强胰岛素的作用。

糖尿病怎么治

1型糖尿病患者需终生胰岛素治疗,约占糖尿病总人数5%。2型糖尿病患者在改善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的基础上,如果血糖仍然未达到控制目标,即可开始口服药物和胰岛素的联合治疗。胰岛素是一种用于长期控制血糖的,强有力的降糖药,注射不会有成瘾和依赖性。肥胖者应根据具体情况酌情减肥,长期坚持进行有规律的合适运动。

糖尿病患者可以不用胰岛素吗?

有部分新检查出来的患者对使用胰岛素很抵抗,比较难接受。但是,糖尿病的病人是不论发病早晚的,只要是血糖比较高的病人 ,有严重并发症的病人,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都主张尽早用胰岛素把血糖控制下来。

怎么治疗妊娠糖尿病效果比较显著

专家表示,一旦确诊妊娠糖尿病,很多医生会建议立即启用胰岛素治疗,但实际上妊娠糖尿病与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同。

1、营养治疗及运动指导

妊娠糖尿病血糖波动较轻且容易控制,多数可以通过严格的饮食计划和运动使血糖得到满意控制,仅部分患者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一旦确诊为妊娠糖尿病,建议立即对患者进行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指导,以及如何进行血糖监测的教育,3-5天后血糖仍不达标则在合理运动饮食的基础上及时启用胰岛素治疗,以避免过度的饮食控制。若达标且无其他高危因素者,每周2次测定血糖等待分娩。妊娠糖尿病的治疗强调根据患者血糖及胰岛素敏感性情况个体化治疗。

2、胰岛素治疗

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血糖仍不能达标者,妊娠糖尿病患者首选胰岛素治疗。由于胰岛素作为大分子物质不会通过胎盘屏障,所以胰岛素治疗可作为改善孕期血糖控制的最佳方法,及时应用胰岛素可显著降低各种母婴并发症发生风险。人胰岛素优于动物胰岛素。初步临床证据显示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在妊娠期间使用是安全有效的。

3、口服降糖药物是否可行

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制定的关于妊娠期间降糖药物使用安全等级,提到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安全等级是相似的,尤其是格列苯脲(优降糖)和二甲双胍相对比较安全。由于二甲双胍和格列本脲在妊娠糖尿病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不断被得到证实,在无法应用或拒绝应用胰岛素的患者,应用上述口服降糖药物的潜在风险小于未控制孕妇高血糖本身对胎儿的危害。但基于这两种口服降糖药物均未获得孕期治疗的批准,且目前还没有这2种药物用于妊娠糖尿病患者的远期安全性观察结果,建议仍应谨慎使用。

怎么选择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如果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用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既改善胰岛素抵抗,又不会增加体重。老年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低血糖,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降糖效果吻合的降糖药。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批准使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患者其他慢性病,防止降糖药的副作用加重其他疾病。

相关推荐

怎么治疗糖尿病疗效比较显著

一般治疗:自我监测血糖,1型糖尿病进行强化治疗时每天至少监测4次血糖(餐前),血糖不稳定时要监测8次(三餐前、后、晚睡前和凌晨3:00)。强化治疗时空腹血糖应控制在7、2毫摩尔/升以下,餐后两小时血糖小于10mmol/L,HbA1c小于7%。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监测血糖的频度可适当减少。另外患者需要了解疾病地方信息。 口服药物治疗: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

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应该如何进行选择

按年龄大小选药: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所以不同年龄层次所选择的药物也是不同的,对于老年患者,因为对低血糖的耐受能力差,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物,而应选择服用方便、降糖效果温和的降糖药物,如诺和龙。对于儿童来讲,1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目前只有二甲双胍被FDA批准用于儿童。 按糖尿病类型选药:如果我们患上了糖尿病疾病的话,需要根据我们的糖尿病类型来选择合适的药物,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生使用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在饮食、运动及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效果不好、出现急性合并网膜病变、尿毒症等应激

糖尿病肾病该如何预防

饮食控制 预防疾病的发生,也是要在饮食中进行的,只有合理的饮食才是缓解疾病的关键。合理的饮食是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的重要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应该严重遵守糖尿病饮食原则,每天摄入的热量应该以自身体重控制,每餐定时定量,不能超过。对于糖类、蛋白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最好不吃或少吃。通过饮食控制,可以使热量既满足身体的需求,也不超标。 合理使用胰岛素 由于发生这样的疾病是糖尿病引发的,因此,在生活中就要注意使用胰岛素进行治疗。胰岛素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要药物,胰岛素能使血糖降低。对于使用胰岛素患者应该严

糖尿病可以分几种类型

1型糖尿病 又叫青年发病型糖尿病,这是因为它常常在35岁以前发病,占糖尿病的10%以下。1型糖尿病是依赖胰岛素治疗的,也就是说病友从发病开始就需使用胰岛素治疗,并且终身使用。原因在于1型糖尿病病友体内胰腺产生胰岛素的细胞已经彻底损坏,从而完全失去了产生胰岛素的功能。在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的情况下,就会引起血糖水平持续升高,出现糖尿病。 在1921年胰岛素发现以前,人们没有较好的方法来降低糖尿病病友的血糖,病友大多在发病后不久死于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随着胰岛素的发现和应用于临床,1型糖尿病患者同样可以享受正常

对待糖尿病必须纠正的3大误区

误区一:害怕使用胰岛素据隋主任介绍,很多患者胰岛素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胰岛素是激素,用后成瘾有依赖性,还有一类患者对低血糖比较恐惧,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群认为注射比较麻烦,其实这都是很大的误区。隋主任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应该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对于初发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得到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概念为,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便不需要胰岛素和服药,能够维持血糖正常,并且能够维持三年多的时间。 误区二:得糖尿病不要紧不少市民对糖尿病不关注,忽视这种疾病。隋主任介绍说,糖

为何胰岛素高还注射胰岛素

我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患病已经9年了。在近两年的检查中发现,胰岛素和C肽一直比较高,血糖不稳定,餐前约8mmol/L左右,餐后一般为11~12mmol/L左右。医生要求我注射胰岛素配合使用迪氏糖锭(二甲双胍类)。我疑惑的是,我体内胰岛素已经过高,为什么还需要补充胰岛素呢? 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许莉军:您患糖尿病的病史较长,因此会伴有一定程度的胰腺β细胞受损,由于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体内仍处于胰岛素相对缺乏的状态,因此需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甲双胍类药物具

胰岛素治疗必须知道的3件事

胰岛素治疗有适用人群 糖尿病有多种,主要分为1型和2型以及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其治疗的共同特点之一是降低血糖,但胰岛素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糖尿病患者。 除了丧失胰岛素分泌功能的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靠注射胰岛素来维持生命外,早期和久病的2型糖尿病也可用胰岛素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为期两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部分可在3年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维持理想的血糖水平,暂时摆脱药物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患病8-10年左右,仅靠降糖药来控制血糖不足以阻止并发症的发生,需要与胰岛素配合使用。 另外,降糖药的副作用

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科学选择降糖药

目前中国已有超过9400万的糖尿病患者。众所周知,糖尿病患者人数增加速度越来越迅猛与中国十多年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加而导致的城市“富贵病”人群增多。 糖尿病对于患者的危害极大,还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是人类主要的致残、致死性疾病,需要尽早科学、规范地治疗。那么,面对市面上这么多的降糖药物,患者该如何科学的选用呢? 在这里,有必要说一下的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胰岛素抵抗贯穿始终,而胰岛素分泌则经历了一个由高到低的变化过程。因此

糖尿病胰岛素

糖尿病是危害人们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由于糖尿病的复杂性使得糖尿病的治疗不像其他疾病那样常规。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下面由小编简单介绍一下胰岛素治疗吧。 1.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类,有动物胰岛素(猪、牛)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的制剂免疫反应较较轻,不易产生抗体。 按起效时间分成不同类型制剂。 ①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常规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②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长。最常用的是NPH。 ③预混胰岛素:50R:50%NPH胰岛素和50

糖尿病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害怕使用胰岛素 很多患者胰岛素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胰岛素是激素,用后成瘾有依赖性,还有一类患者对低血糖比较恐惧,另外还有一部分人群认为注射比较麻烦,其实这都是很大的误区。隋主任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应该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从而减少并发症。对于初发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能得到临床缓解。临床缓解的概念为,坚持饮食和运动治疗后,便不需要胰岛素和服药,能够维持血糖正常,并且能够维持三年多的时间。 误区二:得糖尿病不要紧 不少市民对糖尿病不关注,忽视这种疾病。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具有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