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是什么
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是什么
由于口腔炎的原因不同,症状也不同。临床上分为卡他性、口疮性、水疱性、蜂窝织炎性、伪膜性、溃疡性及丘疹性等类型。无论是哪种口腔炎,其共同的临床症状都表现为流涎、食欲不振或采食缓慢、口腔恶臭,口腔黏膜潮红、增温、肿胀和疼痛。
口腔炎的症状主要有哪些?口腔炎炎时,在口腔黏膜上患有白色或者灰白色呈小圆形的坏死病灶,其周边围着红色边缘;患水疱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舌部及嘴唇的内侧发生透明样的水泡,经3—4天水疱破溃后,出现暗红色的烂斑。在患口蹄疫时,水疱还发生于蹄冠、蹄踵、趾间及乳房并伴有热感,另外此病有非常强的传染性。
患蜂窝织炎性口腔炎时,可见到嘴唇、上颚及呼吸道周围出现波动样肿胀,压迫后往往出现捻发音;患伪膜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上患有干酪样,有点发白乃至带有灰黄色的伪膜,这种伪膜是由纤维素和坏死组织组成的;患溃疡性口腔炎时,在口腔黏膜上发生溃疡,并出现组织缺损;患丘疹性口腔炎时,在嘴唇的内侧及周围、舌部、全口腔内多发生呈黄白色稗子粒大小的扁平的小结节,传染力非常强。
宝宝流口水是什么原因 口腔疾病所致
少部分宝宝流口水是不正常的,最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口腔炎,如溃疡性口腔炎、鹅口疮、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疱疹性咽炎等。由于口腔炎症刺激,反射性地引起唾液分泌增多,而吞咽时疼痛,又不愿咽下,常表现为口水比平常多,并伴有哭闹、不吃奶甚至发热等。应及时对症治疗,当口腔炎症治愈后,会恢复正常。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是什么样的
疱疹性咽峡炎特别关注于小孩,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患有该疾病的患者要及时的发现和治疗才是关键所在,首先我们要知道的是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才能判断自己是否患上了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症状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 疱疹性咽峡炎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病症及诊断
该病主要表现为急骤发热,可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年龄大的小儿常诉咽痛,吞咽时尤甚,有时诉头痛、腹痛或肌痛;婴幼儿则表现为烦躁不安、拒食、流涎、呕吐等。多数患儿没有咳嗽、流鼻涕等症状。部分患儿可出现颌下淋巴结肿大或压痛,血常规检查大多是血细胞计数正常或略低。
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性口疮和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而已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10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咽炎,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治疗为对症处理。
友情提示:现在大家对疱疹性咽峡炎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广大的朋友有所帮助,千万不要忽视该疾病,若你也患有疱疹性咽峡炎一定要及时去检查和治疗,以免给你的生活带来影响。
口腔炎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一、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久泻、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或激素的患儿。口腔粘膜局部或全部产生一层白色乳块样物,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局部粘膜潮红溢血,多无全身症状,有时可影响吃乳,重症可侵犯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呕吐吞咽困难等。
二、卡他性口腔炎:多为物理、化学、药物等刺激或发热时口腔不洁引起。口腔粘膜弥漫红肿,可有粘膜表层剥脱,出现流涎、疼痛、食欲差等。
三、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疱疹呈粟粒状,主要侵犯咽峡部,有时出现于舌,但齿龈和颊粘膜不受累,颌下淋巴结亦不肿大,可与疱疹性口腔炎鉴别。病程周,夏秋季多见。
四、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婴幼儿多见。体弱和口腔不洁易致此病。口腔粘膜水肿后糜烂和溃疡,其上有一厚层纤维素假膜,常呈灰白色,拭去后留有伤面出血,但假膜很快重新覆盖。局痛、高烧、局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增多,重者影响进食,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五、坏死性口腔炎:由梭形杆菌及口腔螺旋体引起,当营养不良、颗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或恶病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和口腔不洁时容易并发本病。目前此病已很少见。起病常在齿龈、颊粘膜或口唇出现黑绿色溃疡,病变进展快,有“走马疳”之称,可侵害牙槽骨,使牙齿脱落、上颌变形,颊及唇软组织坏死穿孔。口腔有恶臭、微痛,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孩子嘴巴里面有小红点怎么回事 疱疹性口腔炎
孩子嘴巴里面起小红点可能是疱疹性口腔炎,口腔内会出现疱疹。
口腔症状:
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其他症状:
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口腔溃疡要怎么应对
首先,要以预防为主,宝宝平常用的餐具、器具要定期消毒,尤其是奶瓶、水瓶,这些常用的,最好天天消毒,俗话说,病从口入,这些都是患病的潜在因素。
一旦患病,要以抗病毒和消炎为主,先要分清口腔炎症的起因,有疱疹性口腔炎、鹅口疮、细菌性口炎,确诊后对症下药。
患病期间,要给宝吃软、易消化的食物,如粥、面条及一些汤、果汁之类的,避免硬质东西碰伤口腔,引起再度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需要与口腔病毒性疾病甄别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根据急性 发热 起病,口腔有丘疹水疱性损害及培养出 柯萨 奇或埃可病毒即可诊断。它与一些口腔有水疱的病毒性疾病鉴别。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鉴别诊断包括疱疹性口腔炎(特点为任何一直季节均可发病,呈现更大的持续更久的溃疡)。复发多啦性口疮和Bednar口疮(很少发生于咽部,一般无全身症状)柯萨奇A组型病毒也会引起类似病变(淋巴结性 咽炎 )。但口咽部损害突出,呈现白色到黄色小结。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检查: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发热,咽痛,重者影响吞咽功能,但不影响发声。患儿可伴 恶心 、 呕吐 与 咳嗽 等症状。查体可见咽部 出血 ,有数个灰白色的小疱疹,直径约为1~2cm,周围有红晕。疱疹多分散存在,主要分布于咽腭弓边缘。疱疹可破溃,破溃后形成黄色溃疡。根据查体所见,诊断小儿疱疹性咽炎并不十分困难,难在疱疹未显现之前易被误诊为普通 感冒 或咽炎,对此要提高警惕,加强观察。可根据症状和特征性口腔损害作明确出诊断。最好通过从损害处分离到病毒或通过特征性抗体滴度升高加以证实。但这些监督检查并不推荐常规采用。
一岁宝宝嘴唇起泡要怎么办才好
口腔炎是儿童的常见疾病,尤其是婴幼儿。发生感染的部位可以是舌部、齿龈和口角。许多因素可造成口腔发炎,但不同原因引起的口腔炎一般都有类似的表现。小婴儿可表现为发热、流口水、激惹、易哭吵、不肯吃东西等。
常见的口腔炎有3种:鹅口疮、疱疹性口炎和溃疡性口炎。
鹅口疮是指口腔粘膜上出现白色乳凝状物,稍高出粘膜表面,不易擦去。最常见于颊粘膜,也可蔓延到口腔的其他部位。多见于使用污染哺乳器具的新生儿,营养不良、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或激素的小儿。
疱疹性口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口腔内先出现红色小点,迅速变为疱疹后形成浅表溃疡,可融合,周围粘膜充血。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传染性较强,可在托幼机构中小流行。疱疹性口炎多由病毒感染所致。
溃疡性口炎的患儿常有发热,溃疡可发生在口腔的各个部位,溃疡表面覆盖较厚纤维素性假膜,较易拭去。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溃疡性口炎多为细菌感染所致,常发生于急性感染、长期腹泻等机体抵抗力降低的时候。
鹅口疮患儿可局部涂药:制霉菌素(10万u加水1~2ml)或2%碳酸氢钠涂患处。疱疹性口炎患儿局部可用冰硼散、锡类散、西瓜霜、思密达等药物,疼痛严重者进食前可用2%利多卡因涂局部。继发细菌感染者需选用抗生素。溃疡性口炎者则需用抗菌素及时控制感染,局部可用3%双氧水清洗溃疡面后涂金霉素甘油,2%利多卡因可用于局部止痛。此外,口腔局部激光,配合脐部中药敷贴也不失为一种治疗的好办法。
如何鉴别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
除了感冒,家长还容易混淆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深秋季节,疱疹性口腔炎发病几率比其他季节要大,特别是嘴巴里出现小水泡,使得一些孩子家长一发现孩子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的症状就对号入座,如临大敌。
由于部分手足口病患者口腔内也会像疱疹性口腔炎那样出现针尖样小水疱并且溃疡,并且两种病都有发热症状,因此一些患了疱疹性口腔炎的小患者也被家长或老师误当做患了手足口病。
据医生介绍,疱疹性口腔炎与手足口病虽然都会在口腔内出血小水疱和溃疡,但仍有不同症状。
1. 疱疹性口腔炎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通过唾液传染,6个月~6岁的小儿比较常见,而且年龄越小,全身反应越剧烈,口腔症状也较重;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特别是4岁以下的宝宝容易得这种病。
2. 疱疹性口腔炎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各种感染性疾病容易合并发生,冬季发病较多,发病时可有38℃~40℃的发热;手足口病一般起病前一两天发热,起病过程是中等热度发热(体温在39℃以下),进而出现咽痛,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
3. 疱疹性口腔炎在发热1~2天后,口腔内多部位黏膜上出现针头大小的透明小疱疹和溃疡,患儿常有局部疼痛伴流涎、烦躁哭闹、拒食吐奶等表现,通常1到2周即可消退;手足口病的口腔黏膜疹出现后,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一周后疹子消退。
口腔炎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专家介绍,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炎的主要类型有以下五种,下面小编就来为大家具体一一介绍,希望它们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认识口腔炎。一、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多见于新生儿、营养不良、久泻、长期使用广谱抗菌素或激素的患儿。口腔粘膜局部或全部产生一层白色乳块样物,不易拭去,如强行剥落,局部粘膜潮红溢血,多无全身症状,有时可影响吃乳,重症可侵犯呼吸道和消化道,出现声音嘶哑、呼吸困难或呕吐吞咽困难等。二、卡他性口腔炎:多为物理、化学、药物等刺激或发热时口腔不洁引起。口腔粘膜弥漫红肿,可有粘膜表层剥脱,出现流涎、疼痛、食欲差等。三、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病毒引起,疱疹呈粟粒状,主要侵犯咽峡部,有时出现于舌,但齿龈和颊粘膜不受累,颌下淋巴结亦不肿大,可与疱疹性口腔炎鉴别。病程周,夏秋季多见。四、急性球菌性口腔炎:由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引起。婴幼儿多见。体弱和口腔不洁易致此病。口腔粘膜水肿后糜烂和溃疡,其上有一厚层纤维素假膜,常呈灰白色,拭去后留有伤面出血,但假膜很快重新覆盖。局痛、高烧、局部淋巴结肿大,血白细胞计数增多,重者影响进食,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五、坏死性口腔炎:由梭形杆菌及口腔螺旋体引起,当营养不良、颗粒细胞减少、严重感染或恶病质,机体抵抗力极度低下和口腔不洁时容易并发本病。目前此病已很少见。起病常在齿龈、颊粘膜或口唇出现黑绿色溃疡,病变进展快,有“走马疳”之称,可侵害牙槽骨,使牙齿脱落、上颌变形,颊及唇软组织坏死穿孔。口腔有恶臭、微痛,淋巴结肿大,可出现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口腔炎的种类有哪些
1.溃疡性口炎
口腔各部位均可发生,常见于唇内、舌及颊黏膜等处,可蔓延到唇和咽喉部。初起黏膜充血、水肿、可有疱疹,后发生大小不等的糜烂或溃疡,创面覆盖较厚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的灰白色或黄色假膜,边界清楚,易于擦去,擦后遗留溢血的糜烂面,不久又重新出现假膜。局部疼痛,淋巴结肿大。拒食、烦躁、发热39℃~40℃。全身症状轻者一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逐渐痊愈。重者可出现脱水和酸中毒。
2.疱疹性口炎
起病时发热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黏膜等各部位口腔黏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上腭和咽部。在口角和唇周皮肤亦常发生疮疱疹,疼痛颇剧、拒食、流涎、烦躁,颌下淋巴结经常肿大。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病程1~2周。局部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
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由柯萨奇病毒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疮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黏膜,颌下淋巴结肿大。
3.药物过敏性口炎
服了某种药物后,使口腔黏膜发生急性炎症表现。一般在服药后24小时左右发病。其早期症状是口腔黏膜充血,水肿或出现红斑和水疱等。由于药物不断吸收,使早期症状逐渐加重并形成黏膜溃烂。这种黏膜溃烂面不同于一般口疮表现,在其溃烂面上覆盖血性分泌物,溃面肿胀,常常引起刺激性剧烈疼痛,儿童因疼痛而拒食。
不同的口腔炎,治疗方法上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大家在生活中如果怀疑自己口腔有问题的话,是应该入院进行详细诊断的。千万不要在没有做检查之前而自行胡乱用药,如果用药不得当的话,不仅对病情的康复没有帮助,还有可能会导致病情越来越严重,得不偿失。
小孩嘴巴长泡是怎么回事
由于天气温度变化无常,再加上小孩子体内抗体少,抵抗力弱,很容易上火,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喝点开水,效果很好,或遵医嘱。一般的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容易上火,与个人的体质有关系的,及时的对症治疗。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清淡容易消化的食物,不可以吃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
也有可能疱疹性口腔炎 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 治疗疱疹性口腔炎,主要是控制感染,保持口腔清洁,以修复创面,此外应适当补充B族维生素。
当大人们了解到这些知识以后也应该多给小孩子讲解,使他们在无形中学会健康的饮食,学会保护自己的健康,并且可使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还须注意的是要给小孩子提醒,不要去挠嘴巴的泡,尽管嘴里长的泡可能使人感到灼热发痒,也要忍耐一下,或者抹一些药缓解不适。
小孩子嘴里长疱疹应该怎么解决
疱疹性口腔溃疡是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
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那要如何治疗疱疹性口腔溃疡呢?
1、经常保持新生儿的口腔卫生,多饮水、禁用刺激性药物,预防口腔炎症。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3、溃疡疼痛严重者,可局部涂2%利多卡因止痛,保证患儿充分哺乳,以满足其热量和水分。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亦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
4、应注意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以修复创面,缓解疼痛。可先用0.9%NS或2%SB彻底清洁口腔,特别是溃疡部位后局部涂上聚肌胞;为缓解患儿进食时疼痛,可于进食前10-15分钟用2%利多卡因涂口腔。
5、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疼痛严重者可在餐前用2%利多卡因涂抹局部。食物以微温或凉的流质为宜,发热时可用退热剂,有继发感染时可用抗生素。
幼儿口腔疱疹
由疱疹性病毒引起,在齿龈、颊黏膜、舌及上腭、咽部出现小疱疹,疱疹溃破后成为溃疡,上有淡黄色的分泌物覆盖,旁边有一圈红晕。因口腔溃疡引起剧烈疼痛,小儿常常会拒食。口腔黏膜受到炎症刺激,唾液分泌增加,加重小儿流口水现象。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所致。出生时可经产道感染而疱疹性口腔炎。
疾病描述口炎是指口腔粘膜由于各种感染引起的炎症,若病变限于局部如舌、齿龈、口角亦可称为舌炎,齿龈炎或口角炎等。本病多见于婴幼儿。可单独发生,亦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导致口炎的发生。目前细菌感染性口炎已经很少见,病毒及真菌感染所致的口炎仍经常见到。疱疹性口腔炎为单纯疱疹病毒Ⅰ型感染所致。多见于1-3岁小儿,发病无明显季节差异。从患者的唾液、皮肤病变和大小便中均能分离出病毒。症状体征起病时发热可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各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约2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软腭、舌和咽部。由于疼痛剧烈,患儿可表现拒食、流涎、烦躁,所属淋巴结肿大可持续2-3周。本病应与疱疹性咽峡炎鉴别,后者大都为柯萨起奇病毒所引起多发生于夏秋季。常骤起发热及咽痛,疱疹主要发生在咽部和软腭,有时见于舌但不累及齿龈和颊粘膜,此点与疱疹性口腔炎迥异